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救赎——《东镇女巫》的宗教化女权研究

合集下载

14女权主义批评

14女权主义批评

0255、女权主义:(1)美国学者肖沃尔特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

(2)是20实际60年代以来盛行于欧美的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女权主义文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它从政治性的男女平等的要求出发,清算和批判文学艺术领域存在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弊病,肯定妇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力图确立女性独立的审美价值系统。

(4)肖沃尔特主张女性写作是一种与男性沟通,而又自身独立的“双重声音的话语”,强调女性写作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0256、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1)女权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2)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权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权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3)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权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0257、女权主义批评是什么?(1)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2)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3)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女巫》的恐怖美学与情感指向

《女巫》的恐怖美学与情感指向

快 乐 和 勇 气 。《 巫 》 示 了成 人 世 界 与 儿 童 世 界 彼 此 间格 格 不入 的 关 系, 现 了对 爱的 永恒 女 揭 表
追 求 以及 儿 童对 爱与 被 爱 的 渴 望
关 键 词 :女 巫》 恐怖 美 学 ; 感指 向 《 ; 情
中 图 分 类 号 :1 68 I0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8 5 ( 0 0 0 — 0 8 0 17 — 24 2 1 )4 0 6 — 3 、 收 稿 日期 : 0 0 0 — 5 2 1— 2 0
中千方百 计地 试 图杀死 自己的 “ 女巫 ” 们备 感畏 惧。 恐怖 感 的产 生不 只来 自客体 本 身 的 恐 怖 。 非客体 化 的 因素 即恐 怖 氛 围的营 造在一 定 程度 上更 为重要 ,达 尔是 一位 十分 擅 长制造 恐怖 的 作 家 , 于动用 多种 艺术 手段 营造 恐怖 氛 围 。 擅
法不信 , 孩子们怎会不害怕呢。 姥姥在教小主人 09 6 公如何辨别女巫时,女巫与普通女人 的差异以 渤
及她l ̄何掩饰这些差异等每一个细微的问 "n t ' l 题 垡
都被解释得很详尽 ,对女巫大王摘下面具后狰 狞面 目的描写 更为 典 型 。达 尔用 形象 而又 猛烈 ■
的语言把女巫大王的极度丑陋、 恶心、 骇人淋漓
先后发表 了l部销行全世界的儿童文学杰作 , 8 两 度获 得 “ 伦 ・ 文 学 奖 ”并 被 授 予英 国“ 艾 坡 , 白 面包 奖 ”深受 世 界各地 小读 者 的欢迎 和喜爱 。 ,
《 巫》 女 是达 尔 的 代 表性 作 品 , 达 尔 的其 与
他作品相类似 , 是达尔一贯钟爱的“ 恐怖情节” 的又一次大发挥。有别于传统的女巫形象 ,女 《 巫》 中的女巫个个都是十足的危险分子, 因为她 们就 隐藏 在人 群 中 .我 们无 法从 外表 上把 她们 和普通人区分开 , 警察也拿她们没办法。 更可怕 的是 ,这 些女巫 要迫 害 的对象 竟然 是正 在读 这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影作品《女巫》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影作品《女巫》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电影作品《女巫》
黄茁静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8)004
【摘要】罗伯特·艾格斯的处女作《女巫》讲述了一个有关17世纪新英格兰地区
清教家庭内部矛盾和信仰危机的故事.通过对影片中的社会背景、不同女性角色的
思想特征以及女巫形象的重构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女巫》所展现的17世纪新英格兰社会中女性思想状态的多样性,并对女性救赎之路进行再思考.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黄茁静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
【相关文献】
1.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世纪女巫文化 [J], 李进超
2.英美影视作品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初探r——以欣赏电影《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衣橱》为例 [J], 陈爱珠
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弗罗斯特《两位女巫》 [J], 韩文菊
4.女性主义视角下简·奥斯汀作品电影改编 [J], 雷盛燕
5.女性主义视角下电影《我的姐姐》人物形象分析 [J], 杨宝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驯服与反抗

驯服与反抗

驯服与反抗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5期摘要:电影《燃烧》是韩国现实主义导演李沧东时隔八年之后的又一力作,其中女主角惠美作为全片的灵魂线索人物推动着影片的发展,同时她的身体几乎成了各种权力交汇的场域。

惠美代表了韩国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被消费主义所裹挟的年轻女性,她们在无形之中被父权社会所驯服和惩罚,即使有意挣脱束缚却最终难逃被种种外力控制的命运。

影片中女主角的整容、表演、舞蹈以及性爱等身体活动行为承担了较强的叙事作用,传递了李沧东对韩国父权制的现实主义批判,在一定程度也是其女性主义精神的表达。

关键词:驯服;反抗;燃烧;女性身体叙事;李沧东;权力话语法国思想家福柯曾指出:“身体是诸多力量(话语、体制、权力)的活动场,只有从凌乱混杂,充满歧义的身体出发,才能够找到权力和话语的轨迹……权力关系直接控制它(身体),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

”[1]27李沧东电影创作的社会背景之一是韩国的父权制社会,它是一个以权力、统治、等级和竞争为特征的系统,男权是核心,男权压制和统治不断辐射,而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受到限制。

李沧东导演从电影《密阳》开始,在进行影片叙事的时候更多地采用女性视角,“将通常意义下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转化为讲述主体,申诉着失语者的情感欲望”[2]44。

经过《密阳》和《诗》两部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影片,李沧东深刻揭露了韩国社会父权家庭与天主教会对于女性的深度压迫,从其之前的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绿色三部曲”中走出,彻底完成了对自身男性视角的男权叙事逻辑的审视、反思以及解构。

而来到最近一部作品《燃烧》,李沧东导演又重新回归了男性视角,但却保留了其作品序列中一贯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已然成熟的女性主义表达,女性主角的身份也从老年女性(《诗》中的美子)和中年女性(《密阳》中的申爱)变成了年轻女性——惠美,并且以一种带有深刻隐喻的表达方式揭示了韩国现代都市女性身体和精神被双重压迫的生存迷局。

游弋在东西方历史的迷宫中——论拉什迪《佛罗伦萨的女巫》“第三空间”的建构

游弋在东西方历史的迷宫中——论拉什迪《佛罗伦萨的女巫》“第三空间”的建构
W ANG Xi u— y i n ,FU Zh e n
( 1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T h r e e G o r g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 Y i c h a n g 43 0 0 2 , C h i n a ;2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N a n y a n g
n a r r a t i v e s k i l l s ,w h i c h i s b a s e d o n t h e r e a l h i s t o r i c l a e v e n t s .I n p o s t c o n l o n i a l d i s c o u r s e ,s u c h h y b id r i t y p r o v i d e s
i c a n c e t h r o u g h a n a l y s i n g t h e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e f f e c t o f t h e wr it i ng s t y l e a nd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t h e n o v e 1 .
山 东 外语 教 学 S h a n d o n g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J o u r n a l
2 0 1 3年第 1期 ( 总第 1 5 2期 )
游 弋 在 东 西 方 历 史 的 迷 宫 中
论 拉什 迪《 佛 罗伦 萨 的女 巫》 “ 第 三 空 间” 的建 构

艺术与救赎——《东镇女巫》的宗教化女权研究

艺术与救赎——《东镇女巫》的宗教化女权研究

63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5期艺术与救赎——《东镇女巫》的宗教化女权研究靳相茹 杨一哲1987年的影片《东镇女巫》,又名《紫屋魔恋》《冤鬼捉伊人》或《伊斯特威客镇的女巫》,深受观众喜爱。

电影改编自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同名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和幽默巧妙融合,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现状和文化危机,也体现了作者深深的人文关怀。

电影主要讲述一个死气沉沉的新英格兰小镇上的三个职业女性,雕刻家亚历山德拉、专栏作家苏克和音乐家简的故事。

她们都是标准的女性主义者——具有非凡的创造性、独立能力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将自己的丈夫玩弄于股掌之间。

她们同命相连,相互依靠,认为完全可以脱离男人而生活。

影片开始时,她们都已经或者马上就要离婚,离弃丈夫或被离弃。

然而她们的融洽关系和稳定生活伴随着一个神秘男人达利尔·范·霍恩(horny little devil,Daryl Van Horne )的出现而发生微妙变化。

电影主要反映了当代美国人面临宗教信仰危机、寻求新的信仰的探索过程。

然而故事讲述了人类或社会仅仅将性爱作为生活的目的或目标,认为性爱是欲望的乌托邦,精神的皈依之所,这其实是行不通的。

最终三个主人公又发现艺术才是通往彼岸的桥梁,它既能承载人们精神的寄托又能满足物质的需要。

作者厄普代克也确实认为艺术可以替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身体的欲望需求而作为人存在的价值。

电影集中体现了现代人寻找自由和自我的途径既不是信奉宗教,也不是沉迷性爱,而是追求艺术。

厄普代克认为追求艺术是通往自由的救赎之路。

一、 影片的主题研究电影随着情节的推进,三位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了从枯燥到充满激情最后到平静的变化,清晰而又深刻地体现了影片的主题,再现了当今美国真实现状,体现了导演和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一)宗教的衰落在美国如果不算家庭和教会,那么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就是小镇,所以小镇生活就是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的象征和代表。

反父权与基督—救赎叙事园子温电影的女性主义思考

反父权与基督—救赎叙事园子温电影的女性主义思考

作为在国际影坛颇受关注的当代日本导演之一,园子温佳作频出。

2002年,第一部初步脱离了早期实验性质的电影长片《自杀俱乐部》引发关注,此后,有以福岛核泄漏为题材或背景的《希望之国》《悄然之星》和《庸才》,有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冰冷热带鱼》《恋之罪》,有以自身或者好友亲身经历作为素材的《纪子的餐桌》《爱的曝光》,也有以女性问题作为出发点的《真实魔鬼游戏》《反情色》,等等。

从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出园子温创作的多个面向,对父权制的思考及其反父权的表达或隐或现地贯穿于园子温电影的整个作品序列中。

他的作品因此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家庭叙事为主,主要着眼于传统家庭秩序的崩解及父权文化批判;第二阶段,园子温开始聚焦于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境况,并将这两者加以结合,女性既是父权制社会的被剥削者,亦是反抗者与拯救者。

一、传统家庭秩序的崩解与反父权叙事园子温电影里一个反复出现的重要母题是关于“家庭”———传统家庭秩序的崩解、对父权的反抗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体现在他的多部影片里,从《纪子的餐桌》到《神秘马戏团》《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庸才》,再到2017年的《反情色》都对此有重要表达。

