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武器对比
鸦片战争中英武器装备比较(三):火药
火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炼丹术。
鲁迅先生曾感慨: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然而,与鲁迅先生的“想象”不同,古人发明火药后,首先就是应用于打仗,其次才是烟花鞭炮表演。
唐朝末年,火药已运用于军事方面,这比欧洲早了大概300多年,“鞭炮”是宋朝才出现。
很多人相信,蒙古西征将火药传入阿拉伯世界以及欧洲,并在以后的岁月里,轰碎了欧洲封建城堡和风光无限的骑士阶层。
近代以来,欧洲科技跨跃式发展,在火药和枪炮制造方面远远甩开了我们。
但直到鸦片战争开打,英国人枪炮里面装的仍是黑火药,与清军没有本质差异。
NO.1 科学的胜利黑火药(硝、硫、炭三元体系火药),也就是我们先人发明的火药。
这是一种有烟火药,历史上长期霸居火药制造类型榜首,直到18世纪被打破。
黑火药在制造过程中,硝、硫、炭的含量比对火药的爆炸效果有直接影响。
唐代时,硝、硫含量相同,为1:1。
到了宋朝,硝、硫的含量比为2:1甚至是3:1。
这与后世黑火药最佳配方很接近了。
1825年,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提出黑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2K N O3+S+3C=K2S+N2↑+3C O2↑据此,在理论上,硝、硫、炭的配组比率为74.84%、11.84%、11.32%是制造黑火药的最佳配方。
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枪用发射火药(硝75%、硫10%、炭15%)和炮用发射火药(硝78%、硫8%、炭14%)。
这两种配方被西方各国确定为标准的火药配方。
反观清军,其火药配制仍是按照明末的配方。
战前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所采用的火药配方是硝80%,硫10%,炭10%(关天培《筹海初集》卷3)。
可以看出,该配方含硝量过高。
造成的后果就是火药容易吸潮,不便长久保存,爆炸效率低。
前面我们提到,早在宋朝时,人们就已经摸索出了火药中含硝量与含硫量的较佳比例了。
但我们需明白,古人发明制造的很多东西都是经验上的积累,鲜有理论上的层层揭示。
火药亦是如此。
没有基于现象上的科学分析,火药不可能得到跨跃式发展,何况还有阴阳五行这种玄学纠缠着火药。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其在世界海战史中不占重要地位,然而却成为欧洲人使用新式武器的一个试验厂。
在这些战争中,火炮射程是制约东西方陆海炮战胜负的重要因素。
此时期的清朝船炮技术处于“木质风帆时代”的水平。
清军作战的主力绿营水师兵器是冷热并用,火器配置约占70%,冷兵器占30%,其中火炮配置达5%,比陆军火炮1%的比例高些。
船小且易腐朽。
船炮绝大多数由各省自制,形制大小不一,主导型火炮-红夷炮技术处于欧洲17世纪加农炮系列的水平上。
我们今天按照其弹药装填方式的不同,对其划分6种类型:重型红夷炮、铁模炮、冲天臼炮、抬炮、子母炮以及纸质基体的火箭等。
此时期的欧洲船炮技术正处于由“木质风帆时代”向“蒸汽铁甲舰时代”的过渡期。
此始于19世纪30年代,于60年代基本完成,其船舶从17世纪中叶已经摒弃了人力手划桨,完全凭借风帆借助风力驱动,乃至在19世纪30年代以来又开始使用蒸汽动力运行。
发生在1856—1860年间清军与英法联军之役,英法战船是以螺旋桨推进器为武装的大轮船为主,其舰队是以四至六等级舰为作战主力。
铁壳战船虽不大,但动力足,载舷炮数少,但炮身巨大,多是重炮或巨炮。
这与中英鸦片战争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在第三次大沽口中西具体的陆海战中,2.1412万人的英法侵略军配炮1095门,炮兵比例达到了10%,火炮比例达到了5%。
以英法为代表的主要欧洲国家在17世纪中叶已全部淘汰冷兵器而进入火器时代,火炮技术正处于从前装滑膛向后装线膛的过渡期。
英海陆军使用的主导火炮也仍为流行370多年的前装滑膛炮———加农炮、17世纪末期以来创制的榴弹炮、陆海兼用的臼炮、1778年英国人发明的海上用卡龙炮、1805年英人康格里夫发明的直杆式火箭炮等,少部分1854年由英人阿摩士壮设计、1859年载于舰船、1860年8月12日在塘沽新河炮台首次实战的后装弹药和发射锥头柱体炮弹的线膛炮。
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实力对比
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军实力对比原创作品,不足之处请批评指出,喜欢的请关注。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鸦片战争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耻辱的战争,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装备的落后,造成了这场战争彻底的失败。
至此,中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内忧外患,中国人民在饥寒交迫的深渊中挣扎。
这也昭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欺负。
接下来我们看看一组数据,来看看这场战争有多么的艰难和耻辱。
军队数量对比:清军——全国总兵力大约在80万左右(包括八旗、绿营兵)。
鸦片战争中调集并先后投入战争的大约在10万左右。
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7000多人,后来增至最高达2万人。
从数字上看,中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由于英国船非常先进,再加上前期总是在海上,致使清军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
英方牢牢的掌握着制海权,这也就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就像现在美军飞机一样。
当时的清政府为了防止英军的入侵,在多个重镇进行分兵把守,由于海岸线过长,致使沿岸的兵力都非常薄弱。
武器上的对比: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自主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衣大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
