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SCOF制备的数值模拟及问题探讨
一种具有氧空位的cof基光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具有氧空位的cof基光催化材料及其制
备方法
一种具有氧空位的cof基光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材料:选择合适的共价有机框架(COF),例如聚苯胺COF等作为基材料;选择合适的氧化剂,例如过氧化氢等,用于引入氧空位。
2. 合成COF:将选择的基材料与适量的有机物反应,经过一系列的合成步骤,如溶液反应,干燥等,制备得到COF基材料。
3. 引入氧空位:将制备得到的COF基材料与选择的氧化剂反应,通过氧化反应引入氧空位。
反应条件可以根据具体的材料和氧化剂的选择进行调控,例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
4. 后处理:将反应得到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后处理,如洗涤、干燥等,以去除反应余留物,得到最终的具有氧空位的COF基光催化材料。
通过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COF基光催化材料具有氧空位,可以提供更多的反应位点,增加光催化反应的活性和效率。
此外,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类型的COF基材料的制备,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不同厚度四面体非晶碳薄膜的高通量制备及表征
不同厚度四面体非晶碳薄膜的高通量制备及表征魏菁;李汉超;柯培玲;汪爱英【摘要】材料基因组工程能大幅度提高材料研发速度,降低材料研发成本,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采用高通量制备工艺,结合碳等离子体束流和基片位置的调控,利用自主设计研制的45°双弯曲磁过滤阴极真空电弧设备,沉积了厚度为4.7~183 nm的系列四面体非晶碳(ta-C)薄膜,使用椭偏仪、原子力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和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表征了厚度对ta-C薄膜表面粗糙度、微结构和原子键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碳等离子体束流和基片位置的调控,实现了不同厚度ta-C薄膜的高通量制备.尽管膜厚不同,所制备的ta-C薄膜均具有几乎不变的光滑表面(Ra=(0.38±0.02)nm)和色散值(Disp(G)),说明不同厚度ta-C薄膜的sp3含量、sp2团簇尺寸保持相对稳定.XPS结果进一步证实ta-C薄膜的sp3相对含量均维持在(55±5)%.此外,不同厚度ta-C薄膜的光学带隙Eopt均保持在(1.02±0.08)eV.相关结果为设计制备结构和光学性能可控的不同厚度ta-C薄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期刊名称】《无机材料学报》【年(卷),期】2018(033)011【总页数】6页(P1173-1178)【关键词】四面体非晶碳膜;高通量;厚度;微结构;光学带隙【作者】魏菁;李汉超;柯培玲;汪爱英【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 3152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 315201;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 201210;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 315201;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27四面体非晶碳(Tetrahedral amorphous carbon, ta-C)薄膜是一类不含氢, sp3含量高于50%的类金刚石薄膜[1]。
几种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几种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几种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引言近年来,对于水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需求日益迫切,油水分离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超疏水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逐渐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其中,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由于其高度可控的结构以及表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超疏水材料的制备。
本文将介绍几种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的研究进展。
一、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1. 模板法:在模板的引导下,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在模板孔道中形成COF纳米颗粒,再利用聚合物包覆或静电法固定COF纳米颗粒,形成超疏水材料。
2. 染料烧结法:将COF与染料共混,并通过高温烧结使二者相互交联,形成COF增强的超疏水薄膜。
该方法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3. 溶胶-凝胶法:通过将溶解的COF溶液进行调整,形成凝胶态,在经过烘干和焙烧等步骤后,制备出COF增强的超疏水材料。
该方法操作简单,且能够灵活控制COF的结构。
二、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油水分离性能研究1. 分离效率:研究发现,COF增强超疏水材料对于油水分离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
其疏水性能能够在油水混合物中迅速形成微观液滴,使其与水相分离,实现高效油水分离。
2. 循环稳定性:COF增强超疏水材料在经过多次循环使用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分离效率。
由于COF材料本身的结构稳定性,使得其在分离过程中不易失效。
这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良好的可行性。
3. 抗污染性:COF增强超疏水材料对污染物的抗污性能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其中一些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污渍性能,能够快速去除油污,并且在清洗后能够恢复原有的超疏水性能。
4. 应用前景:COF增强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其高效的油水分离性能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抗污染性能,能够广泛应用于海洋清洁、废水处理等领域。
结论本文介绍了几种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其油水分离性能进行了总结。
化学沉积纳米晶Co-P合金及其沉积速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化学沉积纳米晶Co-P合金及其沉积速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舒霞;吴玉程;张勇;郑玉春;王文芳;黄新民;李广海【期刊名称】《电镀与涂饰》【年(卷),期】2004(23)5【摘要】化学沉积可得到均匀、致密的纳米晶薄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纳米晶制备方法.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化学沉积纳米晶钴磷合金的工艺配方,研究了正交实验5因素如硫酸钴、柠檬酸三钠、硼酸、次磷酸钠和温度及负载因子、沉积时间对沉积速度的影响.研究获得的优化工艺配方和参数为:0.06~0.12 mol/LCoSO4·7H2O,0.40~0.55 mol/L NaH2PO2·H2O,0.15~0.3 mol/LNa3C6H5O7·2H2O,0.3~0.6 mol/L H3BO3,50~80 ℃,负载因子0.4~0.8dm2/L.【总页数】5页(P1-5)【作者】舒霞;吴玉程;张勇;郑玉春;王文芳;黄新民;李广海【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53.2;TG178【相关文献】1.空心微珠表面化学沉积Co-P合金研究 [J], 刘家琴;叶敏;吴玉程;张立德2.化学沉积Co-B纳米晶合金工艺的研究 [J], 舒霞;吴玉程;张勇;郑玉春;王文芳;黄新民;李广海3.电化学沉积Ni-W合金纳米晶镀层的组织与硬度研究 [J], 吴玉程;陈文辉;舒霞;王文芳;郑玉春;张春晓;杜燕君4.化学镀Co-P合金镀层的非晶结构条件及性能研究 [J], 曾鹏;郑国桢;王德芳;黄拿灿;胡社军;王桂棠5.化学沉积钴基纳米晶合金涂层工艺 [J], 吴玉程;舒霞;张勇;郑玉春;王文芳;黄新民;李广海;张立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异质结构催化剂cof
异质结构催化剂cof
异质结构催化剂COF是一种具有大比表面积、可调控孔隙度和优异化学和热稳定性的新兴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由二维共价有机框架(COF)构成,具有明确的原子结构。
然而,由于二维片层间很强的相互作用,COF片层容易堆叠在一起,其催化性能因此受到限制。
一种新颖的一维范德华异质结构成功合成,该结构以碳纳米管(CNT)作为模板,在CNT表面原位生长COF二维片层。
这种一维范德华异质结构中,CNT和二维COF分别作为其中的核心和外壳,而外壳的厚度可以在纳米尺度上精确调节。
这种结构的特点和其中对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的活性催化位点已被阐明。
如需更多关于异质结构催化剂COF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化学领域专业人士。
张涛李旭兵徐顺奇JACS:构建不同光催化性能的异构体COF!
