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人教版必修一:《游褒禅山记》教案(清风语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言词语:阳、谬、咎、极、于是、夷、非常、观、至于、相、焉、穷、尽、其等。
2.辨析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及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对课文字词句的准确把握。
难点: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解决办法1、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2、对注释,查字典疏通文意,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课时安排两课时(疏通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本文所体现的杂记类散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教学内容一、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二、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不到二十个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议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
三、文章第三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提示: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最后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本段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主旨。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一)指名朗读、口译。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萍乡三中:刘长风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领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法点拨:诵读、自学、讨论、展示、点拨等。
教学准备:自学,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借助多媒体课件,感知,品读、赏析,讨论。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主选择式朗读、齐声朗读课文全文。
(早读时间)二、研读语文必修2《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9-85和语文必修2《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7-40,并自主完成“语言积累”五大题。
(20分钟)(一)下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褒禅(bāochán)无物以相(xiàng)之咎(jiù)其欲出者B.今言“华”(huā)如“华实”(huá)之“华”(huá)者C.庐冢(zhǒng)何可胜(shēng)道也哉D.窈(yǎo)然庐陵萧君圭(guī)君玉余弟安国平父(fù)(二)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兰亭集序》)④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⑤独其为文犹可识⑥险以远,则至者少(三)下列各句里的“其”字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独其为文犹可识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7.既其出8.则其至又加少矣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0.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单元教学要点一、教材地位: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
《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
《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
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9篇)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更相为命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沛公不胜杯杓余观夫巴陵胜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以故其后名之曰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9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重点内容积累
名言: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字词积累
1、重点词语: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活用)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活用)
穷:形容词作动词,指走到尽头(活用)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致)(活用)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教版高中游褒禅山记教案文案
人教版高中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文案教案人教版高中《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文案1.1 背景介绍:1.1.1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游记。
1.1.2 文章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历史的热爱。
1.1.3 本文将引导学生领略作者的游览之情,体会山水之美,感受历史沉淀。
1.2 教材分析:1.2.1 本文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1.2.2 课文难度适中,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理解。
1.2.3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1.3 教学目标:1.3.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背景。
1.3.2 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3 感受作者的游览之情,培养对自然山水和历史的热爱。
二、知识点讲解2.1 词语解释:2.1.1 褒禅山: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境内,被誉为“江南第一奇山”。
2.1.2 游览:指游览名胜古迹,欣赏自然风光。
2.1.3 溅瀑:水流从高处急速落下,形成的瀑布。
2.2 句子解析:2.2.1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2.1.1 解释:平坦且距离近的地方,游客就多;险峻且距离远的地方,游客就少。
2.2.1.2 说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游览胜地的看法,即景点应当既具有观赏价值,又便于游客前往。
2.3 文章结构分析:2.3.1 首段:引出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和游览价值。
2.3.2 中间段:详细描述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描绘山水之美。
2.3.3 结尾段:抒发作者对褒禅山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3.1.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1.2 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语气,提高朗读效果。
3.1.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3.2 课文讲解:3.2.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2.2 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
3.2.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游览之情,感受山水之美。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简介作者、背景: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课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以快乐、有趣、活泼为主,而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则更注重文献、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充实深沉的文章,是高中必修教材。
为了更好地教学,《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对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隐喻和比喻。
3. 提高学生的主题阐释和文化品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隐喻和比喻的理解。
3. 学生文化品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释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
2.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选择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探究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逐句逐节的循序渐进地解析作品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用文化品位的眼光去解读作品。
3.隐喻以及比喻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隐喻和比喻。
让学生发现隐喻和比喻是如何串联起了文章的主题。
4.同步案例演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作为辅助讲解。
如,类比:绿萼垂啼似,红颜捧雨来。
有心者对应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5.主题与思想分析在分析完毕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隐喻和比喻以后,可进入到本篇文章的思想和哲学的分析。
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展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6.总结与反思:本环节重点在总结启发,包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所遇到的困难、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6篇)教师上课之前,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就叫做教案。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课时:2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
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他推行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新法。
由于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变法失败。
然而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他认为“变法”对国家有利,就尽力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一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辟。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①作者一行游山一共几人?(五人)②“游褒禅山记”,那么这篇文章中有关于记游的部分,集中在文中哪些段?(1、2节)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④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3篇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1【课前梳理】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
准备教授的内容: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
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
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
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
(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5篇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精选5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导入齐背课文。
二、鉴赏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根底,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局部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局部对应记叙局部,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局部,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局部,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把握文言基础学问,落实字词2把握文章即事明理的写法,学习在作文中奇妙地谋篇布局3明确“志”是胜利的首要条件,启发同学树立高远的志向,培育坚毅的品质教学重点:文章即事明理的写法教学难点:文章所阐释的道理教学方案: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第三自然段,明确阐释的道理一、导入:今日我们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从课题看,这篇文章应当是一篇游记。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篇游记和以前你们写的、读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明确:这篇文章重点不在记游,而在说理。
二、明确文章说的道理和即事明理的写法(一)学习第三自然段师:文章的重点在说理,那么,在文中阐释了一些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快速扫瞄课文,思索文章那些段落是在说理。
生:三、四自然段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索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用了一个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师:是依据什么条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呢?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同学翻译后一句话,明确“特别”“险远”的用法。
师:强调了“志”的重要性,但是,“志”是到达“险远”的地方,观赏到“特别之观”的充分条件吗?生:不是,还要有“力”和“物”。
同学齐读“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师:客观地、唯物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又是怎么论证的?请大家读后面的内容,思索。
生:从反面和正面两个方面论证。
反:力足以至焉(而未至者),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老师强调“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用法。
同学朗读背诵第三自然段的整体内容(二)学习其次自然段,明确即事明理的写法师:在第三自然段开头,写道:于是余有叹焉。
