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影的原理与方法

合集下载

检影验光的原理新解及应用

检影验光的原理新解及应用

检影验光是准确的客观验光方法。

对于验光师来说,不仅要熟练掌握检影验光的方法,而且还应掌握好检影验光的原理。

检影验光的原理是学习检影验光的基础,以往关于检影验光原理的论述大多是从光束的角度去解释的,这与我们对一般光学现象的解释并不一致。

在几何光学中,我们研究的方法一般是从光线的角度分析光学现象,那么能否利用几何光学的基本方法,从光线的角度分析检影,从而研究采用普通方法无法分析的问题呢?经过研究,笔者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视孔,如果将视孔看作是光阑,那么需要从光束的角度分析,才能解释检影的原理。

如果将视孔看作是一个几何点,那么就可以利用几何光学的知识,从光线的角度分析检影验光。

本文将详细讨论如何采用单一一条主光线分析检影验光的原理,并且以此利用几何光学的基本知识推导出影动相对速度的公式。

1 检影验光的原理检影验光的光路图如图1所示。

由检影镜发出的光,经过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射在眼底形成一个光斑,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经过检影镜的视孔,进入检查者的眼睛。

当检影镜向上转动时,眼底光斑也会随之向上移动。

当检影镜向下转动时,眼底光斑也会向下移动。

在检影镜转动的同时,由于患者眼睛的屈光状态不同,检查者会看到逆动、顺动、中和三种不同的影动图像。

图11.1 逆动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会在它的共轭焦点(即眼睛的远点聚焦),同时,我们将检影镜的视孔看作是一个几何点。

如果眼睛的远点位于检影镜前面(患者的屈光不正度小于检影距离的屈光度w,w为负),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经过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射作用,再经过眼睛远点和检影镜的视孔,进入检查者的眼睛。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它的光路图如图2所示,在图中眼底光斑位于视轴之上,那么它所对应的眼睛的远点应位于视轴之下。

在检查者看来,患者眼底反光是由位于视轴之下的位置发出的,检查者就会看到逆动影动。

图21.2 顺动顺动的原理与逆动的原理相似,由眼底眼光斑发出的光线经过检影镜的视孔和眼睛的远点,此时眼睛的远点位于检影镜后面且位于视轴的下方,顺动的光路图如图3所示,在检查者看来眼底反光是由眼睛的上方发出,检查者会看到顺动图像。

浅析检影验光

浅析检影验光

检影验光是一种唯一可以获得患者真实屈光状态的好方法,更是验光师及眼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近年来有不少从业人员虽经培训,但对于检影验光的原理还了解得不够深入,为此,我给我身边的员工及徒工,做了一个很通俗的浅析,以便易懂,在这里也和广大同仁交流探讨一下,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1、检影的原理1.1光影的产生检影镜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反光镜反射后的走向,通过被检者眼球的屈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聚焦在视网膜上,使照亮的视网膜发出返回光,返回的映光又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离开眼球,射向检影镜,检查者(即验光师)可以从检影镜后面的窥孔中看到被检者眼视网膜照亮返回的光影。

通过特定的检影距离和所需的正负读书透镜片,使被检眼与检查者眼二者互成共轭,此时检查者看到被检眼视网膜上的映光,就变成了平行的映光。

1.2平行光正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当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发出的返回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离开眼球时也同样是平行光。

1.3集合光近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由于屈光系统的改变,当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而到达视网膜上的只是一个集合过后的弥散圆。

此时视网膜返回出来的光,经眼屈光系统后,在离开眼球不远的地方即5m距离内,成为一个集合焦点,而在5m外即无限远处也只是一个集合过后的散开光,需要用凹透镜来使其变成平行光。

1.4发散光远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由于屈光系统的缺陷,当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后,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落在视网膜上的只是一个未成焦点的光环。

此时,在任何一个距离的地方只是一未成集点的散开光,需要用凸透镜来集合它的散开光,使其成为平行光。

2、检影的工作距离验光师给患者检影时,应选择便于观察屈光状态的距离。

根据被检眼的屈光状态及矫正屈光度数的要求,平行光线入眼后,经眼屈光系统传到视网膜时,反射出来的光影,在无限远处也是平行的映光光影。

由于在5m以外(即无限远处)作检影验光是不现实的,是无法观察到屈光状况和光影动向的,所以只好把检影的工作距离用合适的透镜变化到有限近距离。

检影验光技巧

检影验光技巧

检影验光技巧一、检影验光简介检影全称视网膜检影(retinoscopy或skiascopy)。

检影验光法已经有13 1年的历史了,最初是由William于1859年于偶然间发现。

他用检眼镜检查散光时,无意间发现一种由眼底反射出来,并有特殊运动的光。

经过研究,直到1873年才由Cuignet用于临床。

1884年Smith建议使用检影(shadow test)一词。

1881年由P arent提出了视网膜检影一词。

顾名思义,视网膜检影实际上是利用光线经过视网膜反射后形成影像的明暗及运动规律来判断屈光状态的一种验光方法。

二.检影在验光中的地位1. 动态检影可以快速确定屈光状态通过动态检影寻找远点和对调节幅度的判断可以简单快速的确定屈光状态和程度。

2. 静态检影可以确定光度范围通过寻找中和点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光度范围,但是检影验光的结果不能直接用于处方上,还必须通过主观验光复查。

