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柱-覆岩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学分析

合集下载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综合解释煤系地层陷落柱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综合解释煤系地层陷落柱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综合解释煤系地层陷落柱【摘要】本文综合利用地球物理方法解释煤系地层陷落柱的形成机制。

首先介绍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然后详细描述了煤系地层陷落柱的地质特征。

接着讨论了地球物理方法在解释煤系地层陷落柱中的应用及其与其他方法的对比分析,分析了地球物理方法的局限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地球物理方法在研究煤系地层陷落柱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地球物理技术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揭示煤系地层陷落柱的成因,为相关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煤系地层陷落柱, 地球物理方法, 地质特征, 应用, 对比分析, 局限性, 重要性, 发展方向1. 引言1.1 煤系地层陷落柱概述煤系地层陷落柱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煤体沉降而形成的柱状空间。

它通常位于煤层下方,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

煤系地层陷落柱的形成不仅会导致地表沉降和地裂缝的出现,还会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造成不利影响。

煤系地层陷落柱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煤炭开采造成地下煤体的减少和压实,导致煤层上方的地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迫,从而形成了此种柱状空间。

煤系地层陷落柱通常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和大小,其影响范围也会根据煤层和地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煤系地层陷落柱是煤炭地质灾害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煤炭开采工程的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对煤系地层陷落柱的研究和解释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综合解释煤系地层陷落柱,可以有效地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煤炭开采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2. 正文2.1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介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参数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电阻率勘探等。

地震勘探是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和反射情况,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方法。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地层的速度、密度等信息,从而帮助解释地下构造。

大倾角煤层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与破坏_陶连金

大倾角煤层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与破坏_陶连金

第21卷第6期1996年 12月 煤 炭 学 报JOU 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 Y V o l.21 N o.6Dec.1996大倾角煤层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与破坏陶连金 王泳嘉(东北大学)摘要 采用现场实测、相似模拟实验以及离散元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沿倾斜方向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与破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证实了剪切滑移区的存在,并按覆岩运动规律与破坏特征对围岩进行了分区.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上覆岩层运动 剪切滑移区 离散元模拟 模型试验中图分类号 TD325大倾角煤层开采后,由于采场上覆岩层载荷沿层面方向的分量增加,而法向分量却相对减小,因此造成其矿压显现规律与缓倾斜煤层有显著差异[1].由于大倾角煤层的开采较少,这方面的矿山压力研究也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现场实测和模型试验进行的[2,3],在采场来压预报、支护设计以及老顶结构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对大倾角煤层安全开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还不能对上覆岩层的运动和破坏作出直观确切的描述,老顶岩层所形成的力学结构也无法形象的展现出来.因此,弄清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与破坏规律,对于采场与回采巷道的岩层控制,丰富矿压理论具有重要意义.1 相似模拟试验模拟条件为一实际煤层,煤层倾角平均45°,直接顶由泥岩、砂页岩和砂岩组成,总厚度5m ,老顶为厚度14.0m 的分层较多但中等稳定的砂岩.工作面斜长80m ,采高3.0m .采用平面应力试验台,几何比为1/100;密度比为0.6.位移采用网格法和千分表相结合,围岩应力则用微压盒配合7V 13数据采集器自动采集,通过计算机实时输出、显示、绘图.工作面煤层一次采出后,顶板在覆岩载荷的作用下很快产生弯曲、离层、断裂直至垮落.在采场上方形成了不对称的冒落拱,其特征是上大下小(图1).其轮廓反映了直接顶的冒落特征.由于冒落矸石堆积充填了采空区的下部,造成了上部顶板相对悬空,致使冒落带形态明显不对称.老顶岩层由于下部矸石充填活动余量较小而只产生小范围的断裂和离层,逐渐形成裂隙带,形态上与冒落带相近,表示裂隙带岩层的极限平衡状态.工作面两侧及采空区中的压力测点的测试结果也同样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从以上试验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倾角煤层沿倾斜方向采场覆岩的变形、移动与破坏特征同缓倾斜煤层明显不同,表现在采空区充填程度、两带的高度与形态以及压力分布呈现出的不对称.采空区冒矸的充填是下实上空,由此造成上覆岩层的运动与破坏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表现出不同步,工作面来压也经常是中上部先于下部,来压强度也是如此.2 离散元模拟计算采场上覆岩层由于受到节理裂隙等弱面的切割,表现出显著的非连续性和各向异性,冒落带和裂隙带岩层更是如此.而离散元法却恰好具有处理大变形与非连续介质的能力,尤其与边界元耦合后更能发挥其特长.因此,在这里用耦合法研究了沿倾斜方向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特征.离散元模型的计算条件与相似材料模型完全相同,计算范围取长和宽均为200m.模型单元布置与工作面开采位置如图2所示,底板、煤层、直接顶和老顶及上覆岩层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参数.图1 覆岩冒落带与裂隙带形态Fig.1 M o r pho lo gy of caved zone and fr actured zones图中单位:m 图2 离散元计算模型Fig.2 Calculation model of DEM2.1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分析煤层采出后,顶板在载荷作用下挠曲变形并下沉.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岩位移持续增加,直接顶开始垮落,伴随着直接顶的大面积垮落,上位岩层随之运动.冒落的矸石充填满了采空区下部,但上部却局部空置.事实上,覆岩的运动在不同的层位、不同的位置(相对于工作面上下煤体)是不一样的.在围岩运动稳定后的位移和块体图上可以直观的看到岩层的运动特征(图3).冒矸以下滑为主;工作面上侧煤体的顶板以沿层面的剪切滑移为主;工作面下侧煤体的顶板以压缩变形为主;底板则表现为煤体下岩层的压缩变形和采空区下的膨胀变形.这些特点构成了大倾角煤层的围岩运动特征.上位岩层呈整体下沉,模型的上表面产生了半个下沉盆地,左侧位移最大,主要是铅垂位移,基本是盆地中心.工作面上部顶板的剪切滑移量很大,造成了边界块体与边界的分离.根据块体的破坏和移动状况,可以确定出冒落带和裂隙带的高度与形态,其结果与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结果十分接近.说明用离散元和边界元耦合法进行计算机模拟可以代替费时耗资的模型试验,它完全可以反映出采场围岩大变形与非连续的力学特性.2.2 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由围岩的运动与破坏分析可以看出,岩层的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对采场和回采巷道的作用也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围岩应力分布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图4是围岩运动充分稳定后的主应力分布.可以看到,采空区冒矸及其底板应力均低于原岩应力,处于卸压状态.采空区冒落带中的应力分布紊乱,说明冒落岩块间没有稳定的力学联系.在工作面两侧煤体中却出现了应力集中,形成了支承压力,下侧支承压力峰值为1.51 H ,上侧煤体为1.20 H ,在底板一定范围内也有一定的传播.裂隙带及其上位岩层的主应力呈拱形.由此可见,在沿煤层的倾斜方向,采场上覆岩层也可以形成不对称的传力结构,它横跨于采场上方,使其上位岩层的载荷通过该结构传递到采场上下两侧的煤体上,形成了支承压力区,而位于其下方的采空区及其底板则由于传力结构对应力的“屏蔽”作用而处于保护状态下,采场两侧的煤583第6期陶连金等:大倾角煤层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与破坏体即为该结构的两个支承点.由于这种传力结构的主应力分布呈拱形,因此称之为传力拱.这种传力拱结构在采场的走向和倾向均普遍存在,它具有传力、动态平衡以及空间特征,沿走向随推进距离而动态形成和发展[4],沿倾向在目前大倾角煤层工作面的长度范围内也普遍存在,这是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所得到的采场上覆岩层的力学结构.图3 顶板岩层的运动特征F ig.3 Character istics o f ro of r ock mov ement 图4 围岩的主应力分布Fig.4 Dist ribution of pr incipa l str esses in r ocks3 采场上覆岩层变形破坏特征根据相似模拟试验、离散元模拟计算以及与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结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并对其它条件离散元计算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大倾角煤层开采采场上覆岩层的变形与破坏的普遍特图5 采场围岩的变形与破坏F ig.5 D efor matio n and failure o f strat a aro und the w or kings征.当煤层采出以后,上覆岩层除了要形成与缓倾斜煤层类似的3个带以外,还将在工作面上侧顶板形成沿层面的剪切滑移带,如图5所示.这是大倾角煤层的典型特征.根据岩层的运动与破坏特征,可以把围岩分为:Ⅰa ——不规则冒落带;Ⅰb ——规则冒落带;Ⅱa ——离层断裂带;Ⅱb ——导水裂隙带;Ⅲ——整体沉带;Ⅳ——层面剪切滑移带.根据传力拱特征及围岩应力分布可以粗略将围岩分为:A ——煤体上方支承压力区;B ——煤体下方支承压力区;C ——卸压区.由于煤层倾角较大,采空区上方顶板的冒落造成采空区上侧处于悬空状态,给剪切滑移带岩层创造了活动空间,而沿层面向下的分力又为该带岩层的下滑提供了动力.因此,该带岩层变形的主要特点是沿层面的剪切滑移,其范围可以根据岩层沿层面剪切的位移特征而圈定.滑移运动的结果造成了模型右侧个别块体与边界母体分离.剪切滑移带的存在增加了顶板不稳定的因素,容易造成工作面上部顶板抽条冒顶,使工作面支架不稳,而且使回风平巷不易维护.584煤 炭 学 报 1996年第21卷4 结 论(1)大倾角煤层开采后围岩产生的运动、变形及破坏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支承压力的分布也是如此.说明煤层倾角对矿山压力显现有显著影响.(2)沿倾斜方向采场上覆岩层形成非对称的传力拱,工作面上下两侧的煤体是结构的支点,传力拱的主应力分布呈拱形,它具有传力承载功能,同时具有动态平衡与空间特征,在上覆岩层中普遍存在.(3)大倾角煤层工作面上部顶板中存在着一个剪切滑移区,其存在加大了工作面上部及回风平巷的支护困难,是岩层控制的重点区域,必须保证该区域支架的强度和稳定性.参考文献1 陶连金.大倾角煤层开采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博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大学,19952 李栖凤.急倾斜煤层开采.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58~753 石平五.急倾斜长壁面顶板破断和空间结构特征.矿山压力,1989(2):97~1044 陶连金,邢纪波.Ⅱ级老顶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D EM 模拟.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3(3~4):36~40作者简介陶连金,男,32岁,副教授.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矿业学院,1986年于重庆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于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一直从事矿山压力与岩石力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两部,获国家教委、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专利2项.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计算中心,邮政编码:110006.MOVEMENT AND FAILURE OF OVERLYING STRATAIN A FACE IN STEEP SEAMT ao Lianjin Wang Yong jia(N or theaster n Univ er sity )Abstract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mo vement and failure of ov erlying ro cks in w o rkings is made by site observation,in-lab simulation test w ith equivalent materials and discr ete elem ent method.The ex istence of a shear slip zone is proved ,and the ov erlying strata are div ided into different zones ac-cor ding to the rules of strata mov em 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 ock failur e .Keywords steep co al seam ,mov em ent of overlying strata ,shear slip zone ,DEM ,model test 585第6期陶连金等:大倾角煤层采场上覆岩层的运动与破坏。

