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色彩

合集下载

张爱玲小说中色彩的女性叙事——以《连环套》为例

张爱玲小说中色彩的女性叙事——以《连环套》为例

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民国女画家关紫兰油画《果香绵绵》。

这幅画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语言在叙说,画家的灵感在波动,丰满的两串葡萄和香蕉覆盖在一只玻璃盘上,红色的苹果和橙黄色的枇杷相呼应,又和绿白色的雪梨相对比,深褐色的桌子折射出年代的沉重和古老,然而,鲜黄色的背景却反映出女画文/刘小玲摘要:张爱玲熟练地运用着色彩进行言说,让读者在或华丽、或凄凉的光与影里感受着人物的命运悲欢,人物性格的复杂或苍白,人物底色的明丽或苍凉。

《连环套》中霓喜的一生,苍白的底色上,以肉黄色为主色调,讲述一个女性的初绽、蓬勃与寂灭。

肉黄色是这具女体的锋利武器,是在当时、在霓喜所处的阶层女性唯一可以用来作价的东西,就是用这一团充满欲望的女肉,去换取生命可以存继的资源。

这是男权社会之下女性的哀歌。

关键词:张爱玲 色彩 女性叙事张爱玲熟练地运用着色彩进行言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新创的图画,让读者在或华丽、或凄凉的光与影里感受着人物的命运悲欢,人物性格的复杂或苍白,人物底色的明丽或苍凉。

张爱玲说:“不知为什么,颜色和气味常常使我快乐。

”[1]因此,色彩便成为张爱玲表达作品内涵、塑造人物形象等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个女性意识高扬的女性作家,她关注到了女性复杂多变本身,更赋予她们各种颜色,仿佛是生活在光与影之中的幻影,创造出一个个传奇故事。

殷红的蔻丹,冷峻的月色,并没有女性特有的温暖,却溢满了粘稠的暧昧、冷漠的情感、强笑的眼泪,还有真实的欲望,不加掩饰的流溢,成为一条艳丽而苍凉的河。

“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嘉的,使这世界显得更为真实。

有了个颜色在那里了,使人安心。

”[2] 所有的色彩是女性在封建家庭或者当时的社会氛围之下生存的手段。

然而,她还是非常冷静地挖掘到了女性生命的最深处,不过是一个苍凉而美丽的手势罢了。

因此才有:“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朴素的底子。

”[3] 本文以《连环套》为例,分析主人公霓喜身上附着的色彩与其性格命运的关系,并在剥落掉这些色彩时,留下真实的霓喜。

张爱玲小说的色彩世界

张爱玲小说的色彩世界

【 关键词】 张爱玲 ; 小说 ; 色彩词语 张爱玲曾经在她 的《 天才梦》 …中说 到 : 九岁时 , “ 我踌 躇着不知 道 述 :也 许每一个 男子全都有过 这样的两个 女人 , 少两个。娶 了红 玫 至 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为我 的终身事 业。 ……对 于色彩 , 音符 , 字眼 , 瑰 , 久而久之 , 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 子血 , 白的还是 床前明月光 ’ 娶 ; 我极为敏感。……我学写文章 , 爱用色彩浓厚 , 音韵铿锵 的字 眼 , ‘ 如 珠 了白玫瑰 , 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 粒饭 沾子, 红的却是心 口上的一颗朱 灰’‘ , 黄昏’ ‘ , 婉妙 ’ ……因此常犯 了堆砌的毛病。 由此可见她对 色彩 砂痣。 通过红与 白两个颜色的对比 ,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起来 , 读者留 给 的敏感。在 她的作 品中, 她有 意识地借 助于色彩 语言表 达自 己特定 地 下了深刻的印象 , 也使得张 爱玲 的作 品经久不衰 。 内心感受 , 出栩栩 如生 的人物 , 构拟 使他们 具 有了 生动 丰富的 内心世 3 以 色彩 刻 画 人 物 心 理 、 界, 饱满而充实的人生 ; 如此 , 爱玲小说 中丰富 的色彩 也成为其 不仅 张 她这一次却非常的镇静 , 亮 了火柴, 擦 即看 着它烧过 去 , 火红的小 小说不可缺少地有机组成 部分 , 在表 现小说 背景 、 示人物 命运 、 动 小的三 角旗 , 暗 推 在它 自己的风 中摇摆 着, 移 到她手边 , 移, 她噗 的一声吹灭 情节发展等方面都达到 了很好地效果。 了它 , 剩 下 一 截 截 红 艳 的 小旗 杆 , 杆 也 枯 萎 了, 下灰 白蜷 曲 的 鬼 只 旗 垂


