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1、运动速度:滑坡运动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2、移动形态:崩塌体往往比较破碎,形成倒石堆;滑坡体则保持整体形态不变。

3、发生坡度:坡度较大时才可能发生崩塌;而滑坡在坡度较小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4、有无裂缝:崩塌体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的横纵裂缝。

坡面径流侵蚀。

坡面径流侵蚀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有关。

地形(坡长、坡度、坡形)控制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

从理论上说,坡长越长,越到下坡水量越多,水流的能量也越强。

但是随着坡面的增长,水流携带的泥沙量也随之增多,需要消耗一部份能量,使水流侵蚀能力减小。

因此,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并不是随坡长增加而加大。

坡度加大可使坡面径流速度加快,冲刷加强;坡度加大却又使径流量减小,因为在降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坡度加大可以使坡面加大,实际上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雨量减少。

不同形状河床的河床断面,形成不同的环流系统,可分为: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在同一河段,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弯曲河段在凹岸侵蚀,同时在凸岸就发生堆积。

洪水期的洪水波在较狭窄河段传播速度慢,产生壅水,水面比降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浅滩;在展宽的河段,洪水波传播快,水面比降大,水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发生侵蚀而形成深槽。

岩槛是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于河床底部形成的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表面。

岩槛形成原因:岩槛形成与构造或岩性有关,有些活动断层可直接形成岩槛,岩槛位置和断层位置一致;有时岩槛位于活动断层上游方一定距离,这是因岩槛向源后退之故。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矿物:天然形成的屋脊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相对均一、固定。

一般为结晶体,少数为非晶体(胶体)。

1 .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两侧为上升盘而形成的断层组合.地垒: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两侧为下降盘而形成的断层组合.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2 .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矿床:指可开采有用矿物的富集体。

3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4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5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运动。

6 .河漫滩: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谷底局部。

7 .河谷阶地:分布在河床两侧成阶梯状,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石膏、卤素岩等)以溶蚀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为辅的地质作用。

8 .潜蚀作用:水流沿土层的垂直节理、劈理、裂隙或洞穴进入地下,复向沟谷流出,形成地下流水通道所发生的机械侵蚀和溶蚀作用.泥云流:在I1J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9 .洪流:片流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水便集中到低洼的沟中流动。

10 .河流:暂时性流水(面流、洪流)流到低洼沟谷中获得地下水补给,形成经常性流水。

11 .流域:地面流水直接流入同一条河流的区域。

12 .水系:流域内河流汇集成的水网。

13 .冲积: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

14 .河谷:河流侵蚀出的槽形凹地。

15 .河床:河水占据的沟槽,,.侵蚀基准面:下蚀作用的极限。

地貌学复习材料

地貌学复习材料

地貌学复习材料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地质地貌考试复习资料.docx

地质地貌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一名字解释1.矿物的结晶习性: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莫一定形态的习性。

2•峰丛:在溶蚀作用的初期,山峰顶部被溶蚀,山峰彼此分离,但是基部相连的为峰从。

3.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品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4•背斜构造:是组成褶曲的老岩层在核心,两侧依次出现新岩层,形态一般为向上拱起的弯曲。

(在野外如何识别向斜和背斜:褶皱形成后一般遭风化侵蚀作用, 背斜核部由于节理发育易于风化破坏,可能形成河谷低地,而向斜核部则可能形成山脊)5.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

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的断层6•地层: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包括层状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7.绝对地质年代: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來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年龄。

地质年代:地质科学中用来描述地壳中各种岩层形成时间和顺序的一种术语。

8.阶梯状断层:乂若干条同一方向运动的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依次下降成台阶式排列。

9•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人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10.洪积扇:洪水在沟谷出口处水流分散导致在沟口堆积大量的砾石,沙,亚粘土等而形成的大的半圆形扇形地交洪积扇。

11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木应由某种质点所占据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指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现象。

12.内动力地质作用:能促使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13•结晶质体:就是组成他们的物质的质点有规律地排列成空间格了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14层理:指沉积岩中由于物质的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方向变化所显现出來的成层现象。

