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探析
大学思政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大学思政课中,法律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以“张三捡到钱包事件”为例,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案例分析1. 案件背景张三是一名大学生,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个钱包。
钱包内有身份证、银行卡、现金等物品。
张三当时并未查看钱包内容,也未找到失主。
在回家的路上,张三突然想到钱包内可能有钱,于是私自保留了钱包。
2. 法律问题(1)张三捡到钱包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2)张三是否应该归还钱包?(3)失主能否向张三追讨钱包内的现金?三、法律分析1. 张三捡到钱包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三捡到钱包后并未查看钱包内容,也没有发现钱包内有钱。
因此,张三捡到钱包的行为并不构成盗窃。
2. 张三是否应该归还钱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在本案中,张三捡到钱包后并未归还失主,而是私自保留了钱包。
因此,张三应该归还钱包。
3. 失主能否向张三追讨钱包内的现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权利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判决返还遗失物。
在本案中,失主作为钱包的所有权人,有权向张三追讨钱包内的现金。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张三捡到钱包的行为不构成盗窃。
2. 张三应该归还钱包。
3. 失主有权向张三追讨钱包内的现金。
五、启示1.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做到拾金不昧。
3. 面对法律问题,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依法行事。
4. 法律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环节,提高自己的法律应用能力。
总之,通过法律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律、应用法律,为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公民权益作出贡献。
法律融入思政教育的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法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将法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不仅是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宪法》教育为例,探讨如何将法律融入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一、背景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宪法教育往往被忽视或简化,导致学生缺乏对宪法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因此,探索将宪法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描述(一)案例背景某高校在2019年秋季学期开展了以《宪法》教育为主题的思政教育活动。
活动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的精神实质,增强宪法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案例实施1. 课程设置与改革- 宪法课程体系化建设:学校将宪法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开设《宪法》课程,并邀请法学专家进行授课。
课程内容涵盖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基本制度等。
-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等法律机构,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力量和法治的意义。
2. 课外活动与拓展- 宪法知识讲座:邀请法学专家举办宪法知识讲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宪法知识。
- 宪法主题征文比赛:组织学生开展宪法主题征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宪法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 宪法知识竞赛:举办宪法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宪法意识。
3. 网络平台与新媒体- 建立宪法教育网站:搭建宪法教育网站,提供宪法知识学习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 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宪法知识,扩大宪法教育的覆盖面。
(三)案例效果通过一系列宪法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的宪法意识和法治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宪法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在宪法知识竞赛中的成绩明显提高,对宪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法律融入思政教育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治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将法律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本文以《宪法》教育为例,探讨如何将法律融入思政教育。
二、案例介绍1. 案例背景某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将《宪法》教育融入思政课程。
该校思政课程教师结合专业特点,以宪法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宪法教育活动。
2. 案例内容(1)课程设置该校将宪法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将宪法知识融入课程内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宪法精神。
(2)宪法讲座学校邀请法学专家、法官等专业人士为学生举办宪法讲座。
讲座内容涉及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与公民权利、宪法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宪法。
(3)宪法知识竞赛为检验学生学习宪法的效果,学校组织宪法知识竞赛。
竞赛内容包括宪法的基本知识、宪法与公民权利等,激发学生学习宪法的兴趣。
(4)宪法主题班会各班级开展宪法主题班会,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宪法,增强宪法意识。
(5)宪法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实践,提高法律素养。
三、案例效果1. 提高宪法意识通过宪法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宪法意识。
2. 增强法律素养宪法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宪法的基本知识,提高了法律素养,为今后参与法治实践奠定了基础。
3. 培养法治精神宪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宪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宪法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启示1. 加强宪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重视宪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宪法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2. 创新宪法教育形式结合学生实际,创新宪法教育形式,提高宪法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法律案件分析大学思修(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大学生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例以一起大学生校园暴力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校园暴力事件的法律问题,旨在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案件概述某高校大学生李某,因与同班同学王某发生矛盾,于某日放学后,邀约几名同学对王某进行殴打。
