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起源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德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它起源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

德国启蒙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理性和自由,对人类思想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成型。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强调文化认同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认为德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德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2.崇尚理性和科学德意志意识形态崇尚理性和科学,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科学才能实现人类智慧的最大限度。

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视社会公正,认为社会应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应该降低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4.强调领袖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领袖作用,认为领袖应该具备高尚品德和出色能力,能够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呈现出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文化自信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德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和创新成果取得了广泛认可,德国人也更加关注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2.科技创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通过对科技的投资和创新实现了快速发展,德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也强调社会公正,德国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也保障了每个人的基本权益和生活质量。

4.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在于:不仅是对德国民族自身的认识和肯定,更是指引人类进步的方向,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启示作用,促进了全人类的文明发展。

五、结语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世界上一种富有创造性和进步性的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中形成并影响其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思潮和观念体系。

它源于德国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和政治等多个领域,对德国的认同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
1.理性与知识追求: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理性和知识的重要
性,并将它们视为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键。

德国在哲
学、科学、文学和教育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强调人
的智力和理性能力。

2.哲学思想和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离不开德国哲学
家们的思想影响。

众多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的
思想对德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德国特殊性和独立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德国的特殊性
和独立性。

它认为德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传统,并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使命。

4.国家和民族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国家和民族意识
的重要性。

在德国历史上,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一直是重
要的主题。

这种意识形态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作至高无
上的,并倡导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5.社会责任和社会正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注重社会责任和社
会正义。

它强调社会团结、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并倡导
优先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非一种统一的思潮,而是由多种思想流派、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组成的多元体系。

在德国的历史上,不同的观点和思潮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和政治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需要参考历史和文化的复杂背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甘雅娟)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现实的个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即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所制约的个人。

二重性的直观:费尔巴哈。

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遍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

社会关系: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历史: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着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联系,因而表现为“历史”。

所有制:家庭中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这种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的支配。

所有制就是私有制。

世界历史: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消灭,历史表现为世界历史。

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等级资本:这种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不是以货币计算的资本,是直接同占有者的特定的劳动联系在一起、同它完全不可分割的资本。

行会:在封建社会,为了阻止外来手工业者的竞争和限制本地同行业的手工业者之间的竞争,城市手工业者建立起一种组织叫行会。

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

超出行会制度范围,是以机器,尽管还是以具有最粗陋形式的机器为前提的劳动的生产部门。

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的工业。

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表示“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形式。

在《形态》中提出,有个性的个人是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相适应时现实的个人的表现形式,偶然的个人是交往形式成为生产力桎梏时现实个人的表现形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2卷第4章在1847年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20世纪30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

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分节和加设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所用工具:新的 需要
生产自己 生命
繁殖:生命的再 生产
家庭(最初的社会关系)
生活、生产工具的需要、社会关系同时存在,并一直在历史中起作用
历史——生产
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关系指:许多个人 的共同生活)。
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共同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 这种共同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总 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 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这样的历史德国人写不出,缺乏理解能力和材料,缺乏“感性确 定性”(批判)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表现为历史)
生产——意识
:不纯粹,受物质的“纠缠”。 :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 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 (语言和意识都是由于需要而产生)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 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关系”,而且根本没有 “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 关系存在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
现实——人的解放
批二:从词句中“解放”一个没有被词句统治的 “人”,“人”的“解放”并没有前进一步。(批判 青黑派的“纯思想”批判) 马恩认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 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首先是物质资料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 动,不是思想活动(同根深蒂固的思想作斗争,同这些思想的支 持者作斗争)
《德》是马恩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 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分两卷: 第一卷:批判费、鲍、施的唯心史观,阐发 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论述了共产主义和 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第二卷:批判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所谓真正 的 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揭示了这种假 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pdf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它涵盖了德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

虽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概念相对模糊,但可以追溯到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如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

在德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演变。

例如,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德国特殊道路”的思想,即德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民族特性。