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矿压特征分析及应用

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矿压特征分析及应用

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矿压特征分析及应用冯飞胜;成云海;孙振平;田厚强;樊俊鹏【期刊名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年(卷),期】2014(010)009【摘要】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一面采空、两面采空边界条件下覆岩结构称为“O”型和“S”型,结合矿压知识及工程背景的特殊条件,将二者转换过程中覆岩结构定义为“O-S”型.在系统分析三种结构构成、运移规律和应力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山动力事件进行分析与防治;现场侧向支承压力监测结果显示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结构构成及相关计算相似,现场顶板岩层离层监测结果显示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覆岩运移规律阐述可靠,工作面矿压特征监测结果显示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特厚煤层矿压特征分析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研究可为类似条件下矿压特征分析与岩层控制提供一定借鉴.【总页数】6页(P36-41)【作者】冯飞胜;成云海;孙振平;田厚强;樊俊鹏【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936【相关文献】1.沟谷区域浅埋煤层工作面覆岩破断及矿压显现特征 [J], 赵杰;刘长友;李建伟2.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的冲击地压预测技术及应用 [J], 王存文;姜福兴;孙庆国;孙春江;张明;冀贞文;张修峰3.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移规律及矿压显现特征特殊性研究 [J], 邓小鹏4.孤岛综放面覆岩空间结构运动与矿压显现特征探讨 [J], 陈本华;张士斌;郑有雷;齐方跃;桂兵5.2105综放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分析及矿压特征研究 [J], 苗青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岩动力灾害分析