英军——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系统。
中英海军对比清军——福建水师共有舰船242艘,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为48.8%!!英军——最初参战的英国皇家舰队共包括军舰16艘,运输舰28艘,武装汽船4艘,载炮540门,舰队的总人数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约12000人左右。
如此大的差距使得清军不敢出海迎战,所以只能放弃海上交锋,从而丧失了主动权。
英军以其强大的海军在沿岸不断进攻,而且畅行无阻,所以英军牢牢掌握了战事的主动权,清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清军舰艇上所装载火炮数量极少,最多的也不过英军火炮最少的舰艇上的数量。
清军舰艇虽多,但质量、火力、人员均不如英军,当时英军战列舰有3艘,28炮以上的巡航舰有5艘之多,火力之猛达到了世界前列!!清军多为海防用炮,移动不便,死角多,在防御英军进攻时很难奏效。
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军武器对比
鸦片战争中清军武器并不比英军差糟糕的滑膛枪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
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
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等那时刚刚发明出来,还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
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枪,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也没有成为当时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
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几率是一样的。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
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
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
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开枪后弹头是否射出,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清军武器不算差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但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也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天气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
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英军的燧发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
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则低。
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都是手工打造,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
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
燧发枪效能约为鸟枪的2倍。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技术比较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技术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火炮主要都是17世纪以来欧洲普遍采用的前装滑膛炮,其内装火药都是黑火药,这种基本的技术原理决定了中英火炮从质的意义上讲,还属于同一技术时代的产品。
但是,因工业革M发生与否的影响,此时的英军火炮从数量意义上讲,在其设计思想、炮身材质、铸造工艺、彈藥质量、火炮射程、舰炮品质、火炮机动性、射击精度和射速等技术关键之处优于清军火炮。
这些技术关键之处,显现了中英双方火炮技术的巨大差距。
【正文】发生在1840年7月~1842年8月期间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近代史的开端,而在英国史书里边,除非比较详细或专门性的著作,是很少提及的。
可以认为,此时期的中英双方船炮性能的问题是谈论其它一切问题不可回避的前提。
时人在奏章或私家著述中,谈到英军“船坚炮利”的共计66人。
有学者认为:当时清军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冷兵器或早期时代的弓、火绳枪、剑和矛,根本无法与西方侵略军相抗衡。
也有学者认为:“清朝的大炮虽不及西方68磅级炮之威力,但对于彼之中小型火炮至少可以不相上下。
”③ 笔者认为,中国在战争前后,一则因是封建的生产方式,二则在本应达到的制作工艺水平上,由于受落后的社会制度内部种种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使清军自铸的火炮在炮身设计、铸造材质、工艺、彈藥、炮架等技术关键之处普遍存在着加工粗糙、费工费时、质量粗劣的问题,这些技术关键之处,显现了中英双方火炮技术与性能的巨大差距。
一、中英双方火炮的设计思想及种类方面鸦片战争前后,清军火炮大多是以重量作为衡量其性能优劣的依据,这远远没有以炮身与口径比例搭配为主要性能参数科学合理。
当然,“模数”的设计思想,部分火器制.造者也将之视为标准来对待。
即以口径的尺寸为基数,按一定比例倍数设计火炮的各个部分。
此时,除中央统一制.造以红夷炮型为主导的前装滑膛、以火绳点火的火炮外,沿海各省制.造了大批火炮。
[鸦片战争中英武器对比]鸦片战争期间:中英的主要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鸦片战争中英武器对比]鸦片战争期间:中英的主要差距到底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早在乾隆年间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