这种思想主张强调德国的文化优越性和民族使命感,同时也与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

另一个重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欧洲最大的社会主义政党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德国社会和政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此外,纳粹主义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纳粹主义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在德国建立起极权主义政权。

纳粹主义强调种族优越性、民族纯洁性和国家的权威性,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屠杀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概念。

德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理解也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需要考虑到多个角度和不同的学术观点。

总结起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和政治理念。

它涵盖了德国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社会观念等方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经历了多次转变和演变,包括德国特殊道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以及纳粹主义等。

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化、复杂且具有争议的概念。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 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构成唯物 史观形成的标志。
1、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在《<政治经济学 批判>序言》和《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 史》等著作中,明确肯定《提纲》是包含新 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德意志意 识形态》则是“详细制定这种观点”即唯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基本原理的著作。
1、《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 本观点,同当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 思潮,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 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形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2、《形态》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方面,对于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各种 各样的曲解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我 们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把握当今全球化进 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武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 决定意识。(第16-30段)
1、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
他们从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论证了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批判唯心主义从 精神出发解释现实的观点。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 部原创性的著作?
2、如何理解该书关于世界历史性的理 论?
3、如何理解该书关于市民社会和交往 实践的理论?
4、如何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
2、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
3、分工的消灭。
4、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的
文本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德国流行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中包括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和社会保守主义等观点。

这种意识形态产生于德国面临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之下,在德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兴起后,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可以维护传统价值观的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民族的优越性和文化的传承,并且强调保守的政治观点,包括反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受到了哲学家弗朗茨·尼古拉·阿尔布雷希特(Friedrich Nietzsche)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个体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

他认为,个体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个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的推广,其中包括了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和纳粹党。

纳粹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执政,实行了极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也被许多人视为邪恶和危险的,因为它曾导致了德国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时期。

纳粹党在执政期间实施了种族屠杀和战争,并导致了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和军人的死亡。

在战后,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在西方国家被严格禁止。

然而,它在一些极端的右翼团体和个人中仍然存在,并且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讲究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在20世纪初得到广泛推广,但后来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危险的意识形态,并在西方国家被严格禁止。

尽管如此,它仍然在一些极端的团体和个人中存在,并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德国历史、文化、政治和哲学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下面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Deutscher Idealismus)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代表人物包括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尼采等。

这种哲学思想的特点是: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建立在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人类可以通过思维来认识世界的本质和真相,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进步。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国历史上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是德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德国人对于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自豪和认同。

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是德国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它强调德国民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认为德国文化和思想是世界文明的代表和引领者。

在德国历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也曾经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19世纪初期,德国正处于分裂和动荡的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被一些民族主义者和思想家用来推动德国的统一和强大。

但是,在二战前后,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也被归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使得这种思想在国际上受到了严重的批判和谴责。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涉及到哲学、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等多个方面的
概念。

它对于德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需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极端和歧视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下)
第一讲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怎样应运而生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命运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说了什么?
1、“ 绝对精神的瓦解 ”
“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如 此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观念、普遍的 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只是一派认为这种 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而另一派那么认 为它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 青年黑格尔 派 实际上是“ 最大的保守分子 。”
3、第三阶段:立宪共和国和立法国民议会时期 (1)1849、5、28 — 6、13
小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波拿巴斗争 (2)1849、6、13 — 1850、5、31
秩序党议会专政,废除普选制,但失去内阁 (3)1850、5、31 — 1851、12、2
议会资产阶级(秩序党)与波拿巴斗争 〈A〉1850、5、31 — 1851、1、12
感性活劳动的统治
第三讲 《共产党宣言》
第四讲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 路 易 ·波 拿 巴 的 雾 月 十 八 日》
【一】从二月革命到拿破仑三世 1、第一阶段:二月革命 1848年2月24日—5月4日 “ 普遍联欢的喜剧 ” 2、第二阶段:共和国成立和立宪国民议会时期 (1)1848、5、4 — 6、25 一切阶级对无产阶级 (2)1848、6、25 —12、10 共和派专政 (3)1848、12、20 — 1849、5、28 秩序党连同波拿巴同立宪议会主流派(共 和党) 斗争
(1)现实的个人:
“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 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 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 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 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 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能够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 确定。 ”