15,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外的能源,也就是由太阳能和日刀引力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3.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貌形成的动力;(3)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4.地貌形成内外动力的关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

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内外力作用的复杂性,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

5.地质地貌学与水保的关系6.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7.1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7.2同质异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8. 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断裂,同行是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9. 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

10. 胶结作用: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空隙,由胶结物质充真到空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一起变硬。

胶结物坚硬程度:硅质>钙质>铁质>泥质(黏土质)。

地貌复习资料

地貌复习资料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表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不仅规模有别类型也各异3)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内外力是同时出现的;内外力是彼此消长的;内外力是相互影响的;从长间和全球范围看内外力作用在质量上是属于同一等级的;从某一时间和某一地区来看内外力作用是不平衡的;内外力造成的总结果是不一样的)4)地貌的发育还与地表的组成物质(包括地质构造和岩性有关)5)内外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引起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间长短不同发育的阶段就不一样。

6)可见地貌的发育受营力、构造和时间三方面的影响。

M=f (F 、S、T)内营力(内力):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外营力(外力):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地貌的发育受到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人类作用影响近代地貌学的发展:戴维斯于1899年创立了“地貌循环”学说(又称侵蚀循环)。

该学说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地貌学的理论基础,至今乃不失其科学价值。

他认为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即构造、时间(侵蚀阶段)和营力。

地貌演化反映了这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一提法抓住了地貌演化过程中最要害的实质。

他通过对外营力作用下的地貌的研究,把地理循环分为“风蚀循环”“冰蚀循环”“水(河流)蚀循环”“海蚀循环”等。

在每种循环中,又分出若干相对意义的发展阶段,即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老年期地面被夷为平,他称为准平原。

戴维斯的理论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地貌发育的因素,对地貌学发展曾经起过推动作用。

但也有严重的缺点,主要是在思想方法上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忽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由于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向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例如,他把内营力(地壳上升)和外营力(剥蚀作用)从时间上截然分开,在循环初期地壳迅速上升过程中,忽视了剥夺寝室作用,认为在上升作用停息之后,外营力作用才开始活动。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复习资料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

2.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3.内营力来源于地球的内能及由于地球在宇宙中运动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来源。

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及地震等。

4.外营力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主要包括风化作用,流水、地下水、冰川、风力、海洋和湖泊等的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5.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外部到内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6.地球的物流性质:主要指地球固体外壳以内的重力、地磁、地热等用仪器测得的地球物理数据。

包括:地球的重力、地球的温度、地球的磁性。

7.地壳的物质组成:O Si Al Fe Ca Na K Mg.国际上决定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8.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而使地壳发生变化的力量称为地质营力。

内力地质作用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

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以外的能源,也就是太阳能和日月引力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流水、风、地下水、冰川、海洋、湖泊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9.矿物: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一般将内生作用、表生作用和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分别称为岩浆矿物(原生矿物)、表生矿物(次生矿物)和变质矿物。

10.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离子、原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也称同晶置换)。

发生条件:1)互相替换的离子,其半径大小要相近。

2)互相替换的离子对周围其他离子的作用力性质。

3)互相替换的离子,其电价总和必须相等。

地貌学复习资料.doc

地貌学复习资料.doc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2、顺地貌:原有的褶曲构造未经破坏或微破坏时,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

3、河床: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载有流水的部分。

4、河漫滩:河漫滩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地,但洪水期可淹没,故又称洪水河床大型河漫滩也称河岸冲击平原。

5、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闻现象,总称为喀斯特。

6、荒漠: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砂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7、磨蚀作用:是冰川中所携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

8、断层海岸:断层构造线与海岸线平行,断层直接通过海岸带,海岸线挺直,海崖俊俏,水下岸坡极陡。

9、台地:是高出当地平原的高地。

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称为低台地,大于100米的称为高台地。

10、崩塌:是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

它广泛出现于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

11、荒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12、荒漠化的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13、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在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

14、根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5、世界海洋中最大的地貌单元式大洋盆地。

16、影响地貌的主要因素有营力因素、构造因素、岩石因素、时间因素。

17、外力地貌可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

18、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

按其规模大到小可分为三级: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19、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两种。