网络配图要不是当时的技术革命还没有对农业社会造成压倒性的优势,加之中国独有的“礼”字建构的稳定社会结构,在几位侥幸明事理的船长的掌舵下,才维持住了体面的天朝上国形象。
但是,这一切繁荣的想象,让统治者忽视了,自身所依赖的东西,正在被世界所淘汰,忽视了技术革命必然性,帝国终将土崩瓦解,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并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因为,本质上说中国的农业社会构架太他妈的稳定了,几千年的习惯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相对,封建农业并没有充分稳固的西方来说,中国只能打烂了,才会有新生。
网络配图所以戊戌变法注定失败了,辛亥革命成功打烂了中国这艘破船,纷争后孕育出了共和国的新中国。
本质上来讲,中国失败就是农业社会的崩溃,技术的工业社会取而代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因为与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必须需要大量的人口,来积累社会财富,而工业社会靠的机器,能够解放人的最大限度的生产力。
1840年,上亿中国农民的社会财富比500万英国工人的社会财富虽然总量还是大大的领先,毕竟人口基数在哪里,而简单算下人均就很是轻易的知道问题所在。
网络配图农业社会的财富大多都被自身消耗了,简单的说是自己自足,所以农业社会发动战争的成本的代价高出我们的想象,历朝历代就有很多旧事被战争所拖垮的。
而与此时还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相比,已步入新时代的英国是强大的,工业革命为他带来一系列的工业红利,社会产能完全满足自身需求外,已经能够支撑其全球扩张,工业革命也让其军事设备有了质的提升,有了征服世界的棒子。
清朝鸦片战争,中英火炮的一些个人见解
清朝鸦片战争,中英火炮的一些个人见解这篇文章写的是中国火炮制作技术中的优秀作品,它们代表了1840年中国工匠们的心血,而这些文物也没有愧对这些工匠的心血,展现了足以和英军火炮相抗衡的质量与性能。
动笔之前我还跟同好吵了一次,我认为这些火炮的出现代表的是中国工匠掌握的技术不弱于英国的同行,证明了鸦片战争是败在了清军无能,清政府腐败上。
武器固然重要但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人才是战争的核心。
1840年前,中国在明代就已经吸收了西方按比例制炮的理念,明确了火炮以口内圆球直径为标准,各部位直径是按比例关系设计的。
其关系是:口内径为a,口壁厚=0. 5a,口外径= 2a,炮耳处壁厚=0. 75a,底径= 3a。
后来的中国火器制作者受此“比例”思想影响在《演炮图说辑要》、《海国图志》、《火器略说》中都有论述。
我这里不做复述,有兴趣的可以翻查原文。
所以从明末中国火炮工匠就已经知道了比例制炮对火炮性能的影响,并且依据这个来制造火炮了英军也同样遵守了这个规律,但是受制于战舰安装火炮的体积问题所以英军舰炮倍径略短这个规律在前装滑膛炮时代,东西方都严格遵守,所以在设计理念上东西方几乎没有差距。
重点问题是在材质上。
刘鸿亮著作《中英火炮与鸦片战争》一书中提出清军火炮中白口铸铁数量应该在70%以上。
原话是这样的“铁炮体积大,重达千斤、万斤以上,不可能在退火炉内进行热处理。
这两种组织应是铁炮在发射中白口铸铁氧化脱碳的结果。
清军铁炮具有这两种组织的数量大大多于西洋铁炮,如果考虑到脱碳铸铁和铸铁脱碳钢是白口铸铁脱碳所致,则清军铁炮未经使用前白口铸铁数量可占到检测总数的73%”但是不止清军遇到了白口铁火炮的问题,英军同样也要面对,在他的书中也对英军火炮进行了检测图中可见英军炮膛内侧也与清军一样有白口铁制成的火炮,中英双方的火炮工匠都在面对同样的材质不稳定的问题。
这点由于清政府的禁锢中国工匠们面对的问题要更为严重,火炮技术的流传限制以及清政府的限制沟通,工匠们无法交流,官僚不懂技术强行铸炮,大量的匠人匆匆上马导致大量白口铁火炮出现。
拥有武器的优越性:鸦片战争时期的兵器制造
拥有武器的优越性:鸦片战争时期的兵器制造在鸦片战争时期,武器制造技术逐渐进步,各个国家都在探索出更加适合自己的武器制造方法,而这些先进的兵器给当时的士兵们带来的优越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枪械的普及化是当时军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中国古代,长枪短炮很多时候只是一些特定人群使用的兵器,而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枪械逐渐成为了主流。
与古代兵器相比,枪械具有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一次可装弹更多等特点,这些都使得士兵们能够在更加安全的距离下进行作战。
而且,随着工厂化的生产,枪械的制造成本也逐渐下降,使得士兵们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取这些先进兵器。
其次,炮兵火炮的使用也使得当时的战争变得更加高效。
在鸦片战争时期,火炮炮弹对城墙、要塞等目标的攻击能力显著优于以前的固定兵器,可以打破防御体系、切断防守劳动力的精神动力,也可以在克服坚实建筑物的守卫难度和攻击难度方面起着明显的作用。
并且在炮兵火力的集中使用下,火箭筒这样的更加先进的武器也被不断研发出来,使得士兵们的作战效率变得更加高效。
再者,水兵装备的全面升级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在那个时期,海上力量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有着稳定的船只和先进武器的海军可以占据制海权,开展高效的海上进攻。
因此,先进的船舰可以让海军在战役中更好地占据利益地位。
如适应深海行动的大炮、速射炮甚至齐射火炮、更加精密完善的导航系统和雷达等辅助装备,使得船只可以进行更加高效的远洋航行和作战。
综上,当时的先进兵器制造给士兵们带来了极大的优势,能够改变战争的形态和速度。
亲眼见证过战争的人们或许都可以明白:即便是在极度劣势的情况下,只要掌握足够先进的武器,总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优势。
因此,兵器制造技术的不断更新,始终是军事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构成现代兵器制造的核心要素之一。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优劣的调查研究
海交史研究2009年第2期农炮。
此型炮口加粗成花瓶形状,因射程远,出口时火力猛烈,故加厚以防震裂。
