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地理_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_颜银根(1)
经济地理学发展史
经济地理学发展史
19世纪的商业地理学——主要编纂和讲解生产的地理,通常是服务于欧洲权贵的殖民地开拓(Barnes,2000)。其当今的形式、方向和地位主要是近50年来英语世界丰富著述的结果(Scott,2000)。
经济地理学的学术进步并不总沿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对所研究的对象的理解从差到好,而是在不断停顿与跳跃,随着老的研究范式逐渐式微,新的范式又取而代之。
EG中著名的范式之争:虽然没有日心说/地心说、进化论/创世说之争的代价和影响那样巨大,但EG领域因所持的范式的原因,一些讲师和助教失去终身教席,一些学生考试成绩欠佳。20世纪50年代中期,哈特向(T.A.Hartshorn)与舍费尔(Schaefer)之争,预示着经济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向空间科学的转向,60年代计量革命兴起。
70年代中期贝里(S.Berry)同哈维(D.Harvey)交手,作为空间科学家的贝里接纳了哈维的马克思主义。90年代初马西(D.Massey)批评哈维的马克思主义中忽视了性别文化。
这些争论,不仅带来理性和学界研究标准的消长,也意味着社会和文化的交叠。
计量革命/科学实证主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统治了经济地理学,新古典经济学模型解释);70年代中期,政治经济学的气氛开始弥漫,直到80年代中后期,政治经济分析,社会结构剖析,社会空间辩证法,辅助批判现实主义(Sayer 1984);
1980年代以来的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独特性和创新能力的分析(如产业氛围、生产网络、产业区、产业集群等)
与性别和地方文化相联系的社会和文化的感知在80年代末初露端倪,制度主义范式与文化转向: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T.Veblen)制度主义:偶然和现实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制度及其互动在经济构建与维系中的核心地位。
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1
1、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2、演化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
3、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应用
—微观、中观与宏观
4、演化经济地理学对我国的启示
2
一、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1、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尝试
(1)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地理学家看来,经济学家把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看成是均质的,或者是 忽略空间要素(库姆斯等,2008)。在许多情况下,空间在经济学家眼里是中性 的。在经济学家看来,地理学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因而地理学家的分析和评论 缺乏严谨的定量分析,只是对经济现象一种描述(约万诺维奇,2009)。 尽管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的大量的研究工作是相互重叠和相互补充的, 但是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讲,经济学家在抽象的 和同质的空间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探讨一般规律或机制;经济地理学 家强调的是异质空间,分析的是在经济活动这种异质空间中的不同形式。 (2)空间纳入主流经济学中的尝试: von Thünen (1826)农业区位:冯•杜能(1826)曾尝试性地把空间纳入到经 济学分析中,然而冯•杜能的这一研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足够的重视。
1、微观层面的分析
演化经济地理学微观层面的分析仍然从厂商行为分析开始,不过与新古典经 济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中的厂商不再是“代表性的厂商”,而是异质性的厂商。 类似于演化经济学,历史也是研究厂商的起点,厂商只有有限理性,厂商生产区 位的选择应基于历史条件。由于厂商之间在“干中学”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方 面存在差异,因此有些厂商获得了迅速发展并不断壮大,而另一些厂商不能盈利 并逐渐衰退最终破产。厂商之间在信息吸收能力方面也存在差异,一部分不善于 利用信息的企业不能从外部性中获得知识溢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终被淘汰掉。
转移支付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
低发 达 地 区 的生 产积 极 性 之外 , 还 需 要 防止 区域 之
1 1 . 4 2 %, 但 地 区之 间收 入差 距 进 一 步扩 大 的状 况 并
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③ 为什么转移支付没有起 到预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2 3
间恶性竞争。中央政府采用转移支付政策 , 可以避
中 央 政府 使 用 转 移 支 付 政 策 通 常 出 于 两个 方 面 的考虑 : 通 过转移支 付政策实 现收人 的再 分配 以及 通 过 宏 观 财 政 政 策 实 现 正 的外 部 性 ( K e e n , 1 9 9 8 ) 。 收入 再 分 配属 于公 平 的范 畴 , 中 央政 府通 过 财 政 转 移 支 付 以使 发 达 地 区 的 发 展 成果 惠及 到欠 发 达 地
中国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从新经济地理角度诠释扩大内需
第12卷第3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ol 112No 132010年6月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Jun 12010
