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路易斯_康的启示
这11段话,浓缩了路易斯·康一生的建筑哲学
这11段话,浓缩了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然中的所有物质是发出来的光,⼭陵、⼩溪、空⽓,以⾄于我们⾃⼰,都是发出的光。
这块皱成⼀团叫物质的东西投射⼀道影⼦,⽽影⼦属于光。
——路易斯·康01在⾃然所创造的万事万物中,⾃然都记录了它的创造过程,岩⽯记录着岩⽯的创造过程,⼈也记录着⼈的创造过程。
当我们察觉到这⼀点,我们就意识到宇宙的法则了。
有⼈只要了解⼀⽚草叶,就能重建宇宙的法则,有些⼈却必须要经过许多学习才能得知要如何才能发现道,⽽道即宇宙。
02我曾试着去探索道是什么。
我很兴奋地写下了许许多多有关道是什么的⽂字。
每⼀次我写下⼏句,总觉得还是不够,就算写满了两千页有关道是什么,我对这份陈述依然不满意。
于是我不再谈论道是什么,只写:“道存在。
”然⽽我还是⽆法完全肯定,直到我问了⼀个⼈,他说:“你⼀定要就此打住,太奇妙了;就在这⾥打住,说‘道存在’。
”03灵感是对太初的感觉,仿如⼀道门槛,静谧与光明在此相会。
静谧,不可度量的,存在之欲,表现之欲,新需求之源泉,与光明邂逅;可度量的,实存物的施予者,出⾃⾃然律与意志,被造物的度量。
⽽交会的门槛即灵感,即艺术之圣殿,即阴影之宝库。
艺术家在表现圣殿中为艺术所做的奉献,我称之为阴影之宝库,位于那双重地带:由静谧到光明,由光明到静谧。
光,实存物的施予者,投射出它的阴影,⽽阴影属于光明。
所有的被造物都属于光明也属于欲望。
04当你要赋予某件事物形象的时候,你必须参询⾃然,这就是设计的开始。
设计赋予各个元素的形状,从⼼灵中的实存带到可触摸的形象来。
设计是⼀种因地制宜的选择⾏为。
在建筑上,它赋予空间和谐的特性,⽽这些空间适合特定的活动。
05空间有它的⾳调,我想象⾃⼰正将空间谱成⾼耸的、有穹隆的或是在圆顶下的,以赋予它⾳乐的特性,交错着空间的调⼦,⾼⽽窄,从银⾊、明亮逐渐隐⼊⿊暗。
06我认为,平⾯是⼀个由房间所组成的社会。
⼀个真正的平⾯,许多房间会在⾥⾯彼此交谈。
路易斯·康:向砖石低语的人
路易斯·康:向砖石低语的人字数:1674来源:OV海外文摘2013年16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路易斯·康曾对学生说:如果你们灵感枯竭,可以从材料中去寻找建议。
“你对砖块说,‘你想变成什么样,砖块?’砖块就会对你说,‘我想要一道拱梁。
’然后你对砖块说,‘瞧,我也喜欢,不过,砖拱太过昂贵,我可以用一道混凝土横梁来代替。
’然后你接着说:‘你觉得如何,砖块?’砖块说:‘我想要拱梁。
’”坚信他的建材对其自身命运有着固有的感觉,这是这位古怪的建筑师很多怪癖中的一项。
他在1974年心脏病发,死于纽约潘恩车站的一个卫生间里。
他的遗体在四天之内都无人认领。
康是一位召唤出奇怪而不朽形式的魔术师,这些形式像是古代的废墟那样庄重。
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然而我们至今却对他所知甚少。
策划他的回顾展的一位策展人斯坦尼斯劳·封·穆斯(Stanislaus von Moos)说,“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而言,他怪异的言辞有些准宗教的意味,非常恼人。
很难总结出他的特征。
我一直敬仰他的作品,但同时又发现它们有点咄咄逼人。
”路易斯·康1901年生于爱沙尼亚,这位向砖块发出低语的美国籍犹太人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酷热地带的一系列巨大的综合性建筑群:加州沙克中心(Salk Institute)的实验室;印度亚美达巴德(Ahmedabad)的管理学院,有着富于动感的砖砌柱廊;以及位于孟加拉达卡市、仿佛沉思着的水泥城堡般的国民大会堂。
在康看来,形式并不必然遵循功能需求;他的设计方案也并不试图穷尽新的建筑材料所提供的所有可能性。
这些建筑都是砖石结构的单独整体,采用巨大的圆形、半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的几何样式来构造体量庞大的墙体线条,它们流露出一种永恒的、有时甚至略显邪恶的氛围,看上去就像是某个未来宇宙文明匆忙清空之后留下的遗迹。
我们可以将1950年代的费城视作一个城市规划的实验室,康未曾实现的构想表明,他把整个城市理解成由行人穿梭的林荫大道组成的网络。
案例分析——耶鲁大学美术馆(路易斯康)
耶鲁大学美术馆
——Louis点,作为参 观的主要交通空间,这个圆形的混凝土筒像是 一个巨大的艺术品为这个外表看似平淡的建筑 增添了一些趣味,路易康对细节的苛求在这里 展露无遗,每级台阶都是用整块大理石切割而 成,不会产生由大理石拼接而成的细缝,栏杆 也是单独设计过,还专门有灯为栏杆照明,而 地下大理石铺地的接缝更是用金属镶边,在转 角平台形成像精妙数学般扇形的图案,而最让 人激动的当然就是那个三角形的混凝土屋顶, 镶嵌在圆筒楼梯间顶上,和玻璃砖形成精彩的 光线处理,这里的光线柔和,每时每刻都为楼 梯间提供足够的采光,而且效果相当的好。
耶鲁大学美术馆
——Louis Isadore Kahn
平面和楼板结构剖面
耶鲁大学美术馆
——Louis Isadore Kahn
对于内部空间的处理,中间 用一个圆形混凝土的楼梯间和一 个矩形的电梯间组织了交通,而 剩下的便是干净的展览空间。流 线相对简单,但是却很实际,到 了今天仍然符合现代艺术展览的 任何要求,声光电全都派上用场, 甚至楼层的指示牌都用投影机打 到暗色的清水混凝土墙上,特别 有感觉。
案例分析——耶鲁大学美 术馆(路易斯康)
耶鲁大学美术馆
——Louis Isadore Kahn
耶鲁大学美术馆是康的第一 个重要的作品,奠定了他在建筑设 计史上的地位。
虽然紧挨着老建筑,路易·康 还是大胆采用了灰砖、混凝土、玻 璃和钢这样的现代材料。整个朝向 街道的公共立面全是实的砖墙,没 有一扇窗户。建筑立面稍微向街道 突出,突出的侧面为全玻璃,成为 非常谦虚的入口。如此,人从南向 北沿着街道行走时,会觉得老的美 术馆立面像是美丽的长卷和布景, 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美术馆的入口, 新建的体量则消隐在人的空间体验 之外。
路易斯·康(Louts Kahn)
@张丽钧
我是在一本关于教育的书上认识他的。那本书提到他讲过的一个精妙语段:一个人坐在树下,和一群人谈论他的主张。这个人不知道自己就是老师,那群人也不知道自己就是学生。这个人讲得可真好啊!令所有的听者折服。他们想,要是能把这个人留下来该多好!于是,“一个空间”设立起来,这就有了最早的学校。
他像摒弃俗套一样摒弃功利。在贫穷的印度,他反而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多年之后,在他的儿子第一次前往印度时,在毫无秩序感可言的破烂街巷中,他不禁疑惑地追问:“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古稀老人离开温暖的家,孤身一人屡次前往这样的地方。”是的,路易斯·康不是来淘金的,他是来痴心寻找那片“最适合长出建筑的土地”。在路易斯·康心中,建筑就是信仰本身。他用建筑表达他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人类深挚的爱。他这个“全能与无能的混合物”在建筑中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他以专属于他的那种“宁静的从容和谦逊的尊严”的建筑风格完成了生命的优美抒情。
