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开过的一剂药方,为何成为魏晋名人争相服用的毒药

合集下载

医圣张仲景所留方剂“寒食散”,为何被称为“毒药”?看看配方吧

医圣张仲景所留方剂“寒食散”,为何被称为“毒药”?看看配方吧

医圣张仲景所留⽅剂“寒⾷散”,为何被称为“毒药”?看看配⽅吧“诗圣”杜甫,“酒圣”杜康,“医圣”张仲景。

圣⼈的名号可不是谁说当就当的。

⼀个“圣”字,就已经完全可以诠释张仲景作为⼀名医者所拥有的⾼超医术和悲悯的情怀,事实的确如此。

张仲景⼴泛收集医⽅,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其所确⽴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张仲景有⼀个⽅剂“寒⾷散”,在历史上⾮常著名。

关于寒⾷散的出处,在《太平御览》中有记载,说张仲景有次见到建安七⼦之⼀王粲,对王粲说:“君有病,四⼗当眉落,眉落半年⽽死。

令服五⽯汤可免。

”王粲不以为然,没有听他的,结果“后⼆⼗年果眉落,后⼀百⼋⼗七⽇⽽死,终如所⾔。

”这⾥说的五⽯汤,就是“寒⾷散”。

寒⾷散,是由⽯钟乳、紫⽯英、⽩⽯英、⽯硫磺、⾚⽯脂五味⽯药搭配⽽成。

张仲景时代,平民⼤众是吃不饱、⾐不暖的,常年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故⽽平民病⼈的的症状多有寒性,要医治必先解寒。

寒⾷散应运⽽⽣,服⽤后,能刺激⾎液循环,使⼈处于亢奋之中。

汗⽔淋漓酣畅,奔⾛呼啸之后,其寒⽓尽解,病症也就治好了。

此药是治疗平民⼤众寒性病症的⾼效药物,在医家操持下救⼈⽆数,功德⽆量。

然⽽寒⾷散是治疗伤寒病的中药,其实有很⼤毒性。

富⼈见此药有促进⾎液循环,使精神亢奋,便服⽤成瘾,风靡⼀时。

富⼈营养充⾜,⾐服⾃然是不缺的,⼜哪⾥会有饥寒所致的寒症。

⽆寒症⽽服⽤寒⾷散,⽆异于服⾷毒品。

这种毒药,最早是由曹操的养⼦加⼥婿的何晏最先服⽤,接着很快成为当时的⼀种时尚,成为贵族⼠⼤夫阶层的⼀种特别爱好。

但是久⾷寒⾷散的⼈,到了晚期毒性发作时,⽪肤由于敏感脆弱,容易溃烂⽣疮,⾆头亦渐缩⼊喉,神志恍惚,⾯⾊死灰如⿁,痛苦是让⼈⽆法想象的。

这悲剧其实是这些⼈作死的结果,赖不到医家的头上,譬如现代的安眠药可以使失眠的⼈安然⼊睡,⽤过量就有可能酿成悲剧。

再譬如砒霜是公认的毒药,却能⽤于药物治疗疾病。

此类药物太多了,不胜枚举。

有⼀些针对病症的药,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是吃药的⼈。

魏晋名士们沉迷一种药物,孙思邈临终前让弟子销毁

魏晋名士们沉迷一种药物,孙思邈临终前让弟子销毁

魏晋名士们沉迷一种药物,孙思邈临终前让弟子销毁本文导读: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们,一直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群体。

而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们,更是被誉为这一群体中的真正的名流。

因为在那个时期,出现了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导、谢安等人。

他们曾在历史上恣意挥洒才华,畅意魏晋风骨,直让后世人羡慕和敬仰。

因此,后世留下来的有关这些魏晋名士们的画像中,他们总是宽袍广袖、以飘飘欲仙的姿态出现。

而他们之所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则常常和一种药物有关,这个药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石散。

但是,这样一种药物,却让药王孙思邈也无可奈何,只能临终嘱咐徒弟将药方销毁,这究竟是为何呢?五石散最早由医圣张仲景发明,是被用来治疗寒症的辅助用药。

由于药方已经失传,现在已经无法确认其具体成分。

五石散中“五石”是指五种石头。

历史上流传较广的是指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这五种。

而且从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后世医学者可以推测出五石散中还有砷元素。

这种药有燥热的功能,对于伤寒病症非常有用。

但是这种治疗伤寒的药物,怎么会被普通人服用?为何后来竟然成了“毒药”,成为上流权贵们为之上瘾的“贵族神药”呢?这一切要从魏晋名士何晏说起。

何晏本是曹操的养子,是魏晋名士之一。

他偶然得了这个方子,初时吃了这种药,只觉得“神明气朗”。

后来何晏感觉此药让自己的体质由弱变强,传言说何晏服药后“日御数女”。

于是,这种药开始在上层权贵和公子哥的圈子里流传。

后来何晏又自己改良了药方,长期服用。

众人多跟着效仿,也开始服用五石散。

这种药便在当时社会迅速流行开来,在权贵、名士阶层颇为盛行。

当时五石散的流行程度,可以和清朝末期的鸦片差不多了。

而且当时以是否服用五石散,成了人们夸耀身份和炫富的一种手段。

根据记载,这种药吃起来还比较麻烦。

服用五石散的人,刚刚服用下去没有什么反应,需要稍微过一点时间才起药效,这个过程被称作是散发前期。

因为这种药属于热性,如果无散发,则说明热气存在了体内。

古人尊崇体内“冷热均衡”,如果不进行后面的“散发”过程,那么就是有弊无利的。

五石散——从中药到毒品

五石散——从中药到毒品

五石散——从中药到毒品作者:诸葛诩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09年第10期王粲,东汉末“建安七子”之首。

他的健康状况一直很差,还长期遭受麻风病的折磨。

王粲21岁的时候,“医圣”张仲景看出他病情不轻,对他说:“你最好马上开始服用我发明的五石散,否则到了40岁眉毛就会脱落,再过半年就会死去。

”王粲听了并不以为然,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张仲景所言非虚,五石散也因此名声大噪。

