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意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是一种人人相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圆融完美与生生不已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动态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是个体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心理和谐的表现一是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等)与主体行为的协调统一;二是人际心理和谐,与他人的关系融洽默契,易融合于团队并承担适合的角色;三是人事心理和谐,处理事务的适度与理性。对外适应和对内协调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

一、《论语》中的“和”

“和”是儒家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之一。《礼记·中庸》将“和”界定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主张人的喜怒哀乐乃至天地自然都要“中”、“和”,才能达到天地人“和”的境界。“和”不仅指人的喜怒哀乐,凡事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称为“和”,“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我们今天说是适合,恰当,恰到好处。”《论语》中的和谐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立足于政教伦理,重在“人和”,包括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和”是处理人际关系及一切事务的最佳准则。“中庸”既是一种伦理原则,又是达到“和”的根本途径与方法。“中庸”即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行为的尺度,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5]、“温良恭俭让”[6]是孔子待人的中庸,“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是孔子对自然生命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8]是孔子审美的中庸。坚守中庸之道的君子能够悦纳自我和现实,善于自我调节,面对外界各种刺激能够调控好自己的心理体验,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使内心居于适中状态,保持心理平衡,达到中和境界。

二、个体内部心理和谐

个体内部心理和谐是指构成心理内部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各成分之间的协调统一。人的内部心理是否和谐往往取决于个体理智、情感、意志和欲望的矛盾如何解决。

1.正确的自我意识

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悦纳自我,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具有积极的自我体验是保持心理和谐的重要方法。孔子正是这样的智者,他曾概括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孔子提倡,一个人应有良好的自我调控意识和能力,它是达到仁的基本途径。他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心理和谐的人善于驾驭情绪、情感和行为,尽量减少消极心理,面对负性事件能够从容应对,心地坦然。心理不和谐的人容易感情用事,面对负性事件性情焦急,方寸大乱,乃至败坏大事。

2.和谐完整的人格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等稳定而有机的统一体。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有君子、豪杰、圣贤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格,主要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不过,《论语》中还是有大量关于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的言论可供我们参考。

一是言行一致。孔子特别注重人的实际行动,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10],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应是“听其言而观其行”[11]。二是内外和谐。孔子提倡个人内在涵养、知识、思想与外在行为、规范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3]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心理情感为真正依据,否则只是空壳和仪表而已。正如李泽厚所

说,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塑造人性心理,追求理性与情感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交融结合,成为一种“情-理结构”,从耳目愉悦到性爱欢乐,从社交行为到礼制道德,均有这个问题。[14]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协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和谐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格和谐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人格独立。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格是否独立。君子“和而不同”[15]、“周而不比”[16]、“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7],小人则恰恰相反。四是坚定不移。孔子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8]来说明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恒久保持德行。五是正直公正。公正是孔子的人格特征之一,也是孔子所欣赏的高尚人格的重要内涵,包括平等待人、秉公办事和清正廉洁。

三、人际心理和谐

人际心理和谐即个体善于积极、主动、理性化解人际矛盾,达成人际交往的默契和融洽,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心灵上的安宁和幸福,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传统的人伦社会里,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孔子的人际观是主和尚通,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和”,其本义是指用于不同意见或不同个性中谋求一种“执中”或和谐的状态之义,而“同”是指抹杀不同人的个性来谋求单一性的一致之义,因此,只有“和”而不是“同”才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0]。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尚和思想,正是中庸思想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在孔子看来,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还需把握好一些原则。

一是尊重。这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它要求平等待人,以礼待人,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其实就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所提倡的人际交往的心理换位原则。二是诚信。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22]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诚是信的内在心理基础,信是诚的外在体现。三是仁爱。《子路》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3]这里的“仁”德就是人际互动中所应秉承的原则,其外在行为表现就是“恭”、“敬”、“忠”。四是宽容。人际交往中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注意调和沟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4]。五是谨慎择友。孔子认为个人的成长受朋友影响极大,与君子交便趋向君子,与小人交便趋向小人。他把交友分成有益和有损两种,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5]。强调结交朋友要慎重,多交益友、少交损友。

和谐的人际交往还需把握好人际交往艺术。一是要把握分寸,凡事有度,适可而止。对待朋友的错误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26]二是要把握时机。与君子交往要避免“躁”、“隐”、“瞽”等三种过失[27]。三是要因人而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8]

四、人事心理和谐

人事心理和谐,即个体在对待和处理事务时的理智、冷静、适度和乐观。这里的“事”,指个体遇到的和自己所做的、主要属于客观方面的、非人际关系的活动与结果。[29]心理和谐的人除了对良性刺激事件的欢愉之情适之有度外,尤其表现在善于处理遭遇到的负性刺激事件并努力缩短处理过程。当负性事件发生时,个体也会感到痛苦或遗憾,但经过自我调节和他人劝导仍能做到理智并坦然应对。

1.强调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身处礼坏乐崩、颠沛流离的时代,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对人的生存发展尤其重要。孔子提倡“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30],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乱世保全自身的做法。可见,孔子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一面,同时也有灵活变通、洁身自好、保全自身的一面。重视“经”与“权”、“常”与“变”的结合,重视个体的灵活性、主动性,不强调一成不变的绝对律令与形式规则,这也是它与后代宋明理学区别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