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1)

合集下载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书心得初接触《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是因为学校常规的暑期学习任务。

在愉快的假期即将到来的喜悦下,我看了一眼书的封面,然后束之高阁了。

再次拿起书已经是八月,掰着手指算算为数不多的假期,认命的拿起自己的假期作业。

而这对与现在的我来说,真是非常庆幸的一件事。

因为三川玲老师的书对于我即将经历的人生来说,绝对是一盏指路明灯;也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和教养的方式。

以及后记:通往幸福教育的五个路口。

在教育的光芒这一章里,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甚至追根溯源寻找到教育的源头---看看为什么会有学校出现、以及关于学校的两次革命。

在《孩子究竟为什么去上学》一篇中,作者总结到:三千年的教育,从来都没有变过,关于教育本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教育的本质是孔子两千多年前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时期就用毕生在实践的“独立思考”;是古罗马的昆体良早就提出了的“体罚对教育无效”;是奥古斯丁发现的“教育以孩子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是现代教育开创者夸美纽斯提出的“要从真实的世界中学习”……作者鲜明的提出,谁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谁就代表着未来教育的方向。

对于学校,作者提出,学校应该是一个复合的地方,他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找到自我的价值。

在第三部分学习的秘密里,作者分析了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

我任教的高中年级是孩子的特长和思维能力发展阶段过渡到孩子的理想、思考、自我价值能力的发展阶段。

所以,一个懂得“学习规律”的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应时而动,什么时候挺身而出,什么时候退隐其次,什么时候悄然离开。

作者也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作为老师应做到:1.容忍学生提出疑问甚至质疑;2.容忍学生打断授课,对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感到愉快;3.不惜一切代价为学生解释疑惑,启发思维。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

你让我变得更好---跟女儿相处的两项基本原则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我认同,自从女儿进入到我的世界,照顾女儿,陪伴女儿,教育女儿就成了除工作外我的生活的大部分,从换尿布,洗澡,游戏,每日两次陪睡到各种长短途的旅行,一路走来,酸甜苦辣,我们相处两年多了。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越来越觉得,我在照顾教育她的过程中,她也在让我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她让我变得更好。

做过九年班主任,问问我的学生,大家对我有一个一致性的评价,坏脾气。

坏脾气源自于缺乏耐心,跟女儿相处又是多么需要耐心的一件事,因此,照顾教育女儿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接受了这个挑战,我在变得更好。

不打不骂的养育可以么?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对小孩子怎么宠爱都不过分。

我在跟女儿的相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对待女儿要善良;二是对待自己要坚定。

女儿是亲生的,我哪里有理由不爱她?爱是我的两个原则的基础,因为我爱女儿,所以我对女儿很善良,那就是不打不骂。

偶尔有责备,但是责备也是越来越少的,现在,我基本上做到很少跟女儿说不,我会跟她说明白道理,让她自己做出选择。

因为我知道,当我对女儿轻易说去不的时候,她也会哭闹,如果像大多数老人做的那样妥协,聪明的她就会知道哭闹的力量,那么,我就会成为超市里打滚要零食的孩子的爸爸。

打骂是用成人的优势在欺负弱势孩子,孩子迫于语言的和身体上的威胁与伤害,他们会暂时按照成人的想法去做,但是,他们内心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那么去做的道理,随着成长,一种可能是孩子非常逆反,另一种可能是孩子比较的懦弱,他们缺乏健康的心理去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我不轻易的对女儿说不,但是,一旦我做下决定,我会对自己的决定保持坚决的态度。

很多老年人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在孩子的哭闹面前,老人们选择妥协,满足孩子的要求。

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总是喜欢让人抱着到小区里去走走,有时候天气太冷太热,我是不带她出去的,最初的时候,她会用哭闹来对抗我的拒绝,但是我每次都坚持自己的决定,我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告诉她为什么爸爸不带她出去,久而久之,当我说不可以的时候,女儿基本上是不会再哭闹对抗,她能明白爸爸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5)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5)

幸福的能力今年学校发放的暑期阅读好书是这本《通往幸福的教育》,看到这名字就觉得很亲切很美好,有种迫不及待想翻书的冲动,翻了作者的简介,发现作者三川玲是个真实如你我、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还拥有画画技能的妈妈,细细品读之后发现作者许多观点都能让我产生共鸣,这本书真的非常适合我这个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一名三岁女娃的妈妈来阅读。

现阶段的我正面临着孩子教育上的各种难题与困惑,读完真的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通往幸福的教育是什么呢?是每个家庭都需要,每个孩子都可以的教育。

书目里倡导的教育,其实是最简单、最生活化的教育。

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一起爱着孩子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是爸爸、妈妈、孩子,每天在一起吃饭、说很多话、阅读、讨论、亲子共读、周末一起去大自然中撒野。

