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检查
1.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贫血不清,仅见 于严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2.细菌培养 需时较长,4周后仍无生长方可放弃。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阳型患者的血培养阳 性率可达60%~80%。 3.免疫学试验 (1)血清凝集试验试管法乃直接检测脂多糖抗原的抗体,效价≥1:160为阳性,但注射霍乱菌苗后也可呈阳 性,故应检查双份血清,若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长,乃提示近期布氏杆菌感染。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法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且检测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 的抗体属IgG型,故本法可同时用于急、慢性病人的诊断。近来有采用亲和素酶联试验,较ELISA更敏感。 (3)2-巯基乙醇(2-ME)试验本法可检测IgG,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菌菌免疫。
谢谢观看
布鲁氏菌病
01 流行病学
03 检查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诊断
05 治疗
07 其他活动
目录
06 预后
布鲁氏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 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 2.传染途径 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 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 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
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
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
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病原学1、布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布氏菌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
包括猪种、牛种、羊种、犬种、绵羊附睾种和沙林鼠种6个种。
普通显微镜下,常呈单个排列,极少数呈两个相连或短链状、串状排列。
布氏菌可被所有的碱性染料所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2、布氏菌的培养特性布氏菌培养的最大特点是生长缓慢。
适宜的PH为6.6~7.4,适宜温度20~40℃,最适温度37℃,超过42℃不生长。
绵羊附睾种和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菌(5~10%),其余菌种均在普通大气环境生长。
需严格的CO23、布氏菌的抵抗力布氏菌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抗生素等比较敏感。
布氏菌对湿热非常敏感,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
0.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
4、布氏菌毒力和致病性一般说来,羊、牛、猪种布氏菌各生物型的某些菌株多为强毒株。
(整理)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西医学名:布鲁氏菌病英文名称:b rucellosis其他名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发病部位:肝脏,脾胃,淋巴主要症状:发热,肝脾肿大,关节痛,多汗多发群体:所有人传染性:有传染性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 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新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
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
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
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为了预防消化道传染,应加强食品监管,避免食用未 经检疫或来源不明的畜产品;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习
惯,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典型症状及体征识别
发热
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热 型不一,可呈现波浪热、不规则热等 。
抗生素使用注意事项
注意过敏反应
在使用抗生素前,需要了解患 者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并进 行必要的过敏试验,以避免过 敏反应的发生。
监测肝肾功能
部分抗生素对肝肾功能有一定 影响,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 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 。
避免滥用和误用
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 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导致的不良后果。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01
02
03
04
发病原因
布鲁氏菌感染,主要通过与感 染动物的直接接触或食用被污 染的食品而传播。
职业暴露
如牧民、兽医、屠宰场工人等 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群。
饮食习惯
食用未经煮尤其是与动物共居一室或接触 密切。
国内外流行现状及趋势
02
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管理,防止病原体通过环境污染传播
。
鼓励采用生物安全技术,如使用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净化环境
03
,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发生风险。
疫苗接种政策宣传普及
加大布鲁氏菌病疫苗接种政策 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疫苗 接种的认识和接受度。
对高风险人群,如牧民、兽医 、屠宰工人等,实施免费疫苗 接种政策,降低感染风险。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CT
• 布鲁氏菌病概述 • 布鲁氏菌病传播途径 •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 •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传染病学 第十四节 布鲁氏菌病
布鲁⽒菌病(brucellosis)⼜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菌引起的⼈畜共患性全⾝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等。
1814年Burnet⾸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
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菌”,⾸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菌病”。
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清与布鲁⽒菌的培养物可发⽣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建⽴了迄今仍⽤的⾎清学诊断⽅法。
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菌为⾰兰⽒阴性短⼩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建议称“布鲁⽒菌”。
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杆状,菌体⽆鞭⽑,不形成芽胞,毒⼒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
1985年WHO布鲁⽒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物型,即⽺种(⽣物型1~3),⽜种(⽣物型1~7.9)。
猪种(⽣物型1~5)及绵⽺型副睾种,沙林⿏种,⽝种(各1个⽣物型)。
我国已分离到15个⽣物型,即⽺种(1~3型),⽜种(1~7.9型),猪种(1.3型),绵⽺副睾种和⽝种各1个型。
临床上以⽺、⽜、猪三种意义,⽺种致病⼒。
多种⽣物型的产⽣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发⽣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长对营养要求较⾼,⽬前实验室研究多⽤⽜、⽺新鲜胎盘加10%兔⾎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
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变异。
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 型变为R型。
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菌。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病原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Brucella)为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大小为0.5-0.7 ~
0.5-1.5um,散在分布,无芽胞及鞭毛,在条件不利时有形成荚膜的能力, 该菌难以着色,姬姆萨染色呈紫色。
对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血清葡萄 糖琼脂、吐温葡萄糖琼脂、马铃薯培养 血 清葡萄糖琼脂、吐温葡萄糖琼脂、马铃薯 培养基.在马铃薯培养基上培养,72小时, 白色的小菌落布氏杆菌布氏杆菌.
