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遮蔽中建构:新媒体时代的旧媒体艺术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技术与美术的结合与发展——评《数字媒体艺术》
书评•广告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技术与美术的结合与发展—评《数字媒体艺术》高玉臣(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河北唐山064100)在技术加速迭代、信息爆炸发展的时代,美学已深入渗透于视听文本等,其内容融入日常生活、精神文明、传媒文化等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态度和审美习惯,参与构建人类的良好生存空间。
观照现实,可以清晰看到当代人正面临审美泛滥的冲击,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刻不容缓,亟待突出美术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因此,在新媒体浪潮的影响及技术革新带来的有利环境下,美术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是敏锐把握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关键,对于重构新媒体时代的美学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
“它(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精神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以数字化媒体方式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的统称。
”这充分表现了艺术在科技作用下巨大的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为保障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其相应的大学学科教育应运而生。
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表示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设计学类(130508)和计算机类(080906)。
数字媒体艺术结合了技术与艺术,特别是代表着美学传统的美术,在美学层面推动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时代难题,拓宽技术红利下的研究视野。
本文通过简要评析《数字媒体艺术》一书,探讨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技术与美术的结合与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由邹梅和董璐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12月出版,是面向大学生的一本专业基础教材。
该书旨在加深对“技术”和“艺术”概念的本质思考和体验,围绕数字艺术的核心和一般规律,了解与掌握技术和美术相结合后所表现的作品光鲜亮丽的外在形式,以及内在的深刻思想。
该书内容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是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时代背景、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艺术、数字媒体与广告艺术、数字平面涉及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教育。
1.论述题阅读《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撰写读书
1.论述题阅读《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撰写读书摘要:I.引言- 介绍《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 阐述本书对于新媒体和旧媒体融合现象的探讨II.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 定义新媒体和旧媒体- 分析两者之间的冲突与差异III.新媒体与旧媒体的融合- 探讨新媒体与旧媒体融合的原因- 分析融合后的新媒体与旧媒体的特点IV.融合文化的影响- 讨论融合文化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分析融合文化对于传统媒体产业的冲击V.结论- 总结《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的主要观点- 提出对于新媒体与旧媒体融合现象的思考与展望正文:引言在当今信息社会,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
本文将对该书进行简要的读书笔记。
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新媒体与旧媒体之间的冲突源于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
新媒体主要是指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以互动、个性化和多媒体为特点的信息传播方式。
旧媒体则主要是指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方式。
新媒体与旧媒体在传播方式、内容生产、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冲突。
新媒体与旧媒体的融合尽管新媒体与旧媒体之间存在冲突,但两者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方式:新媒体与旧媒体在传播方式上的融合,表现为传统媒体纷纷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新媒体也在不断吸收旧媒体的优秀元素,提高自身的传播效果。
2.内容生产:新媒体与旧媒体的融合在内容生产方面表现为,传统媒体在内容创作上开始借鉴新媒体的互动、个性化等元素,新媒体也在不断吸收旧媒体的专业制作能力,提高内容质量。
3.商业模式:新媒体与旧媒体的融合在商业模式方面表现为,传统媒体开始尝试新的盈利模式,如付费阅读、广告合作等,新媒体也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与旧媒体实现共赢。
浅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体艺术
文化艺术研究 A Study of Culture and Art217浅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体艺术孔莹莹(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000)摘要:中国当代艺术系统中的艺术形式多样而丰富,而艺术的发展又与社会环境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以新媒体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向,探讨新媒体艺术的独特属性和艺术观念,并试图解析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技术;当代艺术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科技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不仅发展速度迅猛,而且成果斐然。