《纪子的餐桌》里家庭表面和睦,但实际在合照里已经显现出了裂缝,合照中姐姐、妹妹没有看向镜头或面带笑容,而父母显然并未发现这种情况。

父母与子女的不相理解,导致姐妹两人分别出走东京,家庭走向解体和崩溃,母亲不堪忍受现实而自杀,父亲彻三为了挽救家庭启程寻找女儿。

《神秘马戏团》有一个变态而邪恶的父亲,分别将妻子和女儿放置在窥淫的地位满足自己的性快感,母亲嫉妒女儿,女儿离家出走,多年后又回来复仇。

《爱的曝光》是关于家庭被外部的非法宗教入侵。

《冰冷热带鱼》是父权的丧失和家庭遭受内部和外部双重危机后的终于崩溃。

《庸才》里有一个混蛋父亲,不断羞辱压榨着自己的儿子,导致最后的弑父……这几部影片又可以划分出两种基调:一是关于传统家庭秩序的崩解,如《纪子的餐桌》《冰冷热带鱼》和《爱的曝光》;二是关于父亲的强权及与之对应的反抗,如《神秘马戏团》和《庸才》。

倾城影匆诗语流芳爱伦坡乌鸦的女性主义解读

倾城影匆诗语流芳爱伦坡乌鸦的女性主义解读

2009年第5期下半月·总第428期爱伦·坡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诗歌创作中总会涉及到女性的形象,这些女性通常都是美女,而最令人悲伤的莫过于这些美女角色在作品的开始或不久以后就死去,《乌鸦》中的丽诺尔就是一个典型。

对此,爱伦·坡在他的著作《创作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 ,1846)中,非常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主张:“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同时“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而“死亡”则是所有忧郁的题材中“最为忧郁的”,因此,“当死亡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具诗意。

爱伦·坡认为,“发展到极度的真正的美必然有催人泪下的特点,”催人泪下之美则聚焦于:“美人之死”。

爱伦·坡有很多作品都是直接以女性故事作为写作的主题,如短篇小说《莱吉亚》、《艾蕾奥瑙拉》、《贝蕾妮丝》、《莫莱拉》,诗作《丽诺尔》、《乌鸦》和《安娜贝尔·李》等。

爱伦·坡对于这一主题的痴迷来源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

1811年,当爱伦·坡年仅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相继离世,这对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1835年爱伦·坡与友人塔克的通信中就明白无误地显示了这一点。

塔克曾在一封信中提及他记忆中爱伦·坡的母亲具有惊人的美貌,而爱伦·坡则在回信中称塔克对他母亲的描述拨动了他的心弦,因为他从未有机会了解早逝的父母,对于父母之爱的追求也成为了他一生中最为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对母爱的渴望。

爱伦·坡的一些异乎寻常的行为,特别是他喜欢与能够扮演他母亲角色的女性保持密切联系,正是由此而产生的。

同时,对死亡的真切感受也开始深刻影响着爱伦·坡。

1823年,他结识了同学的母亲斯坦纳德夫人,对他而言正是一个美丽慈爱的母亲角色。

爱伦·坡早期的经典诗作《致海伦》正是为她有感而发的。

奇幻而疯狂——法国马赛拉克里耶国家剧院的《女学究》

奇幻而疯狂——法国马赛拉克里耶国家剧院的《女学究》

62上海戏剧•••••••••SHANGHAI THEATRE聚焦奇幻而疯狂□郭斯嘉法国马赛拉克里耶国家剧院的《女学究》被淡化、被消解了,戏剧展示的不再是一群“女人”的可笑与执迷不悟,而是这类“人”的自作聪明与病态自恋。

“才子”远非才华横溢的高洁雅士,“女学究们”也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淑女。

或隐或显,他们各有诉求。

“才子”拙劣地卖弄所谓的“学识”以获利,“女学究们”试图通过知识来掌权。

既然动机不纯,结果自然也就事与愿违。

在他们看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便是力量,但是将知识神话的结果则是会将自己异化为知识的囚徒,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智慧、不能让人明辨是非的话,那么自由将越来越远,而禁锢则越来越多。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男人同女人一样)与知识、与权力、与自由的关系也如此。

凡事过犹不及,尺度与分寸尤为重要。

奇与幻:超性别的“雌雄同体”还未出场就被大家或嗤之以鼻或奉如神明的特里索丹虽然戏份不多,但却是触及戏剧机关与引发矛盾冲突的关键人物。

马莎对这一人物的处理值得玩味。

特里索丹出场反思女权、重新审视自由的角度重排这一经典之作,虽然对莫里哀强大的文本并无颠覆性和创造性的阐释,但她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都极具创意与深意,为这一版的《女学究》注入了奇幻的色彩与疯狂的气质。

特里索丹或女学究们我们知道,莫里哀惯于直接将被嘲讽的对象当剧名,如《伪君子》《吝啬鬼》《可笑的女才子》等等。

《女学究》也是属于此类作品,剧名昭告他想要抨击、揭露的灵魂恶疾与社会恶习。

莫里哀的《女学究》法文名为Les Femmes Savantes ,而法国马赛拉克里耶国家剧院制作的《女学究》法文名实为Trissotin ou Les Femmes Savantes ,即《特里索丹或女学究》。