如果你已经做到其中的大部分,恭喜你,你是位合格的爸爸或妈妈。

如果你每次和伴侣、孩子做这些事时,都用心、认真、投入,那你已经走在幸福的路上。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

就像每一颗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有的,一开始就灿烂的绽放,有的,需要漫长的等待。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参天大树!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应该坚信每个孩子天性的不同,让他独一无二的天性慢慢生长出来。

为热爱而加强持续学习的动力,通过持续的努力、付出所创造的价值被认可,便获得了持续的幸福的能力。

所谓幸福,应该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当孩子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他的生命只属于他自己,他的存在有不可代替的价值。

那么考试不及格、失恋,职场挫折,这些困难根本不可能撼动他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每个人都可以经由自己的努力,兑换为价值,获得幸福的人生。

没有兑换为价值,读了再好的学校都没意义。

从这一点看,家长们挤破脑袋让孩子上最好的早教,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中学、大学,其实意义并不大。

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下能力是值得被重视的:1、保持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欲望去取用世界上任何一个大脑里的财富。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0)

作幸福的教育通往幸福-----《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幸福感就是每个人自我感觉良好。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值得绝对去羡慕,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可以绝对去鄙视,所有人都应该过一个没有百分百参照系的人生。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幸福的生活。

”------摘自《通往幸福的教育》《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是由三川玲、白滔滔老师所著。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

这本书可以说给我带来双重的“打击”。

既有为人师时对学校教育能给学生带来了什么的所思所想,又有为人父母时对家庭教育如何孩子幸福健康成长的困惑。

何为幸福?百度百科对幸福的解释是:“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和活动趋向和谐的生活状态。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那要通往幸福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教育呢?城南中学的办学理念中有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考取大学,让每个家庭都幸福。

”原来对这句话我也只是片面的去理解与感悟。

但现在再来看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幸福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考取大学确实能让每个家庭都感到幸福,毕竟学生家长都在考取大学的过程中付出了努力,为之奋斗过,总是想要有所收获。

但让每个家庭都幸福却并非只有考取大学这一条路。

达到幸福的路径是各种各样的,使我们到达幸福人生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强烈的好奇心,是高尚的品格。

在与往届毕业的学生聊天时,谈到了班级同学的去向,一个个的让我大吃一惊。

原来班级最调皮捣蛋,下了课就往篮球场跑的王同学,高考虽然只考上了专科,但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专升本了,现在已经在高校读研究生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已经中了学习的毒无药可医了”。

还有一个潘同学,大学报到前接到入伍通知,两年过后他选择放弃读大学,留在部队,因为当兵让他感到自豪,有着无比的成就感。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8)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8)

话说教育的幸福感——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在读了这本书后深有感触。

这本书中所描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都让我产生了共鸣,对我以后教育孩子方面起到了参考借鉴作用。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写了中国家长的焦虑,写了到底什么是成功,以及家长如何破解教育困境和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说的是学习的秘密。

学习的中心,是孩子。

内在动机才是最好的敏感期。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喜欢学习、热爱学习。

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就提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最大的危害,诚然中国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人口众多,应试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没有应试教育,国家选举人才的途径会困难很多。

但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是一味地向分数看齐。

就拿我所在的学校举例,学生在忙碌的五天学习后回到的也是各种培训班。

暑假寒假也是在培训班中度过。

父母所期望的也只是孩子能够在学习中成为佼佼者,能够进入心仪的大学。

无论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至少目前,现在如果能让他们进入一个好的大学,那么他们就是人生赢家,至少做了自己人生这一个篇章的胜利者。

为了实现人生这个阶段的目标,家长做什么都是愿意的。

那么作为工作在教育前线的我们,为了能让学生们进入好的大学,也是孜孜不倦,铆足了劲地想各种办法让他们记住知识和答题技巧。

而小学生们,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也同样逃脱不了社会大环境,各种技艺的培训班,舞蹈,美术,乐器,奥数,英语等。

我的孩子也在上小学,起初我并没有想把她塞进培训班去,可是看着别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培训班,我的内心开始无法淡定。

于是最终也走上了大部分家长都走的道路。

在阅读方面,孩子喜欢看一些低幼本时,我变开始焦躁,总是阻止她去看,然后替她决定该看的书。

纵使她有千万个不愿意,我也没有替她想过。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9)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9)

学会有效陪伴孩子------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我们都知道陪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好的陪伴应该是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快乐的过程。

但是很多父母用相爱相杀来形容暑假的两个月,那么这个陪伴会有多少快乐呢?很多家长埋怨自己除工作外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陪伴孩子上,可是效果并不好,孩子不仅感受不到关爱,甚至倍感压力。

其实父母的陪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陪伴的方式和品质。

有很多的家长,陪伴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关注孩子“吃饱了吗?”“衣服穿少了会感冒吗?”等生理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那么如何抓住孩子的心理,有效陪伴孩子,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陪伴,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一种给人依靠的信赖。