张涛李旭兵徐顺奇JACS:构建不同光催化性能的异构体COF!研究内容亚乙烯基/烯烃连接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v-2D-COFs)已成为先进的半导体材料,其具有出色的面内共轭、高化学稳定性和精确可调的电子结构。
探索用于v-2D-COF网状结构的新连接化学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张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李旭兵研究员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徐顺奇博士提出了一种固态苯并双恶唑(BBO)介导的羟醛缩聚反应,用于构建具有苯并双恶唑反式和顺式构型的两种新型异构苯并双恶唑桥联的v-2D COF(v-2D-COFNO1和v-2D-COF-NO2)。
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以Pt为助催化剂,v-2D-COF-NO1和v-2D-COF-NO2的光催化析氢速率分别为∼1.97和∼0.86 mmol h-1 g-1。
相关工作以“Direct Construction of Isomeric Benzobisoxazole-Vinylene-Link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with Distinct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研究要点要点1. 作者主要通过选择异构单体2,6-二甲基苯并-[1,2-b:4,5-b']双恶唑(t-MBO)和2,6-二甲基苯并[1,2-b:5,4-b']双恶唑(c-MBO)实现的两种具有相似分子式、晶胞和孔径的异构体v-2D-COF-NO1和v-2D-COFNO2的合成。
要点2.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固态13C核磁共振(NMR)光谱、实验和模拟粉末X射线衍射(PXRD)以及N2吸附-解吸测量表征了这两种v-2D-COF结构。
要点3. 作者通过能带结构、光致发光和电荷传输的表征,发现异构的苯并二恶唑接头赋予了两种v-2D-COF的不同光电和电化学特性。
cof合成方面的问题
cof合成方面的问题
COF(共价有机框架)合成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材料的定向设计、结晶性和稳定性的平衡、以及合成方法的优化。
首先,定向设计是COF材料的关键。
动态共价化学是COF材料定向设计的科学基础,它赋予了共价组装过程的纠错能力,是同时取得结晶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然而,结晶性、稳定性与合成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高结晶性COF框架合成所采用的可逆共价键容易在极端条件下分解,大大限制了其可应用的场景;而采用不可逆共价键,虽可制备高稳定性的COF材料,但通常结晶性较差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高性能。
其次,合成方法的优化也是COF合成中的重要问题。
在液-液界面聚合中,由于液相溶剂扩散速度慢,反应过程耗时长达72小时,易导致膜缺陷。
此外,两相单体反应速率较低,耗时长,界面聚合过程中,具有一定水溶性的油性单体易从有机相扩散至水相,这导致两相单体反应无法限定在界面处,使得制造的COF膜结晶度差,并且具有较大的颗粒。
最后,COF材料合成所需的严格除氧操作也限制了其宏量制备和大规模推广应用。
因此,高稳定、结晶性COF材料的合成策略和高效制备是该领域走向实用化的一大障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化学领域专家。
cof 合成方法
cof 合成方法1. 什么是COF?COF是一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
它们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和可调控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气体吸附、催化、传感、分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COF的合成方法(1)Solvent-assisted Linker Exchange(SALE)法SALE法是一种简单、高效的COF合成方法,它利用有机分子的亲水性和亲油性来促进COF的形成。
首先,将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在溶剂中混合,并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形成一个前驱体。
然后,将前驱体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该溶剂中含有另一种有机分子,这种有机分子与前驱体中的有机分子相似,但它的亲水性和亲油性不同。
在这种溶剂中,有机分子将被交换,形成COF。
(2)Template-assisted Synthesis法模板辅助合成法是一种利用模板分子的空间限制来控制COF形成的方法。
首先,在模板分子的存在下,将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混合,并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形成一个前驱体。
然后,通过溶剂挥发或其他方法去除模板分子,形成COF。
这种方法可以控制COF的孔径大小和形状。
(3)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合成法共价有机框架(COF)合成法是一种通过共价键连接有机分子来形成COF的方法。
首先,将有机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成为一个大分子,然后在其表面引入金属离子,形成COF。
这种方法可以控制COF的结构和物理性质,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
3. COF的应用前景COF具有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和可调控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在气体吸附、催化、传感、分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COF可以用作气体分离材料,用于制备高纯度的气体。
此外,COF还可以用于催化反应,例如COF可以用作电催化剂,用于制备氢气等。
此外,COF还可以用于制备传感器,例如COF可以用于制备气敏传感器,用于检测有害气体。
用xps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cuznal一步法二甲醚合成催化剂
文章编号:!"#$%&’$(("!!&)!"%!)()%!(研究论文:)()!)((收稿日期:"!!’%!’%))*联系人:黄伟*+,-:(!$#)).!)’!($;/01:(!$#)).!)’!($;2%304-:560789,4":;6:*,<6*=7*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A B+!#)()*用!"#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一步法二甲醚合成催化剂李志红,黄伟,左志军,宋雅君,谢克昌(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摘要:采用C 射线光电子能谱对不同方法制备的?6D 7E -二甲醚合成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表面存在6"F ,还原后以?6F 和?6!共同构成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而完全液相法制备的浆状催化剂表面?6物种以6F 形式存在,还原后其表面活性中心主要是?6!*在液相还原过程中,完全液相法制备的催化剂表面?6和D 7组分的分散性同时得到改善,使其在浆态床中的稳定性优于传统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关键词:C 射线光电子能谱;机械混合法;溶胶%凝胶法;完全液相法;铜;锌;铝;复合氧化物;二甲醚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E!"##*%+,-’$%&’()$.*.),/*/"012.01+3,4566101’*71*8-+/6-045019*#,’*81/5/-645:1*8,);*810!"#$%$&’(,)*+,-./%!,#*0#$%12’,30,-4512’,6"78/9$5’((!"#$%&’(%)’(#’*+’%,-./"0."%012".30’,’4#’*516.%)/’07/0/8)(#%01-3%09/:(’;/0.",2%/#6%0<0/;"(8/)#’*2".30’,’4#,2%/#6%0=>==?@,-3%09/,+3/0%)(3/*0.9*:+5,=5,34=0-H :0:,H I J ?607<D 747?6D 7E -=0:0-;H :H J I K <4K ,=:H ;7:5,H 4H I J <43,:5;-,:5,K J K I 3H ;780H 470H -6K K ;K,0=:I K 9,K ,47L ,H :480:,<M ;C %K 0;N 5I :I ,-,=:K I 7H N ,=:K I H =I N ;,07<:5,=0:0-;H :H9,K ,N K ,N 0K ,<M ;:K 0<4:4I 70-3,:5I <H 07<=I 3N -,:,-4O 64<%N 50H ,:,=57I -I 8;*A :90H J I 67<:50::5,?6H N ,=4,H90H N K ,H ,7:0H ?6"F 47:5,=0:0-;H :H N K ,N 0K ,<M ;:K 0<4:4I 70-3,:5I <H ,954-,:5,?6H N ,=4,H90H N K ,H ,7:0H?6F 47:5,=0:0-;H :H N K ,N 0K ,<M ;=I 3N -,:,-4O 64<%N 50H ,:,=57I -I 8;*A 7:5,K ,<6=:4I 7N K I =,H H ,?6"F 90H K ,<6=,<:I?6F 07<?6!J I K :5,J I K 3,K ,07<M I :5?6F 07<?6!9,K ,=I 7H 4<,K ,<0H :5,0=:4L ,=,7:,K I J =0:0-;:4=K ,0=:4I 7*?6F 90H K ,<6=,<:I 6!J I K :5,-0:,K *+5,K ,<6=:4I 747-4O 64<N 50H ,=I 6-<43N K I L ,:5,<4H N ,K H 4I 7I J?607<D 7H N,=4,H 07<47=K ,0H ,:5,4K =I 7:,7:H I 7:5,H 6K J 0=,I J =0:0-;H :H N K ,N 0K ,<M ;=I 3N -,:,-4O 64<%N 50H ,:,=57I -I 8;,:5,K ,M ;:5,;50<036=55485,K H :0M 4-4:;470H -6K K ;%M ,<K ,0=:I K *<1,=-0+/:C %K 0;N 5I :I ,-,=:K I 7H N ,=:K I H =I N ;;3,=5074=0-341478;H I -%8,-3,:5I <;=I 3N -,:,-4O 64<%N 50H ,:,=57I -I 8;;=I N N ,K ;P 47=;0-634763;=I 3N I H 4:,I 14<,;<43,:5;-,:5,K 完全液相法是本课题组针对浆态床催化剂的使用特性而提出的一种全新制备方法,它摒弃了传统工艺从流体(原料溶液)到固体再到流体的催化剂制备过程,实现了从流体(原料溶液)到流体(催化剂浆)的直接转换,不仅工艺缩短,流程简化,而且能量节省[)]*由于该方法中催化材料的形成及成长环境与其最终的使用环境完全相同,因而得到的催化剂在浆态床合成二甲醚(Q R 2)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产物选择性(近>#!5变温变负荷及$).5恒定操作条件下未发现催化剂有任何失活迹象),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C 射线光电第$!