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doc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小学数学_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根据对小学数学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知识理解不深入: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概念或者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的层面。
2. 认知能力差异: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较弱。
3. 解题思路不清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容易迷失在具体操作中,导致解题难点。
【教材分析】针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内容,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以下分析:1. 教材内容的合理性:教材是否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
2. 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
3. 教材的趣味性:教材中是否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图形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设计】为了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量。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3. 操作演示:通过投影仪或者电子白板,展示一些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量操作的规律和方法。
4. 练习训练:在学生理解了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后,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注重题目的难度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5. 错题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浮现的错误,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匡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赋予正确的指导。
6. 拓展延伸: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量和探索,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耀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进一步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初步感知1、谈话:我们经常需要下载一些图片,下载后的图片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2、教师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拖动电脑鼠标后得到四幅不同的照片。
提问:把变化后的图与原图比,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图A、图B 会变形?3、揭题:图A、图B变形了,看起来很奇怪。
图C、图D和原图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怎样使它的形状不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教师拖动鼠标放大或缩小照片,容易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的欲望。
学生在观察动态的画面、变化的图形中,能体会到一张照片将长边拉长会将图形变扁,将宽边拉长图形变瘦,而只有将长边和宽边同时拉长或拉短,图形才不会变形。
相似图形第四讲--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相似图形第四讲--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知识要点1.位似图形:如果两个图形不仅相似,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样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2.位似图形的性质:①位似图形是相似形.②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3.位似图形的作法:选点;作射线;定对应点;连线.二、知识要点及典型例题精讲【知识要点】——位似图形的定义【例1】如图(1)、(2),CD∥AB,△OCD与△OAB是位似图形吗?为什么?【例2】按不同的方法将下列三个图形缩小为原来的12.归纳:利用位似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作图步骤.第一步:在原图上选取关键点若干个,并在原图外任取一点P.第二步:以点P为端点向各关键点作射线(或以各关键点为中心向点P作射线).第三步:分别在射线上取关键点的对应点,满足放缩比例.第四步:顺次连接截取点.即可得到符合要求的新图形.简记方法:1.选点;2.作射线;3.定对应点;4.连线.例3.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2,2),B(4,2),C(6,4),试将△ABC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缩小,使缩小后的△DEF与△ABC对应边比为1∶2.【随堂练习六】一、选择题1.如图,三个矩形中相似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没有相似矩形2.如图,△OCD与△OAB是位似三角形,则位似中心是 ( )A.点A B.点C C.点O D.点B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B.相似图形不一定是位似图形C.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D.位似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必互相平行4.如图,三个正六边形全等,其中成位似图形关系的有 ( )A.0对 B.1对 C.2对 D.3对5.(福州)如图,正五边形FGHMN是由正五边形ABCDE经过位似变换得到的,若AB:FG=2: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2DE=3MN B.3DE=2MN C.3∠A=2∠F D.2∠A=3∠F二、填空题6.如图,其中属于位似图形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7.如图,△ABC 和△DEF 是位似三角形,且AC=2DF ,则OE :OB=__________.8.如图,矩形ABCD 与矩形EFGH 是位似图形,OB :OF=3:5,则矩形ABCD 的面积:矩形EFGH 的面积=_________. 9.(宁德)如图,△ABC 和△DEF 是位似图形,且D 是OA 的中点,则EFBC=______. 10.(威海)如图,△ABC 与△DEF 是位似图形,位似比为2∶3,已知AB =4,则DE 的长为 .11.如图,ABC △与A B C '''△是位似图形,点O 是位似中心,若28ABC OA AA S '==△,,则A B C S '''=△________. 三、解答题12.(1)将△ABC 放大2倍,且位似中心选在△ABC 的边AB 上点O 处.(2)将正六边形ABCDEF 缩小50%,且位似中心选在图形的内部点O 处.第10题图 CODEFA B COA BB 'C 'A '(第11题图)13.(咸宁)如图,在8×8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OAB的顶点都在格点上,请在网格中画出△OAB的一个位似图形,使两个图形以点O为位似中心,且所画图形与△OAB的位似比为2:1.14.(凉山)如图,△ABC在方格纸中.(1)请在方格纸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使A、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3)、C(6,2),并求出点B的坐标.(2)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在第一象限内将△ABC放大,画出放大后的图形△A′B′C′.(3)计算△A′B′C′的面积S.15.(安徽)如图,在对Rt △OAB 依次进行位似、轴对称和平移变换后得到△O ′A ′B ′. (1)在坐标纸上画出这几次变换相应的图形;(2)设P (x ,y )为△OAB 边上任一点,依次写出这几次变换后点P 对应点的坐标.O ABxO ′B ′A ′y。
《放大与缩小》精选文档
《放大与缩小》精选文档放大与缩小教材分析放大与缩小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旨在学生已经掌握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按照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2、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比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掌握比例的知【教学点】了解掌握比例的知课前准备件教学过程一、知回一、复入:大家都知道放大可以把字放大吧,有照片是把大的景物小,大家能出什么放大与小的例子生活中,你哪些放大与小的象呢生:照相机,微用复印件可以放大,也可以小。
放映机可以把胶片上的画面放大。
:就是我今天学的内容。
(板:放大与小)二、探索新知1、分用同的3根、6根和9根小棒成三个等三角形。
老:察上面的三角形,你了什么生1:三角形的大小不一,形状完全一。
生2:第二个三角形每条的都是第一个的2倍:那么,我就第一个形的放大到原来的2倍后得到第二个形。
生3充:可以第二个形的小到原来的12后,得到第一个形。