清朝红夷炮。
(1)该炮大都属重炮,炮体庞大。
据调查的50门红夷铁炮,95%皆在200千克以上,最重的达8000斤(4774千克,清朝1斤合今596.8克),5000斤以上的有40门之多,占80%的比例。
此类炮长度大都在2米以上,考察到最长的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的造于1841年的铁炮,铭文:“承造大臣……镇国大将军”,炮长40I厘米,尾部至炮纽还有55厘米。
明清时代国人视火炮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种将军名号。
考察到的红夷炮最大口内径为该馆展览的造于1841年铁炮,铭文:“道光二十一年炮重八千斤”,该炮长329厘米,口内径26.1厘米,口外径54厘米,底径74厘米,耳径13.5厘米,耳长20厘米。
(2)膛壁普遍较厚。
战争前后,清朝炮匠为使厚壁起到防止炸裂的效果,故所造炮体庞大,口内径相对很小,此特征具有普遍性。
图1为广东虎门沙角炮台展览有道光15年(1835)佛山造的6000斤(3581千克)铁炮,耳径14厘米,耳长18厘米,口内径为15.5厘米,口外径为44厘米,即壁厚28.5厘米,底径61厘米。
该炮口外径/口内径=2.8,底径/口内径=3.9与“比例”设计思想不符,主要是膛壁太厚。
图l广东虎门沙角炮台展览的1835年的清朝6000斤铁炮(侧面、炮口和炮身的铭文图)(3)加农炮型有大小不同的型号,同种型号匹配的不多。
其耳径长与耳直径相等的只占到了35%。
炮耳、火门毁坏甚多。
《史料》(册6,第627页)记载英国侵略军破坏清军沿海炮台,除拆毁台基外,将好炮尽量俘获走,运不走的更多的是毁坏耳轴和准星、照门、尾球冠等,使火炮失去平衡、稳定及准确性,成为一门废炮。
(4)炮体普遍有多道加强箍。
尾纽有一圆球体,起稳定、拴放绳子,俯仰与左右旋转之用,是战时多用之部位。
制造时常在泥范内预先插入一熟铁棒,尔后生铁浇注时将其封住,使之成为一种机械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达到尾纽耐用之目的。
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介绍
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介绍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那么你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介绍在近代史上的一些中西方战争中,两次鸦片战争比较广为人们所知。
通过这两次鸦片战争比较,历史学者发现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是,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策划者都有英国,英国是这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负责人。
通过战争,受益最大的就是英国。
两次鸦片战争的性质也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性战争,并且在这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都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每份条约都毫无例外地伤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都使得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比较,也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是两次战争发生的背景不同,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人恼羞成怒下发动的侵华战争。
第二次是西方列强普遍完成工业革命之后,趁着我国国内发生太平天国运动而趁火打劫。
并且第二次鸦片战争相比于第一次,侵略的国家除了原有的英国之外,法国也派出了侵华军队。
美国和沙俄也趁机大发战争财,成为了英法联军的帮凶。
第一次侵华并未造成我国文化上的损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焚毁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最高杰作--圆明园,这是一笔无可估量的损失。
并且第二次战争已经深入我国包括京畿在内的内陆地区,对我国的危害相比于有过之而无不及。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损失情况中国就鸦片战争损失严重,当然这种损失不是简单的数字用来衡量的,它包括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
关于鸦片战争损失具体如下:政治上,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同英法俄等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丧辱国权的不公平条约,损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
其中领土接近200万平方米,包括香港等地,主权包括关税权、领海权等权利,由此中国半殖半封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对一个国家的意义重大,中国每一代领导人都在为此做最大努力,一直到现在2016年中国的一些领土都没有收回。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炮台
清军大炮虽然在技术原理上与西方处于同一水平线,但在铸造工 艺和射速、射程等方面则处于明显劣势。
二·战略战术迥异
清军:垂垂老矣的旧陆军
清军虽然装备了一半左右的火器,但其仍沿袭陈旧的冷兵器时 代战术,最主要特点就是作战队形排列极为密集,如大阅横阵,正 面分四个梯队,最前面是火器兵,其次藤牌兵,再次为首、次两队, 左右翼还有两排重骑兵,阵型最宽处2000多米,纵深100多米,在 这么0.2平方千米的空间里,就挤了16000多名士兵。而在十九世纪 初,由于拿破仑率先采用了散兵线战术,欧洲军队的阵型密集度大 约为每平方千米5000人,远较清军稀疏。人员密度大,对于射击精 度不高的燧发枪而言,杀伤概率就会增大,同时士兵们挤得过近, 会降低战场上的战术机动能力,很多时候还来不及展开队形,猬集 的清军就被英军火炮和火枪打来的弹雨大量杀伤了。