但是,他不是一个少年得志的建筑师,或者说,幸运之神并没有过早地垂青他。50岁之前,都可以看作是路易斯·康的“蜕壳期”。他的“蜕壳期”是那么漫长,漫长得让人以为那破茧成蝶的神话再也不可能属于他了。但是,他的心没有死去。他像一座活火山一样悄悄蕴蓄着力量,等待着喷发那一刻的必然到来。
“一个建筑师必须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和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这段话是梁思成说的。我曾经以为梁思成说尽了一个出色的建筑师所应该具备的一切品质。但是,路易斯·康使我明白,还有重要的一点梁思成没有道出,那就是——圣徒般的宗教情怀。
眼睛在这段话上流连了好久。同时,也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路易斯·康(Louts Kahn)。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语录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语录
标题:探索无限可能: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启示
导语: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让读者陷入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冒险和想象力的深思。
以下将通过他的语录,探索无限可能的世界。
第一段:勇往直前,追寻梦想
“人们只有在尝试去做一些他们原本认为无法做到的事情时,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
”这是史蒂文森先生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只有敢于追求梦想,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能力。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事业上,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挑战,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第二段:冒险,发现未知的乐趣
“生活就像一本书,如果你不冒险去翻阅,你将只停留在封面。
”这句话传达了史蒂文森先生对于冒险精神的看法。
他鼓励人们积极探索未知,去体验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只有勇于踏出舒适区,我们才能真正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意义。
第三段:想象力,创造无限的宇宙
“想象力是我们心灵的翅膀,它可以带领我们飞向无限的宇宙。
”这是史蒂文森先生对于想象力的赞美。
他相信,想象力是人类最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通过想象力,我们能够超越现实,创造出新的世界,开拓出新的领域。
结尾:激发潜能,开启新的篇章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语录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的无限可能。
只有勇于追求梦想,冒险探索,以及发挥想象力,我们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潜
能,开启新的篇章。
让我们以史蒂文森先生的启示为指引,勇往直前,探索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
从静谧与光明看路易斯康
关于《静谧与光明》的读书报告前段时间,读了路易斯.康的《静谧与光明》这本书。
一次是大概的翻翻,一次是仔细的研读了一下。
第二次读完这本,心里对康这位大师很是崇敬,关于他的对于建筑的理解,他的哲学理论,他对于道(order)的理解,他的可度量(measurable)与不可度量(unmeasurable)的交汇的阴影宝库。
当然仅仅一次略读一次细读,仅仅对这本书的阅读,是不可能对康,对他的建筑理论与哲学思想有太过深入的了解,因此这本文章是我个人关于这本书与康这位大师的一些较为肤浅的见解。
路易斯.康,美国现代建筑师。
1901年出生,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入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
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
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罗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并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
之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康是一个犹太家庭的姓,路易斯.康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他的母亲伯莎则出身于名望甚高的门德尔松家族,曾是一名才能出众的竖琴手,同时,还是著名文学家歌德和席勒的崇拜者,路易斯.康自幼起就出于他双亲的文化熏陶之下。
自然,宗教,音乐以及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自小即成为路易斯.康的精神食粮。
因此,18世纪以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流——浪漫主义以及新柏拉图主义演变成存在主义,对路易斯.康形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康在结束中等教育之前,已得到费城艺术学院的艺术奖学金以进而专业绘画艺术。
青年时代的他显露出了不同凡响的才艺,这些先天和后天的禀赋,是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建筑师的条件。
(耶鲁大学美术馆)在《静谧与光明》中,路易斯.康将建筑视为人类在世界地位的写照,包括由此产生的经济,美学,精神等方面,人类有自觉以来,对自己在社会里的定位感到不安,而人类试图改善的结果,便产生了文化,更具体的把一种精神上的觉醒带进人类的文化里。
建筑不是支离破碎的制式美学的操纵,更不是行为决定操纵的一种手段,如若不是,则所产生的建筑,所建造出来的东西,必然缺乏人性意识。
《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精选15篇
《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精选15篇《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1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很精彩的书,名字叫《吹小号的天鹅》。