牛布鲁氏菌(抗酸染色)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
马耳他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又称羊布鲁氏菌有3 个生物型; 流产布鲁氏菌(Br. abortus) 又称牛布鲁氏菌有8个生物型; 猪布鲁氏菌(Br.suis)有8个 生物型; 林鼠布鲁氏菌 (Br.neotomae); 绵羊布鲁氏菌(Br.ovis); 狗布鲁氏菌(Br.canis);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世界粮农组织(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均 设有布病专家委员会,下属15-19个地区中心(根据各地 布病疫情的流行和轻重设立)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包括美 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等。1984年日本取消●改设中 国北京。1988年我国布病防治中心改为中国人畜共患病 防治中心.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2 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布病的性质
布病是传染病:属于乙类. 布病是人畜共患病:人畜都得病. 布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许多野生动物分离出布氏菌 布病是职业病:养殖、皮毛乳肉加工的从业人员,实验室 工作人员 都可能感染布病。 布病是地方病:有一定的地方性,凡有畜牧业的地区都可 能有布病的存在。
布鲁氏菌病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
睾丸炎 肺炎 淋巴瘤
鉴别诊断
实验室确诊的需要
• 布病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发热疾
病,其特征为间歇性发热,伴有全 身不适、关节痛和疲劳感,症状往 往会持续数周或数月
• 布病的特征为少量他觉症状(肝、
牛的羊水和猪流产胎儿分离到牛种布鲁氏菌和猪布鲁氏 菌(B.suis)。
1920年由Meyer将牛、羊和猪三种菌同归布鲁氏菌属。 1921年南非的Bevan和1924年Keefer,以及Viviani在意
大利,Evans在北美从病人身上分离到牛种和猪种布鲁 氏菌,从而在流行病学上首次证实了病牛和病猪是人布
1.3726
2.6364 15.1271 3.3088 7.3675 1.3060
0.0654
0.2397 1.2783 0.4136 2.7628 0.1720
2013-2016年北京市布鲁氏菌病职业分布
2013-2016年北京市累计报告布病 病例职业分布
其他 15%
职业
2013
2014
2015
鲁氏菌病的另两种传染源。
1953年、1956年和1966年,Buddle、Stoenne、 Canmichael又分别发现了绵羊布鲁氏菌、沙林鼠布鲁氏菌
(B.neotomae)和犬种布鲁氏菌(B.canis)。
2007年英国科学家从海洋哺乳动物体内分离到鲸型布鲁
氏菌(B.ceti)和鳍型布鲁氏菌(B.pinnipedialis)。
诊断与治疗
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依据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试行)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10-23 共和国卫生部 来源:中华人民
卫办医政发〔2012〕1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布鲁氏菌病(以 下简称布病)诊疗工作,提高我国布病诊疗水平,减轻布病对人 民群众的健康危害,我部组织制定了《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 行)》。现印发给你们,供临床诊疗中参照使用。 附件: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doc 卫生部办公厅 2012年10月8日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培养要求
比一般细菌苛刻,牛肝汤琼脂,再加些血,葡 萄糖及马铃薯浸出液,羊、牛布鲁氏菌初次培养, 需放在5~10%CO2环境中。
菌落小,凸起,边缘齐,光滑型菌落发蓝绿色 荧光,菌落透明,时间长变不透明,变灰绿色,抵 抗力较弱,60℃ 30分钟,65℃ 10~15分钟灭活。
病原
主要三种: 羊布鲁氏菌:1887年,英军医生Bruce在马
尔他岛,从死于当时称为“地中海热”的病人的 脾脏中分离出此菌,故这种菌又称马尔他布鲁 氏菌(Br.melitensis)。
牛布鲁氏菌:1897年,丹麦医生Bang发现 了致牛流产布鲁氏菌,又称班活氏菌,又称流 产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
• 和附睾炎。睾丸显著肿大。 猪:病理变化与牛、羊略有不同。流产后子宫的 粘膜很少发生化脓—卡他性病变,但常有许多由 针头到大麻子大的小结节。结节的中央含有脓性 或干酪样物质。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氏杆菌病 一侧睾丸硬肿, 切面实质坏死, 失去原型(1), 周围反应带 (2),其他组 织(3)全为纤 维,分不清界 限。淋巴结不 肿,对侧睾丸 尚完整
败血症和死亡、坏死组织机化、胎衣不下; 7、在公畜,病菌感染睾丸,引起睾丸炎。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症状
