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创作技巧与艺术手法
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创作技巧与艺术手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展现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多面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三国演义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作者通过虚构的人物和事件,将历史真实与想象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既有历史背景又富有想象力的世界。
例如,小说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被塑造成了一个智勇双全、卓越才华的形象,他的七擒孟获、空城计等故事成为了经典。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符合人们对英雄形象的想象。
其次,三国演义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行为和命运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比如,刘备和曹操是两个典型的对比人物。
刘备以仁义和忠诚为核心价值,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和支持;而曹操则以权谋和实用主义为核心价值,虽然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却鲜受人们喜爱。
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三国演义还运用了战争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的战争场景生动逼真,战略布局、兵器装备、战术运用等细节描写精准入微。
例如,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巧妙利用风向,以火攻曹操的船队,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战争描写的手法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也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此外,三国演义还运用了叙事的手法。
小说以线性叙事为主,通过环环相扣的情节和精彩的对话,将故事情节展开,引人入胜。
同时,小说还采用了插叙、倒叙等手法,使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例如,小说中的“三英战吕布”和“赵云单骑救主”等插叙情节,使故事更加紧凑有力,也更加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后,三国演义还运用了象征手法。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念或思想理念。
例如,刘备代表着仁义之道,曹操代表着权谋之道,他们之间的斗争也代表着仁义与权谋的较量。
这种象征手法使小说更加丰富多元,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层次的思考空间。
举例介绍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主要手法
举例介绍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主要手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以历史为基础的巨著,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其中三个主要手法的举例介绍:
1. 对比描写: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智谋和行为来展示他们的个性特点。
例如,曹操和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曹操机智而狡诈,善于用计策,而刘备正直而仁爱,忠诚正直。
通过对比两人,塑造了曹操聪明而权谋,能冷静面对荆州失利,并利用周瑜的计策将刘备击败;而刘备则以仁义为重,才华不及曹操,但以其真诚和忠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2. 描述外貌形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来展示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例如,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的智谋重要人物,他被描述为身材高大而清瘦,面容明亮,戴着巾帽,手持羽扇。
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诸葛亮聪明才智、仪态端庄的形象,使读者对他形成深刻的印象。
3. 对话展示人物性格: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思想。
例如,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的忠勇武将,他的性格特点通过他与刘备、曹操等人的对话得以展示。
在一次与刘备的对话中,关羽坚决表达自己对曹操的敌意,显示了他对朋友和义气的重视。
在另一次与曹操的对话中,关羽坚决拒绝了曹操的好处,彰显了他对忠诚和信义的坚守。
这些对话揭示了关羽忠诚、坚毅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比描写、描述外貌形象和对话展示人物性格等手法,《三国演义》成功地刻画了众多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每个人物都产生深入的认识和强烈的印象。
三国演义的文学表现手法
三国演义的文学表现手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描写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说,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部充满了文学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形象塑造和意象运用三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的文学表现手法。
首先,三国演义在叙事手法上运用了多样的技巧,使整个故事生动有趣。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描写战争场面的手法。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战争的详细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作者通过描写火烧连营、借东风等策略,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刘备的勇气,使整个战斗过程变得扣人心弦。
此外,三国演义还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通过交错叙述不同人物的故事,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三国演义在形象塑造方面也有独特的表现手法。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个性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刘备、关羽和张飞。
刘备被塑造成了一个仁义之君,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深受人们的敬仰。
关羽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勇猛无敌的武将,他的义气和忠诚让人们为之动容。
而张飞则是一个豪爽直率的人物,他的勇猛和豪迈使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形象塑造,作者成功地创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三国演义在意象运用方面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小说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作者通过对风景的描绘,将人物的内心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
例如,曹操被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的人物,他的形象常常与黑色相联系,给人以阴暗的感觉。
而刘备则被描绘成一个光明正大、仁义之君的形象,与白色相联系,给人以明亮的感觉。