这本书是美国最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EB怀特写的。
他对城市上的一切都怀着“面对复杂,保持欢喜”的态度。
这本书讲的是一只生来就是哑巴的雄天鹅路易斯,为了同别人交流,在学校里学会了读和写,可是别的天鹅是不认字的,他还是没办法向他心爱的雌天鹅塞雷娜倾诉衷肠。
为了帮助路易斯,天鹅爸爸从乐器店偷来了一把小号,路易斯通过刻苦学习、细心摸索,终于学会了吹小号。
因为这把小号是偷来的,为了赔偿店老板,路易斯决定去各地打工赚钱,最终他真正拥有了这把小号。
他的举动打动了塞蕾娜,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赏。
生活的道路在路易斯眼前豁然开朗。
如果这只不会说话的'天鹅没有和命运做斗争,平淡无奇地生活着,他就是一只普通的天鹅,他的生命也不会如此精彩。
然而他以自身的力量赢得了上帝的宠爱,活出了自身的精彩。
路易斯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让我们做生活中的强者吧!《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2在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叫《吹小号的天鹅》是美国著名作家E·B·怀特的作品,他的另外两部作品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想必大家都看过。
《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讲述了一只叫路易斯一生下来就哑巴的雄天鹅这对一只天鹅来说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情啊,它不能用叫声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想不能向自己心仪的雌天鹅表明自己的心意,可它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不懈的努力,为了说出想法,路易斯学会了在石板上写字。
可其它天鹅不识字,路易斯还是没办法向它心爱的雌天鹅倾诉衷肠。
为了帮助路易斯,天鹅爸爸从乐器店里偷来了小号,要知道对于没有手的天鹅要练小号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是路易斯不怕他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终于从小号里吹出了心底深处的歌。
乐声不仅打动了雌天鹅,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赞赏。
生活的道路,在路易斯眼前,越来越宽广。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动人故事。
【路易斯·康】无可言说的本原——《静谧与光明》的解析
【路易斯·康】无可言说的本原——《静谧与光明》的解析一九六九年二月十二日,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在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发表了一篇演讲,题目是“静与光”(Silence and Light),或者译为“静谧与光明”(《静谧与光明》,载《路易·康》,李大夏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在简短的开场白后,他有些突然地谈到了“静”这个概念:静并不是十分十分安静。
这是一种可称之为无光,无暗的东西。
这些都是生造的词……但为何不可?无光,无暗。
存在的愿望,表达的愿望。
(第三自然段)一般而言,光对暗,静对闹,从来没有看到过光与静的对举。
至于说无光,无暗;存在的愿望,表达的愿望(Lightless; Darkless;Desire to be; to express),则更加不能理解。
好在路易斯·康立刻谈到了“光”:我转向光,它是所有存在事物的造就者……可以说光,一切存在的造就者,也造就了物,物产生影,影属于光。
(第四自然段)显然,这里的光(light)是一种无所不能的造物者,一个与静(silence)相对举的概念,与暗(dark)没有什么关系,难怪路易斯·康说静是“一种可称之为无光,无暗的东西”;在我们通常对举的光(light)和影(shadow)这两个概念中,路易斯·康把后者归结为前者,于是,影不再出现在讨论中。
这种光、物、影的隐喻也在柏拉图那里出现过。
柏拉图用这个系列隐喻来说明各种“理型”(每类具体事物共同的本原)的层次关系:太阳是善的理型,物体喻为一般理型,影子则如世间万物。
只有太阳才能使物体有影子,只有物体才能有影子,而影子是源于两者的。
人们的认识如同观看物体,这也需要阳光(谢文郁:《〈智者篇〉和柏拉图理型论的发展》,载《蒂迈欧篇》,谢文郁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五年版,附录一)。
但康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重复柏拉图的见解,不是为了突出光作为理型的本原地位。
路易斯·康的古典与永恒
河"建材2021年第5期路易斯•康的古典与永恒柳红明黄倩媛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30022)摘要:路易斯•康的思想成熟于古典传统与现代功能主义的交锋时期,康早年深受法国的古典学院派影响,而后在他漫长的沉淀期也追崇过教条的“国际式”功能主义者;面对截然不同又矛盾的古典与现代思想,康进行了双重深入了解,将古罗马建筑语汇转化成现代建筑,开创了古典建筑的现代复兴之路;文章将按时间顺序解析康的经典作品,研究路易斯-康不同时期的古典永恒思想。
关键词:建筑的永恒性;古典建筑;路易斯•康合论述1路易斯•康建筑生涯探索期的思想斗争1.1学院时期的思想演变路易斯•康于1901年出生在爱沙尼亚岛,1905年随全家迁往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教育属于巴黎美术学院的古典主义,身处布扎体系的教师将建筑设计看成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成为了艺术家创作的载体,古典的布扎体系是康的构成初期建筑思想的基石。
与形式主义的布扎体系不同的是,康的授课老师保罗•菲利普•克雷特是一位现代主义者,他将现代建筑的严肃性及其对建筑的重要性完整的阐述给了当时的学生,康就是其中之一。
康本科期间的获奖作品《军用邮局》(如图1所示)就显现出“被剥离的古典主义”的平面语汇,不同于当时古典平面的中轴对称美学,平面背离过去的传统古典手法,体现出的是不对称的空间秩序;在这次课程设计中,古典与现代的矛盾已然显现,此时的康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去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而非集中式的对称去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冲突,这种有规律的打断与掩饰轴线的设计方式为康建立了最初期的设计基础。