3. 动态检影可以简单确定调节幅度高中和点的位置,可以用来判断调节幅度4. 静态检影可以用于调节性近视初查静态检影的中和点光度等于实际光度减去工作距离的倒数,实际上就是在完全光度上加上一个符合检影距离的正透镜,以达到中和点。

我们知道在眼前加上一个正透镜可以使调节放松,因此,静态检影时的调节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放松,如果检影结果明显低于实际的近视度数时,可能存在调节性近视。

5. 检影的同时可以进行屈光间质的检查屈光间质的状态对验光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检影来快速的确定屈光间质有无问题,主要通过对阴影位置及活动性的判断来确定屈光间质的状态。

三.检影验光分类(一)从光源的形状可分为点状光检影和带状光检影。

如上图点状光源与带状光源的形状。

点状光检影与带状光检影相比,点状光检影与带状光检影存在明显的区别,使用方法也略有不同。

(二)从检影时工作状态可分为静态检影和动态检影。

静态检影是指,验光时被检查者的调节、集合与检查者的工作距离处于相对或绝对静止状态是的检影方式。

测影工作的制作方法有几种

测影工作的制作方法有几种

测影工作的制作方法有几种
测影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无损检测方法,通常使用X射线或伽马射线来检测物体内部的缺陷。

以下是几种制作测影的方法:
1. X射线制作:使用X射线源将X射线束照射到被检测物体上,然后将透过物体的X射线束捕获到X射线胶片上,形成一张测影图。

2. 伽马射线制作:使用伽马射线源照射被检测物体,然后使用伽马射线探测器捕获伽马射线信号,形成一张测影图。

3. 数字化制作:使用数字化X射线或伽马射线设备直接将信号数字化,形成一张数字化的测影图。

这些方法在制作测影图时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术,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4检影的意义

34检影的意义

检影的意义检影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客观验光方法之一。

通常大家都是利用静态检影进行屈光状态及度数的检查。

但是实际上检影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利用静态检影我们除了可以进行屈光状态的及度数的检查以外,还可以进行眼科的屈光间质的检查和调节性近视的筛查。

利用动态检影我们可以进行调节的测定,并且可以简单而快速的确定屈光状态及程度。

一.静态及动态检影原理视网膜检影是利用光线经过视网膜反射后形成影像的明暗及运动规律来判断屈光状态的一种客观验光方法。

检影根据工作距离、调节和集合的变化状态可以分为静态检影和动态检影两种。

静态检影是指患者注视远处目标不动,因此在检影的过程中工作距离、调节和集合始终处于静止状态。

动态检影中的动态是指调节与集合随着检影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在验光的过程中调节、集合以及工作距离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动态检影与静态检影不同,动态检影时被检者的视线始终注视着近距离的目标,一般的视标在检查者与被检者之间,通常视标设置在检影镜的筒身上。

而静态检影的视标一般设置在5米以外。

动态检影实际上就是利用被检者调节产生的调节远点,使被检者的调节远点成像于检查者的视网膜上,此时的影动为中和状态,因此动态检影时调节远点的距离应与检影距离相同。

此时被检者的远点距离等于所用调节力的倒数。

例如:正视眼在使用2.00D调节力时的调节远点距离等于1/2.00D=0.5m。

也就是说当被检者使用2.00D的调节时他的调节远点在0.5m处,检查者在0.5m处观察影动时为中和状态。

二.静态检影确定光度范围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验光方法,静态检影时工作距离不变,被检者始终注视远处目标因此调节和集合都不改变。

