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1、三公九卿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
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
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
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
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
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清朝的内廷机构。
原为康熙帝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
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1、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周代称天子。
2、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治的结合。
1、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2、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子以母贵原则和长子原则。
3、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4、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进京朝觐和缴纳贡品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5、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选管制逐渐代替了“世卿世禄制”。
6、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1、皇帝制度创建于公元前221年,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中枢。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4、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1、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2、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3、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太傅,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4、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南北朝政归门下。
5、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6、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7、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8、清雍正时为及时处理青海战事,设立军机房办理军务事宜,后来逐渐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战国是“客卿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开篇语绪论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一节前封建时代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五节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第一节隋朝的创制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科举制度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一节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节宋代的地方官制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第四节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第五节宋朝的兵制第七章草原帝国——金、元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猛安谋克制度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投下分封制度第五节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元朝的兵制第八章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 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第二节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第四节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明朝的兵制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绝对王权(下)——清朝(1860年之前)第一节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第二节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第六节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九章转型的阵痛——晚清第一节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第二节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三节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清朝的新政参考书目资料部分专著部分后记序言邓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革命。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制度时为了规定人与人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形成的不易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俗称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官政治文化官僚体系(选拔平衡)重文轻武3制度史研究范围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政治上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经济上:随着生产发展,使得这部分人拥有更多剩余财产,贫富分化军事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度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利的家族将权利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利金字塔的雏形,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谈谈自己看法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设疱子,御龙氏,臣外庭设六卿六事牧正;服外: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7夏制历史地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保障生产力发展的继续发展;创立王位世袭制保证最高统治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后世提供参照标准;逐步确立分封制影响巨大8结合商周实际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夏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相辅相成,由于实行分封制需要而实行了宗法制,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分封以宗法为基础,是其内核和纽带。
商代王配偶分正庶,嫡长继承,嫡庶之争导致大族小族分野形成王族树根状宗法结构,把同姓诸侯分在京周围,其余为异姓诸侯设方伯。
周代更严格,采取一嫡数庶,庶妻数量等级根据贵族等级而定,继承以长为贵原则,从天子到士大夫形成树根状结构宗庙祭祀与宗法相对应嫡长所在,就是宗庙所在按宗法网络形成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9从夏到周君权与神权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是什么?夏王神权高于王权,形成宗教贵族掌握占卜,商代王君权与王权平行,设置巫参与决策但是史分割了巫的职能比前代巫地位下降但仍世袭,周代王权进一步加强,神权的巫地位下降,原因是教育的在贵族中的普及生产力进步10简述西周的分封制所有土地名义上归属王室,并根据亲缘政治关系分封给诸侯,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代表工农革命人民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民主政权。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组成了领导全国苏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朱德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种尝试,为后来人民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2、领主封建制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