1.2青年时期的现代建筑思考1924年毕业之后,康开始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
此时现代建筑的第一代大师已经陆续完成了他们的传世之作,许多与康同时代同命运的人,竭尽所能地去迎合国际建筑新潮流。
康并没有简单地皈依到现代运动的大旗之下。
他被勒•柯布西耶与密•斯・凡德罗的作品所触动,简洁的工业材料、纯粹的几何形体、均质空间为他的早期设计思想提供了启蒙的基石。
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名言
建筑大师路易斯康名言1.求所有的马丁路德金的名言知道什么是正确却不去做,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了。
我无法在明显的邪恶中不采取任何立场。
肉体上受奴役的悲剧,就是逐渐导致对心灵上受努力的麻痹。
当我在多看看白人后,我的憎恨减轻了,一种与之合作的精神起而代之。
任何地方只要一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对正义的威胁。
我虽然十分反对暴力,但是有件事情比暴力更加罪过,那就是怯懦。
最终的胜利是由许多短期的会战所积累的。
如果你轻率地忽略一次成功,只因其并未完全预示出将获得正义的话,那你就未能了解达到最后胜利的过程。
2.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一、追本溯源—起论点1.打破既有的原则2.回溯问题的起点3.建筑的本质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Wha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二、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然)1.效法自然中动态平衡的特质-- 打破因袭勇于求新求变打破和谐--打破建筑中的必然性与单调感2.效法自然纪录的特性-- 在建筑上可将构造的程序作为表现的主题。
3.遵守自然中的物性与本质—与砖的对话遵守材料的特性,尊重物性,才能达到和谐之美。
三、相信直觉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直觉,直觉是可以培养的,领悟全凭个人的修为,无法与他人分享。
四、由形迈向设计形是对物性的领悟 realization Spoon is not a spoon.形是本质(form is what)设计是实践(design is how)设计≠设计品形→设计→设计品设计是手段、不可听、不可见,只是求诛本性,而存于心灵。
五、表现--人之存活于世的目的就是表现Kahn以光明与静谧来象征外表与内在表现欲的二元性,静谧是存在之欲,而光赋予此存在之外相,由光到静谧以及由静谧到光的路径就是灵感孕育的环境,表现欲与作品的可行性能在这条路上相逢。
表现是生命世界共有的特色,有生命就有灵魂,也就存在着表现欲。
路易斯巴拉干的色彩理念对中国建筑色彩的启示
路易斯巴拉干的色彩理念对中国建筑色彩的启示路易斯·巴拉干(Louis Kahn)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建筑作品以其简洁、现代、几何的风格而闻名。
巴拉干的色彩理念对中国建筑色彩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色彩的功能与表达巴拉干认为,色彩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具有丰富的功能和表达性。
他将色彩与空间、光线、材料等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通过色彩来补充和增强建筑的表达力。
在中国建筑中,色彩的功能往往被忽视,建筑往往以素雅、朴实的色调为主,缺乏一定的个性和表达力。
巴拉干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通过合理运用色彩来突出建筑的特点与风格,使建筑更具活力和个性。
二、色彩与材料的协调巴拉干在设计中非常注重色彩与材料的协调。
他通过合理选择材料的色彩和质感,并通过染色、涂刷等手段来调整材料的色调,使其与建筑的整体风格和氛围相契合。
在中国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色彩与材料之间的不协调现象,造成了建筑整体形象的混乱和破碎感。
在中国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巴拉干的做法,注重色彩与材料的统一性,使建筑的整体形象更加和谐。
三、色彩的光线效果巴拉干非常善于利用光线与色彩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
他在设计中注重色彩的反射与折射,通过染色玻璃、穿孔板等材料的运用,使光线和色彩在空间中变幻莫测,创造出神秘而宛如艺术品般的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中常常注重阳光的利用,但对于色彩和光线的关系却较少关注。
巴拉干的思想提醒我们,在中国建筑设计中也应该注重色彩与光线的结合,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
四、色彩在公共空间的应用巴拉干认为,色彩在建筑中的应用应该超越个体经验的范畴,而成为人们共同体验的一部分。
他认为色彩应该成为公共空间的标志和符号,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应用往往较为保守,缺乏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引导,使得公共空间的体验感较为单一和乏味。
巴拉干的作品给我们启示,色彩设计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情感和体验,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活力。
路易斯康名言
路易斯康名⾔1.培根的名⾔(全部)培根的名⾔:知识就是⼒量. ⽣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活。
书并不以⽤处告⼈,⽤书之智不在书中,⽽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使⼈成为完善的⼈。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法体味其珍贵。
除了⼀个真⼼的朋友之外没有⼀样药剂是可以通⼼的。
对⼀个真⼼的朋友你可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上的事情。
⼀个⼈从另⼀个⼈的诤⾔中所得来的光明⽐从他⾃⼰的理解⼒、判断⼒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净纯粹…… 最能保⼈⼼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和规谏。
疑⼼病是友谊的毒药。
友谊的主要效⽤之⼀,就是使⼈⼼愤怨和抑屈之⽓得以宣泄释放。
临时结交的⼈,不能算是朋友。
得不到友谊的⼈将是终⾝可怜的孤独者。