发病动物,有些体温升高,也有些不升高(如牛)。 部分眼结膜发炎,腱鞘炎,滑液囊炎。 怀孕母畜流产,牛怀孕6~8月,羊怀孕后3 ~ 4月, 猪怀孕后1 ~ 3月,流产前2 ~ 3天,母畜不安,阴道水 肿,阴道流出分泌物,流产的胎儿有死胎,快到产期流 产胎儿可能是弱胎,产后1 ~ 2天死亡,不死亡者,长 期带菌,易死亡。流产后,胎盘常常滞留不下,长时间 流恶露,由于胎盘滞留而导致子宫及其附近器官的急性 和慢性炎症。
布鲁氏菌病
正文: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别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
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病症。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
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
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
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承受治疗。
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染上布鲁氏菌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
“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
〞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
〞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展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
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场出现类似病症。
前段时间,陈桂芳在成都工作的儿子和媳妇将他们接到了成都。
“我们先在省医院草堂病区,前几天被转到省医院本部,医生说我们感染了一种病菌,是从羊身上传播来的。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一、概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
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同时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我国目前在人、畜间仍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二、病原布鲁氏杆菌的一般特性本病病原为布鲁氏杆菌,为细小,两端钝圆的球杆菌或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胞。
柯兹洛夫斯基氏染色法染色,菌体呈红色,其他菌呈微绿色或蓝色。
本菌有6个种:羊(马尔他)布氏杆菌;牛(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沙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各型布氏杆菌在形态和染色上无明显区别。
三、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对布氏杆菌均易感,自然感染主要见于羊、牛和猪,各型布氏杆菌主要引起该种动物的布氏杆菌病,也可发生交叉感染。
三型布氏杆菌对人均能引起感染,但以羊型布氏杆菌感染后发病最重,猪型次之,牛型最轻。
通常母畜较公畜易感,成畜较幼畜易感。
实验动物,豚鼠和小白鼠最易感,家兔次之。
2.传染源病畜及带菌动物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
病母畜在流产时,随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大量布氏杆菌。
此外病畜还可通过乳汁、精液、粪便排出病原污染环境而引起传染。
3.传播途径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其次为皮肤、粘膜及生殖道,本菌可通过正常无损伤的皮肤粘膜引起感染,还可经交配由生殖道感染。
4.流行特点一般为首次妊娠的母畜容易感染发病,多数病畜只发生一次流产,流产两次的较少。
在老疫区,流产较少,而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不下及久配不孕的病畜较多。
在新疫区,以暴发性流行为主,孕畜均发生流产。
饲养管理不良,畜群拥挤,寒冷潮湿,饲料不足,营养不良时,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症状本病潜伏期为两周至半年。
主要症状为流产,流产常发生于妊娠第5~7个月。
流产前表现阴唇和阴道粘膜红肿,阴道流出灰白色或浅褐色粘液,乳房肿胀,继而发生流产,或无先兆而突然发生流产。
布鲁氏菌病
群。猪布鲁氏菌主要宿主是猪。绵羊布鲁氏菌
主要引起公绵羊附睾炎。狗是狗布鲁氏菌的主 要宿主。
传染源:病畜及带菌动物 ( 包括野生动物 ) 。最
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它们在流产或分
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
出。
传播途径: 1.消化道,即通过污染的饲料与饮
防
制
