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数学模型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作为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T系统通过X射线的扫描获取患者体内不同组织的断层影像,可以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有助于准确定位和诊断疾病。
要获得高质量的CT影像,需要对CT系统进行参数标定,并确保其成像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CT系统参数标定的相关知识,以及CT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影像质量控制方法。
一、CT系统参数标定1. 线性加速器校准CT系统中的线性加速器是X射线的产生器,其性能直接影响到CT影像的质量。
对线性加速器进行校准是非常重要的。
校准的主要内容包括:X射线的输出剂量、束流的均匀性及剂量分布等参数的测试。
通过使用专业的剂量计和均匀性检测仪器,可对线性加速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校准。
2. 图像重建算法校准CT影像是通过对患者进行X射线扫描,获取不同切片(层)的数据,并通过计算机重建成图像的。
CT系统中的图像重建算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影像的质量有着关键的影响。
图像重建算法校准主要包括:滤波器的校准、重建核的选择与迭代算法参数的设置等。
通过设计合理的校准方案,可以优化CT图像重建算法的性能,提高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从而提高影像的质量。
3. 空间分辨率校准空间分辨率是CT系统成像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到CT图像中结构的分辨能力。
对CT系统的空间分辨率进行校准是非常重要的。
空间分辨率校准的主要内容包括:用标准线性物体对具体的空间分辨率进行半值层测定,以及使用线性物体对低对比度分辨能力进行评价等。
通过合理的空间分辨率校准,可以保证CT系统的成像质量,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4. 灵敏度和特异性校准CT系统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指CT系统对不同物质的区分能力。
通过对CT系统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校准,可以测试CT系统对不同密度、组织和病变等的识别和区分能力。
数学建模之CT 系统参数标定及反投影重建成像一
3
四、符号系统
序号 1 2 3 4 5 6 符号 符号说明
yij = ki xij + mij y0 x0
μ d
X 射线吸收率 探测器间距 以椭圆中心为直角坐标系时, 编号 j 的探测 器在第 i 个方向接收的 X 射线的直线方程 旋转中心纵坐标 旋转中心横坐标 以椭圆中心为直角坐标系时, 编号 j 的探测 器在第 i 个方向接收的 X 射线所截物体的 实际长度
图 1.1CT 系统示意图图 1.2 模板示意图(单位:mm)图 1.3 10 个位置示意图
二、 问题分析
2.1 题目整体分析 本题为典型的 X 射线断层成像 [1].问题。通篇分析下来,解决问题一,对题设 CT 系统进行准确的参数标定是求解整个问题的关键。题目中已经给出用于标定的模型,以 及使用该 CT 对模型进行扫描后得到的参数。基本思路为建立离散化模型,并利用数学 软件对其进行求解。在对该 CT 完成参数标定后,即可使用所得数据及模型对后面的问 题进行分析和求解。
三、模型假设
1、题目 CT 机正常运行,质量完好,题中所给数据不存在因机器故障而造成的错误; 2、旋转中心出现偏差的来源在于安装误差,而系统本身不存在偏差,又因系统为对称 系统,故旋转中心位于接收器中垂线上某点; 3、X 射线仅有长度,不存在宽度; 4、X 射线强度只在穿透被测物体时发生衰减,空气衰减系数为零; 5、X 射线在传播到接收过程中发生的干涉与衍射忽略不计; 6、发射与接收装置一一对应。
关于CT系统参数的标定及成像的数学模型
关于CT系统参数的标定及成像的数学模型CT系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成像设备,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维断层图像,用于诊断和治疗。
CT系统参数的标定及成像数学模型是确保CT成像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CT系统参数的标定是指通过实际测量和建模过程,使得CT成像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受试对象的内部结构。
标定过程包括准直器、扫描平台、探测器、生成器、滤波器等CT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校准。
其中,最常见的标定参数包括CT值的灰度与物质密度的关系、空间分辨率和均匀性等。
CT成像的数学模型是一组数学方程,用于描述CT成像的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并将扫描得到的原始数据转换为图像。
通常,CT成像的数学模型基于X射线的物理特性和数据获取过程。
首先,由于X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特性,每个像素的灰度值与穿过该像素的X射线的吸收程度成正比。
根据伯尔-朗伯定律,X射线通过物质时会发生衰减,这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I = I₀ * exp(-μ * d)其中,I₀表示入射X射线的强度,I表示出射X射线的强度,μ表示线性衰减系数,d表示X射线通过物质的厚度。
这个公式可以解释为吸收与物质的线性性质成正比,吸收与射线通过物质的厚度成反比。
其次,CT成像的数学模型还涉及到几何学的投影过程。
CT扫描过程中,X射线以不同的角度通过受试对象,探测器记录下每个角度下接收到的射线的强度。
然后,通过大量的角度组合和重建算法,可以利用逆投影技术将平面上的二维投影转换为三维体素。
最后,CT成像的数学模型还包括数据处理、图像重建等过程。
数据处理包括估计射线传递过程中的散射、衰减补偿和噪声校正等。
图像重建主要涉及到反投影和滤波等算法,用于恢复原始CT图像。
综上所述,CT系统参数的标定及成像的数学模型是CT成像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通过对CT系统参数进行标定和建模,可以确保CT成像结果真实、可靠,并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
CT系统的参数标定及成像
CT系统的参数标定及成像CT系统的参数标定主要包括:灵敏度校正、线性衰减校正、几何校正和伽马校正。
灵敏度校正是通过量化特定的图像密度来确定光电转换器的灵敏度。
线性衰减校正则是校正CT系统中的线性响应,使得从CT图像上可以准确地估计目标物体的密度。
几何校正是校正CT系统的几何特性,如切面的位置、角度和长宽比。
伽马校正是通过调整探测器阵列上的灯丝电流以增加或减小CT图像的对比度。
CT系统的成像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投影数据获取、重建和图像显示。
投影数据获取是通过旋转散射X射线束,使用探测器阵列记录通过被检体的X射线强度来获取原始数据。
重建是将投影数据转换成横断面的图像的过程,其中包括过滤、逆过滤和反投影等步骤。
图像显示是将重建得到的图像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显示,以便医生进行诊断和分析。
在CT系统的参数标定和成像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校正标准物体和模型进行测试和比较。
这些标准物体和模型具有已知的密度、形状和尺寸,可以用来验证CT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
常见的校正标准物体包括水样袋、空气腔和人工骨头等。
校正标准物体可以用于检测CT系统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线性响应、灵敏度、分辨率和伪影等性能指标。
通过参数标定和成像,可以保证CT系统输出的图像具有高分辨率、低噪声、准确的密度值和对比度。
这对于医生正确诊断和分析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同时,参数标定和成像也可以使不同CT系统之间的图像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以便医生进行多个CT图像的对比和分析。
