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教”思想论文
易诗礼家教思想1
3.1.1 易经中的家教思想易经(俗称八卦)自古以来被称为五经之首,是中国文化根源中的根)阳()来阐释事物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发源。
《易》用阴(展的哲学原理,是一种“阴阳大义”。
朱熹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以阴()和阳()符号三叠而成的八种图形,称为八卦,八卦各有一定的卦型、卦名和象征物,又各有自己的象征含义。
在《周易》中有一《家人卦》,专门讨论了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人几个专业术语:爻位:从下到上:初、二、三、四、五、上阳爻:九;阴爻:六。
家人:初九、六二、九三、六四、九五、上九对每一卦的解释:象:象征意义。
卦象、爻象。
彖:文字解释。
家人家人:利女贞。
解释:《家人》卦象征一家人:女子守持正固,则有利。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家人有严君也,父母之谓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解释:《彖传》说:一家人,女子在家内居正当之位,男子在家外居正当之位;男女居位都正当得体,这是天地之间的大道理。
一家人所谓严正的君长,指的是父母。
父亲尽父亲的责任,儿子尽儿子的责任,兄长尽兄长的责任,弟弟尽弟弟的责任,丈夫尽丈夫的责任,妻子尽妻子的责任,这样的话,家道就能端正;端正了家道,天下就能安定。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风火解释:《象传》说,风从火的燃烧生出,象征一家人;君子的言语必须切合实际,行事必须能持之以恒。
内火外风:家庭是自内影响到外;《周易正义》:火出之初,因风方炽;火既炎盛,还复生风:内外相成,有似“家人”之义。
《周易集解》:王注:家人之道,修于近小而不妄也。
故君子以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
意思是君子能够领会到日常居家小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风化),因此要谨慎、踏实。
家庭教育应该教什么?古人为什么要易子而教?连专家都没搞明白!
家庭教育应该教什么?古人为什么要易子而教?连专家都没搞明白!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上小学之前,家庭很温馨,夫妻很恩爱,孩子也很乖,一家人其乐融融。
但是孩子一上小学,就风云突变,家里经常乌云密布,充满火药味,呵斥打骂孩子的声音、夫妻争吵的声音、孩子哭泣的声音,不绝于耳。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往往很多人都没有想到,那就是学校给孩子布置的作业。
我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在小学阶段就从来没有做过家庭作业,就连到了初中,也很少课外作业。
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缺少作业对我的成长造成了什么不良影响。
但现在的小学生,每天都有一堆的作业,还要求家长要监督孩子做完,要检查、要批改,还要签字,甚至连周末都不放过,有一堆的周末作业。
学校的这种做法,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不是每个家长都有那么高的文化水平,能够代替老师完成批改作业的任务,这种做法无形中给家长增加了很大压力。
其次,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处于拼事业的黄金时期,学校强加给他们的额外劳动,会给他们的事业造成极大的干扰。
而且现在多数年轻人的生活负担都很重,工作压力都很大,学校又来给他们增加负担,只会是雪上加霜。
第三点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现在孩子的作业问题已经成了很多家庭不安定因素的源头,造成了很多家庭夫妻不和。
有很多父母跟我反映,现在夫妻间的争吵,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
所以如果讲得不客气一点,孩子的作业问题甚至导致了很多家庭破裂,造成了很多夫妻离婚。
虽然自古以来,教育就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也是父母的事情,学堂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很有必要。
但问题是,我们要搞清楚,学堂教育要教什么,家庭教育又要教什么。
在古代,学堂里的老师,既要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也要给孩子传授知识并且答疑解惑。
而一讲到家教,我们都知道,是教孩子怎样做人的。
没有人会在家规家训里留下一堆的知识,而只会留下一些做人的道理。
所以在古代,虽然学堂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很重要,但是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很清楚的:学堂教育既教做人,也教知识;但家庭教育主要教孩子怎么做人,不教知识。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2)
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2)有关孔子教育思想的论文篇二《孔子教育思想研究》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以约驭博、寓教于乐等,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方法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因此至今仍有不朽的生命力,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教益和启示。
1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
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
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
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千年传承之儒学散文
千年传承之儒学散文作者:江满楼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22年第08期中华文明之光主题阐释中华文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源泉,融入儒家、道家、佛教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这些典籍中蕴含的思想,放射出中华文明之光,烛照青史。
初为人,不知善恶,故需学。
人生开始之时犹如白纸,虽纯净无暇却也是不通道理。
百万年前之人,随欲望而行,无羞耻之感:百万年后之人,知荣辱,辨善恶,此为学之力。
孔门弟子子张曾言:“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故,学之一路,必先其善恶仁德为先。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是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孔子周游列国,先教导弟子如何做人,知善恶,懂礼仪;后教导弟子学知识,通古今,明事理。
《论语·述而》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观念与当今教育不谋而合,是以仁义道德为基础的教育,重点在于塑造每个人的独特性格,根据每个人的自身天赋教授相應的知识。
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在个人擅长的领域进行专一的教育,培养专业性人才,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光点。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之境界。
