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_李煜 上课实用版

合集下载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译文|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作品,这首词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五代: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及注释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⑥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⑧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⑨凭栏:靠着栏杆。

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浪淘沙令李煜》课件

《浪淘沙令李煜》课件

感悟与启示
01
人生无常
该词启示我们人生短暂,要珍惜当下,不要沉湎于过去,要积极面对未
来。
02
情感表达
通过该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
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03
文化传承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浪淘沙令》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
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欣赏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
02
“浪淘沙”是唐代教坊曲名,后 用作词牌。中唐刘禹锡有《浪淘 沙》九首,晚唐李煜有《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均属于此调。
诗词的内容解析
《浪淘沙令》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全词通过描绘春江月夜的美景,表达了作者 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感慨。
上片写景,描绘春江月夜的美景,下片抒情,表达作者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感 慨。
艺术特色
语言优美
作品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 言更加生动形象。
结构紧凑
作品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完整和统 一。
意境深远
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营造出一种深远、悠扬的意境 ,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对后世的影响
1 2
文学价值
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 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历史价值
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对 研究当时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人生启示
作品所表达的人生思考和思想深度,对读者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人 生启示意义。
05
《浪淘沙令》的鉴赏与感悟

浪淘沙 李煜上课

浪淘沙   李煜上课

• 自练自提:
• 1、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饷贪欢。
•2、帘外雨潺潺,春意 阑珊
• 3、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C2. 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①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以麻 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 ②“别 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味觉来写愁: 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 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 深的感觉;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 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 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 生同感。
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内心充满 亡国之君的艺术
形象。
通过伤别与惜春,深刻地表现了词 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囚徒之 悲。(惨痛欲绝的国亡家破的感情)
小结: 这首词上片以写景写起,梦后与梦
中,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表 现身为亡国奴、阶下囚的词人无限的孤 寂、悲伤。
下片抒展情怀,一句“别时容易见 时难”表达了词人离别故国的悲痛以及 对故国深沉的思念之情。
• 4、对比。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对比, 以梦的欢,对比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 对比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阶下囚的
1、 “独自莫凭阑。”有人认为“莫”好, 有人认为“暮”好。你对此怎么看?
“莫”好:
• “①莫”是“不要”的意思, • ②告诫自己独自不要凭阑远眺。因
为所见无限江山,已是别家社稷。 • ③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
名家解读
“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
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 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
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 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
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 缕缕的血痕泪痕。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煜以及词的起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复习相关的诗歌知识和技巧。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诗歌《浪淘沙令》以及作者李煜的背景知识。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帮助他们记忆和积累。

3. 诗歌内容理解:(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 诗歌背景知识拓展:(1)介绍作者李煜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2)讲解词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感知的情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浪淘沙令_李煜(讲课)

浪淘沙令_李煜(讲课)

表现手法?
白描手法,以粗细条的景物勾画,营造 深沉的意境,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
2、分析:“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1)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 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 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2)上片写梦醒前后两种境界。运用了 倒叙的手法:正常顺序应为“梦欢”“春 寒”“梦醒”,而词中却为“春寒”“梦 醒”“梦欢”,这是为了突出现实的孤寂 凄凉,“梦欢”为反衬而已。
3.讨论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
易见时难”中“莫”与“暮”的选用哪个 好?
“莫”好: A、词人正在凭阑,但“无限江山,别时容 易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 家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来 了,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所以 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阑”,表达了词人 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悲哀 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B、“莫”字更有力度,表达了深深的悔恨 之情。
艺术特色
1、对比 欢乐与痛苦,天上与人间,梦境 与现实。 2、倒叙 先写梦醒,再写梦境。
词中帝
亡国君
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作君王
南唐李后主
作为文人的李煜——绝代词人
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 后期词则多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风格沉郁苍 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 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子夜歌: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 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浪淘沙令李煜》课件