如果说原作的火力集中在虚荣、盲从又偏执的女“知道分子”身上,那么演出则是把伪善、伪知、猥琐的男“才子”特里索丹也列入被攻击与被讽刺的阵营。

导演这一更改颇有心机:“特里索丹”或“女学究”,男人或女人,指代的范畴更宽泛了,性别也似乎莫里哀在1672年,也就是他离世前一年,创排了五幕诗体喜剧《女学究》。

底层女性的矛盾民国时期女巫群体的时代境遇

底层女性的矛盾民国时期女巫群体的时代境遇

2022年第2期(总第191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91历史学研究底层女性的矛盾:民国时期女巫群体的时代境遇王㊀学㊀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ꎬ北京100048)摘㊀要:女巫作为三教九流中的一个特殊群体ꎬ自古以来便存在于民间社会之中ꎮ民国建立后ꎬ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ꎬ她们时常受到精英人物和开明人士的批判ꎬ也被政府不断加以严禁ꎮ但是ꎬ普通民众对这一群体的信奉却始终未能中断ꎬ从而与上层社会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ꎮ女巫在两个世界中的矛盾境遇折射出时代变化中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与碰撞ꎬ厘清不同背景下的身份特征才能明了女巫生存境遇的时代逻辑ꎮ关键词:民国ꎻ底层女性ꎻ女巫群体中图分类号:B992.5/K25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2)02-0117-08作者简介:王学斌ꎬ1992年生ꎬ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ꎮ㊀㊀在 俗尚鬼神 的古代中国ꎬ女巫和巫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群及信仰行为一直存在于社会中ꎻ这既是一种历史现象ꎬ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ꎬ反映了人类追求实现幻想的愿望ꎮ同时ꎬ女巫作为中国古代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㊁作为盛行于整个社会的巫术的主要施行者ꎬ她们的行为也反映出女性自身的众多问题ꎮ就 巫 字而言ꎬ本来之意便是指女巫ꎮ小篆的 巫 字ꎬ像一个女子挥动两袖ꎬ以舞请神ꎮ«说文解字 巫部»释曰: 巫ꎬ祝也ꎮ女能事无形(即鬼神)ꎬ以舞降神者也ꎮ象人两袖舞形ꎮ 故女巫直称为 巫 ꎬ男巫则称作 觋 ꎮ«国语 楚语下»称: 在男曰觋ꎬ在女曰巫ꎮ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ꎬ巫师中妇女占多数ꎬ除了因当时女性特殊的社会地位外ꎬ主要在于 每个地方她们都被认为比男人更有实施巫术的可能ꎬ在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ꎬ她们都会引起迷乱和恐惧ꎬ这些态度使她们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1]37ꎮ历史上的女巫ꎬ以其广阔的分布地域㊁悠久的时间延续㊁诡秘的行迹和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ꎬ已经引起许多学科ꎬ如社会学㊁人类学㊁民俗学㊁宗教学等的广泛关注ꎬ同时也进入了史学的研究视野[2]ꎮ一些论著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各历史时期的女巫群体及文化ꎬ但是对近代女巫的社会生活演变关注较少ꎮ与中国古代的女巫相比ꎬ经过晚清的激烈变革ꎬ民国时期的女巫延续了之前的大部分特征ꎬ许多民众(尤其是下层妇女)对这一群体积极崇奉ꎬ从民众对她们的称呼仍然多样化便可窥一斑[或泛称为 仙 (民国«川沙县志»云: 巫觋有札仙㊁看仙㊁查仙等名 )[3]ꎬ或通称为 师娘 灵姑 («上海历代竹枝词»称:女巫曰 师娘 ꎬ而 师娘 之 师 应从 尸 演化而来[4]ꎻ«点石斋画报»第4期: 鄂人呼女巫曰灵姑 )ꎬ或俗称 看香头 顶香头 («吴俗信巫»说:吴俗称巫曰 师娘 ꎬ或曰 看香头 )[5]ꎬ或泛称为 仙姑 奶奶 神婆 巫婆 (这些称呼以北方地区居多ꎬ如«长寿仙姑押解来平»称: 该妇又系土娼出身ꎬ不甘茹苦ꎬ遂在家设坛瞧香ꎬ遇俊俏少年实行恋爱ꎬ自称长寿仙姑 )[6]]ꎮ但与此同时ꎬ这一时期女巫的地位也产生了一些微妙变化ꎮ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进步ꎬ许多女性思想日益开放㊁社会经济地位逐步提高ꎬ从而使其对就业的选择也呈多样化ꎮ加之此时政府和知识精英对女巫的批判和例禁日趋严厉ꎬ使得 请神看病 和 驱邪 这一特殊行当仅仅成为一些底层女性谋生的兼业ꎬ信仰人群的规模也在逐渐缩小ꎮ许多从事这一行当的底层女性因其行为与文明世界相悖离ꎬ故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矛盾的711社会境遇ꎮ本文主要从妇女社会生活的角度研究民国时期的女巫群体ꎬ以探究其日常生活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ꎬ不在世界观㊁本体论等方面作过多阐述ꎮ㊀㊀一、女巫的形成及普通民众的崇信民国时期ꎬ在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思想的影响下ꎬ许多人不再遵循㊁信仰传统陋俗和迷信ꎬ但一些城市的下层民众和广大乡村农民由于各种原因ꎬ如经济困难㊁对新知识新思想获取有限㊁从众心理等ꎬ仍旧对女巫积极崇奉ꎮ由于女巫既不掌握明确的宗教教义ꎬ也不知晓系统的宗教理论ꎬ因此她们尊奉的神灵源自儒释道各派ꎮ作为沟通人和神鬼之间的中介人ꎬ女巫能够获得人们尊崇和信奉的关键在于 附体 ꎮ然而ꎬ 附体 的 灵力 并不是每一名女性都具备的ꎮ在获得 灵力 成为女巫之前ꎬ无论年龄大小ꎬ不同女性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与各路 神仙精怪 死者灵魂 取得联系ꎮ如报载: 左安门外赵公坟北红寺住户董五奎ꎬ新近娶的媳妇过门后如颠似狂ꎬ形同疯魔一样ꎬ近来董某也传染了此病ꎬ据说是五台山二仙姑勒令叫他们小两口顶香ꎮ [7]由此可见ꎬ一般女性或者生而具有特殊之处ꎬ或者大病一场后获得特别的品质ꎬ或者经受重大刺激后产生特殊灵感ꎬ 如是日晚念其咒语ꎬ烧其符箓ꎬ装束如癫狂一般ꎬ设牌位ꎬ安佛像ꎬ仙已成了ꎬ乃日发呓语ꎬ以言人之休咎 [8]ꎬ因而获得 通灵附体 的魔力ꎮ至于 通灵附体 如何操作ꎬ主要在于举行不同的仪式ꎮ女巫一般通过舞蹈或者念咒来 通灵 ꎬ焚香㊁烧符也是最为常见的方式ꎮ请神时ꎬ 神降下之后ꎬ或者将意志传达给女巫ꎬ或者直接附在女巫身上ꎬ女巫身巫而心神或者整体成为神ꎬ在这种情况下ꎬ女巫即是神ꎮ [9]1所以女巫的排忧解难ꎬ都是以神的名义做出来的ꎬ由神来安排ꎮ女巫所跳的 降神舞 ꎬ由于各地风俗不同ꎬ形式也略有不同ꎮ民国时期的河北定县ꎬ流行名为 跑花园 的巫术ꎬ即 古代巫觋降神的婆婆舞 ꎮ在特殊节令ꎬ于庙会场中ꎬ女巫三四人为一组 ㊀㊀每人各执一个 神鼓 ꎬ一根 马鞭 (鼓棰)ꎬ也有两个执神鼓马鞭ꎬ一个两手拿着一条两尺多长的花布上下左右的飞舞 在跑的同时ꎬ不但振环击鼓ꎬ以为节奏ꎬ并且口中还唱一种歌词ꎮ跑的步法ꎬ是用一种急行的步伐ꎬ以后越走越快ꎮ她们的跑法ꎬ永远是采穿梭的姿态ꎬ互相来回穿插ꎬ颇令观看的眼花缭乱[10]ꎮ这种仪式ꎬ既是女巫娱神媚仙的一种举动ꎬ也是一种治病的法术 跑过之后一年都可保持健康ꎬ不生疾病ꎮ这一事例也从侧面反映出ꎬ在部分地区降神舞已经由单一的巫术祝祷活动演化为一种年节习俗ꎬ不仅仅包含宗教成分ꎬ还掺杂着娱乐的内涵ꎮ此外ꎬ不同地区的女巫根据不同的条件还掌握着具有 地方特色 的巫术ꎬ其种类之多当属西南地区ꎮ云贵川各省地处西南ꎬ地理位置相对偏僻㊁受外界影响较小ꎬ历史上这一地区一直流行着自然神崇拜㊁图腾崇拜和人鬼崇拜等ꎬ当地女巫也掌握着许多原始性的巫术ꎮ如在四川ꎬ女巫掌握的巫术有拴胎㊁化蛋㊁书符㊁照水㊁观花㊁走阴等ꎬ会根据病人的情形及请求施以法术ꎮ当有迷信之人㊀㊀善发梦呓ꎬ或小儿夜哭ꎬ若往求彼ꎬ则以为胎神不宁ꎬ由彼代为作法ꎬ以红线蓝线拴病人手腕或头顶等ꎬ谓将胎神拴住即可禳解ꎬ名曰拴胎ꎮ若病者稍有痛苦ꎬ彼则以鸡蛋一枚ꎬ置谷草和钱纸中焚之ꎬ同时由彼默念咒语ꎬ俟熟ꎬ则检令病者服食ꎬ名曰化蛋ꎮ发热作冷ꎬ仿佛若有见ꎬ彼以为系魔邪缠绕ꎬ则以黄纸书符ꎬ令病者佩于身旁ꎬ或揣归贴于卧榻ꎬ以为即可镇压ꎬ名曰书符ꎮ又或以清水一碗ꎬ置彼所设之神位前ꎬ焚香燃灯ꎬ由被向碗中注视ꎬ究为何妖何魅ꎬ即可测见ꎬ嘱病者如何消弭ꎬ名曰照水[11]ꎮ这些方法简单易行ꎬ所需费用也较少㊀㊀惟观花㊁走阴二术比较费事ꎬ非病久不痊ꎬ或至危险程度ꎬ不求作是法也ꎮ大抵求作是术ꎬ一般病者既已沉重ꎬ不能亲去ꎬ则延自家内ꎬ或由其亲属代为往求 既至ꎬ请谒巫者后ꎬ以白米置案上ꎬ香烛即插其中ꎬ雄鸡则留以祭神之用ꎬ照例由巫者浣洗出堂ꎬ向神闭目默坐ꎬ移时即手足摇动ꎬ喃喃作语ꎬ若唱若811哭ꎬ求者则洗耳静听ꎮ问系何人ꎬ则作妇声娇叱曰ꎬ我系尔姑或尔祖ꎬ汝不识耶?求者叩以生前情形ꎬ及家庭琐事ꎬ言之亦肖亦不肖[11]ꎮ通过获得 附体 的能力和掌握的各种巫术ꎬ女巫的职事也变得纷繁众多ꎬ随着时代的不同ꎬ略有差异ꎮ总括起来ꎬ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医疗疾病ꎻ(二)占梦ꎻ(三)决疑预卜ꎻ(四)驱邪ꎻ(五)祈雨ꎮ [9]209与前代相比ꎬ民国时期的女巫职事则以请神治病㊁占卜㊁走阴㊁驱邪和祈雨为主ꎬ而尤以请神治病为重要ꎮ由于许多底层民众限于经济条件无法去医院就医ꎬ一旦患病ꎬ只能求助于当地巫医ꎮ当时北京地区便有许多女巫以 顶香 为名ꎬ给人治病: 右安门内二条胡同九号ꎬ住户伊王氏ꎬ素以顶香为人治病为生ꎬ一般善男信女往者颇众ꎬ故有 黄大姑 之名ꎮ前往焚香叩首㊁求治疾病及送黄布匾者无日无之ꎮ [12]这些女巫年龄各异ꎬ 素日并无正业ꎬ游手好闲 ꎬ 所顶香头 ꎬ有的是京西戒台寺大仙姑ꎬ也有供奉的是五台山大仙姑ꎬ或者莲花山九圣仙姑等ꎻ她们对外宣称的 本事 ꎬ则是 能够瞧香治病ꎬ不拘什么样为难大症仙姑便妙手回春ꎬ如遇有疑杂未决之事ꎬ亦可向仙姑卜算ꎬ以定吉凶 [13]ꎮ就治病而言ꎬ 仙姑 所使用的 药品 主要是炉药(即香灰)ꎬ辅以符咒ꎬ说是 在家中设立佛龛ꎬ终日朝香礼拜 [12]ꎬ百病即可治愈ꎮ北京地区的 仙姑 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声名远近皆知ꎬ 每日前往烧香还愿者络绎不绝ꎬ祈求仙姑代给治病ꎬ或卜算吉凶ꎮ凡是前去治病者ꎬ大半皆以妇女为最多ꎮ [14] 并不是因为她们具备的个体特性ꎬ而是因为社会对待她们以及她们这类人的态度ꎮ [1]37女巫力量之源是大众舆论ꎮ通过施展各种巫术ꎬ女巫获得了普通民众尤其是村镇妇女的普遍信奉ꎬ其境况自然比普通农家甚至城市工人优裕ꎮ如燕家镇女巫贡氏ꎬ 每逢三节ꎬ均有人酬谢礼物 贡氏每诊一病ꎬ铜元三十枚ꎬ左近村人无不知之ꎬ连日给贡氏挂黄布匾额者ꎬ非常踊跃ꎬ因此骗得钱财甚多ꎮ [15]即使是20世纪30年代因世界经济危机和战乱的影响ꎬ中国农村陷入极度贫困时ꎬ平民百姓对女巫仍然十分崇奉ꎬ各村镇女巫㊀㊀开坛过会ꎬ解除灾难ꎬ若蚕既至ꎬ则肴馔香纸㊁坛布油钱等类ꎬ统计每次消费不下数元ꎮ其中尤以废年期内ꎬ过会者既多ꎬ各组巫女均形活动ꎬ由废年元旦起ꎬ女般巫女此聘彼请ꎬ几无虚日ꎬ直至月尽方止[16]ꎮ时人对此评论道: 值此农村经济破产ꎬ农民十室九空之际ꎬ以有用之金钱作无用之消耗ꎬ既害社会ꎬ复损个人ꎮ [16]然而ꎬ正是得益于下层民众的稳定信仰ꎬ这一时期女巫的社会处境才相对较好ꎮ㊀㊀二、当局与知识精英对女巫的批判和禁止早在晚清ꎬ许多有识之士和地方政府就对女巫的存在提出批判ꎬ尤其是义和团运动后ꎬ清政府对 私设神坛 和 妖言惑众 更是严厉禁止ꎮ尽管经过清末新政的实施ꎬ清政府对各种迷信和陋俗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ꎬ 官厅严禁不贷ꎬ士绅嫉恶如仇ꎬ所谓女巫者匿迹乡僻ꎬ忘敢稍露 [17]ꎬ但这一改革的流产ꎬ也使这些现象未能彻底禁绝ꎮ民国成立之初ꎬ北京政府颁布一系列 除旧布新 的法令和政策ꎬ各地女巫的社会处境也随之发生变化ꎮ(一)当局对女巫的处理与例禁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ꎬ将各地女巫的存在作为社会问题进行处理ꎬ政府各部相继颁发政令对其进行约束和禁止ꎮ1913年ꎬ内务部长朱启钤颁布训令:㊀㊀查吾国祀庙林立ꎬ附会者往往凑合药品ꎬ拉杂成方ꎬ付之剞劂ꎬ编列甲乙ꎬ名为御方ꎬ一经祈祷即砒鸩亦必配服ꎬ此等陋习相沿ꎬ一般无知愚民因迷信而转致夭札ꎬ可悯实甚ꎮ本部负有保护民命之责ꎬ合亟令仰饬属ꎬ协同各处自治机关ꎬ一体严禁ꎬ将所有各庙刊列方单暨排印各板立即烧毁ꎬ以绝根株ꎬ而重生命ꎮ至女巫左道惑众ꎬ以术为市ꎬ尤为民病之害ꎬ应一并查禁ꎬ毋稍瞻徇[18]ꎮ由于部分女巫 为人治病ꎬ风声外泄 ꎬ 复借势贩售烟土ꎬ雇主亦颇踊跃ꎬ大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势 [19]ꎬ更使得民初政府对她们采取了严禁措施ꎮ随着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ꎬ民众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㊁社会各911方面发生巨大变化ꎬ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政府对女巫的批判ꎮ在北京政府的倡导下ꎬ针对各种迷信陋俗ꎬ各省相继发布训令表示严禁ꎮ1922年ꎬ江苏省政府针对上海女巫一事发布的政令中称:㊀㊀切查苏沪各属ꎬ向有女巫为人关亡㊁看邪等ꎬ利人愚暗ꎬ信口雌黄ꎬ乡曲愚妇鲜不入魔 中人之产每为所破ꎬ甚而为病家立方赐药ꎬ符箓驱鬼等ꎬ黑幕重重ꎬ凶逾盗贼 厅耳目不及ꎬ警吏因利包庇ꎬ荼毒所至ꎬ遍地皆是 警吏职责所至ꎬ任令通都大邑明目张胆ꎬ报纸时有所载ꎬ同类争利常闹ꎬ不予严禁何以安众?