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正式版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规章制度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dbec2e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5.png)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危害防治管理,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从事生产经营工作的职工及相关部门。
第三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落实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确保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四条本规章制度的内容包括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保护,职业技能的提高等,具体内容在后续章节中规定。
第五条本规章制度由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执行,相关部门和职工应当积极配合。
第二章职业病危害防治第六条本单位应当雷同职业病危害性质和程度,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向全体职工进行宣传和培训。
第七条本单位应当对职工的工作环境、职位、作业方式等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第八条本单位应当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保护职工免受危害物质侵害,确保职业病发病率低。
第九条本单位应当为职工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和设施,指导职工正确使用,确保职工的身体健康。
第十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职工职业卫生档案,并向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保护职工的个人隐私。
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向职工宣传职业病防治知识,促进职工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共同维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章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保护第十二条本单位应当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倡导职工遵纪守法,勤奋工作,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十四条本单位应当加强职工的工作激励和奖惩机制,奖励表现优秀的职工,惩戒违纪违法的职工,维护企业的正常秩序。
第十五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处理职工的投诉举报,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职工的利益。
第四章职业技能的提高第十六条本单位应当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正式版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1736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a.png)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正式版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正式版引言职业卫生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通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及相关保护设施的建立和使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的一系列措施。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将介绍我国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职业卫生领域的基本法律,于2002年颁布实施。
该法规定了职业病预防和控制的基本原则、责任分工、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职业病防治的措施和职业病监督管理等方面内容。
1.1 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包括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分级管理、责任落实和公开透明等。
这些原则有效地指导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1.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的要求,企业必须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并评价其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
这有助于发现并及时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1.3 职业病防治的措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职业病防治的措施,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建立与使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等。
企业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1.4 职业病监督管理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职业病监督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包括职业病监督机构的职责、监督检查的方式和频率、职业病鉴定与赔偿等。
职业病监督管理的实施,确保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法于2004年颁布实施,为进一步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和权益提供了更具体的法律依据。
2.1 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包括定期体检、健康档案管理、职业病检测等。
用人单位有责任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
2.2 劳动者职业病防护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劳动者职业病防护的要求,包括劳动保护用品的配备与使用、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控制等。
职业性传染病的控制措施正式版
![职业性传染病的控制措施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696406b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2.png)
职业性传染病的控制措施正式版一、制定健全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职业危害的认定、防控责任和技术标准。
2.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对于违反职业卫生规定的企事业单位予以严厉处罚,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1.建立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包括定期开展职业病检测和评估,制定预防控制策略。
2.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意识和卫生素质。
三、加强职业卫生监测与评估1.建立完善职业病监测网络,对各行业职业危害进行动态监控。
2.对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定期评估,针对职业危害因素制定防控措施。
四、规范职业卫生管理1.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划定职业危害区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2.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五、强化职业卫生防护1.为从业人员提供个体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确保其安全作业。
2.建立职业病合理用药制度,避免职业病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作用。
六、加强工作环境监测与改善1.对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进行定期环境监测,确保工作环境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2.执行合理的通风换气和废气处理措施,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七、建立职业病诊疗机制1.加强职业病监测和诊断技术研发,提高病例的准确诊断率。
2.建立职业病诊治中心和网络,提供职业病的专业诊疗服务。
八、加强行业合作与沟通1.行业协会应加强职业病防治的宣传和培训,推动行业自律。
2.加强与相关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
总之,职业性传染病的控制措施需要依法执法,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加强监测评估和职业卫生管理,强化个体防护和工作环境改善,建立诊疗机制,加强行业合作与沟通。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运用,才能有效降低职业性传染病的发生率,保障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危害预防的规章制度
![职业危害预防的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df1385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b.png)
职业危害预防的规章制度一、概述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发生的可能性,公司制定了职业危害预防的规章制度。
本制度旨在对公司内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进行规范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二、职业危害的识别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公司对所有可能对员工造成危害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识别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粉尘、噪音、振动等。