陪伴是要全身心的,是要融入孩子的世界,接纳他,建立起与他沟通的桥梁,与他一起分享他的快乐、他的悲伤、他的苦恼困惑……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孩子不需要时当一个好的听众,了解他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意愿,信赖他的能力。

我认为有效的陪伴是家庭教育通往幸福的途径,在此分享一下我与孩子一起陪伴成长的过程以及我认为陪伴过程中应该给孩子培养的习惯和品质。

一.有效陪伴,形成优秀的人品和道德素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有的品质中,道德品质的培养应该放在第一位,而家长的以身作则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言行。

比如养成孩子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行为,平时周末一有空就会去看望老人,平常在吃到好吃的时候也常会说到给他们买一份,孩子不知不觉中也经常会把学校发到的好吃的带回家里,会给不在的家人留一份好吃的。

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在外面行走的时候不随便丢果壳,偶尔孩子丢的纸随手捡起来,时间久了他自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节俭朴实的品德,吃饭不留剩饭,孩子即使肚子很撑了也会说不能浪费,虽然速度慢但是基本都光盘。

再如诚信,常常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情没有关系,改正就好,但是不能撒谎,考试不好没有关系,把错的弄懂就行,但是不能偷看别人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

幸福的理想心中的北辰——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小村外,出了学校,我什么也没有;但有了学校,我就有了一切。

——欧内斯特·巴克爵士(Sir Ernest Barker)前言今天的我们面对着更为严峻的现实。

2001年,是我跨入大学门槛的那一年。

我依稀记得在那时,中小学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成为议论的中心、舆论的焦点,这大概不是偶然的。

人们都在问: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就从我手头的这本由著名教育家所写的《通往幸福的教育》说起。

有幸读此书,我从中感悟到了更多的还是教师的责任和承诺,对中国教育的执着追求,以及作为教育者所肩负的理想道德。

这本书给了我生命的亮色,给了我以后经历挫折还要保持坚定教育信念的勇气,它像黑夜苍茫的穹宇中,闪闪放光的北辰星一样,指引着我和像我一样希望把教育看成浪漫理想的教师们。

所以,教育的成败,与时代的背景固然紧密联系,但更与教师们的理想息息相关。

一、理想中的教师一个人的成长是分为很多阶段的,8到20岁的阶段自有其生理和心灵以及精神发育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基本性质和意义价值。

我一直在琢磨,好的教育和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如何用自己的教鞭去创设社会的未来。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信念,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对教师的最高感召,正如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它可以使你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见自己的希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持续发展,与教育息息相关。

教师是用虔诚的心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为孩子的明天将在我们的手中绽放。

我们向着心中的大山,那是我们心中的梦想与追求。

作为教师要有改革学校教育制度以适应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有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成长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

美国教育家约翰••I•古德莱德的学者时代是在思想和实践的携手同行中度过的,在他进入大学读书和教书以后,过往的教育经验开始在他的心中发酵,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假设或结论。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一分为二看作者的教育理念——读《通往幸福的教育》后有感我先看这本书的“自序”。

作者在自序上按了个题目,这个题目有磁性:《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所以读得很认真。

其中,作者提纲挈领说到一个“如何向孩子讲死亡”的问题。

看到这个,我似乎眼球被灼了一下,不舒服了!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还是通往恐惧的教育?忍心跟孩子说这个吗?作者三川玲和白滔滔夫妇俩就这个话题写了《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和生命》的文章。

我怀着质疑,暂且放下读自序,立马翻阅了《教养的方式》篇章中的第五篇文章。

《通往幸福的教育》共有四个篇章:一是《教育的光芒》,二是《成长的思考》,三是《学习的秘密》,四是《教养的方式》。

谈这个话题,作者写了15页的书。

我细细地读了,边读边思考,始终觉得“不宜”!会问“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的孩子,太稚嫩了。

我想:我们不去对幼小的心灵触及这个残酷的事情,是一种爱!作者的孩子三岁大时,问过了这个问题。

作者说:“我不想回避,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死的,爸爸妈妈也会死去,就先到天堂等着你。

而且,你一个人在地球上也不孤单,爸爸妈妈都会在上面看到你的呢。

”我认为,这样教育不妥!这是一个特大的教育误区!不管哪个孩子,大凡幼小的孩子,都会依恋父母。

孩子听了“爸爸妈妈会死”的话,想到自己也会死,伤感或是伤心一定会像影子一样跟随孩子多年的,直至成年或有一天知道了人生规律,更严重的,很有可能孩子还未成人到上面“找爸爸妈妈团聚去了”,而引发可怕的事情的。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可怕、残忍的恐惧教育!虽然,“每个人都会死去。