到了魏晋时期,在当时有名的思想家、玄学创始人何晏的推崇下,由魏晋至唐,名士们趋之若鹜,服散之风历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间断,且颇有发展。

南北朝名医秦承祖说它是“制作之英华,群方之领袖”,两晋的另一位医生宋尚甚至断言五石散是包治百病的仙丹。

甚至到了唐代,它都被当作可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奇药。

然而,五石散并非什么长生不老的仙药,张仲景发明五石散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延年益寿,而是用来治疗“伤寒”(指寒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并非现代医学讲的伤寒病)。

称它“五石散”,是因为它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组成的一种中药散剂,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寒食散”,乃是因为服用此药后,必须以食冷食来散热而得名。

不过,因为“五石散”的药性非但猛烈而且复杂,所以仅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薄而旧的宽衣等各种举动来散发、适应药性,即所谓的“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只有一样是要例外的,那就是饮酒要“温”二此类举动称之为“散发”和“行散”等。

若药性散发不出来,必须再服其他药来引发,药性如显现则称之为“石发”。

从其组成可以看出,五石散在益寿延年方面的作用不大,并且服用后可使人亢奋、燥热,肌肤的触觉变得高度敏感,需要发散药力。

它含有硫化物,长期食用可能损伤人的神经,使人的行为变得怪异,久服还容易上瘾。

但是在魏晋时期,由于推崇人何晏的名气和地位,加上五石散价格不菲,使得名士争相效仿,乐此不疲,服散被当作一种代表身份的象征。

五石散

五石散

主要成分 为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五种石药。服此药后,必须冷食、饮温酒、 冷浴、散步、穿薄垢旧衣,如不散发,则须用药发之,因称寒食散。
不良后果 服此药致羰而死者,有何晏、裴秀、晋衰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 献文帝拓跋弘等,学者皇甫谧则因服散而成残疾。其风自魏晋至唐,历五六百 年而未中断。 曹歙、皇甫谧、靳邵、范曲、释道弘等,对寒食散深有研究,对药理学产生影 响。唐初孙思邈《千金方》中录散方甚多,但深斥其祸。其后孟诜、薛曜又推 挹乳石之功备至,故唐人用乳石、硫磺之类,也颇常见。降及明代,则演变为 红铅。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引晋皇甫谧曰:“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 服此药,必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 于时不辍,余亦豫焉。”
谢谢观看 珍爱生命 汉人,由魏人何晏首先服 用。关于寒食散中的“五石”,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 白矾、曾青、慈石也”,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 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尽管“五石”配方各不相 同,但其药性皆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 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传说何晏耽 声好色,服了五石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在他的 带动下,五石散广为流传。然而,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 而丧命,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 也”。 中文名:五石散 别 名:寒食散 唐代称:乳石散
五石散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毒品。基本成分为石钟乳,石硫黄,白石 英,紫石英,赤石脂。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从 《世说新语》的这段描述上看,五石散真真算作中原出产的一种毒品了。 五石散本来是一种治疗伤寒的药,是东汉著名的内科大夫 张仲景先生 研制,对治疗伤寒确实有一定的效用。但到了魏晋时期,五石散一下子 就成为了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时尚消费。这要提到玄学的鼻祖——何晏 五石散的疗效非常明显,服用轻则十分痛苦,重则丧命。但是创始人何 晏的名气和地位,加上价格不菲,使得名士争相效仿,乐此不疲,当作 了一种代表身份的证件。吟诗清谈都要服散饮酒,诗句中间加上行散二 字或许正是表达一种高贵,五石散已经由一种毒品变成了那个年代妖魔 化的符号,它就是在那个弥漫着腥味的岁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纵自我 的寄托。名士们在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始终以一种高洁雅致的梦想支撑 自己。他们宁愿服药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斗争的中心沉没。

寒食散是一种毒药,为什么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却拿它救人呢?

寒食散是一种毒药,为什么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却拿它救人呢?

寒食散是一种毒药,为什么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却拿它救人呢?寒食散是一种毒药, 为什么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却拿它救人呢?张仲景的寒食散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几乎人人都听说过这款药。

据史记载,寒食散第一次被提及是在张仲景对王璨说的。

当时张仲景给王璨看病,告诉王璨他的病在四十岁的时候就会发作,如果不及时服药医治,半年后就会死亡,这款药就是寒食散。

而王璨听了之后却不以为然,并没有按照张仲景说的去服药。

结果他二十年后果然患病,半年之后就去世了。

这件事虽可以说明张仲景的医术高超,但并不能证明寒食散就是一个神药,因为这后面的历史中,有不少人因为服用寒食散,受到了不同层面的影响。

这种药剧史记载,是一种毒药。

它的症状是浑身燥热难受,必须快速走动,并且伴随着叫声才能慢慢散热。

但这一番燥热过后,人们获得了很大的快感,会感到精神清爽,体能也有所激增,所以在当时的贵族阶级很流行服用这种药。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张仲景的药方里会有一款“毒药”。

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寒食散一旦服用过多或不恰当的服用也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它会让人情绪变得异常狂躁,失去自我。

很多长时间服用寒食散的人虽没有立即有不良反应,但到了年迈之后,就会毒性发作。

假如他的伤害这么严重,张仲景究竟是应为什么才会使用这种方法呢?这让人感觉到十分的不解,但是他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

回望它的历史,他出生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他做官一直坐到了长沙太守的位置,在那之前他完全没有从医的想法,直到后来才走上了从医之路。

那时候社会动荡不安,他的家庭情况优越,而且也是一个好学的人。

不仅精通史书,还钻研了医学,并且在医学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受到了大家的鼓舞,觉得他是一个适合当郎中的人。

在那个时候,社会动荡不安,又爆发了疾病,很快整个村庄淹没在了疾病当中,他的家中也未能幸免,很多人都染上了疾病。

为了能够缓解这一症状,他开始专心致志的研究医学,最终取得了好的成就被人称之为医圣!据说古时候张仲景给人开了一种药方。

医圣张仲景传下来的112个经方,为什么70个都有这味药?