卷第"期催化学报"!!&年"月S I -*$!T I *"+3/0"8"A ’6(0%,’*+%)%,#8/8/,M K 60K ;"!!&子能谱(!"#)和!射线激发的俄歇电子能谱(!$%#)分析了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的存在形态及其在还原和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期揭示影响催化剂活性和寿命的本质+!实验部分!"!催化剂的制备催化剂采用以下,种方法制备+(-)机械混合法+将工业&’基甲醇合成催化剂与工业!.$*/0,按摩尔比,1-机械混合,制备成复合催化剂(记作&-)+(/)溶胶.凝胶法+制备催化剂前驱体(!(&’)1 !(())1!($*)2/1-13),老化并经,4,5干燥后,在6/,5下焙烧37,制得传统催化剂(记作&/)+(,)完全液相法+将668异丙醇铝($9,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溶于,::;*蒸馏水中,,<,5下水解-=<7后加入,=/;*浓硝酸,回流搅拌-7制得铝溶胶;将硝酸铜和硝酸锌($9,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开发中心)的乙醇溶液缓慢加入到铝溶胶中,恒温搅拌-:7得到蓝色凝胶+室温下静置老化-:>后,用一定量丙酮在/37内分,次对凝胶进行浸泡置换;通过强烈搅拌将胶体均匀分散在液体石蜡(&",上海前进化学试剂厂)中,同时添加少许失水山梨醇油酸酯(@A)4:),在B/中程序升温至<C,5并恒温搅拌47,即制得液相法催化剂(记作&,),投料比为!(&’)1!(())1!($*)2/ 1-13+!"#催化剂活性评价D E%合成反应在高压反应釜(:=<F)中进行+催化剂预先用/:GH/.4:GB/混合气在<<,5下还原-:7,降温后切换为<:GH/.<:G&0合成气,在<<,5下进行反应,压力3=:E"A,搅拌速度-::: I/;J)+反应尾气用上海海欣K&.L<:型气相色谱仪进行在线分析+利用外标法定量分析尾气中各组分的含量,经过碳平衡后,以碳原子摩尔数计算&0转化率和D E%选择性+!"$催化剂的表征催化剂的相结构采用日本9J8A M’D/;A N./<::型!射线衍射(!9D)仪进行表征+辐射源为&’"!,电压3:M O,电流-::;$,扫描速率3P/;J)+催化剂的表面性质研究采用英国O K公司%#. &$F$Q/<:型!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单色化$*"!(#"2-346=6R O)为激发源,分析室真空度/:""A,固定窄扫通过能/:R O,扫描步长:=:<R O,以()0的()/$,//(%S2-:/-=CR O)为标准校正荷电效应+将新鲜催化剂粉末压片后,录取!"#和!$%#谱;然后,将其转移到与样品室相连通的高压反应室内,程序升温(/5/;J))至<<,5,用/:GH/. 4:GB/混合气还原/7,录取还原样品的!"#和!$%#谱;还原后的催化剂样品在<<,5,<:GH/. <:G&0合成气中反应<7,录取反应后样品的!"#及!$%#谱+液相法催化剂&,样品在测试前需用三氯甲烷进行抽滤、抽提,并在,3,5下烘干/37+#结果与讨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在浆态床一步法合成D E%反应中,大多数都采用工业甲醇合成催化剂与甲醇脱水催化剂混合组成的复合催化剂[<#L];但这种催化剂在浆态床中失活很快+马宏斌等[C]考察了复合催化剂的稳定性,其&0转化率和D E%选择性在-<:7内均持续降低+"R)8等[4]发现复合催化剂在--C7内快速失活,其中甲醇合成速率常数降低64G,甲醇脱水速率常数降低6/G+美国空气化工产品有限公司在利用复合催化剂催化合成D E%反应中,催化剂失活速率为-=/G/>[L]+可见,复合催化剂在浆态床合成D E%反应中快速失活是其共性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催化材料的形成环境与浆态床的使用环境不相符的缘故+图-为不同催化剂样品在浆态床合成D E%反应中的稳定性+可以看出,&/样品的初始活性较高,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0转化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样品尽管初始&0转化率较低,但其稳定性有明显改善,在/<:7内未出现失活现象,反应结束后也没有发现催化剂团聚和结块等现象+#"#新鲜催化剂的相结构与表面特性图/为不同催化剂样品的!9D谱+可以看出,各样品在相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别+&-和&/样品的峰形尖锐,主要物相均为&’0和()0+&,样品的峰形比较弥散(说明活性组分的分散性较好),&’物种以金属&’和&’/0形式存在,未观察到&’0相,表明其在制备过程中已被还原+&,样品中也未发现()0的特征衍射峰,说明该样品中的()0以无定形存在+/C-催化学报第,:卷图!不同催化剂样品在浆态床合成"#$反应中的稳定性!"#$%&’(")"&*+,-",,./.0&1’&’)*2&2’34).2,+/5672*0&8.2"2"0&8.2)9//*:(.-/.’1&+/($);<,(<);=(>.’1&"+01+0-"&"+02:!(;?)/!(@<)A $,"A $B B B //3"0,#A CD B 6E ’,$AF F =GH 567-"3.&8*).&8./,;<&8.1’&’)*2&4/.4’/.-(*2+):#.)3.&8+-,;=&8.1’&’)*2&4/.4’/.-(*1+34).&.)"I 9"-:48’2.&.180+)+#*H)图%不同催化剂样品的&’"谱!"#<J >54’&&./02,+/-",,./.0&1’&’)*2&2’34).2($);$,(<);<,(=);=(;$&8.1’&’)*2&4/.4’/.-(*3.18’0"1’)3"K "0#H )表$为不同催化剂样品的J E %及J L 7%数据H 从表面元素组成看,;$和;<样品表面的;9/M 0摩尔比较高,而;=样品表面的;9/M 0摩尔比较低,但各催化剂样品表面的;9/M 0和;9/L )摩尔比均低于其投料比H 一般来讲,化合物在催化剂表面富集主要取决于其晶格能的大小,其次是所处的化学环境H 由于M 0?和L )<?=的晶格能大于;9?和;9<?的晶格能,所以M 0和L )更容易在催化剂表面富集H 在完全液相制备工艺中这种倾向有所加强,亦即完全液相制备环境更有利于M 0和L )在催化剂表面富集H表!不同催化剂样品的&()和&*$)数据N ’().$J E %’0-J :/’*L 9#./.).1&/+024.1&/+21+4*(J L 7%)-’&’+,-",,./.0&1’&’)*2&2’34).2%’34).6+)’//’&"+;9/M 0;9/L )M 0/L )%((;9<#=/<).O !P@6(.O )%’&.))"&.28",&(.O)%Q (;9R =O O ).O ’S (;9).O ;$$H B T B H C F B H C $T =<H U $H V F T $W H $$V C T H WT =C H C =H =W F H T /V H V;<B H V U B H <$B H <C T =<H V $H T V T $W H =$V F B H $T =C H <=H F B W H C /T H <;=B H F VB H $BB H $VT =<H =$H W FT $U H U$V C V H T!P@6,9))X "-&8’&8’),3’K "393,’S3+-",".-L 9#./4’/’3.&./(A %(Y %Q )H 图=为不同催化剂样品中;9<#的JE %谱H 图+不同催化剂样品的,-%!&()谱!"#=;9<#JE %24.1&/’+,-",,./.0&1’&’)*2&2’34).2($);$,(<);<,(=);==W $第<期李志红等:用J E %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9M 0L )一步法二甲醚合成催化剂可以看出,催化剂!"和!#样品中的!$#!%/#高结合能端有明显的震激(&’()*+$,)峰,标志有!$#-存在[".!"%];但其峰形较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说明催化剂表面!$物种的存在形态比较复杂/对!$#!%/#的分峰解迭结果表明,!"和!#样品表面均存在两种形态的!$物种(对应的结合能数值见表")/其中,高结合能0%121和0%12#*3对应于!$#-,可将其归属为!$4,而低结合能0%#25和0%#26*3对应于低价态的!$物种/催化剂!%样品的!$#!%/#峰形较窄且对称性好,高结合能端无震激峰,故可能不存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主要以低价态形式存在/由于!$.和!$-的!$#!%/#峰形相似,结合能数值相近,故需通过!$7%33的89:;谱,利用修正的俄歇参数(<((<=">(!$#!%/#)-")(!$7%33))对其进行区分["","1]/根据俄歇参数(见表"),!"和!#样品表面低价态的!$物种应归属为!$-,即催化剂!"和!#样品表面同时存在!$4和!$#4物种/!%样品表面的(<(!$)="61620*3,同样应归属为!$-的特征峰,即催化剂!%样品表面的!$物种主要以!$#4形式存在/表!不同催化剂样品气相还原后的"#$和"%&$数据(>@*#8A ;(B C89:;C (D (E F C G F F *H *B D I (D (@J &D &(K ,@*&H *C $I *C G B L (&,’(&*;(K ,@*M E @(H H (D G E!$/N B !$/9@N B /9@">(!$#!%/#)*3O PQM(*3)")(!$7%33)*3(<(!$)*3")(N B7%M 1R M 1R)*3!"./5../%S ./5"0%#/#"/6%0"6/5"6R ./606S /60"5/5"616/6!#./50./"S ./#10%#/."/060"6/S "6R ./S 06S /R 0"5/5"616/5!%./%6./.0./#10%"/6"/R 10"0/."6R ./606S /#图’不同催化剂样品中()*+,’-,’-的"%&$谱O G L 189:;&,*I D H (E F N B7%M 1R M 1RF E H CG F F *H *B DI (D (@J &D &(K ,@*&(")!",(#)!#,(%)!%由于N B#!%/#的结合能对环境变化不敏感,而双电离终态的俄歇过程比单电离终态的光电子过程有超大的电子弛豫能,使得N B #-与N B .的俄歇位移超过125*3["R ]/所以,一般通过89:;谱来考察催化剂表面N B 的化学形态/图1为不同催化剂样品中N B7%M 1R M 1R 的89:;谱/可以看出,各催化剂样品的动能值("))均在06S 2R*3左右,说明其表面N B 物种的存在形态均为N B 4/在N B7%M 1R M 1R 高动能端(约00"2.*3处)均有一弱的肩峰,通常将其归属为低价态的N B (#+")-(.!"!#)物种["5]/!.+还原催化剂的表面特性用于T M :合成的!$N B 9@催化剂,在使用之前需进行还原处理,以使其中的活性组分转变为催化反应所需的化学形态/本文采用准原位8A ;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气相还原/表#为不同催化剂样品气相还原后的8A ;和89:;数据/与新鲜催化剂相比,还原后的催化剂!$#!%/#结合能数值均有所降低(与其表面的!$物种被还原相对应)/从表面元素组成看,还原后的催化剂样品表面!$/N B 和!$/9@摩尔比均有所降低,而N B /9@摩尔比持平或升高/这说明气相还原过程会导致!$微晶聚集,分散度降低["S ,"6]/图R 为不同催化剂样品气相还原后的8A ;谱/可以看出,!"和!#样品还原后,其表面!$#!%/#的峰形尖锐,半高宽减小,而且其震激峰消失/这说明催化剂中!$组分所处的化学环境和能量状态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全部被还原为低价态!$物种/!%样品还原后,表面!$#!%/#的峰形变化不明显,这与其在还原前就以低价态!