静态检影是通过寻找中和点来确定屈光度的。

静态检影可以相对精确的检测出屈光不正的类型和光度。

这是非常常用且大家都很熟悉的验光方法,所以我就不做详细的说明了。

三.动态检影确定屈光状态利用动态检影测定屈光性质时,应先使用静态检影确定静态的影动状态,从而初步区分屈光状态。

检影技巧

检影技巧

检影验光技巧一.检影验光简介检影全称视网膜检影(retinoscopy或skiascopy)。

检影验光法已经有131年的历史了,最初是由William于1859年于偶然间发现。

他用检眼镜检查散光时,无意间发现一种由眼底反射出来,并有特殊运动的光。

经过研究,直到1873年才由Cuignet用于临床。

1884年Smith建议使用检影(shadow test)一词。

1881年由Parent提出了视网膜检影一词。

顾名思义,视网膜检影实际上是利用光线经过视网膜反射后形成影像的明暗及运动规律来判断屈光状态的一种验光方法。

二.检影在验光中的地位1.动态检影可以快速确定屈光状态通过动态检影寻找远点和对调节幅度的判断可以简单快速的确定屈光状态和程度。

2.静态检影可以确定光度范围通过寻找中和点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光度范围,但是检影验光的结果不能直接用于处方上,还必须通过主观验光复查。

3.动态检影可以简单确定调节幅度高中和点的位置,可以用来判断调节幅度4.静态检影可以用于调节性近视初查静态检影的中和点光度等于实际光度减去工作距离的倒数,实际上就是在完全光度上加上一个符合检影距离的正透镜,以达到中和点。

我们知道在眼前加上一个正透镜可以使调节放松,因此,静态检影时的调节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放松,如果检影结果明显低于实际的近视度数时,可能存在调节性近视。

5.检影的同时可以进行屈光间质的检查屈光间质的状态对验光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检影来快速的确定屈光间质有无问题,主要通过对阴影位置及活动性的判断来确定屈光间质的状态。

三.检影验光分类一.检影验光的分类(一)如上图点状光源与带状光源的形状。

点状光检影与带状光检影相比,点状光检影与带状光检影存在明显的区别,使用方法也略有不同。

(二)从检影时工作状态可分为静态检影和动态检影。

静态检影是指,验光时被检查者的调节、集合与检查者的工作距离处于相对或绝对静止状态是的检影方式。

动态检影是指,检影时,被检者的调节与集合随着检影的工作距离改变而改变,调节、集合与工作距离始终处于活动状态的一种检影方式。

ct造影检查原理

ct造影检查原理

ct造影检查原理
CT造影检查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射特定剂量的造影剂,结合X射线成像进行检查和诊断。

其原理如下:
1. X射线成像原理:X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通过穿透人体组织产生影像。

X射线投射到人体上时,会被组织吸收、散射或透射。

骨骼组织吸收X射线多,散射少,呈现亮白色;而软组织则吸收较少,散射较多,呈现灰白色或深灰色。

2. 造影剂原理:为了增强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可见度,需要向患者体内注射一种叫做造影剂的物质。

造影剂具有高密度和吸收X射线能力较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吸收X射线并反映在成像上。

这样,当在CT扫描过程中使用造影剂时,注射的区域就会以高亮度显示。

3. 注射器与扫描设备:在CT影像检查中,将造影剂通过注射器插入患者体内,通常会选择静脉注射。

当造影剂进入血液循环后,它会随着血液流动到达特定的组织或器官。

随后,通过CT扫描设备对该区域进行连续的X射线扫描,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图像重建。

4. 图像生成与诊断:CT扫描设备会收集到大量关于患者体内组织结构和造影剂分布的数据。

通过计算机处理和图像重建,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二维或三维的图像。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进行诊断,观察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异常情况。

总结来说,CT造影检查通过注射含有高密度造影剂的体内成分,结合X射线成像原理,能够增强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可见度,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

检影验光原理新解

检影验光原理新解

140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5·2021检影验光原理新解徐斌检影验光是一种常用的客观验光方法,实践证明,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检影验光原理,可以有效提高验光师的验光水平。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目前检影验光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检影验光原理进行新的解释,以期与同行探讨交流。

1 目前检影验光原理存在的问题目前常见的检影验光原理的解释(如图1)比较繁琐,而且也不全面,主要问题在于它将检影镜的视孔看作是孔径光阑,而孔径光阑的作用是限制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束,但是在实际检影过程中,会看到在接近中和时,顺动影动往往是一个小圆光点,随着检影镜的转动而快速移动。

显然此时检影镜的视孔不是孔径光阑,因此目前的理论是不能解释这种影动图像的。

图12 检影验光的原理2.1 检影验光的光路图检影验光的光路(如图2):由检影镜发出的光,经过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射,在眼底形成一个光斑,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再经过检影镜的视孔,进入检查者的眼睛。