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知理。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性的欲望是极其可怕的,欲望可以使人丧失理智,稍有不慎就会坠入罪恶的深渊,沦为行尸走肉。
而儒学则是教人向善,教人如何控制自身欲望,教导人们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重重地划上一道道德的底线,在人们将要沦陷时给予警示,劝人回头。
而儒学的这种观念也并非一家之谈,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亦有与其相似之说。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之理念同样沿用至今,意为让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认真思考,在思考过后仍有疑惑时,老师再去给予他启发,过后再让学生思考,从而获得进一步的体会,这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记忆深刻,对于问题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论“易子而教”对教师家庭教育的启示
论“易子而教”对教师家庭教育的启示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但他却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把孩子交给别人去教育。
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家庭教育,更直接给教师家庭教育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易子而教;亲子;师生一、对“易子而教”的学理分析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孟子提倡“易子而教”,并且还亲身实践。
孟子是“不教子”的,即将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教育。
孟子解释是:“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夫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择善。
择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孟子选择“易子而教”的理由:他认为亲自教育儿子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教育必定以仁义正道要求孩子,要求孩子做得完善,而如果没有成效父亲就会发怒,这样就很容易破坏父子之间的亲密感情。
当孩子看到父亲自己有时也不按正道来做,就会觉得委屈,从而伤了父子之间的感情。
1.易子而教的合理性(1)血缘关系导致家庭教育缺乏理性众所周知,由于具有先天的亲情与血缘关系,对孩子,父母尤其祖父母往往容易娇惯溺爱,不能很好地严格要求;孩子也会因为觉得是在家里,在自己最亲近的长辈身边,放任自己。
由父母亲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例如,有的家要求孩子做到的,然而自身却不能够首先做到,孩子不服气,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矛盾,有的还会产生较深的隔阂,于是家长就会丧失威信和教育的主动权,就很难有办法再继续去教育孩子,这是家庭教育很难避免的弊端。
(2)能力有限必然为家庭教育缺乏全面性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意志、兴趣、爱好、思想水平、能力、人生观等,而父母的这些品质是有很大局限性,很难在“德、智、体、美、劳”上进行全面教育、培养孩子。
多数父母习惯于老经验老方法,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带来的身心发展的变化。
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家长对孩子所遭遇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变化,一筹莫展。
刍议《周易》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教育学原理》论文]刍议《周易》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孙宗满(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中学401335)[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周易》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拟从当今教育的角度去挖掘其中的教育智慧,以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周易教育启示《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包,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理应从中撷取教育思想的爝火,以启示当今教育。
一、教育的关键在于“树”人1、教育要“树”出人的精神《周易·乾·象传》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坤·象传》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厚德载物、宽容敦厚是《周易》人格教育思想的总原则,也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高度浓缩出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质。
《周易》把人的积极有为,自强不息,建立在对天地运行不息、万物生生不已的认识基础之上,认为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强壮永远不止。
它的刚健运动决定了人类社会也必须刚健行进。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具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不断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生存状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周易》认为大地广阔深厚,负载万物,具备无穷的德行,君子应效法大地,培养宽容敦厚的德行, 君子应安详而方正,柔顺而宽大、敦厚而直率、包容而慎重。
有此宽容的人格,必然能产生能劳、能忍、推己及人的善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奋斗与道德的结合,是人格修养的两大基调。
在此原则下,人们的行动要刚毅方正,持之以恒,又要谨言慎行,含蓄包容。
这种进取精神和博大胸怀,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应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反观当今社会,由于整体社会心理的浮躁所衍生出的急功近利、唯我独尊给教育增加更大的难度。
所以教育应特别强调对学生的理想、志趣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勤奋不懈、精进不已,不畏艰难险阻而英勇奋进的精神,以及诚挚待人、光明磊落、宽人严己而严守信义的品德,从而“树”出人的精神。
班主任管理艺术论文
浅谈班主任的管理艺术摘要:师道尊严、易子而教”。
这句古训说明了教师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威严的重要性。
如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一定的威严,没有严格要求和管理,在班内就不可能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和凝聚力,班级管理也得不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严格公正细致情感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单位。