2. 公司对各类职业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及评估,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管理措施。
3. 公司通过培训和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使员工能够主动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
三、职业危害的防范措施1. 化学危害防范措施(1)对可能对员工造成化学危害的化学品进行全面的标识,确保员工能够正确识别危险化学品。
(2)建立严格的化学品管理制度,包括储存、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
(3)对化学品进行分类存放,确保危险化学品与非危险化学品分开存放。
2. 物理危害防范措施(1)对工作场所的照明、通风、温度等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对可能对员工造成物理危害的因素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防护眼镜、耳塞等。
3. 生物危害防范措施(1)对可能对员工造成生物危害的因素进行评估,如病毒、细菌等。
(2)加强员工的卫生教育,提高员工对生物危害的防范意识,避免接触感染源。
4. 粉尘、噪音、振动等危害防范措施(1)对可能对员工造成粉尘、噪音、振动等危害的因素进行评估,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加强现场管理,确保员工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备。
四、应急处置1. 公司建立了应急预案,对突发职业危害事件进行预先预案制定,明确应急处置责任人和程序。
2. 员工在发现职业危害事件时,应立即向安全管理人员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3. 公司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危险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处置。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规定范本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规定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ef3f8ca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e.png)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维护劳动秩序和社会稳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相关行业和部门。
第三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原则,根据不同行业和作业环境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范职业危害的发生。
第四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立职业危害防治部门,加强对职业危害的防控工作。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
第五条国家鼓励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提高职业危害防控技术水平。
第二章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体系第六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体系由政府监管、企事业单位管理和工人经营三个方面组成。
第七条政府监管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包括制定职业危害防治政策、法律法规,组织开展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等。
第八条企事业单位管理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控制度,明确职责分工,组织实施职业危害的监测、评估和控制。
第九条工人经营是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参与主体,应当接受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和培训,主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维护自身权益。
第三章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措施第十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应当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
第十一条技术措施是职业危害防治的首要措施,应当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类型和作业环境,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和工程控制方法,降低危害因素的产生和传播。
第十二条管理措施是职业危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包括制定和实施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强化职业危害监测和评估,加强职业危害事故的事后处置和风险评估。
第十三条个体防护措施是职业危害防治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指导,对从事高危行业和作业环境的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和职业健康监测。
第四章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第十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严肃追究责任,并及时公开。
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
![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40fd0b7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6.png)
单位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避免发生职业伤害事故,提高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安全水平,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本单位的职工及与本单位有工作关系的其他人员。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内容包括职业危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工作条件及环境的安全要求、职业病防治措施、紧急处置措施等,具体细则另行制定。
第四条所有职工应当遵守本规章制度,做到自觉遵守、认真执行,共同维护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第五条本规章制度由单位相关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评估工作条件及环境的安全水平。
第二章职业危害防治原则第六条预防为主。
单位应当做到从源头上控制职业危害物的产生,提前做好危害排查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七条综合防治。
单位应当综合利用技术、管理、卫生措施等方法,全面提升职工的安全防护水平。
第八条依法防治。
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并实施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责任明确。
单位领导要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各级部门负责具体落实,职工要积极参与,并对自己的工作条件及环境的安全状况负责。
第十条安全教育。
单位应当定期组织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第三章工作条件及环境的安全要求第十一条工作场所应当保持整洁、通风良好,避免积尘、积渣等职业危害物质。
第十二条工作区域应当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干燥,避免发生霉菌、细菌等职业病因素。
第十三条高温作业时,应当保持通风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防热服装、防热手套等。
第十四条高空作业时,应当落实安全带使用要求,定期检查绳索等设备的安全性。
第十五条作业时应当注意使用正确的姿势,避免出现劳损等职业伤害。
第十六条工作场所应当设置紧急出口,并定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保障职工的安全撤离。
第四章职业病防治措施第十七条职业危害物质应当加强管理,确保其不影响职工的健康安全。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模版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99ece44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1.png)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模版一、总则本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职业危害的防控工作,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所有员工都应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管理责任1. 公司领导层应高度重视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政策,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2. 职责分工:公司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由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分别负责危害识别、评估和控制、培训和宣传、事故调查等工作。
3. 部门职责:各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计划,并负责执行和检查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危害识别和评估1. 危害识别:公司应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认真分析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2. 危害评估:对已识别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定期检查和评估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防护设施和装备1. 岗位设施:公司应为不同岗位提供相应的防护设施和装备,并保持其完好有效。
