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包容两个自旋状况分歧的电子.

③.XXX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高三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三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三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1.高三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一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

2.高三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二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高中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要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要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要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知识点】开天辟地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

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了氢、氦、锂三种元素;元素不断演变出新的元素,至今氢仍为88.6%,是宇宙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氢与氦共占宇宙元素总量的99.7%。

【知识点】能层和能级

一、能层:按电子能量差异,将核外电子分为不同能层。

说明:能层也就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电子层,用K、L、M…等表示。

二、能级:同一能层电子(会互相影响),能量不同;同一能层中的电子可以分为能级。

1、每一能层的能级都从s开始;依次为s,p,d,f;

说明:①同一能层中能级的能量一次

升高,E(ns)<E(np)……;但是在不

同的能层中这个规律不一定成立,比

如E(3s)>E(2p);②不同能层的同

一能级的能量从内到外依次升高,比

如E(1s)>E(2s)…;③同一能层中

的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的能量是相

等的;④不同能层的能级的能量大

小,可以根据构造原理进行比较。

2、每一层的能级数目就是能层序数;比如第一层只有1个s能级。

3、能层不同的各能级容纳电子数目为s -2,p-6,d-10,f-14。各能级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和能层数目无关。

4、每一能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为2n2。

【知识点】构造原理、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上海称为“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

一、构造原理

电子排布并不是简单的按照能层能量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布。而是按照一定的能级顺序,先填满低能量的能级再排满高能量的能级。这个规

三、原子轨道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 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 io、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 o、d o、

f o)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Ar]3d54s i、29C U[Ar]3d io4s i.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即《化学与能源》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选修课程。本课程重点掌握化学与能源的关系,包括化学能量、热力学、电化学等内容。下面将对该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

一、化学能量

1. 化学能量的定义:化学反应中,由于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分子内能和静电势能的变化所引起的能量变化,称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即化学能量。

2. 化学反应热:反应物与反应产物之间能量的变化量,称为化学反应热,通常用ΔH表示。

3. 燃烧热:单位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称为燃烧热。

4. 热量的计算: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单位是焦耳(J)或卡路里(cal)。

二、热力学

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会从低温物体自动转移到高温物体,热永远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流动。

3. 热力学第三定律:温度为0K时,所有物质的熵均为0。

4. 熵的定义:熵是度量分子混乱程度的物理量。

5. 自由能:一个体系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的做功,称为自由能,通常用ΔG表示。

三、电化学

1. 电解质:能在溶液中导电的化合物。

2. 电极:将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或非金属固定在一个导体上,形成电极。

3. 电位:金属电极与标准氢电极之间电势的差值,称为电位,通常用E表示。

4. 电解池:由两个电极和介质(电解质溶液)组成的系统称为电解池。

5. 电解反应:电解池中,在电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电解反应。

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的总结。对于该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重要,同时也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本文主要包括选修三化学的知识点,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

动力学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介绍。

一、化学平衡

1. 化学平衡的概念

化学平衡是指当化学反应达到一定条件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再

发生明显变化,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 平衡常数

平衡常数K是一个表示在特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比例的量,它是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乘积的比值。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浓度或压力、表面积等。

4.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平衡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热力学公式推导得出。

5. 反应物的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反应物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物的浓度。

6. 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

平衡位置还可以通过压力来控制,通过改变压力可以改变平衡位置。

7. 平衡常数的改变

平衡常数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浓度或压力等来改变。

二、电化学

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则是指在水溶液中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 电解

电解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使电解质中的离子发生移动而产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3. 电化学电池

电化学电池是利用化学能、光能等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设备,常见的电化学电池有原电池、干电池、蓄电池等。

4. 水解

水解是指化合物与水发生反应,将化合物分解为离子的过程。

5. 电导率

电导率是指单位长度内,单位截面积的溶液中任意两点之间导通单位电流所需的电压,通常用于表示电解质的导电性。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与性质.

一、认识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知识点总结(全册经典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知识点总结(全册经典版)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 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1

原子结构与性质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

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

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

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Ar]3d54s1、

29Cu[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模板8篇)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模板8篇)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二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模板8篇)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来进行知识点总结。接下来是一些值得一读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一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

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高中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

3. 化学键: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或离子,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4. 分子和晶体结构:共价键连接的原子构成分子,离子键连接的离子构成晶体。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 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2.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3. 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4. 热力学: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转化,热力学研究能量转化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5. 焓与焓变:焓是系统的能量,焓变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系统焓的变化。

三、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

1. 化学平衡: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

2. 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条件:平衡常数描述了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物质浓度的关系,化学平衡条件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例。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可以改变化学平衡的位置。

4.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包括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机理等。

四、酸碱与溶液

1. 酸碱性:酸具有酸味、酸性溶液导电、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等特性;碱具有碱味、碱性溶液导电、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等特性。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电子云、电子层、原子轨道的含义

电子云是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是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是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二、构造原理和能级交错图

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可以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是指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是指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洪特规则是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是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d、f)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可以用来掌握能级的分布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对化学选修3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有机化学

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根据它们的结构、化学性质和功能分子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烃类、醇类、醛类、酮类、羧酸类和酯类等。

2. 化学键的构成: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主要由共价键组成,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

3. 碳的立体化学:碳原子能够与其他碳原子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并且碳原子还具有手性,即存在左右手的异构体。

4. 共轭体系:共轭体系是指相邻碳原子之间存在多个π键,可以通过共轭体系的存在来调控有机化合物的光学性质和电子性质。

5. 异构体:同一种分子式的有机化合物,其结构和化学性质可能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异构体。

6. 醇的性质:醇是一类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溶解性好、酸碱中性等特点,并且可以被氧化为醛、酮或酸。

7. 酮的性质:酮是一类含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中性或酸性,可以被还原为醇或氧化为羧酸。

二、无机化学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化学性质和电子结构等规律排列的化学元素表格。

2. 键的类型:无机化合物的键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三种类型,它们分别通过离子间的电荷吸引力、电子的共享和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3.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研究配位键的形成、理论和应用的科学,可以通过配位键的性质来预测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4. 配位数和配位体:配位数是指一个中心离子或原子周围与其形成配位键的配位体的个数,配位体是指通过配位键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结合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 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 B,II 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 p区ns2np1-6、d区(n-1)d1-9 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1.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

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同周期,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Be,N,P,Mg除外)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3)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4)电离能的应用

①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如:②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③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如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一.共价键

1.共价键的本质及特征

共价键的本质是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其特征是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共价键的类型

①按成键原子间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

②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键、非极性键。

③按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前者的电子云具有轴对称性,后者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

3.键参数

①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②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稳定。

③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④键参数对分子性质的影响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4.等电子原理: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多性质相近。常见的等电子体:CO和N2

二.分子的立体构型

1.分子构型与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的要点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同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形状不同

2分子构型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说明的是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而分子的空间构型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空间构型,不包括孤对电子。

(1)当中心原子无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一致;

(2)当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3.配位化合物(1)配位键与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比较:都属共价键

(2)配位化合物

①定义: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