而班主任则是班级工作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校风校纪。
因此,可以说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下面,就班主任的管理艺术谈谈浅识和做法:一、严格与公正“师道尊严、易子而教”。
这句古训说明了教师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威严的重要性。
如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一定的威严,没有严格要求和管理,在班内就不可能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和凝聚力,班级管理也得不到良好效果。
在班级管理中“严字当头”,班主任就要首先在学生中树立规矩,没有规矩,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
确定了各项制度,班主任就应公正严格地按制度办事。
对制度的实施要经常检查,及时处理。
特别在落实奖惩时,更要面向全班,坚持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秉公处事。
对是否班干部、成绩好坏、喜欢与否的学生都应采取同一原则处理,切忌私心偏袒。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制度的顺利实施,才能树立严格、公正的形象。
特别是对差生多的班级,就更应该如此。
除此之外,班主任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也是非常重要,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班主任的行为举止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与活的规矩。
善于利用与发挥这种规矩也是搞好班级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引导与放手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集体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要充分发挥主人的自主性、能动性。
由此可见,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主任应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增强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班集体的良好风气,做到凡是学生能做的事,干部不代替做;凡是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代替做;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班主任要及时给予指导、启发、点评与小结,培养学生自治、自学、自理等各方面的能力。
“易子而教”的智慧
“易子而教”的智慧遥想当年,有关“易子而教”这一主题的谈话,是由孟子的学生公孙丑的一个问题引起的:“君子不亲自教育儿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的回答是:“因为在情势上行不通。
教育必定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没有成效,接着就会发怒。
一发怒,便会伤感情了。
'您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可自己却不从正确的道理出发。
’这样父子间就会相互伤感情。
父子间相互伤感情,关系就恶化了。
”(《孟子·离娄上》)孟子不愧是做老师的,他对教育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十分深刻。
也确实,教育必须拿“正确的道理”来进行。
可另一方面,正确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很容易。
也可以说,拿正确的道理去教育人,并非每个被教育对象都能理解、都能接受、都会有效。
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也未必有效,教育者可能就会发怒,进而伤害彼此的感情——“教成人结成怨”那可是在教师中相当流行的一句话。
换个角度说,假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不存在父子关系的话,问题还相对较小一些,因为日后彼此的生活轨迹发生交集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微乎其微。
但是,对父子来说则截然不同,他们的关系可是终身不变,“交集”会时常发生的。
如果两者因为教育问题而“结成怨”,甚至“结成仇”的话,那后果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易子而教”,一定程度是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的。
所以,孟子竭力推崇“易子而教”。
我是做教师的,也是做父亲的。
这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教育孩子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为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儿子要听话。
要想儿子听话,需要正确的道理,也需要绝对的权威,还要有一定的杀气。
然而,对于自己的儿子,有几个做父母的狠得下心来?骂,怕儿子流泪;打,怕儿子受伤。
因此,很多父母最终都沦落到对儿子无可奈何的地步。
针对这样的情况,变换一下思维,把儿子交给别人教育去,效果是不是会好一些呢?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这是因为作为第三者他没有做父母的那许多不舍和顾虑,虎得下脸来,需要出手的时候也出得了手,因此孩子岂有不畏惧、不尊重的?如此这般,教育的效果能差到哪里去?所以,“易子而教”充满智慧,我们今天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可以引进这样的思维,尤其是当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碰到了某些棘手的问题,父母的身份让我们解决起来顾虑重重,效果又不是很好的时候,完全可以把“它拿来一试——古为今用嘛!。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2)
浅谈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2)浅谈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关论文篇二《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摘要】孔子在教育教学思想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创见,主张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并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
孔子主张在人格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渗透式教育和言传身教等原则,这样就能达到培养出君子的目标。
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格教育目的目标原则孔子是第一个探讨人格问题的教育家。
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要比他的技能重要的多。
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仍有借鉴作用。
我国长期存在着重技能培训轻人格教育的倾向,培养的学生大多为具有某种专业技能而人格未必健全的劳动者,这种人才显然不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
