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交流专用)教学内容
《乡土中国》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测评内容】1.通读、分章节细读《乡土中国》,时间1个月;2.完成“乡土印象”作文;由学术体系的“乡土性”理解转化为感性的记叙文或散文描述;3.分三组合作完成专题研究,结合书外资料作文化比较拓展,并做好交流PPT 。
【评价方式】1.各组精选作文范文,用于课堂交流评比;2.PPT 制作体现探究水准、文化比较。
【练习内容】1.抢答题分背景内容、学术内容两部分;2.各组诵读范文并点评;3.各组演讲准备的专题并答辩。
【评价方式】1.范文诵读评比,朗诵效果及写作水平评估;2.演讲水平与内容评比,需讲透本专题内容,再深入文化比较。
【测评内容】1. 链接2015全国卷高考作文“亲情与法治”,完成作文。
【评价方式】1.以学术术语、文化观照进行思辨为佳作。
【 作家、代表作导入】1.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95岁高寿谢世;2.获得学界国际最高成就奖;3.代表作《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世界研究中国农村的蓝本)。
【设计意图】1.高寿的学者一生有吸引力;2.代表作的影响力看到学术与人文价值。
【背景内容抢答】1.抢答问题设置:成书背景、研究意义《乡土中国》成书于哪个年代?费孝通研究中国乡村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读《乡土中国》?《乡土中国》可读性强吗?2.由各组选定的抢答员主答,再由亲友团补充。
【设计意图】1.增强对社科哲读本的兴趣;2.激发对科学精神、家天下情怀的崇敬之情;3.主次抢答设计,让更多同学参与互动。
【乡土作文诵读】1.三组各选代表诵读精选范文(记叙文或散文),投影书写稿;2.学生点评,从书写、朗读效果和写作水平评说;3.总结好作文标准:表达方式运用,景、人、情交融的描写方法运用,“乡土性”内涵揭示。
【设计意图】1.学术性读本的理性思考与记叙文的感性描述互化,形成内化过程;2.通过诵读再点评,让更多学生参与,活动中提升写作鉴赏水平。
【探究专题演讲】1.围绕书中脉络分组演讲三大专题:“乡土性研究”“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比较研究”“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比较研究”;2.演讲完即兴拓展提问,演讲同学作答,再亲友团支援;3.各组回答完,再作小结,链接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乡土性”引出中国文化“为善为和”的文化;“差序格局”无限扩大的伸缩性引出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依据;“礼治秩序”从心内化重传承的特点将为社会新秩序筑底。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乡上中国》中的核心概念。
(二)提岀并研讨《乡土中国》中未充分讨论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回顾文本简单回顾各篇的关键词。
教师示范,几句话概括了《乡上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然后请学生快速回顾各篇内容,再简单总结全书的整体结构。
(-)案例分析1•提岀案例,PPT展示故事梗概C2.分析村主任打人事件中,双方的是非对错。
(1)联系《无讼》,分析"理”与“礼”不同,法理社会是“合法违法”,而礼俗社会是“是非”,以及情理。
(2)联系《家族》,乡村社会是父系小家族,重男轻女,村主任有四个女儿没儿子,庆来骂他断子绝孙,是严重的侮辱,所以他要踢伤庆来。
扩展讨论:重男轻女,是劳动力问题,更是宗教文化性质的,与祭祀相关。
“香火”意味着祭祀。
提示学生可以扩展阅读费孝通《江村经济》第三章,里面专门有一节讲这一问题。
3.分析村主任权力的性质。
联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可知村主任兼有横址权力和同意权力,还有长老权力的惯性残留。
4.分析礼治社会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1)李公安的调解,是按礼还是按法?礼法兼用,以礼为主。
他自己买点心,假装是村主任买的,送给秋菊,试图维护双方的面子。
这解释了《无讼》一篇中的调解方法。
(2)扩展讨论:而子是什么?按《名实的分离》一篇中的说法,面子就是“表而的无违”。
村主任不批地,说有文件,秋菊要文件看,这是不信任,不给而子。
如果心中明明怀疑没有文件,表而上还是尊重村主任权威,村主任说有就当是有,这才是“表面的无违”,就是“给而子”。
秋菊要的说法是什么?是赔礼道歉,也跟而子有关。
村主任内心不服,还是同意按李公安的调解给钱,这是给李公安而子。
秋菊难产,庆来叫不来在别村演戏看戏的村民,村主任能叫来,因为村主任而子大。
秋菊抱着刚满月的孩子亲自去请村主任喝满月洒,这是给村主任而子。
(3)秋菊和村主任和解了吗?这次冲突以人情平衡的方式解决了。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7篇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阅读序言与后记,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感受作者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学术精神。
2、宏观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主旨,并对社会学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与方法,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任务。
【学习准备】1、学生完成《乡土中国》序言及后记的阅读,并在自己有感触、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国年间学术大师的照片与事迹,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建议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
【学习评价】能概述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与成就,能说出《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价值。
【学习过程】一、慧眼鉴英雄,伟业伴磨难1、导入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先生绝对配得上“大师”这一头衔。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细细品读费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这位大师。
2、屏幕上出现五位学术名流的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哪位是费孝通先生。
吴文藻((1901—1985)梁思成(1901—1972)钱钟书(1910—1998)费孝通(1910—20xx)季羡林(1911—20xx)明确:这五位学界泰斗依次是吴文藻、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季羡林。