中图分类号:F129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50(2010)0320058208中国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
)))从新经济地理角度诠释扩大内需
颜银根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本文重新构建Kr ugman(1991)核心)边缘模型,从理论研究中推导出规模报酬递增行业中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根据全国30个地区2002年截面数据研究显示,我国42个行业中至少有11个行业存在着明显的本地市场效应,另有14个行业的超额需求系数接近于1。其中,纺织等劳力密集型行业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我国的出口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因此,扩大内需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本地市场效应;扩大内需;规模报酬递增
收稿日期6
作者简介颜银根(),男,江苏大丰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对于地区或国家间贸易存在的源泉,贸易理论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发展。传统的贸易理论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基础,根据不同的生产技术以及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理论。以Krugman(1980)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则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基础,指出贸易是源于生产的专业化及规模经济,在融入冰山运输成本后提出新经济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2phy,NEG)。NEG 发展了规模收益递增,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诸如产业内贸易的问题。由于不同的贸易理论对于贸易所形成原因有着不同的解释,因此会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议。正如Davis and Weinstein(1996,1999,2003)所言,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在国内需求增加时,进口将增加;NEG 则指出,由于规模报酬的存在,本地需求增加将导致外部市场的部分企业进入市场份额较大的地区生产以节约成本,出口将增加。本地生产企业增多,通过需求关联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联系,进一步吸引外部企业的进入,从而形成经济活动的集聚。其中,本地市场超额需求的增加将导致本地市场的放大,从而吸引其他地区企业进入该地区,这就是NEG 核心理论之一的/本地市场效应0(home market effect,H ME)。
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比较
12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产品价格差异和地区特定的制度因素是决定厂商生产 区位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厂商的区位决策还取决于特定的历史因素。由于有限理 性,很多厂商只是建立在创建者所在的地区。本地网络迫使子公司建立在这些厂 商的周边,离他们的父辈很近。根据达尔文演化观点,成功的厂商能够滋生出更 加成功的后代,由此产业集聚在一些地区能够得以存在。最近的一些实证研究表 明,这种结论是成立的。
8
(1)演化经济学的定义 演化是一个发展、自我矫正、振动后自我组织的过程,演化经济学是研究 经济系统中新奇的产生、扩散和由此所导致的结构变迁的经济学学科,各种历史 和新奇的事件、路径依赖、非遍历性、突变、创新、规模收益递增、当地特定的 不确定性等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是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2)演化经济学的哲学思想 如果新经济地理学包含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那么演化经济学包 含的是“孕育发展”的哲学思想。演化经济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但演化 思想融入到现代经济学中并引起经济学界的重视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3)演化经济学的三个来源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化经济学从如下三个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是“ 新熊彼特”学派的以技术变迁、创新和知识为主要对象的研究,主要以霍奇逊( 1993)为代表;二是路径依赖的研究,主要以戴维(1985)为代表; 三是厂商 自组织的研究,以纳尔逊和温特(1982)为代表。演化经济思想中主要包括多 样性、遗传性以及选择性,多样性主要是指人口的多样性、厂商的多样性以及制 度的多样性等等;遗传性则强调历史的作用,后代从父辈那里继承着一些DNA; 选择性则是指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一些企业面临着进入、发展以及退出的过程 。不同于新古典理论,演化经济学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长期的连续的结构变化过 程。
_新经济地理学_与_地理经济学_兼论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
收稿日期:2001-04-28;修订日期:2001-09-11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0025102,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31030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顾朝林,(195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 -mail :G ucl @.