敢环请饬令所属各厅县ꎬ将此种毫无天良之女巫妖道ꎬ及匿居乡僻类似者ꎬ一律示禁ꎬ以驱害马而重生命ꎬ实为公便[17]ꎮ民初政府颁布的禁巫令从表面上看与旧时政府并无大的不同ꎬ但实际上却表现出革命性和现代性意义ꎬ 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 [20]ꎮ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的科学主义成为政府批判民间信仰的有力武器ꎬ反对迷信成为不容置疑的举措ꎮ1927年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ꎬ开始了一系列政治㊁经济㊁社会方面的建设ꎮ南京政府强调 党治 原则ꎬ提出 一切权力皆由党集中ꎬ由党发施政府ꎬ由党员任保姆之责 [21]ꎬ要求民众 尊信党国 ꎬ而装神弄鬼的女巫的存在自然被视为阻碍社会政治的发展ꎮ河北曲阳黄山各庙ꎬ有许多邪祀淫祀ꎬ且香火旺盛ꎬ这里㊀㊀住有女巫从中作祟ꎬ胡乱造谣ꎬ诈骗乡民ꎬ历有数载ꎮ近来该巫 率领妇女ꎬ引诱游民ꎬ在村中用金钱勾结土劣ꎬ大肆活动ꎬ扬言不久即有真龙天子出现ꎬ假重阳庙会特出风头ꎮ日前有人报知山下党务区分部ꎬ该部工作人员协同该区巡官警士数名ꎬ到庙中弹压ꎬ只见众巫公然捏词ꎬ意欲反抗ꎮ某党务区分部ꎬ确查明该巫肆行无忌ꎬ实属有碍治安ꎬ若不急行铲除此巫巢穴ꎬ恐民众对于本党国完全失掉信仰[22]ꎮ在 革命思想 的指导下ꎬ国民党地方党部发起了 破除迷信运动 ꎮ1929年ꎬ贵州临时政务委员会发布训令:㊀㊀查禁贵阳市迷信机关ꎬ驱逐神婆㊁端工㊁巫道ꎬ并由会通令各县一律取消一案ꎬ业经本会第十三次常会议决通过ꎬ着即照办ꎬ并宣传除分令外合行抄发原提议书ꎮ仰即遵照办理ꎬ认真取缔ꎬ勿得敷衍[23]ꎮ新生活运动 推行时期ꎬ南京国民政府希望通过推行 礼义廉耻 的观念和 社会教育 的方式ꎬ对民众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进行改造ꎮ因女巫的行为违反儒家传统伦理道德ꎬ故对其批判尤甚ꎮ在山西ꎬ时人张纯熙指出:㊀㊀推行新运ꎬ首重四维ꎮ然欲实行四维ꎬ不能不除四维之反点ꎮ窃思巫觋一项ꎬ虽属小道ꎬ第假神欺人ꎬ四维不讲ꎬ廉耻尽丧ꎮ诚以若辈之伎俩ꎬ或假云治病ꎬ或伪言禳灾ꎻ愚夫愚妇不察其奸ꎬ或被骗银钱ꎬ或被拐衣物ꎮ若辈困守浪子之私贿ꎬ甘言密语ꎬ百般诱惑ꎬ或以美酒乱其性ꎬ或以淫词动其心ꎬ虽三贞九烈ꎬ玉砌冰清ꎬ亦难跳出术外矣ꎮ更有以男伴女ꎬ暗中奸骗ꎬ种种淫情ꎬ污不堪言[24]ꎮ除此之外ꎬ各地也发布了许多关于取缔女巫的布告ꎬ对乡民进行生活 科学化 的普及宣传ꎮ如广西博白ꎬ县政府禁止女巫利用关岳信仰骗取钱财:㊀㊀关岳原系使人敬仰两先贤ꎬ生平忠义ꎬ爱国爱民ꎬ并非祈求财富㊁祷救难灾ꎬ乃竟有神棍㊁巫婆假造种种妖言ꎬ蛊惑愚夫愚妇ꎬ发卖符咒ꎬ从中骗钱ꎬ致令乡间妇女结队而来跪求财富ꎬ甚至有淫荡妇女瞒骗亲属ꎬ借名拜神乘机私自卖淫ꎬ伤风败俗ꎬ亵渎先贤ꎬ殊属可恶[25]ꎮ(二)知识精英对女巫的批判除政府之外ꎬ知识精英也对女巫的不合理存在不断提出批判ꎮ尽管传统士绅和新一代知识分子所持逻辑话语并不相同ꎬ但这样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却并没有产生冲突ꎬ而是在上下层社会中相互连接ꎬ由此对女巫的社会处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ꎮ传统士绅对女巫批判的理由倾向于 违背伦理ꎬ有伤风化 ꎮ例如ꎬ在一则案例中ꎬ描述了男子假扮女巫与人通奸的 奇闻 :1913年3月ꎬ有来自河南的两男一女ꎬ男子精通星象之术ꎬ女子则021为女巫兼通医术ꎮ女子自称信奉观音大士ꎬ凡无子嗣之人ꎬ她只要向观音祈祷ꎬ则一定有回应ꎮ乡绅尤姓无嗣ꎬ其妻子 谋之巫ꎬ巫言可以为力ꎬ第须夫妇异居一月ꎬ洁身诚志ꎬ祷于大士ꎬ乃效ꎮ妻告其夫ꎬ夫诺ꎮ于是女巫遂客其家ꎬ其夫就宿外舍ꎮ巫乃设坛寝内ꎬ与其妻日夕拜祷于大士ꎮ如是者ꎬ一月始去ꎬ而尤氏妇遂孕矣ꎮ于是道路传闻ꎬ女巫之名大震 [26]ꎮ乡里有一位孙姓妇女ꎬ某天因病请女巫治疗ꎬ并借宿于女巫住所ꎬ 翌日扬言于中曰ꎬ彼女巫乃易弁而笄者ꎬ谓予不信ꎬ盍往验诸ꎬ于是士论哗然ꎮ遣乡姥往验ꎬ巫赂之ꎬ竟不以实报ꎮ适有司者巡视至ꎬ乃遣役往捕ꎬ一鞠而服ꎬ果男而伪为女者ꎮ [26]由此案例可知ꎬ有的男性不仅假扮女巫行骗ꎬ而且 借此通奸ꎬ违背伦常 [27]ꎮ在一些乡绅看来ꎬ妇女对女巫的过度信仰ꎬ使其 发展日盛一日ꎬ广收徒弟数十人ꎬ并有年轻妇女愿为其徒者ꎬ非为以医误人ꎬ且闻有伤风化之事 ꎬ这严重违背儒家传统伦理道德ꎬ必须加以严禁ꎮ女巫之存在ꎬ在传统士绅看来ꎬ是伦理风化问题ꎻ而在新一代知识分子眼中ꎬ则是有碍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ꎮ他们认为ꎬ 国人有许多不良的习惯ꎬ尤其是关于迷信一类的 [28]ꎬ 数千年来ꎬ风俗腐败ꎬ民智瞀塞ꎬ文化落后 是 迷信神权故ꎮ家庭未改良ꎬ无教育ꎬ妇女巳无智识ꎬ而乡村女巫遂有以簧鼓之也 [8]ꎮ学者黄耀廷认为ꎬ有的底层妇女之所以成为女巫ꎬ 皆因人品淫污ꎬ衣食不足ꎬ左思右想ꎬ假问仙以骗人愚人ꎮ乡村之愚夫愚妇ꎬ闻其名遂为女巫所诱ꎬ趋之若鹜矣ꎮ 他认为女巫的存在妨碍正业㊁摇动人心㊁教唆犯罪ꎬ希望对女巫加以取缔ꎬ从而使 迷信除ꎬ社会自进化矣 [8]ꎮ一位名叫章振英的学生对女巫的批判更为激烈ꎬ他发表«讨女巫檄»ꎬ称女巫㊀㊀性非和顺ꎬ地寔微寒ꎬ曾为人家妇女ꎬ既入左道旁门ꎬ洎乎长大ꎬ败俗伤风ꎬ借术敛财ꎬ妖言惑众ꎬ勾引各地乡愚ꎬ诱惑无知妇女ꎬ阳托敬佛修斋ꎬ阴则招摇撞骗ꎬ加以虺蜴为心ꎬ豺狼成性ꎬ自许菩提ꎬ能骗瘟疫ꎬ俨然仙女ꎬ可降吉祥ꎮ此固国民党之共恶ꎬ国法之所不容也[29]ꎮ他呼吁:㊀㊀打破迷信ꎬ铲除社会淫媒ꎬ扫去革命障碍 公等或居学界ꎬ或在商场ꎬ或为官吏ꎬ或是军人 倘能同心戮力ꎬ勇往直前ꎬ共负靖妖之责ꎬ同成收怪之功ꎬ则迷信可以破除ꎬ而社会可以日进文明ꎻ若其故步自封ꎬ徘徊歧路ꎬ则风俗势必日偷ꎬ人民痛苦日甚ꎬ地方社会ꎬ将有不堪设想者矣[29]ꎮ在 乡村建设运动 和 新生活运动 期间ꎬ大批新一代知识分子为了改造乡村社会㊁改造国民ꎬ采取了不同措施以启迪教育农民破除迷信ꎮ这些知识分子对许多乡村民众得病不延医治疗ꎬ而是求助于本地女巫ꎬ以致病情延误ꎬ十分痛心ꎮ有论者指出:㊀㊀中国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民都是农民ꎬ所以我国的农村到二十世纪的现时代ꎬ也被人们所重视起来 记者服务农村ꎬ接近农民机会较多ꎬ每见农民遇了疾病ꎬ第一需要叫香头 巫婆ꎬ无知愚民以为病是魔鬼作祟ꎬ请了巫婆做了鬼戏ꎬ能疏通病魔ꎬ病即霍然ꎮ此种迷信事件ꎬ民间至今仍残留着ꎬ民智之低落ꎬ无可讳言[30]ꎮ论者认为农民生病让巫婆来诊治是愚昧无知的表现ꎬ 他们甘愿当了当头给巫婆ꎬ却不知延医诊治 ꎬ 此辈巫妇ꎬ只知骗钱ꎬ不顾人之生命ꎬ望有该管之责者ꎬ予以严重查禁ꎮ [31]并呼吁 新医 到农村去ꎬ以启迪民智ꎮ抗战爆发后ꎬ有学者在文中将女巫对农民的影响上升到 国难 层面ꎬ提出 国难农民教育的特质和内容ꎬ是决定于中国的国难属性和社会特质的 ꎬ并认为 过去自给自足的农村里ꎬ民众知识是非常闭塞的ꎬ迷信和邪说很容易灌入他们的脑筋 ꎮ作者主张开展 教育农民ꎬ训练农民的工作 ꎬ从而使农民摆脱愚昧ꎬ 巫婆自然随之灭亡 [32]ꎬ这对于抗战救国也是有裨益的ꎮ经过政府和知识精英二十多年对移风易俗的推进ꎬ地方社会对女巫的存在和一些迷信活动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ꎬ普通民众对科学有了一定的认识ꎬ女巫信仰的群体也逐渐缩小了ꎮ但是因政府更替频繁ꎬ政令不畅ꎬ加之战争不断和社会改革事业进行得不彻底ꎬ仍旧给女巫留下了一定的生存空间ꎮ如1947年121㊀㊀秀川乡一带ꎬ近来出现女巫颇多ꎬ据统计不下二三十人ꎬ其中不少均为二十岁左右的妙龄女郎ꎬ扬言伊等有包龙图㊁姜太公等附体ꎬ故能为人医治百病ꎬ受愚弄者ꎬ不知凡几 有该地保长沈某不信伊等所为ꎬ拟加取缔ꎬ然终为全体女巫包围ꎬ除处罚猪头三个以作忏悔外ꎬ并令其长次二媳常驻 公馆 ꎬ该地女巫之猖獗ꎬ由此可见[33]ꎮ但总体而言ꎬ女巫的境遇已日趋没落ꎮ㊀㊀三、女巫在时代变迁下的矛盾境遇近代中国ꎬ在内外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ꎬ经过一系列政府和民间主导的社会运动ꎬ民主㊁科学㊁教育㊁卫生等新式理念日益深入人心ꎮ而在这个过程中ꎬ女巫的社会境遇也在不断发生演变ꎮ总体而言ꎬ她们作为由女性组成的一个特殊群体ꎬ在民国时期面临着处在 两个不同世界 的矛盾境遇ꎮ一方面ꎬ女巫悖离于上层文明世界ꎬ是被批判㊁取缔的对象ꎻ另一方面ꎬ在下层的普通民众中ꎬ她们又是被尊崇的偶像ꎮ在文明世界中ꎬ女巫的存在当然是不合理的ꎬ因为在科学观念的影响下ꎬ有识之士指出巫术本是错误观念的产物ꎻ而随着时代发展和思想解放ꎬ普通民众认识能力提高ꎬ对女巫的崇信程度必然会逐渐降低ꎮ另外ꎬ民国时期女巫的种种行为已与原始巫术的宗教性质相悖ꎬ她们大多不过是以巫术作为骗取钱财的谋生手段ꎬ有的甚至只是为了骗取钱财才成为女巫ꎮ她们㊀㊀往往有意繁化巫术仪式ꎬ其本意是维护巫术在社会上的地位ꎬ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ꎬ但由于耗费大量人力物资ꎬ增加了人民的负担ꎬ反而促进了自己危机的到来[9]225ꎮ时人指出:㊀㊀愚民请巫婆ꎬ敲猪头是免不掉的一回事ꎬ请巫婆费起码要四角至一元以上不等ꎬ敲猪头就非数元不可了ꎮ这样的农村ꎬ即使不受外力的压迫ꎬ内力的榨取ꎬ也难维持那残喘似的现况ꎬ医药贵重些的就算非他们所能享用ꎬ然而事实上只要他们肯免了敲猪头ꎬ移此费来延医吃药ꎬ未始不是办不到的事[30]ꎮ一位笔名为 异林 的青年撰文称:㊀㊀今日已经渐进文明的兴业ꎬ医学的发展ꎬ已有相当的成绩ꎮ可是人民有病ꎬ信鬼神ꎬ去问巫婆(俗语称为灵姐)生的是什么病ꎬ来害的是什么鬼神ꎬ要如何恭敬ꎬ用什么好吃的三牲酒礼去拜ꎬ比之要请医生ꎬ问的是什么病ꎬ应吃什么药ꎬ特别要紧[34]ꎮ而在科学思想的推动下ꎬ民智得到提升ꎬ女巫所谓治病救人的巫术无法取信于有识之人ꎬ遂逐渐被主流社会所否定ꎮ与政府和知识精英主导下的文明世界不同ꎬ一部分生活在城市的下层民众和乡村的农民限于自身生活条件和闭塞的环境ꎬ近代科学对他们的影响较小ꎬ许多人的生活依旧延续着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ꎬ从而形成了另一个靠传统信仰维持的 小世界 ꎮ 巫术乃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根本产业 这项遗业要靠传统才见知于人ꎮ [35]某些人从事巫术活动是出于社会对待其身份的态度ꎬ所以巫师也成为强烈的社会情感的对象ꎮ 由于这些情感基本上都是被巫师的反常特征激唤起来的ꎬ所以如果巫师有社会身份的话ꎬ那么他的这个身份是可以被界定为反常的社会身份的ꎮ [1]42女巫因身负特殊 魔力 ꎬ加之在奇异的信仰氛围中集群心理效应的作用ꎬ于是获得了民众的尊崇ꎮ一些民众由于担心 神灵 的惩罚ꎬ即使女巫所施展的巫术失败或未能灵验ꎬ他们也不敢质疑ꎮ如北京 德胜门外住户柳长春之子年八岁ꎬ日前突受瘟疹ꎬ攻入喉间ꎬ长春素信神道ꎬ在附近黄庄地方ꎬ请了一个许仙姑的ꎬ给取再治ꎬ讵许仙姑一施仙术ꎬ竟将女咽喉割坏ꎬ瞬间毙命ꎮ长春因恐得罪仙姑ꎬ不敢声诉ꎬ当即掩埋了事 [36]ꎮ相反ꎬ若女巫的法术偶有灵验ꎬ民众便更加相信之ꎬ也会使其声名大震ꎮ不过在多数情况下ꎬ女巫法术的作用令人感觉模棱两可ꎮ当时一位作者曾记述了自己幼年时因得怪病ꎬ女巫认定为 虎魂作祟 ꎬ从而为其 驱虎魂 的经历: 那女巫给我赶虎魂之法有二:一是用外术ꎮ一是服符ꎬ这该称为内术ꎮ她使用的外术是以吹 法气 为主干ꎮ 法气 是由她供奉的神口中出来ꎬ所以外术第一步骤ꎬ是先请她供奉的神出来ꎮ她在我家的佛前烧纸烧香完结后ꎬ便闭上眼两手合上ꎬ跪在地上ꎮ静默了大约有五221。