应当着重体现 "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末感染畜 群中,防止本病的传入: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 时,要严格执行检疫。还应定期检疫 (至少一 年一次),发现阳性动物,即应淘汰。
消灭本病的措施是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培养健. 通过免疫生物学检查方法在畜群中反复进行 检查淘汰(屠宰) 可以清净畜群. 2.培养健康畜群 由犊牛培育健康牛群,可以与 培养无结核病牛群结合进行.
症 状
绵羊及山羊 常不表现症状 ,而首先被注意到的
症状也是流产。流产发生在妊娠后第3或第4个
月。公畜辜丸炎。绵羊布鲁氏菌可引起绵羊附
睾炎。
猪 最明显的症状也是
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
4一12周。公猪常睾丸
炎和睾炎。
病
变
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有些部位覆有纤维蛋 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而杂有出血点。绒毛 叶部分或全部贫血呈苍黄色,胎儿胃特别是第
猪布鲁氏菌 、林鼠布鲁氏菌 、绵羊布鲁氏菌
和狗布鲁氏菌。其中马耳他布鲁氏菌有 3 个生
物型;流产布鲁氏菌有8个;猪布鲁氏茵有4个生 物型。 布鲁氏菌的抵抗力和其他不能产生芽胞的细菌 相似。
流
行
病
学
易感动物:本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主要是
羊、牛、猪。流产布鲁氏菌主要宿主是牛,而
布鲁氏菌病
症状就诊患者,予常规治疗1周 无效时,对疑似病例尽早行布鲁 杆菌凝集试验以协助诊断。
预 防 措 施
养殖户要做到科学养殖、规范屠宰。 养殖区与生活区要分开,牲畜圈舍要 定期消毒处理,清理圈舍要湿式作业, 加强粪、水管理,防止病畜、患者的 排泄物污染水源。做好个人防护,防 止气溶胶传播。接触羊只后要洗手, 不要在圈舍内吃食物,不玩羊羔。做 好养殖场卫生工作,流产胎羔应加生 石灰深埋。
较 之 S AT , 更 适 合 用 于 慢 性 、 有 并 发 症 、 复 发 和 持 续 性 感 染 患 者的检查,但对技术和设备都有要求。
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
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 性率较低。
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目前使用的是2019年 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269-2019》。本标准规定了人间布鲁氏 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 断。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 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四. 诊断
01
疑似病例:符合1,并同时符 合2。
02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疑似病例 并同时符合3.1中任一项。
03
确诊病例:符合疑似或临床诊 断病例并同时符合3.2中任一项。
04
隐性感染:符合1,并同时符合 3.2中任一项,且不符合2。
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结核病、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脑膜炎、睾丸炎等疾病
3. 肌肉和关节疼痛:是布鲁氏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骶髂、髋、 膝等)。疼痛的性质可如锥刺痒或为顽固性钝痛,疼 痛剧烈,一般镇痛药不能凑效。疼痛出现的时间多 与发热有关,开始发热时疼痛加重,体温下降时疼 痛随之缓解。一些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骨 关节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肌肉 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可见痉挛性疼痛。
布鲁氏菌病(2024)
诊断技术研究
3
不断开发出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如分子生物学 诊断、免疫学诊断等,提高了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准确性和敏感性。
2024/1/30
20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新型疫苗研发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免疫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研 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新型布鲁氏菌疫苗,为预防和控制 布鲁氏菌病提供有力武器。
22THANຫໍສະໝຸດ S感谢观看2024/1/30
23
保护易感人群
对从事畜牧业、屠宰业等高危 职业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
高机体免疫力。
2024/1/30
14
2024/1/30
04
CATALOGUE
并发症与危害
15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表现
关节炎