20、平原的构造成因有两类,第一类是冲击平原,第二类是侵蚀平原。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地表的地形,即地貌。

2、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色、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及其散布规律。

地貌的形态特色: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各种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成发育原由: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地表岩性,时间。

地貌的演化: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阶段。

地貌体的内部结构: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叠置 -切割型。

在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的作用表现:1)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使得地表变得起伏,外营力使之夷平。

2)在详细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内外营力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山地高原区内营力强度大,平原盆地域外营力强度大。

3)但从长时间看,内外营力作用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坡地重力地貌什么是坡地重力地貌?斜坡上不稳固的块体或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斜坡下方运动所产生的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的发生大概可分两个阶段:坡地上基岩物质的风化;坡地上物质向下坡方向的运动。

风化作用分哪几种种类?1、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方式:卸荷释重、冰楔作用、盐楔作用、温度变化所致的涨缩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方式: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等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发生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一:倒塌及其种类1:什么叫倒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向下坡方向挪动的地貌过程。

2:倒塌的种类?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可分为山崩、塌岸、散落。

按坡地的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基岩倒塌、堆积物倒塌、表层风化物倒塌等。

二:倒塌形成的条件1:地形条件:坡度一般要大于岩屑的休止角,往常要大于33o;坡地的相对高度大于50m 时,可发生大型倒塌。

2:地质条件:脆弱面与坡面的偏向和倾角的关系不同,斜坡发生倒塌的可能性是不同样的。

3:天气条件:温差较大,降水许多的地域易发生倒塌。

4:地震、激烈的融冰化雪5:人工开挖边坡*休止角 :岩屑的摩擦力与下滑力相等时的斜坡坡角 .脆弱面:岩石中力学性质较差的面,如断层面、节理面、地层层面等。

【超全】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超全】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章复习,共8章;第二部分:重点整合复习)第一部分:分章复习,共8章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地貌:指地球表面由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造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2.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3.海拔:指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我国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大地水准面,即我国海拔的起算面。

4.高差:两个地点海拔之差,高差是表示地势起伏大小的指标。

5.起伏高度:指山脊(顶)与其顺坡向到最近的大河(流域面积大于500km2或到最近、较宽的(宽度大于5km)平原或谷地的交接点的高差。

6.平原: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7.台地: 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8.丘陵: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高差一般小于200m。

9山地: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10.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11.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

二、掌握用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类型的方法①平原(Plain)是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②台地(Platform)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台坡高差小于100m的一般划为低台地;大于100—200m的划为高台地。

③山地是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和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2)地貌的成因(3)地貌的演变过程(4)地貌的内部结构(5)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任务:(1)弄清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2)了解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3)确定地貌演化的产物及其在地球系统演化中的意义(4)为环境、资源、灾害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矿物形成原因可分为: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经过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世界上矿物有3000多种,常见的有50多种,而和土壤形成有关的造岩矿物有30多种。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不同规模和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大陆和海洋——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山地和平原——地壳运动◆河谷、沙丘等微地貌——外力作用,其成因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

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泥石流的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地貌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原理。

1. 内外力平衡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内力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外力主要包括风、水、冰等自然力的作用。

内外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态和变化。

2. 侵蚀与沉积原理侵蚀是指外力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搬运,而沉积则是指搬运的物质在某一地点沉积下来。

侵蚀和沉积是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3. 动力学平衡原理动力学平衡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地貌形态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由内外力的平衡、侵蚀和沉积的平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动力学平衡是地貌演变的一种基本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地貌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4. 断面均衡原理断面均衡原理是指在侵蚀和沉积作用下,地表断面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稳定。

断面均衡是指断面的形态和坡度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是地表形态演变的一种基本规律,但并不意味着断面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5. 地貌演变周期原理地貌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周期才能形成现今的地貌形态。