殴打过程中,王某头部受伤,经鉴定为轻伤二级。
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李某等几名涉案学生被依法逮捕。
三、法律分析1. 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聚众斗殴罪是指聚众斗殴,情节恶劣的行为。
本案中,李某组织多人对王某进行殴打,造成王某轻伤二级,其行为符合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
2. 涉案人员责任(1)李某:作为组织者,李某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其他涉案学生:作为共同犯罪参与者,其他涉案学生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 法律依据(1)聚众斗殴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四、法律思考1. 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为预防校园暴力事件,高校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应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暴力行为。
同时,对涉嫌校园暴力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疏导和处罚。
3.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学思修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迫切需求。
思修法律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法律案件为案例,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探讨思修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一、案件背景某大学学生小王(化名),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经调查,小王在宿舍内盗窃了同学小张的笔记本电脑,价值人民币5000元。
案发后,小王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愿意赔偿小张的损失。
然而,小张对赔偿金额存在异议,认为小王应赔偿其电脑购买时价值人民币8000元。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小张遂向学校提出申诉。
二、案件分析1.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案中,小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了小张的笔记本电脑,且数额较大,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2. 盗窃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小王盗窃的笔记本电脑价值人民币5000元,属于数额较大,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3. 赔偿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应当赔偿损失。
本案中,小王盗窃小张的笔记本电脑,侵犯了小张的财产权,应当赔偿小张的损失。
关于赔偿金额,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应当赔偿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
本案中,小张的实际损失为其电脑购买时价值人民币8000元,小王应当赔偿小张该笔损失。
4. 学校责任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本案中,学校在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疏漏,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大一思政课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法律案件层出不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法律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
本文将以一起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件为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二、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命案。
受害人小王(化名)与嫌疑人小李(化名)系邻居,因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产生矛盾。
经过多次协商无果后,小李心生怨恨,于某日深夜持刀闯入小王家,将小王杀害。
案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三、案件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故意杀人案。
嫌疑人小李因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与小王产生矛盾,心生怨恨,最终导致小王不幸丧生。
该案件性质恶劣,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2. 法律适用(1)刑法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小李持刀杀害小王,情节恶劣,应依法判处死刑。
(2)民法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因租赁合同发生纠纷,双方当事人应协商解决。
本案中,小李与小王因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产生矛盾,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非采取暴力手段。
3. 案件启示(1)加强法治教育本案的发生提醒我们,要加强法治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通过法治教育,使人们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邻里关系和谐邻里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本案中,小李与小王因邻里纠纷引发命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要注重邻里关系,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3)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纠纷时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切勿采取暴力手段。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我们要依法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通过对这起邻里纠纷引发的命案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思政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法律案例分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
本文以“张三交通肇事案”为例,进行思政课法律案例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案例背景张三,男,30岁,某公司职员。
一天,张三驾驶一辆轿车行驶在市区主干道上,由于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撞上了前方正常行驶的公交车。
事故造成公交车司机重伤,公交车乘客不同程度受伤。
张三在事故发生后,主动停车并报警,随后被警方控制。
三、案件分析1. 张三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本案中,张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撞上公交车,造成公交车司机重伤,乘客不同程度受伤。
