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பைடு நூலகம்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Leabharlann Baidu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历史真实性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历史真实性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历史真实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名著之一,以复杂的战争故事和众多英雄人物而闻名。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在演绎历史事件的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

首先,三国演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各个角色独特的个性特点。例如,刘备被描绘为仁德之君,关羽则是忠勇之将,而张飞则代表着铁骨铮铮的刚正不阿。每个角色的身世、特长和行为都得到了精心的刻画,使他们成为了独立而有血有肉的人物。这种塑造方式既增强了角色的立体感,也使读者更容易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呈现出一种历史虚构的特点。虽然小说中的事件和人物都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和人物,但许多情节和细节都经过了夸张和删减。例如,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位谋略出众的政治家,但在小说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反派形象。同样,赤壁之战也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惊天动地的一战。通过这种历史虚构的手法,作者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戏剧张力和娱乐性。

然而,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着历史虚构,作者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仍然可以在作品中找到。虽然细节上有所改动,但作者仍然保留了历史事件的大框架和核心要素。同时,作者也在文中注明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来源,以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读者的提示。这种折中的手法既使作品具备了足够的艺术性,也保留了历史小说的真实性要求。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历史真实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各个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从而使他们成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时,作者在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同时,对历史虚构进行了适度的处理,既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又保留了历史小说的真实性要求。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难以逾越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与尊重。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方法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方法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方法

描写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外貌描写: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如身材高矮、相貌美丑、面容神态等。例句:关羽身材高大威武,容颜如刀削般俊朗,眉目之间透露出无尽的英勇之气。

2.服饰描写:通过描述人物的服饰来暗示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例句:刘备衣冠鲜明,穿着朴素却庄重,举止间透露着君子之风。

3.语言行为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其性格、智慧和能力。

例句:曹操口若悬河,言辞犀利,谈吐之间透露出强烈的权谋之心。

4.心理描写: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反映其思想、情感和意志。

例句:张飞性情浮躁,一旦遇到挫折便易怒,内心充满了对抗命运的坚韧与叛逆。

5.行动描写: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其能力、勇敢和机智。

例句:赵云身手矫健,驰骋战场如入无人之境,忽左忽右,杀敌如麻。

以上方法可以综合运用,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灵活描写,使读者更加生动地感知人物形象和个性。同时,情节推进和人物间的互动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及塑造和表现手法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及塑造和表现手法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及塑造和表现手法

摘要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形象—-曹操,所谓“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这一形象跃然于纸上.且为人所熟识。罗贯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各自表现出不同性格的特点,并加以丰富生动的情节,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复杂性、立体化。在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曹操是颇为奇特的,一方面他承载着历朝历代卫道士们的谴责与鞭挞,同时也为人们认清生活中“曹操式的人物”的诡诈与奸险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他的“包藏宇宙之机”与“吞吐天地之志”,不知开启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干。本文分析了曹操文学形象的演变及特点,并且与历史形象进行了对比,综合介绍了《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

关键字三国演义曹操文学形象特点塑造手法

目录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

1. 研究背景 (2)

2. 研究意义 (3)

3。文献综述 (3)

二.曹操的历史形象 (4)

三.曹操文学形象的演变 (4)

1。两晋时期曹操的文学形象 (4)

2。唐代曹操的文学形象 (4)

3。宋代曹操的文学形象 (5)

4。近代曹操的文学形象 (5)

5。现代曹操的文学形象 (5)

四.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 (5)

1。生性多疑 (6)

2。求贤若渴 (6)

3。才华过人 (6)

五.曹操文学形象塑造的三阶段 (6)

1.“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6)

2。“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7)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与塑造和表现手法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文学形象的特点与塑造和表现手法

浅析《三国演义》中操文学形象的特点与塑造和表现手法

摘要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个著名的人物形象——操,所谓“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操这一形象跃然于纸上。且为人所熟识。罗贯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人物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各自表现出不同性格的特点,并加以丰富生动的情节,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复杂性、立体化。在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操是颇为奇特的,一方面他承载着历朝历代卫道士们的谴责与鞭挞,同时也为人们认清生活中“操式的人物”的诡诈与奸险树立了“榜样”;另一方面,他的“包藏宇宙之机”与“吞吐天地之志”,不知开启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干。本文分析了操文学形象的演变与特点,并且与历史形象进行了对比,综合介绍了《三国演义》中对于操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