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国演义的人物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的人物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罗贯中采用了一系列手法来塑造各个人物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物写作手法:
1. 直接描写:作者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举止、性格特点等来展现人物形象。
例如,刘备被描写为仁厚宽宏、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形象,曹操则被描写为机智狡诈、威严凛然的形象。
2. 隐喻描写:作者通过隐喻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情感。
例如,曹操被比喻为太阳,表示其权力和统治的辐射力;刘备被比喻为明月,表示其温和善良的品质。
3. 对比描写:作者通过对比人物的不同特点和行为,突出人物的个性特色。
例如,刘备和曹操是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刘备仁厚宽宏,重视民生,而曹操狡诈机智,善于权谋。
4. 对话描写: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点。
例如,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智谋在与刘备、孔明等人的对话中得以展现。
5. 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来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刘备在失去蜀地时的内心挣扎和痛苦,曹操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敌人的恶意等。
6. 动作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例如,赵云的勇猛善战,关羽的义薄云天等。
这些写作手法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点。
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这也是《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艺术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艺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堪称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与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情节相比,小说中塑造的众多人物更是令人惊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塑造,探讨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一、个性鲜明的形象刻画《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个性各异,塑造得十分鲜活。
曹操机智谋略,霸气外露;刘备仁义宽厚,深受人民爱戴;孙权善于联合他人,善于管理国家。
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精妙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立体丰满,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以曹操为例,小说中描写了他在宴会上放浪形骸的一面,令人领略到他的风采和自信。
然而,在关羽单刀赴会的紧张情节中,曹操也展现出了他的威严和霸气。
这种丰富的形象刻画让人物更具有真实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故事情节。
二、角色关系的错综复杂《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较量和纷争。
作者通过精妙的安排和对话描写,将这些角色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浩瀚的人物网络。
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三人的关系是《三国演义》中一大特色。
他们以忠诚、信任和共同目标为纽带,相互扶持,在历经艰难困苦后共同成为了蜀国的基石。
而与之相对照的是,曹操、司马懿等人却融合了政治和家族因素,呈现出复杂的亲疏关系。
这种错综复杂的角色关系,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更加丰满而有张力。
三、人物的精神品质的呈现《三国演义》的人物不仅有形象上的丰满,还以各自的精神品质吸引了读者。
他们有英勇无畏的武将,有智谋超群的谋士,也有忠义之士和大智慧之人。
例如,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智者,他在战略布局和决策方面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才华。
而关羽则以义字为纲,忠诚、勇敢,被誉为“美髯公”。
这些人物的品质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读者为之所动,不禁对其表现出的精神敬佩和赞叹。
四、寓意与象征的运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还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
众多人物的命运和行为既代表个人的价值和意志力,也暗含着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
《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
小说塑造的许多人物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超人、周瑜的器量狭窄等等,都极富有艺术的生命力。
这些人物鲜明地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性格特征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类型化的特点。
(1)小说善于运用层层皴染的手法,在反复出现的不同事件中强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
比如写曹操的残忍,接连写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全家、杀自认出门救火的数百人。
(2)还善于运用传奇色彩极浓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张飞在长坂坡大喝三声,百万曹军“人如退潮,马似山崩”,这不符合生活真实,却将张飞的威猛气势表现得生动传神。
(3)善于运用对比烘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写诸葛亮出山,先借徐庶等人之口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刘、关、张两次拜访不遇,诸葛亮尚未出场,已用烘云托月之法,把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追求生动地传达出来。
第三次拜访时,又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刘备的宽厚、张飞的莽撞和关羽的沉着。
(4)缺点:如人物性格突出但缺少发展变化,为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而夸张至失真的地步,鲁迅先生即批评它“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技法探析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技法探析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有名的一部,它在塑造人物上做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创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性和文章的可读性,其中最显著的是鲁迅所提出的“人物写实”的技术,以及其他一些普世的创作技法。
首先,《三国演义》以“人物写实”的技术呈现人物形象,从外貌、性格两方面进行详细描述,令人倍受启发。
比如,诸葛亮,他身高七尺,面容有如火焰,性格踏实沉稳,学识渊博,智谋过人,深得曹操重用,这样的描述,让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特征。
其次,《三国演义》运用比方叙事技术,从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自
然界中,寻找到生动的比喻,用于形象化地表现人物的形象。
比如,被描述为“狡兔三窟”的曹操,他极具机敏,思想灵活,许多作法,都是让敌人一时无法看穿的,必须在他的“三窟”中随机应变,这一技术,不仅使文章变得生动,更让我们对曹操的智慧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