第四节《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四节《德意志意识形态》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 、
唯物主义历史观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 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它所理解 的人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是不同 的,即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 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 下进行的、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 的人,以一定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 的人。
(1)“现实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是实际存在于地球上的受自然规律作用 的受动的、受约束的、受限制的感性存 在物。Βιβλιοθήκη 4、历史活动的四个方面 、
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方面,是为满足 人们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为 人们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 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 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 质生活本身。”
历史活动的第二个基本方面,是为满足 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因为已经得到 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 动和已经获得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 的需要。正是由于这种“新的需要的继 续”,历史的延续在成为可能。
6、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市民社会) 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社会结构和政治 结构与社会生产的关系,阐明了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在 历史上的一切时代,它构成国家等政治 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观念上层 建筑的基础,同时,这些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不同历史发展 阶段上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区别,是由生 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程度决定的。另 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着能动的 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是一个基于生产力发展之上的矛盾、历 史的过程。

第二节:意识形态(课件)

第二节:意识形态(课件)
g、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总根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定的生产力和反抗旧社会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爆发的两大物质前提。
C、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便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完成(如果说,《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神圣家族》两部著作,是全面系统制定唯物史观的开始)。局限: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形成,但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概念还不标定化,还用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来表达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与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的论述还不精确完善。
4、《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
(1)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2)对各种思辨哲学的批判
(1)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A、经典重温
经典文摘1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席勒式
作品以主观热情代替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哲学观点代替对历史的具体把握艺术描写抽象化、概念化,不如莎士比亚作品鲜活感人
b、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特殊性表现在:它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人们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 理论的——实践 宗教的——虚幻 艺术的——情感 伦理的——道德四种掌握方式用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第二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哲学起点
——意识形态
do

德意志意识形态逐句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逐句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逐句解读德国,一个充满着浓厚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国家。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这个国家特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下面,让我们逐句解读这个引人深思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意志”的含义。

德意志是指德国这个国家的德意志民族。

而意志则代表着决心和意愿,强调个体意志的力量。

德国人以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为特征,这种德意志的精神也贯穿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意识形态”的意义。

意识形态是指一套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它对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指德国特有的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什么呢?让我们继续探索。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

在德国社会中,人们被鼓励独立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

这种自由和责任意识不仅贯穿于个人生活中,也反映在德国的教育体系和工作环境中。

德国人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的激情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相信通过个体的奋斗和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种追求个人成就的激情不仅是激励德国人前进的动力,也是德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鼓励个体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负责。

德国人注重社会公正和合作,他们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和合作,可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德国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价值观。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精神。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个人责任和自由选择,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的激情,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责任感。

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不仅是德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德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套关于个体责任、自由选择、个人成就以及社会合作和公共利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体系。

通过深入解读每个句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国这个国家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个人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指引,也是德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促进生产力 发展的强大力量;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 在后一种情况下,就会发生变革原有生产关系的 社会革命,借以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 关系.
"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 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 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 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独另进行;一些纯粹 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 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 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 P107-108.
B.满足新的需要的再生产;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 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 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 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C.人口生产; "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 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 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 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家庭." 家庭
A.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 物质活动,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 一起的.P72.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 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P81.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P72.
"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 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 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 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 产生的一样." P72.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
感谢您的聆听
恳请各位导师批评指正
汇报人:X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分析
第三章:共产主义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出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结果。同时,他们也指出了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觉醒以及革命领导权的掌握等
个人观点
3
个人观点
同时,这本书也为我们认识19世纪中叶德国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德意志意识形态
-
2
目录
CONTENTS
背景介绍
1
内容分析
2
个人观点
3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关键部分
01
这本书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以及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观点等方面对这本书进行解读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过于严厉的批评,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费尔巴哈的理论在当时德国哲学界的影响力
个人观点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充满思想和理论火花的著作,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视角
虽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但它的价值和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意义,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价值
个人观点
然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此外,一些学者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们的观点过于理想化或者过于强调无产阶级的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原句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原句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原句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合作撰写的一本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对意识形态的讨论。