从《女巫》看儿童电影改编的美学策略

从《女巫》看儿童电影改编的美学策略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3 4 : l 0 1 3 ( )1 6一 9
CN 3—1 1 / I S 1 7 5 2 l G4 S N 6 4—5 3 69
J u n l fKu m ig Unv ri o r a n n ie st o y
【 童文 学研 究 】 儿
ac ntueZ e agN r l nvrt,h agJ h a3 10 C ia C i e ut e eerhIstt,hj n oma U i sy Z  ̄i i u 20 4,hn ) d u i i ei n n
Ab t a t r m e a d e c o n fve sr c :F o t u in e Sp i to iw,s me a a t t n fa s ei t t ge n T e Wi h s ae i rp r F r e a l h o d p ai so e t t s a e i si h t e r mp o e . o x mpe,t e o h c r c h d c e sn fp a p r ,t e e a e b t g o ri i g amo p ee a d t e w a e i g o e ln ig o p r u l o o l e u e t e e r a i g o ly s i t h x c r a i ft r y n t s h r n e k n n f h gn fs i t a me w u d r d c h i n e f h t o i h c am ft eo i ia r n a e a s n f a t e aie i a t n c i r n h r o rgn l h wo k a d h v i i c n g t g i n v mp c hl e .Asar s  ̄, h l r n Sf mss o l a e t e p c l r is o d e u c i e l h u d tk e u i i e d i h at o h u in e it c o n n o r h n h s e c fpa p r o t l h ri i gamo p e ea r p r e re ft e a d e c n oa c u t d c mp e e d t e e s n eo ly s i tt c nr e t r yn t s h r tap o e ge .B s e , a i o ot e f d e i s d i w u d b e tri t e w r o ti st p c n h ma i ,whc o l e g o o h lr n s me tld v lp n . t o l e b t h o k c n a n o i so u n t e f y ih c ud b o d f rc i e na e eo me t d Ke r s h i h s a sh t t t ge . c i r n S f ms p a p rt tri ig a mo p e e s i t a o y wo d :T e W t e ; e t ei sr e is ; h l e l ; ly s i ; r yn t s h r ; p r u l me c c a d i i e f i h