此外,《三国演义》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很多普世的创
作技法。
比如,空间技术使武将的形象具有深远的历史感;还有前因后果技术,使人物更加真实,她展示了在历史变迁中,一个人物所受到的外在刺激和内在品质的发展;叙述技术则使人物自我宣泄,表达出深情厚谊的丰富情趣;还有节奏技术、细节技术等,都使文章变得生动得多。
《三国演义》以“人物写实”的技术,将中国史诗般的历史故事
形象地展现出来,可以说,这些独特的创作技法无疑是其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简而言之,为塑造人物,《三国演义》所采用的写实技术、比方叙事技术以及其他普世的创作技法,都为它的文章增添了无比的生机与趣味。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艺术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艺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创作于明朝,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纷争以及各国家的崛起与衰落。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罗贯中巧妙地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艺术。
一、多样性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性。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刘备,他被描绘成一个仁德兼备的君主形象,深受人民爱戴。
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个聪明机智、果断强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而关羽和张飞则充分展现了忠诚和勇武的一面。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孙权、周瑜等,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二、战略智谋与军事才能三国演义中,作者巧妙地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塑造了许多具有出色战略智谋和军事才能的人物形象。
其中,世人皆知的刘备与诸葛亮的组合,成为整个故事中最为精彩的一段。
诸葛亮作为智谋卓越的谋士,为刘备出谋划策,设计了许多著名的战略,如火烧赤壁和千里走单骑等等。
这些战略智谋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诸葛亮出色的才智,也展示了整个三国乱世中谋略胜过武力的重要性。
三、情感与义气的体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战略家和军事家,更是充满情感和义气的人物。
关羽的义气、曹操的父爱、周瑜与黄盖的情谊等等,都表现出了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情与情感纠葛。
这些情感的描写不仅让角色更加鲜活生动,也增加了故事的情节张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四、人物命运的映射与反思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也让人们对人性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作者通过描述各个角色的命运起起落落,描绘了一种人生起伏和无常的景象。
刘备的兴衰、诸葛亮的相继逝世、曹操的城内之围等等,让人们开始思考人的命运和人生的意义。
这种命运的映射与反思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深度,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冲突的史诗,更是对人性、命运等深刻问题的探讨与反思。
举例介绍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主要手法
举例介绍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主要手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它以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塑造吸引了广大读者。
主要的塑造手法有以下几种:
1. 对比塑造: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例如,曹操奸诈狡猾,与刘备忠义仁勇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刘备的高尚品德和真诚为民的精神。
2. 忠诚塑造:以曹操、刘备和孙权为代表的各个势力的核心人物都被塑造成有着强烈忠诚之心的形象。
曹操忠于国家,刘备忠于理想,孙权忠于家族,他们的忠诚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彰显了他们作为领导者的威望。
3. 聚焦塑造:以一些关键人物为切入点,聚焦展示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形象特点。
例如,诸葛亮被塑造成聪明智慧的谋略家,关羽塑造成忠诚勇猛的武将,张飞被刻画成威武霸气的战士,这样的聚焦塑造使读者更容易对人物形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塑造、忠诚塑造和聚焦塑造等手法,《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技法探析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技法探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叙事作品之一,作者罗贯中藉由引用众多历史人物,塑造了经典人物形象,其中卓越的技法对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人物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技法:一是运用思想审美的方法,通过塑造人物的思想特征来表现一定的审美感受,从而表现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
例如,夏侯的“自认弱者”,孙策的“莽撞而又精明”,以及朱元璋的“谦逊而又善于作主”,都表现出一种审美情怀。
第二是运用对比技法,利用两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比较,让读者从中体会比较之间的差异,从而表现出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
例如,项羽与刘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项羽是一位喜欢凌虐暴力的显贵,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刘备,他不拘古今,凭借勤劳精明,展示出一种友善、包容和包容的形象。
第三种技法是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彩特性,其中细节的描写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罗贯中精彩的把握了历史中的细节,用具体而细腻的文字去描绘一个个伟大的人物形象。
比如,三国时期孙策夺得荆州,罗贯中写道:“孙策大喜,遂与袁术登上山头,登高一呼,荆州于是得以定局。
”描写的详细,让人看到孙策的威武霸气。
罗贯中表现出的塑造人物的技法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中思想审美的技法最能表现出人物的价值取向,运用对比技法可以表现出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而运用细节来描绘人物,更加实在生动,让人能
够看到人物本身的风采。
这也正是罗贯中作品被广泛认可的原因之一。
总之,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人物的技法具有独特的魅力,既可以表现出人物的价值取向,也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让读者充分体会人物的精彩,从而让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三国演义》成为不朽的经典。
三国演义中的文字艺术与表达手法
三国演义中的文字艺术与表达手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将从文字艺术和表达手法的角度来分析三国演义。
首先,三国演义以其独特的文字艺术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享受。