《浪淘沙令李煜》课件

艺术自由
有人认为艺术表达应该受到限制,而另一 些人则支持艺术家的创造自由。
古代诗歌的地位和影响力
古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还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诗歌意象与修辞手法
意象
《浪淘沙令》利用生动的意象,将人们的共同 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修辞手法
在修辞方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 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诗歌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1 传统文化
2 哲学思考
《浪淘沙令》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 自然和情感的理解和追求。
李煜在诗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悲喜之 间的辩证关系。
大诗人李煜的与世长辞
1
被俘与流亡
Hale Waihona Puke 北宋灭亡后,李煜被俘后被迫退位,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2
放逐岭南
李煜被放逐到岭南,此时他开始更加专注于创作诗歌。
3
与世长辞
后来,李煜因不满于没有反抗而自愿去世,并以他的黄河鬼歌而闻名。
《浪淘沙令》引发的文化争议
审判问题
一些人认为《浪淘沙令》中存在一些不雅 或丑俗的情节和描写。
《浪淘沙令李煜》PPT课 件
李煜,北宋的一位著名皇帝兼文学家,其诗歌作品《浪淘沙令》为中国古代 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李煜简介
1 斑斓作品
2 皇帝身份
李煜是北宋后期最具 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感 情和精湛的技巧著称。
李煜同时也是一位皇 帝,他在位期间虽然 政治不佳,但一些优 秀的诗歌作品流传至 今。
3 隐士身份
在灭亡北宋后,李煜 被俘后被迫退位,成 为了一名隐士。
《浪淘沙令》介绍
《浪淘沙令》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情和细腻的描写风格,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浪淘沙令》李煜优质课件

《浪淘沙令》李煜优质课件
2.梦的空幻性,表达自己对过去的忏悔; 3.梦的复现性,具有一定的心理补偿功能。
精讲点拨,互动探究
【下阕】
如何理解结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 蕴含的意思?请赏析。
1、“流水落花春去也”,使用比喻的修辞,借物传情,就
像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
2、一个“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 3、“天上人间”运用对比的手法,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 同的人生际遇,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像
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 珠,以歌当哭,千莫 凭 栏 ” 一 句 , 有 人 认 为 用 “ 莫 ” 好 , 有 人 认 为 用 “暮”好。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1)用“莫”好。
“莫”是“不要”的意思,告诫自己独自不要凭栏远眺。 因为所见无限江山,已是别家社稷,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
【下阕】 独自一人不要倚栏远望,辽阔的南唐大好河山,离别它是容易的, 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了。落花随流水而去,春天将要结束,昔今对比,真乃一 是天上,一是人间。
精讲点拨,互动探究
1、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 词中的一个字来表现,即找出词眼。

精讲点拨,互动探究
2、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找出
原句并分析。
精讲点拨,互动探究
【上阕】
作者先点景,再点观景的人,最后点出做梦, 这样的表述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明确】
1、本词上片写梦醒前后两种境界,运用了倒叙的手法。 五更时分,门帘外,细雨滴落,这是梦后事; 忘却自己的身份,一晌贪欢,这是梦中事。
潺潺细雨、阑珊春意、阵阵寒意惊醒了词人,使他回 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境况中来。
1、艺术特色

浪淘沙令.李煜(优秀,实用教案)

浪淘沙令.李煜(优秀,实用教案)

公元975年,南 唐亡于宋,南唐 后主李煜和小周 后被掳至宋朝京 师。
小周后系南唐后主李煜 的皇后人称大周后的周娥 皇的同胞妹妹。周娥皇二 十九岁时病故。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 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 赵光义饮酒 ,共宿宫中;隔日清晨, 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 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 庙号太祖。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xiǎng贪欢。
1.词上片采用了什么记叙方式?描写的是哪 一个季节的景色? 2.首句从哪两个角度描写的?写了什么景,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词上片采用了什么记叙方式?描写的是哪一个季 节的景色? 答:①倒叙:先梦后,后梦中②暮春
2.首句从哪两个角度描写的?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情感? 答:①视觉和听觉。描写梦醒之后的所见所闻:帘垂夜 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 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 即将成为过去。②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 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
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一作“晌”(音shǎng)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身是客:指被拘汴biàn京,形同囚徒。
译: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jī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宋太祖,赵匡胤yìn 享年五十岁, 在位十六年。
宋太宗赵光义 (939—997年),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本名赵匡义, 后因避其兄太祖讳 改名赵光义, 即位后改名炅jiǒng 在位共21年。
开宝四年(971年)十 月,宋太祖灭南汉,李 煜去除唐号,改称“江 南国主”。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五篇)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五篇)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五篇)第一篇:李煜《浪淘沙令》教案李煜《浪淘沙令》教案一、知识与能力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令》,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2、通过自读,鉴赏《乌夜啼》,体会词人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即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通过对比、探讨李煜前后期词的不同点及其在中国词坛的承前启后重要地位。