关键字三国演义操文学形象特点塑造手法

目录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3

1.研究背景3

2.研究意义3

3.文献综述3

二.操的历史形象4

三.操文学形象的演变4

1.两晋时期操的文学形象4

2.唐代操的文学形象5

3.宋代操的文学形象5

4.近代操的文学形象5

5.现代操的文学形象6

四.操文学形象的特点6

1.生性多疑6

2.求贤若渴7

3.才华过人7

五.操文学形象塑造的三阶段7

1.“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7

2.“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8

3.“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8

六.操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8

1.操文学形象英雄面的塑造手法8

1.1通过情感描绘塑造操之雄8

1.2通过语言描绘塑造操之雄9

三国演义中的文字艺术与表达手法

三国演义中的文字艺术与表达手法

三国演义中的文字艺术与表达手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作为一个

传统文化学者,我将从文字艺术和表达手法的角度来分析三国演义。

首先,三国演义以其独特的文字艺术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享受。小说中运

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小说经常使用比喻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如曹操“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关羽“骑白马,手提青龙刀”,刘备“身长八尺,容貌俊雅”。这些

形象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征,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对白也是其文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的对白不仅

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还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较量和情感纠葛。对白中的语言简练、言辞犀利,使得情节更加紧凑,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例如,刘备与曹操的对话时,曹操问刘备:“你有何本事?”刘备回答:“我有天下

人心。”这段简短的对话凸显了刘备的自信和胸怀,同时也点出了刘备与曹操的不

同之处。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叙事手法也是其文字艺术的亮点之一。小说采用了多线叙

事的方式,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同时,小说中也运用了回环叙事的手法,通过前后呼应的方式来展示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例如,小说一开始就以黄巾起义为开端,最后以吴国灭亡为结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闭环。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层次感,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命运起伏。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手法也是其文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描写了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虽然

这部小说以历史为背景,但是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小说艺术手法,对历史真实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虚构。本文将从历史真实和小说艺术两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实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

虽然大多源自历史,但是作者罗贯中在书写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作和改编。例如,小说中的刘备被塑造成了仁义之君的形象,但是历史上刘备并非如此完美。此外,小说中的一些战役和谋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然而,虽然小说对历史进行了改编,但是它仍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基本面貌和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小说艺术手法是其独特之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个性鲜明且各具特色。例如,刘备被塑造成仁义之君,关羽则被描绘为忠勇义烈的将领,而曹操则是智勇双全的谋略家。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有趣。此外,小说中的情节紧凑,充满了悬疑和戏剧性。作者通过对战争、政治、家族等多个层面的描写,使得故事更具张力和吸引力。同时,小说中的对话和描写也富有诗意和艺术性,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

然而,虽然小说艺术手法使得三国演义更加吸引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使得读者难以辨别历史真相。其次,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描写过于戏剧化,使得故事显得过于离奇和不真实。这种夸张和虚构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对读者的历史认识产生一定的误导。

经典人物刻画(三)《三国演义》刻画人物讲解及研讨

经典人物刻画(三)《三国演义》刻画人物讲解及研讨
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 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观之不已。 忽见一人,容貌轩昂,风姿俊爽,头 戴逍遥帽,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 而来。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2、二顾草庐,不遇孔明,偶遇石广元、 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
关键语句: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 明。
从而生动形象刻画出:
诸葛亮 智慧的化身,是“贤相”。
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 风亮节,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 的雄才大略。出场前他是神秘莫测的 隐者;出山后他是当之无愧的经世奇 才。
刘备 “明君”形象,刘备 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 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 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 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 如玉簇,林似银装。
酒店中有人作歌 二公谁是卧龙先生? 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实为万幸 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独叹梅花瘦 “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
3、三顾草庐,喜逢诸葛,倾听安邦 定国之策。
关键语句:
玄德回新野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