浅谈果戈理的宗教思想

浅谈果戈理的宗教思想

浅谈果戈理的宗教思想论文关键词:果戈理;宗教思想;东正教;博爱;拯救;先知论文摘要:果戈理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但学界对其宗教思想知之甚少。

研究果戈理的宗教思想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他和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俄国当时的哲学、文化思想。

果戈理是俄国文学中具有双面影响的作家,他前半生的作品主要描写现实生活,后半生作品的主题却是宗教。

有人指出:“毫无疑问,在果戈理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世界观的某些方面在创作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体现。

这首先说的是从童年时代起就已经吸引他的宗教道德思想。

”一、果戈理宗教思想的形成宗教思想影随果戈理一生,也就是“宗教救世主思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果戈理现实主义创作高潮时就具有了。

在用宗教观点解释某些艺术问题时(《俏佳人》),在诸如《圣约翰节前夜》和《可怕的复仇》这样一些作品里描写各种虚幻象征形象时,这些思想都有所体现。

不过,这些思想在果戈理的艺术作品里并不占据重要地位。

在他后期政治论作品中,它们才开始占有优势”。

他的宗教思想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1.家庭、学校的影响果戈理出生于乌克兰,母亲则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宗教。

“宗教在果戈理家里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不顾常年的经济拮据,开始兴建教堂……”,除此之外,他居住的小俄罗斯自古以来就笃信宗教。

这些,使果戈理从小埋下了宗教思想的种子。

果戈理在小学读书时,就已经诵读圣经和各种法则。

中学时已有神学必修课程,如“教义问答”和“圣经诠释”等。

这些宗教教育的灌输,使果戈理从少年时代起就有了宗教信仰理念。

1825年,当他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祝福你,神圣的信仰!我只能从你那里得到安慰,也只有你能消除我的忧伤。

”这封信里反映出了他的宗教信仰。

宗教学校的系统训练使果戈理心中的宗教思想种子开始发芽。

2.欧洲的现买追问果戈理在欧洲生活了14年之久,对欧洲的一切都很着迷。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果戈理发现欧洲“到处是思想的暗示,就是没有思想本身,到处都是半成品和快手,整个民族只是漂亮的小装饰,不是伟大的画面”。

《女巫》中女性童话他者形象研究

《女巫》中女性童话他者形象研究

耿宇《女巫》作为一部童话作品,作者披着儿童视角的外衣站在男权中心主义的立场,内容摘要:刻画了两类女性:一类是以漫画手法刻画的女巫形象,作者对于这类独立女性的代表极尽丑化和恶化之能事。

另一类是以姥姥和詹金斯太太为代表的传统女性的典型,顺从和牺牲是她们的特质,而作者对其赞美有加。

根据这两类不同女性的塑造,凸显了作者的女性观。

作者这种“文学厌女症”的形成,并毫不避讳的在童话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出于对童话的特殊职能的男权渗透的因素。

总之,这部童话到处充斥着男权思想,在女性主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童话漫画式妖妇两类女性形象男权视角原因虽然童话的主要功能是充当娱乐和教育儿童,但作为一种“大人写给儿童”的特殊文体,“它的创作者、购买者乃至讲解者多是成年人”[1]罗尔德·达尔作为一名20世纪英国的男性童话作家,他不自觉的在他的童话作品中用男性权威的眼光来审视和观察女性。

其中《女巫》就是一部典型的男性注视下的女性童话形象妖妇化的童话作品,这部童话作品中的男权意识因素,在女性他者形象的妖妇化塑造,儿童视角背后的男权注视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体现。

一.女性他者形象的塑造《女巫》中的女性童话形象很少,除了姥姥和只出场过几次的詹金斯太太,这部童话中所有的女性都是以面目可憎、心肠狠毒的女巫的形象出现的。

这两类女性形象作为作者主观加工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折射出了罗尔德·达尔的女性观念。

波伏娃说过“女人是逐渐形成的。

从生理、心理或是经济因素,没有任何的既定的命运可以决定人类中的女性在社会中所表现的形象。

决定这种处于男人和阉人中间的、有着所谓女性气质的人种的是整个文明体系。

只是另一个蓄意所为,一个人才会被确定为他者。

”[2]为了改变这种命运,20世纪女权运动风起云涌,这不单是一场政治和生活中的革命,也是一场文学上的革命。

无数女性作家涌现出来,她们以文学为武器给自己正名,为女性谋平等。

因此,创作于1983年的《女巫》在这样的文学大潮下,依旧站在男性批判的立场塑造女性形象。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异国情调与本土意识形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与中国的对话张跃军好人何以变成坏人?--评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谢芳《乡村医生》--"内宇宙"幻化的现代神话叶廷芳"在流沙中行走":论《植物园》的"叙述" 仵从巨在梦的阐释中展现权力关系--论《人鼠之间》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效用方杰海明威:"有女人的男人" 戴桂玉美国文学对地域之情的关注孙宏乔叟对英国文学的贡献肖明翰论勃朗宁诗歌的艺术风格刘新民《堂吉诃德》的多重讽刺视角与人文意蕴重构蒋承勇比较文学讨论在中国的进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周小仪,童庆生关于表现主义的定义问题张黎拉康与分裂的主体严泽胜《窃信案》:文本与批判的对话何宁全球化语境中东方文化与文学的讨论现状与前瞻麦永雄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王守仁新历史主义还有冲劲吗? 宁厄普代克的平凡之作受到批判宁西蒙发表新作《有轨电车》吴岳添从大江健三郎眼中的村上春树说开去许金龙"新世纪东方文学讨论与教学学术研讨会"侧记王燕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冲突命题周宪关于殖民和后殖民仿照石海峻普鲁斯特论波德莱尔刘波《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挽救主题刘立辉探讨T.S.艾略特的"秩序"理论江玉娇霍尔顿与脏话的政治学程巍自卑情结:福克纳小说创作的重要动因朱振武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冯季庆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原型解读程倩《欲望号街车》的不确定性与冲突性徐静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孟庆枢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间主题吴笛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李维屏狄更生的死亡比方与基督董爱国冯至与德国浪漫文学殷丽玉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 申丹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林树明被忽视的R.L.斯蒂文森--斯蒂文森小说理论初探王丽亚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林少华虚像与反差--夏目漱石精神世界探微高宁重读《麦琪的礼物》朱刚从《"水仙"号船上的黑水手》及其《序言》看康拉德的艺术主见与实践高继海论马卡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侯玮红《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程锡麟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空草普罗米修斯的hubris--重读《被绑的普罗米修斯》陈中梅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肖明翰许多的印度,许多的印度文学空草一场辛苦而糊涂的意识形态之战--谈玛丽琳·芭特拉的奥斯丁讨论王海颖布洛克斯和他的自然诗--兼与谢灵运比较刘润芳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谷裕乌托邦文学与《圣经》赵宁日本"大冈故事"《审问生母与继母之事》与元曲《灰阑记》中田妙叶《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殷企平利哈乔夫:20世纪俄罗斯最终的深思吴晓都全球化语境中的惠特曼讨论刘树森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忏悔录》的真实性与语言的物质性--论保尔·德曼对卢梭的修辞阅读昂才智论默多克的小说《逃离巫师》中的权力和权力人物主题何伟文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吴泽霖现实·梦幻·梦幻戏剧--斯特林堡的《父亲》和蒙克的《病室中的死亡》耿幼壮奈保尔笔下"哈奴曼大宅"的社会文化分析梅晓云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境况蓝仁哲"历史的噩梦"与"创伤的艺术"--解读乔伊斯的小说艺术郭军《所罗门之歌》:歌声的分裂刘炅《千亩农庄》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左金梅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冯亚琳神性的幻灭和人性的冲突--《沃斯》的悲剧意义初探吴宝康《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张黎理查逊与菲尔丁之争--《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对比分析刘戈论海达·高布乐是一个颓废者何成洲能乐《芭蕉》:芭蕉精形象的形成与日本佛典的关系张哲俊又一个马克·吐温? 宁今日重读吉卜林萧莎屋里屋外:关于当代英国诗歌的一个话题空草《源氏物语》中夕雾读高校寮情节的真实性张而弛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形式讨论戴从容转喻与隐喻--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李娟美国黑人作家与犹太作家的生死对话--析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房客》乔国强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应雁与"两种文化"的对话--谈戴维·奇的小说《想》童燕萍"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曾艳兵弗·索洛维约夫与俄国象征主义汪介之从圆到圆:论博尔赫斯的时空观念唐蓉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郭春英对《解读叙事》的另一种解读--兼与申丹教授商榷申屠云峰论泰戈尔的韵律诗学侯传文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申丹寻求另外一种真实--评德国浪漫艺术童话超现实的美学旨趣冯亚琳审美与政治:关于济慈诗歌批判的思索章燕互文和"鬼魂":多萝西娅的选择--再访《米德尔马契》殷企平海涅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赵蕾莲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再熟悉吴元迈,Wu Yuanmai别林斯基与果戈理的书信论战刘文飞,Liu Wenfei俄罗斯文艺学的历史主义传统与创新程正民,Cheng Zhengmin泰戈尔"人格论"探析侯传文,Hou Chuanwen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吕大年,Lü Danian 《希腊古瓮颂》中的"美"与"真" 袁宪军,Yuan Xianjun《采坚果》的版本考辨与批判谱系张旭春,Zhang Xuchun金钱+享乐=模范町人--《日本永代藏》的町人道德文明观建构李均洋,Li Junyang与时间嬉戏,和死亡对话--评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王卫新,Wang Weixin艾丽斯·沃克的诗性书写--艾丽斯·沃克诗歌主题讨论王卓,Wang Zhuo试析《老妇还乡》中的正义主题廖峻,Liao Jun在生与死之间:解读《英语老师》王春景,Wang Chunjing行走在麦比乌斯环上--论安部公房的《砂女》王蔚,Wang Wei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何伟文,He Weiwen 《寒冻》--贝恩哈德"笑艺术"的开端韩瑞祥,Han Ruixiang贝克特英语批判的建构与进展刘爱英,Liu Aiying德尔班科:麦尔维尔讨论新论问世外国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论文。