周人灭商以后,建立了领主封建制。
领主制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人身而占有劳动者的成果;农奴在社会生产以及阶级关系中的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地主制下的农民。
3、政事堂唐初三省议事的地方。
唐初,为了协调三省的关系,三省长官或宰相在门下省议政,议政之所谓之政事堂,后迁至中书省。
政事堂事实上成为唐代的中枢,即决策中心。
开元间,改为中书门下,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标志三省制解体。
宋代亦有政事堂,为宰相执政议政之所。
4、宗法制度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它产生于商代,完善于西周。
内容包含家族血缘关系的传续、经济与政治地位的承继规则以及祭祀制度等。
宗法制度维护了贵族的权力与利益。
5、军机处清朝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一个中枢机构。
雍正设立"军机处”以后,直到清末宣统三年"责任内阁”成立才最后被撤销。
军机处的职能是"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主要有:负责下达谕旨的撰拟;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提供咨询,参议政事。
军机处是维护绝对君主制的工具。
6、行省制元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的行省是仿照金朝的模式而建的,到元仁宗时,共设立了11个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明清时期,继续实行省制。
行省制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7、世官制度夏商周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乃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成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内四部族”,其次是“四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奚六部。
各部设首领,称为“夷离堇”或“大人”,太宗时改为“大王”。
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是契丹统治的中坚力量,各有独立的治理权力。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8、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乱后,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
清雍正时,由于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更在云南、贵州等省积极推行。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基本线索核心内容线索•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之行政制度–中央中枢系统–事务执行系统–地方行政体制–行政监察系统线索–人事选官制度•权力结构之司法制度•权力结构之军事制度•晚清政制核心内容•各项制度的演变•皇权与中枢系统权力的关系演变:相权•地方体制的变迁:郡县•人事制度的变化:科举•监督制度的变化:御史台•司法体制的变化:礼法合一•军事制度的变化:征兵制问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产生背景•评价•各项制度在古代权力制度中的职能与作用•对各项制度的评价•对王权专制制度的演变的看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问题——社会→政治→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现状⏹问题——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以及研究现状1.1基本概念⏹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以及转型社会⏹政治:不同视点不同看法⏹政治制度:统治阶级通过对政权的控制,以国家的名义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讨论:何谓政治,何谓制度?1.2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特征自然经济主导的农耕社会血缘同构凝聚的宗法社会儒学主导的文化专制社会礼教为本的伦理规制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机制社会汉文化为主的内敛型社会历史悠久的文明绵延社会人本文化主导的泛宗教社会1.3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官僚层级制控制社会宗法观念渗透社会三权一体统摄社会政制与思想互为表里道德规则伦理化君主专制与农耕文化政治结构不平衡1.4学习的内容◆国家政权的性质◆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2.1学科性质政治学+历史学2.2研究现状•古代:信史——记载历史事件•近现代:起步阶段:考据初步繁荣:用西方理论和方法相对沉寂:文革时期空前繁荣:以政治理论视角研究历史中的政治制度(大陆、台湾、日本)3.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与意义⏹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综合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史料的方法;⏹政治学:概念的整体把握与理论的整体建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制度分析⏹社会学:社会学本身的理论3.2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结合个人兴趣与需要3.3意义⏹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史使人明智⏹问题:历史有规律吗?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政治制度概述第一节阶段划分第二节基本特征1.1 社会阶段划分的准则•奴隶制社会的起源•讨论战国封建说•封建社会的起源西周封建说•讨论魏晋封建说2.1 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特征•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宗法与分封制相结合•外服与内服制相结合•世卿世禄与亲贵合一•行政的礼制化•中央官制有初步分工•宗教史官逐渐与权力分离•王族事务官逐步向外朝官转移封建社会的行政中枢系统两个层次:中央和地方两对关系: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1.1中枢机制与宰相制度•中枢机制: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为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
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接统治的范围不过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方,对畿外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渐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影响中央的集权,但是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国家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中国政治制度史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 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 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 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 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 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8)结束于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归纳