”这话像石头一样真,但我要问问作者,你们为什么要对成长中充满探知的孩子去布置这样一个场景——爸爸妈妈死去后,在天堂上,向地球看。

地球上只有小孩子一个人,孤零零的。

你们和幼小的孩子换位思考过吗?作为教育者,家长也是教育者,要设身处地去想。

这里,我也要告诉作者一件真实的事情:笔者的一个同事,曾对我说:“小时候,当我知道我的父母今后有一天要死掉的,我很难过。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2)

做内心强大的父母首先,我其实是个内心焦虑的妈妈。

目前焦虑主要来自于教育,周围很多同事家都有很优秀的孩子,学的东西也多种多样:绘画,舞蹈,书法,钢琴,小提琴,跆拳道,游泳,击剑,奥数,英语,编程等等等等。

平时朋友圈晒孩子的也很多,这些都是无形中的压力,也是没办法避免的。

因此虽然我的孩子才刚读幼儿园,我已经难免的焦虑了。

回顾孩子之前的成长过程,也有过多次焦虑的时刻。

当你把小朋友抱出去,遇到小区里的一些很有育儿经验的外婆奶奶以及二胎妈妈,她们会热情的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同时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对你指手画脚。

虽然很可能你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但难免还是会被他人影响。

之后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充斥着比较。

从出生的体重,到慢慢的会坐,会爬,会走会跑会说话,甚至到以后的学习工作婚姻。

这些基本贯穿了很多人的一生。

所以我认为焦虑的极大原因就在于比较,同时这也是内心不够强大的一种表现。

我认为中国的父母大多都是非常无私的。

她们把孩子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而孩子的幸福更来源于父母内心的强大。

我的小孩从小在运动方面就不突出,别的小朋友已经会拍球的时候,我们连怎么把球扔远都不会。

当时难免会着急,觉得怎么连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但是能怎么办?小朋友就是不会,你心情不好板着脸小朋友也不高兴。

真没必要为了这么点小事影响心情。

所以能怎么办,慢慢来呗。

后来小朋友再大一点就突然掌握这种技能了,回想以前的担心真是可笑。

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些基本技能类的东西,家长完全可以不用担心,每个孩子都会掌握,顺其自然就好。

身处网络时代,更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内心。

因为我们能接触到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周围的一部分了。

在网上你会发现太多优秀的娃:这个英语已经很溜了,这个数学能力突出,这个乐感好,这个字认识的多。

天哪!永远都有孩子比你们家孩子优秀,比的过来嘛。

所以我常常安慰自己,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也并不是多优秀,凭什么就对小朋友要求这么高呢。

当然,我很爱我的孩子,我也希望她有幸福的生活以及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也让她学英语,幸亏她自己也喜欢。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0)

<<通往幸福的教育>>——点滴小事, 以心易心, 幸福花开还记得从前有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有一段对幸福的定义,印象极其深刻。

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着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只有一个坑,你蹲在那,那你就比我幸福.是啊, 对于普通人来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容易满足,那么也会比较容易幸福. 老师也是普通人,其实老师的幸福也非常的简单:就来自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儿。

从就读师范类的专业,到辗转从教数十年,我手上的课本经过了多次修改,而对于教育的意义也几经迷茫,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把书上的单词告诉孩子们多次默写保证不出错吗,是把所有的句式语法摘录给孩子们让他们掌握所有的英语技能吗,我想并不是这样的。

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之师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时代之下又有了全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为人饱受弊病,我想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有多么的缺乏,而是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孩子由兴趣而引发的持续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的变化。

”这是书中告诉我的属于教育的答案,也是我寻找了很久的回答。

时代的变更太快,等到孩子们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便会发现自己当年刻苦所学与如今社会所用,已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们所能赋予他们的幸福,是持续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能力,是一段岁月之中的陪伴。

曾经带过一届学生,是在高二的时候,基本的知识要点已经讲完,面对已经讲过数次的知识点,孩子们已经疲惫,却又实在不能很好的掌握。

英语的语法问题本就干涩,更何况是失去了新鲜感的陈旧知识点。

面对孩子们对于知识点的生疏,当时的我拿着教案,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

在几经沟通之后,我和班上的同学沟通,稍稍占用他们晚自修之前的时间,向有兴趣的同学播放老友记。

老友记的时间不长,带有美国本土英语的特点,同时又有起趣味性,我故意隐去了中文字幕,让孩子们在半猜半听之中学习英语,并且时常在上课的时候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教育是永恒的主题。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通往幸福的教育》主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给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但也给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无尽的启发。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边列提纲做标记,一边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还比较生疏的班主任工作。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权利追求幸福的人生,幸福是自己努力成为了期待中的自己。

不论作为家长或者教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那个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

在学校,在班级里,我们首先要营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建立孩子的自信。

让孩子知道,自己努力学习,热爱学习,从学习中能够得到快乐,这远远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而营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就应该先从基本的日常常规做起。