(图片来自百度图库)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做如下几点补充:(1)吴文藻先生是费孝通的社会学老师,梁思成、钱钟书都曾与费孝通共事,季羡林曾与费孝通同学。
他们都是中国学界的泰斗。
(2)这些照片都是几位学术泰斗年轻时的照片,学者不必既老又丑。
(3)因为长期从事思考,这些学者都很长寿,外界对于科学精英早逝的报道是片面概括。
3、请一位同学描绘费孝通的外貌特征。
《乡土中国》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把握《乡土中国》各章节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的内涵。
2.了解学术著作的写作特点,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要求。
3.掌握本书的写作特色,把握学术著作的表达要求,学习其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1.把握《乡土中国》各章节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的内涵。
2.了解学术著作的写作特点,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要求。
教学难点掌握本书的写作特色,把握学术著作的表达要求,学习其语言风格。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情景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正如诗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株植物,无论漂泊多远,最终心都是扎根在自己的故乡,一生走不出故乡的范畴。
这就注定了我们的乡土情结,就像费孝通所说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乡土中国》。
二、整体梳理(一)阅读区间:第1—3篇1.摘抄出各篇的论点句,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
第1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3篇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前3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2.重点阅读第一篇《乡土本色》,在这章中,作者下了一个最重要的定义:“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请你说说这“乡土性”有哪些特点?明确: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
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其三,熟人社会。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2.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学术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乡土中国》选定章节的阅读任务。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下一部分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下一部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继续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交流分享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交流分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交流分享,学生能够准确运用书中的概念、理论来阐述自己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乡土中国》中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3.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审美兴趣,通过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乡土社会的现代意义。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及文化特征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分享阅读心得,促进思维碰撞。
教学难点•如何将复杂的学术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分享。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将书中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教学资源•《乡土中国》原著及相关解读资料•学生阅读笔记、思维导图等个人学习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学生作品、播放相关视频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交流阅读心得,促进思想交流。
•成果展示法:邀请学生代表分享阅读成果,增强课堂互动性。
•问答引导法:教师针对学生分享内容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反映中国乡土生活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乡土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话题:简述《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和研究价值,明确本节课的交流分享主题。
新课教学1.分组交流•学生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围绕《乡土中国》中的某个章节或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小组内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分享。
2.代表分享•邀请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分享,内容可包括书中核心观点的理解、个人感悟、与现实的联系等。
•分享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或补充观点,促进课堂互动。
3.教师点评与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肯定亮点,指出不足,并补充相关知识点或理论背景。
《乡土中国》第4课时:总结交流课
•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编织 技艺是如此,其实作文、读书也何尝不是 如此呢?