煤岩动力灾害分析
第四页,课件共有33页
图1-1
O-A 压缩密实阶段 A-B 线弹性阶段 B-C 弹塑性过渡阶段 C-D 塑性阶段 D-E 破坏阶 段
从图可以看出,岩体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最终达到破坏。
第五页,课件共有33页
1.1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
▪ 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大量的煤岩与瓦斯在很短的时间内突 然连续地自煤壁抛向巷道空间所引起的动力现象。
▪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主要包括地应力假说、瓦斯作用假说、 化学本质假说、综合作用假说等。
第六页,课件共有33页
以瓦斯为主的主要因素
▪ 许多研究者和国内外专家认为地质构造的突出与其他煤与瓦斯突 出问题有很高的相似性,都是在以瓦斯为主的作用下发生的或者 是间接参与发生的。该学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多数瓦斯动力 现象,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十四页,课件共有33页
▪ (3)现阶段大部分的假说研究都处于实验室阶段.且都 没有考虑温度场的因素。虽然理论和假说较多.但很少 的理论模型能够从综合各种因素:瓦斯、地应力、煤的 物理力学性质、时间和温度等而建立一个完整理论和模 型,现阶段的各种假说,都都是以各自为中心,没有将 各种假说进行融合,以地质条件为基础,对不同的条件 进行不同的分析,获得符合实际的突出机理。以指导煤 矿安全生产。
σ
第二十一页,课件共有33页
▪ 由图可知:煤越软,煤岩变形越大,CD段越长,CDFQ围成 的面积越大,Es/Ex越小,冲击能指数越越小。
▪ 反之煤硬脆性越好,煤岩变形越小,CD段越短,CDFQ围成的面 积越小,Es/Ex越大,冲击能指数越大。
▪ 1、流变假说认为,含瓦斯煤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当达到或超过其 屈服载荷时,则明显的表现为时间上的三个阶段:变形衰减阶段、 均匀变形阶段和加速变形阶段。认为突出是瓦斯快速流变的结果, 且流变行为取决于其外部条件和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存在突 出煤和非突出煤差别。而且流变假说还认为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 素不仅包括瓦斯、地应力和煤的物理力学性质,还应考虑时间因 素。

煤岩弹性动力学

煤岩弹性动力学

由此可见,应力的大小不仅与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矢量有关,而且与力作用的面积矢量有关。

因此,应力是一个矢量。

应力可以分为作用在与该平面垂直方向上,称为正应力,和作用在与该平面平行方向上,称为剪应力。

若用σn 表示正应力,用τi 表示剪应力,则应力矢量可以写成:[]⎥⎥⎥⎦⎤⎢⎢⎢⎣⎡=333231232221131211στττστττσσij ρ(3-4)这里,1=x ,2=y ,3=z 。

因此,给定点的应力可用六个数值来表示。

如果处于直角坐标系中的某个平面法向n (α,β,γ)作用有应力σi ,那么该应力可由某方向上的正应力矢量σn 和剪应力矢量τi 来表示。

或者用平行于x ,y ,z 轴方向上的应力来表示,即:222in i τσσρρρ+=(3-6)232221σσσσϖϖϖϖ++=i (3-7)ijj i a σσ=(3-8)此时,根据平衡条件可得:应力不变量的形式为)3()2()1(3)1()3()3()2()2()1(2)3()2()1(1iiiii iii ii ii I I I σσσσσσσσσσσσ=++=++=(3-18)式(3-27)中,第一项称之为平均应力矢量(应力轴对称量),是静水压力形成的应力,第二个称之为偏应力张量。

考虑岩体的受力情况,除双向受力外,还有单向应力状态()()(),0321==≠i i i σσσ(3-29)()()(),0321≠=≠j i i σσσ(3-30)和双向轴对称应力状态平均应变矢量确定应力变化形成的岩体体积变形。

同样,应变也有单轴应变状态()()();0321==≠i i i εεε(3-36)()();0;0321=≠≠ii i εεε(3-37)和双向应变状态式中,为弹性常数矩阵。

因为是对称的,故矩阵应包含36个弹性系数。

但对于均质体,在弹性理论中,采用两常数来描述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

其总的形式为式中[][][]kl ijkl ij A εσϖϖϖ=(3-38)[]ijklA ϖ[][]ij ij εσϖϖ和[]ijkl A [][][]ik kk ik ik δελεμσϖϖ**2+=(3-39))**常数—弹性常数(—和lame μλ—单位矩阵符号—ik δϖ3.4应力应变的关系线弹性关系—虎克定律3.7冲击矿压发生机理冲击矿压和煤与瓦斯突出是压力超过煤岩体的强度极限,聚积在巷道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等。

综放开采顶煤与覆岩力链结构及演化光弹试验研究_王金安

综放开采顶煤与覆岩力链结构及演化光弹试验研究_王金安

2 ) 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综放开采过程中顶煤和覆岩由连续向非连续和散体介质状态转变 , 描述矿压在断裂覆岩和碎裂顶煤中的形成 、 传递
方式和作用机理是综放开采矿压理论研究的难点 . 基于光弹试验原理, 借助散体介质双轴加载双向流动光弹试验装置 , 对综 放开采过程中散体顶煤与非连续覆岩关键层中力链网络结构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 . 研究发现: 地层载荷在煤岩体中构成了 -强力链网络. 综放开采打破了初始力链网络结构的平衡 , -拱复合力链拱结构, 错综复杂的弱顶煤与覆岩中形成梁覆岩荷载 -拱力链网络不断扩展和演化 , 以强力链形式传递到工作面前方煤体 . 随着工作面推进和顶煤放出 , 覆岩梁形成更大规模的 力链拱结构. 关键层弯曲、 断裂和失稳运动, 使工作面前方的强力链拱脚出现回缩现象 , 力链分布密度和强度增加 , 导致工作 -拱力链结构效应较更加明显 , 面来压现象. 地层内水平力作用使顶煤与覆岩内的梁 整体拱结构形态愈加完整 , 强力链网络 结构更加紧致, 关键层断裂失稳时力链拱对工作面煤层的作用力更加显著 . 关键词 分类号 煤矿开采; 煤; 受力分析; 光弹实验方法 TD323
ABSTRACT
In top coal caving mining,the state of top coal and overburden strata changes from continuous media to discontinuous
and loose aggregate media. It is difficult to theoreticallyction of mining induced pressure in discrete top coal and fractured overlaying strata. Based on the photoelastic experiment principle,the network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rce chains in discrete top coal and discontinuous overlaying key strata are investigated during fully mechanized top coal caving mining by employing photoelastic test equipment that allows biaxial loading and bilateral particle flowing. The study shows that overburden load in discontinuous strata displays a complicated network composed by weak and strong force chains. Top coal caving -arch force chain structure forms in mining destroys the equilibrium of the initial force chain network structure,and a composed beamtop coal and overlaying strata,where the overburden load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front coal seam in the form of strong force chains. -arch force chain network in overlaying strata develops,and a larger force With mining face advancing and top coal caving,the beamchain arch structure forms. Bending,breaking and instable movement of the key strata give rise to an inverse moving of the force chain arching foot and a compaction process of the strong force chain network.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and intensity of force chains evidently increase,resulting in strong pressure phenomena taking place in the mining face. Under the biaxial loading condition,the effect of the

《浅埋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失稳致灾机理及颗粒流分析》

《浅埋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失稳致灾机理及颗粒流分析》

《浅埋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失稳致灾机理及颗粒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浅埋近距离煤层的开采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覆岩结构失稳致灾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覆岩结构失稳不仅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还可能引发瓦斯突出、顶板冒落等灾害,给矿工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浅埋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失稳致灾机理,对预防和控制矿井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深入探讨浅埋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失稳的致灾机理,并运用颗粒流分析方法进行模拟研究。