布鲁氏菌感染可引起关节炎症, 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
限等症状。
2024/1/30
心内膜炎
布鲁氏菌感染可侵犯心脏瓣膜,引 起心内膜炎,表现为发热、心脏杂 音、心力衰竭等症状。
脑膜炎
布鲁氏菌感染可引起脑膜炎,表现 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 激症状。
16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长期发热
布鲁氏菌病患者常出现长期发热 ,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乏力 、盗汗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
关节疼痛
布鲁氏菌病引起的关节炎可导致 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关节畸形
,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
• 与伤寒、副伤寒鉴别:伤寒、副伤寒患者以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 等为特征,与布鲁氏菌病相似,但伤寒、副伤寒患者肥达反应阳性,且无布鲁氏菌病接触史,血培养可分离出 伤寒或副伤寒杆菌。
布鲁氏菌病
传染源
布病羊临床症状: 母羊流产(羔和胎盘含菌量大,人称 “装满细菌的口袋”,还从分泌物、尿、乳排 菌)和乳腺炎,公羊出现睾丸炎和精囊炎。 布病牛临床症状: 母牛流产,流产的犊、羊水、胎盘中也 含大量细菌,母牛分泌物排菌可达4—9个月。 公牛睾丸炎、附睾炎、精囊炎,可随精液排菌 而使母牛感染。
传染源
羊种
牛种 猪种 绵羊附睾 沙林鼠 犬 种
1-3
1-7、9 1-5 1 1 1
马尔他
丹 麦 美 国 新西兰 美 国 美 国
羊
牛 猪 公绵羊 沙林鼠 犬
我国已分离到15 个生物型,即羊 种(1~3型), 牛种(1~7、9 型),猪种(1、 3型),绵羊副 睾种和犬种各1 个型。
布氏菌抵抗力
布氏菌在不同介质中生存时间
疫情特点
疫情进一步在全省蔓延,新疫点不断出现,且新疫点以 暴发疫情出现。 传染源仍以北方调入的未经检疫的感染布氏菌的病羊为 主。 患者仍以职业人群为主,但有向普通人群扩散的趋势。 普通人群主要是由于食用病羊胎盘或接触羊内脏、生羊 肉而得病。 由于布氏菌可侵袭全身多个脏器,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而且新疫区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对布病认识不足,临床 上常被误诊为“上感”、“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 等疾病,误诊率较高,延误了病情和疫点处置,容易转 为慢性和出现暴发疫情。
主要症状
1.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最典型的临 床表现之一。见于布病各个期。主要有以下 五种型:波状热型、不规则热型、间歇热型、 驰张热型、长期低热型 。 布病患者在高热时神智清醒,痛苦也较少, 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恶化,这种高热与病 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2.多汗:为主要症状之一,急性期患者为甚, 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 湿透衣裤。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生物分型较多,寄生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多种。
进入2000年后,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波及28个省市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人群布病知识缺乏,防范意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检疫、免疫力度不够。
本文综述是有关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现况;发病原因;防治对策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erm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Reason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BrucellosisZHOU Yanbin, LIU Xiaolin(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1 China)Abstract: The Brucella is one kind of disease which can be got by human and animals together. There are many biological subtypes and the parasitic hosts widespread with so many dissemination ways. After 2000, the population of getting Brucella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affects 28 provinces, cities and areas. It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burden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The incidence reasons which can spread Brucella are variou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lacking of knowledge, and people 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insufficiency.