医圣张仲景传下来的112个经方,为什么70个都有这味药?

医圣张仲景传下来的112个经⽅,为什么70个都有这味药?医圣张仲景传下来的112个经⽅,为什么70个都有这味药?如果中药界评选“最受中医⼈喜爱的本草”,⼩药童想,⽢草⼀定排第⼀。

⾏话说“⼗⽅九草”,10个⽅⼦⾥有9张⽤到⽢草这味药,⾜见中医⼈对⽢草的重视和喜爱。

以下部分摘⾃路⽟滨教授在美国的中药讲座,今天⼀起深度认识⽢草这味药吧⼀、10个⽅⼦,9个可能都有⽢草⽢草,为⾖科多年⽣草本植物⽢草、胀果⽢草、或光果⽢草的⼲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内蒙古、新疆、⽢肃等地。

春秋采挖,以秋采者为佳。

⽢草⽓微,味甜⽽特殊。

记得⼩时候,也没啥饮料喝,最喜欢的就是⼩学茶炉室⾥煮的⽢草⽔,1⽑钱1杯,喝下去甜甜的,回⽢⽆穷。

⽢草可能是中医处⽅中,⽤得最多的⼀味药。

中医⾏话“⼗⽅九草”,10个⽅⼦⾥有9张⽤到⽢草这味药,⾜见中医⼈对⽢草的重视和喜爱。

《伤寒论》112种药⽅,⽤⽢草者就达70⽅。

以⽢草作为⽅名(如炙⽢草汤),或⽅名中有⽢草者(如⿇杏⽯⽢汤)就有15⽅。

⼆、⽢草为什么有这些功效?⽢草性平,味⽢。

归⼼、肺、脾、胃经。

可补⼼脾⽓,祛痰⽌咳,缓急⽌痛,解毒,调和药性。

⽢草为什么有这些功效?从颜⾊上来看,⽢草,其⾊淡黄。

①淡黄,补脾之⾊。

黄有两种,深黄苦寒,清利湿热泻⽕。

淡黄,⼟之本⾊,补⼟补脾。

②⽢草源于植物的根。

根部,粗长。

根⼊脾,所以⽢草善补,健脾益⽓。

③⽢草根肥厚粗状,呈圆柱型,根部粗状,⼜味甜,说明⽢草禀⼟⽓独重。

⽢味独重,⽢能缓。

所以⽢草⼜缓急⽌痛,代表⽅剂——芍药⽢草汤。

④⽢味,可解毒。

⽢草正"⼟"药,五⾏中⼟与其它四⾏的关系是什么?⼟灌四⾏。

⾃然界植物的四季变化,离开不⾏。

这与脉有胃⽓同理。

⑤炙⽢草汤为何⽢草为君?⽢草来源之根,外棕⾥黄,呈圆柱形。

这是原因。

外棕,⽕⾊。

圆柱,形如⼼脉。

所以⼊⼼,⽢能益⼼⽓,圆柱形则续经脉之⽓。

⑥⽢草梢是什么,做何⽤?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称为⽢草梢。

梢,末梢。

魏晋仙药“五石散”之谜

魏晋仙药“五石散”之谜

魏晋仙药“五石散”之谜是“良药”还是“毒药”?五石散,又名寒食散。

相传系汉末名医张仲景为治疗伤寒而研制,经由何晏的“改进”而成为魏晋时期的流行药方。

隋代名医巢元方认为,五石散主要由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原料构成。

五石散药材主要原料对于五石散,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毒药说”。

以隋唐名医孙思邈为代表,他指五石散是“大大猛毒”,并提出“宁食野葛(一种剧毒草药),不服五石”;二是“良药论”。

据何晏介绍,“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事实上,后人在西汉名医淳于意的《诊籍》中发现,构成“五石散”的石药,早在扁鹊(战国)时起便用于治病了。

而在《神农本草经》中,这些药石属于“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

另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中也有类似记载。

古代五石散炼制图不过,无论是“毒药说”还是“良药论”都不否认一点:五石散药性发作后(通称“石发”),一般会异常兴奋,须不停地走路、狂奔,还必须饮温酒,以发散药性,直到浑身大汗淋漓汗为止,否则就会危及性命。

据史学家余锡嘉先生考证,从魏晋至唐代500多年里,因“石发”而丧命者达数十万。

“吸毒第一人”何晏何晏原是曹操的养子,其妻是金乡公主,但在魏宗室里却不受待见。

曹丕就看他很不顺眼,称他为“假子”。

在曹爽当政前,何晏一直像搁浅沙滩的鱼儿,被朝廷晾在一边。

何晏便长期醉心于周易和老庄,逐渐与王弼齐名,成为一代玄学宗师。

但他最初“走红”却是因为人长得特帅。

当时中原有三大“帅哥”:夏侯玄、司马师、何晏。

到魏明帝时,何晏仍是“万人迷”。

一个男人竟“帅”到天下皆知乃至盛行不衰的程度,确实难以想象。

有人怀疑他擦粉,就称他“敷粉何郎”。

据名医皇甫谧披露,何晏在服用五石散之后,自称“心加开朗,体力转强”。

影视作品的何晏魏晋时期风靡一时何晏“第一个吃螃蟹”之后,据说“京师翕然,传以相授”,五石散的“神奇功效”一下子就传开了。

何晏之后,“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也嗑药。

这二位超级明星便成了五石散的“形象代言人”,这可能是史上最具魔力的炒作。

医圣张仲景曾用一药方意外毒死无数人!后人却依然对此药趋之若鹜

医圣张仲景曾用一药方意外毒死无数人!后人却依然对此药趋之若鹜

医圣张仲景曾用一药方意外毒死无数人!后人却依然对此药趋
之若鹜
寒食散,又名五石散。

有人称其为毒药,又有人因它重获新生,历史上对他趋之若鹜之人如过江之卿!人们对于危险退避三舍的本能怎么会容忍毒药继续存在呢?是因为它确实有效果!现在流传最广的是医圣张仲景的方子,其中紫英石是主要的药材!紫石英“主治心腹欬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