2. 使用规范:员工在使用防护设施和装备时,应按照规定正确使用,并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性能和效果。
五、职业健康监护1. 健康检查:公司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员工的健康状况符合相关标准。
2. 记录保存:对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和员工的健康档案应建立并保存,便于随时查询和分析。
六、培训和宣传1. 培训计划:公司应制定员工职业危害防治培训计划,并按时组织实施。
2. 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估、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应急处理等。
3. 宣传措施:公司应定期开展职业危害防治宣传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预防能力。
七、事故调查和处理1. 调查责任:公司应成立专门的事故调查小组,负责对职业危害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处理措施:在发生职业危害事故后,公司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理措施,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并迅速报告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
八、监督检查和奖惩措施1. 监督检查:公司应定期组织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记录和整改。
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和防护用品使用的制度范本
![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和防护用品使用的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a4cb08f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e.png)
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和防护用品使用的制度范本一、目的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和健康,预防职业危害,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病防护、安全生产、危险源控制、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使用的规范等。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体员工,包括岗位工人、办公人员、管理人员等。
三、职业危害预防措施1. 安全教育和培训a. 新员工入职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包括基本安全知识、岗位操作安全措施、危险性等方面。
b. 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2. 危险源控制a. 实行危险源管理制度,明确危险源的特征、危害程度以及控制措施。
b. 使用安全的工艺和设备,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
c.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
3. 环境监测和治理a. 定期进行职业卫生监测,包括空气质量、噪声、辐射等,确保工作环境达标。
b. 对超标的环境因素进行治理,确保员工的健康。
四、防护用品使用的规范1. 防护用品的选择a. 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和危害源的特征,选择适合的防护用品。
b. 优先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确保其质量和性能达标。
2. 防护用品的使用a. 使用前进行检查,确保防护用品的完好无损,如有损坏应及时更换。
b. 根据防护用品的使用说明正确佩戴和使用。
c. 使用过程中,严禁随意调整、摘取或搬移防护用品。
3. 防护用品的维护和保养a. 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防护用品的洁净和消毒。
b. 定期检查防护用品的性能和损坏情况,如有问题,及时修理或更换。
c. 防护用品的存放应避免阳光直射、潮湿等环境,确保其质量和寿命。
五、责任与处罚1. 全体员工有责任遵守本制度,如有违反规定者将被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2. 管理人员应对本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整改。
3. 员工发现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报告,并积极配合进行处理。
六、制度的执行和监督1. 本制度由公司领导组织实施,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范文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11fd2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9.png)
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范文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保员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制度目标、组成要素、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分析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制度范文。
一、制度目标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的目标是确保员工在工作岗位上不受职业危害的侵害,保障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具体目标如下:1. 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避免各类职业危害对员工的伤害。
2. 组织和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 加强员工职业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自我防护能力。
4. 建立健全的职业病诊断、治疗和康复体系,保障职业病患者的权益。
二、组成要素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包含以下要素:1. 制度目的和范围:明确制度的目标和适用范围,使其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
2. 职责和权利: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责和权利,强调各方的合作和共同责任。
3. 职业危害识别和评估:规定企业必须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工作,明确评估结果的使用和更新周期。
4. 预防控制措施:明确用于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各项措施,包括工程控制、技术控制和个体防护。
5. 医疗保健措施:规定企业需要提供的职业病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包括医疗机构的选择和费用保障等。
6. 培训教育措施:强调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性,规定企业必须定期开展职业健康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的培训。
三、实施步骤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如下:1. 制定制度: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明确制度的目标、范围和要素,确保其科学、可操作。
2. 评估风险:企业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工作,确定危害源、危害程度和危害对象,为下一步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3.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技术控制和个体防护等。
确保控制措施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4. 培训教育:开展员工职业健康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职业病危害预防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预防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28e484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6.png)
职业病危害预防管理制度是为了保护职工的身心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而制定的一套管理制度。
下面将重点介绍职业病危害预防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1. 目的和适用范围:职业病危害预防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企业内职业病危害预防工作的组织、责任、措施和监督,提升企业的职业病防控水平。
该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有职业病危害的工序和岗位的职工,涵盖了生产、办公和辅助等各个环节。
2. 组织和领导:企业应设立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并明确相关职责和权限。
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定并落实职业病预防目标,确保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3. 职业病危害评估:企业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工作环境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估,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接触途径等方面的评估。
评估结果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职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企业应根据评估结果,合理配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包括通风设施、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等。