二、浅埋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特征浅埋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具有特殊的力学性质和结构特征。

在开采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质构造、采煤方法等,覆岩结构容易发生失稳。

为了更好地研究其失稳致灾机理,首先需要了解其结构特征。

覆岩结构主要由上覆岩层、煤层和底板组成。

上覆岩层包括砂岩、泥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

在开采过程中,这些岩层的运动和变形对矿井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煤层则是在这些岩石之间形成的,具有特殊的采掘条件和力学性质。

底板是矿井的支撑基础,其稳定性对矿井的安全也具有重要影响。

三、覆岩结构失稳致灾机理覆岩结构失稳致灾的机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因素:地质构造、地层厚度、岩性等因素对覆岩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如地质构造复杂、地层薄弱的区域,覆岩结构容易发生失稳。

2.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对覆岩结构的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

如不合理的采煤顺序、开采强度等,都可能导致覆岩结构失稳。

3. 应力分布:在采煤过程中,岩层内部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可能导致部分区域出现应力集中,进而导致覆岩结构失稳。

4. 瓦斯等因素的影响:瓦斯等气体在煤层中积聚,可能引发瓦斯突出等灾害,进一步影响覆岩结构的稳定性。

四、颗粒流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浅埋近距离煤层覆岩结构失稳的致灾机理,本文采用颗粒流分析方法进行模拟研究。

颗粒流分析方法是一种离散元方法,通过模拟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行为。

煤岩静力学及其动力学分析

煤岩静力学及其动力学分析

摘要房柱式开采技术本质上是留设煤柱维护开采空间,以达到不仅安全开采的同时控制上覆岩层移动的一种开采方法。

房柱式开采目前仍是世界上主要的煤炭开采方法之一。

在我国普遍存在地方小煤矿,这些小型矿井,普遍采用留煤柱开采方法,因此对小型煤矿的柱式采煤法安全研究有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关于地震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分析理论,并结合实际工程背景建立采空区煤柱-覆岩结构力学模型;然后推导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并介绍分煤柱的载荷计算理论;最后利用有限元法对该结构进行静力及动力学分析,主要研究采空区煤柱-覆岩结构在地震谱作用下的响应,对柱式采煤法采空区在自重及地震作用下响应情况获得了初步的认识,并对采空区安全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煤柱地震有限元法谱分析【论文类型】应用型NO:2008-2-1-13Title: Statics and dynamics analysis of the Virgin coal - cap rock structure Major:Engineering MechanicsName: Liu Gang Signature:Supervisor:Li Ming Signature:ABSTRACTThe room column type mining technology is a c oal-mining method which keep the virgin coal to maintain mining space. It protects the safety of coal mine and controls the migration of cap rock. and is still a main coal-mining method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local small coal mine, and these small mine pits generally adopt the method of exploitation which keep the virgin coal. Therefore, there h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security of small coal mine with column type coal-mining method. Firstly, the pres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 of research about the earthquake and the analysis theory about earthquake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on the base of referring to the actual project background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virgin coal-cap rock structure in the worked-out section is established. Then, the motion equation of structure under the earthquake function is deduced, and the analysis theory how to compute the load on the virgin coal is introduced. Finally, the static and dynamics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re carried out based on FEM. The response of the virgin coal-cap rock structure in worked-out section under earthquake spectrum function is mainly studied, and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onse of the worked-out section of the coal mine adopting column type coal-mining method which is under dead weight function and the earthquake function is acquired, and some advice on the worked-out section security is given.【Key Words】Virgin coal; earthquake; FEM; spectrum analysis【Type of Thesis】Application Research目录1 绪论 (1)1.1 引言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 (3)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煤柱-覆岩结构的力学模型 (7)2.1 模型背景介绍 (7)2.2 建立模型 (8)2.3 小结 (10)3 理论分析 (11)3.1 结构地震响应运动方程 (11)3.2 煤柱的载荷计算理论 (14)3.3 小结 (17)4 有限元数值分析 (18)4.1 有限元法 (18)4.2 ANSYS结构分析概述 (18)4.3 ANSYS静力分析 (20)4.3.1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0)4.3.2有限元分析求解 (23)4.3.3计算结果与后处理 (24)4.4 ANSYS谱分析 (27)4.4.1谱分析 (27)4.4.2谱分析过程 (28)4.5 小结 (34)5 总结 (35)致谢 (36)参考文献: (37)附录 (39)附录Ⅰ:ANSYS静力分析命令流 (39)附录Ⅱ:ANSYS谱分析命令流 (39)1 绪论1.1 引言房柱式开采技术本质上是留设煤柱维护开采空间,以达到不仅安全开采的同时控制上覆岩层移动的一种开采方法。

大采高综采面覆岩结构及煤壁稳定性研究

大采高综采面覆岩结构及煤壁稳定性研究

大采高综采是指对3.5~7m 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的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大采高以其煤炭回采率高、含矸率低的优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采高综采技术能否安全高效实现,决定于覆岩顶板的控制好坏。

另外随着采高的加大,工作面煤壁片帮也有加大趋势,目前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1]。

因次,研究大采高综采条件下覆岩结构状态及煤壁片帮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大采高综采面覆岩结构分析1.1覆岩结构形式众所周知,大采高综采技术能否安全高效地实现,决定于覆岩结构的稳定状况。

大采高综采覆岩结构在铅垂方向上包括“三带”[2],即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水平方向上包括“三区”,即煤壁支撑影响区、离层区和重新压实区。

采场上覆岩层结构特征见图1-a。

“三带”和“三区”作为一个整体结构随着工作面推进和采空区顶板的垮落而产生、运动。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就形成了图1-b 所示的覆岩空间结构[3]:一面为工作面后方采空区,另一面为本工作面前方煤体。

即在采场上覆岩层中将形成沿工作面推进的相互铰接的“S”型空间结构形式。

1.2覆岩结构力学特性分析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后方顶板发生了不规则的垮落,充填采空区。

采场上覆较稳定的岩层随着直接顶移动而弯曲、旋转下沉,直到与直接顶垮落岩石接触压实为止。

最终基本顶达到了平衡状态,建立覆岩力学模型[4],见第90页图2。

由该模型可知:1)覆岩结构的稳定状态主要取决于工作面煤层厚度、支架的支护强度、顶板岩层的力学特性及直接顶的破碎程度。

大采高综采面覆岩结构及煤壁稳定性研究张兆军收稿日期:2013-06-22;修回日期:2013-08-24作者简介:张兆军(1968-),男,山东济南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矿技术管理研究,E-mail :zhangzhaojun-sxky@ 。

文章编号:1674-9146(2013)09-0089-031-a 留巷覆岩结构1-b “S ”型覆岩结构图1大采高综采面上覆岩层“S ”型结构示意图. All Rights Reserved.2)覆岩断裂回转角度θ为:θ=arcsin M-∑h (K 0-1)l,其中:M ,h ,K 0,l 分别为采高,直接顶厚,直接顶碎胀系数及B 岩块长度。