二、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它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 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 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 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 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 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 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 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 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 治力量。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元、明、清 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 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 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 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 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严耕望(读书心得2000字)【原创版4篇】目录(篇1)1.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和影响4.结论正文(篇1)一、概述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二、发展历程1.夏朝至秦朝: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始于夏朝,经过商朝、西周、东周等时期,最终在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汉朝至唐朝:在秦朝之后,汉朝至唐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
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3.宋朝至清朝:在唐朝之后,宋朝至清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这一时期,国家权力逐渐分散,地方自治程度逐渐提高。
三、特点及影响1.君主专制: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即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实现,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独裁和腐败。
2.封建制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封建制度,即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分封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地方自治程度的提高,但也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和分裂。
3.君主立宪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君主立宪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君主的干预和操纵。
4.共和制:在清朝之后,中国政治制度逐渐演变为共和制。
这种政治制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但也容易导致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
四、结论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目录(篇2)I.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A.政治制度史的定义B.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历程II.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II.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A.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B.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IV.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代影响A.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政治的影响B.中国政治制度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文(篇2)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涉及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直至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两个阶段。
封建制度时期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政治制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等朝代。
在封建制度下,贵族阶层掌握着最高权力,国家被分割为封建的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在君主的统治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要向中央政权纳税和效忠。
官僚制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演变成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官僚制度的核心是中央政权的集权统治,官僚们被委任为各级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和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主要经历了帝制、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三个阶段。
帝制时期帝制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开端,这一时期可以追溯到清朝。
在帝制下,中国国家权力被集中在皇帝手中,政府由皇帝和其亲信的官僚组成。
然而,清朝的统治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动荡,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民主共和制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制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宪政为基础,采用联邦制度。
然而,由于内外部的困难和政治动荡,中华民国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了严重挑战。
社会主义制度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政治制度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等。
这些制度旨在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前,中国的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党和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章先秦_中国政治制度史
国 家 起源说
契约说 贸易说
冲突说 战争说
水利灌溉说 圣人造福说
中 国 关于国 家起源 的脉络
氏族成员内部分化,某些氏族或氏族首 领成为部落的权力中心,并拥有更多的剩 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氏族制逐渐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 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家族权力世袭化,形 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 员和从事战争机制的建立,军事贵族和宗 教贵族的地位日益突出
(职掌军政、军赋)
(管理工程营造) (执掌司法) (宫廷总管) (掌王之食饮膳羞) (掌管王的衣服) (保卫王的安全)
宫廷事务属官
膳夫 缀衣 虎贲
周 王
3、宗庙祭祀
• 宗庙祭祀是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在宗法阶梯 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 即宗庙所在。 • 周王的国都设立姬姓主干的宗庙,即王庙,只 有他才有权在祖庙里祭祀姬姓的嫡系祖先,而 诸侯只能在自己的领地,设立低一层次的宗庙, 依次而降,平民没有资格设庙。 •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虽然突出了嫡长的地位, 却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第三节 奴隶制的健全 ——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宗法制
• 商跟夏比,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宗法制度,王的 配偶有了正庶之分,王的后代也有嫡庶之分。 • 王权在传承中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但最终还 是要求传给兄的嫡长子,嫡长继承成为一种原 则。由于王的正妻往往不止一个,相应的嫡子 也较多,所以,嫡长继承依然存在纷争。 • 嫡庶之分导致族内大宗、小宗的分野,每一分 族,也有相应大小之分,由此逐渐形成王族树 根状的宗法结构,商直辖区域的贵族及同姓诸 侯之间,构成了宗法网络。这种宗法血缘网, 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是指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