文章编号:1000-0690(2002)02-0129-07“新经济地理学”与“地理经济学”
———兼论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
顾朝林1,石爱华2,王恩儒3
(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100083;3.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地理系,华盛顿)
摘要:经济学家廖士(August L sch )十分重视空间和区位的关系,他在德国传统的区位理论基础上从事经济与空间配置的研究,提出了经济景观学说。廖士曾希望他的研究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领域———空间经济学,并能引起经济学自身的重构。但实际上,经济景观学说对经济学并没有多少影响。相反,在19世纪50~60年代,他的名著《区域经济学》却对经济地理学发展和区域科学孕育产生了巨大贡献。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主要就其研究内容和发展动向进行综述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进行了讨论。关 键 词: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地理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受廖士区域经济学的影响,战后经济地理学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1)20世纪50~80年代末。廖士的区域经济学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两大领域得到发展。尽管这两门学科同源,但在理论及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区域经济学思想的引入使传统的经济地理研究在研究区的选择上更加自由,理论和方法更趋于模式化与经验化;在区域科学领域,区域经济学被解释成为抽象、均衡的经济景观理论,对德国传统的区位经济学进行了必要的修正。一些新古典区位理论,如凯恩斯主义(K eynesian )的商业循环模式、米达尔主义(Myrdalian )的积累因果论、马克思主义的非均衡积累理论等,被引入并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2)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管理理论、技术发展模型和制度经济学等许多外来思想被吸收,使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更加迅速。(3)90年代末期以来。信息经济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一方面地理学家将研究重点转向社会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纲
适⽤专业
学时
学分
⼀、编写说明
(⼀)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门分⽀学科,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等学校本科专业⽬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学科,同时关注着经济发展中⼈类⾯临的重⼤问题(如,PRED问题),因⽽成为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家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承担了诸如⼤河流域规划、铁路新⼲线的选线调查、国⼟资源开发、地区⼯业布局、城市规划与布局、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等多⽅⾯的研究任务,改⾰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跃和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更为⼴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地理学⽅法论的发展,使得本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相得益彰。
(⼆)本⼤纲制定的依据
⑴根据本专业⼈才培养的⽬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制定;
⑶考虑教学时间、专业⽅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三)⼤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⑴本⼤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经济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站的⼀些最新成果编制⽽成的。
地理与经济学科的交叉研究
地理学中的空间分 析和区域规划理论 可以为经济发展战 略的制定提供方法 和工具,帮助决策 者更好地理解和规 划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学与经济学交 叉研究有助于深入 探究地理因素与经 济发展之间的内在 联系,推动经济发 展战略的科学制定 和实施。
地理学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了空间视角,帮助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地理学研究区域内的资源分布和环境条件,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地理学研究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城市经济增长和城乡差距问题。 地理学对交通和基础设施的研究,有助于区域经济的物流和供应链发展。
和思路
随着科技的发 展,数据分析 和模拟将成为 研究的重要手
段
学科交叉研究 将促进跨领域 合作,推动经 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
未来研究将更 加注重实际应 用,为政策制 定提供科学依
据
汇报人:
城市交通经济: 运用经济学原理 研究城市交通问 题,如交通拥堵、 公共交通等,提 出有效的解决方 案。
城市环境经济: 将经济学与环境 科学相结合,研 究城市环境问题, 提出合理的环境 保护和经济开发 方案。
土地资源的价值评估:运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土地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 置提供依据。
经济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 的科学,旨在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 和规律。
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 析和规范分析,通过数据和模型等手 段探究经济规律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
演化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地理学(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3) 认为演化结果非最优化。演化分析强调整个经济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充满了不确定性,经济的最终发展形态很难预测。虽然个人行为是有目的的,但由于不确定性和变异的存在,社会经济演化过程并不必然趋于最优的结果。
系统论是其分析方法
传统的经济地理或者关注微观层面(理性的,计算主体,减少运输成本),或者关注宏观层面(合理的结构决定组织的绩效) 。而演化经济地理学则将宏观层面(结构) 和微观层面(企业) 相结合,分析这两个层面的动态互动,打破了长期以来两个层次不“对话”的局面。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发展是由于企业和个人的组织积累所形成的结果,主张从企业出发研究区域和产业问题。