人类学-书目

人类学-书目

《初民社会》《古代社会》《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人类婚姻史》《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人类学与现代生活》《野蛮人的性生活》《两性社会学》《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性别与气质》《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后现代状况》《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年~1942年的华北农村》《批判的剖析》《重新把握人类学》《忧郁的热带》《简明现代思潮词典》《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神话思维》《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文化的解释》《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文本人类学》《人学的世界》《人论》《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身体与社会》《身体形态》《规则与惩罚》《通过身体思考》《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宗教人类学导论》《男性统治》《社会学与人类学》《野性的思维》《质的评鉴与研究》《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民族植物学手册》《原始分类》《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农村变革》《礼物的流动—— 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新史学》《文化人类学基础》《文化的变异》《文化的差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文化变迁》《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生存》《中国人类学逸史》《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经济人类学》《谈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疾病的隐喻》《医学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原理》《社会分工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事实与法律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当代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文化人类学》《生态人类学》《什么是人类常识》《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神话学》4卷本《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文化的起源》《食物的历史》《神圣的饥饿——作为文化系统的食人俗》《欧洲宴会史》《咖啡馆的文化史》《香料传奇—— 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查理大帝的桌布—— 一部开胃的宴会史》《味觉:食物与哲学》《简明文化人类学》《原始文化》《科学的社会功能》《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蒙塔尤:1294年~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尼加拉:十九世纪巴里剧场国家》《历史之岛》《文化与实践理性》《“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物理与人理——对高能物理学家社区的人类学考察》《必要的张力》《性与理性》《性爱与文明》《家庭史》《性心理学》《神话——原型批判》《金枝》《哲学人类学》《婚床》《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释梦》《文化模式》《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群氓的时代》《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文化社会个人》《跨文化心理学》《文化与人性》《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认知失调理论》《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梦》《寻求灵魂的现代人》《生活的科学》《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巫术与宗教的作用》《社会如何记忆》《菊与刀》《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超个人心理学》《神话与中国社会》《台湾原著民族的祭礼》《走婚的人们》《性别与文化》《文化与人格》《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人类的视野》《想像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记》《中国象征文化》《幻想的太阳》《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人类学视野中的回族社会》《鲜为人知的原始民族与文化》《青海民族—— 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社会及行为的科学研究法》《荒野上的祭坛》《解读禁忌》《中国人类学史》《人类学通论》《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辞典》《人类学导论》《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国外文化人类学新论——碰撞与交融》《文化人类学》(上、下册)《见证与诠释——当代人类学家》《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寻找健康——医学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实践》《应用人类学》《文化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叠领域》《云南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导论》《人类文化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发凡》《语言与人类:中华民族社会语言透视》《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达斡尔语言与文化》《回族语言文化》《藏族人民研究》《姓名论》《从图腾符号到社会符号: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秘》《色彩与纳西族民俗》《符号与神圣世界——宗教语言学导论》《方言与中国文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少数民族语文使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朝鲜族双语现象成因论》《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民族(二)》《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理论与国别研究》《哲学人类学视野中的“人”——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精粹》《作为哲学人类学的弗洛伊德理论》《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民族性》《语际书写》《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义序的宗族研究》《金翼》《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庙无寻处——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福街的现代“商人部落”——走出转型期社会重建的合法化危机《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诺斯洛普·弗莱文论选》《艺术家生命向力》《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儒家身体观》《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田野调查实录》《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一、二、三)《华南农村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东世仆制研究》《围不住的围龙屋——记一个客家宗族的复苏》《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的世纪回访》《江村农民的生活及其变迁》《社会调查自白》《论文化与文化自觉》《民族与社会》《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研究文集》《仪式与社会变迁》《情感、情绪与文化——台湾社会的文化心理研究》《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西方学者看中国》《民族过程与国家》《衣装秘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境界与象征:桥与民俗》《钟铃象征文化论》《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宗教与神话》《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卷《在乡野中阅读生命》《云雨阴阳——中国性文化象征》《西方性学名著提要》《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古村社会变迁—— 一个话语群的分析试验》《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平峰村的文化转型:中国内地乡村五十年文化变迁的个案》《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文化变迁》《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北方民族渔猎经济文化研究》《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期待黎明:传统与现代的搓揉》《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传统村庄的跨越》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东北渔猎民族现代化道路探索》《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文化与人格——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东西方道德的转型与比较》《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外女性文化比较》《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流学》《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医的科学原理》《疾病与文化》《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教育的比较研究》《云南与东南亚教育比较研究》《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科学卷)》《民族、文化与生境》《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生态文化的思考》《东方天国的神秘之门:中国巫术文化追踪》《岩画与生殖巫术》《蒙昧中的智慧:中国巫术》《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女巫——扁担山社区奇特文化探索》《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唐人街:共生与同化》[美]罗维著,吕叔湘译[美]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美]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吕乃基译[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英]泰勒著,连树声译[芬兰]韦斯特马克著,李彬等译[美]博厄斯著,杨成志译[美]弗朗兹·博厄斯著,刘莎等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纳日碧力戈等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译[美]M·米德著,宋正纯等译[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译[法]让·利奥塔著,岛子译[美]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加]诺斯洛普·弗莱著,陈慧等译[美]理查德·福克斯主编,和少英等译[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英]戴维·科尔比著,邓平译[加]诺斯洛普·弗莱著,郝振益等译[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等译[美]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等译[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陈定家等译[美]克里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德]H·R·姚斯等著,周宁等译[爱尔兰]安东尼·泰特罗著,王宇根等译[英]莱士列·斯蒂文森著,李燕等译[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等译[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等译[英]布莱恩·特纳著,马海良等译[美]约翰·奥尼尔著,张旭春译[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美]简·盖洛普著,杨莉馨译[美]盖尔·罗宾著,李银河译[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等译[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法]马塞尔·毛斯著,佘碧平译[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美]M·Q·帕顿著,吴艺仪等译[美]费侠莉著,甄橙译[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研等译[美]盖利·J·马丁原著,裴盛基、贺善安编译[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著,汲哲译[澳]陈佩华、安戈、[美]赵文词著,孙万国等译[美]黄树民著,素兰等译[美]闫云翔著,李放春等译[美]黄宗智[法]雅克·勒高夫等主编,姚蒙译[美]尤金·科恩、爱德华·埃姆斯著,李富强编译[美]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美]C.恩伯、M.恩伯著,杜彬彬译[美]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美]钟独安著[美]顾定国著[美]施坚雅著,王旭等译[美]黄宗智著[日]栗本慎一郎著,王名等译[美]Arthur Kleiman著 ,陈新绿译[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美]乔治·福斯特等著,陈华、黄新美译[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奥]茨达齐尔著,李其龙译[法]爱米尔·涂尔干著,渠敬东译[英]彼得·狄肯斯著,涂俊译[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美]威廉·哈维兰著,王铭铭译[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美]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高地译[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美]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著,刘珩、石毅、李昌银译[美]W. L. 托马斯、[波兰]F. 兹纳涅茨基著,张友云译[德]贡特尔·希施菲尔德著,吴裕康译[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周昌忠译[英]罗伯特·莱顿著,蒙养山人译[美]马文·哈里斯著,叶舒宪、户晓辉译[美]马文·哈里斯著,黄晴译[美]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著,何舒平译[美]P. R.桑迪著,郑元者译[英]罗伊·斯特朗、陈法春著,李晓霞译[英]马克曼·艾利斯著,孟丽译[澳]杰克·特纳著,周子平译[英]尼科拉·弗莱彻著,李响译[美]卡罗琳·考斯梅尔著,吴琼、叶勤、张雷译[日]祖父江孝男著,季红真译[美]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英]贝尔纳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著,许明龙、马胜利译[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赵丙祥译[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蓝达居等译[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赵丙详译[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等译[美]沙伦·特拉维克著,刘珺珺、张大川等译[美]托马斯·库恩著,纪树立译[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滕守尧译[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袁树仁等译[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加]诺斯洛普·弗莱等著,叶舒宪等译[英]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德]米切尔·兰德曼著,闫嘉译[美]布雷多克著,王秋海等译[美]马克·赫特尔著,宋践、李茹等译[奥]弗洛伊德著,杨庸一译[奥]弗洛伊德著,李开展译[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奥]弗洛伊德著,左名之译[美]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澳]德里克·弗里曼著,李传光等译[法]塞奇·莫斯科维奇著,许列民等译[美]贝利著,许真译[美]L.A.怀特[美]R.M.基辛著,甘怀呜等译[美]A.J.马尔塞拉、R.G.撒普、T.J.西勃罗夫斯基主编,肖振远等译[美]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美]爱德华·霍夫曼著,许金生译[美]利昂·奥斯汀格著、郑全全译[美]拉·莫阿卡宁著,江亦丽、罗照辉译[英]梅芙·恩尼思、珍妮弗·帕克著,李长山译[瑞士]荣格著,苏克译[奥]A.阿德勒著,报苏克、周晓琪译[奥]A.阿德勒著,黄光国译[奥]A.阿德勒著,陈刚、陈旭译[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美]马斯洛著,李文天译[美]马斯洛著,林方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等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美]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著,王晓毅等译[美]乔纳森·弗里德曼著,郭建如译[美]卡伦·霍妮著,冯川译李安德著,若水译田兆元著明立国著宋兆麟著孙康宜、耶鲁著刘承华著万明刚著李亦园著王铭铭著居阅时、瞿明安主编荣毅、伊相如著安宇著杨韶刚著邱紫华著马平主编赵锦元著王俊敏著姚小平著杨国枢著苑利主编万建中著胡鸿保主编庄孔韶主编庄孔韶主编胡起望等主编周大鸣著王铭铭著王铭铭著麻国庆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国外文化人类学课题组庄英章等著黄应贵编荣仕星、徐杰舜主编彭兆荣著陈华著徐一峰、严非著谢剑著邢福义主编罗常培著陈忠华、韩晓玲著盖兴之著戴昭铭著邓晓华著张公瑾著周庆生著黄涛著丁石庆著杨占武著王贵著纳日碧力戈著朱净宇、李家泉著白庚胜著高长江著周振鹤、游汝杰著张公瑾主编戴庆厦主编欧阳觉亚、周耀文主编周耀文著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著黄行著何俊芳著关辛秋著戴庆厦著戴庆厦、何俊芳著周庆生主编周庆生主编周玉中、王辉主编王维达编译汪晖著杨国枢主编沙莲香主编刘禾著韩忠太、傅金芝著林耀华著林耀华著庄孔韶著兰林友著王铭铭、[英]王斯福主编于建嵘著陶庆著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吴持哲编宋耀良著刘小枫著杨儒宾著汪民安等主编黄金麟著蔡璧名著郝时远主编尹绍亭著庄英章、潘英海编庄英章、潘英海编黄淑娉主编黄淑娉、龚佩华著谢剑、房学嘉著何国强著庄孔韶等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郭于华主编胡台丽、许木柱、叶光辉主编王铭铭著张敏杰主编王希恩著邓启耀著杨昌国著周星著庚华著李宏复著李亦园著马戎、周星主编郭于华著刘达临、胡宏霞著李银河主编李亦园著张继焦著沈林、张继焦等著郑晓云著谭必友著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胡燕鸣主编友文著蒋彬著文化著孔繁志著包路芳著杨文炯著骆桂花著吴前进著钱宁主编张璇如等著缪家福著金民卿著叶启政著方铁、何星亮主编张军著杨文炯著束锡红著杨荆楚主编纳日碧力戈著王玉波、瞿明安著刘承华著秦英君主编贾蕙萱著余亚平著张中秋著关世杰著李小云主编陈华著张珣著张诗亚著何磊等著万明纲著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周相卿著张晓辉主编徐中起、张锡盛、张晓辉主编赵旭东著王文章主编杨庭硕等著杨庭硕、吕永峰著罗康隆、黄贻修著罗康隆著何明著卢晓辉著臧振著詹鄞鑫著韦兴儒著吴泽霖著吴景超著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商务书馆2002年版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云南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中华书局2000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003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版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2007年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台湾:壹圆出版社1999年版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远方出版社2000年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2年版台北中正书局1992年版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000年版北京大学出版部1950年版语文出版社1989年再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语言出版社1996年版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马琳·杜马斯作品中的“身份”解读

