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交流专用)教学内容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
环节四:知人论世,探究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中国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于是就有人问,现在研究“差序格局”还有意义吗?请同学们结合学习单里给的资料进行思考,并将你的想法写下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看法。
参考示例:
(1) 让群众意识到:发展中国,先要认清现实。
研读“差序格局”或许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这片古老而亟待新生的土地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思考乡土中国该如何在稳定中求发展。
(2)研究“差序格局”让我们明白:学术思想和大众生活是可以架起沟通的桥梁。 (3)读一篇而知一类,通过深入研读“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我们可以体悟到费孝通所提出的“文化自觉”命题,感受到读《乡土中国》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4)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阅读价值。(提供赵旭东的《阅读<乡土中国 >的价值》这篇文章,他提到“这本书凸显了‘中国意识’,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这个思考方向供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环节五:课堂总结 1.主问题答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的格局,它是以自己为中心所形成的有差等的、具有伸缩性的人际关系网。它源于中国乡土社会的独有特征,即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百姓没有现代国家观念以及皇权社会自上而下的家国界限模糊。“差序格局”这种外在形式影响着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人际交往中强调“克
群己界限模糊的差序格局 结构——纵向;沿亲属差序往外扩大
以父子、婆媳为主轴;
功能——生育、事业社群
长期、复杂
乡土“家族”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篇一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提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本堂课完成的是“勾画圈点,争取读懂”“反复阅读,把握”这样的目的和任务。它以学生预习的初次批注为前提,以学生的初读感受作为教学起点,以批读的对象、方式作为抓手指导学生以提要钩玄的方式把握学术著作的行文思路和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教学符合课程改革新理念,能体现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他根据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他把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与其他社会体系特征特别是“西洋社会”的特征加以比较,提出了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这本书由14篇文章构成“论文集”,在五六万字的规模下容纳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概念。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具有严密体系的学术专著。因此需要逐篇精读,厘清概念,继而全面、深刻地理解全书观点,梳理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通过目标导向、任务描述、批读提示、原著信息、核心概念、主要观念的梳理,阅读导引、批注﹒心得的启迪,以及课后思考与探究等各方面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读通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乡土中国》名师教学课件(第一课时)
2.《乡土中国》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示意图
“概述”
明确阅读预期
任务:乡土社会 究竟是个怎样的 社会
“语言文字” 板块
“人际关系” 板块
“经济”板块
“政治、法律” 板块
“社会发展” 板块
乡下人不“愚”
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小家族”功能—男女
有别 “无法”的社会
社会性质大变异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环节一:以《男女有别》为例理解文中核心概念 1.阅读全文,边读边画出文中重要的词语,然后相互检查。 重要概念:感情定向、感情、感情生理学、阿波罗式、浮 士德式、两性恋爱、男女有别……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曹禺的《雷雨》、鲁迅的《药》,
联系《乡土中国》,你觉得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父子关系是否印证
或反驳了《乡土中国》中的观点?今天的家庭权力结构是否发生
了变化?通过对问题的提出与探究,一方面更加夯实学生对《乡
土中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结合实际,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续表)
方法和步 骤
具体内容或做法
重读不是再读一遍,而是一遍一遍反复阅读,甚至终
重
生阅读。对于同一本书,我们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
读
境遇下读所获得的感受与认知是不同的。每一次的重
读,其实是一种“内化”,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
一、情境导入: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了解了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看到了家族和性别差异在中国乡土社会里的重要性。在上一章的结尾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那么乡土社会如何实现社会的安稳?乡土社会的治理有何特点?乡
土社会实现安稳有何文化基础?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费老的文字,去回溯乡土社会治理的文字密码吧。同时,也借助费老的社会学观点,来反观我们当下的社会治理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改进。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费老准确表意、精准概念的语言表达,运用文中的具体观点,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
2.辩证分析文中相似的概念,提升个人思维品质。
3.体会“乡土社会”治理的独特魅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品位。4.对比“乡土社会”与“当下社会”实现安稳的文化基础,提高从文化角度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建构阅读学术著作专题研究的经验与方法
四、教学难点:
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思考当下社会治理中的一些文化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任务一:细读文章,梳理文本核心内容
1.通读《礼治秩序》与《无讼》两章,梳理两章的主要内容。
2.圈点批注,把握住“礼治秩序”和“无讼”的内涵、特征。
3.根据内容的梳理,画出两章内容的思维导图。
4.小组交流讨论,选出典型准确的思维导图。
(一)主要内容
《礼治秩序》《无讼》讨论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二)内涵特征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一:导读指导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五步阅读法;初步了解《乡
土中国》相关信息;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总结研读方法,举一反三、学以
致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兴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五部阅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现象
1.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
⑴展示一张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同时展示一则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⑵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优质课教学设计
5.9.1《乡土中国》
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乡土中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必读的经典。
一、教学目标
1、《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介绍。
2、《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3、阅读方法的指导(浏览、精读、品读)。
4、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乡土中国》内容与价值,制订《乡土中国》的学习规划设计。
思维发展与提升: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后续教学做准备,通过介绍五步阅读法指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任务中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掌握整本书阅读循序渐进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是巨大的,寻找和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同时展示学生对中国社会感性的体悟与认识。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导读
一、名著扫描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名著,是学术界公认的中
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书由14 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法、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二、知人论世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88 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1939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
约分期连载 14 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三、内容提要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指导学生掌握批注阅读法;把握传统文化类学术著作专题研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深入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阅读整本书,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深入阅读《乡土中国》。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做批注的阅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跟着伟人学读书
毛泽东不仅是个伟人,而且是个奇人。就读书而言,很难有人与他相比拟,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他,一个农家子弟,中专学历,没有上过一天大学,没有喝过一天洋墨水,为什么一跃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他,没有进过一天军校,为何能统率三军,指挥干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干里,打败力量比之强大百倍千倍的蒋介石?
