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第2章_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2章_毒理学基本概念.


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effect) 是指某些外源 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 作用。 如煤气中毒 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 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 毒性作用。 如致癌物的毒性
13
按毒作用发生的部位分类:

局部毒性作用(local toxic effect)是指某些 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 害作用。
可逆毒性(reversible toxicity):指停止接触 毒物后,毒性作用可逐渐消退。

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的浓度愈低,时间愈短,造成的 损伤愈轻,则脱离接触后其毒性作用消失得就愈快。

不可逆毒性(irreversible toxicity) :指停止 接触毒物后,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损害可进 一步发展。高剂量、长时间接触引起,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致畸、致癌作用一般为不可逆损伤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 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 越大。 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剂量。
毒性的高低是相对的,因为几乎所有的物质 都具有毒性,只有在一定剂量和一定接触条 件下,才能引起机体损伤。
4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毒性同有益性一样,都
是同剂量紧密相联系,离开剂量便无法讨论其有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抗性产生必需有化学物的暴露及随后的繁殖遗传。
• 耐受(tolerance):指个体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 露的结果,导致对该化学物毒作用反应性降低的状态。
主要机制: (1)到达毒作用靶部位的毒物量减少(处臵性耐受)如CCl4和镉。 (2)某组织对该化学物的反应性降低。 耐受也可用于在暴露前即有高频率的抗性基因的群体。
⑤疾病状况
⑥其它:有些因素使人体暴露污 染物的机会增多。 适应和耐受对个体易感性也有重 要的作用。
四、生物学标志
•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 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 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 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 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三、选择性毒性、靶器官和高危险人群
• 选择性毒性(selective toxicity) 一般指物种之间的毒性差异。现认为是毒作用的普遍特点,
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器官或系统之间(易感器官为
靶器官)和群体内个体之间(易感人群为高危险人群)。 Selective toxicity means that a chemical produces injury to one kind of living matter without harming another form of life even though the two may exist in intimate contact.

第二章_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_毒理学基本概念.
➢ 死亡指标:简单、客观、易于观察,虽 然比较粗糙,不能反映毒作用的本质,但 可作为衡量不同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的化 学物质毒性大小的标准。
35
靶器官
➢ 靶器官 (target organ):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 物质的靶器官。
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 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
15
➢ 接触期限
急性毒性试验
24h内一次或多次染毒
亚急性毒性试验 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
亚慢性毒性试验 在1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
慢性毒性试验 在6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
16
毒作用及其分类
毒作用的分类:
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局部与全身作用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过敏性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
17
毒作用及其分类
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30
有害作用(WHO)
1) 能反映早期临床疾病的效应 2)不易恢复并使机体维持自稳态能力
降低效应 3) 使个体对其它有害因素不良作用易
感性增加的效应 4) 反映机体功能水平偏离“ 正常”范围
的效应 5) 反映引起了某些重要的代谢和生化
改变的效应
31
如何判别有害作用和非有害作用
毒效应表现: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 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 临床改变→临床中毒(致癌、致突变和 致畸胎作用)→死亡。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基本概念
2
1. 外源化学物( xenobiotics )与内源化学物
外源化学物,又称”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它是存在于 人类生活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 的一些化学物质。
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 产物或中间产物(含氧自由基、含氮自由基等)。
3
2.毒物 (toxicant , poison,toxic substance)
⑤对损伤的修复能力;
⑥具有特殊摄入系统;
⑦代谢活化/解毒之平衡; ⑧与特殊生物大分子结合。
⑨相似相溶。
12
6. 毒作用 (toxic effect)
概念:是化学毒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 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 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对机体产生的不良或 有害的生物学改变,称为毒作用,又称毒效应 或损害作用。
19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指在一定条件下,较低的剂量时可导致机体损害的物质。 毒物与非毒物的划分是相对的。
急性毒性规定在某剂量下可引起机体的有 害作用的物质即毒物。其它毒性根据证据的充 分性来确定为人或动物的“三致” 物及特定 靶器官毒物。
4
毒物分类:
按物理性状分:气态毒物、液态毒物、固体毒物. 按作用的靶器官:生殖毒物、心血管毒物. 按用途和分布范围分:
13
毒作用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