覆岩空间结构运动与动力灾害关系评价浅析

覆岩空间结构运动与动力灾害关系评价浅析

覆岩空间结构运动与动力灾害关系评价浅析张自发;金思德;范爱文【摘要】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覆岩空间结构运动诱发冲击地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研究覆岩空间结构运动与动力灾害之间的关系,对潜在危险区危险性进行评价,便于提前采取相关措施,对冲击地压潜在危险区提前预防,进行冲击地压解危,从而促进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期刊名称】《煤矿现代化》【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页(P33-34)【关键词】工作面;空间结构运动;动力灾害;潜在危险区【作者】张自发;金思德;范爱文【作者单位】南屯煤矿,山东邹城273515;南屯煤矿,山东邹城273515;南屯煤矿,山东邹城273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4+.1南屯煤矿93上06工作面位于九采一分区中北部,东南为93上04工作面采空区,西北侧为93上08面(未准备),93上06工作面东南方与93上04工作面采空区相邻,上顺东南为93上04工作面采空区,属沿空巷道。

工作面平面布置图如下图所示:由93上06工作面平面图布置可以得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93上06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破裂高度不断增加,当93上06工作面完成了老顶的初次断裂后,其上位岩层将与93上04工作面的同层位岩层一起运动,形成一个“S”型空间结构,该空间结构导致采空区一侧巷道处在较高的应力环境中,容易造成此巷道发生动力灾害事故。

“S”型空间结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由“S”型空间覆岩结构引起矿震的高位厚硬岩层状态图如下图所示:根据覆岩空间结构和岩层运动理论,工作面向前推进到老顶初次来压,本工作面见方、工作面靠近上、下顺通道和周期来压等几个阶段很容易诱发工作面冲击地压和矿震,具体预测如下:2.1 老顶的初次断裂阶段根据工程类比以及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得出,93上06工作面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大约在30~60m左右。

当覆岩破裂高度约为20~30m,亚关键层1将会发生断裂,造成工作面前方应力瞬间聚集,容易在工作面前方靠近93上04工作面的巷道中诱发生小能量的冲击地压,所以本阶段划定危险区域为当工作面推进到距切眼30~60m的位置,影响范围为工作面前方的30~60m,该地段属于中度危险区,如图4所示。

不同覆岩结构短壁开采上覆岩层运动的数值分析

不同覆岩结构短壁开采上覆岩层运动的数值分析

s otw lmiigsc o (ae h r a nn et n fc ) l i
开挖 步 Ⅳ 开 挖 对 象 支巷( ,, …,) 1 23, 6
采硐 1
采硐 2
0上部为 自由边界。模型的初始条件为 自重应力条件 , 中 , 其 松散 层容 重为 1 N m’基 岩 、 8k / , 直接 顶 和底板 容重 为 2 N 5k /
上覆岩 层 的构成特 点 , 型 特征参 数见 表 1 模 .
收 稿 日期 : 0 1— 2— 7 2 1 0 2
基 金 项 目 :山东 科 技 大 学 2 1— 2 1 0 0 O 度 研 究 生 科技 创 新 基 金 ( C 10 0 1年 Y B 0 17) 通 东 德 州 人 , 士研 究 生 , 硕 主要 从 事 矿 山压 力 与 岩 层 控 制 的研 究
产提供保 障
1 模 拟 软件 的选 取
R P 模 拟软件 是 一种通 过非 均匀 性模 拟非 线性 、 F A。 通过 连续介 质力 学方 法 模拟 非 连续 介质 力 学 问题 的材料 破裂 过程分 析 的新型 数值 分析 方法 。该 方法 的一个 重要 特色是 考 虑 了材 料性 质 的非 均性 , 通 过 R P 模拟煤 层 开采这 是一 个动 态 的过程 。 随着采 场 的不 断推 进 , 覆岩 层 的运 动状 态不 断变 F A。 上 化, 岩层 弯 曲 、 断 、 落交 替进 行 , 时 围 岩 的应 力 分 布与 大 小 不 断 改 变 , 构 的 力 学模 型不 断 发 生 变 破 垮 同 结
化 。R P 岩 层破 裂过 程分析 系统 是采 场上 覆岩 层活 动规 律和矿 压显 现规 律研究 的重 要方法 。 F A。

矿内-矿间微震监测技术研究

矿内-矿间微震监测技术研究
矿内-矿间微震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两套KJ5 5 1 全 矿微震监测系统和矿间微震的数据处理系统两个部 分 ,为了保证两套矿内微震监测系统的同步性,本 系统采用GPS授时实现多节点时间同步。系统包括 微震 传 感 器 、通 信 电 缆 和 光 缆 、信 号 采 集 系 统 、微 震 信 号 处 理 系 统 等 。在 常 村 煤 矿 和 跃 进 煤 矿 分 别 安 装 1 1 和 9 个微震传感器,可在监测矿内回采造成的 微破裂的同时,监测常村和跃进矿井边界煤岩体的 破 裂 。井 下 的 信 号 通 过 电 缆 和 光 缆 传 输 到 地 面 微 震 主 机 ,实 现矿内微 震信号的分析处理。矿内微震系 统主机实时存储井下通过光纤传输的震动信号,以 云传输方式将两个套矿内微震系统的数据进行共享。 利 用 矿 间 微 震 监 测 处 理 系 统 ,在 单 独 监 测 某 一 矿 井 的微震信息的同时,将 两 个 矿 的 信 号 整 合 分 析 ,实 现矿井边界区域的岩层断裂的监测。
面和 跃 进 煤 矿 23092工 作 面 同 时 回 采 ,可能会对矿 井边界区域产生扰动。义马煤田煤层顶板砾岩厚度 大 、岩 性 坚 硬 、完 整 性 好 、抗 变 形 能 力 强 ,为弹性 能的大量积蓄提供了条件。为 了 避免事故发生,矿 内-矿间微震监测系统安装于常村和跃进煤矿井田边 界 的 21162 和 23092工 作 面 ,两个工作面的开始回 采时间分别为2018年 1 0 月 和 2018年 5 月。跃进煤 矿与常村煤矿边界区域的工作面回采情况如图1 所 示 ,跃 进 煤 矿 23092工 作 面 和 常 村 21162工作面中 间全部为采空区或煤柱,矿内-矿间微震传感器将在 该 两 个 工 作 面 布 置 测 点 ,对 23092工 作 面 和 21162 工 作 面 开 采 对 井 田 边 界 及 采 空 区 进 行 实 时 监 测 。通 过 布 设 矿 内 - 矿 间 微 震 监 测 系 统 ,对 采 集 到 的微 震事 件 进 行 分 析 研 究 ,利 用 人 工 爆 破 标 定 试 验 进 行 矿 内 微震和矿间微震的定位误差分析并确定弹性波在义 马煤田煤岩体中的传播速度。