以下是一些关于意识形态的原句:
1.“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它是对现实的歪曲和误解,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


2.“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3.“意识形态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它是统治阶级用来控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行为的手段。


这些原句强调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阶级性和工具性,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对现实的歪曲和误解。

同时,这些原句也
强调了意识形态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认为它是统治阶级用来控制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行为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原句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可能不再完全适用。

在理解和运用这些原句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和思考。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

第三章创建新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一、特殊的文本产生特殊的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制定和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一部较为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

特别是该书第1章,集中体现了该书的精华。

在马克思经典原著中,《形态》这一文本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和运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在解读这一经典哲学著作时如果不注意这种特殊性,那么这些解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令人生疑的。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种文本的特殊性,它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它是一部至少由两人合作的手稿;②它是在作者生前没有发表过的手稿;③它是一份不完整、未完成(非解构主义内涵)的手稿;④它是一份有许多版本(编排方式)的手稿;⑤它是一份含有诸多修改痕迹的手稿;⑥它是一份有所遗失和侵蚀的手稿。

(一)现有的解读方法我们见到的《形态》现存结构,正如侯才所言:“……是由后来的出版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几经改进加以编排的。

这种编排因其固有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既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释读文本带来了障碍。

”这样一来,暂且撇开接受理论、阐释学、文本学意义上的不同解读模式不说,只就《形态》文本本身的上述特殊性而言,不同的人对《形态》的研究和解读必然会持有不同的路径、方法、立场和视角。

从下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可以管窥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两种解读视角。

张一兵教授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基本编排方式,不仅仅是文献的结构问题,还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

”聂锦芳博士强调对《形态》解读的历史语境、整体马克思立场和文本学视角,其认为:“在当代新的境遇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不应是一种孤立的学术行为,而应是完整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一个方面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 动,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的。它们的相互作用就形成整个 社会的矛盾运动,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基本因素相互作用图
反作用
作用 思想上层 建筑
生产力 市民社会 作用
生产关系
反作用
政治上层 建筑 反作用


4、科学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辩证关 系原理
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阐明 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 的最基本的规律。 二者的辩证关系如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制约着生产 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生产关系;而生产关 系也可能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是历史冲突的根源,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 盾。”(第83页)


(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第一卷 第一章和第二章) 1、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揭露人本学 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实质
费尔巴哈把人作为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强调人同自然界的联系,把人看做是自然界的产物。因 此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人”,即从自然主义出发 来理解人的本质。所以,他没有超出人的自然关系的界 限而进入社会生活,那么,他的“人”就只能是“自然 人”。 另外,费尔巴哈所谈论的“人”只是“人自身”, 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并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 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他说:“种是多, 而类则是一,因为类是各个不同种的集合”,在“类中 一切人都是共同一致的”。这种说法就其实质而言,他 都是把人理解为生物学、生理学的人,这是从自然主义 出发来考察人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 巴哈把“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这就是费尔巴哈所得的 “人自身”,他根本没有想到,人的“内在本性”只能


二、结构和基本内容
(一)结构
第一卷(序言、1—3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卷(序言、1—5章)
(二)基本内容
1、第一卷:一篇序言、三章 主要内容:阐述唯物史观,批判青年黑 格尔派,但重点是费尔巴哈。 第一章:《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 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第二章:《圣布鲁诺》 第三章:《圣麦克斯》 2、第二卷:一篇序言、五章 主要内容:批判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 思潮。 第一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第四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历史 编纂学》 第五章:《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哲学形成的标志