他,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思想家、史学家,而且还是个语言大师、演说大师、大诗人、大书法家。如果说毛泽东的一生是一部英雄豪迈的乐章,那么,刻苦读书与大智大慧在其一生中交相回响。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成功的读书人。看看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主要有“六式”:
1.摘录式;2符号式;3.批注式:4.日记式;5.纠谬式;
6.评荐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批注式阅读方法。
二、批注式阅读法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
教案标题:感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中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乡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理解其价值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中国乡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2.难点:培养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
1.课件:相关乡土文化图片和视频资料。
2.乡村游学资料:带学生进行乡村游学,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一)
第三课
差序格局与私人道德
———《乡土中国》第四、五章阅读活动设计
•一.导入
• 下面这些俗语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心态? •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②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 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思考: • 对这种现象,费孝通先生是进行道德批判还是进 • 行学理分析?
•二.梳理文本
1.学生展示成果(略)
2.梳理各章内容要点,分析两章内在关联
• 第四章主要内容是以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 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群己、人己 界限可伸可缩;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实则是自我主义。
• 第五章主要内容是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特点。仍然以西洋社会为对照,指出 差序格局下,没有笼统性的道德观念,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 最基本的是从亲属角度考虑的“孝悌”和从朋友角度考虑的“忠信”,并根 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不同程度上的伸缩。与团体格局下的道德体 系想比,个人之间,没有人人平等的兼爱精神;个人与团体之间,往往先私 后公。
• 第五章谈道德是第四章社会结构的衍生,道德建立在社会结构的基础之上。
3.学习任务单(表一)示例
4.学习任务单(表二)示例
5.关键概念阐释
“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重要概念, 请对此概念下一个定 义。
• 提示:(1)不能用原文的比喻代替概念阐释;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分析作品中的乡土特色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把握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中的乡土特色及其价值。(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
(2)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第一课时: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关联
(1)导入:介绍费孝通及其作品《乡土中国》。
(2)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一章,体会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联系。(3)课堂讨论:探讨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2. 第二课时:乡土社会的特点
(2)课堂讨论:分析乡土社会特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阐述乡土社会特点的作用。
3. 第三课时: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1)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三章,理解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2)课堂讨论:探讨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3)实践活动:设计一次乡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乡土艺术表演等。
4. 第四课时:乡土社会的矛盾与问题
(1)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四章,识别乡土社会中的矛盾与问题。
(2)课堂讨论:分析矛盾与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3)社会调查:选取一个乡土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高中语文整本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课件
---细读与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任务单、提取关键词、结构图等 形式,学生能基本领悟《乡土中国》的主要 内容。 2.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事例分析 ,领会相关概念。 3.学生对文本中的重要概念,能够引用书中 内容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分析阐释。 4.学生在共读分享的基础上,探究阅读《乡 土中国》的当下意义。
2023/4/6
探究以下问题:
1.你怎么看待差序格局以及它的伸缩性?
2.因为乡下人有“私”的毛病,因而缺少了公 德意识,那是不是乡土社会就糟糕到了极点 呢? 3.你怎么理解社会继替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2023/4/6
探究阅读《乡土中国》的当下意义: 费老简介: 1.教材 2.稀释 理性
2023/4/6
请用相关概念解释以下生活现象:
图片1:中国人在 非洲种菜
问:相关事例在 哪一页?
中国人为什么爱 种菜?
• 图片2:“谁呀”“我”
• 问:相关事例在哪一 页?
• 为什么十之八九的人 都这样回答?