同时,应定期检测和维护这些设施的功能完好性,确保其正常使用效果。
5. 职业卫生监护:企业应组织进行职业卫生监护,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健康档案管理。
职业健康检查应定期进行,检查项目应涵盖与职业病危害相关的内容。
相关检查结果应妥善保管,并及时通知和告知职工。
6. 培训和教育:企业应定期组织职业病预防培训和教育活动,包括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应急措施等方面的培训。
特别是从事高风险职业的职工,应接受更为频繁和深入的培训。
7. 事故应急和处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病事故应急预案,明确相关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
发生职业病事故时,应及时进行报告和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再次发生。
8. 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企业应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绩效评估和监督检查,评估工作包括对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估。
监督检查应定期进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9. 职业病危害预防记录: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预防记录,包括评估报告、职业健康检查记录、培训记录等。
视屏作业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与预防措施正式版
![视屏作业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与预防措施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a4c66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9.png)
视屏作业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与预防措施正式版1.长时间电脑操作:视觉作业人员通常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这可能会导致眼部疲劳、干涩、眼痛和视力下降等问题。
长期以来,这可能导致患上视觉疾病,如近视等。
预防措施:-定时休息:视觉作业人员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让眼睛休息一下,可以通过眺望远处的窗外或进行简单的眼部运动来放松眼睛。
-使用合适的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室内照明,避免过亮或过暗的环境。
电脑屏幕应该处于适当的高度和角度,并使用屏幕防辐射膜来减少辐射的影响。
-使用正确的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不低头或仰头,并保持一定的距离离开电脑屏幕。
2.高光线和辐射暴露:视觉作业人员可能经常暴露在日光灯、电视屏幕、摄影灯等强光源下。
高强度的光线和辐射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如白内障和角膜炎。
预防措施:-佩戴护目镜:视觉作业人员应该佩戴适当的护目镜来减少光线和辐射对眼睛的伤害。
-控制亮度:减少使用强光源,并通过调整室内照明和屏幕亮度来适应工作环境。
-避免反光:采用适当的窗帘、百叶窗或反光屏来遮挡直射光线和减少反射。
3.静态姿势和重复动作:视觉作业人员长时间维持静态姿势,如盯着电脑屏幕并使用鼠标,这容易导致颈椎、背部和手部肌肉的疼痛、僵硬和损伤。
预防措施:-经常休息并进行伸展运动:视觉作业人员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并进行简单的颈椎、手部和背部的伸展运动。
-使用正确的工作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姿势,调整座椅高度和角度,使其符合人体工程学,并使用支撑腰部和手腕的座椅和垫子。
-使用辅助工具: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鼠标、键盘和显示器支架等辅助工具,减少对肌肉和关节的负担。
4.环境污染:视觉作业人员可能暴露在电脑辐射、噪音和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源中,长期接触这些污染源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失眠和其他健康问题。
预防措施:-确保良好的通风和空气质量:保持工作环境的通风良好,经常开窗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和植物等来净化空气。
-减少噪音干扰:降低环境噪音对视觉作业人员的干扰,如使用耳塞或耳机来隔音工作区域。
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管理制度模版
![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管理制度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39d97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7.png)
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管理制度模版一、目的和范围1. 目的:为了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制定本管理制度。
2. 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本单位职工及相关人员。
二、术语定义1. 职业病:指因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2. 职业病危害: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能危害职工身体健康和造成职业病的因素。
3. 有害因素:指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人因因素等。
三、危害识别和评估1. 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和评估,确保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工作全面、准确。
2.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及时更新和完善。
四、岗位危害因素评估1. 对各岗位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对有害物质的浓度、作业环境的温度、湿度、噪声、震动、辐射等因素进行测量和评估。
2. 根据评估结果,对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衡量和判定,采取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五、职业病防护设施与装备1. 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装备。
2. 配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保证职工的个人防护。
六、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1. 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教育与培训,提高职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健康教育员,负责职业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七、定期健康检查1. 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对职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2. 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特殊人群,加强专项健康检查。
八、职业病危害监测1. 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体系,定期进行监测。
2.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九、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管理1. 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职责和任务。
2. 开展定期的职业病危害事故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十、责任和制度1. 职业病危害预防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明确责任人和督导人员。
2. 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预防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并建立健全追责机制。
十一、附则1. 本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归本单位所有。
某公司职业危害预防制度范本
![某公司职业危害预防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b75b814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b.png)
某公司职业危害预防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员工的生命健康和维护工作场所的安全,以预防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预防制度。
第二条职业危害预防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从事劳动的人员,包括职工、临时工及其他劳动者。
第三条公司将制定和完善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定期进行评估和更新,并向全体员工进行宣传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和遵守该制度的要求。
第二章职业危害评估第四条公司应对工作岗位进行职业危害评估,分析和评估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潜在危害。
第五条职业危害评估应覆盖以下内容:工作环境、机械设备、化学品、物理因素等可能影响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因素。
第六条职业危害评估的结果将作为制定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的依据。
第三章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第七条公司将根据职业危害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第八条技术控制措施是首要的控制手段,公司应采取技术措施来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第九条公司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工作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符合安全生产标准。