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improper, and we lack effective quarantine and immunity. This article concerns present situation of Brucella, the incidence reason and the progress in prevention.Key words:Brucellosis; present situation; incidence reason; prevent-and-curable strategies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此病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人畜间布病流行,约占世界1/5~1/6的人受布病威胁,全世界布病患者约有500~600万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1]。
而且此病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年新发病人数为50万[2]。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用显微镜看到了一种微小的细菌,1887年又进一步对死亡士兵的脾脏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到一种微小细菌,证明在士兵中传播的这种不明热疾病是由该细菌引起,当时称为马尔他微球菌(Micrococcuss melitensis)[3]。
自分离出第一株布鲁氏菌以来,在百余年过程中人们对布鲁氏菌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尤其近十年,由于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布氏菌属内的奥秘也不断被揭示。
我国在建国前对这种疾病几乎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4]。
目前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5]。
每个省市区的人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和流行。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1.1 布氏菌生物学特点布鲁氏菌分布不仅地区广,而且寄生的宿主也相当广泛。
它们既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又可感染和寄生于60多种野生动物,布氏菌属细菌有6个种19个生物型组成。
生物学特点:①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②布鲁氏菌对感染宿主有一定的选择性,某种布鲁氏菌经常感染的宿主,最适合其在体内寄生、繁殖、致病较重,这样的宿主称为最适宿主。
例如:牛种布鲁氏菌感染牛,牛就是其最适宿主。
如因偶然机会牛种布鲁氏菌感染了羊或猪等其它动物,这些宿主被称为转移宿主。
③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布氏菌的另一个生态学特点,在感染人和畜的寄出生过程中存在着布鲁氏菌属内种间的干扰现象,毒力强的菌种能干扰毒力弱的菌种,S型菌能干扰R型菌。
布鲁氏菌在其最适宿主内能干扰非最适菌。
1.2 抗原结构布鲁氏菌抗原结构非常复杂,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和高度特异的外膜蛋白。
脂多糖包含3种成份:多糖O抗原,多糖核和类脂。
外膜是细菌细胞与外环境分界的屏障,具有高特异性结构,其成分是磷脂中嵌入一组特异蛋白。
依布鲁氏菌不同种型特点,毒力和内毒素特性及氧化代谢类型等多种因素综合判定表明,不同种型布鲁氏菌抗原结构和成分间具有一定关系。
从血清学研究证明,布鲁氏菌存在A,M和G抗原。
A抗原对牛种布氏菌生物Ⅰ型具有特异性,M抗原对羊种布氏菌生物Ⅰ型具有特异性。
G抗原为两种菌所共有。
羊种Ⅰ型菌表面抗原M多于A,M:A为1:20。
牛种Ⅰ型菌表面抗原A多于M,M:A为1:20。
猪种Ⅰ菌表面抗原A多于M,M:A为1:2。
1.3 细菌素布鲁氏菌可以产生细菌素,它是细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对细菌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对布鲁氏菌细菌素的研究还很肤浅,但已证明不同种型的S型和R型某些布鲁氏菌株能产生细菌素,而抑制或杀菌的效应除细菌种属有特异性外,同属菌株的敏感性也有不同。
根据抑制指示菌的抑制环大小和特征分为几个组,约63%的抑制环为10~15 mm,约25%抑制环为20~22 mm,约3%抑制环为2~5 mm。
细菌素不属于细胞壁的成分,但与细胞壁表面的感受性有关。
1.4 布鲁氏菌噬菌体目前已检测出几十株布鲁氏菌噬菌体,依其对布鲁氏菌作用的特点,可分为6群:1群有Tb、A422;2群有Fi;三群有Wb、D、M51等;4群有BK;5群有R、Ro、Rc等;6群有Iz。