久服温中、轻身、延年。

”神农本草经》和《千金翼方》中均有记载!
这里说的五石汤,又叫“五石散”,或者叫“寒食散”。

鲁迅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这种药进行过严厉批评,认为这是一剂毒药。

而历史上从魏晋时期开始,确实也有不少人,因为服用这种药,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智都受到很大影响。

张仲景和寒食散或曰五石散的联系,见于一个小故事,张仲景偶遇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当时王粲只有20来岁,张仲景预言他四十以后眉毛会掉落,眉毛掉落之后半年就会死,解救办法是服用五石汤,王粲觉得张仲景说话无礼,压根不相信,就只是敷衍了事并没有服药,到了40多岁果然眉毛掉落,过了187天就死了。

因为寒食散致人毙命,就说药物有问题,医家有问题,这是不讲道理的。

譬如现代的安眠药可以使失眠的人安然入睡,用过量就有可能酿成悲剧。

再譬如砒霜是公认的毒药,却能用于药物治疗疾病。

此类药物太多了,不胜枚举。

即使无害的东西,若用的不当,也会有反结果。

比如,馒头米饭过量食用也会致病,长期过量甚至会有酿成悲剧的可能。

但是,这能怪谁呢?怪制作馒头和米饭的厨师,还是怪种粮的农民?。

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全面了解近代中西汇通第一人

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全面了解近代中西汇通第一人

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全面了解近代中西汇通第一人作者/毛毛I 导读:张锡纯(1860年-1933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医名显赫,为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张锡纯的行医特点和临床贡献,以管窥豹,可作为我们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预习读物。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倡导者东汉张仲景,后人尊为“医圣”,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10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后来结合临床实践,写出了经典医著《伤寒杂病论》。

张锡纯出身儒家,少年时习“四书五经”,先是攻举业,求功名,后矢志岐黄,潜心医学,尤其沉醉在西学新知识之中。

对中西医进行比较研究,使他更加“用思精”,汇通中西医学,写出了中国近代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即《医学衷中参西录》。

故此,在中医界有“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的说法。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这部医学巨著中,提出了“衷中参西”的医学思想,为中西医汇通指出了一条新路,并因此成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地位。

行道救人实验派大师杰出代表张锡纯历来反对空谈,崇尚实验方法,勉尽人力,行道救人,从而成为名扬四海的实验派大师,堪称近代医学第一人。

社会在发展,医学在进步,理论永远是有局限性的。

当时,张锡纯从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出发,借鉴西医,虽然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理论,但并不足以解决众多的临床问题。

于是,张锡纯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表现出大胆求是的实验精神。

张锡纯这种可贵的实验精神,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察和认识。

第一,药物试验,验之于己,后施之于人。

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

正如他自己所说“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

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一些药方不能在动物身上取得试验效果,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张锡纯就“验之于己,后施之于人”,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

“现代中医张仲景”李可,在狱中受人指点学医成才,使用毒药治人

“现代中医张仲景”李可,在狱中受人指点学医成才,使用毒药治人

“现代中医张仲景”李可,在狱中受人指点学医成才,使用毒药治人“现代中医张仲景”李可,在狱中受人指点学医成才,使用毒药治人原创2022-03-26 07:59·啰小二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有这么一位老中医,不但自学成才。

他还将毒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常常将病人从阎王手里抢回来,具有“起死回生”之能。

著名主持人,中医文化传播人梁冬说:“我一直有一个梦,就是有一天真的要拍中医,我的第一个首选是李可,因为我在这位先生身上看到的是无畏和担当”。

2013年,李可去世时。

许多大名鼎鼎的著名中医都是他的学生,他被称为“中医脊梁”,从此中医损失了一名大将。

自学成才1930年,随着呱呱的哭喊声,李可于山西省灵石县出生。

那个年代是中国的战争时期,男儿参军保家卫国成为了许多人的梦想,李可也不例外。

16岁的时候,他在西北野战军当一名战地记者,同时也兼职军报报社的编辑员。

那时候能够读书写字的人都是很稀奇的“宝贝”,如果不出意外,李可的未来前途将不可限量。

1953年,性格耿直的李可因为一封信入狱,也正是这次入狱让他意外走上学医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现代中医世上最重要的人之一。

在监狱中,一位黄姓的狱友指点他学习中医,并让他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一开始对于医学一窍不通的李可没想到越看越着迷,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后来他还将中国医生如《易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全部钻研个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倡导下,李可也深入人心到农村运用自己所学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

那个年代的农民非常贫穷,小病靠熬,大病也得拖到不行才选择看病。

李可深知老百姓的艰难,为了帮助大家,他白天深夜苦学,,甚至还自学针灸,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以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红服不服苦心人,他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和多种危重急腹症,这样的救治方法被当地县医院采用,并作为中医急救。

中药典故:五石散最早的成瘾性药物

中药典故:五石散最早的成瘾性药物

中药典故:五石散最早的成瘾性药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民间流传一种“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吃肝补肝”、“吃肾补肾”。

假如有一个人得了肾亏的毛病,那么不用说猪肾、羊肾、狗肾之类就是补肾的最佳吃物。

按照这种思维进行推理,石头千年不烂,真金不怕火炼,都是最坚固之物,所以吃什么不如直接吃金石。

如果吃一些金子、石头,自己的肉身会不会有朝一日像金石一样永远不朽?古人还真的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是吃云母、紫石英,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在士人贵族中间风靡的五石散。

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五种矿物。

这种散剂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他的这个药方主要用于伤寒病人,因为这种散剂药性燥热,对伤寒病人有一些壮阳补益作用。

