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石涛的艺术理论看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石涛论绘画的继承与创新

石涛论绘画的继承与创新
艺术பைடு நூலகம்与人 文
石涛论绘 画的继承 与创新
高旭 ( 宁夏 师范学院美术 系 76 0 ) 5 00
摘要 :本文主要 以 《 涛画语 录》基 本美学 思想和石涛 山水画 执 着 ,从而 造 成学 术 思想和 文 艺创 作富 于创 造性 和浓 于情 感 的时 石 代 特 征 。于是 ,一 度伴 随 资本 主义 萌芽 的产 生而在 明末 启 蒙思 想 家身 上喷 薄而 出 的那股 试 图挣 脱封 建礼 教束 缚 的炽 热情 感 ,到 清 初 进步 思想 家 这里 ,逐 渐转 化 为一股 强 烈的要 求 反抗 民族 压迫 的 不 平和 之情 。意识 形态 领域 内的这 一变化 反 映在 画坛上 , 便是 企 的 时 代 性和 独创 性 。 图摆脱 “ 物 ”束 缚 ,要求 突破 古人 窠 臼,从 而倾 一腔 不平 和之 外 情 于笔 底花 鸟 、 山水、 人物 形象 之 中的 “ 民 ”画 家群 的崛起 。 遗 关键词 :石涛 ;画语录; 继承;创新 其 代 表 人物 当推 以 “ 意 纵恣 ,脱 尽 窠 臼 ” 闻名 大 江 南 北 的石 笔 在 中国古代 有 成就 的画 家里 ,石 涛 的确 是一位 既 善于 革新创 涛 。 石 涛青年 时代 就对 董 其 昌的南 北宗 论提 出怀 疑 ,写 下 了一 条 造又 能对 绘画 实践 作精 深理 论思 索 的人 。因此 要研 究他 对待 传统 画有 南北 宗 ,书有 二 五法 。张 融有 言 : ‘ 不 绘画 的继承 和创 新 的观 点和 主张 ,就 要探 析他精 心 撰 写的一 本名 气 势不 凡的 画跋 : “ 叫 《 苦瓜 和 尚画语录 》 ( 简称 《 画语录 》) 这部 绘 画美学 名著 的 思 恨 臣无 二王 法 ’。今 问南 北 宗 :我 宗 耶 ?宗我 耶 ?一时捧 腹 日 : 想 内核和 美学价 值 。 因为 《 画语 录》 无论 从绘 画 的本体 论还 是绘 我 自用 我法 。 ” ( 《 涤子 题 画 诗跋 ・ 一 》 )这 则 画跋表 明: 大 卷 画的 生成论 和创 造论 意 义上都 阐 明 了创 作主 体 的审 美心 态 、生活 石 涛一 登上 画 坛 , 就抱 有 摆 脱 南 北 宗 门户 之 见 羁縻 的雄 心 ,怀 实践 和艺术 素养 等一 系 列重 要理 论 问题 。石涛在 《 画语 录》 中从 有 突破传 统技 法 束缚 的壮 志 。石涛 曾批 评摹 古 、拟古 的绘 画时 认 画家不 能 高古 ,病 在举 笔只 求花 样 。然此 花样 ,从 摩诘 打 哲学 高度揭 示 了中 国画 ( 以山水 画为代 表 )的美 学 本质 ,并 阐 明 为 : “ 了中 国画家 如何 在 艺术创 作活 动 中获得 自由这样 一个 根本 问题 , 到至今 ,字经 三 写 ,乌 焉成 马 ,冤哉 !”所 以石 涛对 正统 派的批 从而开 创 了中 国绘画 美学 地新 局面 因此除 了对 它 的理 论 内涵 和 评 的反批 评是 : “ 道眼 未 明 ,纵横 习气 安可 辨也 !”可谓 ~症 见 价 值 进行 挖 掘 外 , 不 能忽 视 这 部 画 论 的 实践 意 义 和它 的实 践 价 血 。他 强 调 “ 自用我 法 ”, 当然事 出有 因: “ 为 近世 画家 专 我 盖 值 。因 为它 是画 家写 的画论 ,是石 涛艺 术创 作生 命 的结 晶,侵 润 演 袭古 人 ,论之 者 变且 日 :某笔 肖,某笔 不 肖可唾 矣 。 ” (《 石 着 画家真 实的生 命体验 。 涛 山水 册 》 )是专 冲着 画坛那 股 “ 古 不化 ”的保 守势 力 的 。上 泥 我 们从 《 语 录 》这 部专 著 中就 可 以看 到石 涛 提 出的 一 些 述 这则 画跋 写 于康 熙三 十年 辛未 七 月客燕 京 慈源寺 时 。 同时而略 画 概念 和基 本观 点 ,以及 他 的审美 思想 和创 新 思维 。他 反对 画坛 因 早 , 即辛未 二 月石涛 客燕 京 且憨 斋 时,他 在另 一则 画跋 中表达 了 循 守旧 的习气 ,坚 持 “ 师古 造化 ”、 “ 古开 今 ”的 立场 ;反 对 相 类似 的 思想 。他 说: “ 之游 于笔 墨者 , ……道 眼未 明 ,纵横 借 今 画坛 拟 古成癖 的积 弊 ,强调 “ 尽奇 峰打 草稿 ”的思想 ;反对 画 习 气安 可辩 焉 , 自之 日此 某家 笔 墨 、此某 家法 派 ,犹 盲 人之 示盲 搜 坛拘 守成法 的颓 风 ,提 出 “ 无法 而法 ,是 为至 法 ”的观 点 。凡此 人 ,丑妇 之评 丑妇 尔 ,尝 鉴云 乎哉 !不立 一法 是吾 宗也 ,不舍 一 种种 ,为 中 国画家 摆脱 “ 物 ”的束 缚 ,奉造 化为 师 ,做 山川之 法 是吾 旨也 ,学 者知 之乎 !” 。 ( 《 外 题 搜尽 奇 峰打 草稿 》 )石 涛 友 ,进 入 审美 主客 体统 一、 合 目的性 与合 规律 性 的 自由境界 ,燃 提 出的 “ 不立 一法 ”和 “ 不舍 一法 ”,其 宗 旨是突 出创作 主体 的 亮 了一 盏指 路 明灯 。在这 部专 著 中 ,石 涛借 助 理性 思维 ,还对 中 情 感意 识 的表 现 , 它 是冲 击 复 古 、泥 古思 想 束 缚 的 重要 思 想 材 国画 的丰 富创作 经验 予 以升 华,提 出 “ 画 ”论思 想, 深刻 揭示 料 。明清 之 际,整 个文 艺 界兴起 一股 重 视主观 情 感意 识表现 的 时 一 了中 国画的审 美本质 ,从 而将 中国绘 画美 学推 向新 的高峰 。 代 潮 流 。在书 画领 域 ,徐 渭、 傅 山、八 大 山人 、石涛 等 ,书画 作 石 涛 论 绘 画 的继 承 和 创 新 ,大 胆 提 出 “ 古 以 开今 ”的 口 品 中那种 突奔 的情 感色 彩 ,不拘 成法 的创 作性 艺 术成就 ,正 是这 借 号 ,旗 帜异 常鲜 明 ,观 点 十分 辩证 。石 涛在 《 画语录 》 中,尖 锐 种 文 艺思 潮最 突 出的表现 。比之 元人 “ 国凄 凉气 已消 ”的悠然 南 的批判 了 “ 四王 ”等人 掀起 的这股 复古 思潮 ,也 剖析 了画 坛保 守 逸 气 ,更 具失 意落 魄 ,愤 懑 不平 的情 感力 度和 狂放 不羁 的气 质 作 势 力 “ 古不 化 ”的病 根所 在 ,鲜 明地提 出绘 画创 作要 “ 泥 我之 为 风 。 我 , 自有 我在 ”, “ 法而 法 ,乃 为至法 ”的结 论 ,深 刻 阐 明了 无 石 涛 在 一 则 画跋 中深 刻 剖 析 了明清 之 际画 坛 保 守 势 力 “ 泥 创作 主体 才情 、情 怀和 精神 意识 在绘 画创 作 中的主 导作 用 。从 而 古 不化 ” 的病 根 所在 ,指 出: “ 古人 未立 法之 先 ,不知 古人 法何 揭示 出艺术 革 新创造 的 核心 是强 化艺 术家 的生 命意 识 。这不 但是 法 ;古人 既立 法 之后 ,便 不容 今人 出古法 ,千 百年来 遂使 今人 不 石涛 在革新 创造 问题 上 的基本 思 想 ,也是 他的 画论 的基 本 内核之 能 一 出头地 出 。冤哉 ! ” (《 大涤 子 题 画诗 跋 ・ 一 》 )艺术 创 卷 造 当然不 能丢 弃传 统 。 中国 山水 画家在 成长 过程 中临摹前 人 的范 明末清初 原 是个 天崩 地拆 的 时代 ,清 王朝 的建立 和清 初统 治 作 是完 全 必 要 的 。石 涛 本 人 就 力 主 “ 临摹 皆备 ”,他 在 一 则 画 者在全 国强 制推 行落后 保 守 的政 治 、经 济 、文 化政策 这 一历史 变 跋 中 说 : “ 人虽 善一 家 ,不 知 临摹 皆备 ,不 然 , 何 有法 度 渊 古 故 的 降临 ,~种 屈辱 的愤 懑 的 民族 情绪 在广 大 劳动人 民和 知识 分 源 。 岂似 今之 学者 ,作 枯骨 死 灰相 乎 ?知此 即 为书画 中龙 矣 。” 子 的心底 激 荡而起 。汉 族 知识 分子 经历 了太 多 的动荡 和磨 难 ,思 (《 大涤 子 题 画诗 跋 ・ 一 》 )我 们从 石 涛有 关 的画 迹 中 ,知道 卷 想 情感承 受 了太 多的 隐痛和 忧 患。然 而 正是这 些 ,更 加激 发 了他 他 曾摹 过 高房 山的泼 墨 山水 ,仿 过倪 云林 的 山水立 轴 ,还 仿过仇 们 生命 意识 的潜 能 ,生 存 的抉择 促使 他们 对 生命价 值 的追 求更 为 实甫 的 《 百美争 艳 图》 。可 见石 涛从 理论 到 实践 ,都 是肯定 并坚