先秦时期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初期阶段,先秦时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以君主为核心,贵族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个时期,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论,如仁政、君子等,并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法家的政治思想,强调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性。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汉朝修改了秦朝的一些法律政策,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来减轻百姓的负担。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国家:魏、蜀、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
虽然这个时期的政权更加分散,但仍然保留了封建制度的一些特点。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鼎盛时期。
隋朝和唐朝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恢复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唐朝。
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让人才得到了更好的选拔机会。
此外,唐朝也实行了律令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末期时期。
明朝继承了前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然而,明朝的统治逐渐衰落,进入了末期。
清朝于1644年建立,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做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其统治一直延续到1912年。
现代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在20世纪初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随后,中国历经了多次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包括北洋政府、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国共内战等。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填空1、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群队、部落。
2、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
3、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等三大集团。
4、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朝觐、纳贡、兵役等义务。
5、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宗法制、分封制。
6、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宫廷机构。
7、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司土、司马、司工。
8、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大谏、大田、大司马、大行、大理9、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大理、司寇、廷尉。
10、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玺、印、符、节。
1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皇位继承制度、后宫制度、皇位世袭制度12、汉代有女御长、宫长、宫中学事史、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1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西汉、东汉、唐等朝1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东汉、唐、明朝为最。
1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批阅奏本、传宣旨意的权力。
1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锦衣卫、东厂、西厂。
17、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大司空、大司马、丞相。
18、三国时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
19、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20、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他们并无实权。
21、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册授、制授、敕授、旨授)等。
2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降薪、贬职、免官)等。
23、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品、阶、勋、爵)品。
24、秦朝并称“三公”的是(御史大夫、丞相、太尉)25、唐朝遇重大疑难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
26、宋朝御史台机构由(台院、殿院、察院)构成。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称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猛安相当于防御州,谋克相当于县,主管休整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地方行政三位一体的组织。
5、三司推事隋唐以后,形成以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为主的三大司法机关,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分工。
遇有大案,由三个部门的长官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6、宰相开府辅政制宰相开府辅政制,是指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可以设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意图,独立行使权力。
宰相府根据需要,设置各种职能机构,他们各有分工,按照不同的职责来贯彻执行皇帝和宰相的指示。
宰相开府辅政制主要出现在隋代以前。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精神,重文轻武;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
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
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
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和外廷。
内廷设疱子、御龙氏、臣;外庭分为政务官和宗教官,设六卿、六事和牧正;B服外: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7夏制历史地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保障生产力发展的继续发展;创立王位世袭制保证最高统治的连续性、稳定性,为后世提供参照标准;逐步确立分封制,影响巨大。
8结合商周实际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夏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相辅相成,由于实行分封制需要而实行了宗法制,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分封以宗法为基础,是其内核和纽带。
分封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商代王配偶分正庶,嫡长继承,嫡庶之争导致大族小族分野形成王族树根状宗法结构,把同姓诸侯分在京周围,其余为异姓诸侯设方伯。
周代更严格,采取一嫡数庶,庶妻数量等级根据贵族等级而定,继承以长为贵原则,从天子到士大夫形成树根状结构,宗庙祭祀与宗法相对应,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即使宗庙所在。
9从夏到周君权与神权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是什么?夏王神权高于王权,形成宗教贵族掌握占卜,商代王君权与王权平行,设置巫参与决策但是史分割了巫的职能比前代巫地位下降但仍世袭,周代王权进一步加强,神权的巫地位下降,原因是教育在贵族中的普及生产力进步,在周朝,原来精神贵族对文字的垄断打破,所有的贵族既要接受武化的教育也要接受文化礼仪的教育,包括礼、乐、书、数、射、御的教育,原来的军事化教育被赋予了文化的色彩。