近几年,数字技术异军突起,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全新领域,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也包括艺术。
技术与艺术在这一时期互相交融、充分结合,其深度和广度使得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发展路径变得扑朔迷离、错综复杂。
科技与艺术互相影响与吸收,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一方面体现在与新技术、新媒介相伴相生的新的艺术类型,如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上,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使传统艺术的传播、接受等生存状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由此衍生出来的新媒体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技术的催生下成为当代艺术里一支重要的队伍,并在技术的推动和艺术家们的创作努力下,逐渐派生出一些独特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一些独特风格。
一、新媒体艺术特点如果说新媒体艺术是寄生于技术发展的一种艺术流派,那么它除了艺术的普遍基本特征以外,还打上了技术的烙印,贴上了“新”媒体的标签。
在高新科技的加持下,这种艺术形式改变了艺术家们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时也扩大了艺术传播范围,丰富了艺术交流的途径。
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处于当代艺术系统中的新媒体艺术的几个基本特征:(一)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形式灵活自由新媒体艺术系统中的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更加自由灵活的形式,源自它对于传统化的媒介约束限制的摆脱。
新媒体艺术概论课堂PPT
技术 → 媒介 → 艺术
近20年来,无论物质还是时间和空间,都不 再是自古以来的那个样子了。人们必须估计到, 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 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 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瓦尔特·本雅明
7
1905年,从电影的诞生起,摄影、机械、技术与艺术开始了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 电影媒介的出现成为撼动传统艺术的撬杠,成为“机械+艺术”的典范。与此同 时,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娱乐工业开始萌芽。
• 强调聚合各种媒体形态,打破不同媒体的界限, 让多个媒体平台承载多媒体内容的生产(如同一 信息,对其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充足和研发,针对 媒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报道方 式,发挥媒介本身的个性)
36
还是基于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通常都蕴含了机
械、技术、大众、民主、传播、通俗、解构、拼
贴、时尚、商业、和娱乐等要素。
• 一方面,新媒体艺术具有明显的“技术化的艺术” 特征,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与广义的媒体艺术
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也可以说它是媒体艺术的 一部分。
16
2.麦克卢汉理论与媒体艺术
世界著名媒体理论家马歇 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19术 的诞生
波普之父——理查德·汉密尔顿
《是什么似的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15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
媒体艺术,无论是基于印刷媒介、光学媒介、
34
2.沟通与互动
• 基于传统的大众媒体传播是一点对多点的传播, 传播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传播者和媒体处于垄 断地位。
非连续性文本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
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
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
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
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
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
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
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
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
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材料二: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
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
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
网络时代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展望
网络时代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展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艺术在网络时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创作和表达的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互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电子艺术和概念艺术。