作为“补益药”服用五石散的始作俑者是曹操的女婿何晏,这位何晏生得“美姿仪而绝白”,还喜欢在脸上抹粉,人称“傅粉何郎”,走起路来时常照照镜子,还颇有点自恋。

何晏虽为驸马,依旧不肯本分做人,四处拈花惹草,本是一个好色之徒,无奈其素体羸弱,恣情纵欲多少有些力不从心。

何晏用了五石散以后,即刻体力转强,精神开朗,多年的烦恼一下子解决了。

再者五石散有类似“摇头丸”的作用,服用以后精神恍惚忘我,有点超凡脱俗的感觉。

驸马爷现身说法一下子轰动了京城,大家争相服用,就像现时的“伟哥”,本是治疗心脏病的药,偶然被发现有壮阳之用,给了大家一个惊喜,马上销量狂增。

据说服用五石散还很麻烦,有不少规矩。

服用五石散后,全身燥热,必须食用冷食、洗凉水澡、睡凉炕来散热,因此“五石散”又叫“寒食散”。

由于五石散的药性非常猛烈而且复杂,所以仅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散步等各种举动来散发、适应药性,但有一项是例外,那就是饮酒要“温”,需要喝热酒,这很符合那些士人的需求。

此类举动称之为“散发”和“行散”。

服药之后,人的皮肤也特别敏感,很容易被磨破,新衣服比较硬,所以魏晋名士大多痛恨新衣服,而喜欢穿柔软的、没有浆洗过的旧衣衫。

张仲景《金匮要略》遗珠,王不留行散行气血、通经脉

张仲景《金匮要略》遗珠,王不留行散行气血、通经脉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其中许多在现代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总有这么一两颗遗珠不为人熟知,今天就来介绍其中之一的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是味中药,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最近“王不留行”这一词最广为人知应该是在《全职高手》作为王杰希的角色名。

所以我在讲这一方剂前,先给大家详细介绍下王不留行这味药。

王不留行它是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性苦、平,归肝、胃经。

从其功效上来说是味妇科良药,主治行血通经,催生下乳,消肿敛疮。

治妇女经闭,乳汁不通,难产,血淋,痈肿,金疮出血。

《本经》注其:'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

'除了王不留行散,它还有不少配伍。

《圣惠方》中有一治头风白屑的药方: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为末。

干掺,一夜篦去。

方剂组成与原理王不留行散原方为:“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七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厚朴各二分。

”蒴藋细叶其现代配方比是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白皮各75克,甘草135克,川椒(除目及闭口,去汗)22克,厚朴、黄芩、干姜、芍药各15克。

(用量仅供参考)上九味,将前三味烧灰存性,合余药为末。

每服1克。

疮小者外敷,疮大者内服,产后亦可服。

更谨慎些,每服6克,空腹时用热粥饮下。

若感受风寒,去桑白皮。

王不留行散出自《金匮要略》原文曰:“病金疮者,王不留行散主之”。

全方行气血,和阴阳,起祛瘀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使气血营卫得以通行,肌肤得以滋养,继而创口恢复。

方中王不留行祛瘀止血止痛,蒴藿细叶清热毒,行血通经消瘀,桑白皮清热利水,续绝脉,黄芩、白芍清血热,厚朴行气燥湿,川椒、干姜助行血瘀、温运血脉,甘草补中生肌,芍药可用于镇痛。

“金疮药”王不留行散的没落因此说王不留行散是古时的一金创药,但它所治的并不只是体外创口,而是疮疡。

那疮疡是什么呢,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没有外力损伤形成创口,人体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疮疡肿瘤,也就是说形成疮疡的关键不在于是不是外伤或者什么病因,更多的是因为人体正常气血运行的失常,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就是新陈代谢失常。

五石散是一种什么药,为什么《虎啸龙吟》中何宴吃的春风荡漾

五石散是一种什么药,为什么《虎啸龙吟》中何宴吃的春风荡漾

五石散是一种什么药,为什么《虎啸龙吟》中何宴吃的春风荡漾1五石散这种猛药,真的很猛,很多名人丧命其上。

白居易晚年有点幸灾乐祸的回忆他朋友中,经常吃仙丹的几个哥们,他说: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

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

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

诗中四个人都是大名鼎鼎:退之是唐宋八大家的韩愈。

微之时白居易一生的朋友元稹。

杜子是诗人杜牧。

崔君叫崔玄亮,擅长道术。

白居易说,这四个嗑药的急先锋,都或得病或者早夭,早早就挂了,悉不过中年。

而自己不服药,饿了吃热汤面,渴了喝山泉水,吃饱了就睡高兴了就喝点小酒,反而活得最长久。

可见仙丹有风险,入坑需谨慎啊。

最早开服药风气之先的就是曹操的女婿何宴。

2何宴是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何进在后汉三国时干的最著名的事就是邀请董卓入京诛杀十常侍,但是事情做得不机密,被十常侍预先知道了,先下手为强弄死了何进,但是随即董卓杀进京城,导致天下大乱。

何进的儿子何咸死得早,留下美貌的小媳妇尹氏和年幼的何宴,何进一死何家也没落了,在那个乱世,汉献帝都要饭了,何况一个没落的何家,生活过的并不如意。

这时候一个大救星来了,曹操。

曹操这辈子最喜欢干一件事就是娶寡妇或者别人的媳妇做老婆,曹操大约认为磨合好的车比较好开吧。

他听说新寡的尹氏貌美,于是托人说媒,生活正没找落的尹氏欣然同意,于是带着拖油瓶何宴进了曹家,曹操再次喜当爹。

曹操对何宴不错,当自己亲儿子一样养着,稍大以后还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他。

何宴有个特点,长的好看,主要特征是白。

有人觉得何宴的白是因为脸上涂了粉,于是故意请他吃热汤面,何宴吃的满头大汗,用毛巾擦脸,结果越擦越白。

何宴这种病态的白,不知道与他吃药有没有关系。

3何宴吃的药叫五石散,据说是当年医圣张仲景开给诗人王粲的。

当年王粲20多岁时,还在荆州刘表手下,一次碰到张仲景,张仲景看了他一样说:你有病。

王粲气的差点没骂娘,心说我年轻力壮的能有啥病?但是人家张先生和华佗齐名,自己不好反驳什么,于是虚与委蛇的说:先生看我有什么病呢?张仲景说:你这病到四十岁时,眉毛会脱落,然后半年后你就会死去,所以现在吃药还来得及,我给你开个方子。

