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第二章分子原子)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2.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区别和联系。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样品、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课件:分子和原子的图片、动画等。
3. 教学参考书和教材。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分子的概念(10分钟)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3.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三、原子的概念(10分钟)1.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四、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10分钟)1.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五、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区别和联系。
2. 教师补充和总结。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课后)1. 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的理解程度。
2.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改进措施。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转变,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行缺少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特殊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洁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转变,如蒸发、扩大、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商议,理解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酒精、水、酚酞试液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酒香四溢、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3. 实践情景:进行实验,观察酒精与水的混合、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等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4.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例题,如物质的质量守恒、化学反应中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哪些与分子有关,哪些与原子有关:湿衣服晾干、酒香四溢、铁生锈、水沸腾。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湿衣服晾干、酒香四溢与分子有关;铁生锈、水沸腾与原子有关。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和原子都能参与化学反应。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⑵用微观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了解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和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或直观教具展示),了解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现象了解分子的本质,使学生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分子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现象获得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难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教学准备]1.品红扩散实验2.氨分子扩散实验3.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实验4.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但有质量和体积。
2、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同等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最大,液体分子间的间隔次之,固体分子间的间隔最小。
[练习设计]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A 、分子很小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 、分子之间有间隔D 、分子是可分的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经过花园会闻到花香;(2)、50ML 水与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 ;。
3、 下瓶装的是空气,上瓶装的是不与空气发生反应的某红棕色气体。
当抽走玻璃片后,观察4、 “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学过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滴水里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材料二: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1)材料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工具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
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阅读)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 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二」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二、重点难点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三、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第2课时 分子和原子 教案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分子和原子教案【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原子各自保持它们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2.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的种类,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分子的分解过程的观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通过对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学会运用比较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运用比较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教学难点】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学情分析】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几个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再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分子、原子的知识,并通过演示水分子的分解过程,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引入,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初中化学第二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章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结构,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原子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
3.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粒子是什么。
2. 学生分享思考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本章主题——分子、原子和离子。
二、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15分钟)1.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2. 原子: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3.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由于核外电子的数目发生了变化,使微粒带电,从而形成离子。
三、原子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15分钟)1.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中子数可以相同或不同。
2. 核外电子:原子核外的电子云,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15分钟)1. 举例说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存在和作用,如水的沸腾、酸碱反应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章主要内容,强调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一个化学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3. 测试成绩:学生能够在测试中正确回答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其性质的问题。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内容包括: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与分子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掌握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与分子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的概念及其性质;原子与分子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分子的定义、性质;原子的定义、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子模型、原子模型,了解其特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分子的性质,如扩散现象、溶解现象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定义、性质、表示方法。
2. 原子的定义、特点、与分子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词语:分子、原子。
(2)举例说明分子的性质。
(3)简述原子与分子的关系。
2. 答案:(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体积小、质量小、相互之间存在间隔、不断运动等。
(3)原子与分子的关系: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分子由原子构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关系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原子弹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一、教课方案思路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细小的粒子,在此以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我在教课过程中依照新课程标准,联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纳多种教课手段来组织教课。
如演示实验、改良实验、增补分验、设计三维动画等。
我在教课方法上采纳了激趣──怀疑──驱动──反应四步程序教课法。
教课程序:创建问题情形,激趣──提出问题,怀疑──指引研究,驱动──指引剖析。
形成想象──稳固深入,反应沟通。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察看实验,记录现象──剖析现象,透析实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依据想象,形成看法──理解看法,迁徙运用,表达沟通。
二、教课方案课题教课目的《分子和原子》讲课人学校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切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天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看法,会用分子、原子的看法来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力目标:经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间互相联系的剖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想能力;3.感情目标:经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说,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虑问题的方法。
教课重点教课难点分子、原子看法的成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成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一样。
教课方法教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研究、动画揭露微观的直观教课相联合。