新奇是演化的根本动力
“新奇”(novelty) 是演化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且成为划分演化与非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标准。威特(Witt) 教授从认识论角度将新奇界定为“新的行动可能性的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结果”,并认为“新奇的创生”(即“创新”),是经济变化的原因和动力。
演化经济地理学将研究置于企业研究之上,并强调经济变化(如技术创新、全球化等) 对经济时空结构会产生影响。因此,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用演化的方法来分析既定结构中的变化(如企业的空间组织的演化、一个部门中企业数量的空间演化、网络中节点和联系的空间演化、区域中企业的演化) 或结构性变化(如新企业、部门、网络和地域在一定空间上的出现,以及旧有的企业、部门、网络和地域的衰落),并分析在一定历史和地理背景中的当前空间形态(如企业、部门、网络或区域的空间形态) 。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_安虎森
学习与实践 2014 年第 7 期
(Novelty ) 现象的出现, 种群之间 动力来自于新奇 是共同演化的; (2 ) 从空间角度, 强调地理是创新 的重要维度,它能够为创新或空间活动的差异提 供分析的视角 (刘志高、 崔岳春, 2008 ) 。这样演化 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 (1 ) 经济新奇 (创新、 新企业、 新产业 ) 的空间分布; (2 ) 经济代理人 (个体、 企业、 各种机构 ) 的微观行为导致的经济活动的空间结 构; (3 ) 经济景观的自组织过程; (4 ) 路径创造和路 径依赖对经济景观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 对特定区位的依赖性 (Martin & Sunley, 2006 ) 。 当然, 演化经济地理学本身是演化思想在经济 地理学中的应用, 其核心是要从演化的角度解释地 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吸收演化经济学相关概 念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是概念的转换、 辨析和界定。 现有的文献解释经济现象时, 往往用一些概念去解 释某种经济现象而用另一些概念去解释另一种经 济现象, 但这些概念之间有何联系以及能否放到统 一的框架中去进行解释还不是很清楚的。同时, 生 物进化论是演化思想和概念的主要来源, 然而它本 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不断产生新的概念, 这些 概念和原有的概念能否融入到新的分析框架中都 还很不清楚。 本文尝试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 念、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 应用进行梳理, 以期大家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及 应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的惯常组织程序是由企业过去的经验知识和缄默 知识所构成的, 而其他企业很难模仿这些知识, 因 此,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是企业能力的体现, 决定 了其竞争力强度的大小 (Teece et al., 1997 ) 。市场 环境通常作为选择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不同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进行筛选,根据企业对市场 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决定企业的增长率。由于市场 竞争和制度约束,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性随时间 在不断地减弱,而创新又能使得组织程序的多样 性增强, 两者就决定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化程度。 因此, 在区域经济中, 企业的演化过程可以描述为 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惯常组织程序的变 化过程 (Boschma & Frenken, 2003、 2006 ) 。 在空间维度上, 由于受到认知度、 地理接近性 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常具有本地 化的特征,这些本地化特征主要是通过企业设立 新部门、企业衍生组织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等来体 现出来的 (Essletzbichler & Rigby, 2007; Klepper, 2007 ) 。在本地企业中, 新的企业与原有旧企业之 间的技术关联性很强 (Frenken & Boschma,2007; Boschma & Frenken, 2011 ) 。在这种衍生发展过程 中,不仅存在路径依赖而且还存在区位依赖 (Martin & Sunley, 2006 ) 。 在时间维度上, 成功的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不 仅生存概率很高, 也很容易被传承和扩散。 一旦某种 惯常组织程序在某个区域变成主导性的惯常组织程 序, 则这些惯常组织程序的随后演化主要发生在该 区 域 内 (Rigby & Essletzbichler, 2005; Boschma & (一 ) 演化的核心对象: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演化经济地理学沿用了演化经济学中的纳尔 逊和温特 (1982 ) 的观点, 即把企业的惯常组织程 序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 在演化过程中, 企业的惯 常组织程序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生物中基因所起到 6 的作用。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和决策的主要的依据。企业 Wenting, 2007 ) 。因此, 企业惯常组织程序的时空演 化过程, 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演化经济地理学_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_刘志高
关键词 :演化经济地理学 ;主流思想 ;中国演 化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 :F1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0257 -0246 (2008) 06 -0065 -11
一 、 演化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复兴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 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人类经济运行法则 , 从而传统的经 济学观点受到极大挑战 。 人类文化 、 社会演化过程与生物基因变化过程的相似性逐步受到重视 , 演化 的思想在经济学界逐渐兴盛 , 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
Martin在最近一篇文章指出 , 1 0 演化经 济地理学是继经济地理学里的 “文化 —制度 ” 转变和以
① Dopfer, K.(ed.), TheEvolutionaryFoundationsofEconomics,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005; Witt, U., The EvolvingEconomy:EssaysontheEvolutionaryApproachtoEconomics, Aldershot:EdwardElgar, 2003.