第2章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汇总

第2章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汇总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山东大学毒理学研究所
主要内容


第 1节
第 2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


第 3节
第 4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
安全限值
2019/1/17
2
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1. 毒物及其分类
2. 毒性与毒作用
3. 选择毒性 4. 靶器官 5. 生物学标志
2019/1/17

肌肉松弛剂琥珀酰胆碱在正常人体内可为拟胆碱酯酶分 解,故作用时间很短。而有些病人由于编码该酶的基因
个别核甘酸发生改变,使之缺乏分解该药物的能力。当 给予正常标准剂量的琥珀酰胆碱时,呈现持续性的肌肉 松弛,甚至窒息。

南京小龙虾事件。
2019/1/17
28
5.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影响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有:
1、毒性(toxicity)

毒性是指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毒性是物质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 结构。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 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大 的剂量,才呈现毒性。
2019/1/17
15
2. 毒作用

化学物质的毒作用,又称毒效应( toxic effect),是 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作用是毒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 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二者的区别:毒性侧重于毒物而言,而毒作用侧重于生

第二章__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__毒理学基本概念

>1mg/dL
0.65 gm(2片)
400 mg(2片)
9.75 gm(30片)
1,400 mg(7片)
34 gm(105片)
12,000 mg(60片)
Principles of Clinical Toxicology (T.Gossel and J.Bricker)
按外源化学物的用途和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
正常值和对照组
在毒理学研究中,常使用正常值来区分损害作用与非 损害作用。通常正常值的确定方法为,选择一群按目 前标准认为是“健康”或“正常”的个体,进行某项 指标的测定,作为正常值的范围。 另外,还要设立未经受试物处理的对照组,与试验组 进行相同指标的测定。对照组的测定值应在正常值范 围内,并与试验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分类
速发与迟发作用 immediate effect and delayed effect 局部与全身作用 local effect and systemic effect)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reversible effect and irreversible effect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高敏感性与高耐受性 hypersensibility and hyperresistibility 特异质反应 idiosyncratic reaction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卫生毒理学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卫生毒理学

影响化学物质组织特异性的因素
★ 自身:化学物质本身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组织器官的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代谢 酶的活化状态。
★ 相互作用:机体对于化学物质的处置过 程、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与生物大分 子如核酸、酶、受体、蛋白质间相互作 用的能力等。
5/6/2022
37
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biological marker)
◆ 毒物(poison)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
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 暂时或者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 命的化学物质。
5/6/2022
3
★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有绝对的界限? § 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 § 接触途径也是重要的条件
5/6/2022
维生素A
4
♦Paracelsus(1493-1541): ♦ A l 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 s
值的异常改变,到明显的临床中毒表现,直
至死亡。
★ 毒效应的这些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化学物 质的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 )。
5/6/2022
33
反映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
♦特异指标:这类指标的出现与特定化学物
质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 ★优点:有助于阐明中毒机制 ★ 不足之处:完成系统的毒理学研究之前常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教研室
17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 是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IR)
•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 (过强或过弱的反应性)。
• 主要取决于机体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仅在少数人有 反应,效应与剂量无关,在实验动物难以复制模型。
毒理学教研室 30
第三节 结构-活性关系
化学结构对毒作用的影响
• 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
化学结构 物理、化 学性质 ADME 毒动学 化学活性
• 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
• 异构体和异构体型的影响
带有两基团的苯环化合物毒性: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靶 毒效学
• 化合价和化学形态
无机汞和甲基汞具有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而汞盐主要为肾毒性。
• 在同等的剂量下,对生物体产生损害能力越强,毒性就越高。 •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 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多的数量,才呈现毒 性。
毒理学教研室
6
• 中毒(poisoning):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 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 状态。
毒理学教研室
毒理学教研室
16
可逆/不可逆作用(reversible/irreversible effect)