因此,张三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2. 张三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交通肇事罪的刑罚取决于事故的严重程度和犯罪情节。
在本案中,张三的行为导致公交车司机重伤,属于严重后果。
同时,张三在事故发生后,主动停车并报警,有自首情节。
综合考虑,法院判决张三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3. 张三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张三的行为导致公交车司机和乘客受伤,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总结1. 通过本案,我们可以看到,交通肇事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提高安全意识,确保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2. 本案中,张三在事故发生后,主动停车并报警,有自首情节,法院对其从轻处罚。
思政课分析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法律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法律案例进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培养法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例,从法律视角进行分析,探讨社会伦理与责任。
二、案例背景2019年,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命案。
被害人张某与被告人李某系邻居,因房屋漏水问题产生纠纷。
在多次协商未果后,张某心生报复之意,持刀将李某刺伤致死。
此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邻里关系、社会伦理和法律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三、法律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张某故意伤害李某并导致其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2. 民事责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张某因故意伤害李某,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本案中,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依法应承担行政责任。
四、社会伦理与责任1. 邻里关系本案中,张某与李某系邻居,本应和睦相处。
然而,由于房屋漏水问题,双方未能妥善解决矛盾,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这反映出邻里关系的紧张,以及社会伦理的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邻里之间应相互尊重、关爱,共同维护社区和谐。
2. 社会伦理社会伦理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共同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本案中,张某因个人恩怨,伤害他人生命,违背了社会伦理。
这警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维护社会伦理。
教育大学生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法律意识的普及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分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一、案例分析一:知识产权侵权案例背景:某大学学生小李是一名热衷于音乐创作的年轻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李在网络上发现了一首非常受欢迎的歌曲,觉得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很有创意,于是决定将其改编成自己的作品。
在未经原歌曲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小李将原歌曲的旋律和部分歌词进行了改编,并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使用了改编后的内容。
不久,原歌曲的著作权人发现小李的侵权行为,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知识产权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
本案中,小李未经原歌曲著作权人同意,擅自改编其作品并使用,侵犯了原歌曲著作权人的著作权。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一)发表权;(二)署名权;(三)修改权;(四)保护作品完整权;(五)复制权;(六)发行权;(七)出租权;(八)展览权;(九)表演权;(十)放映权;(十一)广播权;(十二)信息网络传播权;(十三)改编权;(十四)翻译权;(十五)汇编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作品的,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结论:本案中,小李的行为侵犯了原歌曲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案例分析二:合同纠纷案例背景:某大学学生小王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实习,该公司承诺实习期间给予小王一定的生活补贴。
思修课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修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法律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法律条文,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治素养。
本文将以一起合同纠纷案为例,分析相关法律问题,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案例背景2019年,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了货物的质量标准、交付时间、付款方式等条款。
然而,在货物交付过程中,甲公司发现乙公司提供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与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不符。
甲公司多次与乙公司协商解决,但乙公司拒绝承担违约责任。
无奈之下,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例分析1. 合同效力问题首先,需要确定合同是否有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在本案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购销合同符合合同法的基本要求,合同有效。
2. 违约责任问题其次,分析乙公司是否存在违约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乙公司提供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与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不符,构成违约。
3. 损害赔偿问题甲公司因乙公司的违约行为遭受了损失,包括货物本身的损失、检验费用、诉讼费用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4. 诉讼时效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大学思政课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件是检验一个国家法治建设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大学思政课中,通过对法律案件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本文以“李某某涉嫌强奸案”为例,对法律案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大学思政课法律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件背景2013年,李某某涉嫌强奸案震惊全国。
案件涉及多名女性,其中多数为未成年人。