经济地理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自学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方向 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内容 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 域 间 经 济 发 展 关 系 理 论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论”
赫希曼的“极化 涓滴”理论
弗里德曼的“中心 外围”理论 弗兰克的依赖理论
湖北师范学院城环学院 主讲教师 王晓玲
4.近20年来,研究区域正在向全球拓展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章绪论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区位;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法研究。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建设项⽬的区位研究。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
(1)⼟地的⾃然特性决定了⼟地利⽤的可能性;
(2)⼟地利⽤可⾏性更多地取决于⼟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3)⼟地参与经济活动的⽅式:作为劳动对象时,⼟地的⾃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常突出
;作为活动的空间场所,则其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地利⽤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4)不同⽣产部门的⼟地因⼦影响作⽤不同。
(图2.3——城市区位型⼯业,即那些不需要⼤量⼟地和建筑,即使地价⽐较⾼,但可以期望⾼额收⼊回报,⽽在城市内部布局的⼯业,如服装⼯业、出版、印刷⼯业等。如果⽤图2—3来表⽰,城市区位型⼯业是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的距离增加,⽽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那些⼯业类型。)
演化经济学
理解演化经济学
Ξ
贾根良ΞΞ
・学术述评・
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经济学(制度与
演化经济学基础理论)最新发展研究》
(02B JL038)。
ΞΞ作者贾根良,1962年生,经济学博士,南开大
学经济系教授(天津 300720)。
① 钱颖一先生的《理解现代经济学》对这种“现代
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完整和准确的理解,但该文完全忽视了现代经济学的另一半———演化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受钱颖一先生的某种启发,本文尝试对演化经济学进行较全面的评述。② 多西和纳尔逊1994年对演化经济学的评述基本
上就是针对“新熊彼特”学派所做的。参看G.
D osi and R.Nels on ,An Introduction to Ev olutionary Theories in
Economics ,
Journal
o 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4.1994。
③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
较》2002年第2期。
④ U.W itt ,Ev olutionary Economics :An Interpretative
Survey.
In
K.
D opfer
(e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Program and Scope ,K 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1,p.49.