当时,艺术家开始利用电子设备和计算机进行创作,探索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二、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互动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具有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点击按钮等方式参与到艺术作品中,与作品进行互动和沟通。
2.多媒体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融合了多种媒体元素,如图像、声音、视频等,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3.实时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是实时生成的,艺术家可以通过编程和算法等方式实时生成艺术作品,使作品具有变化和动态性。
4.虚拟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具有虚拟性,艺术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一个虚拟的艺术空间,使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艺术在未来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元素与现实世界进行融合,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未来,艺术家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创造出更加逼真和沉浸式的艺术作品。
2.人工智能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新媒体艺术带来新的突破。
未来,艺术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出具有智能和自主性的艺术作品,使观众与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
3.跨界合作的增加: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合作。
未来,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等将更加密切地合作,共同创造出更加创新和有趣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策略创新
有些地区或群体可能无法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
02
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
由于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形式多样化,教育质量也参差不齐,需要建
立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
03
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冲突
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处
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开展互动式教学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 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 论、合作创作等活动,提 高学习积极性。
拓展实践教学
加强与艺术机构、企业等 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 会,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和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艺术教育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
发现问题并改进。
作品。
新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实践
在线教育平台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 学习环境。
数字美术馆与博物馆
通过数字技术展示和传播艺术品,让学生更便捷地欣赏和学习。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教学
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新媒体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优势与局限
挑战
新媒体时代也带来了信息泛滥、文化 同质化等问题,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 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适 应。
新媒体时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个性化教育
利用新媒体技术,针对不同学生 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
学内容和方式。
跨学科融合
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培 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互动与参与
优势
新媒体技术为艺术创作和教学提 供了更多可能性,丰富了教学手 段和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 生的学习体验。
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创作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创作的机遇与挑战分析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形式更多样、互动性更强。
在这个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创意和作品。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传统的影视艺术创作主要依靠传统的电影院和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受制于时间、地点和资金等因素。
而在新媒体时代,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传播,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观看各种影视作品。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影视作品可以更广泛地传播,观众群体也更加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影视艺术创作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创作者可以更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创作更多元化和符合当代需求的作品。