该案暴露出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案件分析1. 犯罪主体分析李某某,男,1990年出生,系某知名企业员工。
从犯罪主体来看,李某某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但其法治观念淡薄,道德沦丧,导致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 犯罪动机分析李某某涉嫌强奸案的动机复杂,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求。
从生理需求来看,李某某在一段时间内沉迷于色情,导致其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从心理需求来看,李某某希望通过性行为获得满足感和控制感,但最终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 犯罪手段分析李某某在作案过程中,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对被害人实施强奸。
这表明李某某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手段恶劣,严重侵犯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4. 犯罪后果分析李某某涉嫌强奸案给被害人带来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也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该案暴露出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法律意识淡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
5. 案件处理分析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我国司法机关依法对李某某进行了审判,对其罪行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这表明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四、案件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治教育李某某涉嫌强奸案的发生,暴露出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此,我们要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治教育,使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加强执法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李某某涉嫌强奸案的处理,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大学思修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在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
本文将结合一起大学校园内的法律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和道德冲突,以期对大学生进行法律与道德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平。
二、案例背景某大学法学专业学生李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起涉及校园霸凌的案例。
该案例中,受害者张某因无力偿还校园贷,被多名同学以暴力手段进行欺凌,导致其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李某在了解情况后,决定站出来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一)法律问题分析1. 校园霸凌的法律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殴打他人的;(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三)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四)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五)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六)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七)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八)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在本案例中,多名同学对张某进行暴力欺凌,属于上述法律规定的“殴打他人”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涉嫌构成治安管理处罚。
2. 校园贷的法律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借款人可以提前偿还全部或者部分借款:(一)借款人提前偿还全部借款的;(二)借款人提前偿还部分借款的。
在本案例中,张某因无力偿还校园贷,被多名同学以暴力手段进行欺凌,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二)道德问题分析1. 诚信问题在校园贷中,借款人应当遵守诚信原则,按照约定的期限和金额偿还借款。
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探析
Se r i a l N O. 1 0 77
■思政 教 育与 学 生工作
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探析
郭秋玲
( 潍坊科技 学院, 山 东 潍坊 2 6 2 7 0 0 )
摘
要: 法律案例蕴 涵着丰富的思想教 育 内容 , 在 高校 育人过程 中, 法律 案例与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能够互融 共
促、 有效整合 。在 两者整合 的过程 中, 要注重找准整合的 契合点 , 注重整合方式的 多样化 , 还应 变革大学生思想
的评定方式。
关键词 : 法律 案 例 ; 大学生; 思 想教 育 ; 整 合
中图分类号 : G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4 1 0 7 ( 2 0 1 3 ) 0 9 — 0 0 7 9 — 0 2
一
、
法律 案例 与大 学 生思想 教 育整合 的可 能性
( 一) 法律 案例 的特 点 法律 案 例 的 编写 严 谨 、 典 型, 蕴 涵着 丰 富 的思 想教
育 内容 , 正确 使 用 能够 提 高 大学 生 的 思想 觉 悟 , 并 培养 其法律意识 , 它具有以下特点。 1 . 故 事 趣 味性 强 , 且情 节 复 杂 。法 律 案 例 以现 实 生 活 中人与 人之 间 的矛盾 与 冲突 为 主线 ,内容 涉及 经 济 、 恋爱婚姻 、劳动以及发生在大学生身边 的真实事例等。 法律 案例 中人物 间 的激烈 冲突 , 很 容 易 吸引学 生 跟 随着 冲 突 的发 展 , 去 思考 主人公 应 该怎 么做 , 不应 怎 么做 , 进 而会把相关信息反馈给 自己 ,哪些是 自己可以做的, 哪 些是 坚 决不 能做 的 。道德规 范 、 法 律 规则 会水 到 渠成 地 成 为学 生选 择 的行为 准则 。 2 . 具有 真实性 。法律 案例 是发 生在 生活 中甚 或我 们 身边 的真实事件 , 它的真实性特点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更 大 的震撼 。 马加 爵因为 现实生 活 中 的一 点琐 事 连杀 四名 舍友, 是什 么让 天 之骄 子变 得如 此 残忍 ? 马加 爵临 刑前 与 记者 的一 番交 谈道 出 了悲剧 发 生 的缘 由 : 人 没有理 想 二、 法律 案例 与大 学生思 想教 育整 合的必 要性 没有抱负, 就 很容 易 在 意 生活 中发 生 的琐 事 , 就很 容 易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价值观 、 理 因为鸡 毛蒜 皮 的事 而斤 斤计 较 , 胸无 大 志是 人 生 的一大 想观 、 道德观、 法制观、 爱 情 观 等很 多 方 面 的教 育 , 法律 悲剧 I l J 。 案例 对实 现 大学 生思想 教育 具有 多方 面 的积极 作用 。 3 . 具 有鲜 明的时代 性 。法律 案例 与 时代 的发展 密不 ( 一) 能够 增 强大 学生 的法制 意识 可分 , 一个 时代 的法律 案例 能够 折 射 出一个 时 代 的诸 多 法律对 人 们 的行 为能 够起 到指 导 与预测 的作用 , 不 让他们 知 道 社 会 问题 , 透 过这 些 问题能 够看 到 一个 时代 人 们 的思想 同类 别 的法律 案 例能 够指 导大 学生 的行为 , 状况 。针对 人们 的思想 现状 有针 对性 地 采取 措施 , 是 思 应该 做什 么 不应 该做 什 么 。受 社会 上 享乐 思想 的影响 , 想教 育 的应有 之 意 。近 年来 , 我 国高等 教 育获 得 了飞 速 在 校 的大学 生物 质攀 比心 理严 重 , 盲 目攀 比导致 近年 来 发展 , 但是教育繁荣发展的同时 , 也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 大 学生 财产 性犯 罪逐 年递 增 。 王某 为 了给女 朋友 买生 日