当检影镜向上转动时,眼底光斑随之向上移动,当检影镜向下转动时,眼底光斑向下移动。

显而易见,检影镜的转动和眼底光斑的移动是一种“顺动”关系。

当检影镜转动时,由于被检眼的屈光状态不同,检查者会看到逆动、顺动、中和等3种不同的影动图像。

图 22.2 影动的形成原理在检影中,一般认为眼底光斑是发光点,检查者看到的眼底光斑像的移动就是影动(顺动、逆动和中和)。

假设眼底光斑是向上箭头的图标(如图3),那么检查者看到的像就是:O点表示眼睛的共扼焦点,由光线的直线传播性质可知,在A点检查者会看到正立的像,在B点会看到倒立的像,在O点会看到被检眼的瞳孔充满光。

图 3验光师之家因为O点同时是被检眼的远点,因此在远点前检查者会看到正立的像,在远点后会看到倒立的像。

由于检影距离的要求,实际检影时检查者只能看到眼底光斑模糊的像,不能确定是正立还是倒立,只有通过转动检影镜,判断顺动或逆动才可以确定是正立或倒立的像。

史上最全检影验光技术讲解,没有之一!

史上最全检影验光技术讲解,没有之一!

史上最全检影验光技术讲解,没有之一!检影法是用检影镜将一束光线投射到患者眼屈光系统直达视网膜,再由视网膜的反射光抵达检影镜,穿过检影镜窥孔(简称检影孔),被验光师观察到。

这视网膜反射光即“红光反射”,是检影分析的主要依据。

【概述】检影法是用检影镜将一束光线投射到患者眼屈光系统直达视网膜,再由视网膜的反射光抵达检影镜,穿过检影镜窥孔(简称检影孔),被验光师观察到。

这视网膜反射光即“红光反射”,是检影分析的主要依据。

患者屈光状态不同,其由红光反射而形成的顺动、逆动也不同。

验光师分析这不同的影动,在标准镜片箱中取出相应镜片来消解影动,直到找到中和点。

用来找到中和点的标准镜片与患者的屈光状态密切相关。

检影法又称视网膜检影法,检影镜又称视网膜镜。

最早的验光方法是主觉验光法。

我国清代吴江人孙云球所创的“随目对镜法”。

此法即插片验光的初期,在一定远处画上大小不同的汉字,在患者眼前用正負不同、光度不同的镜片试验,哪一种镜片能看清楚小字,即用此光配镜。

这种方法当然不准确。

1893年包曼首先使用检影镜看到视网膜反射,开拓了他觉验光检影法的先河。

1926年柯佩兰德(copelamd)首推出带状光检影镜。

提高了检影法验光的精确度。

尤其对散光的检影,对散光光帶的检影既准确又易辨识。

最早的检影镜,是用一长方形或园形平面反射镜,中间开一2―4毫米直径的园孔成将中间镀银层刮去一园孔。

加一手持柄。

光源,是用一园筒,如同可乐罐一样,侧面开一直径大约2厘米的园孔。

筒中间放一灯泡。

灯光从园孔中射出,入射检影镜再反射至患者眼屈光系统直达眼底。

被照亮的视网膜又会将这束光线反射出,再到检影镜,穿过检影孔,被验光师窥见。

沈侠人先生一直使用这种检影镜,且爱不释手。

为了增加观察效果,验光室必需很暗。

检影镜直到现代,仍是分点状光检影镜和带状光检影镜两类。

各验光师喜好不同,会选择自己习惯使用的检影镜。

验光师用惯了的检影镜,可是个宠儿。

别人碰不得,也不会大方的借给别人用。

检影基础

检影基础
2.屈光不正度数是远点距离的倒数(单位:米), 两者呈倒数关系.
3.检影的过程就是找到被检眼的远点,找到远 点就知道被检眼的屈光度数.
• 检影镜的光学原理:
• 按光学角度分:
• A.照明系统;自检影镜中灯泡开始终于被 检眼的视网膜上。
• B.观察系统:自被检眼底开始终于检查眼 的视网膜上。
• 按组成部分分:A. 头部(凸透镜和平面镜45度)
• 对于不同工作距离,相同的屈光状态,产生的 粗检影度数不同,但纯检影度数相同.
工作距离 粗检影度数 人工近视 纯检影度数
67CM -3.5D
-1.5D -5.0D
50CM -3.0D
-2.0D -5.0D
检影验光的使用工具: 检影镜 工作环境: 暗室 步骤:1.检者与被检者相对而坐,视线处于同一
米远处的小红灯.
检影验光
• 定义:属于客观验光.指用检影镜照亮被检者 的眼底,用检影镜直接观察从被检者眼底反 射出来的光线的聚散度,来确定被检者的屈 光状态.
• 适应人群:几乎不需要患者的主观反应,对于 沟通困难的被检者特别有意义.
• 种类:点状光检影
带状光检影
方法: 静态检影
动态检影
• 屈光知识回顾:
1.远点:眼睛在静止状态下所能看见的最远点.
水平 2.择定工作距离 3.持检影镜法 “同侧检查” 4.根据映光的三要素确定屈光状态 5.中和点的验证 6.记录粗检影度数与纯检影度数
• 记录方法:十字线法
+5.0D +5.0D
• 光带垂直,做水平移动,检查180度的子午线 • 光带水平,做垂直移动,检查90度的子午线
• 注意事项: 1.尽量放松,增开双眼 2.保持工作距离 3.检查者矫正屈光不正 4.暗室 提高亮度对比 减少干扰 5.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的视轴夹角不大于15度 6.一般为使用药物散瞳后检影(通常为慢散) A.中心凹注视法:患者直接看光源 B.视乳头注视法:患者看检查者耳朵的正后方5