毒理学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48
➢ 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质与组 织细胞作用后,在分子水平产生的改变。
➢ 结构和功能改变效应生物学标志:化 学物质造成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或形态 学改变。
➢ 疾病效应生物学标志:与化学物质 导致机体出现的亚临床或临床表现密切 相关,常用于疾病的筛选与诊断。
49
3.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指停止接触化学物质后,造成的损伤 可以逐渐恢复。见于剂量低、时间短、损 伤轻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
指停止接触化学物质后,损伤不能恢 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取决于再生能 力。
29
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bility)
也称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半抗原+内源性蛋白=抗原+抗体=过敏反应 化学物质所致的过敏性反应在低剂量下即 可发生,难观察到剂量-反应关系。损害表 现多种多样,轻者仅有皮肤症状,重者可 致休克、甚至死亡。
13
效应(effect)
表示接触一定剂量的环境污染物后,引 起的机体生物学变化,分为质效应和量效应, 多用计量单位表示。量效应和质效应。
反应(response)
表示接触一定剂量的环境污染物后,产 生生物物学变化(效应)的个体在接触群体 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以百分比(%)表示。 如阳性率、死亡率、发病率等。

2第2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2第2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3.2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 与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
LOAEL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按一 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 ,根据现有认识水 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通过实验 和观察到的某种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人或实验动 物)引起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LOEL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到的 某种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引起非 害作用(如药物的治疗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注意:动物品系、接触方式或途径、接触时间和观 察指标不同,LOAEL和LOEL也不同。
1.1.2.3 选择毒性
选择毒性:是指毒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产生毒性, 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产生毒性的性质。产生选择毒 性的原因包括: A 物种和细胞学差异:靶部位不同; B 组织器官的蓄积能力不同:亲和力不同; C 组织器官的清除能力不同; D 组织器官的分布速度不同:循环血量不同; E 组织器官对损害作用的修复能力不同。
剂量-量反应关系曲线
效应
中毒 作用 有效作用
致死作用
常用量 (治疗量)
无 (最 效 阈小 量 剂有 量效 )量 ( 最 极 大 量 有 ) 效 量
中毒量 最 小 中 毒 量 最 小 致 死 量 致 死 量
剂量
剂量-质反应关系曲线
累计发生率
对数剂量 发生率剂量分布
剂量
2.5 毒物兴奋效应

第二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 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
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 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③亚临床改变 ④临床中毒 ⑤甚至死亡
2019/9/17
21
毒物的毒效应
“三致”作用:指致突变、致畸、致癌作 用。
2019/9/17
22
靶器官 (target organ):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可用以筛检易感人群,保护 高危人群。
2019/9/17
28
生物学标志
接触标志
效应标志
暴露
吸收剂量
靶器官 剂量
生物学效应 健康效应
易感性标志
图2 从暴露到健康效应的模式图和与生物学标志的关系
2019/9/17
29
生物学标志
⑴生物学标志可能成为评价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
状况影响的有力工具;
⑵接触标志用于人群可定量确定个体的暴露水平;
⑶效应标志可将人体暴露与环境引起的疾病提供联
系,可用于确定剂量—反应关系和有助于在高剂 量暴露下获得的动物实验资料外推人群低剂量暴 露的危险度;
⑷易感性标志可鉴定易感个体和易感人群,应在危
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中予以充分的考虑。
2019/9/17
30
第二节 剂量、剂量-反应关系和剂
2019/9/17
6