观众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观看内容,促进了影视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下,影视艺术创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2 影视艺术创作的现状影视艺术创作在当前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电影院观影模式逐渐被在线视频平台所取代,人们在家中就能够随时随地观看影视作品,这种便利和自由度极大地拓展了影视作品的受众范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影视艺术创作的影响力和触达率也随之增加。
影视艺术创作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由于新媒体时代的竞争激烈,导致了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影视作品缺乏创新和独特性,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一些低质量的影视作品也能够迅速扩散,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品质和声誉。
观众的快餐化需求也导致了一些影视作品的表面化和浅显化,影响了创作的深度和思考性。
影视艺术创作在新媒体时代下既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
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
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
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
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历史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
只有这样,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开始了在整个20世纪,摄影本来是记录性和纪念性的工具,而艺术家则从中抽离出了摆拍和拼贴的技术手法,结合图像的本身的客观性,将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个人叙述方式,从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摄影、辛迪·谢曼的假和杰夫·沃尔的伪“真实”等等。
在录像艺术中,艺术家们结合电视的创造出和大众电视节目的不同的“艺术性电视节目”,从而出现了白南准的“电视电子画”“延长电影”等等。
发展图像的结合给人抽象的印象,它包含一种能创造任何可能性的文化,掩盖在这种文化之下的是成熟的知识。
就像摄影术和电影胶片是上个世纪之交的重大视觉技术发展一样,数码技术是一个新的世纪之交的视觉技术发展。
同样,它也必然会影响到视觉艺术的发展。
拼贴和传统的暗房工艺中的多次曝光和多底合成,在技术上己被更方便也更强大的数码影像所替代。
数码处理是图形的拼盘,它比起手工时代的暗房*作在技术上更圆熟完美。
摄影的力量来自人们对其客观性的信任(尽管事实上他的客观性是可疑的),幻想世界式的数码蒙太奇在因为其貌似客观而获得信任的同时,埋下了无数的机关,吸引了长久和反复的凝视,客观形象摇摇欲坠的危机感带来了真假之间强大的张力。
数字时代下新媒体艺术创作思维的转变
数字时代下新媒体艺术创作思维的转变【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艺术创作思维正在发生转变。
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时代的媒体艺术概述以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指出新媒体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在探讨了多媒体艺术的兴起,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性,跨界合作和跨平台创作,用户体验与感知的考量,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
结论部分讨论了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未来趋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以及数字时代艺术创作思维的转变。
新媒体的出现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创作可能性和表达方式,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观众参与和感知。
数字时代下的新媒体艺术创作思维的转变将为艺术世界带来更多创新和进步。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媒体、艺术创作、思维转变、多媒体艺术、参与性、互动性、跨界合作、跨平台创作、用户体验、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应用、未来趋势、融合。
1. 引言1.1 数字时代的媒体艺术概述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媒体艺术的一次颠覆,更是对艺术创作思维的一次革新。
在数字时代,艺术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而是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等工具,创作出充满创新和前卫感的作品。
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从数字雕塑、交互式装置到虚拟现实等,都展现了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活力。
数字时代的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媒体形式,更是一种表示和传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通过数字媒体艺术,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和理念传递给观众,引发他们对当代社会、科技和人文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数字时代的媒体艺术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让观众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和感官享受。
1.2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1. 媒体形式: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而新媒体则是指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数字化平台。