马琳·杜马斯作品中的“身份”解读

马琳·杜马斯作品中的“身份”解读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本文主题的选择缘起作者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绘画的转变与发展,以及对所谓的“绘画灭亡"与“新绘画的回归”产生的困惑,并且对于在当下这个日益复杂的语境下,架上绘画的深层表达何在产生了疑问。

通过分析马琳??杜马斯的相关作品、信件及她的散文等资料探寻现今艺术中“身份"这一主题,初步了解其作品中深沉的观念表达。

本文首先以“身份”的个体、群体到社会的三个层次为线索,将马琳??杜马斯的作品大致概括为个体身份、群体身份及社会身份的表达三个层次并对这三个层次中的自我探寻、女性视角、“劝世"主题进行分析。

本文第一、二、三章分别以“作为个体身份的‘自我’探寻”、“作为群体身份的‘女性’视角”、“作为社会身份的‘劝世’主题”,三个切入点来谈杜马斯作品中的“身份”主题诠释。

基予以上三个层次对杜马斯作品中“身份”的分析,第四章归纳总结杜马斯作品中“身份"主题背后的语境解读,其中分为二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身份’’的演变,寻找对其作品风格及观念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是杜马斯作品中“身份"主题的当代意义。

通过对其作品中“身份”主题的抽丝剥茧来解读其背后广阔而带有冲击性的意义的集合,感受其画面中情绪的流露与精神上的震撼以及所揭露出的深刻的时代性。

关键词:身份马琳??杜马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Modemistintothe ofmodenlismpainting ori酉n tothechoiceofthe subjectmatteraIld wellasmecon如sion thedeVelopment,as generatedby s0一called”paintingretumofmenew to aIlp甜sh”and”the painting,锄dpresentincreasin91ycompleXf 锄ethe ontlleConteXt,the ofwhatpaintingde印expressionquestions.MarleneBy of D啪as,related her andotheranalysis works,letters,a11dessaysinfo肌ationto theth锄e meexplore modenlof”identity”in art,apreliminaryoftheworksinme of articlefirstunderstandingth.eeconc印tdeepeXpression.TIlisleVelsof to Dumas’sworkissoCietythe”statlls”indiViduals,grollpsclue,Marleflesummarizedas indiVidual andsocialbroadly identity’groupidentity identityinthethreeleVelsa11dtllreeleVels thef.emaleeXpression self.eXplore perSpective,”t0theWo订dIIthemefor andthird thepersuade a11alysis.T le丘rst,secondchaptcrS”asindiVidualofthe’self’to ididentity explorethe’’groupe:ntity’fIe釉ale’perspective”,”social totalkaboutideIltity’exhortato巧’theme,thethree∞缸.rpoints MarleneDumasworksinme”identity”themeinterpretation.ofDumas ontheabovethree founhAnalysis works”i dentity”based 1evels,thesummarizestheDumasworksbehindthethemethecontextofchapter of¨identity¨inwhichisdividedint0twolevelsofcontent:The6rst theint叩retation, isthecontextof forfactorsthatafrectmulti-cultural”identity”ineVolution,lookingtheirwork mestyle觚 dofconc印tfo册ation,followedbythetheme theworksof the broadandof”ide ntity”in Dumas.Int叩retund刚如ngwithacollectionofthe ofthe ofthe thesignific锄ce emotionalimpactfeelingspictureshockandreVealtheera ofoutpouring锄dspiritual profoundthrou曲theunravelingthe”id intheirworks.e1]Itity”t11啪eKeywords:identity,M砌eIle阢lIIl硒III目录~¨~~~~¨~.~~~~『:~~~~~~~.~~~¨~~~~~¨~.~~~¨~~¨.~~~~~~~¨~~~~~¨~.~一~¨~~~~~¨~¨~一¨~~~~~~¨~.~~¨~~~~~¨~¨~川一2.2“白色非洲一与“黑色问题"……………………………………………112.2.1关于黑与白的下一代》………………………………………….112.2.2杜马斯作品中的“黑色一问题 (12)第三章作为社会身份的“劝世”主题 (14)3.1荷兰艺术中的劝世静物画………………………………………………..143.2西方绘画中“劝世一主题的演变………………………………………..143.3杜马斯对“劝世力主题的诠释 (15)第四章杜马斯作品中“身份”背后的语境解读 (19)4.1多元文化背景下“身份”的演化………………………………………一194.1.1贯穿始终的黑色脉络 (19)4.2.2来自西欧的艺术养分 (20)4.2杜马斯作品中“身份"的当代意义……………………………………..214.2.1主体与客体的互换…………………………………………………2l4.2.2从立足自我表达到关注人类的共性问题 (22)结束语 (24)致谢……………………………………………………………………………………………………………………………..25参考文献 (26)附录一:影像资料的借鉴 (29)附录二:大师作品资料………………………………………………………………………3l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3背后的人性的问题。

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争取平等与自主权

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争取平等与自主权

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争取平等与自主权引言哈代(Thomas Hardy)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中经常描绘了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在那个时代面临的限制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讨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她们如何争取平等和自主权,并在这些努力中所遇到的困难。

爱莲娜·乔艾文(Eustacia Vye)爱莲娜·乔艾文是哈代小说《除夜赶场》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她是一个美丽而独立的女性,渴望逃离包围她的偏远地区,追求更广阔、更有激情的生活。

然而,尽管她追求自由和幸福,却受到了来自于社会以及家庭压力和传统观念束缚。

在小说中,爱莲娜努力反抗当时对女性角色预设定型化的标准,并试图通过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来影响自己命运。

她展现了一种对婚姻和家庭束缚的不屈意志,并且试图通过与其他男性角色建立独立的关系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托马斯·哈代小说中的乡村妇女形象除了描述城市女性的形象,哈代的小说也着重描绘了农村地区的妇女。

这些妇女通常是社会地位低下、受限制且缺乏教育机会。

然而,尽管她们面临着重重困难,许多乡村妇女在哈代小说中展示了无论环境如何压迫都能坚忍不拔争取平等和自主权的精神。

例如,在《德尔韦尔荒原》中,主人公泰塞(Tess)来自一个贫穷且传统观念束缚严重的农民家庭。

然而,泰塞并没有完全接受社会对她设定的角色和命运,她坚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女性权益与社会反应尽管哈代小说中描绘了许多为争取平等和自主权而努力奋斗的女性形象,然而这种努力往往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对和压制。

当时的社会观念普遍认为,女性应该居于次要地位,并以家庭为重。

许多女性角色发现自己在尝试追求个人目标和自由时面临着道义、法律和传统束缚。

例如,在《红房子》中,留为贞节殉道(marriage-resister)的苏珊娜(Sue)试图逃避当时对妇女角色所预设定型化的界限。

然而,她的行为被社会视为不道德并受到了严厉批评。

结论哈代小说中描绘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从城市中追求自由与幸福的爱莲娜到乡村里挣扎求存的泰塞和受到社会反对却勇敢追求自主权与平等权益的苏珊娜。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干枯的女巫》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干枯的女巫》

鉴赏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干枯的女巫》杨亚双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拜厄特的短篇小说《干枯的女巫》讲述了一位年迈乡野村妇生存悲剧。

作者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描写了“女巫”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其女性主义情怀。

本文由女性主义角度,从女性自我认同困境和女性的被迫失语两个方面解读这篇小说。

关键词:《干枯的女巫》;女性主义;身份认同;女性的失语A.S.拜厄特,正式头衔为安东尼娅•苏珊•达菲女勋爵(Dame Antonia Susan Duffy, DBE),是英国小说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布克奖得主,2008年被《泰晤士报泰》评为1945年来英国五十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基于长期文学创作实践,拜厄特笔下的小说风格富于变化,叙事手法不断推陈出新。

因此,她的创作在英语国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她的第五部小说《占有》于1990年获得英国最权威的小说奖布克奖,同年,又夺得爱尔兰国际小说奖。

拜厄特喜欢把生活的原状与自己对它的反思糅合在一起,使作品不仅有生动的情节而且还有启迪心智的丰富思想内涵,因而她的小说常被称为“理念小说“。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拜厄特的很多作品将女性的学术人士和艺术家作为小说创作的中心人物,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

短篇小说《干枯的女巫》选自拜厄特的短篇小说集《糖和其它故事》,其特别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一般的现代女性主义作品以都市青年女性为关注对象的常态,主角变成了亚洲农村的一位“乡村老妇”,讲述了一位年迈乡野村妇生存悲剧(孟玉凤,2008)。

作者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描写了“女巫”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其女性主义情怀。

本文由女性主义角度,从女性的自我认同困境和女性的被迫失语两个方面解读这篇小说。

拜厄特的很多小说将幻想融入到现实小说中,使其作品更具奇幻色彩。

《干枯的女巫》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遥远神秘的亚洲小村庄,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迷信,魔幻,残酷而险恶的世界。

主人公A-Oa孤身一人居住在村子里,她的四个儿子都夭折了,丈夫从军了,小叔子失踪了,为了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和尊重,她学习巫术为村子里的人看病驱邪,最后的结局却是被村里人所厌弃,被太阳炙烤而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