自纳尔逊和温特1982年出版《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以来,“演化”一词在西方经济学界越来越成为时髦的术语。在过去的20年中,演化经济学的各种研究传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霍奇逊指出,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兴起已成为20世纪末国际学术界主要的事件之一。但在这种多样化繁荣的背后,演化经济学是否存在着一个统一的研究纲领?本文第一节将首先讨论这个问题,并概要地分析它
经济学与地理学
经济学与地理学
经济学与地理学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它们以不同的视角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空间分布。经济学关注着资源的配置和效率,而地理学则关注着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两者的结合可以为我们提供全面的观察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一、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学通过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和人口空间分布,为经济学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分析框架。例如,地理学可以研究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以及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的影响。同时,地理学还可以分析地区间的交通和交流状况,探讨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
二、经济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土地利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通过研究经济的区域特征和发展模式,来分析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影响。此外,经济学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以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地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地理学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和区域经济学为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通过研究城
市化、城市空间结构以及不同地区的产业分布和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深入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动力。地理学还可以分析经济活动对人口流动、聚集和城市化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经济学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经济学在地理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地理学家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提供指导。通过经济学原理和模型,可以分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配置效率,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此外,经济学还可以为地理学家研究城市化、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支持。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精品文档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能源分类 (1)按能源的来源分为:一次性:可以被直
接利用的自然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二次性:一次能源加工转化后的能源:电力、 汽油、煤油等 (2)按利用程度:常规能源——已被广泛利 用的电力、汽油、煤、石油 新能源——没有大量使用的,有待开发的太阳 能、地热、风等
★综合效应——对内注重企业精神、企业文化、 企业组织经济效益等;对外塑企业形象、社会效 益、环境效益等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 的影响
1.概念 (1)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原素。
★古典:经济学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劳动、土地 (指土地及其地上和地下一切自然资源)、资本
★现代: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1)产生的背景不同——生产力不同 ▲区位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社会生产产品发
生交换) ▲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人类需求不同 ★生理需求——商品交换中生产为主,经营的
目的降低费用——运输费(杜能)、生产更 多产品
★物质需求——数量市场基本饱和——成本最低 (韦伯)、占有市场
★精神需求——消费者结构、喜好等——收益、 占有市场的某一部分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 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5期2013年05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2,No.5May,2013
收稿日期:2012-09;修订日期:2013-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AZD004);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基金项目(10YJA790001)。作者简介:颜银根(1981-),男,江苏大丰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演化经济地理、区域与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理论与
政策等研究。E-mail:yyg1981@
通讯作者:安虎森(1952-),男,朝鲜族,吉林安图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E-mail:husen@
788-796页
1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对话
长期以来,经济学和地理学并没有太多的互动。经济学教科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发生在针尖上,没有任何空间维度;土地或者距离在主流经济学中很少被涉及到;空间及其主要组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要么被等同看待,要么被忽略(Combes et al,2008)。而在经济学家看来,地理学家的分析和评论缺乏严谨的定量分析,只是一些描述性的概念(Jovanovic,2009)。作为两大独立的阵营,经济学和地理学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
经济学和地理学之所以没有共同的语言,是因为两者相互融合并不容易。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中缺乏空间维度,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主流经济学中,只是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V on Thunen(1826)在研究工业经济时期农作物的区位时,尝试性的将空间纳入到经济学中。然而,这一研究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家们的