思政实践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实践法律案例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精神。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结合思政教育,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背景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小张,在课余时间参与了一项网络兼职活动。
兼职内容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广告,以赚取佣金。
起初,小张认为这只是一项简单的兼职,不会触犯法律。
然而,在连续发布虚假广告一个月后,小张因涉嫌欺诈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层面(1)涉嫌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小张的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小张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虚假广告,诱使他人购买虚假商品,骗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触犯法律。
(2)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思政教育层面(1)法律意识淡薄:小张在参与兼职活动时,对法律意识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
这反映出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力度不够。
(2)道德观念缺失:小张在兼职过程中,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其行为反映出道德观念的缺失。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3)法治精神培育:小张在面临法律制裁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悔过。
这表明,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应注重法治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法律知识普及:高校应将法律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强化道德教育: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思修法律案例分析大学生(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在校园内遭遇侵权事件的数量逐年上升。
这些侵权事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在校园内遭遇侵权事件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2018年5月,某高校学生李某在校园内被同学王某推倒,导致李某腿部骨折。
事发后,李某要求王某及其家长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王某及其家长认为李某的受伤与自身无关,拒绝赔偿。
李某无奈之下,向学校提起诉讼,要求学校承担相应责任。
三、案例分析1. 侵权行为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行为。
在本案中,王某的行为明显属于侵权行为,其推倒李某导致李某受伤,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
2. 侵权责任分析(1)王某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王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因此王某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学校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学校在教育、管理、服务等活动中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学校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在本案中,学校在校园内发生侵权事件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侵权行为,也未对李某进行及时救治,因此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疏忽,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3. 案件处理(1)王某的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行为人应当赔偿受害人因此受到的损失。
在本案中,王某应当赔偿李某因受伤而产生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损失。
(2)学校的责任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疏忽,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对王某及其家长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②对学校安全管理进行整改,加强校园安全防范措施;③对李某进行慰问,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四、案例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应当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了解自身权益,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大学思政课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分析真实法律案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法治精神。
本文以“某某公司劳动争议案”为例,对法律案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件背景某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生产。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效益逐年下滑。
为降低成本,公司于2019年5月单方面解除与部分员工的劳动合同。
此举引发了员工不满,双方陷入劳动争议。
三、案件争议焦点1. 公司是否具备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依据?2. 员工是否可以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3. 如何界定双方在劳动争议中的责任?四、案件分析1. 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本案中,公司以效益下滑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但未提供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不能胜任工作、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合法依据。
因此,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属于违法解除。
2. 员工要求赔偿金的合理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支付赔偿金。
本案中,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员工有权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下列标准支付赔偿金:(一)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二)赔偿金。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在大学生活中,一些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法律问题。