小说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小说经常使用比喻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如曹操“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关羽“骑白马,手提青龙刀”,刘备“身长八尺,容貌俊雅”。
这些形象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征,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对白也是其文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的对白不仅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还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较量和情感纠葛。
对白中的语言简练、言辞犀利,使得情节更加紧凑,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
例如,刘备与曹操的对话时,曹操问刘备:“你有何本事?”刘备回答:“我有天下人心。
”这段简短的对话凸显了刘备的自信和胸怀,同时也点出了刘备与曹操的不同之处。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叙事手法也是其文字艺术的亮点之一。
小说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
同时,小说中也运用了回环叙事的手法,通过前后呼应的方式来展示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例如,小说一开始就以黄巾起义为开端,最后以吴国灭亡为结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闭环。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层次感,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命运起伏。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手法也是其文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战争场景、宴会盛宴和个人情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中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对于战争场景的描写常常使用了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
同时,小说对于个人情感的描写也非常细腻,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手法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手法1. 强调个性特征,突出英雄形象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都有夸张突出的个性特征,如关羽的义薄云天,张飞的粗犷豪迈,赵云的忠诚老实等。
这些特征的强调有利于人物成为带有典型意义的英雄形象。
2. 对比反衬,突显人物个性作者经常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刘备和曹操,关羽和张飞,来突显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
反差往往能形成对比效果,让每种个性更加鲜明。
3. 配合故事情节,显示多面性根据情节的发展需要,一些人物也会展现出多面性。
例如姜维在初期为谋士,后为战将;孙权初时智勇双全,晚期则故作疯狂。
这些转变丰富了人物形象。
4. 融合历史記載和虚构作者既吸收了历史书中的人物事迹,也加了大量想象,使一些Characters具备神话色彩。
如关羽、诸葛亮几乎是完人。
这加强了人物的艺术品格。
5. 引入对话,显示人物情感通过大量对话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世界得以展现。
如刘备三顾茅庐中的对话,充满感情色彩。
比如:1. 刘备 - 刘备作为三国演义的男主角,作者塑造了一个仁厚老实、有大志向但时运不济的形象。
具体来说:(1) 刘备从开始便被描述为仁德之君,体恤民情,但资质平平,不能实现大业。
(2) 通过从黄巾军到跟随刘表,刘备屡遭挫折,但不改初衷,显示其坚定优秀的品质。
(3) 三顾茅庐描写了刘备对才德的崇尚,并预示会帮助他建功立业。
(4) 进可乱世用重典,退可波澜壮怀多,显示刘备思想和抱负。
2. 诸葛亮 - 作为谋主型人物,诸葛亮形象忠厚老实、智勇双全。
(1) 亮相时便被描写为不世出的人物,举世无双。
(2) 与刘备一见如故,展示出色的谋略和对主公的忠诚。
(3) 隆中对大刘备说的话展现其抱负与胸襟。
(4) 出成都问计于庞统,之后辅助主公,成为汉中王师。
3. 关羽 - 关羽被塑造为忠勇之士,性格直爽,有时冲动但意气风发。
(1) 随刘备闯荆州,力战华雄,显露武勇。
(2) 诸葛亮借草船借箭,关羽情急之下志在必得。
(3) 水淹七军,斩颜良,羽孤身战船,显勇猛果敢。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中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写得很生动,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外貌特征。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方法,具体分析如下:一、心理描写《三国演义》中最能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
孔明先以自比管仲、乐毅,引得各路诸侯纷纷起身称赞;后又把孟获说得心悦诚服。
这场面十分紧张激烈,而诸葛亮面带微笑,对答如流,充分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深谋远虑、胸怀大志,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二、外貌描写《三国演义》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人物的体貌特征,二是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古今中外许多小说中,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心理描写。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描写人物外貌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还可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神态描写。
它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通过人物神态描写,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所以人物的神态描写也会不同。
例如:“眼珠突出,双手抱膝,歪头向后,怒目而视”,“大叫一声,双手掣出宝剑,剑光闪处,落了那枝桃树,一声响,折做两段。
”这里描写了张飞的神态,表现出张飞性格的暴躁,显示出张飞武艺高强。
这里没有直接写张飞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他的神态来展现的。
例如:“大叫一声,双手掣出宝剑,剑光闪处,落了那枝桃树,一声响,折做两段。
”这里描写了张飞的神态,表现出张飞性格的暴躁,显示出张飞武艺高强。
这里没有直接写张飞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他的神态来展现的。
这里描写了张飞的外貌和性格,他的神态和他的语言描写互相[gPARAGRAPH3]衬,相辅相成,烘托了张飞性格的豪放和鲁莽。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艺术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艺术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其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作者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
比如曹操和刘备,一个奸诈,一个仁义;一个多疑,一个宽宏。
在对比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具有多面性。
比如关羽,他不仅是一位武艺高强、威震华夏的战将,同时也是一位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义士。
这种多面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再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比如在“空城计”一回中,对诸葛亮弹琴时的指法、眼神、姿态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形象。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富有个性。