地貌演变周期是指地貌形态从形成到消失所经历的时间。

不同地貌类型的演变周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漫长的地质周期和较短的气候周期。

6. 地貌分类原理地貌分类是将地球表面的形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分类。

地貌分类可以根据地表形态的性质、成因、发育阶段等不同因素进行划分。

常见的地貌分类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等。

7. 地貌系统原理地貌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的地貌要素所组成的系统。

地貌要素包括地貌形态、地貌过程、地貌材料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貌系统。

地貌系统原理是研究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方法之一。

地貌与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貌与地质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科学。

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另一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

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所形成的地貌。

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的岩石,受外营力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砾和黏土,成为风化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的现象。

倒石堆:沿斜坡崩塌地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所堆积成的半锥形体。

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到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沉积物。

洪积扇:山麓带常处于构造下沉状态,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一部分水流渗漏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面呈扇形。

泥石流: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河流:地表线形凹槽内天然流水的统称。

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河谷部分。

河床纵剖面:从源头到河口河床最低点连线。

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

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河流裁弯取直:当河床弯曲程度越来越大,河流的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时,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取直的现象。

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冲积扇:山麓带长处于构造下沉状态,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一部分水流渗入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的半锥形堆积体,平面呈扇形。

冲积平原:在构造沉降区由河流带来的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构造地貌:是指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内营力地貌河口区:河流入海或入湖,与注入水体相互作用的地段,称为河口区峰林:指是由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分离或微微相连丹霞地貌:指或平缓的层状铁钙混合不均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或峰林状的地形花岗岩地貌:在花岗石体基础上,各种外动力形成特殊的地貌类型称为花岗岩地貌冻土:冻土是指处于0摄氏度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石中立线:水下岸山各个中立点的连线。

称为中立线地质构造地貌:指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冰川:(冰川冰是多晶固体,具有塑性)在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海岸均衡剖面:指在波浪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最终使水下岸的组成物质从发生位移到只发生振荡运动而并不改变原有位置的过程和结果二简答题1.说出地貌学的实践意义?答:农业生产;工程建设;找寻矿产资源;地质灾害防治;旅游资源开发2.说明“倒置地形”的含义及其形成过程?答:倒置地形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在皱褶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背斜山,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或出露了软弱岩层,经长期侵蚀逐渐变低而成为谷地;相反地,向斜的地部岩石相对较硬,抗蚀力强,最后绘高于背斜的轴部而成为向斜山3.滑坡的概念?说明滑坡触发原因?答:坡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滑坡触发的原因有:⑴斜坡形态的改变⑵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变化⑶震动影响4.说明河漫滩的概念?回答河漫滩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答:当河流洪水泛滥时,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没,被淹的河底滩地称为河漫滩;结构特征是具有二元结构;形成原因是河谷发展过程中,河床沿河谷谷底侧向移动与洪水泛滥加剧造成的5.什么是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有哪些基本条件?答: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为:⑴岩石的可溶性⑵岩石的透水性⑶水的溶蚀力⑷水的流动性6.简述黄土的特性及黄土地貌类型?答:黄土的特性有:⑴质地均一,以粉沙为主⑵黄土富含碳酸钙⑶黄土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很强黄土地貌类型有:⑴黄土沟谷地貌⑵黄土沟间地地貌⑶黄土潜蚀地貌7.说明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征?答:发展特征有: ⑴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分支地貌学相关学科发展迅速⑵与相邻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⑶研究手段多样化8.说明全球三大活动地貌带:答:全球三大活动地貌带分别为: ⑴环太平洋大陆边源带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⑶洋脊裂谷带9.滑坡的概念?说明滑坡形成条件?答:坡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形成条件: ⑴蠕动变形阶段⑵剧烈滑动阶段⑶渐趋于稳定阶段10.说明河流阶地的概念?回答阶地的形成原因?答: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