本案例将以一起大学生纠纷案件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在思政法律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案例描述(一)案件简介甲乙两人系同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因宿舍问题产生矛盾。
甲认为乙在宿舍内经常大声播放音乐,影响其休息,而乙则认为甲经常在宿舍内看电影,声音过大,影响其学习。
双方多次沟通无果,矛盾逐渐升级。
一天,甲在宿舍内将乙的笔记本电脑摔坏,乙遂报警。
(二)案件经过1. 警方调查警方接到报警后,对案件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甲承认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将乙的笔记本电脑摔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2. 学校处理学校得知此事后,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经调查,甲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学校决定给予甲留校察看的处分。
3. 案件调解在警方的调解下,甲乙双方达成和解。
甲赔偿乙笔记本电脑的损失,并向乙道歉。
乙也表示谅解,双方恢复友好关系。
三、案例分析(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本案中,甲乙两人均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甲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未能理智地处理矛盾,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乙在遭受损失后,选择报警解决问题,体现了其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
(二)思政法律教育的重要性1. 增强法律意识通过思政法律教育,大学生可以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培养法治素养思政法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素养,成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公民。
3. 促进和谐校园通过思政法律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预防和减少校园纠纷,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四、启示与建议(一)加强思政法律教育1. 开设相关课程高校应开设思政法律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大学生思政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逐渐转变,对物质的追求日益增长。
然而,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信用记录等原因,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在此背景下,“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贷款方式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监管不力、部分平台存在欺诈行为等原因,导致“校园贷”问题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起“校园贷”事件为例,分析其中的思政法律问题。
二、案例分析1.事件背景2017年,某高校大学生小李(化名)因急需资金购买手机,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APP申请了1000元贷款。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小李发现该APP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贷款利率高达20%,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其次,还款期限短,每月需还款150元;最后,在还款过程中,小李不断接到骚扰电话,威胁其家人。
无奈之下,小李向学校求助,并报警处理。
2.事件处理接到报警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
经查,该APP平台涉嫌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警方依法对该平台负责人进行刑事拘留,并责令其退还所有受害学生的贷款本金及利息。
3.思政法律分析(1)思政教育问题首先,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校园贷”的危害认识不足。
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权益的保护。
其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诚信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2)法律问题首先,该“校园贷”平台涉嫌非法放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暴力催收行为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三、结论“校园贷”事件暴露出我国大学生在思政法律方面的诸多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
学校和家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消费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校园贷”平台的打击力度。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校园贷”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放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在校园内外面临着各种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困惑,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二、案例描述小王,男,20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
小王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但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一次,他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网络暴力的文章,于是心生恶念,决定通过发表侮辱性言论来报复文章作者。
于是,他在网上匿名发表了一系列侮辱性言论,导致文章作者受到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随后,文章作者将小王告上了法庭。
三、案例分析1. 思想道德问题(1)道德观念淡薄:小王在发表侮辱性言论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反映出他道德观念淡薄。
(2)缺乏责任感:小王在网络上发表侮辱性言论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逃避现实。
2. 法律问题(1)侵犯他人名誉权:小王在网络上发表侮辱性言论,侵犯了文章作者的名誉权。
(2)涉嫌诽谤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小王的行为可能构成诽谤罪。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1)提高道德素质:通过开展道德教育课程、举办道德讲座、组织道德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责任感。
(2)培养文明上网意识: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不发表侮辱性言论,尊重他人。
2. 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1)普及法律知识:通过开设法律课程、举办法律讲座、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2)强化法律意识: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五、结论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有助于培养一代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以一起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困惑,以及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探析郭秋玲(潍坊科技学院山东潍坊 262700)摘要:法律案例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法律案例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够互融共促、有效整合。