色 彩 词 与 绘 色 于 形
影 子 。 ( 倾 城 之 恋》) 《

张爱玲的色彩世界

张爱玲的色彩世界

张爱玲的色彩世界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独步奇峰的女作家。

她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通过新颖独创的色彩描写,使她的每部小说都鲜活动人。

本文将从张爱玲小说中色彩运用的特点、作用及原因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她的色彩世界。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独步奇峰的女作家,她以其卓著的才华和艺术感染力,为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上海、香港这两座现代都市中一群群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将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质尽收笔底。

作为女性作家,她对色彩的极端敏感和感悟,对美艳和华丽的极端嗜好,使她的每部小说都鲜活动人,从而使其与同时代其他作家泾河分明。

张爱玲曾经在她的《天才梦》中说到:“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为我的终身事业。

对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

……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婉妙’······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

”因此,她的作品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色彩描写。

画家用色彩描写世界而张爱玲用如诗如画的语言来描写,她用自己对色彩的独到感悟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诠释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用浓烈、斑斓的色彩来述说一个衰败的世界。

而从她那如油画般浓郁的色彩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对于色彩技巧的运用总结起来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颜色的复杂性。

张爱玲对颜色有一种近乎天然的辨别力和近于固执的偏好。

在她的笔下各种色彩层出不穷。

有人对其文集中的描写景物女人的文字进行过统计,21篇共有269处用了带色调的词汇,其中红色54处,白色32处,绿色33处,蓝色28处,黄色26处,青色25处,黑色16处,紫色14处,金色13处,银色5处,米色2处,褐色2处,另外有栗色,藕色,琥珀色,铜色,肉色各一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阅读其作品我们会发现,她在选用这些色彩的时候,并不是采用单一的颜色,她的红色,就有橙红,砖红,枣红,粉红,鲜红,大红,虾子红,橘红,焦红;她的绿色,有墨绿,棕绿,翠绿,暗绿,鲜粉绿,海绿,玉绿,石绿;她的黄有柠檬黄,稻黄,橘黄,象牙黄,鸡油黄,淡黄,乳黄;她的灰又有淡灰。

浓墨重彩下的苍凉人生―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运用

浓墨重彩下的苍凉人生―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运用

浓墨重彩下的苍凉人生―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运用【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很美,甚至“行文美丽到要融解”。

这种美与文中俯仰皆是的色彩语言密切相关。

张爱玲将这种对色彩细致敏锐地把握和卓越地理解所形成的非常独到的色彩心理运用到她的小说中,使色彩语言成为她刻画人物形象、彰显人物心理、营造环境氛围乃至参与完成叙事得心应手的工具,并不断给读者带来“艳异”般的美感,使人仿佛置身于精美的视觉艺术殿堂之中。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色彩运用张爱玲对色彩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和喜爱,随手翻开她的小说,“大红、粉红、虾子红、桃红、银红、石榴红,金黄、鹅黄、鸡油黄、老虎黄,葱绿、霉绿、海绿、棕绿、墨绿、湖绿,珠灰、青灰、雪青、茶青、闪蓝、葱白……”,一个个我们熟悉或不熟悉,分辨的开或分辨不开的单色或复色会不时跃入眼帘,让人应接不暇,如同夜空中密集绽放的烟花,在黑暗的苍穹里盛开出一簇簇华美而苍凉的花朵。

连她自己都说:“不知为什么,颜色和气味常常使我快乐。

”“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颜落色的时候是凄惨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嘉的,使这世界显得更为真实。

有了个颜色在那里了,使人安心。

”张爱玲把这种对颜色偏执一样的迷恋也挥洒进了小说创作,造就了她作品的美,甚至“行文美丽到要融解”。

这种美与文中俯仰皆是的色彩语言密切相关。

色彩是事物外在最显著、最鲜明、最富于感性直观的特征,能在第一时间给人强烈的视觉上的刺激并迅速引起人们的审美体验。

自小在绘画方面受过良好熏陶和教育的张爱玲,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她把这种对色彩细致敏锐地把握和卓越地理解所形成的非常独特的色彩心理运用到她的小说中,使色彩语言成为刻画人物形象、彰显人物心理、营造环境氛围乃至参与完成叙事得心应手的工具,并不断给读者带来“艳异”般的美感,使人仿佛置身于精美的视觉艺术殿堂之中。

一、用色彩塑造形象张爱玲是调色大师,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她善于把握颜色这一事物的外在重要特征,不仅喜欢把描写对象置于丰富的色彩环境之中,而且写人物的容貌,能准确的写出肤色所蕴含的人物独特的性格;写服装和饰品,不仅写款式和质地,更能透过浓厚的色彩来呈现作者的言外之意。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色彩斑斓的意象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色彩斑斓的意象