比如张飞的“俺也一样”、关羽的“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等,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总之,《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三国演义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国演义的艺术表现形式《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一,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它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之间的智勇斗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以人物形象为核心《三国演义》以深入人物内心和情感的刻画为特色,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活有血有肉。
其中,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在文学创作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人物的行为言谈举止准确地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如刘备谦虚谨慎、关羽义薄云天、张飞豪爽直率等,使得读者如同亲眼目睹故事中的人物一般。
二、以对话和战争描写为主要手法《三国演义》以对话和战争描写为主要手法,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将历史事件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他们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例如曹操与荀彧的智谋较量、刘备与诸葛亮的相互启发等。
战争描写则展现了壮烈的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的勇猛气概,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通过对战争的描写,突出了战争中的智谋和勇气。
三、以典故与传说为基础《三国演义》融入了丰富的典故与传说,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作者通过在故事情节中巧妙地运用典故和传说,使作品更加具有诗意和韵味。
如赵子龙七进七出、诸葛亮借东风等,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令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积淀。
四、以描写景物为衬托《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景物往往作为情节的衬托,增强了整个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赤壁之战中的大江东去、千帆竞发的景象,既衬托出战争的浩大和壮阔,又给予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江山如画、山川秀丽的环境,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五、以情节推动故事发展《三国演义》以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智谋斗争、英勇战斗等内容。
作者通过巧妙设计的情节铺陈,将读者带入故事中,并通过情节的变化推动故事的发展。
例如,诸葛亮七擒孟获、孙尚香赤壁救夫等故事情节,使得作品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总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三国演义》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读者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简析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手法
简析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手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中人物塑造是其魅力所在。
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主要得益于小说家对人物形象构建的独到手法。
首先,小说通过详细的描写和真实的对话,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曹操被塑造成一个狡黠且毅力坚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严谨而充满魅力。
刘备则是一个仁义和宽宏大量的君子,而孙权则具备明君的风范,聪明而有魄力。
这些性格特点不仅仅是作者通过描述表现出来的,还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思想等方面得以体现。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深入探讨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刘备能够忍辱负重,坚守信仰,但也存在着对一些事物的渴望和贪欲;曹操虽然冷酷无情,但他内心深处也流淌着对天下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望。
这些内心的矛盾和变化使得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第三,小说家巧妙地利用对比与对照的手法,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深度和张力。
例如,小说通过对比刘备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凸显了刘备的仁义和曹操的谋略;通过对比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特点,展现出他们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支持。
这些对比与对照,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且有张力。
最后,小说家还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示了他们的家族背景和社会地位。
例如,刘备礼贤下士,待人宽厚,展现了他出身于显贵家族的风度;曹操运筹帷幄,策划周密,彰显出他以权谋私的权谋家风范。
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体而言,小说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比与对照的手法以及对人物的家族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展示,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立体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乐趣,也使读者反思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手法不仅值得借鉴,也将继续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
人物描绘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归纳描绘、肖像描绘、语言描绘、行动描绘、心理描绘、细节描绘《三国演义》的人物描绘: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使用容颜、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往常依靠各样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向对人物进行容颜描绘、神态描绘、语言描绘和行为描绘,既能显现人物音容笑容、言谈举止和穿着衣饰等外在形态,也能体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进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自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顾,勾画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其次,经过对人物仔细的语言与神态描绘对人物个性特色加以衬着、突出。
经过容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愈来愈多的生感人物形象涌此刻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活力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意会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意会那个时代的精神。