简述检影验光的光学原理

简述检影验光的光学原理

简述检影验光的光学原理
检影验光是一种常用的眼科检查方法,用于测量和评估眼球的屈光状态和眼球的调节功能。

其光学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光的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例如空气)射向另一种介质(例如眼球组织)时,会发生折射。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线在折射时会发生弯曲,这种折射的大小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2. 眼球的光学系统:眼球是一个复杂的光学系统,包括角膜、晶状体等组织。

角膜为眼球提供大部分的屈光度,晶状体则可以通过改变曲度来调节眼球的屈光状态。

3. 光的成像:当光线通过眼球的光学系统时,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个实像是通过眼球内的光线折射和聚焦形成的,反映了眼球的屈光状态。

4. 视觉的解释:视觉中枢会对视网膜上形成的实像进行解释和处理,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清晰的图像。

在检影验光过程中,医生会使用特定的仪器和工具,如自动验光仪和配镜架,通过调节透镜的度数来模拟不同的屈光状态,并观察被检查者对图像的清晰度和变
化的反应。

通过分析不同屈光状态下的反应,医生可以评估眼球的屈光状态,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并进行相应的矫正。

检影验光简介

检影验光简介

检影验光简介检影全称视网膜检影(retinoscopy或skiascopy)。

检影验光法已经有131年的历史了,最初是由William于1859年于偶然间发现。

他用检眼镜检查散光时,无意间发现一种由眼底反射出来,并有特殊运动的光。

经过研究,直到1873年才由Cuignet用于临床。

1884年Smith建议使用检影(shadow test)一词。

1881年由Parent提出了视网膜检影一词。

顾名思义,视网膜检影实际上是利用光线经过视网膜反射后形成影像的明暗及运动规律来判断屈光状态的一种验光方法一.检影在验光中的地位 1. 动态检影可以快速确定屈光状态通过动态检影寻找远点和对调节幅度的判断可以简单快速的确定屈光状态和程度。

2. 静态检影可以确定光度范围通过寻找中和点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光度范围,但是检影验光的结果不能直接用于处方上,还必须通过主观验光复查。

3. 动态检影可以简单确定调节幅度高中和点的位置,可以用来判断调节幅度 4. 静态检影可以用于调节性近视初查静态检影的中和点光度等于实际光度减去工作距离的倒数,实际上就是在完全光度上加上一个符合检影距离的正透镜,以达到中和点。

我们知道在眼前加上一个正透镜可以使调节放松,因此,静态检影时的调节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放松,如果检影结果明显低于实际的近视度数时,可能存在调节性近视。

5. 检影的同时可以进行屈光间质的检查屈光间质的状态对验光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检影来快速的确定屈光间质有无问题,主要通过对阴影位置及活动性的判断来确定屈光间质的状态。

二.检影验光分类(一)从光源的形状可分为点状光检影和带状光检影。

如上图点状光源与带状光源的形状。

点状光检影与带状光检影相比,点状光检影与带状光检影存在明显的区别,使用方法也略有不同。

(二)从检影时工作状态可分为静态检影和动态检影。

静态检影是指,验光时被检查者的调节、集合与检查者的工作距离处于相对或绝对静止状态是的检影方式。

检影镜的原理和应用

检影镜的原理和应用

检影镜的原理和应用1. 检影镜的概述检影镜(reflection microscope),又称透射反射型显微镜,是一种特殊的显微镜。

它能够同时观察样品的显微尺度细节和透射性质,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学、药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检影镜的原理和应用。