在具体作战中,英军惯常使用正面策应,侧面迂回的战术来对付战术僵化、 喜欢阵地战的清军。如镇海之战中,英军登陆部队约2300 余人,分三支纵队攻 击镇海,而镇海清军在不掌握水路控制权的情况下,将4000兵力分开配备,在 两翼要点各配备1000人,英军利用水路用舰船灵活转运兵力,先后迂回攻占两 个侧翼的金鸡山和招宝山,镇海失去了外围要点,最终被各个击破,英军最后 登上镇海城,4000守军或死或逃,守将裕谦战死。
英国海军:炮多船大的远洋海军
首先要强调的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还是一支以风帆而非蒸汽机作为动力的 帆船舰队,在舰船动力性质上与清军是一样的。虽然美国人富尔顿于1807年成功建造了 世界上第一艘用蒸汽作动力的舰船“克莱蒙特”号,英国皇家海军也早在1827年就首先 将蒸汽机装在军舰上。但由于当时的蒸汽机体积极为庞大,机器和燃烧用煤占了很大的 面积和重量,以致装载火炮的数量大受限制,加之当时的蒸汽船为明轮船,其机器和划 水轮都暴露在外,作战时易被敌方炮火击中。因此,十九世纪40年代前后,装有蒸汽机 的明轮船一般只用于巡航、侦察、通信和短途运输。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战舰仍主要 依靠帆力,舰队中只有少量小型蒸汽船。但这并没有妨碍英国海军成为海上霸主。最初 参战的皇家舰队共包括军舰16艘、运输舰28艘、武装汽船4艘、载炮540门,总兵力约 12000人。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其战列舰,这种舰舰长100米左右,载员约300~500人, 排水量约1500~2000吨。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规定,这种战列舰上必须至少安装74门火炮, 因此也叫做74炮战列舰,就连英军舰队中的中小型战船,也安装20~40门不等的火炮, 从火炮数量上超过清军数倍。同时英军战船船体结实,用铜皮包裹,因此防护性能好, 抗沉性强,这也是称其“船坚”的缘由所在。此外,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是横行 四大洋的霸主,积累了最为丰富的海战经验,指挥官和舰员都训练有素,具有极高的技 战术素养。他们的舰队更适宜在远海或大洋上机动作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清军大炮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清军大炮清朝炮兵始建于后金皇太极时代,清军在宁远,锦州2次战役中吃了明军红夷大炮的亏以后,决心自己制造大炮,利用被俘的汉人工匠终于在天聪5年制造出了第一门红衣大炮。
督造官是佟养性,监造官是丁启明,工匠是王天相,窦守位和刘计平。
现在还陈列在天安门内。
随后清军由汉人组成的炮兵部队,乌真超哈部队建立,清军拥有了摧毁内地坚固城墙的利器。
虽然大炮在清军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但是并未获得朝廷的重视。
到了雍正4年,1726年,将每年一次的在卢沟桥演练大炮的制度,改为三年一次。
1727年,雍正又下诏,满洲素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箭,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
到了雍正10年再次下令边境部队,只需练习弓箭长矛。
于是清军纷纷放弃火器,中国的火器进步进入了长期的停滞期。
因为朝廷已经很少铸造新炮,所以清军大多使用的是老旧火炮。
到了乾隆年间,清军因为多在南方作战,新造大炮多以轻型小炮为主。
而重型大炮也只是修理老旧火炮,比如乾隆48年,1783年,清军修理了在北京的814门大炮,只淘汰了2门无法修理的破炮。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由于东南沿海,鸦片走私,海盗,和非法贸易日益增多,清廷才开始沿海布置炮台和大炮。
19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主要沿海要塞的部署是,广东虎门212门,福建厦门279门,浙江定海70门,镇江86门,乍浦30门,上海宝山吴淞240门,天津大沽口344门......这些大炮大部分都是新铸造的1500-9000斤重炮。
虽然大炮是新铸造的,但是主要技术还是200年前明末红夷大炮技术,没有太大进步。
当时的清廷认为要想大炮威力大,那就必须造口径更大,身管更粗,炮身更长的巨炮。
但是所配套的材料质量,构造合理性,发射方式,火药精纯度和制造工艺,使用方法却是一概不管。
所以在1835年,关天培铸造的59门重型海岸大炮在试射的时候,竟然有10门发生炸膛的事件。
铸造材料质量差,火药因为潮湿导致炮弹发射无力,大炮重量太。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铁炮优劣的调查研究_刘鸿亮
The investigation of 331 Chinese and British iron cannons during the Opium War in 32 sites and museums in coastal provinces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shows that all those cannons are the Muzzle- loading smooth- bore guns. But the Chinese cannons differ from the British on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ands are based on mud models and sand ones respectively. The size of the British cannons is in a better proportion and they are higher in solid boring chamber cannon proportion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ones. The types of Chinese artillery included cannons named “Red Barbarian” ,mother- and- son cannons ,“Chongtian”mortars,and so on. The “Red Barbarian”cannons are huge in body and thick in chamber,firing by matchlock. The British artillery included long cannons,howitzer guns and carronades. They are small in body,concise and smooth,
鸦片战争中的火炮对比 英军的炮“利”在何处?
鸦片战争中的火炮对比英军的炮“利”在何处?