二、经过对照来突出人物形象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地部署了诸多对照情节,用来衬托英豪人物伟岸神态。
《三国演义》中,对照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
有时在人物语言中赐予对照;有时是在强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照;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比较。
对照堪称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部署,运用这类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自己褒贬偏向都浸显出来,起到了点睛之笔的功能。
三、借助次要人物来衬托、衬托主要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敬爱、喜欢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优秀,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举衬着。
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经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衬托。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衬托,作者存心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衬托。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付,但是这些计谋固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秒术的诸葛亮看得清清楚楚,步步在他的预料之中。
三国演义 人物 艺术手法
[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
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
《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
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
简介三国演义人物塑造主要手法
简介三国演义人物塑造主要手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历史小说,以描写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主线,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其人物塑造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1. 对比描写: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等方面的对立,突显出人物的特点和形象。
例如,曹操和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重要的主要角色,二者性格和风格截然不同,曹操阴险狡诈,有胆智且善用兵法,而刘备则仁义宽厚,重视人情义理,这种对比塑造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性格。
2. 神鬼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神鬼幻化来突出其形象,塑造人物的高尚品格或英雄气概。
例如,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重要的角色之一,他被描写成聪明伶俐、胸怀壮志,同时又有一些神奇的特质,比如他的发冠随垂天地,风雷葬雨,给人一种神秘而英勇的形象。
3. 忠诚描写:通过刻画人物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来塑造其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物都表现出了忠诚的品质,如关羽对刘备的忠诚、赵云对刘备的无私奉献等,这些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化。
4. 斗争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斗争和挣扎,突出人物的意志力和勇气,塑造其形象。
例如,刘备在煮酒论英雄时,他用魏武之论挽留了张杰,展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婉约的言辞,使其形象更加具有力量感。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丰富描写和多样表现手法,刻画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且各具特色。
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学理解
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学理解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一部具有丰富文学价值的小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文学意义进行解读。
1. 描写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三国演义》通过生动有力的描写,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刘备、关羽、张飞等英勇豪杰的英雄形象,以及曹操、孙权等权谋之士的智慧和胆识。
在描写人物时,作者运用了对比、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表达历史背景的意义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的风云变幻。
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这些历史背景的描绘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
同时,作者巧妙地利用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
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对于读者了解历史、思考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反映人性的深刻思考
《三国演义》中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性,包括忠诚、勇敢、智慧、贪婪、狡诈等。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还展示了他们因为不同的人性而产生的不同命运。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在描写人物形象、表达历史背景以及反映人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无论是其艺术手法还是思想深度,都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阅读的文学巨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
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
《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
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
“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
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
”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
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
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
《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
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
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
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孙权沉吟不语。
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
