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

什么是新基础教育?自从接触到这个新名词之后,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久久得不到答案,直到读完《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后,我对之前的一些困惑有所解除,或者对于新基础教育信念变得更加明晰了,以下是读完本书后对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解:当今教育的普遍现状是:从理念上看,学校都宣扬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在小学阶段开始,以考试为中心的现象很普遍。分数成为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目标,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学业成绩也往往是主要的评价标准。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其后果是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

所以要改变当代的教育现状,新基础教育倡导“变”,推动社会教育变革。要求现代学校“变”:发生转型式改革,创造新型学校;要求教师“变”:不断自我更新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教育大环境,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变”。“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必须推动教师的自我发展,推动教师职业专业化,当代大学生

遍地开花,人人都可以做教师。但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那就不是人人都胜任做教师,教师这份职业就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经验,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首先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再者积极吸取各个优秀教师的长处,取长补短。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反思,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并使这种思考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经常有意识地回顾、重建和重现自己的教学行为、实践活动以及教学的有效性,或许可以写一下课堂反思,对每日的课堂和学生活动做一下研究。

所以教师要学会“变”,必须抛弃旧一套的教学模式,摒弃“钓鱼”式课堂模式,为了达到教师预设的课堂效果,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不停的提问,学生就不停的回答,完全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缺乏学生立场的课堂,是缺乏生命力的。新基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

一、学会“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比如数学课堂上,比较抽象的空间与图形板块的学习,我们可以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从日常所见所闻取材,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既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怎么在课堂上使不同状态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互动,产生各类“资源”,改变教学资源贫乏的现象,也许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把握的。

3、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

“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把班级还给学生”,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学会做好本职工作,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建立;建立多元评价制度,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

二、学“做事”:成为会创造的人。

教师学会了理论,也要学如何做事,学理论和学做事相互促进,才能为学校改革提供真正有力的支持和有方向的引领。听课、评课、通过听评课,可以帮助教师形成新的评课文化,提升自己。一年多的新基础教育系列听课后,感悟良多,一节高质量的课,教师永远不是主角,表演再卖力,学生只是作为观众的话,课堂多热烈多有趣,都不是一节高效的课堂。一节高效课堂学生必须是主角,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生成者。

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成为“自觉的人”是“新基础教育”

精神之本。读完《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后我开始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和教学观,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也许我仅仅了解到“新基础教育”的一些皮毛,它的内涵与实质性的东西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然而我还是认为收获很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是“新基础教育”的一些颠覆传统教学方式的理念更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相信如果把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真正运用于今后的课堂上,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受益匪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