其具两端, 其功一体

其具两端, 其功一体

其具两端,其功一体
石涛(1642-1707)是我国清代初期著名书画艺术家,他的书法与绘画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的来说笔墨豪放、意境深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质和革新思想,石涛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绘画上,同时他还特别擅长诗文与书法,将诗、书、画在其作品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其具两端,其功一体”的艺术效果。

《苦瓜和尚画语录》是石涛艺术理论的集中体现,他根据自己长期的艺术感受与实践经验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系统地阐述了绘画与书法及其艺术形式的各种辨证关系,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艺术理论。

他一生坎坷,出生王室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感悟,本论题力求从他的历史背景与艺术渊源出发,探寻其个性特质及艺术理论客观内涵,多角度分析他的书画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题绪论部分分析了论题的由来、产生的背景与研究的现状、目的及意义,同事客观分析了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石涛艺术源起及艺术理论形成的内心变迁。

课题的第三章是第二章的进一步深化,力求从文学的高度和从哲学的深度广泛深入探讨石涛艺术理论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渊源,以揭示其深刻的书画艺术内涵。

课题的第四章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分两条线索进行研究,一条线索是石涛绘画特点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条线索是石涛书法艺术的个性特质,二者相互结合,其功一体,系统深入的阐述二者的逻辑关系,最后是对石涛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清人石涛留给我们的是一道丰盛的艺术饕餮大餐,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古人,
才能以明今世,继承传统,才能发展创新。

石涛《一画论》

石涛《一画论》

石涛《一画》论前言石涛的绘画题材多样,构图新疑而多变化,擅画山水以及花果、兰竹和人物。

拜师于本月后多次游览黄山,注重户外实地写生,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以及创作激情。

后又师法梅青、王世贞、屈大均、程邃、戴本孝、髨残、龚贤等人,继承又得以创新,其独特的风格和充沛的生命力,充斥着当时画苑泥古不化、千篇一律的“八股山水”的画风形成强烈的对比。

“尚意”乃属文人画系统,发展了笔墨技法,对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画家简介石涛出生于1642年,去世于1707年,名叫朱若极。

字石涛,对于石涛的出生有两种说法,有的说是石涛出生于广西桂林,也有的说是在全州,他是明朝朱民皇族的后裔,朱亨嘉的儿子。

石涛在我国明清之际是著名的大画家和画论家。

二、石涛“一画”的绘画理念及渊源石涛的绘画理念主要源于哲学、儒家学说、易经,道家学说、佛学都对他的艺术理论和绘画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石涛在绘画理念的“一画”中都融入了哲学思想。

“一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卦太极阴阳学中,指“无极”、“太极”是一阴一阳的对立与和谐辩证的统一,它是在有方法的法和与没有法的对立与统一。