因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 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处理历史人物史 料和艺术形象塑造的关糸。
或融汇、联想 或有取有舍, 或移花接木, 或加工虚构。 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热点范文)三国演义5大推荐理由

(热点范文)三国演义5大推荐理由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
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手法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手法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手法

1. 强调个性特征,突出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都有夸张突出的个性特征,如关羽的义薄云天,张飞的粗犷豪迈,赵云的忠诚老实等。这些特征的强调有利于人物成为带有典型意义的英雄形象。

2. 对比反衬,突显人物个性

作者经常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刘备和曹操,关羽和张飞,来突显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反差往往能形成对比效果,让每种个性更加鲜明。

3. 配合故事情节,显示多面性

根据情节的发展需要,一些人物也会展现出多面性。例如姜维在初期为谋士,后为战将;孙权初时智勇双全,晚期则故作疯狂。这些转变丰富了人物形象。

4. 融合历史記載和虚构

作者既吸收了历史书中的人物事迹,也加了大量想象,使一些Characters具备神话色彩。如关羽、诸葛亮几乎是完人。这加强了人物的艺术品格。

5. 引入对话,显示人物情感

通过大量对话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世界得以展现。如刘备三顾茅庐中的对话,充满感情色彩。

比如:

1. 刘备 - 刘备作为三国演义的男主角,作者塑造了一个仁厚老实、有大志向但时运不济的形象。具体来说:

(1) 刘备从开始便被描述为仁德之君,体恤民情,但资质平平,不能实现大业。

(2) 通过从黄巾军到跟随刘表,刘备屡遭挫折,但不改初衷,显示其坚定优秀的品质。

(3) 三顾茅庐描写了刘备对才德的崇尚,并预示会帮助他建功立业。

(4) 进可乱世用重典,退可波澜壮怀多,显示刘备思想和抱负。

2. 诸葛亮 - 作为谋主型人物,诸葛亮形象忠厚老实、智勇双全。

(1) 亮相时便被描写为不世出的人物,举世无双。

(2) 与刘备一见如故,展示出色的谋略和对主公的忠诚。

《三国演义》中赵云形象赏析及艺术手法

《三国演义》中赵云形象赏析及艺术手法

《三国演义》中赵云形象赏析及艺术手法

内容摘要: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刻画了一个胆识过人、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赵云,他的能力与同在‚五虎上将‛的关、张、马、黄相比,一点也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赵云是《三国演义》里颇受读者青睐的人物形象之一。在战场上他表现出了铁血汉子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又深明大义,目光长远,不仅在军事战略上书写了许多传奇,更在政见上表现出了为国为民的的良臣风范。加上他谦虚谨慎的性格,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在塑造上堪称完美。千百年来,他深受人民喜爱,究其原因就是以在战场上英勇无惧的胆气是基础,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关键,再有一颗符合道德标准的心来锦上添花。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依据,论述赵云智勇双全、胆识皆俱的人物形象特点,浅析他完美艺术形象的原由。

关键词:《三国演义》、赵云、人物形象智勇双全胆识过人一、赵云资料简介:

赵云(154—230)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30年,死后追谥为顺平侯。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人们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赵云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常胜将军,人们又说‚人无完人‛,可至今也没有发现赵云什么缺点,不管是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都没有说赵云有什么缺点。赵云浑身是胆,他不仅是文武全才,而且忠勇仁义。

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的赵云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

大战。

汝南之战时,力斩高览,救了刘备性命。

三国演义人物对比解读[修改版]

三国演义人物对比解读[修改版]

第一篇:三国演义人物对比解读

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比

内容提要:对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技巧。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得当。这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小说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正是通过对比,更好地表现出本身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纵观全书,人物之间的对比首先表现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上。比如聚兵起事之前曹操与何进、王允等人的对比,作为军事统帅的曹操与袁绍、周瑜等人在作战之中的对比,关羽和吕布的对比等,作者就是这样有意地写不同人物对待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态度与做法,从而展现出人物之间迥异的个性特征。其次对比还表现在人物自身的对比上。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写人物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增添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三国演义》对比不同人物人物自身