$物种存在相一致/图5为不同催化剂样品气相还原后!$7%33的89:;谱/可以看出,!"和!#样品还原后,其表面!$7%33均为双峰/其中,")=0"6251S "催化学报第%.卷图!不同催化剂样品气相还原后的"#$!%&’谱!"#$%&’!()*+,-./01234"33-0-5/.1/167+/+18,6-+0-4&.-4"5#1+,91+-(:)%:,(’)%’,(;)%;图(不同催化剂样品气相还原后"#)*++的%,-’谱!"#<(=>*+,-./0123%&?;@@3204"33-0-5/.1/167+/+18,6-+0-4&.-4"5#1+,91+-(:)%:,(’)%’,(;)%;(A :B C D )-@处的峰形尖锐,并有明显的肩峰,表明催化剂表面存在大量的%&E 物种[:D !:A ](这一点从表*不同催化剂样品液相还原后的%&’和%,-’数据F 1G 6-;()*154(=>*41/1234"33-0-5/.1/167+/+18,6-+0-4&.-4"56"H&"4,91+-*18,6-I 261001/"2%&/J 5%&/=6J 5/=6"G (%&’!;/’)-@!KLI(-@)"M (%&?;@@)-@1N (%&)-@"M (J 5?;I O $I O $)-@%:E P $<E P ’B E P $:A ;’P ::P D A A :<P A :B O A P E A B B P ’%’E P <<E P :E E P :<A ;’P <:P <E A :<P B :B O A P O A B D P ;%;E P <BE P :OE P ’EA ;’P $’P :;A :<P A:B O A P OA B D P ’催化剂还原后导电性增强也可得到证实);"M QA :<C <-@处的峰强度相对较弱,根据俄歇参数应将其归属为%&’RP 即催化剂%:和%’样品经气相还原后,表面的%&物种以%&E 和%&S 共存P %;样品经气相还原后,表面%&?;@@峰位于A :A C E -@,并有标志%&E 存在的小肩峰,但A :<C <-@处的峰强度很弱P 这说明还原后的%;样品表面只有很少量的%&S ,%&物种的存在形态以%&E 为主P 此结果表明,在合成T I >过程中,催化剂%:和%’表面的%&E 和%&S 共同构成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而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为%&E P与新鲜催化剂相比,还原后的%:和%;样品表面J 5?;I O $I O $峰分别向高动能端位移了E C ;和E C ’-@,而%’样品还原后J 5?;I O $I O $峰基本没有变化P 由于J 5?;I O $I O $的"M 值变化较小,可以认为,还原后的各催化剂样品表面J 5物种仍以J 5R 存在P考虑到催化剂在浆态床中的实际使用环境,本文将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分散在液体石蜡中进行液相还原P 表;为不同催化剂样品液相还原后的()*和(=>*数据P 可以看出,经液相还原后,%:和%’样品表面的%&/J 5和%&/=6摩尔比均降低,但J 5/=6摩尔比有升有降,规律不明显P %;样品则表现出与气相还原结果不同的变化趋势,即液相还原后,其表面的%&/J 5,%&/=6和J 5/=6摩尔比均有所提高P 这表明在液相还原的同时提高了%;样品表面%&物种和J 5物种的分散度,或促使二者从催化剂体相向表面迁移P 上述结果表明,还原环境与催化剂样品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P催化剂经液相还原后,其表面%&’!谱的峰形与气相还原后的结果基本相同,表明催化剂%:和%’样品表面的%&’S 全部被还原为低价态P 由表;中数据可知,不同催化剂样品经液相还原后,俄歇参数1N (%&)Q :B O A C E !:B O A C O-@P 这表明液相还原后的各催化剂样品表面%&物种的存在形态均为%&SP图D 为不同催化剂样品经液相还原后的(U T$D :第’期李志红等:用()*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J 5=6一步法二甲醚合成催化剂谱!可以看出,还原后的各催化剂均存在较明显的"#$特征衍射峰!据此可以推断,各催化剂样品经液相还原后,其表面的"#物种均以"#%和"#$共存;但&’(没有检测到"#$,可能是由于催化剂在抽滤、抽提以及干燥等过程中表面"#$被氧化之故!图!不同催化剂样品液相还原后的"#$谱)*+,&-./0112345678*77232419010:;5150</:25328#928*4:*=#*8/>052()"?,(@)"@,(A )"A图B 为不同催化剂样品在液相还原前后C 4D A E F G E F G 的&H I (谱!可以看出,催化剂"@和"A 样品在还原前后的!J (C 4D A E F G E F G)及其峰形均无明显变化,说明液相还原过程基本没有使C 4K 物种发生变化!但是,催化剂"?样品经液相还原后,其C 4D A E F G E F G谱峰向高动能端位移了$L ,2M ,说明C 4物种的存在环境和能量状态发生了改变,即部分C 4K 被还原,形成了氧空缺结构C 4K "("!?)[N ]!图%不同催化剂样品中&’()*+,*+,的"-./谱)*+B &H I (5/2913067C 4D A E F G E F G 7638*77232419010:;5150</:25328#928*4:*=#*8/>052()"?(7325>),(@)"?(328#928),(A )"@(7325>),(F )"@(328#928),(G )"A (7325>),(O )"A (328#928)01+反应后催化剂的表面特性表F 为不同催化剂样品经.E I 合成反应后的&’(及&H I (数据!可以看出,反应后"?和"@样品表面仍为"#$和"#%共存(其中!J ("#D AM M )P N ?B L N (N ?B L ,)2M 对应于"#$,!J ("#D A M M )P N ?O L B (N ?O L G )2M 对应于"#%),而"A 样品表面的"#物种主要是"#$!!J (C 4D A E F G E F G)数据显示,反应后各催化剂表面C 4物种的存在形态仍以C 4K为主!此结果表明,在合成.E I 的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和C 4的化学状态基本不变!从表面元素组成看,反应后催化剂样品表面的"#/C 4和"#/H :摩尔比均有所降低,说明各催化剂样品均存在活性组分"#物种的烧结或流失!表+不同催化剂样品经$*.合成反应后的"2/与"-./数据Q 0R :2F &’(048&H I (8010678*772324150</:2507123*45*1#32091*64763.E I5;41>25*5(0</:2E 6:03301*6"#/C 4"#/H :C 4/H :!R ("#@#A /@)2M )STE(2M )!J ("#D AM M )2M 0U ("#)2M !J (C 4D A E F G E F G)2M "?$!F N $!@,$!G G N A @!??!?$N ?B !N ?B G ?!$N B B !?N ?O !B ?B F B !N "@$!G B $!?A $!@A N A @!??!@B N ?B !,?B G $!B N B ,!F N ?O !G ?B F B !O "A$!@B$!$O$!@?N A ?!B?!@@N ?N !$?B G $!BN B ,!F -2091*649648*1*645:$("K )/$(T @)P?,%P ?$$$3/<*4,#P F L $E ’0,&P G G AV ,’P G>!)结论完全液相法制备的"#C 4H :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及性质与传统催化剂有明显不同!液相法催化剂表面的"#物种在还原之前就以"#%形式存在,而传统催化剂表面是"#@%和"#%共存!经T @还原后,传统催化剂表面以"#$和"#%共同构成合成.E I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而液相法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以"#$为主!液相法催化剂在液体石蜡中还原,其表面组分"#和C 4的分散性同时得到改善,这是其稳定性在浆态床中优于传统催化剂的重要原因!O,催化学报第A $卷参考文献!"#$%&’,($)*+",,-./0+12%:34)5..6-%&7)89+.!:9+2%9.4%$9-)%$;<=>?)7-#>)%@;5)+);A#.;1<$%B-.&)(0$;-8)4%-$),C D D:1C EC($)*+","$)FA,"#$%&’,,-./0+1!"#"$%&##,C D D:,!"#(G/H):!G IG高志华,黄伟,郝利峰,谢克昌1催化学报(($)*+","#$%&’,"$)FA,,-./0+1!’()*!"#"$),C D D E,#$(!):J EH吴慧,樊金串,黄伟,谢克昌1见:第十三届全国催化会议论文集1兰州(’#",A$%K0+,"#$%&’,,-./0+12%:34)5..6-%&7)89+.!G9+0+-%.7.L$9-)%$;0)%8.4.%5.)% 0$9$;=7-71F$%M+)#),C D D E:王东升,谭猗生,韩怡卓,椿范立1燃料化学学报(’$%& B<+,N$%O<+,"$%O*+,N7#P$Q-L1*+,&$!’&-.&/’)0$),C D D J,%&(C):!R EE刘宏伟,聂兆广,刘殿华,应卫勇,房鼎业1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F-#"’,L-.*+(,F-#B",O-%&’O,A$%&B O1*1"2#!’()3)(4(5"#,67/( 18)),C D D E,%#(H):G E:R马宏斌,贾广信,谭猗生,韩怡卓1石油化工(S$"T,K-$(,,N$%O<+,"$%O*+19</’&-.&/’)0$),C D D H,%%(R):E!CJ3.%&,B,N)7.;$%6T@,U%6.4V))6W317#,87,6:7/( !"#"$,!I I R,!!!:!R:I@-4?4)6#597$%65+.>-5$;72%51N)?-5$;W.?)4934.?$4.68)49+.U%-9.6<9$9.7B.$49>.%9)8X%.4&=1C D D!!D A-&#.-4.6)WN,S$49Y%.M Z@4-$7@,(4$%$6)7S F,A-.44) KF(1*!"#"$,!I I J,!$’(!):!H E!![.;#<,<#M#Q-/,[-\$=$4$\S,T$4>$%<,()?-%$9+0 <1;<<$!"#"$=,C D D:,(((H):C J R!C3.?;-%7Q-T,U%&.4’X<,(4)+>$%%21;<<$7,6:7/(,!I I C,&#(G):!!:!G0+#7#.-00,T4))Q7+-.4S@,())6>$%B’1%")>?-,(6,!I I I,!((J):C J D E!H席靖宇,王志飞,王卫平,吕功煊1物理化学学报(,-K O,’$%&*+A,’$%&’3,F](,1;/#"9’@2Z!’(-7()),C D D C,!’(!):J C!:B$-’F,<#%^,B.%&K A,’#B,<#%O"1;<<$7,6: 7/(,C D D!,!$$(G):!R C!E<#%/3,F#’’,^-#AO,F-#<’,,#,F1;<<$ !"#"$;,C D D G,#(#(C):C H G!R辛勤1催化研究中的原位技术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2%Z<-9#N.5+%-_#.7-%0$9$;=7-7W.7.$45+1T.-Z\-%&:3.Q-%&U%-‘34.77),!I I G1G R!!J黄惠忠1论表面分析及其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1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5$9-)%)8<#4Z8$5.@%$;=7-7-%S$9.4-$;7W.7.$45+1T.-\-%&:<5-Z N.5+B)5#>.%973#P;-7+-%&")#7.),C D D C1!E:!I徐征,千载虎,张强,毛利群,田部浩三,盛世善,熊国兴1催化学报(,#*+,^-$%*",*+$%&^,S$)F^,N$%$P./,<+.%&<+<+,,-)%&(,1!’()*!"#"$),!I I H,!((C):I RRR!第C期李志红等:用,3<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0#*%@;一步法二甲醚合成催化剂。