2. 检影镜的原理检影镜的原理基于透射和反射两种光学现象。

其内部包含上、下两个光学路径,分别用于观察透射和反射样品的显微图像。

透射路径通过样品内部的透明部分,观察样品的组织结构。

反射路径通过样品表面的反射光,观察样品的表面特征。

3. 检影镜的工作原理检影镜的工作原理如下:•光源发出光线,经过准直器产生平行光。

•平行光经过分束器,分成透射和反射两个光束。

•透射光束通过透射样品,进入物镜,形成透射的显微图像。

•反射光束通过反射样品,经过物镜,进入目镜,形成反射的显微图像。

•观察者通过目镜同时观察透射和反射图像。

4. 检影镜的应用场景检影镜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材料科学•检影镜可以观察材料的晶体结构和表面缺陷,用于材料结构研究和质量控制。

•检影镜可以观察材料的相变行为和晶界纹理,研究材料的物性和性能。

4.2 生物学•检影镜可以观察细胞结构和组织器官,用于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研究。

•检影镜可以观察生物标本的染色和荧光,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4.3 药学•检影镜可以观察药物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分布,用于药物品质评价和新药研发。

•检影镜可以观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过程,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4.4 金属加工•检影镜可以观察金属的晶粒结构和位错分布,用于金属材料的变形和强化研究。

•检影镜可以观察金属的表面质量和涂层均匀性,进行金属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5. 总结检影镜作为一种特殊的显微镜,同时提供透射和反射两种显微图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学、药学等领域。

其原理基于透射和反射光学现象,通过透射和反射光路观察样品的显微尺度细节和性质。

检影验光(理论课程总结)

检影验光(理论课程总结)

检影原理:A、视网膜检影法是用平面把光线射入被检眼内,观察由眼底反射出来的光影的动向来决定其屈光度的方法。

B、影动与远点的关系:影动取决于检影镜相对于被检验眼远点的位置。

高度近视其远点位于检查者和被检者之间,影动为“逆动”。

低度近视、正视眼、远视眼的远点分别位于检查者后面、无限远、被检者后面,影动为“顺动”。

远点正好位于检查者(眼睛)位置,影动为“中和”。

如50cm检影-2.00D为中和现象。

C、观察影动―>可知远点位置―>可换算出眼的屈光度。

固定工作距离,配合使用透镜。

“顺动”―>加正镜,“逆动”―>加负镜,最终获得“中和”影动。

推算公式:被检眼的屈光不正度=中和镜片度数+工作距离。

注:影动的形状、破裂现象及斜向运动提示有散光。

散光通过分别中和两条主经线检查。

检影步骤:让病人坐好坐舒适。

戴好试镜架或调好综合验光仪。

双眼均打开。

让病人注视远处目标。

检查者面对病人,保持同一水平。

用右手持镜,右眼检查病人右眼;用左手持镜,左眼检查病人左眼。

检影方法:A、球面屈光不正中和:选择适宜的工作距离。

通过检影镜观察被检眼的影动现象。

根据“顺动加正镜,逆动加负镜”在眼前加球镜片,直至中和影动。

计算被检眼的屈光不正度。

B、散光的中和:选择适宜的工作距离。

旋转光带找到破裂现象或斜向运动消失的方向,确定主子午线方向(光带方向即轴向)。

用球镜先中和一条主子午线,无须关心另一条,记录数据时记下轴向。

取出球镜,再用新的球镜中和另一条主子午线,记录数据及轴向。

计算被检眼的屈光不正度。

常用的工作距离:-50cm -2.00D-67cm -1.50D-100cm -1.00D结果校验:中和时:改变距离,向前一点则“顺动”,向后一点则“逆动”。

改变度数,加+0.25D则“逆动”,加-0.25D则“顺动”。

检影镜原理

检影镜原理

检影镜原理
检影镜是一种用于研究和观察物理现象的实验仪器。

它是由两个镜面组成的,其中一个是平面镜,另一个是曲面镜。

当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到曲面镜上时,会被聚焦成一个点。

这个点被称为焦点或者检影点。

通过移动曲面镜的位置,可以改变焦点的位置和大小。

检影镜的原理是基于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是光线在镜面上的反弹,而折射是光线在介质之间发生的弯曲现象。

在检影镜中,平面镜反射光线,而曲面镜则折射光线。

这种组合可以使光线聚焦在一个点上,从而形成清晰的图像。

检影镜广泛应用于物理和光学实验中,例如观察光的偏振现象、研究光的干涉现象等。

除此之外,检影镜也被用于医疗行业中的医学成像,例如X射线成像和MRI成像。

通过检影镜的原理,可以得到更加清晰和准确的图像。

- 1 -。

mem动态检影法的原理

mem动态检影法的原理

mem动态检影法的原理
动态检影法(MEM)就像是给眼睛做个小体检,来看看它聚焦近处东西的能力怎么样。

想象一下,你坐在眼科医生面前,他们让你盯着一个不远的图表看。

这个检查有点像玩镜子游戏,但更高级。

医生用一个叫检影镜的小工具对着你的眼睛,就像是在用小手电筒照,不过这光是特殊的,能让他们看到你眼睛里反射出来的光的样子。

当你努力看近处的东西时,眼睛里的晶状体就会变厚,这就叫做调节。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会慢慢换用不同度数的透镜在检影镜前面,直到找到那个刚刚好的透镜,让反射出来的光影不再动来动去,变得乖乖的。