也指天地和万物这种客观世物与“心”自我主观意识的对立统一用于绘画中。

“一画”在客观事物、自我的审美对象以及绘画的形象方面去讲“一画”就是“蒙养”与“生活”对立统一,而所谓的“蒙养”就是指事物本身其最内在的东西。

即形与神、气与势、笔与墨、心与物、有法与无法、氤氲与资任的对立统一。

石涛认为绘画中的方法凭借什么而立,主要是突出自我,便利于“一画”。

石涛在晚年编写的《画语录》和《画谱》都有叙述,各有特点,在《画语录》中共18章,而反对传统绘画中的“法”和突出绘画中的“自我”的艺术思想始终都贯穿于全书的每一个章节中。

可见石涛历经身世与变故,游便名山大川,结交良师益友,精学传统佳作与名迹,对传统明代画家一味的摹古画风及摹古派以元四家为尊的过分推崇与崇拜的一味守旧模仿的传统给予蔑视与仇恨。

浅析石涛山水艺术

 浅析石涛山水艺术

浅析石涛山水艺术摘要)石涛,我国清代早期著名的书法绘画家。

他的书画最有趣的是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但一般表现的都是豪放、激情四溢的性格,也是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创新,也添加了也许自己的鲜明个性和思想。

石涛不仅在绘画上,更在书法上有不小的造诣。

他以自己悠久的艺术感情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艺术论。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出生帝王家的特殊遭遇,造就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知觉,他所存留的书画艺术,对后世留下的深刻久远的影响。

(关键词)石涛艺术绘画山水石涛的人生经验与外部环境的差异,创造了不同的审美理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

在绘画创作中以独特多样的艺术风格特征来体现,重新诠释了诗道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取向,为现代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思想参考。

本文以石涛山水画为契机,通过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成就进行分析,来诠释对现代艺术的冲击影响。

一、石涛的艺术成就石涛的一生中不仅受到尊敬,而且在他去世后的几百年里都不乏有人对他尊重。

原因就是在于他的伟大艺术成就。

石涛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历代所有人相比,艺术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石涛在艺术上可以说是“伟大的演员”。

他不仅擅长绘画、书法,还擅长诗歌,几乎每幅画都必有题。

而且精通多种艺术理论,其造诣达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

其次,石涛的艺术作品的数量非常多。

今天,收藏着最广泛的石塔和书画的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石涛书画全集》中记录了40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全部收藏在中国博物馆的收藏品、民间,以及海外作品。

在300多年的战乱和灾难之后的今天,可以看到这么多作品的传承实属不易,而且每张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最后,石涛艺术作品的革新和面貌多样。

石涛重视挖掘传统学习的精神层面,在用法中更是强调自用自法,再加上他对绘画上进一步强调自然,就不会被传统束缚,形成了今天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绘画面貌。

石涛一生不同时期的经验、交际、见识、心境等直接反映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中,每个时期都在创作风格上留下差异。

石涛借古以开今名词解释

石涛借古以开今名词解释

石涛借古以开今名词解释
石涛借古以开今是指中国宋代画家石涛(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画风和艺
术手法。

石涛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山水画家,被誉为“南宗四家”之一。

石涛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创新并借鉴古代文人画的传统技巧并加以发展。

他运
用了诸如“轻重相间”、“构图匀称”、“用墨不加雕琢”等古代画家常用的表现手法,
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个人理解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画风。

石涛的画作注重表现大自然的壮丽、雄伟和变幻无穷的景色。

他善于通过笔墨
的运用,表达出山水的形态、气势和变化,给人一种宏大而壮丽的感受。

同时,他的作品中还融入了诗词的元素,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点。

这种与文人画的结合,使得石涛的画作既有山水画的传统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石涛借古以开今的画风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艺术界,也对后来的山水画发展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画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山水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总结而言,石涛借古以开今是指石涛在其艺术创作中借鉴古代文人画的表现技
法并赋予新的发展,创造出独特的画风。

他的作品以壮丽、雄伟的山水景色为主题,同时融入诗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这种创新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绘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石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也是当代最具特色的艺术大师。

他的一画论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里程碑,它在改变当代艺术观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涛的一画论从思想上、审美上和内容上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他看来,“大胆地把你的观念表现出来,意识到艺术的个性化”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强调挖掘一幅作品的内在精神,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尽量去把自己的内心隐秘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石涛的一画论中,也强调了挖掘作品的审美,他认为作品的审美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作品的风格更加独特,使人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此外,他还强调作品的内容,以及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他认为艺术要取精英文化,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

石涛的一画论不仅改变了当代艺术的观念,而且也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改变了当代艺术的概念,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令艺术受到在国内外的认可。

总而言之,石涛的一画论无疑是当代艺术发展巨大的助推器。

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观念,而且还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中国历代画系编纂及其意义

中国历代画系编纂及其意义

中国历代画系编纂及其意义1.引言1.1 概述历代画系编纂是中国绘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整理。

在中国古代,画系编纂是对于绘画流派、画家作品、技法传承等方面的系统整理和归纳。

从古代至今,中国绘画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都有各自的画系编纂工作,这些编纂成果保留了重要的绘画艺术痕迹,积累了丰富的绘画文化遗产。

中国历代画系编纂不仅对于绘画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后世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历代画系的编纂和整理,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绘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掌握各个时期绘画流派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同时,画系编纂也使得学者们能够对于不同画派的流传和传承进行更加详尽的考证和研究,推动了绘画研究的深入发展。

历代画系编纂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了绘画流派及其特点、画家作品及其风格、传世名作的整理和鉴赏等方面。

绘画流派编纂主要是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绘画学派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以便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流派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画家作品编纂则是对于历代画家的作品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对其艺术风格进行评析和研究。

这些作品的编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画家的创作特点和艺术贡献。

同时,传世名作的整理和鉴赏则是对于历代绘画经典作品进行梳理和评价,旨在为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中国历代画系编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史研究领域,还对于绘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对历代画系的研究和整理,可以为当代绘画艺术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激发他们对于传统绘画的认识和创新。

同时,画系编纂也使得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国绘画的深厚底蕴和卓越成就,从而推动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绘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画系编纂是对于绘画艺术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绘画进行编纂和整理,可以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为传承和发展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摘要:石涛主张画家应为“辟混沌手”,如鸿蒙初开的源力使得世界森然有序,艺术家的真性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无真性无以抒心,亦无以传递人生的妙悟。

石涛的“一画论”中的“一”,也是从真性的角度谈绘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说艺术家内心的原始创作的冲动是“一”,那么笔下的“丘壑无尽”即是“一切”。