足够重视,直至Alonso(1964)将之发展并形成了城市经济学。但是,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过窄,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或区域的经济活动时就好像城市或区域是“漂浮的岛屿”,没有考虑城市或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Fujita et al,2005)。Hotelling(1929)的空间竞争模型是经济学中融入空间的另一尝试,然而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们只是将之看作是解释市场失灵的双寡头垄断(Combes et al,2008)。这两次尝试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放弃传统的规模报酬不变范式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经济活动规模报酬不变,那么任意细小的生产单元都将相似,自给自足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流。商品无需流动,经济也不会出现集聚。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能够解释活动的空间集聚,但经济学中一般均衡框架下探讨这些问题并不容易,直到Dixit 等(1977)为此提供了合理的工具。
Krugman(1991)借助Samuelson(1952)的“冰山贸易成本”将空间因素融入到经济学中,由此构建
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桥梁。然而在地理学者看来,
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
颜银根1,安虎森2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封475001;2.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经济学和地理学长期以来互动并不明显。文中首先对经济学与地理学忽视以及可能的合作进行了分
析。如果说新经济地理学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第一座桥梁,那么演化经济地理学则构筑了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随着演化经济学的逐渐成熟,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演化经济地理这一新兴学科逐步发展起来。文中对演化经济地理的形成、优势以及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演化经济地理继承了演化经济学中的时间和历史的因素,将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加以融合。演化经济地理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演化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些重要的启示:①产业的动态化认为产业梯度转移并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②关系网络指出户籍制度放开的必要性与无效的可能;③多样性则认为单一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风险性;④再演化的政策则指出政策需要具有“连贯性”。关键词:演化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产业动态化;多样性;再演化doi:10.11820/dlkxjz.2013.05.010
32卷5期颜银根等: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
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并不属于地理学范畴,甚至认为Krugman 对地理学完全不理解(Martin,1999)①。其实,地理学家们对新经济地理存在质疑并不奇怪,经济学家更加喜欢采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而地理学家则在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之后彻底放弃了数学,转向马克思地理和模糊方法。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甚至经济地理纳入到主流经济学中,才使其引起了主流经济学的重视。如果说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学和地理学成功融合的产物,那么《经济地理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JEG)则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融合提供了一个高水平对话的平台。JEG创刊于2001年,在10年的时间内该期刊已经成为经济学类影响因子第5和地理学类影响因子第1的国际重点刊物。为了研究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融合问题,Brakman 等(2011)做了一项有意思的研究。他们根据JEG近10年内刊载文章以及顶尖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文章被另一学科学者交叉引用的情况来看经济学和地理学的融合。研究发现,尽管相互忽视仍然存在,但是从被研究的期刊和学者两个角度来看,这种“相互忽视”正在逐步减弱。
正如Storper(2011)和Rodríguez-Pose(2011)所言,经济学家们和地理学家们需要相互学习。经济学家更加擅长于正式的数学分析,而地理学家则更加偏好于案例分析等方法(Brakman et al,2011)。虽然Martin(1999)、Sheppard(2000)、Overman(2004)都为两者共同发展提出了建议,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融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关于经济学和地理学未来可以在哪些方面逐步展开合作,Ro-dríguez-Pose(2011)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经济学和地理学可以在方法论、研究议题以及政策方面展开合作。首先,如前所述,经济学家更加偏好于规范的理论建模,而地理学家则更加喜欢经验和案例的研究。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案例研究非常具体而全面,但是案例的特殊性使其难以得到一般化的结论(潘峰华等,2010)。在两者都存在各自局限性的情况下,微观数据的增加,为经济学家们研究异质性的偏好、劳动力迁移以及厂商的生产技术提供了契机,同时也融入了地理学家们感兴趣的地理外部性和时间维度。其次,经济学和地理学可以就知识和信息在地理距离上的传播方面展开合作,在这一方面地理学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经济学和地理学仍需合作。尽管Duranton等(2006)对此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地理学家也许对路径依赖和区位锁定的研究更深于经济学家,但地理学家对于路径依赖为何会出现以及为何会出现在特定的地区解释仍然不够(Martin et al,2006)。最后,也许经济学和地理学最能合作的地方在于政策方面。从政策角度来看,经济学缺乏空间维度的政策显然是盲目的,而地理学以地区为基础的政策是难以执行的。正如Gar-retsen等(2011)所指出的,现在经济学和地理学应该重新作出新的规划了。
2演化经济思想与演化经济地理
如果说新经济地理构架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第一座桥梁,那么演化经济地理(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EEG)则是又一座桥梁。与新经济地理相比,演化经济地理学并不是那么夺人眼球,毕竟演化经济学并不属于主流经济学。当然,演化经济地理的发展似乎也没有引起那么多的争议,至少多数经济地理学家们可以接受它。总体而言,新经济地理属于在经济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地理,而演化经济地理则属于在地理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地理,因此更加容易被地理学界接纳。更重要的是,演化经济地理的假设更加“真实”,对现实问题也更具解释力。
当然,演化经济地理并不会轻易的被经济地理学界所接纳,甚至于目前仍有很多学者对演化经济地理持批评态度,其中以制度经济地理学派最为明显。制度经济地理和演化经济地理的争端不断,当然这也促进了演化经济地理的快速发展。在2007年第5期《经济地理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和2009年第2期《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两期演化经济地理专刊中,MacKinnon 等(2009)作为制度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对演化经济地理提出了批判,而Frenken等(2007)、Boschma等(2009)以及Essletzbichler等(2007,2009)演化经济地
①“新经济地理学”有两个不同理解:一是经济学中以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二
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地理在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ies)。在本文的研究中如无特殊说明,是指经济学中的“新经济地理学”。
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