综上所述,CT系统的参数标定和成像是确保CT图像质量和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通过灵敏度校正、线性衰减校正、几何校正和伽马校正等过程,可以保证CT系统具有高性能和准确的图像输出。
这对于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同时,参数标定和成像还可以保证不同CT系统之间图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案例】CT 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摘
要
为解决畃畔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问题, 本文由相关理论基础入手, 剖析模板形态学特 征,以此为切入点建立并优化了标定模型,并且对根据未知介质进行图像重建,根据图形 特性实现了噪声去除。 针对问题一,我们根据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几何计算,得出标定模型在各个照射角度 中的投影强度表达式,尝试通过函数拟合的方法求解。在扫描图中,圆和椭圆的投影函数 相互耦合,为了更好的将其区分开,我们从图像处理的角度入手,通过高通滤波和形态学 操作大致提取出椭圆曲线边界,利用其宽度信息粗略求出各次投影的角度。再利用粗测的 角度,计算出圆的轨迹,挖去受圆形投影影响的数据点,以此来消除圆的投影函数对椭圆 投影函数的影响,用剩下的数据对椭圆投影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以较高的 精度精确计算出畘光各次照射角度及其他标定相关的参数。 针对问题二 三, 考虑到逆畒畡畤畯畮变化的卷积特性, 首先使用线性插值得到新的图像 作为逆畒畡畤畯畮变换的输入, 再经由坐标变换, 内插缩放、 滤波变换等操作得到最终的介质 吸收率分布图。 针对问题四,模型检验部分,我们从误差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标定模型的敏感性, 并尝试人为引入噪声,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原定标模型在特定角 度附近精度大幅下降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尝试设计出“三角形”标定模板等若干种模板, 最终兼顾合理性及稳定性,确定“双椭圆”模板作为新标定模板,从理论上证明其稳定性 优于原模版。 关键词 畃畔系统、畒畡畤畯畮变换、图像处理、最小二乘拟合、插值、滤波
图 由町 畃畔系统示意图
甲
1.3
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题述问题归结为以下三个部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
问题一:参数标定 根 据 标 定 模 板 的 几 何 形 状 与 附 件由给 出 的 吸 收 强 度, 以 及 附 件甲给 出 的 探 测 器 接 收 信 息, 标定畃畔系统的相关参数, 包括旋转中心的位置、 探测器单元间距、 畘射线的由甸田个投 射角度。 问题二、三:CT成像 利用已标定的畃畔系统参数,结合附件申、附件电给出的未知介质接收信息进行成像,确 定未知介质的位置、几何形状与吸收率等信息,并具体给出附件甴所给位置的吸收率。 问题四:模型分析与改进 分析问题一中参数标定的精度与稳定性,自行设计新模板、建立对应标定模型以做出 改进。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一、引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种重要技术,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T系统能够同时获取横断面的解剖信息,对于骨骼、软组织等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CT成像的质量和准确性与系统参数的标定密切相关,正确的系统参数标定能够有效提高成像的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
本文将对CT系统参数的标定和成像进行详细介绍。
二、CT系统参数标定1. 系统几何标定系统几何标定是指确定CT系统中X射线束中心轴与探测器中心轴的位置关系,主要包括探测器平面位置标定和X射线源位置标定。
在进行系统几何标定时,常常需要使用透明标定物体进行标定,通过扫描相应的标定物体,计算出探测器平面和X射线源的位置关系,从而完成系统几何标定。
2. 灵敏度标定灵敏度标定是指确定CT系统各个探测单元的灵敏度,即X射线束射到探测器上的能量消耗与探测器的响应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CT系统中的探测器单元会因为使用寿命和环境的影响出现灵敏度差异,因此需要进行灵敏度标定,确保系统的成像质量。
3. 线性标定线性标定是指确定CT系统中X射线源输出的线性响应关系,即X射线源输出的能量与探测器接收的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
通过线性标定,可以有效排除系统因非线性因素引起的成像偏差。
4. 噪声标定噪声标定是指确定CT系统成像中的噪声水平,主要包括系统本底噪声和电子噪声。
通过噪声标定,可以了解系统成像中的噪声水平,从而确定合适的成像参数,提高成像质量。
5. 均匀性标定均匀性标定是指确定CT系统在整个成像范围内的X射线束输出的均匀性情况,主要是检测成像范围内X射线束的均匀性分布情况。
通过均匀性标定,可以发现X射线束输出不均匀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影响成像的不均匀性。
三、CT成像CT成像是指通过CT系统获取患者的图像,CT系统通过接收X射线透射后的信号,利用计算机重建并显示患者的断层图像。
在进行CT成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数学建模之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数学建模之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首先,CT系统参数标定是指根据已知的标准样品或模型来确定CT系统中不同参数的准确数值。
常见的参数包括X射线的管电压、电流、CT图像的采集时间、切片厚度等。
正确标定这些参数可以保证图像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常见的CT系统参数标定方法有以下几种:1.灵敏度和线性度标定:通过使用不同密度的标准样品(如水、脂肪等)进行扫描并测量其CT值,根据CT值和样品密度的线性关系来估计灵敏度和线性度。
2.噪声标定:通过在不同参数设置下扫描均匀介质(如水)并测量其标准差来评估系统的噪声水平。
可以通过调整电流、电压等参数来优化噪声性能。
3.几何校正:通过扫描一个具有已知几何形状(如球体)的标准样品,校正系统的几何失真,以确保图像的准确度和尺寸一致性。
其次,成像技术的优化对于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成像技术:1.选择最佳参数:通过调整扫描参数(如切片厚度、间距、电压等),可以根据需要平衡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例如,增加切片厚度可以减少噪声,但会降低空间分辨率。
2.重建算法优化:重建算法是将CT原始数据转换为图像的关键步骤。
不同的重建算法具有不同的噪声和空间分辨率性能。
常见的重建算法有滤波重建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
3.射线剂量管理:射线剂量是CT成像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通过合理调整扫描参数和使用射线剂量控制技术,如自适应剂量调整和儿童剂量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射线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4.增强剂量规范化:CT图像的灰度值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扫描参数、患者体积、局部组织密度等。
为了得到可比性和一致性的图像,需要对图像进行剂量规范化和尺度标定。