•今天我们要在导读、批读和研读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作总结 交流和拓展应用,以此来梳理整合学到的 方法,分享交流阅读的经验,自主建构学 术类著作的阅读策略。
教学目标
第四大组交流:读《差序格局》有感(片段)
•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正处于中华民族生 死危亡的时期,无数爱国志士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有人倡导教育救国,有人主张实业救国,有人实践 军事救国,青年学者费孝通觉得学术也能救国。他 从事社会学研究之目的在于认清中国社会,改造中 国社会。《乡土中国》就是一本从文化模式介绍中 国社会的论著。他的这本书为人类学、社会学贡献 了两个重要术语——差序格局、礼治局,阅读该 书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社会结构有更全面的了解,也 会在如何有效治理当今中国这一问题上启迪我们。
• 从整体看,《乡土中国》的语言可谓别具一格:质朴、自然, 没有故弄玄虚的深奥,没有佶屈聱牙的生涩;通俗、形象, 不乏幽默诙谐之笔;严谨、缜密,隐藏渊默智慧之思。《长 老统治》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的规律类皆人为。用筷子夹豆 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践别人的脚,真是难为人的规律; 不 学,不习,固然不成,学习时还得不怕困,不惮烦。不怕困, 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 力。作者用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来“证明”一个道理:学习 才能掌握“人的规律”“社会中的规律”,而要让人“不怕 困、不惮烦”地学习,往往需要“强制”,所以“强制发生 了权力”。学术著作的语言表达,能够如此通俗、形象,又 不乏幽默诙谐,实属不易。这种庄谐并重、雅俗共赏的文风 很值得我们学习。
?
会。
的社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关于《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文章介绍了一种“分类重组式”的阅读法。
该方法根据《乡土中国》的目录,按内容关联分类,划分了 6 个板块,建议教学时从梳理、分类、对比、归纳、探究等几个方面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每章核心概念,理解作者主要观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分析每章框架,形成知识框架结构。
3.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抓住每章核心概念,理解作者主要观点。
2.教学难点:整体分析每章框架,形成知识框架结构。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何为“乡土”:故乡与土地,个体与整体,生长与养育。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乡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根基。
乡土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曾经的乡土中国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风貌?20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先生带着同样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为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这门课程,当时的他仅仅三十多岁。
他根据课程内容撰写了14篇学术随笔,发表在当时一本名叫《世纪评论》的杂志上,并于1947年集结成这本《乡土中国》。
有人曾说,读懂了《乡土中国》,就是读懂了中国社会。
也有人说,《乡土中国》是解析中国社会人情规则,了解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必读之书。
二、作品简介《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他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乡土中国》(同步教案)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土中国》一书的主要内容,体会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深入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增进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认知,唤起文化自觉。
2.理解“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礼治秩序”等关键概念,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梳理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思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书的效率,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学会运用书中的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认识、反思当今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感受作者风范,培养科学态度,培育社会责任心和爱国情感。
二、任务解析本单元要求学生阅读的是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阅读时,首先应指导学生结合学术著作的文体特征,从核心概念的理解人手,了解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会如何把握关键信息、主要概念、观点、方法,以及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获取新知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把握全书基本知识体系,学会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后,通过对重点段落的解读,把握学术著作的写作特色,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读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最后,指导学生运用书中的概念、方法分析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考虑,教科书中四个“阅读任务”主要紧扣学术著作的特点,从概念、逻辑、运用等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个阅读任务是“梳理概念,理解作者观点”,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核心概念,并由此勾连其他概念,整体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乡土中国》的突出价值在于提出了恰当表述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并构建了本土化的社会学理论,因此把握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是阅读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费孝通在描述中国乡土社会时,善于引入西方社会中的事实,将其与中国乡土社会进行对比,以此突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
同时,书中不少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与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存在着对比关系,比如“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等。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5课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感受乡土,初识著作■学习目标L通过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和成书。
2.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目录比对,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进而感受学术著作的内容。
3.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学习过程(一)勾连现实,激趣导入1.看图感受:①中国人见缝插针地种菜。
②中国庞大而复杂的家谱。
一一比对欧美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和称呼。
2.联系生活:结合你的生活和体验,还有哪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中国的春运,中国大妈爱跳广场舞;中国人喜欢托熟人找关系;“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 “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3.深入思考:为什么?关键词:农耕社会的传统、乡土情结、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了解作者,走进《乡土中国》L 了解作者:,费孝通*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