这里的“于是”怎么解释?生:对于这种状况。
明确“于是”的古今词义差别。
师:“是”包括哪些状况呢?请大家读其次自然段思索。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读准音:“相之”。
⑷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是苏轼在宋代的一篇游记,因其语言流畅、文艺性强而广为流传,至今仍被奉为佳作。
在高中必修课程中也有涉及此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本文根据《游褒禅山记》设计出一份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和欣赏该作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写作动机以及作者等相关信息;② 理解文章中描述的褒禅山的风景及人物特征;③ 回归文本,把握文章的意义、主旨及传递的情感;④ 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开展创作性阅读,如进行文本漫游、自我体验等。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理性评价文学作品;②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素质和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意识到课文对于传统文化与人文情怀的重要性;② 表达个人情感感受,谈及自己通过阅读该文本带来的生活启示和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带领学生走进褒禅山文化,激发学生对褒禅山的兴趣。
(2)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推敲:你是否到过褒禅山?对褒禅山有什么认识?在你的印象中,褒禅山的景点、植被、还有哪些特别之处?(3)出示《游褒禅山记》的课文,并解读文章的标题含义,如何理解“游”、“褒禅山”、“记”等。
2. 阅读理解(1)课前,学生自行阅读一遍《游褒禅山记》,并作简要笔记。
(2)阅读课文时,可以采取“前读故事”、“精读议原”、“高标定瞄”等阅读策略,重点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抒情、议论与描写的特点。
(3)阅读结束后,学生可通过口头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交流对该文本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3. 鉴赏分析(1)结合学生的探究和讨论,教师可安排主题式演讲、表演、小品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从课文中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分析了解课文的艺术价值。
【精品】人教版必修一:《游褒禅山记》教案 Word版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把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的用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支配】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老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生疏,学校时我们已经学过。
同学说出游记的篇目。
(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
留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老师:依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
(从记游中生发谈论。
)老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
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谈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阅读时要留意的是,文章谈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
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呈现。
2.同学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3.老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同学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争辩。
对不精确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争辩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格外之观”。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叫游学(Study Abroad),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
马可波罗周游中国,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中外学者访问交流,其实质就是游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走都是增进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的好方法。
还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哪里吗?《岳阳楼记》也好,《醉翁亭记》也好,无非都是游山玩水的结果。
今天,我们没有时机“游山玩水”,更无从游出境界,玩出水平,但我们可以体验古人怎么游出境界,玩出水平。
请翻开课文《游褒禅山记》。
二、多媒体出示简介及写作背景三、读课文第一遍齐读,读准字音。
读完后,纠正认读错误,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读音。
第二遍齐读,读出韵味。
读完后,指出断句的缺乏(解决节奏问题)、语气的缺乏(解决文言文虚词在文章韵味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读法上的不同)第三遍默读,理解文意。
1、下发点读用《游褒禅山记》。
在读准字音、揣摩韵味的根底上,尝试用点读法脱离书本初步翻译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2、互相探讨,尝试解决一局部不懂的字、词、句。
3、翻开课文,对照注释,再解决一局部不懂的.字、词、句。
4、课代表收集全班尚存的疑难点,归类后上交老师。
第二课时1、抽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抽读(2)抽字词句掌握情况2、共同探讨尚存的疑难问题。
讲清文意推断方法或理解过程3、归纳重要虚词、实词、文言句式(1)重要虚词归纳其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它的)址以故其(那)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那)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它)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其(代石碑)文漫灭,独其(代碑文)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它,代华山洞)下平旷问其(它的)深,那么其(那些)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助词,无义)进愈难,而其(助词,无义)见愈奇然视其(它的)左右盖其(它,代洞)又深,那么其(代游客)至又加少矣既其(助词,无义)出,那么或咎其(那些)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他们,代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表反诘语气)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它的)传而莫能名者多媒体出示“其”的相关知识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在)其址于(对)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至于(表处所,可以不译)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于(对)人为可讥余于(对)仆碑以以(因为,介词)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因为,连词)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以(因为,连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近,那么游者众;险以(同上)远,那么至者少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表承接关系)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用来,表凭借的手段)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表凭借,用来)至焉余于仆碑,又以(因,由,介词)悲夫古书之不存此所以学者不可以(古今同义)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而而(表承接或并列)卒葬之而(因而)记游者甚众其进愈难,而(然而)其见愈奇有怠而(因而)欲出者来而(表承接)记之者已少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而(表并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而且,表递进关系)无不在也而(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因而)人之所罕至焉至于幽暗昏惑而(却)无物以相(xiàng)之尽吾志也而(却)不能至者(2)重要实词做研讨与练习二(3)多媒体归纳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重要句式第三课时一、问题探讨:1、一般游记怎么写?本文怎么写?游记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之”的用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
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
(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
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
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
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
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
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
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
)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
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
)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
)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
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
教师巡视全班,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接受教师个别检查。
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3.学生齐背这一段。
先看行文顺序背诵,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
“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留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2.“其”的用法。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
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
(1)代词。
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
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
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
它(代“穴”)。
后“其”:代词。
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
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
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代词。
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词。
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
(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者)。
(3)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4)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整理: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二、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
“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
“问其深”——写所问。
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
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2.教师领诵(要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
3.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提示〕要分层练习背诵。
背第一层,先板书行文顺序:前洞——后洞。
再提问: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窈”“寒”“深”。
)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愈深”“愈难”“愈奇”。
)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背第二层,先板书行文结构(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
)如下: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6.指点与答疑。
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②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
“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三、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
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
“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
“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
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
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2.教师领读。
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
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
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
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
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1)全班学生齐背;(2)抽查个别学生背诵;(3)分别默写若干句。
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
“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
“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
“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四、留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