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繁华的沙漠。
如果把快乐告诉⼀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半忧愁. 天性好⽐种⼦,它既能长成⾹花,也可能长成毒草,所以⼈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拔除后者。
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
读书的名⾔ 1.读书⾜以怡情,⾜以傅彩,⾜以长才。
2.读书使⼈成为完善的⼈。
---培根(英国) 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的思想之船,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代⼜⼀代。
---培根(英国) 4.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
---培根(英国) 5.⼈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
---培根(英国) 6.书并不以⽤处告⼈,⽤书之智不在书中,⽽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培根(英国) 7.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交谈。
---培根(英国)。
2.弗朗西斯培根的名⾔1 The sum of behaviour is to retain a man's own dignity, without intruding upon the liberty of others. ( F. Bacon )⼈的⾏为准则是,维护⾃⼰的尊严,不妨碍他⼈的⾃由。
【名人故事】一张行走的床
【名人故事】一张行走的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巴黎,有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他的名字叫路易斯-康福特。
他以设计具有未来感的艺术装置出名,作品展现了他的奇思妙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一件作品名为“行走的床”。
这张床是一个巨大的、可以行走的机器,能够自主移动,仿佛有生命一般。
路易斯-康福特花费了许多年的时间和心血,把这张床设计成了一个机械装置,并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向全世界展示了它的奇妙之处。
这张床不仅仅是一张床,更是一种移动的艺术品。
路易斯-康福特把这张床设计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它可以为居住其中的人提供生活必需品,包括饮用水、食物和空气。
床上也有一些种植槽,可以让人们种植蔬菜和水果。
它可以在室内和室外、在不同的地形上自由行走,为人们带来别样的旅游体验。
这张床的外形非常奇妙。
床架和轮子由金属和木材组成,呈现出黄铜和深色木材的反差美感。
它的设计理念是模仿四个不同的动物,包括甲虫、龟、鲸和象。
这些动物都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旅行的特性。
他们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会在漂泊中体验着不同的旅游文化。
这张床被人们称作“行走的床”,是因为它具有行走的特点。
在床架下面的轮子能够自主行走,并且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行走。
床的转向是由两个金属杆和一只锁链操控,并且可以通过手柄调整床的高度。
行走的床可以晃动,模拟海浪的起伏,使居住其中的人感到更舒适。
这张床在当时的艺术界既是一种装置艺术,也是一种发掘旅游文化的新尝试。
人们看到这张床,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赞叹,更是对人们生活形态的启示。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依赖加强,这张床也成为了一种旅游工具,带领着人们探寻不同的文化和风景。
这张行走的床,展现了设计的魅力和技术的精湛。
它不仅仅是一张床,更是一种设计和技术创新的结晶。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悟到设计独特性和旅游文化的魅力。
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精选10篇)
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精选10篇)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1我在寒假读了《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它使我感到怜悯、担忧、感动和美好。
路易斯是一只英俊、高大的吹号天鹅。
哦,可怜的路易斯,他刚出生就失去了声音,无法像他的兄弟姐妹一样,发出如小号一般的洪亮叫声,要知道,不会吹号的吹号天鹅算不上真正的吹号天鹅呀!每当兄弟姐妹们自如地叫出“咯嗬”时,路易斯总是为自己无法这样而沮丧。
不过,路易斯没有绝望,他先是在少年萨姆的帮助下来到学校学习书写,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地结束了学业。
当他满怀希望对他深爱的天鹅塞蕾娜在小石板上写下“我爱你”三个字时,他失望极了,因为塞蕾娜包括周围的天鹅都不懂这些字。
路易斯在天鹅的世界依然孤独。
路易斯的爸爸不愿看到路易斯再这样悲伤下去,冒着清白名利去乐器店偷了一把小号,让路易斯吹奏。
从此,路易斯又开始振作起来。
他为了交流,为了真爱,日复一日地练习,也想着办法在夜总会吹号赚钱,帮父亲还债。
在鸟湖,路易斯巧逢心爱的塞蕾娜天鹅小姐,他以优雅迷人、令人如痴如醉的号声倾诉了自己憋了一个春秋的深情,感动了塞蕾娜,最终两只有情的天鹅终成眷属。
紧接着,路易斯辞去工作,开始了他的美好生活。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轻易放弃。
这让我想起了用脚弹钢琴的刘伟。
他小时候失去了双臂,但他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
他告诉自己:“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
”他明智地选择了后者。
刘伟不怕艰辛,竟学会了游泳、打字,后来又日复一日地练习弹钢琴,最终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舞台,让世界见证中国男孩刘伟的奇迹!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关键是遇到困难要知难而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怕磨难,坚韧不拔地设法克服一道一道的难关。
若少去了磨难,人生就将变得枯燥乏味,惊喜也不会存在。
吹小号的天鹅读后感2这个星期我读了一本十分好的书——《吹小号的天鹅》。