去 ,通向没有 光的 所在 。 舫 直觉 的感觉 到那是疯 子— — 春 天 燃 到 墙 外 去 ,满 山 轰 轰 烈 烈地 开 着 野 杜 鹃 , 那 灼 灼 的
无缘 无 故 的 , 他 只是 毛 骨 悚 然 .长 白介 绍 道 : ‘ 就 是 家 红 色 ,一 路 吹 枯 拉 朽 烧 下 山 坡 去 了 。 ” 这
母 ’ 。”
这 样 色 彩 分 明 的景 物 描 写 ,展 示 在 我 们 面 前 的似 乎 不
存 这 里 , 青 灰 、 暗 绿 、 大 红 这 些 犯 冲 的 色 调 , 以 及 是 简 单 的 文 字 了 ,倒 是 一 幅 浓 墨 重 彩 的 水 彩 画 ,一 幅 立 体 两 个 高 大 女 仆 史 峙 着 一个 矮 小 身 材 的 强 烈 反 差 ,造 成 了 逼 真 的 油 画 。 森 寒 、 恐 怖 的 气 氛 , 把 曹 七 巧 变 态 、荒 唐 、 阴 毒 的 心 理 抖 落 出来 。她 被 黄 金 枷 锁 囚 禁 了的 美 好 岁 月 ,也 被 黄 金 枷
安 心 。”
更 是 不 吝 使 用 色 彩 ,有 的 热 闹 ;有 的 暗 淡 ;有 的鲜 明 。一
“ 色这样东 西 ,只有 没有颜 色的 时候 是凄惨 ,但凡让 人 幅幅五彩缤纷的 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常常使人难 以忘怀。 颜 首先 ,用景 物来表 现人物 的心理活 动 ,白流苏 到香港
列 的 巨 型 广 告 牌 ,红 的 , 橘 红 的 ,粉 红 的 ,倒 映 在 绿 油 油 的 海 水 里 ,一 条 条 、一 抹 抹 刺 激 性 的 犯 冲 的 色 素 , 窜上 落 下 ,在水 底 下斯 杀 得 异 常 热 闹 。 ”

色 如 其 人
在 表 现 文 明 与 落 后 、 真 实 与 怪 诞 、欲 望 与 妥 协 、 华 靡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目录一、分析张爱玲小说有哪些艺术风格特点;------------------2二、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3三、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7四、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11五、张爱玲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16六、结束语;--------------------------------------------11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文字让您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

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

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就是冷峻的,甚至就是冷酷的。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与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关健词】: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我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就是非常偶然的。

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就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就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

这就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与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她用云端里瞧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就是生活的真实。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瞧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来剖析张爱玲小水的艺术风格特点有哪些: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要思想感情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要思想感情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张爱玲小说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周冰倩张爱玲是一位目光敏锐,充满智慧的作家,其对于生命的理解极为透彻,所写的小说思想入木三分,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在生活中遇见的种种矛盾。

张爱玲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傲然、冷漠而又苍凉的气息,似乎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用冷眼观察着这个世俗的社会,然后用尖锐的笔描写下生活的种种现实。

张爱玲笔下的小说,透露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示了赤裸裸的人性。

一、张爱玲小说主题思想的悲剧色彩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无处不渗透着浓浓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用一种接近于冷酷的感觉,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凄凉的故事。

张爱玲十分自省,且有着都市人的孤傲感和优越感,但同时又显得十分孤独。

因此她对这个时代产生了独特的心理体验,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又在无意识中引用了亚里士多德有关悲剧人物的美学论述。

这和张爱玲的自身经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生于上海这个城市中,并生长在一个具有封建思想和西方思想交融的家庭。

这种家庭背景使得张爱玲受到了两种文化的熏陶,因此比同龄人成熟更早。

张爱玲的性格也比较怪异,有着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这也对其小说的主题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和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其小说的主要思想感情也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1]。

张爱玲的交际圈子比较狭窄,没有太多朋友,而知己更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爱玲用笔描写出了各种扭曲的人格与变态的灵魂,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引入了自己的世界中。

与此同时,张爱玲也表达出了自己小说独有的艺术美感。

在当时那种“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张爱玲就如同一颗流星,在天空中画出一条美丽的轨迹,一瞬间飞逝,只留下了经典的文字和无穷的回味。

在她的小说中,人性的自私、冷酷、猥琐、扭曲、虚伪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虚假的爱情,没有爱的婚姻,生命的无奈和脆弱等,都体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主题中。

她的小说思想感情,整体透露着一股苍凉的气息,让人寒噤。

而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又深深隐藏在她对于人性的了解之中。

《半生缘》中颜色的时代印记与主题表达

《半生缘》中颜色的时代印记与主题表达

《半生缘》中颜色的时代印记与主题表达《半生缘》是张爱玲笔下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起伏。

在这部作品中,颜色不仅是一种视觉元素,更成为了时代印记的象征以及主题表达的重要手段。

小说中,灰色是一个常常出现的色调。

它象征着那个时代的压抑与沉闷。

当时的社会,战乱频繁,民生凋敝,人们生活在不安与迷茫之中。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街道、灰色的建筑,仿佛都在诉说着生活的无望。