在两者整合的过程中,要注重找准整合的契合点,注重整合方式的多样化,还要变革大学生思想评定的方式。
关键词:法律案例;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近年来,象大学生马加爵、药家鑫因价值观扭曲、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违法犯罪的案例时有发生,类似案例的发生淡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化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文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阻碍。
所以,在新形势下探究实现法律案例与思想教育的有效整合,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能性(一)法律案例的特点法律案例的编写往往严谨、典型,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正确适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并培养其法律意识,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故事趣味性强,且情节复杂。
法律案例以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主线,内容涉及经济、恋爱婚姻、劳动以及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等。
法律案例中人物间的激烈冲突,很容易吸引学生跟随着冲突的发展,去思考主人公应该怎么做,不应怎么做,进而会把相关信息反馈给自己,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
道德规范、法律规则会水到渠成的成为学生的选择的行为准则。
2.具有真实性。
法律案例是发生在生活中甚或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它的真实性特点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大的震撼。
马加爵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点琐事连杀四名舍友,是什么让天之骄子变得如此残忍?马加爵临行前与记者的一番交谈道出了悲剧发生的缘由:人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就很容易在意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就很容易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斤斤计较,胸无大志是人生的一大悲剧。
[1]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法律案例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一个时代的法律案例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诸多社会问题,透过这些问题能够看到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况。
针对人们的思想现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是思想教育的应有之意。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教育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一就是在校大学生屡屡出现违法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并且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以财产性问题居多,这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发展经济不可忽视人们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实效性弱化。
重利轻义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弱化的的主要表现,因为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的人数急速增长,但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增长过快的毕业生与社会的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就业利益的驱动下,在校的大学生自然更青睐专业知识这一硬实力,忽视思想素质培养这一软实力。
合适的法律案例的展示,能够使大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事先做人!2.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理论的正确性存在质疑。
在学校,大学生听到的是教育者对“诚实守信”的溢美之词,在校外,大学生看到的是某些不法经营者投机取巧赚取巨额财富。
耳听与眼见的巨大落差使得大学生质疑思想教育的正确性。
当我们把大量因不“诚实守信”而落入法网的法律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从内心反思良好的思想品质对事业的影响。
总之,鲜活的法律案例因其特有的优势,能很好的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弥补大学生思想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调枯燥的不足,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能够与思想教育互融共促、有效整合。
二、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价值观、理想观、道德观、法制观、爱情观等很多方面的教育,法律案例对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能够起到指导与预测的作用,不同类别的法律案例能够指导大学生的行为,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受社会上享乐思想的影响,在校的大学生物质攀比心理严重,盲目的攀比导致近年来大学生财产性犯罪逐年递增。
王某为了给女朋友买生日礼物,不惜把曾家教过的一名11岁小男孩绑架;周某为了买一款更高档的手机,不惜拦路抢劫……法律案例的展示能够让大学生预知绑架、抢劫的法律后果,畏于法的严惩而谨行,进而自觉树立有法必依的法制意识。
(二)能够纠正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中学时期,重视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价值观教育有所不足,再加上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进入大学以前学生的价值观往往是不成熟、不系统的,所以大学时期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进入大学生后,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明显增多,因此他们尚未成熟的价值观必然会受社会中一些黑暗、腐朽堕落的人和事影响,使得不少大学生面对诱惑时迷失自我,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
法律的强制性使得大学生不得不考虑违法犯罪的代价,在对得到的利益与付出的代价权衡之后,不得不扭转错位的价值观。
[2](三)法律案例的运用能够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的态度对潍坊科技学院、潍坊学院、潍坊教育学院等十所高校调查显示,恋爱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
因爱生恨,毁对方容貌的有之,杀死对方的有之,大学生对待恋爱的迷茫,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
法律案例蕴涵的丰富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进而能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自觉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所以,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是必要的举措。