光热效应多孔聚合物晶体(cof)的设计和制备
光热效应多孔聚合物晶体(cof)的设
计和制备
光热效应多孔聚合物晶体(Cof)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如下:
首先,你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化学试剂和设备,如单体、引发剂、交联剂、水热合成试剂、真空干燥箱、烧杯、搅拌子、离心机等。
制备过程如下:
1. 合成多孔聚合物晶体骨架材料:通过单体聚合反应,制备具有特定孔结构和晶体骨架的聚合物材料。
2. 引入光热基团:将光热基团引入聚合物骨架中,如引入偶氮基团、苯并恶唑基团等。
3. 制备光热效应多孔聚合物晶体:通过调节聚合反应条件,使光热基团在聚合过程中均匀分布,同时保持聚合物晶体的多孔结构。
具体步骤:
1. 将单体、引发剂、交联剂和水混合在一起,加热至特定温度,进行聚合反应。
2. 在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和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时间等,以确保聚合物晶体的结构和性能达到预期。
3. 在聚合反应完成后,将产物进行离心分离、清洗和干燥等处理,得到光热效应多孔聚合物晶体Cof。
需要注意,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确保聚合物晶体的结构和性能达到预期。
此外,还需要对产物进行表征和测试,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扫描电镜等,以进一步确认其结构和性能。
此外,Cof的设计和制备可能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参数的调整,具体的步骤和参数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和目标进行设计和调整。
几种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几种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超疏水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表面结构的材料,能够将水快速排除,同时保持良好的油水分离效果。
提高超疏水材料的油水分离性能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制备和改造。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COF增强超疏水材料。
COF (共价有机框架)是一种由共价键连接的有机分子构成的晶体结构,具有高度可控性和可调性的特点。
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有机分子构建COF 结构,并通过加入特定的官能团,实现COF材料的超疏水性能。
例如,魏琦等人制备了一种基于芳香醛的COF材料,通过将表面修饰为疏水性的硅烷官能团,在水中表现出超疏水的特性。
该材料在油水分离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效果。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物理改性的方法增强超疏水材料的油水分离性能。
物理改性可以通过表面涂层、纳米颗粒包裹等方式进行。
例如,杨骥等人利用化学方法制备了一种氟磺酸功能化的疏水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将其均匀分散在聚四氟乙烯薄膜中,构建了一种超疏水表面。
在油水分离实验中,该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油水分离效果。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纳米结构的方法制备COF增强超疏水材料。
纳米结构可以增加材料表面积,提高油水分离性能。
例如,王涛等人制备了一种以聚合物纳米纤维为基底的超疏水材料。
在制备过程中,研究人员将COF 纳米颗粒负载在纳米纤维上,形成了具有丰富微孔结构的超疏水表面。
实验证明,该材料在快速油水分离过程中具有高效率和高稳定性。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许多其他的COF增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这些研究为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OF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3维cof的合成方法
3维cof的合成方法引言:在三维计算机图形学中,cof(Color-Opacity Function,颜色-透明度函数)是一种用于定义体绘制和渲染的关键技术。
通过合成cof,可以实现高质量、真实感的三维图像显示。
本文将介绍三维cof的合成方法,包括基于传统的体绘制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深度学习方法。
一、传统的体绘制方法:传统的体绘制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参数化的方法和基于纹理的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指定cof函数的参数或使用预先定义好的纹理来生成三维图像。
1. 基于参数化的方法:基于参数化的方法是通过指定cof函数的参数来控制体绘制效果。
常见的参数包括颜色、透明度和光照等。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实现不同的渲染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颜色的饱和度来增加图像的鲜艳度,通过调整透明度来实现半透明效果。
2. 基于纹理的方法:基于纹理的方法是通过将预先定义好的纹理映射到三维模型上来生成图像。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更加细腻的渲染效果。
例如,可以使用真实的皮肤纹理来渲染人体模型,使得图像更加逼真。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使用神经网络来合成cof。
这种方法可以从大量的训练数据中学习到更加准确和真实的cof函数。
1. 神经网络的训练: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首先需要构建一个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大量的训练数据对其进行训练。
训练数据包括真实的三维图像和对应的cof函数。
通过最小化预测cof函数和真实cof函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到一个准确的模型。
2. 神经网络的预测:在训练完成后,可以使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cof函数。
给定一个输入的三维图像,神经网络可以输出对应的cof函数。
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动生成cof函数,无需手动指定参数或纹理。
三、应用领域:3维cof的合成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中,通过合成cof可以实现更加清晰和真实的医学图像显示。
例如,在CT扫描中,可以通过调整cof函数来增强血管的显示,以便更好地诊断疾病。
溶剂热合成法制备cofs
溶剂热合成法(Solvent-Thermal Synthesis)是一种合成共价有机骨架(COF)的方法之一。
COF是一类多孔晶态材料,其骨架由共价键连接的有机单元构成。
以下是一般性的 COF 溶剂热合成法的步骤和原理:步骤:1.选择单体:选择用于构建 COF 骨架的有机单体。
这些单体通常包括含有功能性基团的有机分子,这些基团在溶剂热合成中能够形成共价键。
2.混合溶液:将选定的有机单体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
通常,选择的溶剂应该能够溶解单体并且在反应中起催化或者促进形成 COF 骨架的作用。
3.加热反应:将混合溶液进行加热,使有机单体在共价键的形成下发生聚合。
在这个步骤中,温度和反应时间是关键的参数,需要根据具体的 COF 材料和合成条件来优化。
4.冷却和洗涤:完成反应后,冷却混合物并进行洗涤,以去除未反应的单体、副产物和溶剂。
5.干燥:将洗涤后的产物进行干燥,得到最终的 COF 材料。
原理:溶剂热合成法的原理涉及到有机单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和高温条件下的共价键形成。
在加热的过程中,有机单体发生聚合反应,形成 COF 的骨架结构。
溶剂的选择对反应速率和 COF 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溶剂可以调节反应的速度、影响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并在反应过程中提供催化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COF 的结构和性质受到反应条件的影响,包括溶剂的选择、反应温度和时间等。
因此,在使用溶剂热合成法合成 COF 时,需要仔细选择和优化反应条件,以获得理想的 COF 结构和性质。
此外,这只是 COF 合成的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如溶剂蒸发法、界面反应法等。
不同方法制备的类金刚石薄膜的XPS和Raman光谱的研究
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 ( E VD) PC 在硅片上沉 积类金 刚石膜层 。并利用激 光拉曼光谱 法( a nsetocp ) R ma p crso y 和 x射线光 电子能谱法( P ) x s 对类金刚石膜层进 行研究 。通过研究 分析发 现 , 同方法制备 的类金 刚石 膜 不
层 的 G峰位 、D峰位 、 T峰位 、半高宽、ID)IG) 、J T / ( 值和 s 键含 量各不相 同。其 中,金属脉 ( /( 值 ( )IG) 冲磁过滤真空阴极弧沉积法制备的类金 刚石膜层 的 G峰位波数最大 、fD) IG) ( / ( 和半高宽最小 、IT /( ( ) iG)
不 同方 法制备 的 类金 刚石薄 膜 的 XP S和 R ma a n光谱 的研 究
杨发展 ,王世庆 ,沈丽如¨ ,陈庆川
1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四川 成都 6 0 4 10 1 6 4 0 100
2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 乐 山
摘
要
分别利用金属脉冲磁过滤真空 阴极弧沉 积法 ( C F VA) 、直流磁控 溅射法 ( P 和脉 冲辉 光放 电等 离 s)
术。D C膜时 一 种 含 有 大 量 的 s。键 的 亚稳 态 非 晶碳 薄 L p 膜【 , 2 碳原子间主要 以 s 和 s 杂化键结合 , 户 键含量较 ] 声 s
少。 它具有和金刚 石几 乎一样 的性 质 ,如高 硬度 、耐 磨损 、 低摩 擦系数 、化学惰性 、高 弹性 模量 、电绝缘性 、生物相 容 性和光学 特性 等[ ] 3 。因此被 广泛 地应 用 到机械 、化 工 、电
XPS分析讲解
原理 这方面很多书上都介绍了,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公式: E(b)= hv-E(k)-W E(b): 结合能(binding energy) hv: 光子能量 (photo energy) E(k): 电子的动能 (kinetic energy of the electron) W: 仪器的功函数(spectrometer work function) 通过测量接收到的电子动能,就可以计算出元素的 结合能。 铝靶:hv=1486.6 eV 镁靶:hv=1253.6 eV