白虎汤和张仲景的故事

白虎汤和张仲景的故事

白虎汤和张仲景的故事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白虎汤是一种著名的方剂,而张仲景则是创制这一方剂的
医学大师。

白虎汤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并被广泛用于治疗热病的方剂。

相传,公元三国时期,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术和深厚的医学知识闻名于世。

一次,当时的皇帝身患热病,症状严重,其他医生束手无策。

皇帝的太医听说张仲景有医术高超,希望他能帮助皇帝治病。

于是,张仲景接受了皇帝的请求。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张仲景发现皇帝患的是热病的表证,主要症状是口渴、发热、多汗等。

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了多种草药,并配以正确的剂量和用法,研制出了白虎汤。

所谓白虎,是指虎背白色,因为此病属于外邪入侵,表面病变明显,像白虎蹲在患者身上一样。

张仲景将白虎汤交给太医,建议皇帝服用。

太医按照张仲景的处方治疗,不久后,皇帝体温下降,症状缓解,最终痊愈。

得知皇帝已经康复,张仲景的名声传遍天下。

白虎汤的成功治疗案例,使得张仲景的医术更加广为人知。

他的医学著作《伤
寒杂病论》也成为了后世医生学习的重要教材。

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张仲景还创制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方剂,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白虎汤和张仲景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张仲景作为医学家的才华和贡献,也
体现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通过他们的努力和智慧,许多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

医圣张仲景:1个方子,横扫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堪称古典抗生素

医圣张仲景:1个方子,横扫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堪称古典抗生素

医圣张仲景:1个⽅⼦,横扫咽炎扁桃体炎⽛龈炎,堪称古典抗⽣素泻⼼汤出⾃汉代张仲景所著的医学名著《⾦匮要略》,是泻⽕剂中的代表⽅,被称为古典抗⽣素。

张仲景称泻⼼汤可以泻⽕解毒,化湿清热,所以可以清除三焦实热。

张仲景在《⾦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胸满瘀⾎病脉证治第⼗六》对泻⼼汤做了详细的描述:“⼼⽓不⾜,吐⾎,衄⾎,泻⼼汤主之。

⼤黄⼆两,黄连、黄芩各⼀两,右三味,以⽔三升,煮取⼀升,顿服之。

”药⽅中的黄芩具有泻上焦⽕的功效。

同时,黄连能泻中焦⽕,⼤黄能泻下焦⽕,三焦之⽕⼤都是实⽕。

绿⾊“抗⽣素”消炎更安全泻⼼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泻⽕解毒,化瘀、凉⾎、⽌⾎,⽤于⽕毒⾎热所致的⾝热烦躁、⽬⾚⼝疮、咽喉、⽛龈肿痛、⼤便秘结、吐⾎、咯⾎、衄⾎、痔⾎等,咽炎,扁桃体炎,⽛龈炎见上述症候者,被称为“古典抗⽣素”。

抗⽣素类药⼀般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物的⼀类物质及其衍⽣物,⼀般⽤来治疗敏感微⽣物(经常是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

⼀般来说,清热解毒的中药都具有⼀定程度上的消炎作⽤,从中医上来说,⾎热证指的是脏腑⽕热炽盛,热迫⾎分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般是由烦劳、多⾷⾟热、恼怒伤肝等因素引起。

中医理论认为,⾎液的运⾏有其⼀般的规则,五脏内府有⽕,内迫⾎分,脉络受伤,⾎不按常规的循环⾛从⽽引发外溢。

所以⾎热证的主要特征是出⾎和热象。

泻⼼汤就是古代的抗⽣素,它可以治的病症有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腔溃疡、⽛龈炎等因上⽕引发的炎症。

⼤家都知道抗⽣素可以消炎杀菌,但对⼈体的危害也较⼤。

过早或者过量使⽤抗⽣素,当机体在受到病菌侵袭时就⽆效了,并且会对肝肾和婴幼⼉的听觉造成危害,⼲扰⼈体的正常菌群平衡,如胃肠道、呼吸道、⽪肤以及⽣殖道,容易造成⼆重感染。

因此,泻⼼汤是治疗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腔溃疡、⽛龈炎等发炎症状另⼀种选择。

现代中成药中的⼀清颗粒就是出⾃泻⼼汤。

慢性咽炎要清⽕毒泻⼼汤是由黄连、⼤黄和黄芩三药组成。

名词释义|虎狼药,中药里的“双刃剑”

名词释义|虎狼药,中药里的“双刃剑”

名词释义|虎狼药,中药⾥的“双刃剑”“虎狼之药”只是⼀个⽐喻,虽然包括有毒之药,但也泛指⼒⼤性强的药品。

虎狼药出⾃《红楼梦·胡庸医乱⽤虎狼药》⼀回⾥,贾宝⽟提到他⽣病时,王太医还说他禁不起⿇黄、⽯膏、枳实等“虎狼药”。

⿇黄、⽯膏、枳实乃是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常⽤药物,并⾮毒药,怎么就成了虎狼药呢?虎狼药的历史变化《红楼梦》是清代的作品。