天鹅爸爸和妈妈生了五只小天鹅,但是有一只叫路易斯小天鹅它生来就是哑巴的`雄天鹅。
路易斯康的建筑观及建筑生涯分析
路易斯康的建筑生涯及建筑观评析他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大器晚成的他五十多岁时才真正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而这次在莱斯大学的讲演则阐述了建筑应该怎样在反映人类对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创造的奇迹;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着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
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建筑学的真谛——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梦想的表达。
路易斯·康简介及建筑生涯1:自大萧条到二次大战间的康1924年毕业之初,路易斯·康在费城城市建筑师丁·莫里特的事务所里从事1926年费拉德尔菲亚建城150周年纪念的规划设计工作。
1928年,他到欧洲游历,又到保罗·克累特的事务所里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
总的状况,是一名"静悄悄"地工作的建筑学硕士,默默无闻。
许多与康同时代同命运的人,竭尽所能地去迎合"国际建筑"新潮流。
然而,路易斯·康,并没有简单地皈依到现代运动的大旗之下。
他被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所触动,那轻灵简洁的工业化材料,抽象的几何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使他大为惊讶。
但是,由Beaux-Arts体系造就的康,其整个精神仍然归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1935年起,路易·康开设了独立的事务所。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后和乔奇·豪,奥斯卡·斯东诺洛夫等合作开设事务所。
自大萧条时期,与一些城市规划工作者,如克莱仑斯·斯登,亨利·莱特等人建立起来的友谊,也使路易斯·康有机会从事一些城市开发性设计。
在将近20年的经历中,他的生活是一段并不令人羡慕的苦斗。
战时,全国的建筑活动也都为战争服务。
材料使用有相当严格的限制。
斯东诺洛夫、豪、康等合作,在费城、华盛顿特区和宾州的其他城镇设计建造过一些公共住宅。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是爱沙尼亚裔犹太人,美国建筑师。
他出生于爱沙尼亚的Saaremaa岛。
1901年,举家移民美国,并在费城长大,1914年5月15日成为美国公民。
在宾夕法尼亚州几家公司工作后,他于193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从1947年到1957年,在继续私人业务的同时,他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评论和建筑学教授。
从1957年直到去世,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
路易斯·康身材瘦小,然而他对现代建筑的实践却是非凡的。
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建筑并以艺术家的手来草绘他们。
其设计风格深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
对于路易斯康来说,建筑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有生命力的偶像。
路易斯·康的创作精神来源于一些古典主义作品的影响。
希腊,罗马,歌特,文艺复兴建筑都影响了路易斯·康。
对于康来说,这些建筑站在那里如同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永恒的奇迹。
就这一点来说,另一个人——勒,柯布西耶也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
柯布的作品深刻的影响着路易斯康。
然而,对于柯布的作品,路易斯·康认为这些作品属于柯布本人,因此他从不会照搬这些作品。
柯布西耶的作品激发了路易斯·康心中对于建筑的情感,而在柯布西耶之前的年老的建筑师却没有。
那些年老的建筑师走着一个平常的道路,没有人真正的切入到问题的核心。
柯布西耶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作品为其所接受。
然而,柯布西耶后来的那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建筑”却并不是完全为路易斯·康所赞赏的。
路易斯·康在柯布其后探寻着自己的道路。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当路易斯·康做特伦顿公共浴室时,他发现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些特定的空间是很不重要的,而另一些空间才是做正在做的事情的真正理由和目的。
路易斯康分析
在左侧的客厅,中部的起居室 和餐厅则是以实墙与大块的落 地玻璃进行围合,增加了空间 的与外界环境的交互性与开放 性。在右侧的功能空间中以三 面或四面实墙围合成尺度较小、 较为私密的空间。在这些私密 的空间中,墙上开窗的尺度也 相应减少,光线透过长条窗照 射在昏暗的小空间中,出现了 奇妙的光影效果。
一层平面
感悟
光对于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光才有空间存在的 意义。
以细节打动人,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在体验建筑的过程中,身和心要保持一致,用身去体
验,用心去感悟建筑。
艺术是上帝的语言,结构 是光的创造者。建筑师是传递 空间美感的人。
1957-196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1952-1954年 :耶鲁大学美术馆
索克大学研 爱塞特图书 1962-1983年: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 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 费城市规划设计 米尔溪公建住宅 米尔溪社区中心 奥瑟住宅 1964-1967年:费舍住宅 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宾夕法尼亚火车站)。
路易斯.康的建筑要义
1.关于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划分{在费城宾州大学医 学研究实验中心得到体现}
2.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 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金贝尔美术馆}