应用 由于元素的结合能是唯一标识的,因而我们可以用 xps 作: (1)组成样品的元素的标定 (2)各元素含量的计算 (3)元素的侧向分布 (4)化学态标定 (5)测量超薄(小于 5 纳米)样品的厚度
XPS 实验结果如何分析
• XPSpeak 软件,或者 origin • XPS 手册 C. D. Wagner, W. M. Riggs, L. E. Davis, et al., Handbook of
浅谈XPS的测试与数据分析
张亚平
简介
XP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能够分析出 了氢,氦以外的所有元素。测定精确到 0.1at%, 空 间分辨率为 100um, X-RAY 的分析深度在 1.5nm 左 右。 XPS 的样品一般是 10mm*10mm*5mm, 也可以更小些。 厚度不能超过 5mm. XPS 分析室的真空度可以达到 <10-9 Pa, 因此样品要干燥,不能释放气体。XPS的 灵敏度很高,待测样品表面,绝对不能用手,手套 接触,也不要清洗。
• XPS分峰 • 计算表面元素含量 用所有分峰面积加和做总面积,除以灵敏度因子, 如一个元素如 Si 2p 有两个峰,把每一个人的峰 面积相加,然后除以灵敏度因子。 • 计算元素相对含量
cof与zif制备方法
cof与zif制备方法cof与zif制备方法COF制备方法•石墨烯模板法–通过将石墨烯作为模板,将有机单体分子沉积在石墨烯上,通过热解或化学反应将有机单体转化为COF结构。
这种方法制备的COF具有高结晶度和优异的性能。
•溶剂热法–将有机单体溶解在溶剂中,然后进行热处理,通过调节温度和反应时间来控制COF的结晶度和形貌。
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适用于大规模合成。
•毛细管法–在毛细管内或表面涂覆有机单体,随后进行聚合反应,形成COF。
通过调节毛细管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控制COF的结构和形貌。
ZIF制备方法•溶液法–将金属阳离子与有机配体在溶液中反应生成ZIF。
通过调节反应温度、溶液浓度和反应时间,可以控制ZIF的晶体结构和尺寸。
•水热法–在高温高压水环境下,将金属阳离子与有机配体反应生成ZIF。
水热法制备的ZIF具有高结晶度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气相沉积法–将金属阳离子与有机配体在气相中反应生成ZIF。
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气流速度,可以控制ZIF的晶体形貌和尺寸。
以上列举了COF和ZIF两种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备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需求。
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制备方法,以获得高质量的COF和ZIF材料。
•纳米模板法–利用纳米颗粒作为模板,将有机单体分子沉积在纳米颗粒表面,然后通过热解或化学反应将有机单体转化为COF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具有定向排列的COF纳米结构,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
•生物模板法–利用生物体或生物分子作为模板,将有机单体分子沉积在生物模板表面,然后通过热解或化学反应将有机单体转化为COF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COF材料,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共沉淀法–将金属阳离子和有机单体同时溶解在溶液中,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或添加沉淀剂,使金属阳离子和有机单体共同沉淀形成COF。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适用于大规模合成。
•气液界面法–在液体表面形成气液界面,将有机单体分子沉积在液体表面,随后通过热解或化学反应将有机单体转化为COF结构。
电子能谱XPS分析1北师大测试中心吴正龙
电⼦能谱XPS分析1北师⼤测试中⼼吴正龙北师⼤电⼦能谱分析指南0 常见问题解答0.1为什么我的样品结果(EXCEL ⽂件)中只有⼀个元素的谱?请打开EXCEL,在datasheet中查收数据,如下图。
或请教其他有使⽤经验的⽼师、同学。
⽤⿏标点击查找所需要的谱图⽤⿏标点击箭头,寻找谱图0.2 为什么不给我峰拟合处理?我们可以给出⼀些简单、明确的峰拟合供您参考。
但是,有时峰拟合受到多种元素影响,情况复杂,分析⼈员难以得到唯⼀、确定的结果。
具体涉及样品情况、所研究问题等。
送样⼈应根据制样过程、样品状况、研究内容等进⾏处理。
峰拟合属于后期数据处理,可以帮助分析,不是实验测量的原始结果。
送样⼈如果确实需要分峰处理(去谱峰卷积)及其它数据处理要求,可以提供峰拟合及其它所需相关信息资料,预约数据处理服务项⽬(联系电话010-********, 电⼦邮箱wuzl@/doc/d5f60c7c844769eae009ed93.html ),我们尽可能地满⾜⼤家的需求。
0.3 我的样品很“⼲净”,为什么XPS结果仍有额外的C等元素?XPS表⾯分析灵敏度⾼,探测表⾯(~原⼦层)元素,样品在保管、传送、分析的过程中暴露在⽓氛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污染,C、O是最常见、最⼤的污染。
Na也是常见的污染元素。
0.4 如果样品表⾯脏,可以⽤氩离⼦清洁吗?⼏乎所有电⼦能谱仪均配备有氩离⼦清洁装置。
可以⽤于清洁样品,但会带来副作⽤,即对样品表⾯破坏,且对样品的破坏程度⽆法正确预估。
应该尽量选择温和、可接受的实验条件清洁样品,并不是溅射时间越长越好。
0.5 我样品的XPS含量结果与电镜能谱(EDS)测量结果存在差别?XPS属于表⾯分析结果。
EDS分析深度⽐XPS⼤得多。
测量原理不同。
未经分析校正两种结果不好⽐较。
0.6 得到实验结果如何分析?先进⾏峰位校准。
结果报告的是相对于某标准的参考峰(本实验⼀般使⽤C1s 284.8eV)。
⼀般⽤污染C1s峰(可以根据碳来源和需要采⽤284.6eV,284.8eV,285.0eV)对所有峰进⾏校准。
cof材料合成需要的真空线装置
Cof材料合成需要的真空线装置一、引言C o f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功能性材料,其合成过程中需要使用真空线装置。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真空线装置来合成C of材料。
二、什么是C o f材料C o f材料,全称为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 ov al en tO rg an ic F ra me wo rk),是一类由共价键连接的有机配体构建的三维有序网络结构材料。
它具有高度可调性、大孔体积、表面积和多样的孔结构。
三、C o f材料的合成方法C o f材料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就是利用真空线装置。
下面将介绍具体的合成步骤:1.准备合成材料: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有机配体、金属离子源和溶剂。
这些材料的选择将对最终合成得到的C of材料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2.配制合成溶液:将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源依照一定的配比溶解在溶剂中,搅拌均匀,得到合成溶液。
3.准备真空线装置:将合成溶液转移到真空线装置中,确保装置处于良好的真空状态。
4.加热处理:将真空线装置中的合成溶液加热至一定的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
通过加热处理,可以促使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源发生反应,形成C of材料的网络结构。
5.冷却和分离:加热处理完成后,将真空线装置冷却至室温,取出装置。
将得到的产物进行分离、洗涤和干燥处理。
6.表征和性能测试:对得到的C of材料进行表征和性能测试,以评估其结构和性能特征。
四、真空线装置在Co f材料合成中的作用真空线装置在Co f材料合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包括:1.去除气体:通过创建真空环境,真空线装置能够有效去除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避免气体对反应的干扰。
2.提供合适的环境:真空线装置提供了合适的环境条件,确保合成反应在低压环境下进行,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形成。
3.控制温度:真空线装置通常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来控制反应温度,从而实现合成产物的具体控制和优化。
五、结论使用真空线装置进行C of材料的合成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XPS板材生产工艺技术及应用
XPS板材生产工艺技术及应用本装置采用的是高分子量的结晶聚苯乙烯,熔融指数为3.0-5.0g/10min为单位原料,以氟里昂F-142B多组分发泡剂,1200滑石粉、色母粒为辅助原料,进行熔融聚合发泡,将发泡济由挤出机中部注入,在机筒内与聚苯乙烯和添加剂的熔融物混合,达到机头模口时,压力突降至常压,溶于混合物料中的发泡济膨胀发泡,制得的泡沫板经冷却而得到具有连续均匀结皮表层及闭孔蜂窝结构的板材。
每个微空间的互联壁是一致的厚度,在外观形式上由本体颗粒状形态改变为整体故态板状形式。
标签:发泡剂;聚苯乙烯;板材;XPS1 工艺原理本装置建设规模为6万立方米/年绝热用挤塑发泡板材生产线,生产厂房及原料库房利用石化总厂的供应公司的闲置库房。
生产厂房面积为1620平方米,生产线主要原料是利用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化工厂聚苯乙烯产品,利用挤出发泡的生产技术和加入所需添加剂,最终生产出厚度为20-100mm、宽度为600mm、长度为2400mm的绝热用发泡板材。
产品广泛用于建筑用墙体、屋面及地面隔热保温及地下工程,并同时可用于高等级公路、机场等作为防水材料。
2 工艺流程说明塑料制品厂采用南京法宁格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提供的6万m3/年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板材生产线一套,其中包括1#单螺杆挤出机2#单螺杆挤出机、模具、模温控制器、冷却柱塞计量泵,上料搅拌机、整平机、整平机温度控制器、五辊牵引机、冷却辊架、纵向切割装置、横向切割装置,1#系统控制板,2#系统控制板,XPS回收造粒机,两辊牵引机、破水机、静态混合器等。
3 LSH型号螺旋塑料混合机系统3.1 电源连接将三相电源接入开关,请注意主轴转动方向,本机主轴螺旋为右旋方向,请打开上部操作门,检查叶片转向,从上往下看,如叶片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说明转向正确,如转向相反,可将三相电源线中的任意两根对调即可。
3.2 操作准备检查整机落地是否平衡。
在加入原料前,请先将放料插板插好,以防料粒漏出。
一种COF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名称:一种COF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唐智勇,李连山,韩晶,侯郡郡,邱雪英
申请号:CN202010713330.0
申请日:20200722
公开号:CN113967191A
公开日:
202201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COF膜材料,所述COF膜材料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聚己内酯层、COF 膜层和第二聚己内酯层;所述COF膜层由2,4,6‑三甲酰基间苯三酚和对苯二胺盐酸盐制备得到。
本发明所涉及的COF膜材料是一种具有“三明治”结构的材料,中间的COF膜层是由有机小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的具有永久性均匀有序微孔和规则的晶体结构的多孔聚合物膜层,因为扩散分子的大小与该膜的孔径相当,从而实现对药物分子的恒量释放;且其多孔网络由共价键构建,赋予它们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其构建元素为轻质非金属元素,因此也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
上下两层的聚已内酯层赋予COF膜层更好的保护,使其不易破损。
申请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地址: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巩克栋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3卷 第3期2004年6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Fud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Vol.43No.3J un.2004 文章编号:042727104(2004)0320411207ΞPSCOF制备的数值模拟及问题探讨胡 挺1,刘文娟1,沈一帆1,王 昕2,陆章基1 (1.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上海 200433;2.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上海 200433)摘 要:相分离复合膜PSCOF(Phase Separated Composite Films)是由液晶和单体共混物经相分离后形成的分层光电材料.采用考虑聚合反应的一维扩散模型,对制备中的相分离过程作数值模拟.由于面临的是带有单组分守恒约束条件的非线性方程系统,因此提出一种改进的差分格式和边界处理办法,能保证数值模拟的收敛,由此给出液晶与聚合物的时间演化图,与实验结果定性一致;模拟结果表明制备时间随R(反映光照强度或反应速率的材料系数)改变呈现幂函数规律,其幂指数范围在0.75~0.8之间:在研究制备时间随组分配比<0Πψ0的变化规律时,发现液晶的光吸收率L对其影响甚大,例如L=0.05时,有峰值出现;L=0.1时,单调减少.关键词:PSCOF;反应扩散模型;相分离;差分格式;边界条件中图分类号:O369 文献标识码:A相分离复合膜(PSCOF)是液晶与聚合物所组成的两层混和物,是一种新型的液晶光电材料.由于它在相位调制、灰度调制中的连续性和厚度的任意性,因而在显示、信息存储及光电开关等方面显示出比现有材料更加优良的性能,有着较好的应用背景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在PSCOF制备过程中,单体在准直光照射下,聚合成聚合物,并与液晶分离,形成液晶薄膜和聚合物薄膜,本质上是一种相变诱导相分离过程.如何控制这过程,使反应朝我们所需的方向进行,就成为制备PSCOF的关键.本文考虑聚合反应的一维扩散模型,把相分离过程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来描述.由于是非线性,在算法上就涉及到解的收敛性与稳定性问题.为此对方程进行无量纲化,选择合适空间和时间步长,用不同的格式和边界条件进行收敛性与稳定性试探.不仅在Χ=0时得到满意解答,对于具有更强烈非线性Χ≠0的情形,通过边界条件的合理选择以及算法的改进,也得到较满意的解答.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理解了模型中各系数的物理含义及其对制备PSCOF所起的作用,并在理论上提出最优的制备PSCOF 的实验条件,为实验室能快速有效的制备PSCOF提供理论指导.1 PSCOF的制备制备PSCOF的原理与制备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本质上是一致的1,2.使用2块涂有铟锡氧化物电极的导电玻璃板,下边玻璃板的内表面进行摩擦,而另一块不作处理.在玻璃板中间以一定比例布满单体与液晶.用紫外光垂直照射上边未处理的玻璃板,单体将发生聚合,诱发相分离.由于液晶对紫外光线有强吸收性,使光强在液晶盒法线上产生梯度.单体优先在光照强的地方聚合,向着光照强的地方跑,而液晶被挤向光照弱的地方,最终单体完全聚合,处于上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薄膜,而液晶附在下表面形成另一层均匀薄膜.由于实验中聚合速度与扩散速度的控制问题,最终的液晶与聚合物很难形成理想的完全分层.为了Ξ收稿日期:20022112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372023,10172092);上海2应用材料研究与发展基金项目合同(0106)作者简介:胡 挺(1977—),男,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陆章基(1942—),男,教授.提高成品质量,有必要结合实验作细致的数值模拟,分析相分离的完整过程以及有关重要参量的影响.图1 PSCOF 制备实验装置简易图Fig.1 Schematic of the devices to produce PSCOF2 建立模型在整个相变过程中只存在液晶、单体、聚合物3种物质.它们的体积浓度分别设为ψ,<和η,三者都是t (光照时间)和z (离上边玻璃板的距离)的函数.因总体积ψ+<+η=1,只有2个独立变量.由于液晶对紫外光线的强吸收性,由上至下紫外光相继减弱,将对三者的变化起很大影响.假设在同一平面上,三者浓度是相同的,为此可采用简单的一维扩散模型来描述这个相分离过程3.如图1,把坐标原点O 设在上玻璃板的下电极处,z 方向向下,它是紫外光强度变化的方向,则可得到如下4个基本方程:1)在整个过程中,液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只有扩散,故其体积浓度ψ的变化为9ψ9t =- →・J ψ,(1)其中J ψ为液晶扩散流量,它表示单位时间内流过单位面积的液晶体积;2)单体体积浓度<的变化由2部分引起:自身扩散J <与聚合反应,后者使<减少,这样它的方程为9<9t =- →・J <-9η9t ;(2)3)聚合物体积浓度η的变化:聚合物是由单体发生聚合反应而来,它的聚合反应速率与光照强度I 成正比,与单体以及单体加上聚合物的总量有关,即9η9t=kI <(<+η),(3)其中,k 是反应聚合速率的常数;4)光照强度沿z 轴的变化:假设物质吸收紫外光强是线性的,于是光照强度I 的衰减变化为9I 9z=-I (a <+b ψ+c ),(4)其中a ,b ,c 分别代表光强在单体(或聚合物)、液晶、真空中的衰竭速率,只有液晶是对紫外光具有强吸收性,其余物质对光是基本透明的,故可置a =c =0.注意,单体扩散引起液晶反方向扩散,则有关系式4J <=-J ψ.由文献5有J <=D (-ψ9<9z +<9ψ9z -Χ<ψ9ψ9z),(5)其中D 为反应扩散速率常数,Χ是Flory 2Huggins (FH )理论的相互作用系数.把(5)式代入(1),(2)式中,然后对(1)~(4)式进行无量纲化,空间尺度取为d (两玻璃板的间隔),时间尺度为d 2ΠD ,光源强度为I 0(入射光未衰减时的强度),化简方程得9ψ9t 3=99z 3(-ψ9<9z 3+<9ψ9z 3-Χ<ψ9ψ9z 3),(6)9<9t 3=-99z 3(-ψ9<9z 3+<9ψ9z 3-Χ<ψ9ψ9z 3)-9η9t 3,(7)21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9η9t 3=R I <(<+η),(8)9I 9z 3=-1L I ψ,(9)其中t 3=td 2ΠD ,z 3=z d,R =kI 0d 2ΠD ,L =1Π(bd ).这样方程最终归结为4个参数:1)初始单体浓度与初始液晶浓度的比值<0Πψ0;2)与聚合物速率相关的量R =kI 0d 2ΠD ;3)与光吸收度相关的量L =1Π(bd );4)FH 相互作用系数Χ.对(9)式进行变量分离,然后直接积分,得到解析解I =e -1L ∫z 0ψd z .(10)方程(6)~(8)呈现非线性特性,很难求得解析解,故用一种改进的差分格式和边界处理办法进行数值计算与模拟.计算中4个参数的取值范围为<0Πψ0=20Π80,40Π60,44.4Π55.6,50Π50,55.6Π44.4,60Π40,80Π20;R =0.05,0.5,5,50,500,5000;L =0.05,0.1,0.2;Χ=0.5,1,1.5,2,得到一系列有用的结果.3 算法讨论1)线性抛物型方程的收敛条件是:时间步长与空间步长满足Δt 3Π(Δz 3)2≤0.5.而本文的方程呈非线性,不完全是抛物型方程,即使满足Δt 3Π(Δz 3)2≤0.5也会出现解的不收敛现象,因此右边必须取得比0.5更小:Δt 3Π(Δz 3)2≤0.1,才能得到稳定解.2)对边界条件的处理,第一种方法假定边界各处浓度值是固定的,取反应的最终结果,即<(0,t )=0,ψ(0,t )=0,η(0,t )=1;<(n ,t )=0,ψ(n ,t )=1,η(n ,t )=0,但这样硬性规定,使得单组分物质量不守恒,而且在边界处<,ψ,η的梯度过大,致使边界处<,ψ,η很快溢出于0~1界限;第二种方法采用两点或三点插值,结果不理想;第三种方法根据计算流体中的充分发展边界思想,即边界值等于次边界值,结果仍不理想,原因还是液晶总量不守恒,边界上的小扰动引起最后结果的发散;第四种方法,直接从物理意义出发,考虑到各个网格的液晶量的变化主要是液晶在网格上下边流入流出量的不相等引起,而在上边界处的网格上边并没有液晶流入,即J ψ(上)=0,或者ψ在上边界处一阶空间导数等于0,而该网格的下边则按普通差分算.这样,在上边界处,(6)式可离散化为ψ(0,t +1)-ψ(0,t )d t=-J ψ(下)-J ψ(上)d z =-J ψ(下)d z ;对单体流量J <可以类似处理.以上是对上边界的处理,下边界处理完全相仿.计算结果较为满意,与试验数据定性上吻合.3)最后,对(6)~(8)式进行离散化处理.由于它具有很强的非线性而且又有约束条件,在变化中液晶总量保持守恒,一般离散化后,所计算的结果不是发散就是破坏了这个隐含的约束条件.以下主要以(6)式为例讨论离散化过程.如果对(6)式直接展开,得9ψ9t 3=-ψ99z 39<9z 3+<99z 39ψ9z 3-Χ<9ψ9z 39ψ9z 3-Χψ9<9z 39ψ9z 3-Χ<ψ99z 39ψ9z 3.(11)采用F TCS 格式(时间向前差分空间中心差分)离散化后为ψ(i ,t +1)-ψ(i ,t )d t =-ψ(i ,t )(<(i +1,t )+<(i -1,t )-2<(i ,t )d z 2)+<(i ,t )(ψ(i +1,t )+ψ(i -1,t )-2ψ(i ,t )d z 2)-Χ<(i ,t )(ψ(i +1,t )-ψ(i -1,t )d z )2-Χψ(i ,t )(<(i +1,t )-<(i -1,t )d z )(ψ(i +1,t )-ψ(i -1,t )d z )-314第3期 胡 挺等:PSCOF 制备的数值模拟及问题探讨Χ<(i ,t )ψ(i ,t )(ψ(i +1,t )+ψ(i -1,t )-2ψ(i ,t )d z 2).然后使用上面第四种边界条件,在Χ等于0时,可以收敛且能满足隐含约束条件,但当Χ≠0时,就出现发散并且发现液晶总量守恒的条件也受到破坏,这与实验中液晶只有扩散没有化学变化是矛盾的;这主要是由于在Χ≠0时非线性非常强烈,如果直接离散,就导致流量的不守恒.为此,我们设定另一算法,并不是把(6)式直接完全展开,对前面两项非线性较弱的项仍用上面展开,但对具有Χ的项不展开,而是把(6)式化为9ψ9t 3=-ψ99z 39<9z 3+<99z 39ψ9z 3-Χ99z 3(<ψ9ψ9z 3).