对比是作者有意地把相互对立的事物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以突出对立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作品的形象更鲜明、更突出,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更深刻,给人以强烈感受的一种创作手法。对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技巧。在小说的创作中,对比手法常常被广泛使用。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写人物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增添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小说中的人物如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年轻气盛的周瑜,乐不思蜀的阿斗,优柔寡断的袁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等无不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可以说,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对对比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主要表现在:

三国志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时的方法及特点

三国志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时的方法及特点

简述《三国志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时的方法及特点。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来越多的生动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生机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二、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

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

写作技法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体现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历史上不

存在的人物和事件。小说中虚构的诸葛亮借箭、周瑜赔荆襄等典故为后世

所传诵,虚实交融。《三国演义》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将历史人物赋予了

更加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使他们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感人。虚实相间的

艺术观念赋予了小说以独特的魅力。

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是《三国演义》的重要特色之一、小说中使用了

旁观法、插叙法和七言绝句等多种写作技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旁观法,通过在故事中使用旁观者的视角来揭示事件的

真相,增加了小说的悬疑性。同时,小说还巧妙运用了插叙法,通过回忆、回顾等手法,将一些关键情节安排在回文环节中,不仅提高了故事的悬念性,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发展。另外,使用七言绝句来表达

人物的内心独白,增加了小说的诗意和艺术性。

小说中的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还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中的

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英勇豪杰,又有智谋过人的谋士。在虚实相间的

写作技法下,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丰富。例如,小说中的刘备被塑造成为仁

德英明的君主形象,诸葛亮被塑造成为智勇双全的谋士形象,关羽、张飞

等被塑造成为忠诚勇猛的武将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

既充分发挥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又突出了他们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栩栩

如生。

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为《三国演义》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和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分析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臶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真是豪气冲天。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张昭说他是为人强梁。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

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

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来越多的生动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生机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

二、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

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

比如同样是抓阄,就有两处描写:

第一处是第二十二回中刘岱、王忠二将抓阄。“忽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二人在寨中商议。岱曰:“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王忠曰:“丞相先差你。”岱曰:“我是主将,如何先去?”忠曰:“我和你同引兵去。”岱曰:“我与你拈阄,拈着的便去。”王忠拈着“先”字,只得分一半军马,来攻徐州。”这段反映的是二人怯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景。

第二处是第七十一回黄忠、赵云二将抓阄。“忠曰:“看我先去,如何?”云曰:“等我先去。”忠曰:“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先争?”云曰:“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忠依允。当时黄忠拈着先去。云曰:“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可约定时刻。如将军依时而还,某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而不还,某即引军来接应。”忠曰:“公言是也。”这段突出的是二人争为先锋。读者相互对比两段文字,就可以发现褒贬。前者给人的是消极和沮丧;后者给人的是昂扬斗志和蜀汉集团的自信满满。同样的抓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明确了。

《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

言语的对比在《三国演义》里多次都有记录。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双方实力时,就有相当精彩的对比言语。“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这段“十胜十败”论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之一。字里行间把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对比。

在“官渡之战”激烈的斗争及矛盾冲突中,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对比。曹操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先是采用刘晔设计的“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掘子军”;又跣足迎接许攸,依靠许攸之计火烧乌巢;随后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大败袁本初。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礼贤下士及雄才大略。而袁绍在战役之初,断然拒绝沮授提出“宜且缓守”的主张;许攸建议奔袭许都,又被他轻率否定;之后又听信逢纪、郭图谗言,致使许攸、张合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战败,袁绍后悔未听田丰之言,却又羞于面子,竟将田丰杀死于狱中。通过对比,袁绍优柔寡断、胸无点策、不辩忠奸、心胸狭隘的性格弱点也在此暴露无遗。

同一画面的对照,褒贬色彩溢于言表。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关公曰:“汝怎敢抗吾?”(于)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发落去讫。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曰:“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德大怒曰:“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骂不绝口。”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将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

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它“有以宾衬主之妙”。所谓以宾衬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着墨虽是在配角上,实际落点却在主角,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用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显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