其中特异性最高的为Tb和R群。
它们在布氏菌分类中有重要意义。
1.5 致病性布鲁氏菌属细菌大多数种型对人畜是有致病性的,对人畜皆有致病作用的是羊种菌(B,melitensis)、牛种菌(B,abortus)、猪种菌(B,SUIS)和犬种菌(B,canis),只对畜有致病对人无致病的只有绵羊附睾种(B,ovis),对人畜皆无致病的只在野生鼠类中寄生的是林鼠布鲁氏菌(B,neotomae)。
布鲁氏菌对人的致病性顺序是羊种>牛种>猪种>犬种。
布鲁氏菌致病毒力因子的物质基础是LPS,OMP和某些毒力相关因子。
①LPS是由O抗原多糖、核心多糖、类脂A三部分组成。
②OMP是外膜蛋白质。
③相关因子包括过氧化氢酶、尿素酶、cu/zn超氧岐化酶、RecA重组调节基因、groE生长基因、HtrA耐高温基因、ErY基因(赤藓醇代谢的)。
布氏菌可通过人类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而感染。
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局部淋巴结,并在其内寄生繁殖,形成原发病灶,继而细胞破裂进入血流,造成血行播散,出现一时性菌血症和毒血症,血流中的细菌留存于淋巴结、肝、脾和骨髓等处。
在细胞内繁殖,出现多发性转移病灶,释放内毒素,造成人体发热,并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的损伤。
在羊、牛、猪中,主要侵犯生殖器和乳腺组织,造成流产或早产。
2 布病的分布及流行状况布病是世界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目前流行范围仍较广,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其中有170多个国家有布病疫情报告,其余的国家因受战乱等各原因的影响未公布疫情。
近几年人与动物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布病疫情最清楚的是欧洲。
人畜间发病率较高的国家有:土耳其、希腊、西班牙、马耳他、意大利、苏格兰及原苏联的一些国家等。
在亚洲蒙古人民共和国人畜布病也比较严重[6]。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 OIE)统计的2003年14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布病疫情资料中有59个国家地区报告有人间疫情,报告66 323例新发病倒[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布病在世界部分地区有回升趋向,尤其在亚洲更为明显[8]。
印度新德里人间布病发病率原来只有0.96/10万,感染率很低,而最近有人调查各类职业人员感染率却达到28.6%~99.8%[9]。
我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对布病疫情调查、检测、报告、流行规律的探索和分析,以及布病疫情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研究。
全面开展了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重点专项问题研究。
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布氏菌的分型、鉴定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在疫情的监测和报告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国在1905年首次由Boone在重庆报告了两例布病患者,1932年,1938年在内蒙古王爷庙发现109 头牛中有21头流产,从流产牛胎儿中分离出两株牛种布鲁氏菌。
同年日本人北野正次等在吉林白城对羊布病进行调查,发现羊的感染率高达33%。
1938年日本人广木彦吉在白城发现布病病人,这些资料表明,我国解放前就有布病流行,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4]264-268。
但是鉴于布病发病特点,90年代以来,布病疫情呈持续增长态势,愈演愈烈。
国内在25个省市区以上有人畜布病疫情,西部、东北及华北省区疫情较严重。
1993年之后,我国以西部、东北及华北为主的全国大部分省区的布病疫情明显回升。
2004年布病发病率较上一年增加87%[10],见图1[6]34。
从中国人畜布病的疫情监测历史可以看出,80年代前人畜布病在中国疫情相当严重,由于政府重视,加强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
进入90年代以后,人畜布病的发病率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
但由于各种原因,自1995年开始人畜布病又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如图2[6]34。
1996年布病上报新发人数三十几例,20世纪90年代我国布病疫情较重的10多个省区,也是布病爆发点出现的省区: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内蒙古、西藏、吉林、新疆、河南和黑龙江等几个省区[11]。
尤其进入2000年以后,布病疫情强势走高,每年的报告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由全部37种报告传染病的第17位升至2006年的第10位,这种状况在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是极其罕见的,这进一步说明了当前布病疫情的严重性,防治的迫切性[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