综上所述,准确标定CT系统的参数和优化成像技术对于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至关重要。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术,能够提高CT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和诊断准确性,为医生提供更可靠的医学诊断信息。
CT系统参数标定数学建模
58 為紅科技2019年•第1期CT系统参数标定数学建模◊宿迁学院文理学院周克元■------------------------针对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建立X射线衰 减的微分方程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探测器采集到模 板的接收信息理论值与实际值误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的 参数标定模型,求解出CT系统的旋转中心以及180个X射线的 方向的最优近似解。
1问题背景C T fi描是利用精确的X射线,在不破坏待探测样品的情况 下对其进行扫描,从而获得带探测样品的信息[1_3]。
该系统在安 装是一般会存在误差,最终会影响成像的质量,因此需要借助 已知的样品对该系统的参数进行标定,并利用标定后的系统对 未知的样品进行成像。
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M™对 此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问题如下:在一个正方形托盘上放置 着两个已知结构的标定模板,要求根据该模板以及接收信息,确定CT系统旋转中心的位置、探测器的间距以及CT系统使用 X射线的180个方向。
2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约束规划CT标定模型2.1问题分析CT系统将X射线发射器与接收器按某固定点旋转,从多角 度观察,酣测量计算经过物体后射线的衰减,将原物体的实际影像重现出来。
因此,通过接收器所接收到的数据计算出旋转中心以及旋转角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于题中问题,建立以CT系统中椭圆中心为原点,水平向右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上方向为y轴正方向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1所示。
2.2 X射线所在直线方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滕t中心的坐标为P(a,6), X射线所在直线方程的斜率为由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通过旋 转中心的X射线的方程为:y — b=k(x -a)X射线发射器发出》条平行射线,对上述直线方程平移即可 得到所有射线的方程:y-b +nL =k{x -a)(1)根据射线所在直线方程的斜率以及探测器单元的距离可 以求出每条直线的间距:L =d^l +k22.3 X射线穿过模板的长度由题目中提供的圆形模板以及椭圆形模板的位置和尺寸,可以求出椭圆模板方程:^+^=1(2)圆形木板方程:(x-49)2+/=16(3)将式(1)、(2)和(1)、(3)分别联立,可以求出射 线与椭圆及射线与圆相交的坐标分别为為(x2,j/2)、马〇c3,j3),52(x4,>»4),根据该坐标并结合两点间的举例公式,可以 求出每个探测器对应的X射线通过模板的长度为:la=^(xi-x2)2+(y i-y i)2,L=h)2+(y3_y J2 〇其中,512)为第a个探测器对应的X射线穿过的圆 形模板的长度,/6(1S W512)为第b个探测器对应的X射线穿过 的椭圆形模板的长度。
CT系统参数标定数学模型
CT系统参数标定数学模型摘要本文通过对体模系统和投影点坐标的分析,提出了较为充分合理的假设,并对数据进行了拟合处理。
先后建立了两个模型(理想状态下的模型,只考虑载物台和探测器等一些因素误差的模型)来求解CT系统参数标定的问题。
在对问题一的分析中,只考虑在理想情况下:即载物台水平和探测器无偏转,并不考虑机械误差的情况下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我们以探测器左下角为(0,0),右方向为x轴正方向,上方向为y轴正方向,垂直于xoy平面的走直线为z轴建立如图4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运用几何知识作图,通过建立相似图形的等比例方程来研究确定几个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X射线源的位置参数、载物中心线的位置参数和探测器的位置参数)。
最后讨论了引入载物台中心轴倾斜、载物转台不均匀转动和数据不确定度对误差的影响。
在分析问题二时,考虑到所给椭圆点集可能有偏差,于是首先运用MATLAB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拟合,得到更为确信的数据并由此求出修正后的“椭圆”方程。
从拟合出来的椭圆方程,我们可以得知椭圆的中心坐标还有其大小,并因此看出我们拟合出来的椭圆并不和我们的理想模型相符合。
所以我们想到了有机械误差存在。
由于同时考虑多个误差因素将使模型计算变得极为复杂,对此,我们假设探测器无偏转,只有载物台倾斜,建立模型二,并对探测器上的两个椭圆进行旋转修正。
易知修正前后两个椭圆的大小并没有改变,只是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发射源A在探测器上的投影坐标也没有改变。
对此,我们以A点为旋转中心对其进行旋转修正并根据拟合后的数据求出两个类椭圆中心连线的斜率。
从而求出载物台倾斜角0.00210563,并依据此进一步修正数据。
最后在问题三,对模型三的机械误差进行了分析计算。
机械误差主要来源为探测器上数据像素误差、载物台的转轴偏斜,圆心距离的误差,并对其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CT系统载物台转轴偏斜数据修正拟合机械误差参数标定问题重述CT自发明以来,被公认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后是放射领域的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2018西交数模第一次模拟赛之蔡仲巾千创作数学建模论文首页选题 A步队编号6962018年 6月30 日摘要本题针对一种二维CT获取样品内部结构信息的工作方式及成像原理,意在通过借助已知结构样品进行参数标定,消除系统误差,而后对未知结构的样品进行成像,得出该未知介质的相关信息.问题一中,要求通过标定模板的相关,确定CT系统的旋转中心、探测器单位之间的距离以及该CT系统使用的X射线的180个方向.本文利用标定模板几何参数,通过条数、以及探测器单位间距相等等信息,首先计算出探测器单位之间的距离为0.2778mm.根据X射线与标定模板的几何特性,以椭圆短轴所在直线为x轴,长轴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旋转中心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中的坐标为.最后通过近似确定X射线180个方向的旋转角度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根据部份确定命据拟合出整体旋转角度.前十五组旋转角度为:问题二中,要求通过已求得的标定参数,确定未知介质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几何形状和吸收率等信息,并具体给出所要求十个位置的吸收率.本文依据CT层析成像原理,利用逆拉东变换作出重构图像,并利用Excel中数据分布计算出原位置介质的相关性质.所求十个位置的吸收率为:序号12345吸收率序号678910吸收率序号12345吸收率序号678910吸收率问题四中,要求对问题一中的标定模型进行改进以减小误差并增加稳定性,本文利用在问题一求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首先适当增年夜模板减小偶然误差,其次做出投射图像后应容易找到极值,而且图像应有一定的对称性;图像扫描后应尽量少地得出重复数据.关键词:CT层析成像 Radon变换与逆变换吸收率 MATLAB算法应用ng yongPAGE2﷽﷽﷽﷽﷽﷽﷽﷽﷽﷽﷽﷽﷽﷽﷽﷽﷽﷽﷽﷽构造ient in parabolic problems[J]. 