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中
国
农
业
经
济
目录
1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种思考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3农业产业化
4现代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的策略5中美农产品物流比较与分析
6 总结
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种思考
摘要:在全国农村合作化示范生产与经营的背景下,合作化、科学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力量。本报告将通过葛平村与陈家店村调研数据的计算与分析来论证:在一定范围内政府的相关农村扶持政策的倾斜性有利于长期农民收入的增加。
关键词:农业政策的倾斜;农民收入;葛平村与陈家店村
在大量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论述与研究当中,增加政府的投入已经成为公认的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然而,国家政策在转向“三农”问题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呈现普遍的贫困状态,因而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为较平均的状态。虽然区域之间仍呈现一定的差异,但同一区域的政府的政策支持的差异性较少,再加上农民在经济生产中的风险抵抗心理和市场化观念的缺乏,使得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具有很强的刚性。因此,要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首先要考虑的怎样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弱化农业收入的刚性。
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提出了一个简便易用的公式:假定一定数量的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顺序排队,分为人数相等的n组,从第1组到第i组人口累计收入占全部人口总收入的比重为Wi,则
通过对陈家店村143个与葛平村的75样本的分析计算得出:陈家店村的基尼系数为0.438,葛平村的基尼系数为0.35。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较为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大于0.6时,说明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小于0.2时,则意味着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
把二者的基尼系数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基尼系数在一定时期内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正处于生产方式亟需变革与改善的中国农业,一个农村经济体的较高的基尼系数反映的是该经济体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在“三农”政策标准比较统一,政策运行比较透明与公开、公平的现在,陈家店村的基尼系数反映的是较大的农村经济改革的动力,是不会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与两分化的农村经济格局的。所以把两个村看作政府扶持的一个对象时,陈家店村应该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技术等的倾斜性支持。这是由陈家店村农业经济系统更有效的资源配置使得政府支持的效益最大化所决定。
农户个体内部竞争的形成对收入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农村经济在市场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内部经济个体之间的竞争环境的形成与优化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内在不竭动力。而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本身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之农民自身对市场风险的全盘规避,导致农民收入的增加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进一步加重农民收入的刚性。而竞争的形成主要源于经济个体间差异的存在。下图是葛平村与陈家店村所被调查农户间的收入的波动图:
注:本图所涉及数据均为调查中的数据所得。单位为元。葛平村后边与横轴重合的部分表示数据的.
陈家店村的农户之间的总收入的波动较大,而且向上的张力更强,也即是在一定水平上的较大的波动;而葛平村的是向某一特定水平靠拢的上下均匀的波动。陈家店村的波动显示出了部分农户追求收入最大化的上进趋势,这是由于相互之间的竞争导致的,而这样的“尖端”
竞争拉动了陈家店村整体经济水平往更高的层次发展;葛平村的图形波动表明各农户之间均衡地发展,从而形成一种低水平的“僵住”的徘徊状态,这是由于农户之间差异不太明显造成的,进一步地导致整体经济变革需求的缺失,最终形成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动力所在—农户个体间的竞争心理的流失。
农业政策的倾斜性的强化只是使政府的政策资源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效用最大化的暂时性措施。长期而言,建立长效的基础的政府政策资源流通与配置体制来优化农户间的竞争力与市场风险意识才是真正增加农民收入的可取模式。只有农民通过切身的农业现代化实践创建出来的模式才是真正适合农村发展的模式,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真正的不竭源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摘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在国内起步较早,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壮大,但自身也面临着许多发展的困境。有鉴于此,拟从学理的角度去探究其面对的困境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困境对策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较好地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组织化的平台,并取得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规模效益。不仅如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专业化经营也大大加快了农业内部的分工、分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它改变了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地位,使个体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微观层面上结合起来,以较高的组织化程度、理顺的组织结构和适度的规模进入市场。农业合作组织还可以为成员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并能享受国家某些减免税待遇,有利于农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困境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民自己,另一个是政府工作人员。作为农民,由于本身的知识学历比较低,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了解不多,以为加入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等于踏上了致富的“动车”,可以迅速实现“小康”,乃至“大富”,对合作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潜在风险估计不足,一旦遇到发展中的问题,极容易产生“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不良后果。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很多人也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够,
缺乏远见,认为是农民自己的集体组织,只管建立,不负责发展,甚至任其自生自灭,对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少,促进其发展的措施就更少。同时管理也显得很松散且无规律:工商、民政、科协、农委、政府等都在管,一旦遇到问题又都相互推诿、扯皮,致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二)人才困境
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自认为跳了“龙门”,即使遇到现在就业难的现状,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宁愿降低工资和各项待遇,也要留在大、中城市,真正从农村来到农村去的学生少之又少。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农村高中生是目前农村中的“高学历”者,但这一批人大多在外打工。所以那为数不多的“懂理论、会操作、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青壮年就是目前农村中的“能人”。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的严重缺失,使得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后劲显得不足。
(三)制度困境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大多不够完善,各项制度的制定有待完善,缺少具体明确的要求。政府部门的行政介入也使得合作经济组织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府的附属部门;加之农村地理位置不便,县域内的各金融网点分布不够科学、合理,而与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