现在的孩子,深受父母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较差,必要的规矩制定也是必须的。

而规矩的制定,大多数是针对少数行为的。

制定规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享有尊严,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

孩子要获得自由,就要首先学会不侵犯别人的自由。

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实现所有人的自由。

我们说,规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最终是为教育的目标来服务的。

譬如,规定一日常规,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归纳习惯,规划时间的习惯。

通过规矩,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才是最终的目的。

当孩子已经意识到并形成习惯时,就没有必要严格地要求孩子去执行规矩了,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而在规矩制定的时候,也应让孩子体会到自主权,孩子越容易按照规则和要求行事,生活与学习也都能有序的进行,孩子也会更自信。

那么在规矩制定后,契约精神——说了话要算数更为重要,否则规矩也就变得无效了。

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也制定了班级公约,希望每位同学能够认真履行遵守;在学科教学中,关于作业我提倡学生独立完成、痕迹作业、难题标注、错题整理等。

良好的基础氛围形成了,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长短期目标也是必要的,这样会给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生活多一些期许与动力。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三川玲是我之前关注的一个公众号的创办人,她经常会给大家推荐不错的童书,自己也会撰写教育文章。

我还是比较欣赏她的教育理念的。

这次她跟老公出版了这本《通往幸福的教育》书,我也买来读一读,。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写了中国家长的焦虑,写了到底什么是成功,以及家长如何破解教育困境和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这些问题也是我常常在思考的,我到底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的,真的只有学习好一个人才算成功吗?成功了才幸福吗?本部分的最后我找到了答案,幸福最大的来源,不在于获得,而在于付出。

学习上为兴趣而付出,工作上为成就而付出,家庭中为责任而付出,社会上为文明而付出。

当一个人有能力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而付出的时候,就是他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的时候,也是最开心、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

对于自然,维护而不掠夺;对于家人,关爱而不索取;对于事业,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对于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读到这里,我发现跟猫叔提到的极致利他的观点不谋而合。

践行利他,教育孩子践行利他,我们一起寻找幸福。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讲出了家长的责任、家长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在我身上都有,我也在不断的反思。

比如,第2节“世界上存在标准小孩吗”。

作者说的简直就是我,在我的心里就住了一个标准小孩:脾气温和、得体大方,懂事自律、体贴父母、从不闹脾气,聪颖灵气、不用苦学也能有好成绩,为人大方爱分享、又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进得了邻家小院、登得了剧院舞台,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等等。

曾经我也给孩子定了这么多的标准啊。

可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些标准就是不尊重孩子差异性独立性的开始,我应该放下心中对孩子的这些设定,接受她的个性,让她更加自信的成长。

第3节“你是在帮孩子还是在害孩子”里,提到了家长帮助过度的问题,我也有,其实就是家长过分强调结果,而且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去取得结果造成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暑假,当我欣喜的拆开这本由童书妈妈三川玲女士和白滔滔先生的著作----《通往幸福的教育》,仔细阅读完后,有些感同深受,更是受益匪浅。

我恍悟:原来家庭教育必须拥有这样深远且不可缺少的洞见与视野。

自己的教育中缺乏去主动发现,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忽视了孩子自然的天性,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没有留下太多的空间。

《通往幸福的教育》全书分为四大章节:“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四大主题,发人深思地剖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症结所在,呈现了中国家长普遍最关心的100 个问题的精粹。

在“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脱口秀中,白滔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教育家。

一次,一个对他有恩的伯爵请他去做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师。

于情于理卢梭都是很难拒绝的。

然而,卢梭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拒绝这件事。

他说:对不起,对家庭教育来说,任何人都不能被替代,你再有钱,再有权势,你可以请全世界最好的家庭教师。

但是,全世界最好的家庭教师也替代不了父母的角色,你应该自己担起这个责任。

可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

这也是三川玲、白滔滔两人做一系列教育实践的初心与目的。

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基因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的教育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家庭和孩子,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让广大父母真正参与进来,才能起到实质作用。

世上的每个父母都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惜花大钱和精力买学区房、托关系、上培训班等等。

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我认为: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

让我们的孩子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让孩子自己找到自我、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育的终极就是让幸福伴随我们的孩子一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矢志追求人生成功的幸福,获取智慧和心灵自立的力量。

教育孩子这条路注定任重道远。

作为一名教师,更是肩负着使命,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今年暑假拜读了三川玲、白滔滔的《通往幸福的教育》,感触颇多。

1、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

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家人之间充斥着指责埋怨,孩子的生命能量就会在与这些负能量的抗争中消耗殆尽,没有多余的力量去探索和体验。

2、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平凡。

每个父母在心中都会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想,但是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注定平凡,如果人人都是天才,天才这个词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在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平常心看待,因为毕竟孩子没有要求我们成为非凡的父母,我们同样不能拿非凡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只要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父母无需过多干涉。