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 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 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 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 AGE2PAGE2PAGE2PAGE2PAGE2PAGE2CT(Computed Tomography)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利用样品对射线能量的吸收特性对生物组织和工程资料的样品进行断层成像,由此获取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本题介绍了一种二维CT系统,平行入射的X射线垂直于探测器平面,每个探测器单位看成一个接收点,且等距排列.X射线的发射器和探测器相对位置固定不变,整个发射-接收系统绕某固定的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180次.对每一个X射线方向,在具有512个等距单位的探测器上丈量经位置固定不动的二维待检测介质吸收衰减后的射线能量,并经过增益等处置后获得180组接收信息.而且,为消除装置误差,需要对装置好的CT系统进行参数标定,即借助于已知结构的样品(称为模板)标定CT系统的参数,并据此对未知结构的样品进行成像.题目附件中提供了标定模板的几何信息,接受信息,待测介质的接收信息以及图3所给位置的相应数据.在正方形托盘上放置两个均匀固体介质组成的标定模板,模板的几何信息如图2所示,请根据这一模板及其接收信息,确定CT系统旋转中心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探测器单位之间的距离以及该CT系统使用的X射线的180个方向.附件3是利用上述CT系统获得的某未知介质的接收信息.利用第一问中获得的标定参数,确定该未知介质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几何形状和吸收率等信息.另外,请具体给出图3所给的10个位置处的吸收率.利用给出上述CT系统获得的另一个未知介质的接收信息.利用第一问中获得的标定参数,给出该未知介质的相关信息.另外,请具体给出图3所给的10个位置处的吸收率.分析第一问中参数标定的精度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新模板、建立对应的标定模型,以改进标定精度和稳定性,并说明理由.图1.CT系统示意图图2.模板示意图(单位:mm)图3. 10个位置示意图结合图2和附件1表中数据,可以首先计算出CT系统探测器个数和模板长度怀抱的比值,运用法式1.1可以得出模板的几何形状如图2.1.1,可年夜致认为它是对称的.对附件2 ,由于对180个方向尚无清晰地认识,首先用同样的方式做出数据分布图2.1.2,观察到图像比力平滑,因此认为按表格的顺序180个方向是相邻较密、不错位的.(图中有色区域暗示该点有吸收率,蓝色部份暗示吸收率年夜于100)图2.1.1 附件1的数据分布图图2.1.2 附件2的数据分布图在图2.1.2中易观查到有一红色条形图案,这是在分歧的方向扫描到圆形时留下的,可以此为突破口首先求出探测器单位之间的距离.求出探测器单位之间的距离与增益比率之后,可以根据几何关系,自己设立坐标系并通过数学运算计算出旋转中心.最后在建立的坐标系内,将待求解的180个旋转方向转换成X射线的斜率进行数学运算.题目给出了未知介质的接收信息,要求出介质的相关信息,可以搜索相应的数学模型,将附件中给出的依照射线条数与旋转角度列成的表格,一一对应为相应坐标点的吸收情况,从而根据各坐标点的分歧性质,还原回该未知介质的几何信息与吸收率等信息.问题三与问题二类似,可以年夜致看出数据分布更具有一般性,不容易描述出未知介质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图形年夜致描绘出介质相关信息.问题四要求分析题目所给的二维CT系统,设计新的标定模板以提高原系统的精确度与稳定性.可以搜索相关资料,根据第一问的求解思路与求解过程,以规避求解过程中因标定模板自身性质而呈现的误差为原则进行思路拓展,以设计高精度与稳定性的标定模板.◆假设在射线经过介质时能量只损失在介质中,及不考虑衍射等现象;◆假设附件中所给出数据是正确的、可以直接利用的;◆假设旋转中心在相邻两条射线的中间直线上;4.1 问题一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从题目中可以得出,由于x射线之间得间距相等,不论x射线怎么旋转,穿过托盘上圆的x 射线条数应该是年夜致相等的.可将穿过圆形标定模板的X射线与模板建立模型示意图如下:和.求解旋转中心时,以椭圆形标定模板短轴所在直线为X轴,长轴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将托盘进行划分.由附件二的数据分布图的分歧毛病称性可知,旋转中心应在对称轴某一侧,年夜致确定旋转中心方位后,根据旋转中心两侧探测器个数不变且同一探测器接收的与距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具体确定旋转中心的位置.求解X射线旋转角度时,设穿过椭圆的最边缘的射线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为R,取椭圆中心为原点,模板的对称中心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射线所在直线的斜率为k.4.1.2 符号说明d 相邻探测器之间的距离N 对应于圆形模板的射线条数或探测器个数μ标定模板的吸收率λ处置数据时的增益率φ圆形模板的直径求探测器单位间距离:通过MATLAB 编程求出计算出的条形带平均涉及探测器个数为,沿直径方向上的平均吸收率;由图二圆形模板直径,计算出探测器之间的平均距离:探测系统平均增益率:求旋转中心:分析图2.1.2可知,由于蓝色区域仅分布在后部份角度范围内,因此估计旋转中心的位置在对称轴的某一侧,红色区域分为两部份时暗示该角度下由两部份射线分别照射经过椭圆形和圆形;为了讨论方便,现对正方形托盘做出如下划分:图4.1.3.1 圆盘划分简单分析可知,如果旋转点在I区域,则沿180个方向照射后不会呈现射线分成两部份的情况;在II或III或IV区域,当吸收率呈现最年夜值的时候射线也被分成两部份,而不是像图1.2那样成为一部份,也排除;综合各因素可判断旋转中心应该在V区域.因为发射-接收系统逆时针旋转,且图2.1.2中两部份红色区域,间距缩小,说明旋转之后在垂直于发射-接收方向上二者的距离是缩短的,从而确定旋转中心在短轴的上半侧,先运用Excel对附件二第1列数据作图(即画出第一个方向上的扫描图像)如图4.1.3.2,发现此时获得两部份图像,说明两模板之间有一部份射线直接被探测器接收,直到第14列数据两部份图像结合在了一起,如图4.1.3.3.结合托盘的几何特征,在垂直于对称轴方向上应该会呈现最年夜的吸收率,利用MATLAB 求得呈现最年夜吸收率的方向为第151个方向,在此方向结合增益率得出的模板长度为进一步验证了结果;平行于对称轴方向上最年夜的吸收率呈现在沿对称轴的直线上,计算得出为第61个方向,此方向的模板长度,也验证了结果.根据极近似水平方向为第61方向、最年夜吸收率呈现在235号探测器,极近似竖直方向为151方向、最年夜吸收率呈现在223号探测器,设旋转中心到竖直轴、水平轴的距离分别为x,y.为求解还需要另一个方向的等量关系,选取椭圆和圆的一条外公切线的方向,经计算得出经椭圆与圆公切线所在直线的X射线为第372号射线.则在所建立坐标系内,切线方程为:进而列出二元方程组:解之得:因此旋转中心在所建立的坐标系中的坐标为.求180个旋转方向:由于x射线的发生装置是连续旋转的,所以在512条射线中穿过模板的射线条数应该是连续变动的,所以用MATLAB编写法式,计算每次旋穿过模板的x射线条数,并画出图像如图4.1.3.4.图4.1.3.4 穿过模板射线条数随旋转次数变动曲线图中横坐标为旋转次数,纵坐标为穿过模板的射线条数.从图中可以看出附表2中的数据是依照射线发射装置旋转的顺序依次给出的,而且可以看出,180次旋转后装置共旋转了180度,每次旋转的角度近乎相等.考虑到在前50次旋转中,穿过整个装置的x射线条数与穿过椭圆的条数相等.设穿过椭圆的最边缘的射线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为R,取椭圆中心为原点,模板的对称中心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由于射线可以近似看成与椭圆和圆都相切,可以获得以下方程组:化简以上方程组可得:图4.1.3.5 前50次旋转角度变动曲线用同样方式得出最后面25组数据的图像为: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每次旋转角度近似为1度.为了更加精确地计算旋转角度以便据此获得估算其他角度地依据,本文设计了另外一种算法.从附表二中可以看出,前15组数据中穿过椭圆的射线与穿过圆的射线没有交叉,所以数据中换算出来的最年夜吸收距离就是近似穿过椭圆中心的射线被椭圆所截的距离,弦长公式为:且这个距离由直线的斜率k唯一确定,已知k、m时可解得:所以用MATLAB编程计算得出了较为精确的前15次旋转角度的结果如下:可以看出,这些结果的线性相关性非常好,据此利用Excel进行拟合,获得如下图表:图4.1.3.7 旋转角度与旋转次数拟合公式从图表中可以得出拟合公式为:根据拟合公式利用MATLAB编写法式计算得出所有方向角度.4.2 问题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通过分析问题与附件数据可以发现,题目所给数据与介质相关性质的二维分布具有对应关系,X射线将介质一条线上的性质投影为一点.