4、能拟写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在,感慨遂深。

”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1、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虞美人》2、同学交流:谈谈你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

3、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4、教师多媒体: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

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

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对李煜的为文与为政作了一个评价……“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板书)(投影: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译文|赏析《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作品,这首词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原文五代: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及注释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

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⑥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⑧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⑨凭栏:靠着栏杆。

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

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浪淘沙令》李煜

《浪淘沙令》李煜

《浪淘沙令》李煜2020-11-04《浪淘沙令》李煜1《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五代: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

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

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注释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

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鉴赏及译文参考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鉴赏及译文参考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鉴赏及译文参考导读: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鉴赏及译文参考《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五代: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

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愉。

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

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

过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注释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

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

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潺潺:形容雨声。

阑珊:衰残。

一作“将阑”。

罗衾(音qīn):绸被子。

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

一作“饷”(音xiǎng)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凭栏:靠着栏杆。

江山:指南唐河山。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赏析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

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

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

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浪淘沙令(《唐诗宋词选读》公开课)分解

浪淘沙令(《唐诗宋词选读》公开课)分解

• 4、借景抒情,潺潺春雨,阵阵春寒, 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内心无限的
赏读下片
问题探讨
1、“独自莫凭阑。”有人认为 “莫”好,有人认为“暮”好。你 对此怎么看?
2、对结句“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蕴 含的意思。
“独自莫凭阑。”有人认为“莫” 好,有人认为“暮”好。你对此怎么
恰问只雕故小往春
似君是栏国楼事花
一能朱玉不昨知秋
江有颜砌堪夜多月
春几改应回又少何
水多 犹首东 时
向愁 在月风 了




——
虞 美 人
李 煜
回顾作者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是末位帝王, 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他的父亲李璟,世 称为中主。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当他即位之时, 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 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 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被 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宋 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被宋太
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 。
—— 清 沈雄《古今词话》 (工:精巧,精致)
浪淘沙令
李煜
学习目标: 1、能理解词人在词中寄寓
的深沉的情感。 2、分析词中运用的各种手
法。 3、归纳李煜后期词作的特
点。
预习检查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 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 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 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 间。
看?
“莫”好:
• “莫”是“不要”的意思,告诫自己独自 不要凭阑远眺。因为所见无限江山,已是 别家社稷。

宋词《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拼音及解释整理

宋词《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拼音及解释整理
像流掉落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路回去也,今昔比较,一是天上一是人世.
二、词句解释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五代十国时期李煜《南唐二主词》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
1.浪淘沙令:唐教坊曲,别名《浪淘沙》、《卖花声》等.
2.潺潺:形容雨声.
3.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4.罗衾(qīn):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5.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阶下囚.
6.一晌(shǎng):一会儿,少焉.一作“饷(xiǎng)”.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7.凭栏:靠着栏杆.
8.江山:指南唐河山.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随意马虎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世.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时期,抒发了由皇帝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掉落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示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阶下囚之悲,生动地描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随意马虎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世.
门帘别传来雨声潺潺,
浓烈的春意又要凋残.
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只有迷梦中忘掉落落自身是羁旅之客,
才干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掉去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消失无限伤感.
拜别它是随意马虎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