真性是艺术的缘起,也是创作的核心问题。

石涛的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躁硬”“浓涂大抹”“丑”的形式。

关键词:石涛辟混沌手真性一画论石涛《画语录》说:“笔与墨会,是为缅综;缅绵不分,是为混沌。

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得墨之会,解缅绵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

是皆智者得知也。

”⑴他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真实的生命冲动,搅起绘事的“根性”上的感觉,方可自成一体,流传古今。

石涛在《画语录》的开篇言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太朴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宇宙未分状态下的描述,也称之为混沌、鸿蒙、洪洞等。

“太朴一散”,即是混沌分散,山川万物随即井然有序。

石涛以此比绘事,认为一个人性(根性)的原始能量是成就创作的最根本的因素,在画家的妙悟之中,在合于造化精神的绘画过程中,画面秩序亦呈现了;又因画作是由每个不同的生命个体(人)转出,画作个性亦自然不同。

“艺术形式是开辟混沌留下的’迹’(如《画语录》所说的'迹化’)”,它由人们的生命根性传出,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不是对古人的重复,不是对外界的描摹,也不是有意追求与别人的相异,天生一人自有一人用,天生一艺即有一艺之品。

"⑵龚贤曾引禅语说绘事:“一僧问古德:’何以忽有山河大地?答云:何以忽有山河大地?画家能悟到此,则丘壑不穷。

”在清静本然的觉性中,灵悟顿开,丘壑无穷,从根性的觉解中,方能灵光无限。

这个“觉性”即是艺术发生的一切根本,如混沌未分的状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石涛画学赏析

石涛画学赏析

美术时空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一、石涛简介清朝初期画坛的代表人物有“四王”,其追求临摹古画,重视笔墨效果,对当时的山水画具有很大影响。

同时,在江南地区活动的一些文人画家寄情于山水,其作品多借笔抒情,表现内心情感,在创作上敢于打破前人传统,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其代表人物为清初四僧,“苦瓜和尚”石涛就是其中之一。

石涛,原名朱若极,号苦瓜和尚,是明朝皇室之后。

幼年遭变,长大后剃发为僧。

他曾多次游玩黄山,为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石涛的艺术特点及成就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堪称一代宗师,他工于诗文,擅长山水,兼画花鸟。

石涛一生游历各大名山,后以江南风景为主,创作出不同面貌的山水作品。

他曾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居住多年,并多次去黄山,创作出以黄山风貌为主题的山水册页。

黄山景色也给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为此后的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奠定了创作理念。

石涛的作品《黄山八胜图》描绘的就是黄山风景,极为生动地表现出石涛对黄山景象的情感。

画面中笔墨清雅,用笔简洁而又不失特色,画中古松栩栩如生,可见石涛对物体观察仔细。

画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石涛采用写实手法,既传统又不失自己的绘画特色。

他的落款采用自成一家的书法,行中带隶的笔法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感受。

石涛中期的作品更加成熟,在笔墨上的造诣更深,多以淋漓、奔放的笔触描绘山居景色。

画面清幽、静寂,富有文人气息。

《山水清音图》是最能够代表石涛笔墨清腴、恣肆洒脱风格的山水作品。

画中景物层叠、树木茂密,石涛巧妙地运用了虚实、黑白的均衡布局;在笔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横直交错,秀灵、坚实,密集的破笔苔点,使山势更显苍莽,墨色的干湿浓淡恰到好处。

《山水清音图》这幅作品代表了石涛重墨浓点的笔墨技法。

另一幅作品《细雨虬松图》则是石涛工笔山水的代表作品。

画中以细腻、带有韧劲的笔致勾勒山峦,使画面显得清秀、别致;画面中的树木,有的挺拔直立,有的盘曲错节,形态各异,生动自然;山石树木皆用墨笔勾勒,线条果断、干净,具有强烈的书法韵味。

石涛借古以开今名词解释

石涛借古以开今名词解释

石涛借古以开今的含义及其意义1. 任务背景石涛(1630年-1684年),清代著名画家,以山水画闻名于世。

他擅长借鉴古代名家的作品风格,将其发扬光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借古以开今的创作方法,使得石涛的作品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富有个人特色和时代气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石涛借古以开今”的含义,并探讨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2. 含义解释2.1 借古“借古”指的是石涛在创作过程中吸取、学习和模仿古代名家的作品风格和技法。

他细致入微地研究了宋代、元代等前人的山水画作品,并尝试通过模仿和学习来理解和掌握其精髓。

这种借鉴并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通过深入学习来吸收前人经验,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2.2 以开今“以开今”即在借鉴古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石涛不仅仅是模仿前人,更加注重在借鉴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将山水画表现得更加写实、生动和具有情感。

他运用独特的构图、笔墨技法和色彩运用等手法,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3. 借古以开今的意义3.1 传承与发展石涛的借古以开今实践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

他通过继承前人经验和艺术风格,为后世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他在借鉴古代名家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为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3.2 弘扬民族文化石涛借古以开今不仅仅是个人创作方法,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借鉴古代名家的作品,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传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作品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痕迹,又融入了当时社会和个人的特点。

这种借古以开今的方法,使得石涛的作品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3.3 艺术创新与时代发展石涛借古以开今体现了艺术创新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关系。

他不仅仅是模仿前人,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变迁的观察,将个人情感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

浅谈石涛艺术的影响

浅谈石涛艺术的影响
这样 在 绘 画 实 践 和绘 画 理 论 上 都 有 巨 大建 树 的 大 家 也 是 屈 指 可
在 似 与不 似 之 间” “ 我 者 生 , 我 者 死 ” 、学 似 等等 , 同样 在 绘 画 中 他
实 践 着这 些 理 论
潘 天 寿 曾深 入 研 究 《 瓜 和 尚 画语 录 》 在 潘 天 寿 《 天 阁 随 苦 , 听 笔 中有 他 自 己对 《 语 录 》 画 的理 解 : 济 山 憎 《 语 录 》 : 太 朴 不 “ 话 云 ‘
傅 抱 石 作 画状 态 极 似 石 涛 , 往 解 衣 盘 礴 , 笔 直 扫 , 后 小 心 往 放 然
的 、 的、 的、 的 、 的 、 的 、 的 , 破 烂 深 淡 湿 干 以及 婉 媚 的 与 泼 辣 的 、 飞 舞 的 与凝 重 的等 等 . 是 笔 所 能 表现 的形 态 , 毫 无 逃 遁 的淋 漓 凡 都 尽 致 的描 绘 出来 , 同时 他 网 络 了 先进 的技 法 , 富 了 自己 的 艺术 丰
第 8 第 6期 卷
Vo. No6 18 .
读 与 写 杂 志
Re d nd rt ro c l a a W ie Pe i di a
2 1 年 6月 01
Ju e O 1 n 2 l
浅谈 石涛 艺术 的影响
宋 威
( 昌学 院 美 术学 院 河 南 许 昌 许 4 10 6 0 0)
石 涛 一 生 用众 多 的绘 画 实 践 着 自己 的绘 画理 论 .在 实 践 中
帜 。 至今 一 百 余 年 的 现 当代 中 国 画坛 中 , 再 众多 的画 家 因 石涛 的 影 响而 卓 然 成 家 水 画 大 师傅 抱 石 一 生 推 崇石 涛 , 山 连名 字 中 的 “ 石 ” 字 也 是 因此 而改 。他 喜 爱 石 涛 画的 奇 纵 恣 肆 、 机 勃 抱 二 生 勃 . 追慕 石涛 “ 自用 我法 ” 搜 尽 奇 峰 打 草稿 ” “ 墨 当随 时 更 我 “ 和 笔