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他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1947年,他出版了关于社会学经典之作《乡土中国》。
2.《乡土中国》写于70多年前。
我们通过自己阅读来了解这本书的成书,拉近与这本书的距离。
学习任务一:自主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乡土中国》共一篇论文,是从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问题,专从本身来发挥,来追究的特点。
它不是 ________________ ,而是___________ ,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参考】《乡土中国》共14篇论文,是从“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它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排他性,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乡土中国》(作品简介)
z《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初步领略全书概貌。
2.掌握作者的相关情况,感受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脚 踏实地、扎实为学的精神。
3.制订阅读计划,学会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提高 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教学重点:1.了解本书的写作目的及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制订科学可行的阅读计划。
教学难点:了解本书的写作目的及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熟悉写作背景。
2.阅读《乡土中国》的后记,了解成书的具体过程、写作目的。
3.搜集费孝通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领略全书概貌1.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乡土中国》共篇论文,是从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暂时撇开问题,专从本身来发挥,来追究的特点。
它不是,而是,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具有,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点拨:补充文字基本从重刊序言和后记而出,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2.小组合作,结合上段文字内容,抓住重刊序言和后记中的关键词,浏览目录,讨论如下问题,尽量用重刊序言中的原文回答:第一,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第二,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第三,作者提出了哪些基本概念?点拨:可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寻找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是指在文中反复出现、一再强调的词语。
z明确:如重刊序言中的“概念”“观点”两个词语。
示例:“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示例“由于刊物的编者‘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
”……分析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明确:(1)讲授《乡村社会学》,使用别国教材做参考书“觉得不很惬意”,尝试着使用自己的材料讲,“未免太偏”“重复太多”。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说明本单元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指导和单元学习任务,阅读《乡土中国》,力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要理解书本的核心概念(乡土、家族、差序格局等)、重要观点(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具体系)和学术思想(用西方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现象,从而建构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分析身为中国人的基因密码,认识当代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的文化承续与因果联系,建构自身的阅读积淀。
二、单元学习目标1.运用三读法(浏览、跳读、精读)、圈点勾画,做出全书内容提要,坚持每天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运用思维导图法等方法,理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探究费孝通学术体系的建构与表达。
3.运用联系比较等方法,评价《乡土中国》主要学术思想,并能够运用学术观点质疑或解决生活现象。
4.运用评价量表,反思阅读习惯,学会分享交流阅读经验。
课段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课时安排导读整体感知阅读方法1课时精读第1-3章概括主要内容阐释重要观点解释关键概念解释文化现象4课时第4-7章第8-11章第12-14章研读联系拓展文化比较、实际运用3课时评价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综合评价1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范围〕:浏览全书,精读重看序言、后记、目录。
〔课前学习〕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完善思维导图,或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画出整本书思维导图。
血缘和地缘 B.礼治秩序 C.乡土本色 D.家族①②③④。
〔课堂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学会写旁批。
明确:聚焦高频词、核心概念、特殊现象活动二:学会思维导图,理解关键概念明确:思维导图三要素1主题——确定中心词2关键词——延伸分论点3层次——运用色彩线条图像大小等填补细节,直观深刻删减法:保留段落主干,删除枝节信息。
活动三:概括全书内容,学会文段写作明确:《乡土中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呈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乡土中国》教案
《乡土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分析作品中的乡土特色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把握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中的乡土特色及其价值。
(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
(2)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关联(1)导入:介绍费孝通及其作品《乡土中国》。
(2)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一章,体会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联系。
(3)课堂讨论:探讨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2. 第二课时:乡土社会的特点(2)课堂讨论:分析乡土社会特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阐述乡土社会特点的作用。
3. 第三课时:乡土文化的重要性(1)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三章,理解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2)课堂讨论:探讨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3)实践活动:设计一次乡土文化主题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乡土艺术表演等。
4. 第四课时:乡土社会的矛盾与问题(1)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四章,识别乡土社会中的矛盾与问题。
(2)课堂讨论:分析矛盾与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3)社会调查:选取一个乡土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5. 第五课时:乡土中国的未来展望(1)阅读感悟:阅读作品第五章,思考乡土中国的未来展望。
(2)课堂讨论:探讨乡土中国在未来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感悟:评估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话题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及影响