意通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自主地手操作和回答,引思考,体会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是都是放大或者缩小教师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并适时给与指导,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总结所获得的结论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所摆三角形.问题深入:议一议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三个三角形比较,可以怎样说生:第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后得到第三个三角形。
2、自己动手试一试:例1:把下面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1,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教学交流】:师:找学生回答图形的大小。
生1:图中给出的是一个长方形,长是九格,宽是六格。
师:现在我们要做图,应该做的图形大小又应该是多少生2:需要做的图形长应该变成了三格,宽应该变成了两格总结:大家掌握的很好,在画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严格的按照比例画出要求的图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观课报告.doc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观课报告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具体含义;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具体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环节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2、这么漂亮的图片,再来一张。
引出“缩小”(板书,完成课题)
环节2:二、探究新知。
1、把图片抽象成图形,观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出示学习单(一),观察下图:(每格边长1cm)
(1)数一数、量一量后完成下表。
(学习单(一))
(2)想一想:图A各边缩小为原来的()得到图B,周长缩小为原来的(),面积缩小为原来的()。
图B各边放大()倍得到图A,周长放大()倍,面积放大()倍;
3、讨论:形状不变,指的是()不变,对应边的()相同;
大小变了,指的是()、()、()变了。
4、联系生活实际。
5、摆一摆,说一说。
6、大家会摆,会画吗?
7、全课总结: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把图形的各边按相同比例放大和缩小,而图形的形状不会改变。
三、巩固练习
课堂板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形状不变:对应角度数、各对应边的长度比不变
大小变了:边的长度、周长、面积。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点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点评教学设计:杨婉思1点评:马宁、余胜泉21广东省佛山市汾江中学2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一、概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北师大版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的一堂数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这节数学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位似图形有关概念以及性质,能够根据性质以及利用几何画板作位似图形,并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理解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2、能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能力目标:1、能熟练准确地利用图形的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2、掌握利用几何画板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情感目标:1、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培养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感受图形变换的奥妙,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2、通过利用几何画板验证数学猜想,体会如何利用几何画板来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激起进一步学习几何画板的欲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是佛山市汾江中学八年级(1)班的学生。
●学生了解了相似多边形的相关知识,掌握了用橡皮筋以及坐标的方法把一个图形放大。
●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画板”,懂得基本画图操作。
●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
●学生对于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比较熟悉,而且非常感兴趣。
●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学习风气好,表现欲强,上课气氛活跃。
四、教学资源1、针对本课的多媒体课件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3、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网络互动教学平台4、实物投影5、一套三角尺和圆规等作图工具6、连互联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设备五、教学策略与手段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获得新知。
2、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完成探索规律以及验证猜想的过程。
3、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个环节的要点及时地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归纳关键点,并准确地表达。
六、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归纳概念教师活动:展示课件,提出问题:在四组相似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呢?(见图1)学生活动:观察四组相似图形,寻找四组相似图形的特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8、39页“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形成概念(一)认识放大1.谈话导入师:我们的班级博客中有许多照片,记录了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瞬间,看这张长方形的照片(如图1)就是其中一张,能看清吗?(学生:看不清)那把它变大一点。
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1)的长边拉长(图2)。
师:现在照片变大了,感觉怎样?如果宽边拉长(图3),那这样变,感觉怎样?那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4)呢?师:三张照片中,只有一张照片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张呢?你为什么选这一张?你感觉这张照片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生: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化。
(板书:图形的放大)2.形成概念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张照片(课件出示图1和图4所示的两张照片的长和宽:图1长3cm、宽2cm;图4长6cm、宽4cm),第一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几厘米,宽是几厘米?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是第一张的2倍,宽也是第一张的2倍。
第二张长方形照片的长与第一张照片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师:你能上来指一指哪两条边的比是2:1吗?学生上台指出放大后长方形照片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照片的长的比是2:1。
师:我们把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叫做一组对应边。
(板书:对应边)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对应边的比是2:1的吗?(引导学生找出放大前后的四组对应边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板书: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2:1)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例放大。
【教学评析】先呈现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和宽,教师再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利用“倍”或“比”的知识完整地进行表述。
问题驱动,让教学更精彩——《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的教学思考
教学实践JIAOXUE SHIJIAN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则突出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共生发展的一个过程。