浅谈石涛绘画理论

浅谈石涛绘画理论

石涛,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他的画画面多变,用笔大胆,直抒胸怀,涉猎面广,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

风格自成一体,将诗文、印章、书法、绘画融为一体。

同时,他有事以为杰出的艺术理论家,撰写的《苦瓜和尚语录》对清朝中期乃至近现代中国话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苦瓜和尚语录》中石涛阐述过许多他自己关于绘画艺术的见解。

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道的见解。

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于大自然中,创造自己的意境、特点想要真正运用绘画的技法,首先要认识自然的规律。

为了使绘画的技法符合自然规律,石涛认为画家必须首先了解绘画的根本法则“一画”。

因为“一画”是从自然规律里产生的,而绘画技法又是自“一画”变化而来的。

所以石涛所讲的“一画”便是指既符合天理又符合画理的法则。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运用和创造绘画的技法。

石涛并不是一个传统的虚无主义者,他懂得学习古人。

据记载,他临过高房山、钱舜举、倪云林、仇实父、周芳等人的不少作品。

学习、临摹古人的作品,不是绘画的目的,只是一种继往开来的手段。

决不能拿前人的成法代替自己的创造。

由于石涛能正确的认识到绘画技法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坚决反对师古不化的倾向。

学习遗产,要古为今用,而不能为古人所役使。

石涛主张画家应该大胆创造,反对只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石涛对传统发展的总的看法。

石涛非常注重画家对平时对生活素材和万千自然的搜集与掌握,提出“尽搜奇峰打草稿”。

石涛认为符合自然规律的技法,只有画家自己不断的在实践中追求,自然能给人们以规律,但是要表现自然,却在于画家的努力。

一幅优秀的作品,必然是艺术家全身心之“气”与山川自然之“生气”,宇宙天地生生不息之“元气”交感合一形成的。

这才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一画”的奥妙。

“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石涛这些理论和他的创作一样放出异样的光芒。

他反对一昧的临摹古人的法度,反对一成不变,强调抒发个性,主张师法造化,石涛在艺术上充满了变革的精神,这精神直到今日依旧值得我们学习。

石涛的艺术审美表达浅析

石涛的艺术审美表达浅析

关键词:石涛;题跋;山水画;师法自然石涛(1641—1707年),名若极,原姓朱,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广西桂林人,小字阿长,僧名为元济。

他的别号有很多:大涤子、钝根、石道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遗人、零丁老人、清湘陈人、清湘老人。

石涛与朱耷、髡残和弘仁并称“清四僧”,是明末清初极富创造力的著名画家之一。

石涛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借古以开新”,支持绘画标新立异,反对闭门造车和对传统古画的盲目临摹。

作为“我自立我法”的提倡者,石涛打破了传统山水绘画观念的束缚,开阔了山水画的创作境界,遵循内心的想法进行艺术创作。

他的绘画思想对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者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一、《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创作背景明末清初,中国画蓬勃发展,绘画技术和方法日渐成熟。

清初的艺术家开始对前人流传下来的绘画技法、技巧进行总结,出现了以“四王”为代表的提倡“师法古人”的传统型画家和以“四僧”为代表的强调“师法自然”的创新型画家。

石涛是当时推崇创新画法的主力人物之一,他以“师造化”为创作第一要义,在传统绘画中融入新的思想与血液,他笔下的每一幅作品都富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饱满的个人感情,他本人亦是革新清初画坛的主力军。

《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幅作品是石涛50岁记游所作(图一)。

此画为长卷轴,画中山石层峦叠嶂、引人入胜,尖峰高耸入云、陡峭险峻,怪石、乱石错落其间,并有苍松茂树、舟桥屋宇点缀,卷尾有一小山屹立在湖中心,烟浮远岫,思出画外。

皴擦点染,挥墨豪放,山涧云雾萦绕、树木若隐若现,极具神韵。

石涛在创作《搜尽奇峰打草稿》时共分三步:与友人一同渡潇湘、过洞庭、游武昌,早期的游玩经历是他“搜尽奇峰”的第一步;在徽州旅居时,多次到黄山游玩,创作了大量与黄山有关的画作,在黄山领略到的奇闻异景,开启了他“搜尽奇峰”的第二步;离开黄山,前往南京,他在那里结识了许多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多日交流,思想观念被进一步革新,此时要搜尽的“奇峰”已经不单指外观物象,而是一种思想境界,这是他的第三步。

论石涛绘画艺术特色的渊源

论石涛绘画艺术特色的渊源

论石涛绘画艺术特色的渊源石涛(1642年-1707年),原名石臣,号玉京山人,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

他一生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尤以“化境之笔”而闻名于世。

石涛是中国画史上最为重要的先锋画家之一,被尊称为“石派祖师”。

石涛的艺术特色渊源于他对典型山水画家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明代,他曾师从著名画家陈洪绶学习,尤其受到陈洪绶的“山水格调”影响深远。

陈洪绶主张以“雅致”、“逸气”为基调,强调作品内在的“气质”和“意境”,因此他的画作具有独特的情境和意蕴。

石涛在陈洪绶的指导下,对其表现山水意境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石涛的山水画特色还源于他对东晋画家王羲之的笔墨技巧的学习和借鉴。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注重笔墨的流畅和造型的变化,这为石涛在山水画中运用笔墨做出了重要的参考。