3、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践行要求孩子做到的事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反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父母不仅在语言上鼓励孩子积极去体验探索,同时也对世界保持好奇,身体力行的去实践的时候,无需过多的话语,孩子自然就会对探索未知的世界感到好奇。

同样的,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本身的言行不一。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而自己却不思进取天天玩手机打游戏,父母的语言在孩子的眼里又怎么会说服力呢?
我很赞同这样的一句话:你就是你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谁比你更适合教育好你的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的不多,我们需要承受来自周边亲朋好友的质疑与反对。

但和孩子的未来相比,孰轻孰重呢?毋庸置疑,为了孩子,我们一定会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8)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8)

幸福,在路上今年的暑期阅读的书籍一改往日的科研,变得十分贴近生活,名叫《通往幸福的教育》。

幸福的教育,使人幸福,其中中国式教育的模式在此书中尽皆展示,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都或多或少的有这些教育的痕迹。

作者在探讨教育问题时摆正了一个心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既然是想让孩子走的更远,自然是要穿适合的鞋才行,这样既不会磨破脚,更走的好。

但是中国教育这个“制鞋业”似乎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许多孩子仍旧穿着偏大或偏小的鞋子,每天在学校和补习班的路上磨着脚,唏嘘……那么,孩子的幸福在哪儿呢?在作者眼中更重视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思考成长的路上,作者以自己的抚养经历表明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中国父母口中的好孩子就是听话,可是听话过度就会变成顺从。

在习惯了听别人的意见后,自我的主见逐渐消退,于是出现了妈妈boy、妈妈girl,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焦虑、沮丧、懊恼、痛哭是标志,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很多父母都会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培养对象,孩子还未出生九忙着制定未来计划,报名兴趣班,似乎把孩子未来的生活都钉死了,如果孩子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或是有偏离,那么这个孩子就不幸的成了亲属朋友口中不好的孩子。

可是你知道你的孩子其实可以经历很多种生活。

小时候的标准问题:“你长大后要做什么人啊?”我小时候的回答有很多,甚至几天一变,不要说是无知者无畏,那是一种很单纯的向往罢了,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那又如何呢,当父母没有听到心目中的那个职业时,马上会说“这些没什么用,应该做……,因为工资多,被人羡慕……”在耳濡目染之下,我放弃了之前的小叛逆,成为了使他们觉得光荣的一名教师。

虽然我也喜欢当教师,但有多少人可以与我一样幸运呢?所以父母要学会倾听、交流,意识到你与他的不同,而孩子也会变的想要告诉你他的想法,或许将来这种家庭会议会成为最令人痴迷的事。

那么,我们又如何呢?从孩子成长到现在,你审视过自己的生活吗?口语诗人萨拉·凯伊提供了一个方法。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9)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9)

撩开面纱放低姿态做真实而又幸福的教育---------《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暑假前发到一本书《通往幸福的教育》,开本不大,却很厚。

封面上赫然写着:“每个家庭都需要每个孩子都可以”。

口气倒不小。

随便翻开几页,里面是一篇篇的小文章,小文章里面又串起一个个小故事,间或夹杂着作者的体会和感悟。

读起来毫不费力,与晦涩难懂的专业性教育书籍去比较,情感上亲近不少。

在趁暑假去武汉华中师大培训期间,在火车上,在培训间隙,认真地翻阅了这本书。

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在很多问题上产生了共鸣,特别是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益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联系到平常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动心,享受学科学习带来的挑战和兴奋感,这都需要教师真切关心、全心投入,而且要求学科技能丰富娴熟,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改进。

看了书中的观点,联系、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

以下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课堂的效益最大化。

一、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提数学问题。

不少伟大的科学家都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需要的只是某一领域的知识或一些专门的技巧,而提出一个问题,却往往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它属于更高的一个境界。

离开了问题本身,而大谈科学知识本身,从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会导致某一学科重大进步乃至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研究导致数学中新兴学科“图论”的诞生;地图填色中的“四色问题”推动了一批边缘学科的发展,并产生了“计算机证明”;由于天体力学计算的需要,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引起了数学上的一次革命。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问题的提出是何等的重要。

清华大学一位数学教授批评一些考入清华的学生:“你们除了做题,不知道还会做些什么。

”中国学生善于解问题,但不会提问题。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1.最近刚把《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个根本问题: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2.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应试教育的思维让我们习惯了只能有一种标准答案,从而忽略了其他答案的存在。

由于长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无法意识到我们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而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那么教育的目的逐渐清晰。

3.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个体角度而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让人能够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然后去实现幸福。

4.你或许会说,这是显而易见的答案。

但我想反问,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传统教育让多少人真正实现了幸福?特别是把幸福的两个前提独立与自由纳入评判时。

这算不算是教育的失败?5.那为何教育会失败?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太过重视与价值创造相关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与情感相关的生命教育。