据此,本文利用radon变换与radon逆变换进行运算,以通过投影后的讯号重建原始未知介质相关性质的二维分布.该变换的界说为:令密度函数f(X)=f(x,y)是一个的界说域为的紧致台(compact support).令R为radon变换的运算子,则Rf(x,y)是一个界说在空间中的直线L.其基本思想为:radon变换可以理解为图像在空间的投影,空间的每一点对应一条直线,而radon变换是图像像素点在每一条直线上的积分.因此,图像中高灰度值的直线会在空间形成亮点,而低灰度值的线段在空间形成暗点.对直线的检测转化为在变换区域对亮点、暗点的检测.Radon变换是一幅图像在一个特定的角度下的径向线方向的投影,一幅图像的radon变换是每一个像素radon变换的集合.对MATLAB中语句R = radon(I, theta),如果theta是一个标量,R则是一个包括在theta的列向量.如果theta是一个向量,R则是一个矩阵,矩阵的每一列是对应其中一个theta的radon变换.而radon变换的逆运算,就可以将CT系统对每一直线上的X射线吸收率数据还原回未知介质的物理性质.radon反变换的公式是:该反变换把持比力简单, 思路清晰,可以借助数学运算软件计算.在MATLAB上将附件2和附件3的数据导入,利用radon逆变换将附件中数据重建未知介质信息,获得图像如图4.2.2.1.图4.2.2.1 radon逆变换重建介质图像(1)为使逆拉东变换后获得的图像与原图像年夜小相等,在逆radon变换公式中取362条射线,每两条射线相距0.2770,所以获得的图形长宽也为100,由第一问求解得知,X射线从约29度位置开始旋转,为消除重建模型与真实模型的旋转角度不同,将从29度逆radon变换获得Excel表格可得变换后图像坐的数据导入竖直标水平方向平移了,,方向平移了所以将原图中的坐标按上述数值平移就获得了变换后的坐标.从模板的逆radon变换发生的矩阵中可以发现,模板中所有点对应的灰度都近似为0.5,又由于模板的吸收率为1,所以相比较例近似为2.据此利用MATLAB编程可以算出图中对应十个点的吸收率如下表所示:表4.2.2.1 所求十点的吸收率(1)序号12345吸收率序号678910吸收率然后根据逆radon变换的结果,将得的数据导入Excel表格,在分歧范围内的数值填充成份歧颜色对分歧吸收率的部份进行色块填充,获得结果如图4.2.2.2所示.再利用Excel表格中寻找各椭圆定点的坐标,由于拉东变换中x射线之间的距离都是0.2770,所以表格中两组数据在实际物体上的距离也是0.2770.由得知表格取362组数据时,总长度与原图基秘闻同,此时可以长度为基础,计算坐标变换公式.根据前文坐标变换的逆变换,用MATLAB编写法式运算各色块(由运算可得各色块均为椭圆形)的坐标及长短轴相应数据.将问题二中数据进行radon逆变换后的图像最低点在Excel行数和列数,将行数和列数乘以倍率0.2770即距离图像鸿沟的距离,由于第一个图距离两鸿沟的距离已知,可以获得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具体结果如表4.2.2.2所示.图4.2.2.2 分歧区域吸收率关系图(1)以每个椭圆中心的吸收率代表整个椭圆的吸收率则A,B,C,D,E,F的吸收率分别为:0、1.1870、1.2914、0、0.9877、1.0632.椭圆编号A B C D E F x0y0half1half2吸收率00其中X0、y0、half1、half2分别暗示椭圆中心横纵坐标和两个半轴.数据均以左下角的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求得.4.3 问题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与第二问类似,仍利用radon变换的思想建立模型,将空间每一条射线所投影的点还原回一条直线,将数据合并后重建未知介质的几何性质与吸收率.将附件5的数据导入MATLAB,利用radon逆变换将附件中数据重建未知介质信息,获得图像如图4.3.2.1.图4.3.2.1 radon逆变换重建介质图像(2)其中图三图四显示完全,图二图四经角度修正后得出.为具体算出所要求十个点的吸收率,将数据带入MATLAB中运算后结果如下表所示:表4.3.2.1 所求十点的吸收率(2)序号12345吸收率序号678910吸收率根据radon逆变换的结果,将得的数据导入Excel表格,在分歧范围内的数值填充成份歧颜色对分歧吸收率的部份进行色块填充,获得结果如图4.3.2.2所示.图4.3.2.2 分歧区域吸收率关系图(2)其中无色处吸收率为0,黄色吸收率为0到2,红色为2到4,浅蓝色为4到6,绿色为6到8,紫色为8到9.从表格中年夜致取出图案中心,调用法式获得图案中心在(51.2450,47.9210)(若以椭圆中心为原点,则图案中心在(1.2450,-2.0790))附近.4.4 问题四的分析与求解:为了便于求相邻探测器之间的距离,考虑最好仍选择圆形模板,可是要适当增年夜圆形模板的半径,从而减小偶然误差;为了利用180次旋转获得的投射图像求出旋转中心的坐标,鉴于在原来的标定模板中椭圆和圆的内公切线的选择有较年夜误差,新的模板中应尽量使得切线容易取得,且做出投射图像后容易找到极值,而且图像应有一定的对称性;图像扫描后应尽量少地得出重复数据,因此两个图像分歧应较年夜;考虑到方便地识别投射位置以确定旋转中心,应至少设置两个模板且相互隔开.基于以上分析,设计出如下新模板:图4.4.1 新设计标定模板标定方法:首先借助于圆形模板很容易求得相邻探测器间距,利用对称性,更容易求得射线水平、竖直和一条倾斜方向的位置,因此用和第1问相同的思路,此模板相对来说更能准确地确定CT系统的参数.第一问求得的单位间距,旋转中心与旋转角度与所搜集资料的实际值相差不年夜且符合现实认知,在运算旋转角度时,由于线性关系良好,可以印证旋转中心与单位间距计算误差不年夜.第二问十个位置的吸收率计算,由于是直接由题目所给数据计算得出,结果较精确,所得结果与逆radon变换所得图形相对应.在求解具体坐标与几何关系时,通过Excel表格数据直接计算得出,可能存在误差,但由具体结果运用radon变换检验后可以看出,基本符合题目所给数据.第一问中求单位间距与解旋转中心时利用了切线的特殊性质,但切线的选择纷歧定准确,因为射线宽度远小于探测器宽度且所用射线纷歧定恰好为标定模板切线位置.从题目中可以得出,由于x射线之间得间距相等,不论x射线怎么旋转,穿过托盘上圆的x射线条数应该是年夜致相等的.根据附件二可以发现,前13组穿过圆的x射线条数都是29条,由此可以粗略的计算出x射线之间的距离为.可是这种做法其实不精确,因为在29条射线中最两边的x射线其实不是与圆相切的,为尽量减小误差,本文利用图4.1.1.1进行误差检验,则如下方程成立:设模板的吸收率为p,第n个数据为,上述方程可以转化为:即利用MATLAB编程带入多组数据求其平均值可得,进而求得.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圆两边的射线不论是否与圆完全相切,对结果的影响不是很年夜,所以该建模方式可以使用.简单地说第2,3问根据逆radon矩阵求出坐标值存在一定的偶然误差,计算量年夜.而且本文的模型没有考虑到噪声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输出图像模糊有光晕.为了获得清晰的图像,可以进行频域滤波.首先二维傅里叶变换对为:引入傅里叶切片定理,其中ω是频率分量:这说明一个投影的一维傅里叶变换,是二维投影矩阵的二维傅里叶变换的一个切片,执行换元把持后,引入窗函数计算积分计算式并滤波,从而获得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参考文献:工业CT技术刘丰林工业CT系统旋转中心定位方法研究刘明进附录%法式1.1 作附件1的数据分布图axis equalfor i=1:256for j=1:256if(A(i,j)>0)plot(j,257-i,'r*')hold onendendend%法式1.2 作附件2的数据分布图for i=1:512for j=1:180if(AS(i,j)>0)if(AS(i,j)>100)plot(j,513-i,'b*-')hold onelseplot(j,513,'r*-')hold onendendendendhold off%法式1.3 计算探测系统的增益率及探测器的平均距离ticd=ones(86,1);%统计圆模板对应探测器的平均个数m=zeros(86,1);%统计圆模板对应探测器的最年夜吸收率平均值for i=1:14k=0;x=0;for j=374:430if(AS(j,i)>0)k=k+1;endif(AS(j,i)>x)x=AS(j,i);endendd(i)=k;m(i)=x;endfor i=109:180k=0;x=0;for j=45:110if(AS(j,i)>0)k=k+1;endif(AS(j,i)>x)x=AS(j,i);endendd(i-94)=k;m(i-94)=x;enda=mean(d)b=mean(m)toc%法式1.4 