仪器药品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切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着手实验,在衣服、纸创建情形、激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发兴趣。
察看现象。
精。
【发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回答:酒精挥发了。
经过生活中的【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何吗?常有现象,启示思维。
【展现】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引导学生探【发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味,但看不见这类物质。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5篇)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通过本次课程,我们将会培养和发展一系列的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篇1】一、教学章节第一节分子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2、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3、德育目标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4、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安排水、酒精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六、教学步骤(一)分子[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要求:“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题是在宏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微观奥秘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亲自参与。
结合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拿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创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游戏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已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等宏观知识。
但对物质的微粒性等微观内容没有经验和基础。
一切从起点开始,在学习中应一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渡过宏观与微观大门。
本节课给学生建立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二)教学内容分析《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继《课题1 水的组成》引入,是因为对于水,学生只知道它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的宏观组成是不够的,还需明白水是由水分子这种微观粒子构成的。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概念和构成原子的基本结构。
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4.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2.用构成原子组成分子的方式。
3.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转化关系。
4.实验观察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三、教学重点:1.掌握分子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构成原子组成分子的方式。
四、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转化关系。
五、教学方法:1.示范引导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2.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加深对分子概念和构成原子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分子的概念和特点1.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食盐等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是什么。
2.学习(15分钟)a.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点:分子是由两个以上的原子经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最小组成单位。
b.分子的结构:由于化学键的形成,分子会呈现不同的结构和形状。
c.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受其结构和组成原子的影响,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3.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概括分子的概念和特点,并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分子的性质。
第二课时:构成原子组成分子1.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分子的概念和特点理解是否有困难。
2.学习(15分钟)a.构成原子的特点: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的。
b.不同原子构成分子的方式: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等方式连接形成分子。
c.常见分子的构成原子:以水、氧气等为例,介绍它们的构成原子和连接方式。
3.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概括构成原子组成分子的方式,并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总结出不同类型分子的特点。
第三课时: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转化关系1.导入(5分钟)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之间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
人教九年级化学学案设计分子和原子
一、学科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根据化学符号写出化合物的式子。
3.了解分子和原子的量的表示方法。
4.能够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化学符号的应用。
3.分子和原子的量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1.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四、教学准备化学实验装置和化学实验试剂,如瓶装稀盐酸、片状锌、烧杯、长气瓶、吸水纸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通过实验现象引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稀盐酸和锌粉反应后可以生成氢气?(2)引导学生思考:氢气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3)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进而引出概念:“分子和原子”。
2.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微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是原子的组合。
”3.实验演示(1)让学生观察稀盐酸和锌粉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
(2)实验过程中讲解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代表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3)引导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
4.练习解析(1)让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如何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2)引导学生以化学符号的形式表示化合物的分子式,例如:H2O表示水,NaCl表示氯化钠。
5.实践应用(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练习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了解了化学符号的应用,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量的表示方法,能够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七、拓展延伸1.请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装置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进一步巩固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2.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的定义、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2 分子的定义、分子可分为原子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模型,初步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物质由、等微观粒子构成2.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有哪些?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 1个氢分子的质量约为3.3×1027kg——分子的质量很小B.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干得快——分子间隔变小D.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分子本身发生改变【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的一些基本性质,那分子到底是什么呢?【板书】一、分子的定义【播放视频】水蒸发的微观过程。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与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分子与原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能够正确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4.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子和原子。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5. 实验观察:安排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考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的理解,以及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化学、药物化学等。
2. 分子和原子的研究发展历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等。
3. 分子和原子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物理学、生物学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化学》2. 实验器材:显微镜、电子秤、烧杯、试管等。
3. 课件:分子和原子的图片、动画、视频等。
4. 网络资源: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科普文章、实验视频等。
3.1 分子和原子-分子可分为原子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2课时分子可分为原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构成,知道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过程与方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和混合物、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原子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联系二、教学模式“四步法”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分子具有哪些特征?(二)、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50-51页5分钟,并思考以下题目。
1.分子有哪些性质?2.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自学检测(三)、合作探究探究一: 分子提出问题从微观粒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有什么不同?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交流讨论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概念的理解:①“保持”是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
②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而不是唯一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
④“最小”不是绝对的“没有比它更小的粒子”的意思,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知识拓展①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只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其他的新分子。
②运用分子的观点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分子和原子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优质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基本性质,原子与分子关系,以及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作用。