医药发展到清初,古代⼀些伤害性的疗法逐渐向安全、⽆害⽅向发展。

越是古⽼原始的疗法,越有可能带某种伤害性。

例如灸法,现代多见⽤艾卷灸,或者⽤隔姜灸(即艾绒与⽪肤之间垫⼀⽚鲜姜),不直接接触⽪肤。

但在明以前,基本上都是⽤艾绒直接烧灼⽪肤,故⽽经常引起灸疮。

明以后出现了雷⽕神针法,说是针法,实际上就是艾绒配合药物卷成⼤雪茄般的条,再近距离熏灼肌肤,这就是现在的艾卷前⾝。

古代的放⾎、刮痧(或⽤⼿揪)、打灯⽕等疗法,⽆不令⼈痛楚。

所以清初太医院⾥的针灸科,到道光年间时就被下令永远停⽌,理由是“针刺⽕灸,究⾮奉君所宜”。

也就是说,针灸具有伤害性,不适合⽤在皇帝⾝上。

药物治疗也是这样,平民百姓惯常使⽤的药,对于贾府⾥娇惯了的公⼦、⼩姐们来说,就成虎狼药了。

清初顾炎武在《⽇知录》说到当时医风的这⼀变化。

他说:“古之庸医杀⼈,今之庸医不杀⼈亦不活⼈。

”医⽣怎么才能做到不伤⼈呢?最简单的办法⾃然是⽤药轻淡平和,吃不死⼈,也治不好病,后世讥讽为“果⼦药”。

当时市⾯上甚⾄有⼈将⼲姜漂淡百次然后⼊药,可见谨慎到了极点。

清代医家徐⼤椿⼒倡“轻药愈病论”,提倡使⽤平易轻浅、有益⽆损之⽅,以防事故。

能⽤安全的药物,达到同样的治疗⽬的,这⾃然是上策。

但若以此为挡箭牌,⼀味以轻淡药打发病⼈,就属于顾炎武所说的庸医了。

从这个⾓度来看,贾宝⽟把⿇黄、⽯膏、枳实称之为虎狼药,折射出清代某些医家好⽤清淡药的风尚。

医家对虎狼药的看法对待虎狼药,明代医家张景岳有独到的看法。

他对本草中记载的毒药,很不以为然。

张仲景传说故事

张仲景传说故事

有关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为中医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关张仲景的传说故事如下:
1.怒辞朝官:当时,张仲景被举为孝廉,成为了一名朝廷官员。

然而,他看到朝廷内部
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深感不满,于是毅然辞去了官职。

他回到家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医学研究之中。

2.坐堂行医:传说张仲景在隐居期间,常常为周围的百姓治病。

他坐在一个古老的庙堂
前,为病人诊断和开药方。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疗效显著,人们称他为“坐堂医”。

3.巧治皇后:有一次,张仲景被召到宫中为皇后治病。

皇后患了一种很严重的病,许多
医生都无法治愈。

张仲景经过仔细诊断,开出了一剂药方。

皇后服用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从此以后,张仲景的名声更加响亮。

4.著书立说:张仲景在行医的过程中,总结了自己的医学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成为了中医经典之一,流传至今。

5.托梦赠药:据说有一次,张仲景遇到一个重病患者,他告诉患者家属说:“我今晚托梦
给你们,让你们取来五石水,用这水煮五斤羊肉吃,可保住你丈夫的性命。

”家属照办了,结果患者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人们称颂张仲景医术高超。

『中药方剂』“反”“畏”之中藏玄机

『中药方剂』“反”“畏”之中藏玄机

『中药方剂』“反”“畏”之中藏玄机 “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芜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这就是有名的“十八反歌诀”。

所谓“十八反”,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指的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十九畏”是目前中医药界普遍使用的配伍禁忌。

其中“相畏”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并非绝对禁忌;而“相反”配伍则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不可合用。

但是,遍览中国古代医家的经典医籍,我们却惊奇地发现,诸多名医大家所创制的方剂,却不乏剑走偏锋、独出心裁,用相反相畏的药物配伍所制成的方子,用于临床各科疑难痼疾的治疗,留下了发人深思的“以毒攻毒”的经典医案。

沉疴用猛药,“反”“畏”不绝对 在《神农本草经》问世后不到二百年,东汉时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中,就用了不少相反相畏的组方。

比如在治疗寒气厥逆一症时,张仲景用了“十八反”中的半夏与乌头同居一方,名曰“赤丸”;在治疗顽固性痰饮时,他又用了甘遂与甘草相反的药物配伍,制成“甘遂半夏汤”。

到了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创制的由反药或畏药组成的的方剂有146个,比如治疗全身浮肿的“大豆汤”,就将甘草、甘遂、乌头、半夏两组反药同用,取其大吐以去湿,相反相激,取得良效。

此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仍不时地大胆采用“反”、“畏”之药组方。

例如: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壶丸”,甘草与海藻相伍,用于治疗瘰疬之症;清代医家吴瑭《温病条辨》中载“化症丸”,人参与五灵脂同用;《红楼梦》中所载的贾府常备中成药“十香返魂丹”中,就用丁香与郁金组方。

而明代朱棣的《普济方》中则收载了248个反药方剂,可谓是中医反药畏药方剂的集大成之作。

张仲景常用的一味中药,堪称“虎狼之药”,这是因为什么呢?

张仲景常用的一味中药,堪称“虎狼之药”,这是因为什么呢?

张仲景常用的一味中药,堪称“虎狼之药”,这是因为什么呢?很高兴我们又在这里相遇。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不禁令我深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我们无权干涉,但每次看到别人浪费自己的生命时,总是忍不住想把他们撤回到正轨上,好让他们的活得更加有意义。

那么在这里我将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养生经验。

学习中药,首先要学的是中药是什么?这取决于中医研究中使用的参考材料。

如果是《药性赋》,第一种药会学水牛角。

如果是《药性四百味》,第一个药物将学习人参。

当然,这两种教材都是古代的,而现代的大多是《中药学》,而《中药学》的第一部医学大多是关于麻黄的。

那么,麻黄中医的作用是什么呢?中医认为麻黄辛微苦,性温,属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感冒、胸闷、气喘咳嗽、风水水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然而,蜂蜜麻黄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主要用于表症、哮喘和咳嗽。

麻黄的常规剂量为2-9g,煎成汤剂口服或制成丸剂粉末。

然而,在使用时,那些身体虚弱,有自汗,盗汗和哮喘的人不需要服用它。

麻黄的剂量也值得我们关注。

事实上,麻黄有少量出汗的效果。

然而,由于南北之间的差异,麻黄的量是有差异的。

例如,在南方,空气温暖,人们的皮肤较弱,而且容易出汗。

因此,在南方,有一种说法是“麻黄不过钱”。

北方气候寒冷,人的皮肤又厚又壮,不容易出汗,而且因为寒冷,所以必须增加麻黄的用量,以驱邪外出。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麻黄的用药禁忌,大多数医生认为,心率过快、表里不足和自汗、阴虚和盗汗、高血压患者、血热和出血都不适用麻黄。

以上所说的您学会了吗,科学养生使我们越来越长寿,当然好的心情更加重要。

以上所说如果您没看够也没有关系,关注我,将带您一起探寻养生之路。

真相大白:难怪张仲景的老方子不好使了,原来这么多年剂量全弄错了!