求出竖直射线近似方向d=zeros(180,1);k=0for j=1:180if(k<max(AS(:,j)))d(j)=max(AS(:,j));endenddfor i=1:180if(k<d(i))k=d(i)iendend%法式1.5 推出水平射线近似方向d=zeros(180,1);u=1.7721;for j=14:109d(j)=max(AS(:,j));d(j)jend%法式1.6根据你和公式用matlab编写法式:th=zeros(1,180);for i=1:1:180th(i)=0.9938*i+28.718;endth计算得出所有的方向为:1 至 15 列16 至 30 列31 至 45 列46 至 60 列61 至 75 列76 至 90 列91 至 105 列106 至 120 列121 至 135 列136 至 150 列151 至 165 列166 至 180 列%法式2.1 画出未知介质1的几何形状I1=iradon(AX,0:179);I2=iradon(AX,0:179,'linear','Hann');I3=iradon(AX,0:179,'nearest','Ram-Lak');I4=iradon(AX,0:179,'spline','Cosine');I5=iradon(AX,0:179,'pchip','Hamming');subplot(2,3,1),imshow(AX),title('附件3'); subplot(2,3,2),imshow(I1),title('odinary'); subplot(2,3,3),imshow(I2),title('linear.Hann'); subplot(2,3,4),imshow(I3),title('nearest.Ram-Lak'); subplot(2,3,5),imshow(I4),title('spline.Cosine'); subplot(2,3,6),imshow(I5),title('pchip.Hamming');x0=[10,34.5,43.5,45,48.5,50,56,65.5,79.5,98.5];y0=[18,25,33,75.5,55.5,75.5,76.5,37,18,43.5];x=round(x0/0.2770)+31;y=384-round(y0/0.2770);for i=1:1:10if x(i)>361x(i)=361;endendfor i=1:1:10if y(i)>361y(i)=361;endendresult=zeros(1,10);for i=1:1:10result(i)=2*S2(y(i),x(i));endresultaa=iradon(AS4,0:179);subplot(2,2,1);imshow(aa)subplot(2,2,2);aa=iradon(AS4,29:208);imshow(aa)xlswrite('D:\endexcel.xlsx',aa,'Sheet4');aa=iradon(AS4,0:179,512);subplot(2,2,3);imshow(aa)subplot(2,2,4);aa=iradon(AS4,29:208,512);imshow(aa)x0=[10,34.5,43.5,45,48.5,50,56,65.5,79.5,98.5]; y0=[18,25,33,75.5,55.5,75.5,76.5,37,18,43.5]; x=round(x0/0.2770)+31;y=384-round(y0/0.2770);for i=1:1:10if x(i)>361x(i)=361;endendfor i=1:1:10if y(i)>361y(i)=361;endendresult=zeros(1,10);for i=1:1:10result(i)=2*S3(y(i),x(i));endresult。
CT 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nc
ns
n0
( x0 , y0 )
q0 (i, j )
q(i, j )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1 CT 系统参数标定模型 借助于已知结构的样品(称为模板) ,通过分析该模板的接收信息,确定 CT 系统探测器单元之间的距离、X 射线的 180 个方向、旋转中心位置等标定参数, 建立 CT 系统的参数标定模型。 4.1.1 探测器单元之间的距离求解 分析图 2 可知,模板内右侧圆形固体介质具有良好的对称性,故无论 X 射
6
线从哪一角度射入,穿过圆形固体介质的 X 射线所扫过的宽度都相同,又因为 探测器单元等距排列, 故接收到由仅经圆形固体介质吸收衰减后的射线能量处理 所得接收信息(后文简称为“特征信息” )的探测器单元数目也一致。 将整个装置看作一个二维平面, 则圆形固体介质即为平面上一圆, 无论 X 射 线入射角度如何, 圆形固体介质在探测器平面上的投影均为一线段,且线段长度 恒为圆形固体介质的圆面直径 d 。 统计确定接收到特征信息的探测器单元数目 n , 即可得到相应的探测器单元的间距数目 n ,继而可求解探测器单元之间的距离
100 0.3906mm ,可做合理化假设,认为每一像素点对应的探测 256
器单元中,都至少有一个探测器单元接收到的 X 射线通过该像素点中心。 3. 参考实际应用的 CT 系统结构,可认为 X 射线相邻两入射方向间的夹角 为恒定值,即做出发射-接收系统等角度转动的假设。
5
4.根据 4.1.2 中 X 射线相邻两入射方向间的夹角求解结果 0.9890 ,可 做合理化假设,在 4.1.2 之后的计算中,认为 X 射线相邻两入射方向间的夹角近 似为 1 ,相应的 180 次旋转扫过的角度近似视为 180 。 3.2 符号说明 符号 符号含义 标定模板中圆形固体介质在正方形托盘表面投影圆面的直径 标定模板中圆形固体介质在正方形托盘表面投影圆面的直径内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CT系统参数标定是指通过一系列测试和校准步骤,准确地测量和调整CT设备的各项参数,以保证其成像质量和准确性。
参数标定包括CT设备的几何参数标定、显示系统参数标定和剂量参数标定等。
首先是几何参数标定。
几何参数标定主要是校准CT设备的空间分辨能力和几何失真情况,以保证CT图像的空间位置和大小的准确性。
几何参数标定的主要步骤包括:1. 采集点源数据:通过放置一个点源物体,如Iodine球,采集一系列的CT图像数据。
2. 计算体素大小:利用点源数据计算得到CT的体素大小,即图像中每个像素的实际物理尺寸。
3. 计算几何失真:根据几何标定板,对CT图像中的几何失真进行校正,以保证图像的几何形状的真实性。
4. 估算CT系统传递函数:通过采集透射模式的数据,计算CT系统的传递函数,以获得CT的线性回答特性。
其次是显示系统参数标定。
显示系统参数标定是为了保证CT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颜色准确显示,减少人眼对图像的主观误差。
主要步骤包括:1. 调整屏幕的亮度和对比度:通过调整显示系统的参数,使得显示屏的亮度和对比度适合CT图像的观察。
2. 标定CT值的线性性:使用标准密度介质,如水和空气,并利用其CT值进行标定,以确保不同组织在图像中的CT值与其实际密度之间呈线性关系。
3. 调整灰度映射曲线:通过调整灰度映射曲线,使得不同组织能够以不同的灰度显示在CT图像中,以便医生对图像进行准确的诊断。
最后是剂量参数标定。
剂量参数标定是为了保证CT扫描的辐射剂量符合医学安全标准,同时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主要步骤包括:1. 选择合适的成像模式和扫描参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成像模式和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
2. 测量和校准辐射剂量:利用剂量测量仪器,对CT扫描仪的辐射剂量进行实时测量,并根据标准剂量值进行校准,以保证辐射剂量的准确性。
3. 优化图像重建算法:通过优化图像重建算法,减少扫描所需的辐射剂量,同时保持图像的质量,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数学建模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数学建模CT系统(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医学影像学中一种重要的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体内结构图像。
CT系统的参数标定和成像数学建模是保证图像质量和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CT系统的参数标定是指对设备内部各个部件的参数进行准确测量和调整,以确保成像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参数包括:X 射线束的强度和均匀性、X射线束的几何形状和位置、探测器的灵敏度和线性响应、旋转平台的精度和定位等。