6.在过去的教育理念中,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是过多地强调知识技能的成才教育,而忽视心灵心性精神的成人教育。

以致于在其离开家庭和学校之后的漫长人生旅程中,每当面对人生挑战与困境时,就会感到迷茫、失落、无助、彷徨…而那些不能领悟生命价值的人,也就不懂得自己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因此,或是沦为别人精神奴隶,按照别人的剧本生活;或是沉迷于物欲横流的世界,被欲望裹挟而无法清醒。

7.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标准答案的思维让人丧失了创造幸福的能力。

8.然而,思维一旦固化,要想改变极其困难。

首先你得承认过去的错误,还得推翻过去错误的决定,承担推翻错误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与责任。

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精神本能的挑战,更是对既成事实的颠覆。

何其困难,可想而知。

这就像当年爱因斯坦不愿承认量子纠缠一样。

再聪明的头脑也有不认错的时候,更何况是普通人?9.师父说,凡事都要立足一生去思考,否则,现在的对或许就是将来的错。

后悔一生,追悔莫及。

10.那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呢?或者说什么才是通往幸福的教育呢?我认为是把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幸福教育。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看过本小书,书名忘了,只记得有间叫参差咖啡的咖啡馆,取名源于罗素说的,“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

曾经有段时间很热爱有着大玻璃窗,舒适木桌,弥漫着焦香味的咖啡馆。

在那样的地方能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不可谓不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千人万答,无定论。

瞌睡有人送枕头的默契是幸福的一种,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的罗曼蒂克是幸福的一种,求仁得仁,乃至舍生取义也是幸福的一种。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看到作者也援引了这一句,“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幸福感就是每个人自我感觉良好”深以为然。

只是作者是从如何培养出幸福的孩子角度出发的,而我则想聊一聊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作为教育工作者,幸福感有吗?课堂上充满青春朝气的脸上闪烁着求知的双眼,或在道路中间遇见,微笑向你道声“老师好”,亦或当毕业的学生回到你的身边叽叽喳喳时,作为老师无疑是开心的。

但是这类快乐并不常伴左右。

相反,不幸福感倒时有发生。

比分数就是一种去差异的神奇评价手段。

理论上来说,学生有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权利。

而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去满足他。

满足感的来源并不应该以分分分来决定。

多一分则进步该喜,少一分则退步该忧?也有人将教师的幸福感归结于学生的进步,被热爱,家长的尊重与肯定等。

但这些其实属于被动幸福。

毕竟人很难掌控自身以外的情感。

打个比方,如果失去了太阳这个来源,月亮就会暗淡无光。

所以如果将自身感受押注在外界的反馈上,这种幸福感岌岌可危。

还有一部分人将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因素归结于生存环境,像经济收入、社会环境等等。

但是我们生活中本就不乏安贫乐道的“传教士”。

教育者的幸福感应当来源于自我和谐。

荣格的人格理论中认为自我和谐是预测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它是指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三者接近或一致。

我想这就可以理解为,自我感觉良好。

教师当对自己的专业从容自信,这无关乎本身性格,主要是坦然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充分享受教育的自由及其带来的快乐。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5)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5)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一看到书名就有想读的欲望,不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敏感,而是因为“幸福”难求。

听了太多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学问)应该先苦后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和“好小学意味着好中学,好中学意味着好大学,好大学意味着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好对象”等等诸如此类,早已让教育偏离正轨,幸福与孩子、父母以及老师来说,更加弥足珍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予人以幸福,本书的作者通过此书,呼吁人们重新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真正意义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是引人通往幸福之路的教育。

一、通往幸福的教育是遵循成长的规律,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逐步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点。

如幼儿时好动,孩子用身体的接触去认识这个世界,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给孩子活动的空间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那么孩子的天性和认知能力就会被遏制。

又如到了中学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权利并尊重他们合理的要求,那么他们会失去全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时机。

孩子的身体、意识形态、能力和心灵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特点,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情。

该玩的年龄就去玩,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就不要去搞什么职业规划。

拔苗助长最终连根都拔起,毁掉的是一代人。

二、通往幸福的教育是不注重标准答案,给予找寻真相的能力道家有一句名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说的是"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这句话说明,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教育也是这样,不应该是给受教育者答案,而是培养其寻找真相的能力。

哪怕在这过程中,错了又何妨,至少知道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失败使人离成功更近一步,挫折教育同样使人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到自我价值才是真正的幸福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在中国每一个家庭最中心的便是孩子,而孩子的教育预示着这个家庭的未来。

三川玲、白滔滔在《通往幸福的教育》中解答了很多家长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

趁着暑期阅读,我有幸接触到了这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这本书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以及后记:通往幸福教育的五个路口。