石涛注重笔墨的丰富和变化,尤其擅长运用烘染法、点染法和虚实结合的技巧,使得他的山水画作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呈现出宏大壮丽和飘逸超脱的艺术效果。

石涛还从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他借鉴了唐代画家张野的构图和布局手法,注重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气韵的协调,使得他的山水画作更具有谐调和平衡感。

他还从宋元时期传世的名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细腻的笔触,使得他的画作具有多样性和细致感。

石涛的绘画艺术特色渊源于他对典型山水画家的学习和创造,他将传统的艺术元素和新颖的构图手法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他的画作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表达画家内心的感受和意境的宣泄。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宁静安详、高远超脱的感觉,被誉为“山水画中之佳作,一方世界正气也。

”石涛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山水画的宗师。

石涛《余杭看山图》的价值与传承

石涛《余杭看山图》的价值与传承

一、《余杭看山图》对石涛后期创作的影响石涛自北京回到扬州定居后的时日,属于其后期绘画阶段。

这期间石涛思想上更加自然豁达,于画面的体现是写意之笔更加野逸,细笔勾画则显得笔力深厚,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

石涛《余杭看山图》(图1)绘制完成后,建大涤草堂,自号“大涤子”,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也标志着石涛后期绘画创作的开始。

石涛开始总结自己一生的绘画历程,追寻绘画艺术的真谛,系统化地整理《画语录》,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石涛后期绘画艺术已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画面中隐隐透露出“道”的意蕴,线条苍劲有力,墨色的轻重缓急掌握得妙到毫巅,直抒胸中之意气。

《余杭看山图》作于1693年,是在扬《余杭看山图》笔墨的线条理性而沉稳,细线的勾勒又能让人看到笔墨功夫的深厚,充分体现了山水画的韵律和文化内涵。

《松窗读易图》创作于1701年,整幅作品线条奔放,注重理法,山石的处理方法和《余杭看山图》很是接近,但在线性的笔法特征上又显得格外突出。

山石用笔更加苍润,能在画面上感觉到明显的提按,突出山石的轮廓和结构。

画面墨色浓淡变化很大,近景的树用墨颜色重,笔触较大,和远景山石、树木虚淡的笔墨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设色上以赭石皴染再加藤黄反复积染,使得山石厚重。

《松窗读易图》中松针的画法和《余杭看山图》中松针的画法比较接近,松针用墨饱满,墨色有轻重之分,把松针的空间感体现出来。

用笔有勾有点,墨色干湿浓淡变化丰富,充分表现出树的空间和节奏感。

心来体悟本心,专心于山水创作,一生坎坷的经历为其绘画创作提供了思想上的沉淀,使其创作更上一层楼。

我们能从线条的收放自如中感觉到石涛心态的平和与安宁。

石涛晚年创作依然不忘感受自然,注重山林间的体悟,山水画到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禅境。

天地构成了中国人的时空观念,画家仰观天地,体会山水的意境。

山水以其形质之美,使画者感受天地之“道”,人观其画,得山水万物之“道”。

山水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客体,获得士人的认可。

石涛艺术影响

石涛艺术影响

浅谈石涛艺术的影响摘要:石涛是清初力主革新的艺术大师,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除了绘画书法本身的影响之外,主要体现在他的艺术思想上。

他的艺术理论《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我国传统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辩证地看待石涛的影响。

全面地理解石涛的绘画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从而能够正确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影响创新传统辩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6-0053-02石涛一生用众多的绘画实践着自己的绘画理论,在实践中他善于思考,长于学习,勇于创新,表现在其绘画中便是奇诡多变、时时出新,其造形、构图、笔墨、皴法、设色等常常出人意料,即使在同一个时期,甚至在同一部册页中的作品也会给人以变幻莫测之感。

谢稚柳在《石涛画集》序言中具体分析了石涛的绘画成就,指出“他的绘画,绝不是据守于一种形体,而是配合了多种多样的笔势,如肥的、瘦的、圆的、扁的、光的、毛的、硬的、柔的、破的、烂的、深的、淡的、湿的、干的,以及婉媚的与泼辣的、飞舞的与凝重的等等,凡是笔所能表现的形态,都毫无逃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同时他网络了先进的技法,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创造。

形成了自己不平凡的、多样化的风格。

”石涛在绘画技法上敢于破除成法,似乎笔、墨、水、纸所能呈现的所有效果都出现在他的画中,实际上是因为石涛对古人师法之广博、对造化感悟之深刻,许多技法上的创新是对古法的重新演绎、对造化的真实写照,直触绘画本质。

他在中国清代绘画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比的,即使放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像石涛这样在绘画实践和绘画理论上都有巨大建树的大家也是屈指可数的。

这些使石涛在他身后三百多年的画坛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1 对当时画坛的影响石涛是清初画坛“创新派”的领袖人物,其理论和绘画作品在当时影响非常大,与其交往的画家无不受其影响,如梅清的绘画开始影响石涛到后来反受石涛影响。

从石涛绘画风格解读“一画论”——以“树石法”为例

从石涛绘画风格解读“一画论”——以“树石法”为例

第38卷第1期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V〇1.38N〇.l 2018 年 2 月 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Feb.2018从石涛绘画风格解读“一画论”----以“树石法”为例柯4仑,吕海燕(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摘要:清初画家石涛的“一画论”是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系统完整的画学理论。

对“一画 论”的解读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画“道”,是哲学;有学者认为是绘画审美法则,是美学;而画家们则认为是画法,是线条。

它是石涛在艺术理论上的进步以及绘画技法上的革新。

在梳理历代树石法的基础上,从绘画 的视角审视,石涛的“树石法”与“一画论”是统一的,很好的展现了“一画论”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石涛(一画论;树石法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078(2018)01-0053-05收稿日期:2017-06-16 doi:10.3969".issn.1003-8078.2018.01.13作者简介:柯希仑(1976 —)男,湖北蕲春人,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6Y189。

康定斯基《回忆录》中写到)很多事情我必须 责备自己,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一直对它是忠实 的——内在的表达,它是我的艺术宗旨,我希望追 随它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1]在康定斯基看来,艺术是内心主观感受的产物,是表达情绪和追求 内在精神层面的东西。

清初画家石涛的绘画实践 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其在《画语录》中提出“一画 论”,它是石涛对绘画创作独创性的经验总结,蕴 涵着个性自由的艺术精神以及将人生与自然相结 合的独特审美意识。

吴冠中先生称赞:(石涛)“‘一画论’提出了 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宣言”,“从形式感升华进人抽象美领域”[2]42因此,吴冠 中先生将石涛尊奉为现代绘画之父。

对于“一画 论”,研究者们众说纷纭,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观 点,本文就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一画论”的争论 做一梳理,并将从石涛绘画实践——树石法——观照石涛“一画论”的含义,提出个人粗浅的见解。

石涛:对于高明的画家来说,传统与创新的发展和继承是一种互补!