原手稿样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概况
(一)写作与发表情况
《形态》的写作始于1845年11月,主 体部分于1846年4月结束,1847年1-4 月, 恩格斯补充了第二卷的最后一章。马克思 和恩格斯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20 世纪20、30年代用德文、俄文出版了全书。


市民社会=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总 和)=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的含义
所谓上层建筑就是指在市民社会基础上产生 的国家、法以及“任何观念上层建筑”,就是说, 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法律以及宗教、哲学等观念 的上层建筑。国家和法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宗教、 哲学、道德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3)二者的辩证关系
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须具备一定的 条件,这种条件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共产 主义的物质前提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所准备起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 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绝对必要的实际前 提”。 其次,必须具有一定的阶级基础。资本 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资本主义灭 亡的物质基础,而且创造了埋葬资本主义的 物质力量—无产阶级。

5、唯物史观的实质—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P30)的命题。这一命题是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原理的最初的,然而是深刻的 表述。 这一基本原理是《形态》全书,也 是马克思恩格斯制定新世界观的出发点和 归宿,全部唯物史观及其基本原理都是从 这里展开叙述的。这一原理的提出,标志 着唯物史观的形成。


(三)、有关书名
手稿中无书名和题目,是后来根据马 克思的说明等补充的。 现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 巴哈、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 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 社会主义的批判》。
意识形态一词在当时有特殊含义,即 用来指谎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 想出来的,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 的理论和幻想。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的 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语来批判费尔 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思辨 哲学,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先知,是 和这个流行的看法有关的。



生产关系多用“市民社会”、“交往方式”、“交 往形式”、“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关系”来表达。

3、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辩证关系原理 (1)市民社会的含义
“市民社会”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8世纪思想 家的著作中,它用来表示已经摆脱了奴隶制和封 建制的财产关系,即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但是, 这绝不意味着市民社会仅仅属于资产阶级时代。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切时代里,它都作为一定社 会阶段的经济基础存在着,它是从原始社会的经 济生活中初步发展起来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 市民社会“是以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即所 谓部落生活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P41) 市民社会的内容“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 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上 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马克思明确指出: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手生产力制约、同时也 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P40)
“人”、“人的本质”和“类”的时候, 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的本质并不 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 人们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就是人的头脑 对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生产关系所决定 的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换句话说, 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他撇开历史发 展进程,舍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这个 实际条件,孤立地考察人,研究人的本质, 归根到底,他所说的人还是抽象的人。尽 管他自己一再申明他所说的人是“现实的 人”,甚至是“社会的人”,都不能改变 这种“人本学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实质。

3、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有必要清算一下 自己的哲学信仰,推进他们新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历史观理论的制定,完成批判德 国思辨哲学的工作。所以,从1845年11月 到1846年8月,他们共同合作,写了《德 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的著作。 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他从另一 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 他来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 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 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 一下。这个心愿是以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 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共产主义的根本问题就是消灭私有制
“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 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 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 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灭 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 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 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 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 条件。”p26


三、具体内容论述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第一卷第一章) 1、唯物史观的前提 唯物史观的前提是指马克思阐明历史的根本观点 和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 唯物史观的前提包括: (1)现实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才存在; (2)人的活动,首先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3)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恩格 斯认为:必须“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 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 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P42-43) 第二,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为经济基 础服务。但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有往往 发生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是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 结果。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 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 避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 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 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 质生活条件。”(第23页)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 思: (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全部人类 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 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 (2)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 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可以根据意 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 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 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 生活本身。”(第24页) (3)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 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 造出来的。人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 历史的活动的。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 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 更出发。” (第6页) 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 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的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 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 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 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 他们的意识。(第28页)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 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 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 念的形成,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 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 …… 而只有通 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 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 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第41页) 这里指明了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方法与唯心 主义方法的对立,也特别指出了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方法 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