主角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扎,理想被现实磨灭,爱情被命运捉弄。

比如世钧和曼桢的爱情,原本充满了希望和美好,但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变得灰暗。

他们的梦想和热情被现实的无奈所压抑,就如同那无处不在的灰色,给人一种沉重而无法摆脱的感觉。

红色在《半生缘》中也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红色通常代表着激情、爱情和生命的活力。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红色却往往伴随着悲剧和痛苦。

曼桢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她心中那曾经炽热的红色爱情梦想被彻底击碎。

她与世钧重逢时,那一抹残留在心底的红色回忆,显得如此凄美而又令人心碎。

红色的旗袍、红色的唇彩,在那个灰暗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如此突兀和不合时宜,就像是对命运的无声抗争,却又终究无力改变什么。

白色在小说中则常常代表着纯洁和无辜。

曼桢的形象在一开始往往与白色相关联,她有着一颗纯洁的心,对爱情和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白色逐渐被玷污。

她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公,让她的纯洁不再,白色的象征意义也随之发生了扭曲。

这种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对人性的摧残,原本纯洁无暇的灵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伤痕累累。

黑色,在《半生缘》中更多地象征着恐惧、绝望和死亡。

比如曼璐为了留住祝鸿才,设计陷害曼桢的那个黑暗夜晚,黑色笼罩着一切,让人感到无比的恐惧和绝望。

黑色的阴影仿佛永远无法驱散,预示着主角们命运的悲惨结局。

世钧在得知曼桢的遭遇后,他内心的世界也陷入了一片黑色,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颜色描写,张爱玲巧妙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1. 引言1.1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与色彩传递着深刻的艺术意味,展现出她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情感的精准表达。

在她的作品中,服饰与色彩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外表的表达,更是人物内心世界和文化背景的映射。

通过服饰与色彩的巧妙运用,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在她的小说中,服饰与色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点缀,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交汇点,展现出了她独特而深刻的艺术审美和洞察力。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选材,张爱玲将服饰与色彩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与色彩传递着独特的艺术意味,成为她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正文2.1 服饰与色彩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重要性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与色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描述人物外表的工具,更是情绪、心理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服饰与色彩的描写常常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穿着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以及情感状态。

服饰与色彩在张爱玲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角色穿着的颜色可能暗示其内心的情绪,比如暗色系代表忧郁和沉重,而明亮的色彩可能代表开朗和轻松。

服饰和色彩的选择还可以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阶层,比如富贵人家常常穿着华丽的服装,而贫困人家则可能穿着破旧的衣服。

服饰与色彩还可以表达人物的情感。

张爱玲常常通过人物的服饰来表现其内心感受,比如一个人穿着整洁庄重的衣服可能暗示他的严肃和成熟,而一个人穿着花哨夸张的服装可能暗示他的虚荣和浮夸。

2.2 服饰与色彩的象征意义服饰与色彩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多彩,它们经常被用来代表人物内心情感、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服饰与色彩往往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描述人物的穿着和外表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色,戒》中,王佳芝的红色唇膏代表着她的勇敢和决绝,而其戏剧化的黑色连衣裙则暗示了她的复杂性和内心矛盾。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读·闻·观91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有很多。

以《创世纪》中“全少奶奶年纪还不到四十,因为忧愁劳苦,看上去像个淡白眼睛的小母鸡”为例,张爱玲将全少奶奶比作淡白眼睛的小母鸡,暗示了生活的劳苦给全少奶奶带来的忧愁痛苦。

张爱玲在此没有采用直述的方法,而是借助一只淡白眼睛的小母鸡,用暗示性的比喻将生活对全少奶奶身心的摧残书写得淋漓尽致。

一、张爱玲小说语言风格特点1.对色彩语言的极度热爱张爱玲的小说创作特立独行,她对于色彩极度敏感和热爱,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她惯用鲜艳的色调,因此她的小说总是鲜活动人。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独树一帜,不同于同期的作家,她善于在小说中描摹各种层次的颜色,她笔下对于人、事、物的描写大都浓墨重彩。

在色彩的运用上,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成就最大。

标题就是红白色调,娇艳欲滴而又充满激情野性的红玫瑰与清秀纯净的白玫瑰,一热一冷形成了冲撞色调。

振保的情人王娇蕊衣饰大都颜色艳丽,和她野性的性情一般,是红玫瑰;而他的妻子孟烟鹂则娴静美丽,大学毕业,家世清白,是白玫瑰。

2.对音韵的熟练运用张爱玲的小说特征之一,是注重音韵的和谐美感。

女作家苏青在谈论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时这样说道:“张爱玲的作品读起来富有音乐感,宛如凄婉的乐曲。