罗山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22()15
【摘要】一提到鸦片战争,国人总会相信英国人是“洋枪洋炮”,中国人是“大刀长矛”,但仔细观之,中国人用的也是红夷大炮,中英武器的代差并不像后来战争中那样明显。
此战中,中国和英国都使用前膛装填的滑膛枪炮,都使用黑火药。
【总页数】8页(P66-73)
【作者】罗山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5
【相关文献】
1.鸦片战争中清军武器不比英军差
2.火箭炮与身管火炮综合对比研究
3.鸦片战争中清军武器不比英军差
4.鸦片战争中清军武器不比英军差
5.鸦片战争中英军事对抗中的几个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鸦片战争17:敌我双方武力对比
鸦片战争17:敌我双方武力对比下面具体看看中英双方武力存在怎样差距,这个差距不是一般的数量或质量差距,而是两种物质和精神状态间的差距:一个是资本主义生机勃勃时代的军队,一个是封建社会腐朽没落时代的军队。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差距。
一、数量对比先看一下数量对比,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全国有80多万正规军,其中八旗20万,绿营60多万,而敌人将要入侵的粤闽浙苏四省具体情况如下:广东6.8万余绿营部队,其中水师2万余人,有战船400余艘,其中外海水师1.4万多人,内河水师不到6000人。
福建6.3万多绿营部队,其中水师约2.6万人,战船300多艘,全部为外海水师。
而台湾水师就有1.3万多人,占水师总兵力的一半。
浙江4万余绿营部队,其中水师1.6万多人,战船300余艘,外海水师1.1万多人,战船100多艘。
江苏5万余绿营部队,其中归江南提督节制的是2.3万多部队,其余归南河总督和漕运总督节制。
水师1.4万人,战船275艘。
粤闽浙苏四省绿营20多万,水师7万多万人,战船一千多艘。
另外,四省各有几千到上万的驻防八旗。
当时四省水师囊括了全国水师兵力的绝大部分,山东、直隶、奉天也有少量外海水师,但规模不超过两千人,聊胜于无。
清朝沿海各省水师战力从南到北依次减弱,北方是政治中心,但海防极弱。
另外,根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前,清朝全国旧存红衣火炮7100多门,战区四省旧存3560余门,战争期间全国新造火炮4000余门,战区四省新造2800余门。
鸦片战争前,英国有军队20万人(内有6万国内警卫部队),侵华军队是7000多人,其中海军3000人,陆军4000人。
参战的16艘战舰中,3艘是载炮74门的三级战列舰,其余为载炮10-44门的中小舰艇。
32艘其他舰船中,27艘为运输船,4艘蒸汽船(载有少量火炮),1艘部队运输船(载炮)。
48艘舰船合计载炮540门。
二、枪炮技术从数量看,清军占绝对优势,战区任何一个省的兵力都数倍于敌人,总兵力就更不用说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清军大炮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清军大炮清朝炮兵始建于后金皇太极时代,清军在宁远,锦州2次战役中吃了明军红夷大炮的亏以后,决心自己制造大炮,利用被俘的汉人工匠终于在天聪5年制造出了第一门红衣大炮。
督造官是佟养性,监造官是丁启明,工匠是王天相,窦守位和刘计平。
现在还陈列在天安门内。
随后清军由汉人组成的炮兵部队,乌真超哈部队建立,清军拥有了摧毁内地坚固城墙的利器。
虽然大炮在清军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但是并未获得朝廷的重视。
到了雍正4年,1726年,将每年一次的在卢沟桥演练大炮的制度,改为三年一次。
1727年,雍正又下诏,满洲素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箭,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
到了雍正10年再次下令边境部队,只需练习弓箭长矛。
于是清军纷纷放弃火器,中国的火器进步进入了长期的停滞期。
因为朝廷已经很少铸造新炮,所以清军大多使用的是老旧火炮。
到了乾隆年间,清军因为多在南方作战,新造大炮多以轻型小炮为主。
而重型大炮也只是修理老旧火炮,比如乾隆48年,1783年,清军修理了在北京的814门大炮,只淘汰了2门无法修理的破炮。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由于东南沿海,鸦片走私,海盗,和非法贸易日益增多,清廷才开始沿海布置炮台和大炮。
19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主要沿海要塞的部署是,广东虎门212门,福建厦门279门,浙江定海70门,镇江86门,乍浦30门,上海宝山吴淞240门,天津大沽口344门......这些大炮大部分都是新铸造的1500-9000斤重炮。
虽然大炮是新铸造的,但是主要技术还是200年前明末红夷大炮技术,没有太大进步。
当时的清廷认为要想大炮威力大,那就必须造口径更大,身管更粗,炮身更长的巨炮。
但是所配套的材料质量,构造合理性,发射方式,火药精纯度和制造工艺,使用方法却是一概不管。
所以在1835年,关天培铸造的59门重型海岸大炮在试射的时候,竟然有10门发生炸膛的事件。
铸造材料质量差,火药因为潮湿导致炮弹发射无力,大炮重量太。
第一次鸦片战争陆战,清军真的只是输在拼刺刀吗?