对上式离散,特别对含有Χ这一项进行处理得:ψ(i ,t +1)-ψ(i ,t )d t =-ψ(i ,t )(<(i +1,t )+<(i -1,t )-2<(i ,t )d z 2)+<(i ,t )(ψ(i +1,t )+ψ(i -1,t )-2ψ(i ,t )d z 2){-Χ<(i +1,t )+<(i ,t )2ψ(i +1,t )+ψ(i ,t )2ψ(i +1,t )-ψ(i ,t )d z+Χ(<(i ,t )+<(i -1,t ))2(ψ(i ,t )+ψ(i -1,t ))2(ψ(i ,t )-ψ(i -1,t ))d z}Πd z ,主要思想就是把99z 3(<ψ9ψ9z 3)中的(<ψ9ψ9z 3)当作一项进行直接偏导离散,然后再离散里面的偏导9ψ9z 3,这样再使用第四种边界条件,数值解就能够稳定而且计算结果能很好地满足液晶总量守恒的物理条件.4 结果分析与讨论1)图2(a ),(b )分别描述相分离时,液晶浓度分布ψ(z 3)与聚合物浓度分布<(z 3)时间演化过程(分别在迭代20000,100000,200000,300000步时)的数值模拟结果,其中<0Πψ0=60Π40,R =0.5,L =0.05,Χ=1.图2(a )是液晶体积浓度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原来40%液晶逐渐背离光源扩散,使得近光源处(z 3=0点附近)液晶浓度越来越低,最后趋于0.而在远离光处(z 3=1处)浓度趋于100%.图2(b )是聚合物体积浓度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原来没有聚合物,各处浓度都等于0,在紫外光照下,单体发生聚合反应,使得聚合物体积浓度逐渐增加,由于在上表面紫外光较强,聚合速率较快,聚合物开始从上表面增加,且很快就趋于100%;但在下表面由于液晶对紫外光的强吸收作用,使下表面光强很弱,因而聚合速率非常慢,几乎不发生聚合,即使到最终收敛时,在下表面的聚合物体积浓度仍在0附近.41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2)图3描述单体聚合成聚合物后,终态浓度分布随R 的变化,其中<0Πψ0=60Π40,L =0.1,Χ=1.由图可知,在R =0.05,0.5,5时,能够发生相分离,而在R =500,5000时,基本上不发生相分离,产生的为PDLC.这是因为R 的大小主要代表了紫外光照的强弱.在光照很强时,单体聚合速度非常快,在单体和液晶还没能扩散时,已聚合成聚合物,而聚合物不能流动,从而限制了相分离的产生;而当光照很弱时,聚合速度很慢,因此单体与液晶能够充分扩散,使得相分离彻底.而且在计算中,还发现R 越大,达到稳定所需迭代步数越少,即所需的时间越短,如在R =5000时,750步时就已稳定;在R =0.5时,325000步时才达到稳定;而在R =0.05时,需1785000步才达到稳定.而且在<0Πψ0=60Π40,Χ=1时,分别计算L =0.05和L =0.1时t 3(=步数×0.0002)随R 的变化趋势,结果见图4,则可知,在相分离区内R ≤100即lg R ≤2时,两者取常用对数以后成线性关系,即t 3与R 为幂函数关系:t 3=αR β,其中α随L 而改变.在L =0.1时,α=39,而在L =0.05时,α=84,两者呈反比关系,β在0.75~0.8之间.在实验中,紫外光强超过80mW Πcm 时,生成PDLC ,低于80mW Πcm 时才生成PSCOF ,在定性上是一致的.3)图5(见第416页)描述不同L (L =0.05,0.1,0.2)下,液晶和聚合物终态浓度分布,其中<0Πψ0=60Π40,R =0.5,Χ=1.由于L 代表液晶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L 越小,表示液晶吸收光照能力越强.当L 足够小(一般在0.05以下),在样品盒的下表面,由于液晶对紫外光的吸收,光强非常弱,单体基本不发生聚合,则下表面没有聚合物,使相分离彻底;而当L =0.1时,下表面还有一定的光强,就会有单体聚合,而当L =0.2时,液晶对紫外光吸收能力很弱,光强在z 轴梯度很小,单体在各个面聚合速率差别不大,这样在下表面聚合物也大量存在,使得相分离不彻底.计算结果表明,当L 较大时,液晶与聚合物的分界面很不明显,有很大一部分是液晶聚合物共混区,而我们所希望的成品是共混区越小越好,因此必须控制用来曝光的光源的光谱,使液晶对此光谱有很好的吸收功能.4)图6(见第416页)描述Χ改变时,液晶和聚合物终态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其中<0Πψ0=60Π40,R =0.5,L =0.05.对Χ的效应进行分析(Χ是ψ,<,9ψΠ9z 乘积项前的系数,此项具有强烈非线性),当Χ=0时,反应较慢,且相分离不彻底.当Χ≠0时,Χ作为FH 的相互作用常数,表示两组分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它的增大表示两组分之间排斥力的增大,因而对反应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边界条件以及初值特别敏感.由图6可看出:Χ在0.5或1时,能较好的达到理想成品;Χ过大,出现发散现象.例如Χ=2时,可以算出225000步时结果,见图6中3部分,当250000步时,就发散了.但也并不是Χ越小越好,随着Χ减小,所需时间也增多,如何在两者中取一个合理的值是问题所在.因而在实际制备中必须考虑到Χ的影响.514第3期 胡 挺等:PSCOF 制备的数值模拟及问题探讨5)图7描述改变初始配比<0Πψ0时,终态液晶和聚合物浓度的数值模拟结果,其中R =0.5,L =0.05,Χ=1.图8分别描述在L =0.05和L =0.1时,制备时间与初始组分配比的关系,其中R =0.5,Χ=1.由图中可看出制备时间与初始组分配比关系较复杂,尤其对液晶的光吸收率L 甚为敏感,例如L =0.05时,有峰值出现;L =0.1时,单调减少.而且发现初始配比在0.5~1时,若取L =0.1可使制备时间缩短而共混区略小;当初始配比在1~1.5时,若取L =0.05制备时间稍长但共混区明显变窄.因为液晶多时,即使L 很大(液晶对光吸收率小),在底部光强也衰减到很弱,能够很好的相分离.在实验中,只有液晶浓度在40%~60%时,才产生PSCOF ,与图7也是定性吻合.6)整个计算结果和以上1)~5)的分析在定性上与实验结果是吻合的.至于精确的定量比较,由于PSCOF 膜是新型的光电材料,可供对照的实验数据尚少,还有待进一步摸索,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在PSCOF 膜的实验制备研究中,希望所得到的成品越纯越好(两者彻底相分离),即上层只含聚合物,下层只含液晶,而且液晶与聚合物分界面非常明显,即共混区很窄.同时希望反应速度足够快,制备所需时间较少.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如果制备成品中液晶比聚合物多时,采用<0Πψ0=40Π60,L =0.1,R =0.5及Χ=1时能够较好地满足要求,而当要求聚合物比液晶多时,则采用<0Πψ0=60Π40,L =0.05,R =0.5及Χ=1能够较好地满足要求.而且此方法完全可以用到光照制备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 )上去,当R =5000时,计算得到的结果就是PDLC 了.61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3卷 参考文献:1 Vorflusev V,K im J H,Kumar S.Phase se parated composite films of liquid crystals J.PRA MA NA2J PH YS, 1999,53:1212129.2 Vorflusev V,Kumar S.Phase2separated composite films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J.Science,1999,283: 190321905.3 Qian T Z,K im J H,Kumar S,et al.Phase separated composite flim:Experiment and theory J.Phys Rev E,2000,61(4):400724010.4 Krongauz V V,Schmelzer E R,Y ohannan R M.K inetic of anisotro pic photopolymerization in polymer matrix J.Polymer,1991,32:165421662.5 Taylor P L,Yu Y K,Wang X Y.K inetic theory and the Flory2Huggins approximation J.Chem J Phys, 1996,105:123721241.Simul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hase SeparationProcess in Producing PSCOFH U Ting1,LI U Wen2juan1,SHE N Y i2fan1,WANG X in2,LU Zhang2ji1(1.Depart ment of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Fudan U niversity,S hanghai200433,China;2.Depart ment of Opt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udan U niversity,S hanghai200433,China)Abstract:Phase Separated Composite Fims(PSCOF)are two2layer photoelectric materials,which are produced through phase2separation process of a mixture of Liquid Crystal(LC)and monomer.A one2dimensional model consider2 ing polymeric reaction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phase2separation process.Due to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quation system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one com ponent,an improved difference scheme and a s pecial boundary condition are in2 troduced to assure the convergence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Thus the evolution of LCΠpolymer ratio in the mixture is presented.This coincides with the result of ex periment.The dependence of the producing time on R is studied, where R reflects the intension of the illumination and the rate of the polymerization.There is the power2function law in the two quantities with the power exponent between0.75and0.8.The de pendence of the producing time on the initial ratio of mixture(<0Πψ0)is also obtained.The above de pendence is very complex and sensitive to L(the relative absorption length of light in LC).For example,as L=0.05,there is a peak value.However,as L=0.1,it decreas2 es monotonously.K eyw ords:PSCOF;reactive2diffusional model;phase2separation;difference scheme;boundary condition 714第3期 胡 挺等:PSCOF制备的数值模拟及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