毒理学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资料

毒理学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资料
23
三、毒作用及其分类
毒作用(toxic effect)
是指化学物质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 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 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又称毒 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 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不良反 应、 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24
按毒作用发生的时间分类
➢ 急性毒作用(acute toxic effect):指 短时间 内(24h)一次或多次接触化学 物后,在短期 内(2W)出现的毒作用。
3
(一)按毒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分类
1. 工业毒物 2. 环境污染物 3. 食品中有毒成分 4. 农用化学物 5. 嗜好品(日用化学品)
6. 生物毒素 7. 医用药物 8. 军事毒物 9. 放射性物质
4
(二)按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分类
➢ 芳香胺 ➢ 卤代碳氢化学物 ➢ 气体 ➢ 液体 ➢ 粉尘等
5
(三)按毒性级别分类
致畸物根据致畸指数大小分为强致畸 性、具致畸性、无致畸性3个等级对受试 物进行评价。
22
反映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
➢ 特异指标:指标的出现与特定化学 物质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常有助 于中毒机制的阐明是其优点。
➢ 死亡指标:简单、客观、易于观察, 虽然比较粗糙,不能反映毒作用的本质, 但可作为衡量不同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 的化学物质毒性大小的标准。

毒理学基本概念(2).ppt

毒理学基本概念(2).ppt
致畸物则根据致畸指数大小分为强致畸性、具 致畸性、无致畸性三个等级对受试物进行评价。 具体内容请参见有关章节。
镇静药反应停对人有致畸作用,但对猴、大 鼠和小鼠则无此作用。
化学毒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
1. 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2.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3. 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亲和力的差异 4. 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所致损害的修复能
力的差异
1. 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如植物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动物,它们没有神 经系统和有效的循环系统和肌肉系统,但具 有细胞壁和光合系统。细菌有细胞壁,人体 细胞则没有细胞壁。利用这些差异研制出来 的各种抗菌药物,可以杀死致病菌而对人体 细胞无害。
外源性化学物
酒精 (血中乙醇水平)
“无毒”或“有益” 剂量
0.05%
一氧化碳 (血浆蛋白结合%)
<10%
中毒剂量 0.1%
20~30%
致死剂量 0.5% >60%
司可巴比妥(镇静药) (血液浓度)
0.1mg/dL
0.7mg/dL
>1mg/dL
阿司匹林
0.65 gm(2片)
9.75 gm(30片) 34 gm(105片)
异丁苯丙酸(布洛芬) (抗炎、镇痛药)
400 mg(2片)
1,400 mg(7片) 12,000 mg(60片)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reversible versus irreversible
toxic effect)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三、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一)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是外来化合物毒性的具体表现。
损害作用导致的生物学改变是可逆或不可逆的。
损害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 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机体功能容量改变。
由于易感性的不同,性质与剂量相同的化学物 质在不同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常有很大差异, 其中遗传因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主要用于易感人群的筛检与 监测,在此基础上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针对 性的预防。
着色性干皮病
缺乏 DNA修饰 蛋白,对紫 外线高度敏 感,易患皮 肤癌。
第二节 剂量、剂量-量(质)反应关系
毒物的基本特征
对机体不同水平的有害性;
必须能够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
互作用;
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
(二)中毒
中毒:机体与外源性化学毒物接触后引起 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
食物中毒:进食被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 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因 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中 毒性疾病。
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 Limac)为与化学物 质一次接触所得。

6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6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4.中毒(poisoning) 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机体功能性或 器质性改变出现的疾病状态。 通常,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在 慢性中毒过程中有时可以出现急性发作。(职业临床呼吸系统或神经 系统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 通常情况下,任何一种化学物质要达到一定的剂量,在一定条件下 都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也就是说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剂 量或者浓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临床化学药物—西药等)。 P 15 表2—1某些化学物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LD 50



A第一节 毒性和毒效应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几个基本概念




毒理学是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环境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通常,在毒理学学 科研究工作中要使用到一些相关的名词(概念):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 :外源化学物是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 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暴露(接触)并进入机体,通过代谢转化在体 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叫作“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内源化学物:它是指机体内原来已经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 产物或中间产物。 那么我们毒理学所研究的就是这些外源化学物和内源化学物对生物 体的损害作用,而不是有益作用(如营养作用、药物的治疗作用等)。 3. 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的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通 常,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往往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 构。 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作用强度)。