如何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探究过程的研究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找到了一个以问题驱动为抓手的教学方式。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一系列问题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合理呈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问题包括反映数学本质的核心问题和驱动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问题驱动让静态的知识文本变成动态呈现,能够与学生有效对话;问题驱动让学生的思考从被动接受、杂乱无序变成主动创造、开放有序;问题驱动让学生的小组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问题驱动让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建构。
下面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问题驱动——让情境创设更有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沿着“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根线展开。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堂上如果缺少情境,学生会感觉到数学比较枯燥、无趣。
但现在有的课堂情境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是为了创设而创设的,远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课堂显得很热闹,但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但他们生活中所理解的放大与缩小与我们数学上所定义的图形放大和缩小是有区别的。
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本原性问题进行了思考。
问题一:生活中图形的放大和我们数学上图形的放大一样吗?有什么区别?问题二: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学习图形放大和缩小的需要?问题三:如何突破数学上图形的放大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不变这个难点?课始设计以学生开展活动的书签引入,书签比较精美小巧,直接呈现给学生看不清楚,这样就有了放大的需要。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位似变换4
1.位似变换的概念,观察与思考(阅读教材88页)
电影胶片与屏幕上的小狗片,分别在左右两个小狗的头顶上取点A,A′,尾巴上取点B,B′,左腿后足取点C,C′。
(1)A,A′,O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吗?B,B′,O呢?C,C′,O呢?
(2)分别量出形性质的理解以及画位似变换下的图像。
学具准备
相关图片、课件、方格纸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 学 设 计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位似变换。
导语二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美。电影的成像原理,幻灯片的放映,实物投影等。
交流讨论 放电影时胶片上的每一幅图像与屏幕上对应的图像有何关系?每对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哪个点?放映幻灯片时,灯片与屏幕上的图片呢?实物投影仪的实物与屏幕上的图像呢?
课 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位似变换(1)
编写时间
月日
执行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 了解位似图形上任意一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3. 能够利用位似变换放大或者缩小一个图形。
4. 经历对位似图形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
重点、难点
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及运算。
动脑筋 如图,已知线段AB及AB外一点O,在AO,BO延长线上分别画出点A,B,使 ,连结A′B′,你能求出A′B′=AB吗?
抽象 位似变换的概念:取定一点O,把图形上任意一点对应到射线OP(或它的反向延长线)上一点P′,使得线段OP′与OP的比等于常数k(K>0),点O对应到它自身,这种变换叫做位似中点,常数K叫做位似比,一个图形经过位似变换得到的图形叫做与原图形位似的图形,或叫做原图形在位似变换下的像。
六年级寒假预习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doc
辅导讲义学员编号:年级:六年级课时数:3学员姓名:辅导科目:数学学科教师:授课类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授课日期时段教学内容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边长:放大前的边长同学,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思考:如果要把这幅画按1:2 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边长与原来图形边长的比。
2、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变了,但形状没有变;而且各条边的长度都符合指定的比。
例题1:图中()号图形是()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它是按():()的比缩小的。
图中()号图形是()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它是按():()的比放大的。
例题2:先按3:1的比话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放大后的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缩小后的图形呢?1、填一填;(1)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6倍,就是把这个图形按( 6 ):( 1 )的比放大。
(2)把一个图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就是把这个图形按( 1 ):( 4 )的比缩小。
(3)把一个图形按1:5的比缩小,每条边就变成原来的。
1/5(4)把一个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按1:3的比缩小后,正方形的边长是(4cm )。
2、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3、按1:2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4、将一个长方形按1:4的比缩小后,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1:165、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8厘米,高为5厘米。
如果将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按2:1进行放大,那么放大后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8038.4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然后看一看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知识点汇总:1. 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1) 形状相同(不变),大小不同(2) 它们的内角大小不变,只是边长和周长都相应地放大或缩小了。
2.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分为三步: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二算:计算按给定的比例将图形的各边长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
3.如果一个长方形的各边长度扩大到原来长度的n 倍或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1n,那么他的周长就扩大到原来长度的n 倍或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1n,它的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n 2倍或缩小到原来长度的2n1 。
4.按2:1画出图中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5.再把放大后的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
二、1、把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按1:2缩小后,求 画出的新图形的面积是多少?2、一块直角三角形菜地,两条直角边分别是80米和40米,如果用1:200的比例尺画图,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图上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〇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编号填在括号里)1、把一个三角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 )不变。
A 、边长B 、内角大小C 、周长D 、 面积2、用10倍的放大镜看三角板上的直角,看到的角的度数( )A 、扩大到原来的10倍B 、缩小到原来的C 、不变D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3、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按3:1放大后,放大后三角形的面积是放大前的( )A 、3倍B 、 9倍C 、31D 、 91 4、把一个图形按3:1放大后,周长( )A 、扩大到原来的3倍B 、扩大到原来的6倍C 、扩大到原来的9倍D 、不变5、如果某图纸所用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A.小于B.大于C.等于6、学校操场长100米,宽60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用( )作比例尺较合适。