那我就前四个部分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育的光芒
小时候渴望像哥哥姐姐们一样背起书包去上学,为什么自己上学了却开始讨厌起上学了?这个困惑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是什么让原本喜欢的东西在接触之后开始讨厌甚至逃避?三川玲通过叙述凯撒的课程以及母育学校与可汗学院告诉我们读者教育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不断地发展的,但是核心思想却三千年都没有大的变化。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苏格拉底用毕生在实践“独立思考”;古罗马的昆体良早就提出的“体罚对教育无效”;奥古斯丁发现的“教育以孩子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现代教育开创者夸美纽斯,更是用一生对抗“填鸭和惩戒的教育方式”,提出“要从真实的世界中学习”……告诉我们这些关于教育的真理,解答了学校应该是一个复合的地方,它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而我们往往会犯一个明显的错误,看中一个人是在那里获得知识,而忽视一个人真正拥有哪些能力。

要改正这个错误,让孩子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追求能力,而不是追求名校。

直白的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最好的教育投入是亲密积极的家庭关系。

导致家长和孩子不幸的是糟糕的人际关系,是被绑架的个人意愿,我们应该去好好经营人际关系,尊重孩子内心的意愿……
好的家庭关系才能成就一个健康幸福的孩子,教育不全部是学校的责任,更多的应该是家长点点滴滴的浸润,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

职业是人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的家长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选择一个体面的职业,但三川玲却告诉孩子们:“职业只有种类的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每一个职业都是平等的,就像人不能因为外貌、学历、籍贯、家境的不同,而被划分为不同等级一样。

”只要这个职业对人们的生活有帮助,对人类的进步有贡献,那就是可以选择的职业。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而每一个孩子通过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之路。

三川玲用自己高中的几个朋友的例子来证明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成功,人生成就并非来自优胜劣汰,幸福的来源千差万别,实现了自我价值就是成功并且幸福的。

二、成长的思考
在一个家庭中,人最重要,每一个人在没有小孩是总是在憧憬着自己的孩子,拥有孩子后总是希望他能够去了结自己的遗憾。

殊不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养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成为你,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一种分离的爱,养育孩子,是为了让他成为他自己,是为了让他拥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了结你
的遗憾。

就像龙应台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孩子来源于你,成熟的标志却是离你而去。

那在他离你而去前,家长们应该做什么呢?尽量放开的你的手,让他们自己去掌握,因为家长无法代替孩子成长。

父母该做的,不是“教他做”,更不是“替他做”,恰恰相反,应该是给他空间、自由,“让他做”,甚至是“让他错”,孩子的成长就是在这里才能真正完成。

而父母只需要提供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就可以了。

三、学习的秘密
新学年开始了,刷刷微博总是能看到刚升入小学的学生家长在微博上吐槽学校老师给家长布置的各种作业(如右
图)。

诚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的主体
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求
一年级的学生在学校自觉地按时完成
学习任务是很困难的,这时候家长就可
以出马了,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督促
孩子养成学校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样的习惯可以受益一生。

就像右图里面王悦微老师说的“学
习态度如何培养?不单单是学校老师
的事,家庭教育很重要,从幼儿期就要
培养”。

还有家长帮孩子做事一个主意把
握尺度,削铅笔、收拾书包虽然是小事,
但是这些技能和习惯是不是也是学习
的一部分,家长应该适时的让孩子学习
这些技能。

并且让孩子明白学习是生活的一
部分,但不能因为学习影响了生活。


子在成长,需要全家人的关爱和特别照
顾,这没问题。

但是过度关注孩子,既伤害了孩子,也影响到了家里的其他成员。

那家长到底可以为孩子的学习做点什么?三川玲老师给了三方面建议,我深表赞同:①营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建立孩子的自信;②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起导致孩子自己解决问题;③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找到学习的快乐。

“让”孩子喜欢学习。

孩子是天生喜欢学习的,渴望学习的——当我们不把学习那么死板地定位于知识和考试。

掌握任何一种知识或技能,都能让孩子获得无比的快乐。

“快乐”才是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

对了!还有犯错是学习的必然过程,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错。

四、教养的方式
孩子需要被父母看见,这个看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看见,父母需要看到孩子每一次努力,每一点进步!孩子不需要满屋的玩具、华服美食,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需要一个读故事的妈妈、一个一起玩游戏的爸爸。

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好好陪伴孩子探索这个世界,陪伴这孩子玩耍,这才能在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离开你时,不再遗憾。

在三川玲、白滔滔的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式家长的困惑,也看到了作者们给出的解决方案。

读完这部作品,我懂得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拥有自信,现在起就鼓励孩子;希望孩子独立,现在起就不要代劳;希望孩子拥有抗挫能力,现在起就让孩子尝试自己去解一道数学题、研究积木怎么搭、怎么跟小伙伴相处……
在对孩子的人生的影响方面,家庭教育比之学校教育更重要!希望我每个学生都能拥有类似丸子父母一样智慧的父母,成为一个找到自我价值的幸福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