毒理学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与有害作用机制密切关系的顺序(低到高): 潜在剂量<应用剂量<内剂量 <到达剂量<生物有效剂量
4. 剂量的单位
mg/kg (normal) mg/m3(air) mg/L(water)
(二)暴露特征 途径 期限: 染毒的期限。急、短期重复、亚慢、慢 频率:与消除率有关。
重复染毒引起毒作 用的的关键因素是 暴露频率,而不是 暴露期限!!!
直链化合物VS其异构体? 成环化合物VS不成环化合物? 3. 碳原子数相同,不饱和程度? 4. 偶数碳原子的氟代脂肪醇或酸化合 物毒性? 奇数碳原子的氟硝基化合物?
二、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 1. 苯的基本毒性 苯环氢被甲基取代,毒性? 被羟基取代,毒性? 被氨基取代,毒性? 被硝基(或卤素)取代,毒性? 2. 烷烃类的氢被卤素取代,毒性? 3. 对硫磷VS对氧磷 4. 四种黄曲霉毒素AFB1,AFG!,AFB2,AFG2 ?
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
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 作用
内源化学物(endogenous substance)
机体内存在/代谢过程中存在的 产物or 中间产物
★毒理学研究外源和内源化学物对机 体的有害作用而非有益作用!
2. 毒性(toxicity) 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能力。
为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其结构。
四、毒作用的分类
1. immediate vs delayed toxic effect(速发与迟发) 2. local vs systemic toxic effect(局部与全身) 3. reversible vs irreversible effect(可逆与不可逆) 4. 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 5. idiosyncratic reaction(IR,特异质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
反 应 率 ( %)
50
25
0
对数剂量
图 2-3
S 状曲线型(左图:非对称型;右图:对称型)
7
曲线转换
以引起50%动物反应的剂量 作为中位数(x), 则: x±1s 包含总体的68.3% x±2s 包含总体的95.5% x±3s 包含总体的99.7% 如各标准差加5: 则: -3~+3 则变为: 2 ~8 后者即为反应率对应的 概率单位 以概率单位作纵坐标 曲线即转换为直线
4级(中 等 毒) 2级(实际无毒)
由表可见,毒性大小,与 LD50 成反比,即 LD50 越小,毒性越大, 反之,相反。
七、毒作用带(Toxicity effect zone)

毒作用带是又一个毒理学指标。此前已提到许多毒性指标,
并分析LD50作为急毒的最重要指标,LD50虽是一个化合物毒 性的重要参数和指标,但它只是一个质反应,仅LD50还不能 全面反映受试物的化合物的毒性特征。所以,只用LD50来说 明一个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还是不够的,为了对此加以补充, 提出了另一个参数,即毒作用带。用它来描述毒性危险性 大小的一个参数。
概率单位
6 5 4 3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死亡率(%)
84 .1
50
15 .9
死亡频率(%)
20 15 10 5 -2s -s +s 剂量(mg /k g) +2s
27
28
其他曲线型的转换
100
100
75
反 应 率 ( %)
50
死亡率(%)
10 20 30 40 剂量(mg/kg) 50 60

达到某种效应程度的个体数在该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
%表示。

效应与反应的区别: 效应是对个体而言,而反应则涉及群体。
4. 损害与非损害作用 Adverse effect and Non-adverse effect

①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 a.不引起机体的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1.急性毒作用带(Acute effect zone, Zac)
Zac:一般是指化合物的毒性上限与毒性下限的比值。
毒性上限——常以LD50代表,
毒性下限——以急性阈剂量代表 即Zac指引起半数以上实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 剂量之间的范围宽窄。
Zac
LD5 0 Lima c

Zac值大小,反映阈剂量至LD50的宽窄。
50
25
0
对 剂 数 量
非对称 S 状曲线
对称 S 状曲线
100
100
死 亡 率(概 率 单 位)
剂量
死 亡 率 (%)
50
50
20 对数剂量
抛物线型
直线型 图 2-4 曲线转换
四、毒性的表示方法
1.致死量(LD)或致死浓度(LC)

指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和浓度。
2.绝对致死量(LD100)或LC100
五、毒性的敏感指标