覆岩关键层运动诱发冲击的规律研究

覆岩关键层运动诱发冲击的规律研究

铅直应力比值;UW 为顶板弯曲弹性能,UW = Mϕ / 2 = q2L5 / 576EJ(初次垮落)或 q2L5 / 8EJ(周期垮落期),
L为顶板悬顶长度(m)。
覆岩关键层断裂后,能量U0大部分通过对围岩做
功转化为热能,以震动波的形式释放的能量占总能量
的1%~10%[21],震动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岩层的非均 质性,会产生能量的耗散。到达采掘工作面的能量为
分析覆岩关键层的破断距及极限承载能力可知,
当关键层岩板前后支点距离等于其宽度时,极限悬露
面积将达到最大值,关键层的破断形态为正“O-X”
型,见图1,此时岩板的极限承载能力也是最小的。因
此极易出现破断,并且破断后形成的正“O-X”型拱
的咬合稳定性较差,容易造成岩层失稳垮落现象。
1 覆岩关键层的破断及运动规律
Abstract: The fracture and movement of overlying strata caused by the mining activiti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behaviors of violent strata such as mining shock and rock bursts. Based on the key stratum theory, the fracture rules of the key strata are studied. When the phenomenon of square “O-X” style caving occurs, the rock pressure reaches its maximum, and as a result, strong mining shock and rock burst easily occur, which is proved by mechanical mechanism. The rule that the most strong tremors with great energy occur in the zone with the overlying key strata caving as square “O-X” is validated by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results using the micro-seismic observation system.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me-space” evolvement regulation and omen information of the micro-seismic events are obviou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establish a foundation for the rock burst forecast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stratum movement theory and micro-seismic observation. Key words: key stratum; rock burst; microseism; mining shock

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973标书

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973标书

项目名称: 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姜耀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起止年限: 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 教育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一、研究内容(一)关键的科学问题随着矿井深度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加,与浅部开采相比,深部采区的地质构造、应力场特征、煤岩体的破碎性质与动力响应特征、岩层移动以及能量的积聚释放规律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深部矿井动力灾害的致灾机理、触发条件、演化规律以及显现特征不同于浅部煤矿工程。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已转入深部开采,但相关的基础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对深部开采条件下动力灾害的孕育-发生-演化机理、基础科学问题以及预警防治对策的系统研究,亟待在相关的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建立煤矿深部动力灾害综合防治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针对国家能源的重大需求以及煤炭深部开采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本项目拟解决以下四个关键科学问题:1、地质赋存条件对深部煤矿动力灾害的作用机制及量化分析方法在长期的地质演变过程中深部煤岩体内蕴藏着巨大的变形能,其储能程度和原岩应力分布既取决于煤岩体的硬度、致密性和矿物成分,也取决于地质构造、断层、褶曲的程度。

同时深部煤层开采时坚硬顶板(特别是厚层砂岩顶板)的运动失稳也是导致矿柱和采场巷道工作面发生瞬时冲击动力灾害的诱因。

因此深部煤岩动力灾害与煤岩组分、断层、褶曲、原始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异常密切相关,如何科学定量描述地质赋存条件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煤矿动力灾害的相关性是一个共性科学问题。

通过研究这一科学问题,揭示煤岩体的冲击倾向性、地质构造和原岩应力条件对煤矿深井动力灾害成灾的作用机制。

2、深部断续煤岩体的变形破坏规律和工程动力响应特征深部煤岩体通常为含有节理裂隙的层状结构。

深部煤炭的集中开采强烈扰动使得采场和巷道周围的煤岩体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形和破坏从而形成断续结构。

在多次开采扰动和长期的流变过程中,这种断续结构煤岩体会出现新的破裂和强度不断衰减的循环过程,从而导致大变形、强流变和超低摩擦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引起冲击地压、顶板大面积来压、矿震等煤矿动力灾害。

综放采场覆岩大结构运动规律及失稳冲击灾害防治研究

综放采场覆岩大结构运动规律及失稳冲击灾害防治研究

综放采场覆岩大结构运动规律及失稳冲击灾害防治研究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场一次采出厚度加大,上覆岩层运动范围也必然加大,最明显的特征是在采场覆岩更高层位上形成范围更广、跨度更大的覆岩大结构。

论文采用矿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关键层理论”、弹性力学与结构力学理论对综放采场覆岩大结构的形成进行分析,提出综放采场覆岩大结构概念、建立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力学分析计算,给出了覆岩大结构两种可能运动方式的力学判据。

以鲍店煤矿发生的矿震灾害为例,对综放开采矿震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综放开采矿震发生机理进行简单探讨,指出覆岩大结构的瞬时失稳是综放开采矿震灾害的根源,冲击气浪是矿震灾害的外在现象。

视采空区气体为无粘性可压缩气体,采空区气体流动视为理想气体状态下的绝热流动,根据无粘性可压缩气体的连续方程、运动微分方程、能量方程,最终求出采空区大面积顶板瞬时垮落后产生的冲击气浪速度,并求出了冲击气浪在巷道流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

以鲍店煤矿为现场条件,选择合理的监测实施地点,给出矿震灾害危险性监测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防治措施。

研究成果不仅对鲍店煤矿实现安全生产有直接指导作用,而且对兖矿集团公司各矿预防类似灾害的发生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采矿地质条件、开采方法等条件类似的其他矿业集团公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特殊地质异常体在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

特殊地质异常体在地震时间剖面的特征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作者简介:张向鹏(1980—),男,硕士,从事三维地震勘探。

0引言地质异常(geological anomaly)是指在成分、结构、构造或成因序次上与周围环境有明显差异的地质体或地质体的组合。

也常常表现为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及遥感影像异常等都有所差异,主要用于矿产预测,进而用来总结区域成矿规律。

煤矿中的地质异常通常是指小窑采空区、陷落柱、岩浆岩侵蚀、火烧区及冲刷带等,这些地质异常体通过三维地震勘探均能够被识别。

本文主要论述了几种常见特殊地质异常体的概念和地质形态、及其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的识别特征,并且通过实例将地震勘探技术和地质资料相结合进行了研究分析,为进一步解决煤矿安生产全提供地质保障。

1小窑采空区的识别特征1.1小窑采空区的地质特征小窑采空区是在采煤历史久远的矿区存在的一种特殊地质体,由于小煤窑的随意开采,存在许多不明采空区,这些采空区的存在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并对地面建筑、地面工程结构物的稳定性造成危害。

因此,对小窑采空区的准确勘查,了解和掌握采空区的岩层特征、采矿条件,查清采空区赋存深度、大小、状态以及覆岩和煤层的结构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是关键问题所在[1-2]。

1.2小窑采空区的地震特征采空区是煤层被采空之后残余少量煤柱,上下围岩向下垮塌,三维地震勘探时得不到连续的煤层反射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表现特征为同相轴变弱、扭曲或者发生产状变化甚至缺失,采空区出现冒落时,其对上下反射波同相轴皆有较大影响[1-2]。