图片3:车内之人随手扔垃圾 问:相关事例在哪一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023/4/6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 皋陶为士,瞽瞍杀人, 则如之何?” 孟子曰: “执之而已矣。” “然则 舜不禁与?” 曰:“夫舜 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 之也。” “然则舜如之 何?” 曰:“舜视弃天下 犹弃敝展也。窃负而逃, 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 乐而忘天下。”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范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范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第四课时,在前面,学生已经通过三课时的学习,对整本书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学习,包括概念理解,逻辑思路梳理,重点问题分析讨论。学生前期对本书的掌握是否扎实,对本课有着重要影响,本课时的研学建立在前三课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本书中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关于“家”的文化传统。
2、了解对本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掌握研读的一些方法。
3、拓展迁移,联系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深入理解本书的概念、观点,并找到深层学习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拓展迁移,由浅入深,由感受体验到理性深入,激发学习兴趣,探寻深入研究的切入点、研究方向。
■教学准备
1、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备注:长江文艺出版社,20__年7月第一版,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指定阅读书系。)
2、筹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每组4-8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通过前三课时的学习,对费孝通先生及其《乡土中国》一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本书中的很多学术概念进行了学习理解,分析梳理了全书的逻辑思路和各章节的内在联系,讨论解决了读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更在第三课时跟随解老师对“差序格局”进行了重点研讨,今天,我们将一起努力,围绕“家”这个范畴,探寻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二)体验与感受:看视频,找差异
1、看视频,谈不同。
活动一:看“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差异”小视频,谈一谈差异在哪里。
活动设计思路:这个小视频形式独特,内容有趣,切中同学们生活体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通过同学发言直观谈感受的方式,体会浅层学习中“体验与感受”的着力点。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
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
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短短几万字,但是里面的 思想内容却是博大精深的。它所提出的许多概念 都具有开创性,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 名实分离、外人等。乡土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 具有研究价值的命题,在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们 就生长于乡土社会中,研究乡土社会和这九亿农 民对于快速转型的中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 文字:一种经验与知识的传承媒介
• 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与联系频繁,面对面的直接沟 通交流——>“语言”代替“文字”,
• 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造成文字在乡土社 会中处于非必要状态。
• 只有基层性质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第四到七章: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 德,家族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
• 差序格局:一根一根私人联系所形成网状的社会 形态,以己为中心——伸缩性
原文节选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 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 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 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 迁移是变态。
团体格局之下,一是平等观念,团内分子
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二是宪 法观念,团体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 上控制个人,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差序格局之 下,只有以(自)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公和私 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 以说是公的。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
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 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 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 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 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 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 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 之为团体格局。
• 礼治:“礼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 • 法治:人依法而治 • 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 人服礼无讼 • 经验特别奏效——>长老统治 •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彼此间物质依赖少——
>“无为而治” 政治权力:横暴权力——专制
同意权力——民主 教化权力——长老统治 时势权力——社会动荡
中国VS西洋
• 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 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 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 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 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 那也是先规定的。
• 中国社会:差序格局——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 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 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 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第三篇 差序格局
此篇讨论的对象不限于乡 土社会,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即普遍犯“私”的毛病的社会 结构根源。
西方社会的格局,有如捆柴,是团体格局,
而中国的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 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每个人的网络都 有个(自)己作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 同,网络的范围,依中心实例的大小而定,富 有伸缩性。
男女关系的影响 • 第八到十一章:乡土中的政治运作 • 第十二到十四章:乡村变迁
第一章: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第一:与泥土分不开 农民从泥土中讨生活,“土”是乡下人的
命根 第二:不流动性
安土重迁,生于斯,死于斯。 第三:熟人社会
以村落为团体,抬头不见低头见 •
第二三章: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性
• 愚:不是指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文化知识不 及人
乡土中国(交流专用)
作品简介
• 《乡土中国》是费 孝通的代表作,该 书取自作者20世纪 40年代后期在西南 联大和云南大学所 讲的“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而应 当时《世纪评论之 约》分期连载的14 篇文章
第一篇 内容简介
• 第一章:中国的乡土本色,也就是中国的特殊性。 • 第二三章: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 应性 • 第四到七章: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德、家族甚至
➢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 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 会。
➢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 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 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小结
➢乡土社会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说 是世代定居即不流动,在人与人的 关系上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是有 机的礼俗社会。 ➢“乡土性”指的是地方性、土重 迁、求安稳安、朴实、信任、从心 所欲、保守、循规蹈矩、小农意识 等。
第十二到十四章:乡村变迁
• 乡土社会变化很少,人口却不是完全没有流动的 • 人口繁殖,聚集面积扩大,不得不在区位上分离
新的村落——地缘 •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 乡土社会:个人依着欲望行动
现代社会:欲望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个人依着 需要行动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无为政治
乡 土 本 色
意义及影响
打开认识中国农村的大门
Thank you!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差 序 格 局
长老统治
礼治秩序
无讼
Hale Waihona Puke Baidu乡 村 不适应社会发展
导致 变
迁
家族、男女有别
文字的不适用性
乡土社会的特点
1、 等级性:差序格局 依中心势力大小而定,
2、 血缘性:乡土社会以血缘为基础构造 血缘是稳定的
3、 严格性:男女有别、 氏族——事业社群,纪律必须维持,
纪律排斥私情
第二篇 乡土本色
文章从“乡”与“土” 的社会特征以及人与空间、 人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谈论了 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 形成。
• 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私 ,私是相对的。 • 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 ,讲权力;
中国的是网状格局,讲交情、攀关系。 • 家和族是一个有机整体,都是事业组织。大就是
族,小则家 • 家族关系中父子为主轴,夫妻为配轴。因事业纪
律需要排斥普通感情——>男女有别 •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第八到十一章:乡土中的政治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