3.路易斯.康的秩序空间”,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 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 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
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越久就越容易看的出来,路易斯.康也是 这样的,他真正成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这时他已经从事建筑 设计三十多年了。
看路易斯.康的介绍时会发现他在建筑设计中的思想,不是你一看就 可以体会的,你会感到文字是那样的苦涩,表达的思想是那么的深 奥,可是只要你耐下心来你就会发现,他是那么的具有人格魅力, 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他吸引,你会把他当成神一样来看,你会感 觉他的身上闪烁着一圈圈感性的光芒。这时候你已经被他俘虏了, 你的思想会跟随着他的脚步,在路易斯.康的晚年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他的事务所里面的人们都把他当成膜拜者,气氛向一个畸形的方向 发展。
路易斯.康
一位夭折的老人
路易斯康是建筑名流中的悲剧人物。 命运无数次的捉弄他。命运使康经历了 几乎是无所建树的前半生。在几乎是潦 倒终生的命运的拨弄下,他却与晚年上 升为一颗熠熠发光的建筑界新星。 晚年的杰出成就本是他半生的辛苦,又 遇上了现代运动面临改道转折的的大好 时机。真可谓否极泰来。但是,康或者 是本质上不善于利用这种有利于己的时 机,或者是并不愿意利用这个实际为自 己多求些利益和虚名。他严谨至极的对 待每一件作品。这种迟缓的速度,时空 失去了太多的机会。为此他的事务所债 台高筑。1974年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压力 是是这位74岁的老人不得不奔波于印度 与美国之间,生活的拮据使这位老人在 飞机场回费城的途中连出租车也舍不得 坐,改乘火车。在候车室心脏病突发式 与男卫生间中。74岁的高龄,应当不属 于夭折。知识,康的创作生命在正盛之 时,却因寿夭而忽然中止,令人深深惋 惜。
大师的诞生
• 路易斯.康,1901年出生于俄罗 斯帝国的海边爱沙尼亚一个名叫奥 赛得岛上。父亲,利奥波德,是爱 沙尼亚人。当他遇到路易斯.康的母 亲,伯莎.门德尔松是还是一位即将 从俄罗斯军队退伍的军需官。由于 对新生活的渴望,1906年他们全家 五口移民到美国费城。其中包括 路易斯.康的妹妹沙拉和弟弟奥斯卡。 刚到这个国家时,生活是如此 的艰辛,生活一度无法维持,但是 这个犹太家庭仍然保持着一些欧洲 人的文化气息:包括德语和意第绪 语,音乐以及文学。 幼年的路易斯.康非常缅碘甚至 有点害羞。他的脸上有一个由年期 间留下的伤疤,那是由于他太关注 炭火明亮的色彩而造成的。
康的几何体的来源
康的学生时代是在鲍扎体系的锤炼 下谙熟希腊.罗马柱式,哥特式 拱券结构:纵横州县市自行.对 角线的构图原则:正方.圆.正三 角形.等腰三角形等简单几何体 的造型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路易斯・康的启示陈 旭 东 提要 美国第二代现代建筑师的中坚人物路易斯・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审视现代建筑的国际化运动,毕生不遗余力地把他朴素而又神秘的建筑哲学在其为数不多的建筑设计中加以阐释与发挥,创造出一个个使人震憾的“人的设施”。
他这种古典而又人文式的创作风格是当今的建筑师们走出商业浪潮和活跃创作的灵感源泉。
关键词 形式 秩序 沉默 理性与浪漫ABSTRACT Louis Kahn is a backbone of the second gener 2ation of modern American architects.He ’s from ”International Style ”,by unique and inflexible practice ,to realize his philoso 2pher -architecture.He had many ideas about ”human ’s installa 2tion ”.His classical and humanistic spirit can be inherited to getrid of the commercialism by today ’s architects.KE Y WOR DS Form , Order , Silence , Rational and Romantic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师。
(上海,200092)初识路易斯・康很久以前,在某期《世界建筑》封2看到过以印度管理学院(简称IIM )的建筑为题材的表现图,其风格怪诞,用笔笨拙,色彩朴朔,发人深思。
是否画家果真通过此画传达了路易斯・康的真正风格呢?不久之后,从《建筑画》中我有幸看到了康的旅行速写,再次令我惊叹不已。
虽然国内对康的作品及理论的介绍为数不多,可是人们对他的迷惑和感动、议论和误解,来自各个角落。
康或许得了一个建筑师所能得到的最五花八门的评价:“孤独的中世纪的狼”、“学院派的殉道者”、“建筑的业余爱好者”、“浪漫的形式主义者”、“杰出人物论者”、“折衷和个人主义者”,以及“一个易被遗忘而有点古怪的人”……总之,再多的评价也是基于他的言论与作品而产生的。
一个著名的例子1962年开始动工的印度管理学院或许是路易斯・康的代表作。
在长达十几年的漫长时间里,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亲自参与从构思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
甚至连他的去世也是在1974年3月访问IIM 之后的归途中。
IIM 最初选址在印度西部纺织业发达的阿默达巴德。
它曾经是印度最大的一座城市,不过,在本世纪慢慢衰败了。
勒・柯布西埃曾经在这儿设计了一座博物馆和一幢住宅。
同一个业主又委托康,希望他能为这被遗弃的城市注入神奇魔力。
在一段时间的研究、思考之后,康提出了构思。
康从其自身关于古老建筑和历史性场所的经历中,取得了获得再生的形式和材料的最清晰形式,这就是充满浪漫与幻想的“居住废墟”。
他想创造出具有古风的建筑,在未来将被认为是古老的建筑。
关于学校建筑的模式,从中世纪修道院的平面中,康得出了关于教室构思乃至学习的真正含义。
他认为古老的建筑类型中会容纳人的需要,为他提供可以参照的坐标。
另外,康一直反对把砖作为面材利用,恰好由于需要经济的结构,以及降低能耗等以适应印度国情、炎热的气候的原因,更使他把砖这种传统的地方材料加以重用。
这样一来,巨大雄伟的尺度、简洁的雕塑感形体的重复强化了强烈阳光下浓重阴影,而红色砖墙与绿色草地、粗糙砖块的小尺度与建筑形体的大尺度以及当地乡土材料构成的纯净形式之间都有了明显对比。
康的平面设计可以说采用了其惯常的斜列对角布置的方案,网格布置利于建筑物自然通风。
许多功能团如教室、办公室、图书馆、餐厅、集体宿舍、专业研究室和工人住宅等联合成一个整体。
18幢学生宿舍楼的组团被放置在图书馆和教室的两条边上。
每一幢楼包括20间寝室,沿三角形平面两边布置寝室,三四层的休息室有巨大的圆洞与室外联系。