煤层采空之后还存在大量煤柱,勘探后获得微弱的反射波或得不到连续的反射波,在时间剖面上表现有三种特征:其一,是煤层反射波变弱,在采空区边界处反射波同相轴频率和产状发生突变,在采空区内部反射波同相轴如蠕虫状;其二,是通过房柱式采煤,煤层反射波同相轴的变弱,频率和产状变化较大,与周围非采空区煤层反射波存在明显差别,而且煤层反射波之下的层位反射波同相轴增强,频率和产状突变,从整张剖面来看无采空区的地段煤层反射波较强,其下覆层位反射波很弱,而有采空区的地段煤层反射波同相轴表现微弱,其下覆层位反射波同相轴较强,形成明显反差;其三,是煤层被完全采空,残余有少量煤柱,则在地震时间剖面上表现为煤层反射波缺失。

月度防冲工作总结

月度防冲工作总结

2017年7月份防冲工作总结编制:防冲科:防冲副总:总工:常村煤矿防冲科2017-7-272017年7月份防冲工作总结7月份,按照义煤公司相关要求,常村矿严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积极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

现就7月份(6.27-7.26)的防冲工作做一总结。

一、7月份防冲区域7月份矿井冲击危险区域:21220回采工作面、21170工作面上下巷及切眼、21000工作面上巷、21162上下巷外段煤柱区及腰巷煤柱段。

1、21220回采工作面:21220上巷为弱冲击危险等级,按中等冲击危险进行管理。

21220下巷为中等冲击危险等级,由于下巷里段受采空区及煤厚变化影响,冲击危险性较高,按强冲击危险区域管理。

2、21170上巷为弱冲击危险等级,按中等冲击危险进行管理;下巷和切眼受采深和地质构造影响,冲击危险性较高,冲击危险等级为强。

切眼于6月21日8点班贯通。

3、21000回采工作面上巷布置在煤柱内,且处于末采期间,应力相对集中,为弱冲击危险区域,按中等冲击危险进行管理。

4、21162上下巷外段煤柱区域应力相对集中,按中等冲击危险区域管理。

21162腰巷上分层遗留煤柱30m按中等冲击危险区域管理。

二、7月份防冲监测情况(一)煤粉量监测(1)21220工作面21220上巷巷帮施工孔径42mm,孔深15m钻屑孔30个;计划施工钻屑共24个。

完成率125%。

21220下巷巷帮施工孔径42mm,孔深15m钻屑孔54个;计划施工钻屑共48个。

完成率112%。

21220切眼施工孔径75mm,孔深20m钻屑孔12个;计划施工钻屑共12个。

完成率100%。

(2)21170上巷上巷巷帮施工孔径42mm,孔深15m钻屑孔6个,计划巷帮6个。

完成率100%。

(3)21170下巷和切眼21170切眼正头施工孔径42mm,孔深15m钻屑孔12个,计划施工12个。

完成率100%。

下巷巷帮施工孔径42mm,孔深15m钻屑孔48个,计划巷帮48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柱-覆岩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学分析1 绪论1.1 引言房柱式开采技术本质上是留设煤柱维护开采空间,以达到不仅安全开采的同时控制上覆岩层移动的一种开采方法。

房柱式开采目前仍是世界上主要的煤炭开采方法之一。

据统计,房柱式采煤技术仍占世界井工煤炭产量的35%以上,与长壁开采相比具有建井工期短、投资少,适用于较复杂的地质条件的优点。

但资源回收率长壁综采的矿井回收率通常较高,一般为68%以上,房柱式采煤一般为50%以上[1,2]。

减小煤柱尺寸是解决房柱式开采资源回收率低的关键途径。

但保持煤柱稳定性是煤矿安全生产和控制地表沉陷的必然要求。

如何解决缩小煤柱尺寸和煤柱稳定性的关系己成为提高房柱式开采资源回收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陕北侏罗系煤田是我国现已探明煤炭储量最大的煤田,煤层埋藏平稳、赋存稳定、低灰低硫,是世界上罕见的优质大煤田。

根据国家规划,这里将成为我国西部优质动力煤供应和出口煤的基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已开始大规模开发。

浅部煤层的初期开采实践表明,长壁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煤壁和对应的地面普遍有台阶下沉现象,且发生过涌水溃沙灾变。

必须采用高阻力液压支架,才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防止顶板事故。

在陕北煤田的开发中,为了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使昔日陕北老区脱贫致富,规划出了地方煤矿开采区至2002年初,仅神木县批准的合法经营的矿井就有200多处。

这些小型矿井,由于采用单体支柱难以抗御厚松散覆盖层作用下剧烈的矿压显现,又缺乏发展高阻力液压支架的大量资金,普遍采用长壁留煤柱开采方法[3]。

本文根据郭家湾煤矿的实际情况,煤柱-覆岩结构见参考文献《浅埋煤层长壁留煤柱开采方法的有限元分析》[3],首先建立了柱式采煤法采空区煤柱-覆岩结构的简化力学模型,然后主要采用有限元仿真试验模拟方法对其进行静力分析及地震谱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采空区安全性的研究主要是从静力学的角度去分析顶底板的稳定性,但是采空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动载荷,如天然地震及矿震等,而采用动力学的方法对采空区安全性所做的研究却较少。

1.矿震介绍及其研究现状{矿震为采矿诱发地震的简称,亦称之为矿山地震,属矿山动力学灾害,采矿业称之为“冲击地压”。

引起矿山开采诱发地震的主要原因为:一、开采直接引起崩塌、冒落、瓦斯突出;二、开采缷载间接诱发地震,即在一定构造环境下,由于应力集中引起岩石破裂和应变能释放。

}矿震是世界范围内煤矿矿井中最严重自然灾害之一,矿震发生时,井下几米到几百米的巷道或采煤工作面被瞬间摧毁,如同在煤岩体内装有大量炸药一样,煤和岩石突然被抛出,造成支架折损,巷道堵塞,并伴有巨大声响和岩体震动,形成大量煤尘和强烈的空气波,其猛烈程度是人工支护难以抵挡的。

被抛出的煤和岩石从几吨到几百吨,记录到的最大震级已超过里氏5级。

震动持续时间几秒到几十秒。

由于震源浅,矿震烈度远大于同级天然地震。

1960年1月20日南非的CoalbrockNorth煤矿发生了一次矿震,井下破坏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死亡432人,是目前煤矿矿震最大的一次灾难[4-8]。

抚顺龙风矿1978年5月13日发生在602东翼采区1煤门5/4东工作面的震级为0.6级的矿震,造成煤炭破坏突出138.6吨,4人死亡,6人被埋。

1974年10月25日北京矿务局城子矿在回收煤柱时发生了震级为3.4级的矿震,造成29人死亡。

1738年英国南斯塔福煤田发生了世界上首例矿震,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采矿国家都有矿震发生。