第十条公司将加强对化学品和有毒物质的管理,采取安全储存、标识和清理措施,保证员工在接触这些物质时不会受到伤害。
第四章岗位培训和操作规程第十一条公司将对新员工进行职业危害预防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岗位工作的相关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第十二条公司将制定并实施岗位操作规程,明确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以减少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的职业危害事故。
第五章职业卫生监测第十三条公司将定期进行职业卫生监测,包括员工的健康体检、工作环境的卫生检查等,以及针对特定职业危害的生物学监测。
第十四条公司将对职业病的发生和职业危害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六章事故应急处理第十五条公司将建立健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员工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行动和处理程序。
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及防护用品使用制度范本
![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及防护用品使用制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14b55a2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b.png)
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及防护用品使用制度范本1. 目的本制度旨在保护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预防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合理设置和使用必要的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所有员工,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职业危害的岗位。
3. 职业危害预防措施(1) 了解风险:在从事可能有职业危害的工作前,员工必须了解相关职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风险等级,并按照相关规定接受必要的培训。
(2) 风险评估:公司将对各岗位的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员工充分了解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职业危害,然后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预防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职业危害预防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通风设施、远离危险源、个人防护措施等。
4. 防护用品使用(1) 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工作要求,选择适合的防护用品,包括但不限于眼镜、口罩、呼吸器、耳塞、手套等。
(2) 正确佩戴和使用:员工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确保其有效地阻挡职业危害物质的侵害。
员工应接受相关培训,学会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
(3) 定期检查和更换:公司将定期检查员工使用的防护用品是否符合要求,并及时更换老化或受损的防护用品,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4) 存放和维护:员工应妥善存放防护用品,放置在指定的地方,避免受潮、磨损等。
员工也应定期维护清洁,保持其良好的使用状态。
5. 管理要求(1) 培训和教育:公司应向员工提供相关职业危害预防的培训和教育,包括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2) 监督和检查:公司将定期对各个岗位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员工按照规定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消除潜在的职业危害。
(3) 处罚和奖励:对于违反使用防护用品规定的员工,公司将依据公司规定予以相应处罚;对于积极遵守规定的员工,公司将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扬。
6. 相关责任(1) 公司负责:公司负责建立和完善职业危害防控制度,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并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正式版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0244d3eff9aef8951e060f.png)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
原则正式版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当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措施与经济效益相矛盾时,应优先考虑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措施上的要求;
2、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措施应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的顺序;
3、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
4、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对策措施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方面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等方面的要求。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职业危害防治相关规章制度
![职业危害防治相关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ffec22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4.png)
职业危害防治相关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保障职工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机构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
第三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体系,保障职工健康和安全。
第四条各级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第五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案,确保职工在工作中免受危害。
第六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要求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完善的职业危害台账,记录相关数据和防治措施,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第七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经费应当列入生产经营单位的年度预算,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机构第八条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立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组织架构,配备专业人员和必要设备。
第九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机构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职业危害的识别、评估、控制等工作。
第十条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机构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推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第三章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第十一条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严格执行。
第十二条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职业危害防护设备的配备、职业健康检查的开展、职业危害物质的替代等。
第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相关的职业危害物质储存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危害物质的使用和管理。
第四章职业危害防治培训第十四条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职业危害防治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五条职业危害防治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职业危害识别、职业病防治、职业危害物质的防护等。
第十六条职业危害防治培训应当由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确保培训质量。
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和操作规程范文
![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和操作规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eb386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3.png)
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和操作规程范文一、引言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中可能对工作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产生危害的因素。