”为何她的作品会有这样的魅力,给人以音乐美感?从语言特征的角度看,这与张爱玲在小说语言上追求音韵美关系密切,尤其表现在叠音、拟音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上。

叠音亦是修辞手法之一,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汉语特有的。

张爱玲作为语言运用的高手,深知叠音的使用不但可以协调音韵、增强声势,而且具备夸大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张爱玲的《封锁》开篇写道:“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

”这里运用的光莹莹、老长老长、蠕蠕等一系列叠词都是曲蟮的特征,然而张爱玲在这里用曲蟮来比喻车轨,将曲蟮的生命特征复制到车轨上,没有生命的车轨似乎获得了生命感,更加营造了一种紧迫感。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她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而闻名于世。

在她的小说中,服饰和色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文学表现手段,又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展现出了深刻的艺术意味。

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和色彩是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象征。

在《色,戒》中,王佳芝身穿的红衣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红色代表了她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也反映了她的冲动和狂热。

而在《金锁记》中,红与白成为两位主人公的主要服饰色彩,红色代表了热烈的情感和追求,白色则象征着清纯和无暇的美。

通过服饰和色彩的对比和交织,张爱玲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和矛盾,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和深刻。

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和色彩是对社会风俗和文化背景的描摹。

在《春蚕》中,张爱玲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上海社交圈的服饰和色彩,表现了女性在传统礼仪和社会期待下的无奈与挣扎。

在《半生缘》中,色彩的运用更多地是展现了旧上海的繁华和虚荣,以及华贵背后的沉重和孤独。

通过对服饰和色彩的细致描绘,张爱玲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尚和价值观念,让读者深入感知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脉络。

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和色彩也是对心灵世界和审美情感的抒发。

在《傲慢与偏见》中,她通过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服饰和色彩的巧妙描写,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坚强,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一个女生的心得》中,张爱玲则以女性的视角探讨了服饰和色彩在情感表达和自我塑造中的作用,揭示了女性对美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

通过服饰和色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抒发,张爱玲展现了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情感世界的深刻关怀。

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和色彩传递了丰富的艺术意味,既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性格特征,又揭示了社会文化的风俗和价值观念,更是对心灵世界和审美情感的深入探索。

张爱玲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在服饰和色彩的运用上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创作手法,让读者在纷繁的文字世界中感受到了独特的美学魅力和心灵震撼。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

从她的小说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早期阶段: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候的她在文学界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

她的早期小说主要以爱情为主题,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和婚姻困境。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烟雨》、《金锁记》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她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中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逐渐呈现出更加成熟和复杂的风格。

在这个阶段,她开始将自己的创作重心放在了城市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和现实问题上。

她的小说继续以爱情为主题,但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深入和细腻。

尤其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艾》等作品,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现代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矛盾和挣扎。

后期阶段:随着岁月的流逝,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逐渐呈现出更加悲伤和绝望的色彩。

她的作品开始回忆和追忆过去,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

这些作品多以回忆和自传为基础,如《倾城之恋》、《百媚千红》等,这些作品通过回忆来探索人类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张爱玲以自己独特的文风和对人性的理解,将人类生活中的痛苦和忧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初期的爱情描写到中期的女性问题探讨,最后转向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和
追忆。

她的小说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无常。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

张爱玲小说服饰与色彩传递的艺术意味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以她独特的文风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认可。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服饰和色彩一直是她所善于使用的两大元素,可以说在她的小说中,服饰和色彩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那么张爱玲小说中服饰与色彩的组合究竟有何艺术意味呢?下面就来谈一谈。

1.服饰与人物性格的表现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人物的服饰往往可以表现出其性格。

例如,小说《色,戒》中,王佳芝的西装和高跟鞋彰显出她不愿被别人看做“女人”的执着和自尊心;而里斯本餐厅的侍者却因为身着传统的侍者服装,被称之为“拘谨”的代表。

这种通过服饰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

2.服饰与时代、社会背景的反映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服饰也是反映时代、社会背景的一种手段。

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蔡七娘穿着一件旧式的绣衣,衬托出她古朴、质朴的性格;而丽珠则身穿时尚的洋装,代表着上海新兴的都市文化,这种差异的服饰反映出当时上海的社会差异与冲突。

3.色彩的象征性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色彩也是她所善于使用的手段之一。

色彩的象征性在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在小说《金锁记》中,莲花园的工人们会在莲花座旁留下红纸箩筐,里面裹着鸡蛋、葱花、辣椒、白糖等物,象征着他们所祭奠的鬼魂,这种象征意义的色彩塑造让小说的表现更具魔幻、神秘色彩。

4.服饰与情感的表达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服饰往往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