10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分封是指一种通过分地来实现关于权力和义务的社会制度。
所有土地名义上归属王室,并根据亲缘政治关系分封给诸侯,一经分封就是固定的。
受封者承认宗主统治权定期缴纳贡赋、为王室服役和提供军事力量,而王室则有负责维护诸侯之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矛盾,以及保护诸侯不受外地侵扰。
11分析西周分封制构成A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一嫡而数庶,,庶妻的数量和等级,依照贵族的等级而定,贵族的配偶取得和数量,也是礼制的一部分B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在可能的继承对象中,首先考虑的是嫡出,而后才考虑庶出,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齿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
这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基本由出生时的位置决定,好处是等级结构稳定,坏处是没有选贤机制。
C宗法体系: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
D宗庙祭祀:它与宗法关系相对应,在宗法阶梯的每一层,都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子所在,即是宗法所在。
平民没有资格设庙,这突出了嫡长的地位,但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12朝觐盟会制度作用是诸侯表示对王室服从的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方式,通过繁琐的仪式,内化为诸侯对天子的服从,同时借会议对诸侯行赏罚。
13春秋战国王权的体现春秋:对国家大事的最后决断权;官吏的任免权;军队的控制权;对后嗣的废立权;战国:文武分职、削弱相权、加强对官吏的控制;对君权控制加强,兵符制度;玺的受夺权14论述春秋战国士崛起的原因和后果A与礼乐崩坏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宗法制的破坏,使得原来由血缘和宗法位置决定政治地位的规则形同虚设,在宗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卑微地位的贵族,尤其是士,有了依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B从官学到私学教育普及:各种学派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士和出身于士的人,大量涌向私学培养了一些杰出人才;C春秋战国的历史实际:D士阶层的特质,形成精英汇聚;士的崛起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来那种世卿世禄的官制,担任诸侯忠诚的也可以是底层的士,他们凭借自己的功业,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相应的,忧郁适应诸侯直接统治的需要,各国的官职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平行的三卿变成了单个的主导官员,在地方,各国开始设直隶于国君的郡和县。
中央的执政和地方的县郡大夫都脱离了世卿世禄的轨道,向国君雇佣官僚转化。
15春秋战国官制有何变化A出现中央和地方官,B中枢决策机制,三卿公变成执政和相,元帅或相的单个主导官员;C部门更全,官职更细化D开始出现郡县制E仍存在封君制16就商鞅变法谈战国改革的特点和目的,及商鞅变法对中国影响特点:以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为标志目的:是建立专制主义与编户齐民的绝对主义国家;影响:各国建立起军事化网络,各国的官僚机构都有所发展,地方郡县体制普遍建立;农民成为编户齐民,变成了君主制的基石;各国贵族势力受削弱,失去了对自己封地的军事统治;士阶层变得庞杂,求仕竞争更加激烈,出现自荐的风尚。
17春秋战国有哪些思想学派,其核心思想儒:礼治、仁治,墨:小生产农民帝国,兼爱、非攻道:小国寡民,法:王权严刑峻法愚民禁锢,半军事化的动员体制兵:强化王权18为什么秦国最能体现法家精神1皇帝制度,使得皇权强化2铲平贵族政治,实现社会等级流动3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4以吏为师19以吏为师的治理意义是什么它是指以官吏为学习对象,以国家法令的学习制度。
它是在“大一统”的帝国格局内,所有的人都是相互猜忌、互相敌视的,政治操作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发家的“恶性说”。
对于官僚的相互监视、相互告干有一定的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实现绝对的秩序。
但它将人的本性定为恶,虽然看起来是对任何社会观察得比较透彻,但在操作中以恶制恶,扫除了人性中的善,去掉了人间情谊。
皇帝和官僚之间没有任何道德依附,仅是服从对象具有强力和手腕具有绝对权力技术,不服要付出太大成本。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强大,但其孕育的政治文化,也埋下了迅速败亡的种子。
20汉代兵制1符节制度,管理军队调动2中央军体系,分南北两军3地方军系统,郡国兵和边防兵4兵役与军队编制,义务制劳役与兵役混合体制,编制是部曲制,将军下属部,部下属曲,21汉代选官1察举,自下而上的推举,儒生试经义文吏试奏章。
地方官推举科目为孝廉2征辟,自上而下选拔,皇帝叫征,两千大公叫辟3任子4卖官制22汉代监察制度设御史台。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实际由御史中丞领导御史台,地方派出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官,东汉变成州牧23汉代在中国官僚制发展中作用催生士大夫阶层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既负载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群体征辟导致官僚性质门阀的产生,对中国后来历史社会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门阀出现导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门阀政治,士大夫分为寒门世族,寒族族仕途无望转而进入军界化为军事贵族两者斗争导致门阀贵族的覆灭24东宫体制及其构成如何是指皇帝预先确立继承人,预立太子配属官属的制度。
核心是皇位继承。
有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套。
东宫制度由皇位继承原则,师保体系,东宫属官三部分组成。
继承原则名以上是传子基础上的嫡长制,奉行子凭母贵的惯例,以嫡长子继承皇位。
师保负责太子的品行培养和知识传授。
东宫属官主事者为詹士,下有令、丞、仆若干,为太子服务。
25简述汉代三公体制丞相为三公之首,主管行政事务,但实际上无所不管,既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又可以管官员的任用和赏罚,指挥策划军事行动。
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与丞相一同开府,各立门户,实际上什么都管,从一般的行政到领兵出征。
太尉名为朝廷军事长官,实为皇帝军事顾问,后改名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成名誉性虚衔。
26何谓尚书台,如何演变壮大的?设在宫内的负责文书技术工作的机构在秦朝是少府属官,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限,可以批阅奏章事先审阅奏章及官员任免权。
西东汉时尚书台发生质变,太尉取代丞相丞相成行政首脑,尚书台成为政府机关,与皇帝更密切,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机关,与九卿相当,逐步具备了分工科层制,形成六部雏形。
27三国贵族政治的表现1作为传统的意识形态经学衰败2地方好强与官僚结合3农民变成豪强的依附者4三国政府对好强贵族的依赖5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结合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28名词解释士家制和府兵制士家制制兵民分离,士兵出征家属做人质,男子世代为兵16服役,兵户不负责赋税徭役负担兵役,身份低贱不能转业读书不能与非兵户结婚,士兵妻子当士兵战死后重新分配求多生士兵,士兵只能通过战功晋升军官才能免除另配府兵制军民不再分籍可以分得一份地,户籍归乡属坊里管理,虽然军府还在只管理平时训练和服役,形成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29地方政权军事化对政制有何影响门阀士族垄断了官僚机构,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兵制朝私有部曲的转化30什么是九品中正制,什么是户调制,为什么没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在地方设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中正属兼职,但也设属员,负责访问和编定人死后等级,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考评,在操作上依据家世和状;户调制规定了王公贵族地和门阀的占田荫客的数额,抑制门阀扩张,增加编户齐民。
原因:九品中正制的评议标准中设置了“家世”这一参考项目,很难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定的标准,在操作过程中容易软指标依从硬指标的现象,家世成为主角,将读书人的士人家族贵族化的分化加以强化,当时门阀政治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九品中正制变质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