这就意味着他们找到了你眼睛在看近物时的“最佳状态”。

然后,医生会根据找到的这个透镜度数,算出你眼睛调节的力度是不是刚刚好。

如果发现你的眼睛调节太用力或者不够力,那就说明你的眼睛在看近的东西时可能有些小困扰,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帮助或治疗。

所以,MEM动态检影法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又聪明的办法,帮医生了解你的眼睛在做“近距离作业”时的表现如何。

检影验光法的原理

检影验光法的原理

检影验光法是一种最常用、最实用的和最准确的客观验光法。

检影时,用检影镜照亮被检眼的眼底(黄斑区),然后通过检影镜的窥孔,直接观察被照亮黄斑区的反光及影动,从而对被检眼的屈光状况做出客观的判断。

检影验光的原理是从光学的角度分析检影验光的过程。

1检影镜的光学结构和用法检影镜是检影验光的工具。

从光学的角度,检影镜包括投射系统和观察系统。

1.1投射系统投射系统由光源、聚光镜、反光镜和套管组成(如图1所示),其作用是照亮被检眼的眼底。

由检影镜光源发出的光,经过聚光镜的折射和反光镜的反射进入被检眼。

图1中S′表示光源S的像。

相对于反光镜,间接光源S′是光源S 的像。

可以简单地认为,由间接光源S′发出的光进入被检者的眼底。

检影镜套管(图2)的作用是调节投射光束的聚散度。

它可以将检影镜发出的光变为会聚光束、发散光束和平行光束。

上下移动检影镜的套管,能够改变光源和聚焦镜之间的距离。

当光源在聚焦镜焦点之内时,检影镜发出的是发散光束。

当光源在聚焦镜焦点之外时,检影镜发出的是会聚光束。

1.2观察系统观察系统由眼底光斑、窥孔和检查者组成(如图3所示),其作用是观察被检者的眼底反光。

由检影镜发出的光在被检眼眼底形成光斑。

被检眼的眼底光斑可看作是间接光源,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经过检影镜窥孔进入检查者眼睛。

图3中fov表示检查者通过检影镜窥孔所能看到的眼底范围。

眼底光斑位于fov的中心。

检查者使用带状光检影镜时,会看到如图3所示的影光图像。

1.3检影镜的用法检影时,检查者需要转动检影镜才能观察被检眼的影动。

如图4所示转动检影镜,眼底光斑也随之移动。

当检影镜向上转动时,间接光源移至光轴下方,它所对应的眼底光斑移至光轴上方。

因此,检影镜转动的效果是:检影镜向上转动,眼底光斑向上移动;检影镜向下转动,眼底光斑向下移动。

6检影验光法的光学理论

6检影验光法的光学理论

检查者
远点
被检者
影动
按“ESC”键退出
第 18 页
影动特征举例
检影验光的光学理论
举例:在50cm检影(工作距离镜=+2D)
• 中和 • 远点检查者眼平面 • 无须加镜片即为中和(总检影度数=0D) • 近视-2.00D
共轭焦点 检查者
被检者
影动 按“ESC”键退出
第 19 页
影动特征举例
检影验光的光学理论
“顺加逆减”
第 11 页
工作距离
检影法
检影验光的光学理论
• 指检查者的眼睛与被检者的眼睛之间的距离 • 在无穷远检影不可能 • 选择在眼前一定距离进行检影 • 在眼前加一个与检查距离屈光力一致的工作镜,达到在无穷远检影的效果 • 工作距离镜度数(D)=1/工作距离(m)
• 举例:1m~+1D; 67cm~+1.50D; 50cm~+2.00D
第 22 页
影动性质及判断
检影验光的光学理论
在判断影动为“顺动”还是“逆动”后,根据瞳孔内光带的如下特点可以帮助中和:
(1)速度: 远点越靠近中和点,速度越快,当到达中和点时即出现瞳孔满圆
(2)亮度: 远点越靠近中和点,亮度越亮
(3)宽度: 远点越靠近中和点,宽度越宽,当到达中和点时即出现瞳孔满圆(注意“假性中和点”)
22
第 23 页
中和点
4. 中和的理解 • 中和点 • 中和区:不是点,受像差等因素影响 • 大小取决于: (1)瞳孔 (2)工作距离:选择67cm或50cm为宜
检影验光的光学理论
23
第 24 页
检影法的误差
• 黄斑中心凹对准效果 • 球差 • 色差 • 反光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影验光的原理与方法
原理:。