2. 传播速度: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和分享,而传统媒体的发布需要经过编辑、印刷等环节,通常需要较长时间。
3. 互动性:新媒体具有更强的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评论、点赞、分享等,而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较弱,用户只能passively接收信息。
数字媒体时代的新媒体艺术研究
数字媒体时代的新媒体艺术研究第一章:引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也催生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跨越了传统艺术形式的限制,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和计算机程序来创作、展示和交互,成为数字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跨界化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审美和创造空间,也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第二章:新媒体艺术介绍新媒体艺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以计算机可视化、虚拟现实、数字图像和声音技术为主要媒介。
随着技术和人类文化交流的发展,新媒体艺术逐渐扩展到互联网、移动终端、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新媒体艺术作品一般具有互动性、多媒体综合性和数字技术呈现性等特征。
它不仅展现出数字化媒体的革新性,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观念的变迁。
在新媒体艺术中,数字技术与艺术语言相结合,呈现出新颖、丰富的艺术魅力。
第三章:数字媒体技术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数字媒体技术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艺术在创作、展示和交互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创作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媒介和创作工具,降低了制作和表现成本,同时也实现了更多创新。
艺术家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更丰富、更独特的表达和观念传达。
例如,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极其复杂的雕塑,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逼真的沉浸式体验。
在展示方面,数字媒体技术的普及也开创了新的展示形式和体验方式,包括网站、应用、虚拟现实展览等等。
数字化展示方式也让艺术品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观展方式。
在交互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也为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通过数字技术,艺术家可以和观众进行更频繁、更密切、更有意义的互动。
观众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展览和社交媒体,参与到艺术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来,成为活跃的参与者。
新高考语文 2021届小题必练5 信息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 学生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等人在《文化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使用了“媒介素养”的概念,指出媒介对青少年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需要对信息进行识别和批判。
直到20世纪80年代,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早,以抵御文化侵袭和适应多元文化特征为出发点,安大略省最先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其教育大纲指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技术和手段以及这些技术手段可能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1989年,该省教育部发布了《媒介素养:资源指南》。
1991年加拿大成立了“加拿大媒介协会”(CAME),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教育培训。
同一时期美国也成立了“媒介素养中心”(CML),2005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问题,并将五类问题和子问题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数学、卫生、社会学习相关联,受到广泛关注。
美国CMI提出的媒介素养的五个核心问题是,一,谁制造了信息;二,它使用了怎样的技术手段来吸引我的注意力;三,不同的人对这条信息可能会有怎样不同的理解;四,这条信息含有/隐含了怎样的价值、生活方式或观点;五,为什么会发出这条信息。
1997年中国社科院卜卫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是我国内地较早介绍媒介素养研究的论文。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并出台相关文件和行动指南。
(摘编自《“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材料二:当我们天真地打开脸书(Facebook)给一个朋友发留言、消息时,我们很可能当时并不会意识到那些正在影响我们思想、观点、行为和世界观的力量。
如果不具备媒介素养,个体很可能成为那些不诚实、不健康的媒介习惯的牺牲品。
当涉及物质财产和个人问题时,人们会懂得隐私的概念,不会轻易告诉他人自己智能手机的密码及支付密码。
但是我们还没有明白或意识到,我们在网上做的所有事情都正在被有关平台收集、分析,并用来创建一个非常准确的用户个人资料,然后被卖给出价最高的人。
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创作:新媒体与创新表达
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创作:新媒体与创新表达提出问题:在数字化时代,艺术创作与传统的方式已经不再限于纸上绘画或雕塑,而是融合了新媒体的元素。