三、法律案例运用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径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恰当的援引法律案例,能够极大的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在这一措施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整合的方式应多样化要做到把社会的主导思想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指导思想,教育方式应多样化。
信息网络化是时代鲜明的特点,大学生也喜欢从网络获取信息,所以实现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首选方式是利用校园的网络平台,实现案例的网络化;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在授课过程结合授课内容选取恰当的法律案例教学也是实现两者整合的重要方式;再次,通过墙报、宣传栏等校园文化宣传法律案例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警示作用。
(二)整合应选准契合点法律案例能否起到预想的思想教育作用,找准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契合点是关键因素。
要选准两者的契合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原因。
目前,大学生思想困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方面,具体表现为:(1)在校期间,教师总是在讲无私奉献,教育大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大学生在校内看到的是某些教师为获取金钱利益,把主要精力放在兼职的事业上,对授课这一本职工作却敷衍了事;在校外,看到的是某些人民的公仆表面上喊着为人民服务,背地里却蝇营狗苟。
教育理论与社会现实的一些不统一,使得大学生思想产生深深的困惑。
(2)感情挫折也是大学生思想出现困惑的原因。
对3128名大学生调查,“从小至今,你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67.2%的学生回答是感情受挫,包括父母离异、失恋、朋友闹翻。
由此可以看出,亲情、爱情、友情是大学生十分看重的因素。
(3)从高校培育人的角度来看,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思想素养提升的问题。
高校的这种育人模式,忽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困惑,导致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
只有把握了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找到问题的根源,才可能对症下药,我们选择法律案例进行宣传教育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譬如,针对大学生对待爱情的盲目与盲行,开设一个爱情专题法律案例的宣传,会激荡大学生的灵魂,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王某与美丽的空姐邂逅,对美丽的空姐一见钟情,之后展开猛烈的追求,其不知美丽的空姐已是有夫之妇,但空姐为了报复花心的丈夫答应了王某的追求并开始了同居,王某为了讨空姐的欢心时常牺牲工作时间与她相聚,从此对工作心不在焉,最终丢了报社首席记者这一难得的职位,工作没了,收入没了,美丽的空姐也因此离开了王某,王某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王某一气之下将俩人亲密的照片上传到网络,美丽的空姐因此被航空公司开除,空姐气不过,一纸诉状以王某侵犯其隐私权、名誉权起诉到法院,法院经审判判决王某承担1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王某与空姐最终两败俱伤。
这一法律案例促使大学生不得不进行反思:学业爱情,孰轻孰重?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游戏爱情最终会导致什么结局?这种真实的法律案例援引入教学过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挖掘法律案例中蕴涵的思想教育因素。
法律案例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譬如,盗窃、抢劫、绑架等一类的财产性犯罪,折射的是大学生的拜金主义思想;侵犯著作权一类的犯罪折射的是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侵犯隐私权、名誉权一类的案件折射的是大学生尊重他人的思想……要实现法律案例的思想教育功能,必须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教育内容。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对法律案例的筛选,充分发挥在两者的整合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譬如,发现大学生周末、假期兼职打工上当受骗的现象,选择劳动合同纠纷方面的法律案例对大学生加强安全防范的思想教育。
[3](三)对大学生思想评定方式应有相应的变革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评定实行严格的加减分制,比如,参加院级歌咏比赛得一等奖加10分,二等奖加5分,三等奖加2分;参加院级体育比赛加2分,参加市级体育比赛加10分,参加省级体育比赛加20分……得分越高思想评定成绩越高,这种思想评定方式严重背离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思想教育的目的通过对受教育着施加一定的影响,把社会的主导思想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进而外化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行为。
在我们学校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的评定与上述加分因素脱钩,而对思想道德进行“纯粹”的评价,力求摆脱“功利”的影响。
具体采取如下评定方式:日常行为表现占考核总成绩的40%,辅导员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分别占10%、 15%、15%。
这种全方位考核方式,对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养成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四)学校领导要重视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利用法律案例进行思想教育,必须要搭建优良的宣传平台。
而宣传平台的搭建,需要资金的支持,学校领导的支持,是资金获取的先决条件。
没有相应宣传平台辅助,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就会成像水失去了源头、树木失去了根本。
同时,学校领导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人力资源,积极与司法部门联系,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近距离聆听法律案例的机会,真正做到法律案例进大学生的眼、入大学生的耳、进大学生的心。
[参考文献][1] 罗苟新.法律案例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3):156-157.[2]何江坤.浅议法律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02):53-54.[3]徐柏才.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09):150-152.Legal case with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analysisGuo qiulingAbstract: the law case contains rich thought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legal case, an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jointly promote mutually melt, effective integr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must pay attention to find the correspondency of integr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but also change the wa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evaluation.Keywords: legal cas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