三角形平面的斜边带有一个方塔,从下至上依次安排了聚会、辅助(厨房和厕所)功能。
在IIM 中,室外空间和材料运用尤其令人注目:公共的、半私密的和私密的空间相混合,有某种修道院的感觉。
人们对话、聚会等活动的理想场所正是这组建筑的性格。
学生和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见面,而且在课外也会有意想不到的交流。
材料运用除了上述的砖之外,康还把拱和联系梁用砖和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复合秩序”,给了IIM 以最动人的细部。
形式主义者?路易斯・康是不是一个纯粹的形式主义者?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重要,尽管在接触他的作品时,总能感到“形式”无处不在。
譬如巨大的实墙面、深陷的细长窗洞(比例91新建筑 1996・1 接近1∶3)、砖与混凝土的“复合结构”,以及细长的墙缝等等,不胜枚举。
这似乎成了康的“专利”,康的“法式”。
但是,如果出于对康的粗浅认识而无知地加以模仿,竟认为大师的“法式”与创造“法式”的大师同样单调、贫乏,那就大错特错了。
康显然熟练掌握了学院派那一套常规方法,同时也极清楚朱利安・戈地的四卷本《建筑基本元素与理论》所宣扬的主旨。
单凭这一点,他就极有可能被扣上“学院遗腹子”的帽子。
可他与前辈大师老沙里宁、赖特一样,从学院派的阴影中挣脱出来,把创造真正的美国现代建筑当作己任。
老沙里宁尽管把“形式追随功能”的观念奉为至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细微有致的层次划分和结构体系的高度完善的手法。
康一直反对二维平面的苦心构图,认为那是申请罗马大奖的必要手段。
正统的学院派只是在立面上统一某种麻木的表情,并对古代匠人的随意性抱有极高的兴趣和耐心———这恰恰是丧失个性和缺乏才气的表现。
康的设计从未有过僵化的痕迹,一种内敛、含蓄的特征贯穿始终。
他的建筑融于环境而超越了环境,人为的形式与真实的自然之间有着难以言表的对比与共鸣。
耶鲁大学艺术画廊具有独立的个性,高耸的电梯间、楼梯间和设备管道间形成了群体造型的“冠”和平立面功能的“核”,省去天花的混凝土现浇立方体被作为单元加以利用。
另外,众所周知的金贝尔美术馆也是极有说服力的例子。
康的“形式”是超越了功能与造型的形式。
哥特精神与整体秩序康所具有的独特形式感、艺术观念的深刻性和思维方式的神秘色彩是与他对中世纪美学和艺术的深入研究分不开的。
托马斯・阿奎纳斯无疑是对康最有影响的中世纪美学思想家。
他的观念曾被康总结为以下四点:完整性 一个物体自成系统,能自给自足的个性。
整体性 赋予物体内部所有元素以适当角色,从而达到完善与有机的统一。
对称性 并非简单的左右对等,而是一种相互和谐的关系。
光明性 使一物体有别于其他物体的独特气质。
在西方建筑发展的不同时期,哥特式建筑恐怕是最能反映这些美学思想的一种类型。
中世纪的几百年中,哥特风格在欧洲深入人心。
无数“上帝的房子”模仿“圣城”———耶路撒冷被矗立起来,成为市民瞩目的城市中心。
建筑真正为人所掌握,为人所拥有,以此来尽情表达人的理想和情感,这在历史上是开了先河的。
康发觉了这一切。
因为人一旦获得了精神解脱的途径,便会忘掉一切,当然包括自己。
亚眠大教堂便是这种努力的结果———一种近乎唐突的立面组合,却如此合乎逻辑,这完全是内部结构所派生出来的。
正是如此轻盈、灵巧、多愁善感,一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性格。
表面的单纯与平静掩饰不住内部那种向上的生命力。
这种努力的结果使人的身心在“精神三角形”的顶端与“上帝”合二为一。
建筑终于替人们完善了梦想。
我们对比康的平面和哥特教堂平面:教堂长长的走廊通向圣堂祭坛,中殿是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拟人化的象征具有浓郁的等级制度的色彩;康同样使一种蔚然的秩序清晰地再现,这是思考的顺序和方案衍化的过程。
他在设计中,不时强化着这种秩序使之登峰造极。
康从哥特建筑那儿,学会了对结构和材料的真实性格的尊重。
康有过一段影响颇广的话:“你对一块砖说:‘你想要什么,砖?’砖对你说:‘我喜欢一个拱券’。
你对砖说:‘瞧,02 1996・1 新建筑我也想要一个,但拱券花钱最多。
我能在开口的拱券下加一个混凝土过梁吗?’……”康所用的构造有一种内在秩序,无法用非常具体的比例或尺度来描述,或许,是“悬念”在起作用。
另外,“光线赋予实体以生命,成为界定空间的要素。
”哥特建筑没有柱、梁以及传统的小窗户,乃至依赖墙体获得安全感的沉重结构体系。
康从那儿得到启发,把墙壁开放以获得通透效果。
在理查医学中心、印度管理学院中,可以发现一种具有戏剧效果的“缝式窗”(或“窗式缝”)。
它狭长、向上、收缩的表情使人联想到哥特教堂尖拱和窗棂;它们在交错的弧光阴影中,有力展示构件自己的个性,使身后“洞穴式”的凹壁空间散发出原始生命气息。
“在这里,生命的速度放慢了,变稠厚了,呈蜜汁状———化作长长的延长符号,化为对这长长符号的信仰。
”易被误解的浪漫主义哥特时期以后的建筑,从文艺复兴开始,经过维特鲁威、阿尔伯蒂、布鲁乃莱斯基和伯拉孟特以至奥斯曼等人的努力,大部分充满着人的理性。
可他们在光耀古典传统的同时,不自觉地夸大了自己,变得浅薄与世俗,甚至繁琐。
“人所学的其实是他原来就有的东西”,此外就是一种无休止的劳动。
文艺复兴时曾提倡“认识人类,发现自己”的口号,可到了后来,人获得了精神解放,却又用新的成见与知识来统治自己。
理性的光辉在逐渐黯淡下去。
直到奥古斯特・乔希和维奥列・勒・迪克,掀起哥特复兴运动,久违的宗教般的热情有了新的归宿。
雨果、罗素和叔本华又将崇高的神圣信念交到人的手中。
康正是从这种传统纷乱的时代开始,坚持追寻表达他的建筑感觉和结构决定作用的最恰当方式,并将形式、尺度、场所、历史和材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忠实地加以再现。
康的建筑信仰来自他对于人本性的认识:当一个人在获得新知之前,肯定会存在一种意念。
在这种沉默状态下,才酝酿着人类艺术的潜能。
一旦这种潜能达到饱和,知识就合成为催化剂,艺术的原创力便得以迸发,晨钟的轰响划破了寂静之夜。
人不是自然,而来自于自然。
自然是不可度量的,所以与自然共融的人的意念也是无法估测的,人性只能被表达。
康认为建筑是“人的设施”,所以人的欲望自然应从建筑中解读出来。
康把人的欲望归结为三大类,即学习、聚会和幸福。
与之相适应的是学校、街道和“绿野”。
应当说,学习是人的本能;街道,是社会关系表现的场所,在这里,人交流的欲望获得满足;“绿野”是个广义的概念,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在那儿,个人与社团找到了自己的宗教归宿。
同时,“绿野”是一个相对较为晦涩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愿望与需求关系在不同层面的表现。
除了教堂、修道院之外,住宅也可算作“绿野”的一种。
因为住宅是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产物,不同类型的住宅反映出人的不同生存状态。
而墙是人与自然的“中介物”,它开放的程度或多或少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需要程度。
现代主义在第一代大师之后,便在信仰方面栽了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