数字化时代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哪些变革?新媒体如何催生了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引言: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充满创新与变革的时代,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特别是数字媒体的兴起,使得艺术的创作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数字媒体与艺术的结合,使得艺术家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表达出丰富多样的创作想法。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创作,聚焦于新媒体与创新表达。
艺术创作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艺术创作所面临的最大变革莫过于数字媒体的兴起。
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局限于纸上绘画、雕塑等有限的媒介,而数字媒体的出现让艺术家能够利用光影、声音、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作。
数字媒体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手段,使得艺术创作更加自由、丰富多样。
数字媒体让艺术变得更加互动数字媒体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便是互动性的增强。
传统的艺术作品往往是静态的,观众只能通过眼睛去欣赏作品。
而在数字化时代,艺术作品可以通过互动技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动作感应等技术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这种互动性的增强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艺术作品,使得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数字媒体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的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创作打破了这些限制。
艺术家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创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例如,艺术家可以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的环境,在其中进行绘画、雕塑等创作活动。
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减少了艺术家的物质成本,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
此外,数字媒体还通过网络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迅速传播,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广泛地与观众交流。
新媒体与艺术表达的创新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不仅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创作方式,还催生了许多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新媒体的解构与重构
传统 媒 体 的 电子化 ,但 随着 新 媒体 互 在 的 门 户网站 属 于 安静 传 播类 型 ,但 家 ,但 即 使这 样 ,与新 媒体 平 台数 量
动能 力 增 强 ,尤 其是 大 量社 交 媒体 出 此 种安 静 的风 格 被 后来 的 互动 评 论和 相 比 ,传 统媒 体 不及 新 媒体 九 牛之 一
现 ,新 媒体 的传播 形 式 已经 与 传统 媒 转 载分 享所 替 代 ,互动 成 为新 媒体 的 毛 。在 新媒 体 领 域 ,网站 、博客 、微
体 大 为 不 同 。从 只能 浏 览到 能 够 留言 重要 风 格之 一 。新 媒 体 并 非生 来就 带 博 、微 信 、公 众 号 ,每 一类 平 台数 量
导 传播 变 为 草根 之 间 的互 动传 播 。新 知 识百 科 、影 视 综 艺为 主 ,但 在 具体 跟 潮 流 ,并 引导 潮 流 ,如此 才 断 变换 ,新媒 内容构 成 方 面却 依 然有 很 大不 同 。新 传 媒 市场 的激 烈竞争 。新媒 体 对 自身
我 更新 换代 。
的 内容 就 会 与媒 体 自身生 产 的 内容 大 息传播模式尤其是交流模式 ,是在更
形 式 解构 。新媒 体 在形 式 上 的 自 为 不 同 ,新媒 体 内容 的解 构将 不 可避 高 层 面上 回 归 了原始 ,实现 了点对 点
我解 构 是 技术 发 展 、受 众 需求 和媒 体 免 地 由受 众来 集 体 完成 。另外 ,新媒 传 播 ,新 媒体 对 传统 媒 体 的深 度解 构
竞 争 的必 然 结果 。新 媒 体 从早 期 的 网 体 不但 有 其 独特 的 新媒 体 基 因 ,还有 就 是 让人 与人 之 间 的信 息 传播 回 归原 站 、论 坛 ,到后 来 的博 客 、微 博 ,再 市 场基 因 ,这 与我 国传 统 媒体 的 官办 始 模式 ,而这 必 然给 极 富 距离 感 的传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教育变革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教育变革发布时间:2022-06-21T03:05:28.625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2月第4期作者:吴婉婷贾志杰[导读] 新媒体作为当下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为国内艺术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吴婉婷贾志杰(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55)摘要新媒体作为当下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为国内艺术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面临由新媒体带来的艺术教育发展契机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随之而来的艺术教育地区差异化。
关键词新媒体国内艺术教育教育变革【作者简介】吴婉婷:(1983年3月——),女;博士;汉族;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贾志杰(1996年3月——),男,硕士;陕西人;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昆明城市社区艺术建设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J0456)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当代艺术与科技结合日益密切,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