例如,在小说《金锁记》中,白杏在穿上玉珂给她买的红衬衫之后,才突然发现自己对玉珂的感情,而这种由服饰展现和引导情感的方式,深入人心,让读者对这种情感更有共鸣。

综上所述,服饰和色彩在张爱玲小说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她通过服饰和色彩的精彩搭配,将小说中不同的情感、性格、心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艺术的手法,让张爱玲的小说更富有人文情感,更加具有文化底蕴,也更加深入人心。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1、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1)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2)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2、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1)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3、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1)比如《沉香》在刚开篇的时候,她采取说书人的口吻来引出整篇的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在中国的旧小说中,大多只有单条线索,并且大部分都是按照时空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故事的结构,因此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2)张爱玲的小说也大多具有如此特点,虽然中间有一些比较小的倒叙和插叙,但是总体的线索仍然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的,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

张爱玲小说色彩

张爱玲小说色彩

张爱玲对颜色有良好的感觉,她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气氛渲染,处处都点染出玄妙多姿的色彩,具有独特的绘画美。

她大量的使用基本颜色词“红”、“绿”“蓝”“白”“黑”“黄”“灰”“紫”“褐”等,不断扩展基本颜色词群的数量,凭借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颜色的细微的差异,对不同的颜色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

《张爱玲全集》中,对颜色的描摹是精确的,令人惊奇的。

如“红色”就有33种:朱红、大红、粉红、桃红、橘红、荔枝红、淡红、深红、银红、通红、虾子红、水红、微红、猩红、象牙红、枣红色、霁红、石榴红、玫瑰红、红棕色、肉红、暗红、嫣红、干红、燥红、杏子红、惨红、红焰焰、红通通、红喷喷、红隐隐、红拉拉、红剌剌;如“绿色”就有30种:石绿、湖绿、明油绿、水绿、苹果绿、玻璃翠、橘绿、淡绿、苍绿、鹦哥绿、锈绿、葱绿、海绿、墨绿、棕绿、苔绿、翡翠绿、油绿、橄榄绿、浓绿、翠绿、豆绿、灰绿色、绿莹莹、绿阴阴、绿幽幽、绿黯黯、绿翳翳、绿油油、绿累累;如“蓝色”就有16种:浅蓝,深蓝、孔雀蓝、淡蓝、浓蓝、翠蓝、宝蓝、烟蓝、品蓝、粉蓝、冰蓝、银蓝、瓷蓝、钢蓝色、蓝汪汪、蓝阴阴等,颜色描写上出奇地精确,走进她的文章犹如走进一条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画廊,让人惊喜、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有人评说张爱玲笔下的颜色词“已不复是一种单色,那是一团会说话会表演甚至会吓人的生命,它能把作者掩映在色彩中的语言突兀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张爱玲能如此准确地描绘出颜色的浓淡深浅,单单靠颜色词吗?不是。

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并研究了《张爱玲全集》精装本的文学作品,找到了答案。

颜色词是对客观世界色彩的再现和表现,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但是张爱玲行文时常常异想天开,灵活地采用了通感、移就、夸张、比喻、拈连、拟人等修辞方式,将抽象的颜色诉诸于具体的物象,实现了异乎寻常的感知与传达;同时在精心地点染色彩时运用修辞手法,让具体的物象成了与情境相吻合的意象。

下面具体阐述张爱玲在摹色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对颜色有良好的感觉,她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气氛渲染,处处都点染出玄妙多姿的色彩,具有独特的绘画美。

她大量的使用基本颜色词“红”、“绿”“蓝”“白”“黑”“黄”“灰”“紫”“褐”等,不断扩展基本颜色词群的数量,凭借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颜色的细微的差别,对不同的颜色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

《张爱玲全集》中,对颜色的描摹是精确的,令人惊奇的。

如“红色”就有33种:朱红、大红、粉红、桃红、橘红、荔枝红、淡红、深红、银红、通红、虾子红、水红、微红、猩红、象牙红、枣红色、霁红、石榴红、玫瑰红、红棕色、肉红、暗红、嫣红、干红、燥红、杏子红、惨红、红焰焰、红通通、红喷喷、红隐隐、红拉拉、红剌剌;如“绿色”就有30种:石绿、湖绿、明油绿、水绿、苹果绿、玻璃翠、橘绿、淡绿、苍绿、鹦哥绿、锈绿、葱绿、海绿、墨绿、棕绿、苔绿、翡翠绿、油绿、橄榄绿、浓绿、翠绿、豆绿、灰绿色、绿莹莹、绿阴阴、绿幽幽、绿黯黯、绿翳翳、绿油油、绿累累;如“蓝色”就有16种:浅蓝,深蓝、孔雀蓝、淡蓝、浓蓝、翠蓝、宝蓝、烟蓝、品蓝、粉蓝、冰蓝、银蓝、瓷蓝、钢蓝色、蓝汪汪、蓝阴阴等,颜色描写上出奇地精确,走进她的文章犹如走进一条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画廊,让人惊喜、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有人评说张爱玲笔下的颜色词“已不复是一种单色,那是一团会说话会表演甚至会吓人的生命,它能把作者掩映在色彩中的语言突兀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张爱玲能如此准确地描绘出颜色的浓淡深浅,单单靠颜色词吗?不是。