具体章节内容涉及:分子组成、分子性质、分子表示方法、原子与分子区别与联系,并结合实践情景,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加深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分子基本性质,解原子与分子关系,能正确书写化学式,并能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一些常见化学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子基本性质,原子与分子关系,以及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作用。
2. 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化学式书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酒精、水、碘、硫酸铜溶液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构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分子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解分子组成和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酒精与水混合,碘升华等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分子之间间隔和分子运动。
3. 新课讲解:(1)讲解原子与分子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观念。
(2)介绍化学式书写方法,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化学式书写规则。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书写一些常见分子化学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分析一些化学现象,让学生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基本性质2. 原子与分子关系3. 化学式书写方法4.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H2O、CO2、O2、H2(2)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占据彼此间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分子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分子的概念。
2.分子概念的应用。
3.混合物和纯净物。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像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区别?4.解决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阅读,配以演示实验、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像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
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的认知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100毫升量筒,2阗毫升量筒,酒精,密封有碘的玻璃管,试管夹,酒精灯,滤纸,铁粉,硫粉,磁铁,书写有“混合物和纯净物比较”表格的小黑板。
五、学生活动设计1.教师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提出问题,演示实验“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及[实验2—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得出结论。
[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讨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一概念,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辩证观点。
[目的: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3.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得出分子的性质。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讨论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目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全面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5.学生练习[目的: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分子概念的含义。
(2)掌握分子概念的应用。
(3)了解,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二)整体感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着重描述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状态;第二部分是运用有关分子的知识,从微观组成方面去理解和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并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通篇文字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再辅以实验及讲解、讨论、练习,极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前一章所学《空气氧》知识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我们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晾晒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演示实验: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及[实验2-1]碘的受热和冷却。
[学生阅读课文,得出分子的概念。
]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1)“化学性质”不能扩展为性质,这里不包括物理性质。
(2)“一种”微粒不可理解为“惟一”的微粒,因为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原子、离子等。
(3)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
[学生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分析]:分子有哪些特征?2.特征(1)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学生讨论]:水由冰一液态水一水蒸气的变化过程,理解分子的应用。
3.应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用分子的观点以空气为例来讨论,形成和深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学生观察(实验2—2)]进一步理解和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并填二者的比较表。
(四)总结、扩展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也就是说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只是一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2.分子改变,化学性质改变,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不变。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解体,形成新的分子,也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也就没有新物质生成。
3.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五)智能反馈1.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D.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2.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的运动速度发生变化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D.分子的质量发生了变化3.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久氯酸钾.B.二氧化锰C.高锰酸钾D.空气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高锰酸钾加热后的产物B.食盐水C.蒸馏水制成的冰水混合物D.液态空气5.关于液态氧与氧气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B.它们的存在状态和化学性质相同C.它们的分子组成相同D.液态氧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七、布置作业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习题第1、2、3题。
八、板书设计第一节分子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1.概念: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特征(1)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t-4~质不同(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3.应用(1)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比较表(小黑板)第二节原子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原子的概念。
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3.相对原子质量。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原子概念的形成和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对“分子可分,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的讨论。
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通过“原子和分子的发现”选学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铱、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氧化汞受热分解的整套装置,表现氧化汞受热分解微观实质的幻灯片,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书写有“原子与分子比较”、“几种原子的构成”表格的小—黑板。
五、学生活动设计1.教师提问:(1)举例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回答。
[目的:考查学生对上节课掌握情况,为下步教学做好准备。
]2.教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根据条件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从实验可知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
]3.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节中“原子和分子的发现”。
[目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4.学生观看表现氧化汞受热分解微观实质的幻灯片并阅读教材第二段,观看硅原子的图片,讨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
[目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抽象思维的能力。
]5.教师提问:(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
学生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正确答案。
[目的: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观看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结合教师挂出的教材第二章表2—1几种原子构成的小黑板,认识原子的结构。
[目的:培养学生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的能力。
]7.学生阅读课文“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笔算氢、碳、氧、铁四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填在上面“几种原子构成’’的表格右边。
[目的: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微观想像能力。
]8.教师提问:(1)磷的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核外电子有多,少?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磷的原子量约是多少?(2)硫的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硫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硫的原子量约是多少?(3)对比磷、硫原子构成,你有什么体会?(提示:两者原子核只差一个质子、核外只差一个电子,却构成了性质极不相同的物质。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同类原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类的原子,它们的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彼此不同。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综合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3.德育目标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有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
[演示]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学生观察讨论] 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教师讲解] 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