新媒体进入创作领域后,艺术表达媒介和传播媒介的改变,影响和改变了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创作技法,同时更为当代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对于西方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逐渐将新媒体引入艺术教育,国内相关艺术院校虽已认识到新媒体在艺术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较少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依旧在延续传统,并未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对艺术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为国内综合性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思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充分发展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应正视伴随新媒体而来的艺术教育地区差异化。
一、新媒体的内涵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当下学界众说纷纭。
我们有必要先将“新媒体”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区分。
首先,新媒体不同于传统传播载体和平台,它具有高度的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一章概述
导航
短信、微博、twitter、iFrick facebook……
电影、电视、收音机、视频、 移动社区、虚拟漫游 动画、音乐、游数戏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一章概述
1.1 媒体与媒体艺术 传播史:人类信息传播的历程
Review of media & communication history
• 什么是媒体? • 媒体的演化和特征? • 如何进一步理解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一章概述
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什么是媒体和数字媒体? 媒体和信息有什么关系? 媒体研究关注哪些内容? 为什么要研究媒体? 媒体的历史演化和特征? 人类在进化历史上是如何传播信息的? 媒体是如何发展的? 媒体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媒体是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 如何理解数字媒体及其艺术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一章概述
课程内容的线索与框架
01 定义 definition
04 历史 history
•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 •复合结构 composite structure •实践性 Practical
02 特征 features •连结性 Convertibility •交互性 Interactivity •技术性 Technology •多媒体性 Multimedia
课程内容简介0102030504定义definition特征features类型types关系relationship历史history06总结conclusion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traditionalart新媒体艺术与技术technology新媒体艺术与当代艺术contemporaryart新媒体艺术与数字生活digitallife连结性convertibility交互性interactivity技术性technology多媒体性multimedia时间线索time技术线索technology影像艺术videoart影像装置艺术videoinstallation交互艺术interactivearts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人工生命artificiallife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y复合结构compositestructure实践性practical课程内容的线索与框架创作methodology第1讲
以媒介研究为基——曼诺维奇的新媒体艺术理论
Abstract: Lev Manovich, starting from the study of "new media" and taking the link between modern art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path, reveal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new media art. In terms of historical origins, new media and modern art, especially avant-garde art, are heterogeneous and isomorphic. New media inherits avant-garde artistic practices and realizes avant-garde artistic concepts through the procedural use of collages, the daily use of spatial montages, and the automation of constructivism; new media art reveals and even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new media, especially the transcoding mechanism of cultural interface and data interface, new media art has become a "hybrid" of "cultural customs" and "software customs". From new media research to new media art research, Manovich constructed a unique research logic and theoretical discourse of "new media art", expanding a new dimension for new media art research.Keywords: Manovich, new media, new media art, Avant-garde art摘要:列夫·曼诺维奇从“新媒体”研究出发,以勾连现代艺术与计算机科技为研究路径,揭示了新媒体艺术的历史源流与内在机制。
技术逻辑下虚拟偶像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演化及未来发展
8专题的初期,技术占主导地位,内容不过是技术低调的载体,“人们对新奇媒介的感觉始终不变,新媒介往往被当作玩具。
”[3]随后,技术脱离了婴儿期逐步长大并成熟起来,进入“镜子”阶段,技术如镜像般传达现实,并与现实互动。
最后,在媒介技术演进的第三个阶段,技术不仅“重述现实”而且“重塑现实”,在超越现实中创造了新的现实,成为“艺术的接生婆”。