第一次鸦片战争陆战,清军真的只是输在拼刺刀吗?其实这话根本就无从谈起,因为清军的鸟枪根本就没有刺刀,既然连刺刀都没有何谈“拼”刺刀呢?不妨我们仔细对比一下双方的枪械。
英军燧发枪,清军火绳枪。
为方便大家理解,以下把火枪称为步枪。
英军主战武器布朗贝斯步枪貌似理论杀伤射程与清军“兵丁鸟枪”差不多,但实际情况如何呢?英军的枪管已经是机器加工,清军的枪管还是手工打造,单凭这点,英军步枪质量就能拉开清军一个身位。
而且清军鸟枪因为军费控制,不能定期修造、报废、更换,很多鸟枪都是“爷爷枪”,能不能用都成问题。
英军的火药性能优异,是现代工业精确配比出来的,清军的火药如枪管一样也是手工制作,配比比较“随性”,含硝量过高,大大影响火药性能。
布朗贝斯作为燧发枪,点火效率要高于火绳枪。
加上英军已经普及了纸包定装弹,装填时候一股脑将火药和弹丸从膛口塞进去就行。
而清军虽然也是定装,但药弹分离,装填起来速度比不上英军。
故此英军火枪每分钟可发射3次,清军最多2次。
还有清军药弹分离,火药装填量就要靠士兵个人的火候掌握了,装少了影响子弹射程,装多了直接炸膛。
英军布朗贝斯步枪弹丸重量多少我没有查到,但是考虑其枪管口径比已经装备部队的贝克式和布伦士威克式口径还要大,弹丸重量我估计不会不低于这两种枪,也就是30-50克或更高。
而清军的兵丁鸟枪属于小口径火绳枪,弹丸重量仅3克多一点。
清军火绳枪还有一个致命弱点,点火的时候火星乱飞,很容易引燃同伴身上的黑火药盒。
在沙角大角之战中,英军发现不少清军就是被自己的火药炸死的。
所以清军火器营兵士只能是站得比较开,不成队形,而英军可以排出火枪时代效率最高威力最大的“排队枪毙阵”。
所以,英军只消几轮齐射,清军就崩溃了。
至于清军的鸟枪为什么不装刺刀的原因,一是因为枪身太长,二是当时清朝也无此工艺制造水平。
要知道当时清朝工业水平全面落后,别看一个小小的刺刀机加工精度和工艺要求却很高,刺刀上的弹簧、刀鞘、血槽、驻笋、卡环等,生产的稍有偏差就装不上去,钢材不行捅一两次就会折断,或者刺尖弯折不能使用。
第4课--洋务运动
1893年
第一个近代 化的钢铁厂
主要民用工业分布图
民用工业的特点与性质
作用
想一想
不属于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属于不属于真正的近代企 业? 军事官办民用官督商办
不算 那算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模式吗?
管理模式落后
3、筹建近代海军
三支海军舰队的规模和布防情况
舰队 名称
北洋 舰队
总吨位
41200
布防基地
大沽、旅顺、威海、营 口、烟台 江苏、浙江海面及长江 口 厦门、马尾
洋务派就是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的 官僚集团。
洋务运动
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 强”的运动
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
中央
地方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李鸿章 (1823—1901年), 清末大臣,安徽合肥人, 道光进士。1853年,在 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 平军,屡遭失败,投靠 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 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 织淮军。1862年,淮军 配合英国人戈登的“常 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 太平军。签订过包括 《中法新约》、《马关 条约》等在内的各种条 约,出使过各国。
想一想?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最终使 日本走上了富强之路,如果历史可以重新 开始,假如你是清朝时期一位有识之士, 你认为清政府应该怎样做,才可以“自强” 和“求富”。
洋务运动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返回
左宗棠(1812—1885年), 清末大臣,湖南湘阴人。 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 荐,升任浙江巡抚一生 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 国运动,洋务运动,镇 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 (清收复新疆之战)等 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 在创立了楚军,楚军是 湘军的一个支系。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冷兵器对比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冷兵器对比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冷兵器对比中方:清军此时火炮是加农炮,其各部直径是以口内圆球直径为标准设计的,但尺寸偏离较大,分类向来较多和杂乱,不利于士兵的熟练掌握,加上发射速度迟滞,影响其威力的发挥。
其形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重型红夷大炮、轻型火炮、冲天炮、抬炮等。
清军铁炮多为白口铸铁材质,由于性脆,铁炮发射时易产生裂纹,反复使用会炸裂。
炮手由于害怕火炮炸裂,故引火门的炮手离火门很远点燃引门,周围炮手为防意外,皆采取了防护措施。
如此状况,迟滞铁炮射速。
热处理技术即使在西方也仅仅是刚刚起步,而清朝更是无从谈起。
清军为防止铁炮炸裂,只能采用加厚炮壁的办法。
在铁炮结构方面,该时期的清军铁炮炮体庞大,炮壁较厚,如红夷炮尾径/口径的值大于3的占有较高比例,此特征具有普遍性。