我国1933年在抚顺胜利矿发生了首例矿震,1960年有6个矿井发生矿震,1985年己有32个,至1998年10月不完全统计,发生矿震的矿井已达68个。

我国煤矿矿井大多建于五六十年代,随着时间推移和开采强度的加大,目前这些矿井将进入深部开采,矿震的灾害将日趋严,以我国的抚顺市为例,矿震自1933年开始发生,矿震频次由70年代每年300——500次增至2001年的7051次;最大震级由2.5级升至3.7级,2002年达到6843次。

据专家预计矿震震级将逐步达到3.8—4.2级,威胁将更大。

南非1915年就专门成立了机构对矿震进行研究,以后前苏联、波兰、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也相继成立了机构对矿震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对矿震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了一些预报防治措施,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仍不能基本上控制矿震造成的灾害。

一些发达国家对发生矿震的煤层或矿井采取停采或关井的政策,使矿震灾害有所减轻。

而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不能采取停采或关井的措施,因而我国目前己成为世界上矿震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矿震造成国家财产大量损失和人员大量伤亡,所以矿震的研究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尤为重要。

人们早就认识到矿震是与煤岩破坏密切相关而发生的现象,是一个煤岩破坏的力学问题。

但是煤岩介质是天然的地质体材料,矿震是在复杂地质环境和不同采掘方式下发生的,情况复杂,而且矿震是在极短的几秒到几十秒完成的,因而导致目前还没有建立基本符合实际的矿震发生过程理论,影响了对矿震的预测预报和防治。

目前我国对矿震的研究有冲击矿压及其防治[9],冲击矿压模拟试验研究[10],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综述[11]等。

2.地震介绍及其研究现状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叫做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根据地震成因的不同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引起的地震,如水库地震等。

地震以波的形式传播能量,不仅能破坏地面的各种建筑物,而且还会导致山崩、地滑、地面裂缝、冒水、喷砂等现象。

地震同自然界许多的自然现象一样,随时间呈某种强弱交替的韵律特点。

不过地震活动的周期较长,对某个地区来说,强震发生后往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平静时期。

地震活动的这种周期性现象,是一个地震带的应变积累和释放的全过程。

构造地震在天然地震中占绝大多数。

很多地震学家认为,由于地壳运动,使岩层中逐渐积累应力,当弹性应力积累到超过岩石强度时,由于岩层断裂而将应变能突然释放,以弹性波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振动,这就是地震发生原理。

能量突然释放后,受力形变岩层迅速弹回到平衡位置,这种成因学说叫做弹性回跳学说。

在我国,地震虽然分布很广,但火山地震几乎没有。

火山地震一般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振动,或指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浅源振动。

这类地震由于震源浅,能量小,因而影响的范围有限。

从中国地震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如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的产煤区也有地震带分布,地震对矿山的安全产生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地震对采煤区的影响有实际意义。

目前人们主要研究地震对地上结构危害的防治,而对于地震对地下结构的影响研究很少,地震作用对采空区塌陷的影响也仅停留在UDEC的模拟上[12]。

本文主要分析矿震,地震等振动现象对采空区结构的影响,为叙述方便,以下将它们统称为地震。

1.3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于地震动力和结构动力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不断的加深,结构抗震理论在过去的发展中经历了静力、反应谱和动力三个阶段。

这里将对这三个阶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1.静力理论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日本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就已经引入了震度法的概念,创立了水平静力抗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受到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水平等效静力,大小与结构重量成正比(比例系数k≈0.1),与结构特性无关。

同时认为结构是刚性的.因此结构上任意一点的加速度都等于地震动加速度。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中,采用该法设计的房屋几乎没有损坏,证明了该法的有效性。

经过对这次地震的观测记录分析,日本的地震工程界普遍的认为强地震引起结构运动的主要周期在1.0-1.5秒之间。

为使结构避免发生共振,应设法使结构的自振周期避开这一区间。

这点如何实现,引发了刚性理论和柔性理论的争论,直到四十年代仍无一个可以被广泛接受的结论。

同时还产生了另外的三个抗震理论:绝缘理论,即小震、隔振或者叫做减震结构理论;能量耗散理论以及抗震设计的能量理论。

美国此时的地震下程的发展,一般的认为要落后于日本。

直到1933年长滩地震之后才正式采用静力震度法设计,取k≈0.02-0.08。

2.反应谱理论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日本和美国陆续的开始了强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观测工作。

到了四十年代,美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有工程意义的强震纪录。

反应谱理论的提出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地震动加速度纪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一个重要的成果。

比奥特在四十年代初明确的提出从这样的记录中计算反应谱的概念,由豪斯纳在五十年代初加以实现,并同时应用于加州的抗震规范作为抗震设计理论,取代了过去的静力震度法。

反应谱理论可以称为准动力法。

它通过确定反应谱考虑了结构物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是在设计中仍然把地震惯性力看作是静力,因而只能是一种准动力理论。

五十年代反应谱理论提出并被广泛接受时,结构抗震设计是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

到了六十年代,开始进行结构非线性反应的研究,提出了极限设计的概念。

以伊利诺大学纽马克为首的研究者们在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提出了延性这个简单的概念来概括结构物超过弹性阶段的抗震能力。

他们认为在结构抗震设计中,除了强度与刚度之外,还必须重视加强延性,并提出了按延性系数将弹性反应谱修改为弹塑性反应谱的具体方法和数据,从而使抗震设计理论进入了非线性反应谱的阶段。

六十年代抗震设计理论的另外一个进展是考虑到场地条件对反应谱形状的影响。

早在1906年旧金山地震和1923年关东地震时,就已经认识到坚硬地基上的震害相对于较软地基上的震害要轻。

同时还有柔性结构在大远震、松软地基上震害重,刚性结构在小近震、坚硬地基上震害重的经验。

到了六十年代初,形成了相互矛盾的理论。

美国倾向于认为场地条件对小地震有明显的影响,对破坏性的地震没有明显作用;前苏联基于震害调查为依据,认为松软地基上的加速度较大,古登堡持同样的意见;金井清则认为地震动加速度将随地震动的周期加长而减小,因此在松软地基上的地震动加速度应该比较小,上述三者相互矛盾。

我国的研究者比较全面的总结分析了与此问题相关的震害经验和地震动观测记录,提出松软地基上场地土壤对地震动的影响应该用调整反应谱的方法来考虑,主要表现为对松软地基加大反应谱的长周期部分。

这一调整反应谱的理论,现在证明是正确的,己经被绝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

假设有一组N 个自振周期i T (i=1,2,……,N)各不相同而阻尼比ζ相同的单自由度体系,在某一给定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t ug 的作用,各个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为:),,2,1(),,(N i T S i a ⋅⋅⋅=ζ,即),(ζi a T Sm ax )()(),(t u t u T S g a +=ζ (1-1)上式即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