地貌复习资料

地貌复习资料

地貌复习资料地貌学复习第一部分1、海平面升降对海岸的影响海面升降首先造成岸线的进退以及海岸物质的重新运动或沉积,引起海岸剖面的重新塑造。

A、海面上升,会使水下岸坡深度增大,从而增大到达岸边的波浪能量,海岸因此而遭受侵蚀,被蚀物质被带到水下岸坡下方堆积。

B、海面下降,会使水下岸坡变浅。

在堆积海岸,如果原来的水下岸坡处于平衡状态,则水下岸坡的中间大部分会受蚀变深,被蚀物质大部分向岸移动并沉积在岸边,物质相对较粗。

小部分较细物质则向水下斜坡基部移动并沉积下来。

2、正、负地形的概念正地形:相对高起的地形;负地形:相对低下的地形3、火山、熔岩地貌与岩浆性质的关系基性熔岩粘性小,温度高,流速快,可形成熔岩流和熔岩被;酸性熔岩粘性大,温度低,流速小,常形成火山锥。

由裂隙式或中心式喷出的玄武岩熔岩,冷凝后可形成高度较大的玄武岩高原和高度较小的玄武岩台地。

温度高、黏度小、含气体多、易流动的熔岩流内可产生熔岩隧道。

4、单斜构造地貌单斜构造指层面与水平面形成一定夹角(5°~85°)的岩层。

它可能出现在已被破坏的背斜两翼,已被破坏的穹窿构造的四周,盆地的外围,掀斜的水平岩层或断层的掀斜层等处。

单斜地貌主要有单面山和猪背岭。

单面山:组成山体的岩层倾角一般在25°以下,山体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倾向相反,坡陡而短,称为前坡或单斜崖,另一坡与岩层倾向一致,坡缓而长,称为后坡或单斜脊。

猪背岭:当单斜层的倾角较大,形成两坡不对称的山体时,称为猪背岭,它多发生在已被破坏的背斜陡翼上。

倾斜方向一致、倾角相当的一系列岩层称为单斜岩层(单斜构造)。

单斜岩层可以是褶皱或断层构造的一部分。

5、河流、风沙流的搬运方式差异河流——河流搬运作用指流水将侵蚀下来的物质向下游搬移的过程,其搬运方式包括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以悬移为主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砂子搬运现象,绝大部分砂子通过风沙流的形式搬运,但以跃移方式为主(在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g/cm3,要比空气密度1.22×10 -3 g/cm3 大800多倍),其速度一般每秒可达数十到数百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地貌学又称地形学。

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演化和分布的科学.2、戴维斯(美国)提出的“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侵蚀轮回”以及“地貌的构造、营力和发育阶段的函数”等理论推动了现代地貌学的发展。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和地貌是构造、过程、阶段(时间)的函数的概念。

3、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地貌分析》一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彭克的山麓梯级说,分析地貌形态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大地构造地貌1、地壳均衡说(1)陆壳特点:厚而轻,上层—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层—花岗岩;下层—玄武岩(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2)洋壳特点:薄而重,单一玄武岩层(3)假设和成因普拉特模式、艾里模式、实际模式。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大洋演变的六阶段:胚胎期——东非大列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缝合期——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有大量的蛇绿岩套。

3、(1)全球构造山系分布: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山系:如阿拉斯加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②略成东西走向横贯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如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等;(2)全球构造山系特征:①多个构造期形成,规模大,地势高;②地貌复杂,褶皱断裂强烈,有岩浆侵入;③山地呈断块抬升,改变地形、水系,地貌变形,发育夷平面;④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⑤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存在所谓山根。

地质构造地貌1、水平构造地貌类型:(1)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特征:顶部平坦或微斜,地形面与原构造面一致。

科罗拉多高原、鄂尔多斯高原。

(2)方山和桌状台地,特征:方山是受坚硬岩层控制,顶部呈平缓地面的山体。

顶部也有微小起伏(残积物),方山之间谷坡处的坚硬岩层可形成峭壁,软弱岩层则形成缓坡。

总体形成顶平坡陡,形似城堡山寨的地貌体。

2、褶曲的拱起和凹陷,形成地形高低,称为原生褶曲构造地貌;褶曲岩层受外力剥蚀后,还形成与地质构造有一定联系的各种地形,称为次生褶曲构造地貌。

3、原生褶曲地貌(顺地貌)成因:原有的褶皱构造未经破坏或轻微破坏,地貌起伏与褶曲构造相一致,即背斜顶部受到拉张作用,但仍是高地,为背斜成山地貌;向斜核部受到挤压,但仍是洼地,为向斜成谷地貌4、次生褶曲地貌(逆地貌)成因:随着侵蚀的进行,褶皱构造严重破坏,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纵向张裂隙发育,侵蚀作用进行较快,而形成背斜构造凹陷成谷的地貌;而向斜核部受到挤压作用,相对压实,出现向斜构造凸起成山的地貌形态,故又称地形倒置或地貌倒置。