在上述各指标中,LD比较笼统,用它不能准确地说明一个化合物的毒性,
故其不适合作毒性指标。最小致死量MLD和绝对致死量LD100由于受到动 物群体中个体易感性的影响,个别个体可能耐受性很高,而个别个体耐 受性又可能很低,所以MLD和LD100常随实验动物的数量增减而变化。动 物数增多时,可能会有更为敏感的或更具有耐受性的动物,则MLD会进 一步下降,而LD100会不断提高。所以用MLD和LD100表示毒性,变动范 围太大,既不敏感,也不集中,因此,一般不用MLD和LD100作为毒性指 标。

指动物机体每公斤体重接触毒物的量。即mg/kg.bw
“接触毒物”从广义上讲,包括各种染毒途径,如经口、皮、 呼吸道、肌肉、皮下、静脉等。

同一毒物,同一剂量,如接触途径不同,则引起的毒性反应 不同。

有鉴于此,在说明某种毒物的剂量时,也必须同时说明接毒
途径。
3.毒作用

是指毒物对动物有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损害作用。 它包括效应和反应两个概念: ①效应(effect):指一定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所引 起的生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②反应(response):指一定剂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
Zac值越大,表明化合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
越小。

Zac值越小,表明化合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 越大。

但同一化合物的毒性阈值,常会因不同实验室的条件不同 及不同观察者观察水平不同而有差异,即受主观影响较大。
必然会引起Zac值的变动。

为此,有人现在主张使用LD84和LD16比值表示。因为LD84和 LD16区间正好是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直线部分。也正是 LD50的±一个标准差值。即LD50±1σ LD 84 LD16

指引起全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3.半数致死量(LD50)LC50

指引起受试动物组中一半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最小致死量(MLD)或MLC

指引起实验动物组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5.最大耐受量(LD0)或LC0

指全组受试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和浓度。

以上概念都是以动物的死—活来评定,它可衡量毒性大小,但 不能反映中毒的程度。故又提出了: 6.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或称最高无毒剂量(HNTD) 指受试物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目前最 灵敏的检测方法和观察指标,未检查出对动物造成血液性、化 学性、临床或病理性改变等损害作用的最大剂量。(未观察到 作用剂量)


②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相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a.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寿命 亦缩短。

b.机体的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
c.机体维持内稳态的能力下降。
d.机体对其它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5.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的确定


相反,慢性毒作用带愈小,说明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就越小。
危险性分级
指 标 极度危险 <6 >10 高度危险 6~18 10~5 中度危险 18~50 4.9~2.5 轻度危险 >50 <2.5
Zac(急性毒作用带) Zch(慢性毒作用带)
八、毒性的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


NOEL是评价化学物安全范围的重要依据,以它为基础,来制 订人类食品中的ADI和MRL。

7.最小有作用剂量(MED)或称最低毒剂量(LTD)或也称
阈剂量(threshold dose)

指引起群体中极少数个体开始出现最轻微毒性效应的最小剂 量。

最轻微毒性效应是指最敏感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 最小剂量。
二、毒性与剂量的概念
1.毒性(toxicity)
也称毒力。是指某种毒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某种物质对 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毒(性)力也越大。

以什么来衡量这种损害能力的大小? 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剂量。某物质引起动物机体中 毒反应的剂量愈小,说明其毒性也就愈大,反之,相反。

2. 剂量(dose)
细菌毒素又分为两类:

存在于细菌细胞内的毒素,称为 内毒素(endotoxin)。

由细菌细胞合成后排出菌体外的毒素,叫外毒素(exotoxin)
在动物毒素中,凡通过叮咬或刺蛰释放的毒素叫毒液

(Venom)


3.中毒(toxicosis, intoxication)
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病理过程叫中毒。
DER、DRR常用曲线表示:
以剂量为横坐标,以效应或反应强度为纵坐标,描点, 可绘出一条曲线,此即DER或DRR。