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并研究了《张爱玲全集》精装本的文学作品,找到了答案。

颜色词是对客观世界色彩的再现和表现,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但是张爱玲行文时常常异想天开,灵活地采用了通感、移就、夸张、比喻、拈连、拟人等修辞方式,将抽象的颜色诉诸于具体的物象,实现了异乎寻常的感知与传达;同时在精心地点染色彩时运用修辞手法,让具体的物象成了与情境相吻合的意象。

下面具体阐述张爱玲在摹色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手法。

一、通感通感即移觉,用形象的语言,将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

人们通过眼摄取事物的外部形象,通过耳听取外界的各种声音,通过鼻闻到各种气味,通过舌尝到各种味道,通过身体触到身边的许多事物。

由于生理的原因,这些感觉可以相互变通。

张爱玲运用通感来描绘颜色主要体现在词语层面和句子层面上。

如在词语层面上“干红、燥红、红润、红瘪”和“红嫩”分别以感觉中“干———湿”、“老———嫩”质感来描写红色,“惨红、寂寞红、红艳”则以内在感觉写红色。

在句子层面上,或用其他知觉中的事物来感知颜色,或以颜色来表现其他知觉中的事物,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视觉与听觉相通(1)呜咽声———寒冷赤裸,像一块揭了皮的红鲜鲜的肌肉。

(《创世纪》)(2)自嘲、荒诞意味的笑声———像一串鞭炮上面炸得稀碎的小红布条子,跳在空中蹦回到他脸上,抽打他的面颊。

(《第二炉香》)(3)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篷篷一篷篷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霹雳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

(《倾城之恋》)上面几句以色彩表现声音,或以声音表现色彩。

分别用“红鲜鲜的肌肉”来表现“呜咽声”的穿透力,用“小红布条子”抽打脸颊来表现自嘲的笑声,用燃烧的声音来表现红色至燃的浓度。

2、视觉与触觉相通(4)她(川娣)的脸像骨架上绷着白缎子,眼睛就是缎子上落了灯花,烧成两只炎炎的大洞。

(《花凋》)(5)木槿树的上面,枝枝叶叶,不多的空隙里,生着各种的草花,都是毒辣的黄色、紫色、深粉红———火山的涎沫。

(《沉香屑———第二炉香》)(6)火油炉子烧得久了,火焰渐渐变成美丽的蓝色,蓝汪汪的火,蓝得像冰一样。

(《半生缘》)(7)走过金黄色的窗子,她和她的头发燃烧起来了。

……(《沉香屑———第二炉香》)这四句中,以触觉来感知色彩。

为了表现川娣遭受病魔的情形,用“炎炎的大洞”来描写眼睛的晦暗无光,用“火山的涎沫”来表现草花颜色的炫目毒辣,用冰的凝固感来表现火焰蓝色的程度,用燃烧的状态来描写颜色的“金黄”。

3、视觉与味觉相通(8)乌沉沉的风卷着白辣辣的雨(《沉香屑———第一炉香》)(9)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个像碎切腌菜,一个像酱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渍,像关公颔下盛胡须的锦囊。

(《中国的日夜》)(10)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溶化在白雾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的,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

(《沉香屑———第一炉香》)雨是辣的,棉袍的花色像腌菜酱菜,让人感觉是陈年旧衣了,灯光与冰块相连,在这里,视觉与味觉完全相通。

4、视觉与感觉相通(11)天是森冷的蟹壳青。

(《金锁记》)(12)这穿堂在暗黄的灯照里很像一节火车,从异乡开到异乡。

(《红玫瑰与白玫瑰》)(13)薇龙一抬眼望见钢琴上面,宝蓝瓷盘那一颗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便像吐出的蛇信子。

(《沉香屑———第一炉香》)(14)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晒着的阳光。

(《私语》)上述四句中,赋色彩以心理感觉意义。

天青得像蟹壳,让人感觉森冷;暗黄的穿堂让人恍惚迷离,遥远不可知;静态的叶子与花在薇龙眼里变成令人恐怖的蛇和蛇信子;童年的温暖像棉鞋晒着的阳光,视觉与感觉相通。

二、移就移就即将描写甲事物情状的修饰语,移来修饰表现乙事物情状。

《辞海》注:“甲乙两项相关连,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

”移就是词语的异位和重新搭配,有较大的灵活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移人于物,二是移物于人,三是移物于物,其中第一种情况又叫移用。