眼的屈光系统相当于58D的凸透镜。

如果在眼前适当位置放一发光点,其发出的发散光线经过眼折射后肯定会汇聚成一焦点(也叫像点,以下同)在眼底的黄斑部;根据光线可逆原则,黄斑部某点发出的光线经过眼折射后同样会在眼前的某一适当位置汇聚成焦点。

这样的发光点与焦点就是一对共轭点。

在做检影时我们人为地将这对共轭点位置固定下来:
比如在1米处检影-----------发光点在黄斑部,焦点在1米处;(相当于远点在1米,也就是近视-1.00D)
比如0.67米处检影--------发光点在黄斑部,焦点在0.67米处;(相当于远点在0.67米,也就是近视-1.50D)
比如0.50M处检影--------发光点在黄斑部,焦点在0.50米处;(相当于远点在0.50米,也就是近视-2.00D)。

再通过在眼前增加镜片来改变眼内射出光线的聚散度,使射出光线在指定距离处聚焦。

检影镜射出的光线为弱发散光线,进入眼后回照亮视网膜,视网膜黄斑部必定会将光线反射回来,反射光经眼屈光系统后:
1,如果刚好在检影距离1.0米聚焦,则光影不动,眼近视1.00D;
2,如果在检影距离1.0米内聚焦(意思是到达检影距离前反射光已经聚焦了),则光影逆动,眼近视在1.00D以上;3,如果在检影距离1.0米后聚焦(意思是到达检影距离时反射光还未聚焦),则光影顺动,眼远视,或1.00D内的近视,或正视;
方法:以一米距离检影为例
1,相对暗室,客人背靠墙,直腰,平视一远方固定目标点,你与客人面对面偏侧而坐,视线等高,你眼与客人眼相距1米。

2,执检影镜于你右眼前,通过镜的小孔正对客人的右眼瞳孔观察,分别在水平和垂直方位晃动检影镜,同时观察影动的状况:1)光影不动,不需加近视片,镜片为0,则0—1.00=-1.00,说明近视-1.00D;2)光影逆动,在眼前加近视片,直到光影不动,所加的片比如为-4.00,则-4.00-1.00=-5.00,说明近视-5.00D;
3) 光影顺动,在眼前加远视片,直到光影不动,所加的片比如为+0.50,则+0.50-1.00=-0.50,说明近视-0.50D;
比如为+1.00,则+1.00-1.00=0,说明正视;
比如为+4.00,则+4.00-1.00=+3.00,说明远视+3.00D;
3,用带状光检影,先将光带转到任意位置,在与光带垂直的方向晃动,观察瞳孔区的反射光带是否与眼外皮肤上的光带平行,不平行则有散光存在,需要调整检影镜光带使两者平行,记住此光带方位为经线A,与此光带垂直的方位为经线B,再分别测定经线A,和经线B上的屈光度数。

比如都用球镜来中和两个主要方向的屈光度的方法:将光带随意转到30度,与光带垂直(120度)的方向晃动,观察瞳孔区的反射光带不与眼外皮肤上的光带平行,则有散光存在,调整检影镜光带到150度,才两者平行。

(这样150经线方位和60经线方位就是两个主要方位)1,将光带调到150度位置,在与其垂直的方向(即60度)晃动,观察出现逆动,加片-2.00D达中和,则60度经线为-3.00D;
2,将前面那块镜片取下,把光带调到60度位置,在与其垂直方向(即150度)晃动,观察出现逆动,加片-3.00D达中和,则150度经线为-4.00D;完毕,该眼为-3.00-1.00*60.
3,也可不取下前面那块镜片,把光带调到60度位置,在与其垂直方向(即150度)晃动,观察出现逆动,加片-1.00D达中和,即在原基础上加的镜片就是散光了,轴线就在此时的光带位置;完毕该眼为-3.00-1.00*60.
总结:。

检影有点类似镜片的中和,不过影动方向,影动的速度刚好相反。

瞳孔大,反射出来的光量多,比较容易观察。

刚好中和时,焦点在你的眼位置,你看到的光会很明亮,晃动检影镜时不会有影动。

度数越高,你观察到的光会越灰暗,以致看不到光动,需要加大镜片,所见的光才会越来越亮,影动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需要客人配合,眼睛固定不动,只有检到黄斑部的反光才准确,如果是视网膜周边的反光就会有偏差,有时甚至很大。

广信眼镜2009年11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