曲线型一般有三种:
100
反 应 强 度 (% )
100
50
死 亡 率 (%)
剂量
50
0
剂量
图 2-1 直线型
图 2-2 抛物线型
100
100
50
死 亡率(%)
10 20 30 40 剂量(mg/kg) 50 60

DER:表示一种化学物的剂量与其在某一个体所呈现的效应之 间的关系。

DRR:表示一种化学物的剂量与其在某一群体中引起某种反应
强度的关系

意义:如果某种受试物在某试验动物上出现的某种损害作用,
有DER或DRR,说明此种损害作用肯定是该受试物所致。否则, 就不能肯定这种损害作用是何种有害因素引起。

Zac


2.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ity effect Zone)
指从慢性毒性阈剂量到急性毒性阈剂量之间的距离 计算式:
Zch
Lim ac Lim ch

慢性毒作用带的宽窄,反映的是慢性毒性作用危险性大小。 慢性毒作用带愈大,说明慢性中毒发展愈不易察觉,其危险 性就越大。
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
Biblioteka Baidu
第一节 关于毒性与剂量的有关概念

一、毒物与中毒的概念 1.毒物(poisons, toxicants, toxic agent)
“毒物”一词的概念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因为毒物与非毒 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条件的不同、量的不同,二者之
间可以相互转化。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某一物质,经过一定的途径,进 入机体以后,在组织器官内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 引起机体机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甚至造成死亡,此 种物质便称毒物。
正常值:健康个体指标均值χ±2个标准差 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此项指标变化是否偏离正常值 范围,凡某种观察指标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认 为已偏离正常值范围,属于损害作用。



(1)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 其数值不在正常值范围内。

(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 数值却在一般公认“正常值”范围内,但如在停止接触此物 质后,此种差异仍然持续一段时间。

LD50则不同,它最为敏感(曲线的直线部分),也最具有 代表性(S曲线的近直线部分,正态分布的中间部分), 所以,常以LD50作为毒性的最敏感指标,以它为依据进行 毒性分级。
六、毒性分级
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急性毒性分级 6级(极 5级(剧 3级(低 1级(无 毒) 毒) 毒) 毒) 大鼠经口LD50 (mg/kg) <1 1~50 51~500 501~5000 5001~15000 >15000 大约相当于体重为70kg 人的致死剂量 稍尝,<7滴(0.05g) 7滴~1茶勺(0.5g) 1茶勺~35g 35~350g 350~1050g >1050 肉毒毒素 对硫磷 六六六、敌百虫 三氯乙烷 驱蚊剂 举 例


b.不引起机体某种功能容量的降低;
c.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代偿能力损伤; d.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来化合物之后,机体维持内稳态 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外界其它不利因素影响的易 感性也不应增高。 在非损害作用中,机体所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的 代偿能力范围之内。

代偿:当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病变部功能降低,此
2. 毒素(Toxin)
是毒物的一种,是由活的生物有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


由植物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植物毒素 (Plant toxin) 由动物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动物毒素 (Zootoxin)。 一般由低等动物产生,如蛇、蝎、蜂、蟾蜍。


由霉菌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霉菌毒素 (Mycotoxin) 由细菌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细菌毒素 (Bacterial Toxin)

(3)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 数值却在一般公认的“正常值”范围内,但如机体处于功能 或生物学应激状态下,此种差异更为明显,则属于损害作用。
三、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DER)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DRR)
时健部组织通过自身功能的加强,来弥补病变部的功能,叫
代偿作用。

*内稳态:指机体保护内在环境稳定不变的一种倾向或能力。 一般是通过负反馈机制完成的。如体温调节、激素调节等 *功能容量:以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或行为学方面的各项

指标来表示。如进食量、体力劳动的负荷能力、血容量等。

*应激状态:是指各种外界不利因素引起机体的所有非特异性 生物学作用的综合表现。
于机体,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加强或减弱其毒性作用, 这种现象称联合作用。

联合作用有四种情况:

1.相加作用(additional joint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毒物作用于机体,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毒物单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