真相大白:难怪张仲景的老方子不好使了,原来这么多年剂量全弄错了!

真相大白:难怪张仲景的老方子不好使了,原来这么多年剂量全弄错了!作者:华小佗来源:华小佗草堂(zhongyihuaxiaotuo)导语:《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圭皋,几百个经方“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用对了,喝杯水酒的功夫,张仲景的方子就把病治好了。

中医的“剂量”为不传之秘。

近代经方“神奇不再”除了辨证水平的高低和中药饮片质量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许多人把《伤寒杂病论》中“经方”的药物剂量搞错了。

从李时珍就开始了!由于达不到仲景学说的基础有效剂量,所以后世用经方一般不能治大病、急病,效果也远没有典籍中描述的神奇。

李时珍的错误关于《伤寒杂病论》用药剂量考证,古代就开始了。

结果纷繁复杂。

比如其1两折合今日多少?考证结果有十多种,从1.2g到16.875g,离散度很大。

古代文献比较复杂。

唐·李淳风《隋书·律历志》:“古称三斤为一斤。

”唐·孙思邈《千金药方》:“吴人以二两为一两,隋人以三两为一两,今以四分为一两秤为定。

”宋·沈括《梦溪笔谈》:“求秦汉以前度量斗升,计六斗当今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当今十三两,一斤当今四两三分。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古今异制……古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古一两为六钱,古一升为三合三勺。

”清·徐灵台《医学源流论》:“汉晋升斗权衡,以今较之,不过十之二。

即仲景一两,谓合今之二钱。

”目前全国统一教材《伤寒论讲义》谓张仲景1两今用1钱(3g),就采用了李时珍的说法。

(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然而,在实际临床过程中,人们发现,“经方”虽然也有效果,但远没有典籍中描述的神奇。

山西著名老中医李可等中医人士就在实践中就不断摸索研究,以取得更好疗效,直到1981年东汉大司农权的出土。

大司农权出土,解开经方剂量千古之谜《伤寒杂病论》中药物的主要计量单位主要是:“两”、“斤”、“铢、”“合”“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医圣”张仲景和寒食散的出处,在《太平御览》中有记载,说张仲景有次见到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对王粲说:“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

令服五石汤可免。

”王粲不以为然,没有听他的,结果“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所言。


这里说的五石汤,又叫“五石散”,或者叫“寒食散”。

鲁迅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这种药进行过严厉批评,认为这是一剂毒药。

而历史上从魏晋时期开始,确实也有不少人,因为服用这种药,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智都受到很大影响。

(张仲景剧照)
那么,既然是一种毒药,“医圣”张仲景却要开这种方子给人吃呢?
寒食散(五石散)的毒性,在魏晋时期的史料中,有详细的记载。

这种毒药,最早是由曹操的养子加女婿的何晏最先服用,接着很快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成为贵族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特别爱好。

当时的士大夫们,在服食了寒食散后,浑身燥热难耐,必须披头散发,穿着宽大的旧袍子才能散热。

最好能疾步行走,发一身汗。

走的时候,还要发出各种啸叫。

不过这样一折腾下来,他们会感觉神清气爽,体力大增,滋阴壮阳。

同时,人的精神会处在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让人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不过,虽然如此,这种毒药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

食用后,如果不迅速地发散掉,不恰当地饮热酒或者穿得太多等,都会有丢性命的危险。

食用过量也会让人性情狂躁,情绪无法自控,比如唐肃宗器重的名士李泌就“服铒过当,暴成狂躁之疾,以至弃代”。

久食寒食散的人,到了晚期毒性发作时,皮肤由于敏感脆弱,容易溃烂生疮,舌头亦渐缩入喉,神志恍惚,面色死灰如鬼,痛苦是让人无法想象的。

(魏晋名士风)
既然有这么大的伤害,“医圣”张仲景为什么还要开出这样的方子呢?
其实,这个根本就不能怪张仲景。

我们先来看看张仲景的生平。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官至长沙太守。

之所以张仲景会走上从医的道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张仲景家境不错,他自幼潜心好学。

除了正经的经史外,他还研讨了大量医学书籍,在医学上颇有见地。

就连他的同乡何颙都说他将来必成良医。

东汉末年,征战频发,灾荒不断,“民弃农业”,四处颠沛流离,瘟疫肆虐,很多人都命丧其中。

(寒食散的配方)
张仲景家是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但也没能逃过瘟疫的吞噬。

很快,家中一大半人都得疫病去世了。

张仲景自此发誓要治病救人,他深研古籍,遍访名医。

由于他谦逊好学,勤于钻研,再加上大量的临床实践,最终学得一身过硬的医术,因此被后人称为“医圣”。

张仲景当时给人开这种方子,是用来给伤寒病人治病的。

这个方子里,确实有“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这些药物。

这些药物的特点是性燥热,可以驱寒。

按照中医的理论,伤寒病人是因为身体处于极度寒冷的状态,需要这样能散发出热力的药物来驱除寒冷,从而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所以说,张仲景开出这样的方子,本身并没有错,目的只是救人。

至于后世从魏晋时期,贵族士大夫们把这个当成一种保健品,当成一种时尚来长期服用。

这个责任,是不应该由张仲景来承担的。

(参考史料:《太平御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