为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减少和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和操作规程。
本文主要针对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详细说明。
二、职业危害预防制度1. 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预防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职业危害预防工作的有序进行。
管理体系应包括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预防措施的制定与执行、监测评估与记录、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等内容。
2. 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通过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过程等方面的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评估过程应包括现场观察、实地调研、测量和测试等方法,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3. 预防措施的制定与执行依据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确保其得到有效执行。
措施包括工艺改进、工程控制、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职业危害源的清除等。
相关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了解和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
4. 监测评估与记录建立职业危害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监测手段包括空气质量检测、噪声监测、辐射监测等。
监测结果应进行记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针对不同的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预防、事故处理、伤病员救护、报警和紧急撤离等措施。
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应急救援。
三、操作规程1. 工作前的准备在进行工作之前,必须对工作场所进行安全检查,确认工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同时要检查和保养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确保其正常工作。
2.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根据职业危害的性质和程度,正确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
例如,对于有噪声的工作环境,应佩戴耳塞或耳罩。
3. 操作规程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安全无误。
操作规程应详细说明每个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风险点,并强调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正式版)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9deb8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a.png)
职业危害因素告知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他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现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 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您并请您签署,在劳动合同期间,您的工作岗位发生变更并且变更岗位存在职业危害 因素时,将重新告知并请您签署。
您所在区域的岗位,存在下列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您有义务履行以下规定:
.自觉遵守用人单位制定的本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和制度。
.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积极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定期参加职业病健康体检。 .发现职业病危害隐患事故应当及时报告用人单位。 .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用人单位,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离职时,应当按照公司的规定参加离职时的职业健康体检。 若因您不恰当履行如上规定的义务导致本人或者他人的损害并进而导致公司承担任何支付补偿责任的,公司将 有权按该费用的2倍追究您的个人责任。 本人已知道以上法规和企业制度的相关规定,并知道了职业病危害的相关因素,特此确认。 劳动者(签字): 签署日期:年月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公司应当安排您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 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您。您有义务按照公司的要求参加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 查。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公司承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旦您患上职业病,公司将按照《工伤保险条例》 的相关规定执行。
如防护不当,该职业危害家有关规定,对 职业危害因素采取了职业病防护措施,并对您发放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公司将对您进行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安全卫生培 训I,指导您正确使用相关的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正式
版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
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
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职业性有害因素:1生产过程。
2•劳动过程。
3•生产环境。
4•工作场所。
5•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1)按来源分类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①化学因素。
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②物理因素。
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③生物因素。
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
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②精神性职业紧张。
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②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例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
(2)按有关规定分类:《职业病目录》十类115种:①粉尘类(13种)②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③化学物质类(56种);④物理因素(4种);⑤生物因素(3种);⑥导
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8种);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种);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3种);⑨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8种);⑩其他职业危害因素(5种)。
职业接触限值(OEL):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四类。
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以时间为权数规定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2.最高容许浓度(MAC)。
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
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
4.超限倍数。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1.职业禁忌。
2.职业健康监护。
包括开展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疗、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桑等。
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职业性病损和职业病
1.健康。
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2.职业性病损。
包括工伤、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
3.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等而引起的疾病。
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是:(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2)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4)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工作方针与原则: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卫生“三级预防”的原则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第一级
预防是理想的方法,对人群健康和福利状态均能起根本的作用
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
是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第三级预防,是在病人患职业病以后,合理进行康复处理。
职业病发病以尘肺病为主,职业病发病主要分布在煤炭、冶金、建材、有色等行业。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