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合集下载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2.1927—l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其斗争形式是“围剿”与“反围剿”。

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在这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一系列侵华事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联手抗日,结果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1945—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粉碎了蒋介石的进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国共关系和三次巨变的表格

国共关系和三次巨变的表格

由上表可知:一、国共关系呈现的特征: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二、启示:1、合则两利(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分则两伤;(给民族带来灾难)
•2、任何党派、团体、个人都应该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统一大业。

三、影响两党关系的原因:阶级性质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势力的影响
四、国共两党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意义: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民
族的利益和海峡两岸人民的利益;有益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和平;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近百年来中国发生的三次巨变。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C、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国共两党及关系

国共两党及关系

(3)八年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基本处于合作状态。 虽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 制造反共摩擦事件,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 没有改变,加之中共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对 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国共 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
(4)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 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 对抗。双方经过长达三年的内战,最后中国共产 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 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及比较
1、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 (1)时间:1924.1~1927.7 (2)原因:①一战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五四运
动促使民族意识觉醒。②必要性:中共吸取二七 惨案的教训。③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 ④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3)过程:①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合 作。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合作正式形成。③ 1927年四一二政变,初步破裂;七一五政变,完 全破裂。
(6)参加阶层: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城 市小资产阶级
(7)破裂原因:①中共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 经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中共对军事工作缺 乏重视。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 叛变革命。④两党政治理念上的根本不同。⑤共 产国际指导失误
(8)合作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 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支持武装斗争。③必须 结成巩固的工农联盟。
(3)蒋介石为巩固独裁统治,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国 家机器: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的正规军;②组建“中 统”和“军统”特务组织,残害进步力量,打击异己 势力;③制定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自由、 民主权利,对革命者、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
(4)从1930~1935年,先后五次大规模地“围剿” 中央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
时期
时间
标志
统一
战线
影响
原因
第一次合作
北伐战争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革命统一战线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第一次分裂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可乘之机
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
1937-1945
启示
和则中华民族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国民党公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分裂
解放战争
1946-1949
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
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党对党的交流后,两岸发展的趋势
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
一、国共两党的历史
二、20—40年代国共关系变化特征
合作
1924
分裂
1927
合作
1937
分裂
1946
国民党的演变
1、演变:1905年成立同盟会 成立中华革命党 1924年改组国民党
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 重建中国国民党
2、代表的阶级利益: 资产阶级 四个联合阶级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3、形式:有无统一的组织机构和政治纲领; 4、合作方式;5、政权和军队的掌握; 6、内部斗争不同;7、结果不同。
对国共两党关系历史的思考
1、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 命时期,两党辆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 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2、两党分裂和内战完全是国民党反动分子反共反人民 的结果,给人民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帝国主义 的侵略有机可趁;
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分裂原因:

阶级利益有本质区别



新中国的成立
分裂结果:解放战争
祖国至今尚未统一
从国共分分合合的历史中分析:
1、制约国共关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不同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国际政治势力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2、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1)只要从民族利益出发,合作就能实现导,分裂则由国民党造成
阶级利益的差异

分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表 现:围剿与反围剿
分裂结果: 造成国共十年对峙, 日本乘机发动侵华战争
国共十年对峙图示
国民党 对共产 党政策 及事件
政策 屠杀 五次反革命“围剿”

国共关系的变化

国共关系的变化
2.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 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 的道路。
3.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对抗,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①两党 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 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 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②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 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共两党关系演变规律性
演变规律: 合作—分裂—合作—分裂—改善 影响两党关系的基本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原因) 2.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及国际环境 的影响(外因)
国共第一次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 点 革命统一战线 新三民主义 反北洋军阀
国共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共同反对日本 反对日本帝国
解放战争时期--分裂 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 实行独裁 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在台湾问题上开始 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合作。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认识
1.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 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
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海峡两岸交流与沟通日益密切。为早 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实现祖国统 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 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任 何阻碍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为,必将遭到包 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 侨的坚决反对。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国共关系是中国国内政治斗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在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起伏和波折。

在不同时期,国共关系发展的方向和态势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国共关系变化的原因。

1. 意识形态差异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国共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差异开始在1920年代初形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思想解放的阶段。

共产党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通过阶级斗争来达到社会主义目标。

而国民党则主张资产阶级革命,强调民族统一、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建设。

这种意识形态差异让两个党派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加剧了冲突和对抗。

2. 外部因素在国共关系的变化中,外部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的掠夺和侵略使国共两党都不得不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派都希望扩大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争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由于两派的理念和方法不同,这种扩大力量的竞争很快就会转变为对立和冲突。

3. 外交压力在抗日战争中,国共联盟得以建立,两党间长期持续的敌对关系得到了缓和。

但是,随着二战结束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再次紧张。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了强硬的干预,试图将国共党视为共产主义威胁,支持国民党继续掌权。

外交压力加剧了国共关系的紧张,事件在国共问题中屡屡出现。

4. 领导人的变化在国共关系的演变过程中,领导人的个性和态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蒋介石等人的领导风格以及对国家和政治的态度不同,对两党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理念,推动了农村革命,强调党的绝对领导。

而蒋介石则注重中央集权,强调建设现代化国家。

这种不同的领导观念和风格,使得国共关系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和转折。

5. 社会和经济变迁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也促进了国共关系的演变。

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导致了革命风潮的高涨,共产党因此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时期
时间
标志
统一战线
影响
原因
第一次合作
北伐战争
1924-1927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革命统一战线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第一次分裂
土地革命
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
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
第二次合作
抗日战争
1937-1945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Βιβλιοθήκη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二次分裂
解放战争
1946-1949
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
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大业
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
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党对党的交流后,两岸发展的趋势
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实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启示
和则中华民族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