5、单面山:是沿岩层走向延伸的山岭,两坡不对称,一坡短而陡,一坡长而缓。

单面山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前坡,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坡--后坡。

即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方向相反,陡而短的山体。

如庐山五老峰。

6、猪背脊:指形成于岩层倾斜角度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

由于岩层倾角大,前坡和后坡的坡度与长度大致相等。

猪背脊是单面山的特例,即单斜层倾角大,两坡对称的山体。

7、断层崖:断层发生后,由出露的断层面所成的陡崖。

8、断层谷:在断层带上,由于构造破碎而易受风化侵蚀,形成的谷地。

9、断块山地的一般特征:太行山、吕梁山、恒山、泰山、庐山、贺兰山等都是断块山地。

其特征是(1)山体两侧或四周出现断裂带、断层崖,形态呈地垒式或掀斜式;(2)山地层状地貌发育(多级夷平面)(3)河道随地壳变动而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倒流、改向、袭夺、重新下切等现象;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坡地地貌的形成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4、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或崩解,它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为碎屑,裂隙、空隙和比面积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5、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大气,水与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6、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7、风化壳:风化产物经风化与剥蚀仍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8、倒石堆的结构倒石堆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没有明显排列层序。

从垂直剖面看,一般较大岩块堆积到倒石堆边缘,较小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顶部,即自下而上,碎屑逐渐变细。

9、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10、滑坡作用的力矩方程:Pa-Qb-FR=0 即主动部分作用力增大,或被动部分作用力减小,将使滑坡体失去平衡而滑动,反之,滑坡体稳定性增强,不易发生滑坡。

1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1)、地下水--使岩土体发生复杂物理化学过程而失稳滑动;2)、地表水--河岸坡脚掏蚀,降雨融雪渗透土壤而滑动;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1)滑坡沿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或岩层层面滑动;(2)松散沉积层的滑坡,多在在松散沉积与基岩面之间滑动;基岩滑坡多发生在千枚岩、页岩、泥灰岩和片岩斜坡上;4)、地震地震对滑坡具有触动作用;5)、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开挖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滑动。

(1)在斜坡下部或古滑坡体下方开挖土体,降低支持上部土体的阻力而引起滑坡;(2)在斜坡上部堆积、建房等加载活动引发滑坡;(3)灌溉、人工爆破等将水排进滑坡裂缝中引发滑坡12、滑坡的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洼地与滑坡湖;滑坡鼓丘;滑坡裂缝(环状拉张裂隙;平行剪切裂隙;鼓丘的张裂隙与挤压裂隙;放射状裂隙)13、滑坡的发展阶段(1)蠕动变形阶段(2)滑动阶段(3)停息阶段14、山麓面定义: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5、山麓剥蚀面:在干旱区,由于山坡的不断后退,停积在坡麓的风化碎屑被洪流冲走,使山麓基岩裸露,形成平缓的基岩坡面。

16、准平原定义: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作为一种大规模夷平面,也可因构造上升而成为高原面或发生变形,或被切割后仅保存于山岭顶部成为峰顶面。

17、夷平面:崎岖的山丘地面,在地壳长期稳定的状态下,侵蚀-剥蚀作用把山地夷平为起伏不大的地面,称夷平面。

1、流水的能量流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在流动过程中,势能不断转变成为动能,其对地表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流水动力P的大小P=1/2MV2 (M为水量,V为流速)流水动能的大小和流量的一次方、和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1)当P>L时,动力有余力,流水作用表现为侵蚀;(2)当P=L时,流水作用表现为搬运;(3)当P<L时,流水动力受阻,流水作用表现为沉积。