庞大、壁厚的炮体制约了铁炮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射速,而且限制了炮弹的大小。
再则采用双层铁、三层铁或铁芯铜体结构即复合材料的办法,炮管层层相套,自然内膛不会很大,这虽然减少了炸膛的几率,但发射的炮弹必然较小。
该时期的清朝水师分段防守海疆,没有海军战略舰队,其各省水师战船技术处于风帆战舰时代。
木质船只一般配置数百斤至二三千斤重的舰炮十数尊,火炮威力有限。
战船实力由于与英军相差悬殊,故在战争中,只能采取舍水就陆、沿海筑土城、建炮台、造巨型火炮的战略方针。
清军以“炮台重炮防守”的策略对抗英军“舷炮线式齐射”战术,是限于当时火炮和舰船落后的技术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清军重型铁炮使用火绳点火,主要发射斤两偏小的球形实心铅铁弹,射速只有1发/6分钟。
在炮架的机动性方面,清军重型岸炮炮架简陋,设计不合理,致使操作难度大,机动性差。
而英军战船因有长短炮互相配合,加农炮和榴弹炮由四轮炮架承载,卡龙舰炮由特制的滑轮炮架承载,机动性好。
所以使“舷炮线式齐射”战术得以成功运用。
在与清军近距离对垒中,英军战列舰和其他船只发挥了卡龙舰炮近距离作战的优势,火炮机动性好,射速快,爆炸弹杀伤力大,对英军取胜起了很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仿制的荷兰6磅火炮,此炮明朝时就已经随西学东渐引进(和徐光启一个时代)原名“红夷大炮”义为:红毛鬼子的炮。
随后的满清政权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对“夷”这个字很反感。
遂改为红衣大炮。
这种炮在鸦片战争时已经落伍于西方世界的“格氏炮兵体系” 。
战争中主要的武器——火炮,差距更大。
中国依旧使用大量的佛郎机和16世纪加农炮。
而且清政府自造的质量真的很差,关天培督造的一门九千斤重炮,只有一千二的射距
鸦片战争: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朝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的。
由此可说,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的“洋枪洋炮”。
就形制样式而言,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余年。
八国联军
清军武器八国武器
李式步枪
美国:
美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挪威人Ole Herman Johannes Krag 和Erik Jørgensen研制,斯普林菲尔徳兵工厂生产的Krag-Jørgensen 步枪,美军是从1892年开始使用的,八国联军侵华美军所使用的型号M-1898步枪、M-1889/99卡宾枪。
(M-1892步枪、M-1892卡宾枪、M-1896步枪、M-1896教练步枪、M-1896卡宾枪、M-1898步枪、M-1898卡宾枪、M-1899卡宾枪和M-1899骑警卡宾枪)。
英国:
英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恩菲尔德兵工厂生产的Lee-Enfield步枪,英军是从1895年开始使用的李式步枪,八国联军侵华英军所使用的型号是李式步枪和李式卡宾枪,另外还可能有少量Lee-Metford步枪/卡宾枪装备非一线作战单位。
(李式步枪、弹排装填李式步枪、短李式步枪MKI、短李式步枪MKII、短李式步枪MKIII/III*、短李式步枪MKV (仅用于测试)、4号步枪MKI、4号步枪MKI*、5号步枪MKI丛林步枪、4号步枪MKII和L2A)。
法国:
法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Chatellerault兵工厂生产的Lebel Model 1886 rifle/Fusil d'Infanterie Modéle 1886步枪,法军是从1887年开始使用的Model-1886步枪,八国联军侵华英军所使用的型号是Model-1886步枪。
德国:
徳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毛瑟兵工厂生产的毛瑟98步枪,徳军是从1898年开始使用的毛瑟98步枪,八国联军侵华徳军所使用的型号是毛瑟98步枪/卡宾枪,另外还可能有少量Gew-88步枪/卡宾枪装备非一线作战单位。
意大利:
意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杜林兵工厂生产的马林瑟-卡尔卡诺步枪,意军是从1891年开始使用的马林瑟-卡尔卡诺步枪,八国联军侵华意军所使用的型号是马林瑟-卡尔卡诺91步枪/卡宾枪。
(M-91步枪、M-91卡宾枪、M-91TS特种兵卡宾枪和M1938步枪)。
奥匈:
奥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斯太尔兵工厂生产的马林瑟直拉枪闩步枪,奥军是从1895年开始使用马林瑟步枪的,八国联军侵华奥军所使用的型号是马林瑟95步枪/卡宾枪。
俄国:
俄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Sergei Ivanovich Mosin和Léon Nagant 研制的末欣-纳干步枪。
俄军是从1891年开始使用末欣-纳干步枪的,八国联军侵华俄军所使用的型号是末欣-纳干91步枪/龙骑兵步枪。
(M-1891步枪、M-1891龙骑兵步枪、M1891哥撒克步枪、M-1907卡宾枪、M-1891/30步枪、M-1938卡宾枪、M-1944卡宾枪和M-1891/59卡宾枪)。
日本:
日军当时的主要步枪是由Arisaka兵工厂生产的30式步枪,日军是从1897年开始使用30式步枪的,八国联军侵华日军所使用的
型号是30式步枪/卡宾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