打开认识中国农村的大门
Thank you!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乡土中国(交流专用)
作品简介
• 《乡土中国》是费 孝通的代表作,该 书取自作者20世纪 40年代后期在西南 联大和云南大学所 讲的“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而应 当时《世纪评论之 约》分期连载的14 篇文章
第一篇 内容简介
• 第一章:中国的乡土本色,也就是中国的特殊性。 • 第二三章: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 应性 • 第四到七章: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德、家族甚至
小结
•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短短几万字,但是里面的 思想内容却是博大精深的。它所提出的许多概念 都具有开创性,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 名实分离、外人等。乡土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 具有研究价值的命题,在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们 就生长于乡土社会中,研究乡土社会和这九亿农 民对于快速转型的中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 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 会。
➢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 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 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小结
➢乡土社会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说 是世代定居即不流动,在人与人的 关系上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是有 机的礼俗社会。 ➢“乡土性”指的是地方性、土重 迁、求安稳安、朴实、信任、从心 所欲、保守、循规蹈矩、小农意识 等。
差 序 格 局
长老统治
礼治秩序
无讼
乡 村 不适应社会发展
导致 变
迁
家族、男女有别
文字的不适用性
乡土社会的特点
1、 等级性:差序格局 依中心势力大小而定,
2、 血缘性:乡土社会以血缘为基础构造 血缘是稳定的
3、 严格性:男女有别、 氏族——事业社群,纪律必须维持,
纪律排斥私情
第二篇 乡土本色
文章从“乡”与“土” 的社会特征以及人与空间、 人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谈论了 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 形成。
• 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私 ,私是相对的。 • 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 ,讲权力;
中国的是网状格局,讲交情、攀关系。 • 家和族是一个有机整体,都是事业组织。大就是
族,小则家 • 家族关系中父子为主轴,夫妻为配轴。因事业纪
律需要排斥普通感情——>男女有别 •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第八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 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 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 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 迁移是变态。
中国VS西洋
• 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 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 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 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 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 那也是先规定的。
• 中国社会:差序格局——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 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 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 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第三篇 差序格局
此篇讨论的对象不限于乡 土社会,而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即普遍犯“私”的毛病的社会 结构根源。
西方社会的格局,有如捆柴,是团体格局,
而中国的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 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每个人的网络都 有个(自)己作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 同,网络的范围,依中心实例的大小而定,富 有伸缩性。
男女关系的影响 • 第八到十一章:乡土中的政治运作 • 第十二到十四章:乡村变迁
第一章: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第一:与泥土分不开 农民从泥土中讨生活,“土”是乡下人的
命根 第二:不流动性
安土重迁,生于斯,死于斯。 第三:熟人社会
以村落为团体,抬头不见低头见 •
第二三章: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性
• 愚:不是指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文化知识不 及人
团体格局之下,一是平等观念,团内分子
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二是宪 法观念,团体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 上控制个人,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差序格局之 下,只有以(自)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公和私 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 以说是公的。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
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 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 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 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 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 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 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 之为团体格局。
第十二到十四章:乡村变迁
• 乡土社会变化很少,人口却不是完全没有流动的 • 人口繁殖,聚集面积扩大,不得不在区位上分离
新的村落——地缘 •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 乡土社会:个人依着欲望行动
现代社会:欲望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个人依着 需要行动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无为政治
乡 土 本 色
• 文字:一种经验与知识的传承媒介
• 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与联系频繁,面对面的直接沟 通交流——>“语言”代替“文字”,
• 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造成文字在乡土社 会中处于非必要状态。
• 只有基层性质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第四到七章: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 德,家族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
• 差序格局:一根一根私人联系所形成网状的社会 形态,以己为中心——伸缩性
• 礼治:“礼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 • 法治:人依法而治 • 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 人服礼无讼 • 经验特别奏效——>长老统治 •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彼此间物质依赖少——
>“无为而治” 政治权力:横暴权力——专制
同意权力——民主 教化权力——长老统治 时势权力——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