2.流水的流态―――层流和紊流(1)层流是水的质点彼此相互平行流动,互不干扰和混掺,成为有规则的分层流动;(2)紊流是水质点的不规则运动,当水流流速或水深增加时,层流就失去稳定性而产生漩涡运动;3.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1)坡面侵蚀(片蚀)(2)线状侵蚀①垂直侵蚀(下切、下蚀)②溯源侵蚀(向源侵蚀)③侧向侵蚀4.流水的搬运作用: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5、流水的堆积作用:流水挟带的泥沙在条件改变时,如坡度减少、流速减缓、水量减少和含沙量增多等等情况下,都会引起搬运能力减弱,导致泥沙的沉降堆积,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

堆积次序:流水搬运能力减弱是逐渐进行的,所以泥沙堆积也是有次序的:粗重颗粒→中等颗粒→细小颗粒顺序堆积。

6、沟谷:是沟谷流水侵蚀形成的槽形洼地。

7、集水盆:是沟谷源头扩大后的小盆地8、扇形地(洪积扇):沟谷出口的扇型堆积体9、扇形地岩相带(由扇顶至边缘):①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

堆积物为巨大砾石,其间填充砂及粘土,砾石磨圆度差。

②扇形相:位于洪积扇中部。

以亚砂土和亚粘土为主,夹砾石和砂的透镜体,磨圆度较扇顶相好。

③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

堆积物最细,以亚砂土、亚粘土及粘土为主,偶而夹有砂及细砾透镜体,具有水平和波状层理。

10、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11河谷由谷坡和谷底两大部分组成(谷坡:常有阶地发育谷底:内有河床和河漫滩两种12、河谷的发育大致经历3个阶段,并相应形成3种谷形:(1)峡谷---又称为V形谷(2)河漫滩河谷(3)成形河谷13、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底部最深点的连线,从宏观上看,纵剖面上是一条下凹形的曲线,上游坡度大而下游坡度小;从微观上看,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曲线的每一段都并非平整,而是呈阶梯状高低起伏的。

14、河床平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趋于平衡,这时的纵剖面称为平衡剖面。

所谓平衡,主要指动力平衡15、河床平面形态(1)山地河床地貌以河床浅滩地形发育为主:石质浅滩、砂卵石浅滩、多为顺直河道平原河床地貌顺直河道,①顺直河道弯曲率为1.0~1.2②弯曲河道:弯曲率大于1.2(弯道河流:当水流经过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并产生离心力。

a 在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使凹岸水位提高,产生作用方向指向凸岸的横向力; b 离心力与横向力相叠加,其结果是水流上层(表层)合力指向凹岸,水质点向凹岸运动;水流下层(底层)合力指向凸岸。

c 弯道河流与纵向水流运动结合起来,便构成螺旋状河流。

)③分汊河道④游荡河床(网道河床)16、河漫滩是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平坦部分。

被普通洪水淹没的部分称为低河漫滩,特大洪水泛滥淹没的部分,称为高河漫滩17、河漫滩的生成(1)原始河漫滩;(2)侧向侵蚀作用继续;(3)谷底进一步扩宽,滩面角度淤高、大量悬移质沉积,构成由粉砂及粘土组成的沉积层,河漫滩形成;(4)侧向侵蚀进一步发育,河床截弯取直,形成干轭湖和顺直河道。

18 河漫滩二元结构定义: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河流沉积分为河床相和河漫滩相两大相,前者由河床水流形成,因水流动力较强,其沉积颗粒一般较粗,从主流带向两侧,颗粒由粗变细。

河床不断摆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河漫滩,因滩面上水深很小,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粗颗粒物质(细砂、粉砂、粘土等细粒物)沉积下来,形成河漫滩相沉积,覆盖在粗颗粒河床沉积之上的河漫滩相沉积与河床相沉积在垂直剖面上形成了下粗上细的特殊结构,即二元结构。

19、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他常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爆发,运动速度很快(每秒数米),历时短暂(数小时),在它的源头常有滑坡或崩塌,在下游出山口堆积成泥石流堆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