通过定期的参数标定,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设备的偏差和故障,保证成像结果的可靠性。
成像数学建模是指利用数学方法对CT成像过程进行建模和优化。
CT成像原理是通过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吸收和散射来获取图像信息。
在成像数学建模中,需要考虑X射线的传播、吸收和散射过程,以及探测器的接收和信号处理过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和优化成像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噪声、伪影和辐射剂量等,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减少辐射剂量。
在CT系统的参数标定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线性标定、非线性标定和几何标定等。
线性标定是通过对不同位置的均匀介质进行扫描和重建,来确定X射线束的灵敏度和均匀性。
非线性标定是通过对复杂介质(如模拟人体模型)进行扫描和重建,来确定X射线的几何形状和位置,以及探测器的非线性响应。
几何标定是通过对标准模型进行扫描和重建,来确定旋转平台的精度和定位。
成像数学建模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滤波重建、迭代重建和统计重建等。
滤波重建是最常用的重建方法,通过对投影数据进行滤波和反投影重建,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迭代重建是一种更高级的重建方法,通过迭代优化算法对投影数据进行反投影和更新,可以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和减少噪声。
统计重建是一种基于统计模型的重建方法,通过对投影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匹配,可以提高图像对比度和边缘分辨率。
在CT系统的参数标定和成像数学建模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辐射剂量控制、伪影修正和图像后处理等。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3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3在CT成像中,为了保证每个CT图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需要对CT系统进行参数标定。
本文将详细讨论CT系统参数标定的几个方面,包括CT剂量标定、图像质量控制、切片位置标定和体素大小标定。
CT剂量标定是指确定CT系统所输出的X射线剂量的精确值。
在CT成像中,吸收系数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
因为CT成像是通过测量X射线在物质内的吸收程度来实现的。
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地知道每个组织的吸收系数。
而在影像学中,我们将组织的吸收系数表示为衰减系数(μ)。
衰减系数与线性衰减系数(μ/ρ)和质量衰减系数(μen)有关。
在CT成像中,线性衰减系数是主要的参考指标。
CT剂量标定可以通过两种技术来实现:内部标定和外部标定。
内部标定是通过测试CT系统内强度均匀度来实现的。
外部标定则是通过测试模拟肺组织的吸收系数的参考物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由于CT系统得到的数据太多,会进行系统的标定,并被用于这些数据的校准。
图像质量控制是指在CT成像中通过调整参数来改善图像质量的过程。
这包括调整曝光量、滤波器、增益和脉冲宽度等参数。
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显著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例如,调整曝光量可以有效地减少噪声和伪像,并增加对比度。
滤波器可以用于降低伪影、噪声和辐射伤害。
增益可以用于调整图像的整体亮度和对比度。
脉冲宽度可以调整X射线的能量范围,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
切片位置标定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诊断准确性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切片位置标定要求确定切片方向、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等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CT系统中的横向校准方法来实现。
一般来说,横向校准方法需要选择一个参考面,并通过改变CT扫描位置来测量参考面和检查位置之间的距离。
这些参数可以用于确定切片的位置和距离。
体素大小标定是指确定CT扫描中每个像素的体积大小。
像素体积大小的准确确定可以显著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体素大小标定可以通过使用人工密度标准或参考物来实现。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一、引言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生成人体或物体内部断面的影像实现画像分析的医学成像技术。
CT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科研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影像学、放射科和临床医生必备的技术手段之一。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是CT技术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到CT成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本文将对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进行介绍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CT成像技术和提高CT成像质量。
二、CT系统参数标定CT系统参数标定是指对CT设备的各项参数进行校准和调整,以保证CT成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CT系统参数的标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线性加速器校准CT系统中的线性加速器是CT成像的关键部件,它提供了X射线的辐射源,对CT系统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线性加速器的校准需要进行加速器输出能量的测量和校准,保证X射线的能量和剂量在合理范围内,从而保证CT成像的准确性和影像质量。
2. 造影剂校准在CT成像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造影剂来增强影像对比度,从而更清晰地观察病灶和解剖结构。
对造影剂的浓度和剂量进行标定是非常重要的,以保证造影剂的使用安全和影像效果的准确性。
3. 扫描参数标定CT成像过程中的扫描参数也需要进行标定,包括扫描速度、层厚、螺距等参数。
这些参数的标定直接影响到CT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噪声水平和成像速度,因此对这些参数进行标定至关重要。
4. 图像重建算法校准CT成像的图像重建算法也需要进行校准,以确保图像重建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图像重建算法包括滤波算法、逆投影算法、迭代重建算法等,这些算法的参数也需要进行标定和校准,以保证图像重建的质量和准确性。
5. 辐射剂量校准CT成像过程中的辐射剂量也需要进行校准,以确保辐射剂量的控制和安全性。
辐射剂量的校准主要包括对辐射剂量参数的测量和校准,以保证CT成像的辐射剂量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辐射损害。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技术
link appraisement
潘嘉震 柳 梁盛开 李照映
三亚学院理工学院
潘嘉震(1999-)男,浙江温州人,三亚学院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级大