石涛:对于高明的画家来说,传统与创新的发展和继承是一种互补!

石涛:对于高明的画家来说,传统与创新的发展和继承是一种互补!石涛对于绘画的有法无法论的实践一、石涛绘画实践的概括对于一个高明的画家来说,传统与创新的发展和继承是一种互补,石涛就是这样。

他毕生致力于投身大自然,感受细微,其他艺术家无法感受到山河的精神他都如探囊取物般了然于胸,践行“搜尽奇峰打草稿”,广泛涉猎山河美景,锻炼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头脑,实现人与自然艺术的最高境界的高度统一,在创作领域里策马奔腾,到达一个随心所欲的空间。

石涛山水画创作欣赏(图一)在那个时期里,绘画界都盲目追随董文敏。

他自以为是的把绘画分成南北两派,认为南方的绘画优于北方,这种作为势的画坛极其缺乏生机活力。

极赋叛逆个性的石涛强烈的批评指责了当时那种状态。

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不尊重传统,不承认古人的业绩。

他说:“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

具古以化未见其人也。

常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

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借古以开今也。

”他承认古人创作对今人的影响以及借鉴作用,但是他强烈反对泥古不化,跬步不前。

绘画做品应该符合时代要求,学习古人的基础上开创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石涛山水画创作欣赏(图二)古人在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成法”,而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

对待传统,石涛是抱持着“似董非董,似米非米”的心态的。

他主张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学习前人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就不会被哪一种画派所役使。

当今与石涛产生共鸣的大师也不在少数,如李可染先生“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贾又福先生也说:“入古者深,出古者远”。

这也验证了传统与革新的传承关系。

石涛山水画创作欣赏(图三)石涛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不断实践着对传统绘画的传承和突破,用石涛的理论概念来说就是绘画的“有法无法”。