1、移人于物(15)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红玫瑰与白玫瑰》)作为“红玫瑰”的王娇蕊精于情场,一技之长是耍弄男人,但最终被佟振保玩弄后抛弃,“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作为“白玫瑰”的孟烟鹂,则以婚姻为生存手段,丧失了起码的人格,沦为丈夫的奴隶,最终“变为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把描写物的“蚊子血”和“饭粘子”移用于王娇蕊和孟烟鹂身上,形象生动。

再看下面三句:(16)电车单剩下一辆,神秘的,像被遗弃似的,停在街心。

从上面望下去,它在半夜的月光中坦露着白肚皮。

(《公寓生活记趣》)(17)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

(《秋雨》)(18)窗外就是那块长方形的草坪,修剪的齐齐整整,洒上些小露,绿得有些生气。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述的“白肚皮”、“忧郁”、“生气”等描写人的词语用于事物的描写上,生动形象。

2、移物于人(19)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她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

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沉香屑———第一炉香》(20)她低头看着自己雪白的肚子,白皑皑的一片。

《红玫瑰与白玫瑰》(21)她中间露出长长一截白蚕似的身躯。

《红玫瑰与白玫瑰》花开在嘴上,注定要凋谢,葛薇龙把灵魂押给魔鬼,自甘堕落,再温热美丽最终毁灭,暗示了情节的发展;白玫瑰的肚皮与冰雪相连,身躯似“白蚕”,写出了白玫瑰已失去做人的尊严,像动物一样的活着,以及佟振保对孟烟鹂的厌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3、移物于物(22)我喜欢那时,那仿佛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

(《存稿))“橙红色”是一种具体可感的颜色,能使人产生热烈、温暖、快乐之感,以此来表现对那个时代的抽象的感觉。

(23)我们住着很小的石库门房子,红油板壁。

对于我,那也是一种紧紧的朱红的快乐。

(《私语》)“朱红”很喜庆,“我”的快乐就如同喜庆一般的感觉。

三、夸张夸张就是有意强调事物色彩方面的特征,并对其加以渲染和扩大。

(24)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篷篷一篷篷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霹雳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倾城之恋》)。

作品中夸大红色的“红”暗示白流苏的命运就如同“野火花”一般,红过之后成了“黑色剪影”,“零零落落颤动着”,是不成腔的音符,“象檐前铁马的叮当”。

(25)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金锁记》)。

夸大芝寿脚的颜色,是为了突出芝寿被婆婆折磨的临近死亡。

(26)《封锁》里的老头子“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头像一个核桃。

”夸张可以根据需要可以夸大也可以缩小,把老头子的头进行缩小性地描写,写出了他感觉生活是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的意思。

上面三句对“红色”、“脚”、“头”的描写都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四、比喻比喻是张爱玲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有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借喻。

张爱玲喜欢用明喻、暗喻,用中介词“像”、“如同”、“是”等连接本体和喻体,形式明快简洁、直截了当,但它呈现的颜色内涵却深刻隽永。

喻体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使人认识得格外清楚;把深奥得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把陌生的东西说得如同亲身经历一样,把难以感知的东西说成熟悉的,因此比喻是增强言语形象、生动性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是修辞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

下面的比喻运用使得颜色表现的内涵丰富而耐人寻味。

(27)沿街化缘的道士:弯垂着一颗头,动作是黑色的淤流,像一朵黑菊花徐徐开了。

(《中国的日夜》)(28)女佣的菜篮里一团银白的粉丝,像个蓬头老妇人的髻。

(《中国的日夜》)(29)檐前挂下了牛筋绳索那样的粗而白的雨。

(《私语》)(30)满头珠钻,严妆的贵族妇人,昂然立在那里像一座小白山。

(《谈画》)(31)她的脸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里躲着妖魔。

(《倾城之恋》)(32)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

《秋雨》读到这样的句子,第一感觉就是新奇,(27)作者由“道士化缘的动作”想到“黑菊花徐徐地开放”,多么幽默地描写,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

(28)“一团银白的粉丝”像“蓬头的发髻”,让静止的事物产生了立体感,一个沧桑、满头乱发的老妇人的后背像。

(29)看着檐下的雨想到粗而白的牛筋绳索。

(30)严妆死板的妇人与一座白山相联系,有生命的人看上去毫无生机、令人发寒。

(31)把洋妓女萨黑彝铌公主比作“观音菩萨”,暗含讽刺。

(32)把“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比作“屋顶上剥落的白粉”,感觉非常不爽。

五、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色彩词巧妙地运用于乙事物。

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

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如:电梯上升,人字图案的铜栅栏外面,一重重的黑暗往下移,棕色的黑暗,红棕色的黑暗,黑色的黑暗……衬着交替的黑暗,你看见司机人的花白的头(《公寓生活记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