本文针对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编号:201913892029)
图1 托盘坐标设定图
图2 接受强度距离图
第一种临界状态存在于X射线第1-54次旋转之间,也随X射线旋转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种临界状态存在于X射线第55-145次旋转之间,
化简得:
Radon变化是二维分布函数在一定角度下的线积分,既实际的射线投影p,再采用Radon逆变换,通过一定量的投影角度下的投影数据p可重建物体断层图像
图3 临界状态示意图
图4 Radon逆变换参数示意图
图5 图像重构
(不含噪声数据)
图6 图像重构
(含噪声数据)
0.49。
当介质均匀时,吸收率数据为1,为了寻求重建图像的灰度值与模板的几何信息的吸收率基准值的关系,CT系统得到的未知介质的接收信息的原始数据作二倍增益处理,对新数据进行重建,得到输出图像椭圆部分的灰度值为0.98。
实现了灰度值与吸收率的统一,得到所求10个
9),数值结果图9 10个特征点位置重建2
图7 10个特征点位置图8 10个特征点位置重建1
图10 新模板模型。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问题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问题摘要:针对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问题,要求利用已知结构模板标定系统参数,对未知介质进行探测成像,给出该未知介质相关信息,并设计新模板,建立对应的标定模型,以改进标定精度和稳定性。
关键词:CT系统 Radon变换参数标定投影定理一、问题分析2.1问题一的分析对于问题一,题目要求根据已知结构的模板,建立数学模型来标定系统参数。
首先分析附录给出的数据,总结经位置固定不动的二维待检测介质吸收衰减后的射线能量在512个等距单元的探测器上的规律,得到探测器单元的距离。
进而根据投影定理,椭圆中心与小圆圆心的连线在探测器单元上的投影长度和实际长度的比值为圆心连线与投影线夹角的余弦值,由此可得到随整个发射-接收系统的旋转角值,即该CT系统使用的X射线的180个方向。
最后利用Radon变换,分析得到CT系统旋转中心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
2.2 问题二的分析对于问题二,为了确定该未知介质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几何形状和吸收率等信息,可对附录3得到的图像进行像素大小变换处理,得到与正方形托盘相同大小的图像,从而确定图像的相关信息,并给出指定10个位置的吸收率。
2.3 问题三的分析对于问题三,对附录5得到该未知物体的图像,经过像素大小变换处理,得到与正方形托盘相同大小的图像,从而确定图像的相关信息,并给出指定10个位置的吸收率。
2.4 问题四的分析对于问题四,首先分析问题一中参数标定的精度和稳定性,考虑其中的各种误差,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模板、建立对应的标定模型,对模型的误差和缺点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标定精度和稳定性。
二、模型假设与约定(1)假设室内温度恒定,物体不产生热胀冷缩现;(2)假设发射-接收系统相对于正方形托盘水平;(3)假设探测点分布均匀;(4)假设正方形托盘水平无凹凸;(5)假设每束X光频率强度相同。
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1.探测器单元的距离CT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利用样品对射线能量的吸收特性对生物组织和工程材料的样品进行断层成像,由此获取样品内部的结构信息。
CT系统标定及成像.docx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给出了由大量数据标定CT系统参数和数据转化为图像的方法。
针对问题一,主要是对附件一、附件二中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标定CT系统的各个参数。
根据附件一中模板的吸收率.对样品做连续化处理得到标定模板的方程,建立以椭圆中心为原点的坐标系.引入旋转中心等参数。
用Matlab绘制出模板接收信息的图像.将其与标定模板示意图进行对比,又因为介质为均匀介质.分析得到:表格数据大小反映射线扫描到的介质长度・每一列不为零的数据个数反映了射线照射到有介质区域的单元探测器个数。
通过模板在探测器上的投影占据的探测器单元个数和单个数据对应的探测器单元的相对位置•确定了CT 系统的探测器单元间距为0.276Fni,旋转中心坐标为(-9.2233,6,0182)。
每个方向每个单元探测器接收到信息的数值与表格数据相对应.列出512个方程.得到180个方程组,用最小二乘法算得误差最小时所对应的X射线旋转的180个方向。
针对问题二,根据问题一得到的标定参数,利用上述CT系统和某未知介质的接收信息.模板接收信息矩阵作radon逆变换、平移、像素转换等操作后.得到模板原始图像的“吸收率”为模板接收信息的2. 0751倍,由未知介质的接收信息、标定参数及真实吸收率与接收信息间的关系.确定该未知介质外部轮廉为一个椭圆.分布在正方形区域中心位置.其中第三和第四象限分别被挖空了一个小椭圆.一、二象限间填充了两个小椭圆。
针对问题三,处理方法与问题二类似.由于图像受数字噪声影响.所以先降噪.再运用滤波反投影法(FBP),先修正、后投影重建图像的做法,得到原始图像的吸收率信息。
针对问题四.首先对问题一中射线旋转方向、探测器单元间距和旋转中心坐标分别进行精度分析和稳定性分析.又根据附件中所提供的数据.分别算出三个参数的精度,得到精度为0.01左右。
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模板.给出相关参量. 最后对新模板的参数进行分析并作岀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对于射线初始强度为,
测器接收到的强度为,有,其中为吸收系数,
射线穿过介质的长度。
对于不均匀介质,是
重建图像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根据接收信息确定的分
根据现有图像重建的算法显示,探测器接收到的信息是与
沿着投影方向的线积分成正比的
认为本问题也存在类似的关系,即探测器接收信息与吸收率
式中,为介质吸收率分布;为探测器接受信息,
益处理的增益系数。
探测器间距
率=1,因。
65
等于穿过介质的弦长。
一个测量角度属于圆的投影的非零数据,
射线与圆心距离,
式中,为探测器间距;为探测器偏置,
的弦长为:
因此接收信息函数为:
运用最小二乘拟合的方法,求出各个参数值为:
旋转角度[3]及旋转中心
以正方形模板中心为原点,那么在此坐标系中,
方程分别可以写成:
对于探测器上与圆心相距、与轴夹角为的一条射线,此射线与椭圆和圆相交所得弦长分别为:
在旋转过程中,射线与椭圆或者圆不一定相交,
3种情况:
事实上,由于CT系统的安装存在误差,导致探测器中心并不与坐标原点重合,而是偏移了一定距离,
弦长进行修正。
显然,沿着垂直于探测器的方向移动并不会影
(15)带入式(11)、
的拟合工具箱cftool中的非线性拟合工具进由于本题数据量较大,拟合过程所用时间较长,
因此采用迭代的方式,首先对未知参数赋初值,一次取,,用附件中的数据进行拟合,个角度后对其进行平滑处理,作为第二次计算的初值,求解出0、0和0,再利用求得的参数作为已知参数进行求解,即每次迭代计算所得参数值基本相等,
终结果如下:。
经过上述步骤便可得到吸收率函数,
密度函数。
注意到实际安装中存在的误差,即CT
中心并不在正方形中心处,此时对于每个角度假想有个探测(17)便可得到真实数据和处理数据之间的关系,对于与由傅里叶中心切片定理课得的傅里叶变换为:
原二维图像的傅里叶变换为:
所计算的密度函数均为离散的网格化结果,的区间均为(),则原二维图像的傅里叶逆变换可
,。
,。
,。
,
,
,
,。
66。
傅里叶中心切片定理建立了投影的傅里叶变换和图像的
傅里叶变换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求得吸收
率函数分布。
应用滤波反投影法实现图像重建,得到的重建图
图1重建的图像
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拟合、滤波反投影及迭代等方法,
系统倒切过程
控制中心核心设备故障倒切
当主用控制中心设备故障导致系统不可用时,备用控制
中心检测到该事件后,将会进行主备切换,切换为主用工作状。
各基站在检测到与先前的主用控制中心链路故障后,
尝试连接另一个控制中心,当发现备用控制中心的状态已经
切换为主用状态时,将会把所有业务切换到新的控制中心。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