石涛在其作品的题跋中曾多次流露出对绘画传统的眷恋,但他不是传统的盲目追随者而是传统的超越者、创造者。

石涛在“师造化”的同时又不忘向古人学习借鉴,在两者之间穿梭往来,游离于传统和造化自然。

石涛绘画美学对儒道禅的继承与发展

石涛绘画美学对儒道禅的继承与发展
象 皆源 于 “ ” ;有 了 一 画 , 就 有 了 形 象 。 石 涛 认 为 从于 心者 也”又使人想起 了禅 宗的佛在我心 中之 说,但石 涛的绘画美 一
画是形象最原始 、最简单、最普遍 、最基本的因素, 《 一画章》说: 学贯 融着 强烈的入世精神 ,而远 非禅宗的对人之 “ 本心 ”的倡 言所 能 “ 画之法立,万物著矣 ”。佛 家更有 “ 中有万 ”、 “ 即一 切” 一 一 一 概括 , 或者说他是用儒家的思想改造了禅宗 , 可见石涛对禅宗的超越。 (《 心法 要 》 “ 一 即~ 切 , 一切 即一 ”) 的教 义 ,说 “ 中解 无 量 , 传 此 一 三 、与儒学的联系 无 量 中解 一 ”, “ 一法 中解 众 多法 ,于 众 多 法 中解 了一 法 ” 【 】 。 于 5 如果 说石涛未受儒学 的影 响,那也不尽然。虽然,传统的儒家观
众理付之 。审一画之来去 ,达众 理之范 围” (《 皴法 章》), “ 我有 不是单一 的数字 ,不 是个体 的人或物 ,而 是一个过程—— “ ”贯穿 仁 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 山川章》),“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 尊 到万事万物 中的过程。石涛的一画立而法也立、“ 以无法生有法”、“以 受章》)等 “ 一”与 “ 多”, “ 一画”与 “ 众画”的相互关系的论述 。 有 法贯众法 ”的思想,可 以看 出儒家哲理 的痕迹 。石涛 绘画美学的执 从 具体 论 断 看 , “ 画 者从 于 心 者 也 ”与禅 宗 的佛 在 我 心里 相 通 , “ 夫 无 着 的现实人生的入世精 神与儒家精神也是相 谐和 的。当然,石 涛又对 法之法乃为至法 ”(《 变化章》) 又与禅语 “ 法本法无法 ”(《 传灯录 ・ 释 儒 家的社会理性有所抛 弃,而代之 以人 的个体意 识,石 涛的绘画美学 迦 牟尼 佛 章 》 )相 联 。 又非儒家 精神所能涵盖 。再结合 前面关于石涛对道家和禅宗 的继承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艺术 与 人 文
由石涛 的艺术理论 看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
吴 媛 ( 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传媒 学院 7 0 3 102)
用我 法 ”就 是要 超越 古人 ,但 是 “ 自用我 法 ”并不 是 说要 将传 我 统 的 绘 画方式 不 加选 择 的完全 抛 弃 ,而 是选择 性 地继 承 了传 统 中 的优 秀 因素 ,加 以发展 ,而达 到 借古 开今 的 目的 ,在 古人 的基 础 上 成 就 自 己的 创 新 与 改革 ,创 造 出属 于 自 己的理 论和 法 则 。石 涛 的 “ 尽 奇 峰 打 草 稿 ” 的主 张 也 和 古 代 的 大 师 们不 谋 而 和 , 搜 入 了新 鲜 的 血 液 。 在 宋 代 的 范 宽 也 曾提 出过 类 似 的观 点 “ 其 师 古人 ,不 如 师 造 与 关键词 :石涛;创新 ;传统绘 画;笔墨 化 ” ,被推 为 “ 四家 ”之 首 的黄 公望 也 常年 醉心 于 山水 “ 曰 元 终 只 在慌 山乱石 丛 木深 中作 ,意 态 忽忽 ,人不 测 其 为何 ”, 即使 吾 石 涛是 清初 最富 创造 性 的画 家 ,在 山水 、花 鸟 、人 物等 各方 是 被 当 时 画 坛称 为 “ 朝 画学 之 祖 ”的 董 其 昌 , 也 曾反 复 告 诫 天 画家初 以古人 为师 ,后 以造 化 为 面 都取 得 了很高 的成 就 ,尤 其是 他 的 山水 画 ,想 象力 丰 富 ,景色 “ 闲十万 匹 , 皆画谱 也 ” , “ 新奇 ,面貌 千变 万化 。他 作 为清初 画 坛上 的杰 出人物 无疑 是 备受 师 ” , “ 以古人 为 师 , 己 自上乘 ,进此 当 以天地 为 师 ” 可 见师 瞩 目的 。尽 管石 涛的 艺术 主 张历来 都 是 以创新 和 反传 统而 著 称 , 法 自然 ,以造化 为 山水 创作 的 客观 对象 ,来 达 到天 人合 一 的最 高 他 的画 论看起 来似 乎 有些 离经 叛道 ,大胆 的无 视传 统 的法 规 ,提 境 界 ,才是 文人 画 源远 流长 的传 统 ,而 石涛 对此 也 做 出 了很 大 的 出 “ 自用 我法 ”的 绘画 理 论 。他 固然 在 绘画 艺 术上 有着 反叛 贡献 ,给一 味模 古清 初 画坛 带来 了新鲜 的血 液 。石 涛不 仅不 赞 同 我 与超 越 的一面 ,但 也有 着对 传 统继 承 与发 展 的一面 , 虽然 在大 众 味 的师 法 古人 并 且也 不赞 同简 单 的重 复 自然 ,真 正 的艺术 是源 看来 他对 传统 的 继承 与发 展只 是他 绘 画艺 术 中的 一个 支流 ,但 这 于 生活而 又 高于 生 活的 。在 这种 前提 下 石涛 提 出 了 “ 墨 当随 时 笔 支流 却有 着不 容忽视 的重 要 意义 。 代 ”的 艺术 思想 ,对 传 统绘 画 的发 展作 出 了重大 的贡献 ,推 动 了 任 何一 位 画家 总是 在绘 画发 展 的某 一 阶段进 入 其 中 ,而绘 画 传 统绘 画 的发 展 与 进 步 。 “ 墨 当 随 时代 ,犹 诗 文 风 气所 转 。 笔 发 展 的传统 ,乃是 一个 有众 多具 有 经典 意义 的名 家 和名 作构 成 的 上 古之 画 ,迹 简 而 意 淡 , 如汉 魏 六 朝 之 句 然 。中 古之 画 ,如 初 体系 ,它 具有 自己的规 律和 轨迹 ,这种 规律 无 时无 刻不 在 制约 着 唐 盛唐 雄 浑壮 丽 。 下古之 画 ,如 晚唐 之 句 ,虽清 丽 而渐 渐薄 矣 。 身在 其 中的 画家 ,谁 也不 能完 全摆 脱 的 。而这 种规 律又 十 分 的具 至元 ,则 如 阮籍 、 王粲 矣 。倪黄 辈 如 口俑陶 潜之 句 ‘ 佳人 之屡 悲 体 ,有 一 定 的构 图、用 笔 、技法 等 等 ,几乎 没有 画家可 以不受 它 沐 ,从 白水 以枯 煎 。 ’恐无 复 佳 矣 。 ” 此 处所 谓 的 “ 墨 ”是 笔 的影 响 。谢 稚柳 先 生说 : “ 流派 的 新生 ,从 没有 脱 离先 进 高雅 的 指 作 画 的风 格 , 石 涛 认 为 画风 的演 变 是 受 整 个 时 代风 尚 的影 响 熏 沐 与真 实 华美 的感 受 ,而 能绝 源 弃祖 ,混然 自生 的 。 ” 所 以 的 。时代 风 尚不 同 ,所 以导致 历 代 画风 的各 异 。上 古迹 简意 淡 , 石 涛 的艺术 思想 看 起来 似乎 与传 统 有着 很大 的差 异 ,甚 至有 时候 中 古雄 浑 壮 丽 , 下 古 清 丽 薄弱 ,都 与 当 时 的 诗 文 相 同 。而 到 元 好 像 匪夷 所 思 ,但其 实 却 如傅 抱 石所 言 “ 自经 典 中 出 ” 并没 代 ,虽 胸怀 超 然淡 薄 ,但 风雅 过之 雄 浑不 足 。当 时 的画坛 , 虽然 全 有 完全 无视 传统 的存 在 。文 人画 家 的最 大兴 趣 ,是在 于 如何 通过 表 面 上 正 统 派 仍 然 人数 众 多 ,风 光 无 限 , 但 实 际 上 已经 走 向衰 某 种形 式手 法 ,展现 其 自由独立 的人 格 、脱 俗 的胸襟 和 渊博 的学 退 ,程 式化 的东西 被 反复 的套 用 ,失 去 了继 续发 展 的空 间 。而石 识 ,在 历代 文人 画家 看来 形 势和 手法 只 是依 托和 载体 ,而人 格和 涛 敏锐 的观 察 到这 一潜 伏 的危 机 ,面对 着 已经 走 向衰 退 的传统 文 胸襟 才 是 目的和 灵魂 。宗 炳在 画 山水序 中说 “ 复何 为哉 , 畅神 化 ,石 涛一 方 面企 图用 “ 尽 奇峰 打草 稿 ”来 补救 画 家对 绘 画客 余 搜 而 已,神 之所 畅 ,孰 有先 焉 ”。 苏轼 说 “ 以适吾 意 ” ,他们 都 观对 象 的认 识 ,另 一方 面又 用 “ 墨 当随 时代 ”这 一规 律来 提 醒 画 笔 将表 达精 神境 界 作为 绘 画的终 极 目标 和最 高追 求 。而 石涛 的 艺术 大 家 。从这 些方 面 来说 ,石 涛对 传 统挥 发 的反 战做 出了重 要 的贡 精神 中则 完全 接受 了文人 画这 一传 统观 念 。石 涛 曾说 “ 中 画, 诗 献 。在 当时 的情 况 下如 果没 有石 涛 以及 他 的艺 术主 张 ,传统 绘 画 性情 中来 者也 ”从 中体 现 了他 “ 以画 为寄 ” 的观 点 ,与前 面那 些 很可 能走 上 了笔墨 的极端 ,而 越来 越衰 落 。 画家 的观点 是基 本相 同的 。 在 中国 的绘 画史 上 ,名 家众 多 ,但 像石 涛这 样 具有 杰 出艺 术 在 清代 ,向传 统学 习这 一 理念 首先 由董 其 昌倡 导 ,经 由 “ 四 才 华 ,并 对绘 画 的发 展做 出巨大 贡 献的 人却 不 多 ,他不 受束 缚 , 王 ”大 力发 展 ,绘 画 的表现 对 象 已经 由原来 的 自然 客体 慢慢 转 变 反 对 墨 守成规 ,敢 于 突破 陈法 ,这些 都对 后 世 山水 画 的发展 产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