省优质课浪淘沙令_李煜【课资内容】

省优质课浪淘沙令_李煜【课资内容】

课资分享
5
• 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 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李煜的 词,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可以 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 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 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 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 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 《清平乐·别来春半》);后期词反映亡国 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 染力。
“暮”好:
一:这个意象与全词的意境更加契合,传达出
现实的凄凉。
二:与下文衔接更恰当。正因为暮色茫茫,所
以放眼望去才会“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
难”。
课资分享
20
思考:
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呢?
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 自“说明词人孤独,”莫凭栏“,则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看 宫阙楼阁,是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 有”无限关山“阻隔,然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 况无限江山已不是南唐国土。看到这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 徒增伤感。不是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 起无限悲苦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 。 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 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 “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
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 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课资分享
26
本词意象
流水:多表示人 生苦短,命运无 常的无尽哀伤与
悲愁。 落花(落红,残 红):多隐含好 景不长,青春易 逝,人生苦短好 事难在的深沉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直抒胸臆.开篇言愁,人生的遗 恨何时才能完结?只有我如此悲痛, 没有尽头。直白不假修饰,悲苦之 情倾泻而出。表达了亡国的悲痛和 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 2、两个梦字,意义不同。第一个梦, 是对往事的依恋和对现实的无奈。美 好的过去只能长记于心,故国只能重 逢于梦,却再也无法回去了。 后一个”梦”字,则表达了人生如梦 的感慨和无奈。往事如梦,醒来成空。 徒留伤感。但现实的苦痛却实实在在 地存在,永远无法如梦般消失。这就 让整首词,沉浸在一种极度无奈又空 荡的气氛中。
名家解读
“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 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 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 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 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 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
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
拓展训练
子夜歌
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1、这首词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 2、词中出现了两个“梦”字,含义是否相同?请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抒发我的感悟
• 结合李煜的生平和词作,抒发我的感悟,说 说“我眼中的李煜”。 • 示例: 那一江春水,流淌的是你绵绵无尽的愁绪; 那一轮明月,寄托的是你泣尽以血的思念。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李煜的词,用 心感受两种不同的命运在词人笔下 流淌着如何异样的文字。
做个才人真绝代, 可怜薄命做君王。
——清代诗人 郭麟
浪淘沙令
李煜
亡国君,词中帝 走近作者 李煜(公元937--978),初名
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 主李璟第六子,世称南唐后主或 李后主。公元975年,在他39岁 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消灭,李煜 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 被押到宋都汴京,太平兴国三年 (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 日,宋太宗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 他毒死。追封吴王,葬于洛阳。
“寒”,有几层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句 来回答。 • 2、“莫凭栏” 中有的版本是“暮”, 你认为“莫”与“暮”哪一个好? • 3、“流水落花春去也”包含哪些含义? • 4、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两层含义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天寒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白描,以声写静,渲 染环境的静寂,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 感;以雨滴声声,传达出词人内心愁绪的纷 扰;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心寒 运用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梦”是虚写, “身是客”为实写,虚实结合。以梦的短, 对比现实之长;以梦的欢,对比现实的悲; 以梦中的主,对比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 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 “莫”好:
• 词人正在凭阑,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 见时难”,就是见了又能怎样,失去的国 家不能再回来,逝去的美好生活不能再回 来了,自己的生命之春也不能再回来了, 所以告诫自己还是“独自莫凭阑”,表达 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 深沉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莫是 一种自我强制之举,“莫”字更有力度, 表达了深深的悔恨之情。
•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 大,感慨始深,遂变伶工之词而 为士大夫之词。”
朗 读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题探讨
• 1、如何理解“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
• 流水落花春去也
• 一层:写流水、花落、春去 • 一层:时光易逝,人生暮年,国破家 亡
人物形象
全词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的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
身处囚中思念故国,为亡国、垂暮极度忧
伤的亡国之君的形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前期: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
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
怀故国,风格哀婉凄绝。当中的杰作包括 《虞美人》、《浪淘沙令》、《乌夜啼》 等。
他后期的词作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 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 “往事”的无限留恋,扩大了词的题材 范围,形象鲜明,意境深沉,对后代颇 有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