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
’孙权低头不语。
”“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
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
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
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
’”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来越多的生动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生机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
二、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
比如同样是抓阄,就有两处描写:第一处是第二十二回中刘岱、王忠二将抓阄。
“忽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
二人在寨中商议。
岱曰:“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
”王忠曰:“丞相先差你。
”岱曰:“我是主将,如何先去?”忠曰:“我和你同引兵去。
”岱曰:“我与你拈阄,拈着的便去。
”王忠拈着“先”字,只得分一半军马,来攻徐州。
”这段反映的是二人怯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景。
第二处是第七十一回黄忠、赵云二将抓阄。
“忠曰:“看我先去,如何?”云曰:“等我先去。
”忠曰:“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先争?”云曰:“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
”忠依允。
当时黄忠拈着先去。
云曰:“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
可约定时刻。
如将军依时而还,某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而不还,某即引军来接应。
”忠曰:“公言是也。
”这段突出的是二人争为先锋。
读者相互对比两段文字,就可以发现褒贬。
前者给人的是消极和沮丧;后者给人的是昂扬斗志和蜀汉集团的自信满满。
同样的抓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明确了。
《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
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
言语的对比在《三国演义》里多次都有记录。
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双方实力时,就有相当精彩的对比言语。
“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
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这段“十胜十败”论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之一。
字里行间把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对比。
在“官渡之战”激烈的斗争及矛盾冲突中,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对比。
曹操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先是采用刘晔设计的“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掘子军”;又跣足迎接许攸,依靠许攸之计火烧乌巢;随后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大败袁本初。
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礼贤下士及雄才大略。
而袁绍在战役之初,断然拒绝沮授提出“宜且缓守”的主张;许攸建议奔袭许都,又被他轻率否定;之后又听信逢纪、郭图谗言,致使许攸、张合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战败,袁绍后悔未听田丰之言,却又羞于面子,竟将田丰杀死于狱中。
通过对比,袁绍优柔寡断、胸无点策、不辩忠奸、心胸狭隘的性格弱点也在此暴露无遗。
同一画面的对照,褒贬色彩溢于言表。
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
“关公曰:“汝怎敢抗吾?”(于)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
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
”发落去讫。
关公又令押过庞德。
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曰:“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
汝如何不早降?”德大怒曰:“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骂不绝口。
”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将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
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它“有以宾衬主之妙”。
所谓以宾衬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的手法。
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着墨虽是在配角上,实际落点却在主角,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用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显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尊敬、喜爱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烘托。
首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并对刘备身边的谋士加以贬低,用来反衬“卧龙”与“凤雏”的才能。
接着徐庶出场,并通过几次对曹操的战斗表现了徐庶的军事的才能。
后来徐庶被曹操以计骗走,这时作者再次衬托,徐庶走马荐诸葛,并且说出“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把诸葛孔明之才提上一个台阶。
之后刘备三顾茅庐,又通过刘备遇到的各个与诸葛亮有关系的人,比如崔州平,石广平,孟公威、诸葛均及黄承彦等,他们的才能以及高风亮节,实质上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
诸葛亮虽未出场,但他的性格、品德已借助这些人物烘托了出来。
在正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陪衬。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对,然而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
周瑜又以造箭为由杀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没有报复周瑜,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计从曹操那里“借”得十万枝箭。
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对刘备发动了军事斗争,然而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处于下风,他的计策一次次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只落得“即生瑜,何生亮”的下场。
罗贯中对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笔墨,却是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不仅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烘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且通过周瑜的忌贤妒能、气量狭小反衬出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
书中曹操对诸葛亮形象的衬托也非常鲜明。
在赤壁战败后,曹操逃至乌林、葫芦口和华容道处都曾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
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