作为媒介的文化产品之一,综合来看虚拟偶像电视综艺的发展征程,不难发现其发展的征程深深烙印下技术迭代的痕迹,并表现出极强的“人性化趋势”,其从“小众”到“大众”,从“自嗨”到“破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作为“玩具”:感官刺激下的小众“自嗨”在媒介技术发展的初期,新技术的亮相“常常是新奇之物,是小玩意,小聪明,所起的作用仅仅像是玩具。
”[4]最初的虚拟偶像仅仅作为模仿人类属性让人感觉“好玩儿”的技术表达,带给人们感观的、个性化的刺激和体验,成为小众群体“自嗨”的“玩具”。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位用计算机合成的虚拟人物—电视主持人“Max Headroom”走入人们的视野。
Max Headroom活跃在美国影视圈,参演电影、接拍广告,甚至在美国Cinemax有线电视上创建了自己的脱口秀节目《20分钟进入未来:Max Headroom的故事》。
[5]然而,人们关注他,除了因为他模仿人类身着笔挺的黑色西装,戴着炫酷的雷朋墨镜外,还因为其机智并扭曲的机械腔听起来很有趣。
[6]同一时间,日本电视动漫《超时空要塞》也以剧中人气明星林明美的名义发行了剧中插曲,并登上了日本音乐公信榜Oricoon榜单。
然而,“初生的媒介既处在主流之外,又是过时的形式,好比是人人熟悉的由童年和老年这两个因子构成的方程式”[7],这两位最初的虚拟偶像乍看起来与电视媒体形成了既对立又对等的地位,但由于人们对新奇媒介的感觉始终是“过把瘾就好”,因此,他们除在诞生之初惊艳了部分小众群体后就立刻“泯然众人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 习称传统艺术 ) 。 ” 显然 , 黄教授认为 线性 ( 不 可写 文本 ) 与非 线 性 ( 可写 文 本 ) 特 征 就 是 区 分
新、 旧媒体 艺 术 的重 要 标 准 。这 种 看 法诚 然 是 有 道
新 的环 境 , 积 极 作 用 于各 个 领 域 , 艺 术 领 域 也 不 例 外 。麦 克卢 汉 当 时见 到 的新 媒 体 主 要 是 电力 媒 体 ( E l e c t r i c Me d i a ) , 而今 天 我们 所 说 的新 媒 体 主要 指 电子 媒 体 ( E l e c t r o n i c Me d i a ) 、 数 码媒 体 ( D i g i t a l m e d i a ) 和 网络媒 体 ( I n t e me t Me d i a ) 。新 媒体 带 给 艺
媒体艺术” ( N e w M e d i a A r t ) 而言 的传统艺术 。其中
的“ 旧媒 体 ” 一 般 指传统 的 口语媒 体 、 印刷 媒 体 和其 它非 数字 媒 体 。“ 旧媒 体 艺 术 ” 概 念 的提 出者 是 厦 门大学教 授 黄鸣奋 。黄鸣奋 教授 是我 国新 媒体 艺术 研究 的拓 荒 者 和 集 大 成 者 , 在其论文 《 新 媒 体 艺 术
没有 消亡 , 旧媒体 艺术 的光 晕并没 有消失 , 它依 旧以其母本价值捍卫 着其 生存 的合理性 。另外, 旧媒 体艺术还在新
媒 体 环境 中产 生 种 种 改 变 , 增 加 了对新 环境 的 适 应 性 , 获 得 了新 的发 展 。
关键 词 : 旧媒体 艺术 ; 新媒体 时代 ; 光晕 ; 母本价值 ; 自适性 改变 中图分 类号 : G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0 4 4 8 ( 2 0 1 3 ) 0 6— 0 0 9 3— 0 5
余环境所遮蔽 , 另一方面, 旧媒体艺术也在新媒体的 作用 下发 生着 种种新 变 。
一
冗 余 遮 蔽 光 晕
早在 电影 媒体 诞 生 之 初 , 本 雅 明就 天 才 一 般 地 预见 到新 的媒 体技 术 对 传 统 艺术 巨大 的改 变作 用 。
那就 是 随着机 械复 制 时 代 的 到来 , 传 统 艺 术 的 光 晕
术的改变之一便是新媒体艺术的诞生 。今 天, 发展 和研 究新 媒 体艺术 已成社会 共识 和热 点 , 然而 , 旧媒
体 艺术并 没 有消 亡 , 旧媒体 艺术 也在 发展 , 仍然 值 得 关 注和研 究 。研究 新 媒 体 时代 的 旧媒 体艺 术 , 更 能 让 我们窥 见 艺术 发展 的某 些 规 律 , 让 我 们 洞 悉新 媒 体影 响 艺术 演变 的某 种机制 。 “ 旧媒 体 艺术 ” ( O l d Me d i a A r t ) 就 是 相对 于 “ 新
张 经 武
( 厦 门大学 人 文学院, 福建 厦 门 3 6 1 0 0 5 ; 广西财经 学院 文化传播 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3 )
摘
要: 新媒体 时代 , 随着数码复制技术的发展 , 旧媒 体艺术的光晕被 新媒 体造成 的冗余环境 所遮蔽。在相 当
程度 上 . 冗余环境会造成人们 的审美疲 劳 , 而冗余对 光晕的遮 蔽会造 成 旧媒体 艺术 的萧条景 象。但 旧媒 体艺术 并
第4 4卷 第 6期 2 0 1 3年 1 1 月
南昌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 NAL OF NAN CHANG UN I VE RS I T Y
Vo 1 . 4 4 No . 6
NO V. 201 3
在 遮 蔽 中建 构 : 新 媒 体 时 代 的 旧媒 体 艺术
( A u r a ) 不 复存 在 。在本 雅 明看来 , 这种 光 晕 就 是传
统艺 术 的 “ 此 时此地” 、 “ 仅此 一 回” 、 “ 真实性 ” 和 “ 权威 性 ” 。正 是 新 摄 影 复 制 技 术 的 , 消解 了传 统艺 术 的光晕 , 使 传 统 艺术 不再 “ 仅此 一 回” , 不 再“ 权威” 。照 相 术 ( 摄像 ) 消 解 了 绘 画艺术 的光晕 , 摄 影术 ( 电影 ) 消 解 了戏 剧 艺术 的
理的, 但 我们 也应看 到这 样一 个事 实 : 随着新 媒体 的 诞生, 旧媒 体 艺术并 非 就独 善 其 身 地 一直 保 持 着 其 本 真线性 状 态 , 恰恰 相反 , 它 也 在 发 生 着 深 刻 的 变 化 。一方 面 , 旧媒 体艺 术 的光 晕 被 新媒 体 制 造 的冗
麦 克卢 汉 认 为 : “ 任 何 技 术 都 逐 渐 创 造 出一 种
全 新 的人 的环境 , 环境 并非 消极 的包 装用 品 , 而是 积 极的作用进程。 ” 1 新 媒 体 技术 也 会 创 造 出一 种 全
文’ 是新 媒体 艺 术 , ‘ 能 引人 阅读 之文 ’ 则 是 旧媒 体
南昌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光晕 [ 。
景中, 更多 的旧媒 体艺 术 复 制 文本 变 得 如 沧海 一 粟 般沉寂 和黯然 , 许 多 文本 默 默 地躲 在 网络 的某 个角 落, 等 待着 网民恩 赐 的偶 然访 问 。 旧媒体艺 术 与其海 量复制 文本一 起共 生在新 媒 体 环境 中 , 光 晕被遮 蔽 , 其 艺术 吸 引力 也跟 着大 大降
理论 的起源》 中, 他说 : “ 相对而 言, ‘ 能引人写作之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 2 8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 目“ 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 ” ( 1 3 B A 0 0 8) 。 作者简介 : 张经武 ( 1 9 7 4一) , 男, 湖北黄 冈人 , 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 , 厦门大学 2 0 1 3级新媒体专业 博士生 , 从事新媒 体艺术产业 、 文艺传播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