A.1︰20B.1︰2000C.1︰200四、按要求画一画。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及原理;2.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能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介绍;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讲解;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放大镜、拉尺等工具;2.讲台上准备黑板、彩色粉笔;3.学生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大镜放大一枚硬币,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放大的原因。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分别标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关系,带领学生总结出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和规律。
3. 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包括直接量比法、相似比例求解法等。
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情景和步骤。
4. 练习与讲评(3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纸上进行计算。
然后逐组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问。
5. 拓展与运用(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举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放大设计、地图的缩小绘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并对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展开,通过概念讲解、方法讲解、练习与讲评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课堂氛围活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练习环节,由于时间安排较紧,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的时间较短,有些学生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
下次教学中,应适当延长练习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台演示,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解题机会,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方法的掌握程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 (7)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 (7)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识、位置、对称等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中,对应点、对应线段的处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如衣服的放大、地图的缩小等,引发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一个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并尝试用卡片、剪刀等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人教版六年下数学第4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4,完成教科书P61“练习十一”中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形放大的含义,能联系图形放大的含义自主迁移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联系和区别。
2.联系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在认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一、了解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导入新课1.教师在计算机上利用鼠标拉动一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学情预设】我发现图片在放大和缩小。
2.引入课题。
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非常广泛。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59的主题图)仔细观察,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拍下的照片是把实际的长城缩小了;放大镜把报纸上的字放大了;投影仪把原来的图表放大了;显微镜把微生物放大了。
师:这些现象我们都遇到过,仔细观察并对比放大或缩小前后的物体,你有什么感想?【学情预设】学生会针对四幅图发表自己的想法。
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等等,它们将原来物体的图象大小改变了,但是形状没有改变。
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其他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来说明。
师: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研究图形的放大现象。
(1)师:我们来试试怎样把图形放大。
课件出示教科书P58例4。
师:我们先以方格纸中的正方形为例,请大家按2∶1画出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思考,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西师大版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内容1.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学习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3. 掌握放大或缩小图形时,各边长的变化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各边长的变化关系。
2. 重点: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一把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形,比如教室里的桌子、椅子,它们都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特殊的方法,那就是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 讲解: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当我们把一个图形的每个边都变长,这个图形就变大了,这就是图形的放大。
相反,当我们把一个图形的每个边都变短,这个图形就变小了,这就是图形的缩小。
3. 示例:我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然后用粉笔把它放大,再缩小。
让学生观察正方形的大小变化,以及边长的变化关系。
4. 练习: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尝试将它放大或缩小。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放大的倍数,然后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板书内容:放大:图形的每个边都变长缩小:图形的每个边都变短边长变化关系:放大倍数× 原边长 = 放大后边长;缩小倍数× 原边长 = 缩小后边长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它放大2倍,再缩小3倍。
2.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板书上的公式,计算出放大2倍和缩小3倍后的三角形边长,然后画出相应的三角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比例
3.比例的应用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
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2:1放大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互相检查。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
(1)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2)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
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
(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
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
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三、拓展应用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四、总结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教材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放大
每条边都按一定比例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