我们应该重新重视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使教育回归实质,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孔子教育的目的孔子主张“君子不器”①,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为社会做出贡献,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②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培养人才,单纯的技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之重,首在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③ “务本”,首先就是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
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④马既如此,人亦如是。
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
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
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⑤他是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
孔子的教育之道论文
孔子的教育之道论文孔子,是一名我们必须尊重的先人,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孔子的教育之道论文,欢迎大家查看!【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主要言行由其弟子整理编纂成《论语》一书,其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一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其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及教育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孔子所倡导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万世之师表”,和其童年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据《史记》记载,孔子幼年时便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其父在孔子仅三岁时便离他而去。
孔母颜徵在为更好地教育孔子便移居曲阜阙里。
孔母的心血没有白费,孔子幼年时就极为聪明好学,其自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在学习之余,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待孔子刚步入成人阶段时,其母颜氏也撒手人寰。
父母的离世使幼年的孔子过早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生活的磨砺也使孔子很快地成长起来;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纵观孔子一生,其十七岁开馆办学至七十三岁去世,教学实践长达半个世纪;其教育成果也相当丰富,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一、孔子对教育的态度和看法孔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同时他也认为学思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首先,孔子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价值,他认为学是教育的基础。
他在《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其又云“不学礼,无以立”。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儿子孔鲤所说,意思是说“不学礼怎么立身处世,不学礼你怎么做人?”可见孔子对学习是非常重视的,纵观孔子的一生也是勤奋好学的典型,孔子自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020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一、孔子的学生观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
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
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
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
论语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作文
论语教会我做人的道理作文The Analects teaches me the principles of being a good person.《论语》教会了我做一个好人的原则。
First and foremost, the Analect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filial piety, or respect for one's parents and ancestors. Confucius said, "A youth, when at home, should be filial, and abroad, respectful to his elders" (). This principle is deeply ingrain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societal harmony and stability.首先,《论语》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即对父母和祖先的尊重。
孔子说:“少成若孝,长成若敬”()。
这个原则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In addition to filial piety, the Analects also underscores the virtue of benevolence. Confucius believed that being benevolent is essential in crea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e said, "What you do not wish for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 This golden rule of reciprocity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consider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and act with kindness and compassion.除了孝道,《论语》也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
知易子论儒道
知易子论儒道今天讨论儒。
儒,需人,人需也,就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学问,克己复礼是其核心范畴。
一个概念必须有内涵、外延,才是完整的。
内涵是本义,外延是涵盖范畴。
很多人只知道外延多,对于内涵则不甚了了。
儒的内涵就是满足人的需要,外延就是克己复礼的人文学问,就是恢复人性化、人本化、人格受尊重的古代人伦关系秩序,达到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要之目的。
孔子的儒家学问精髓就是人伦学问,来源于道家老子的教诲。
需是周易之卦,儒家思想都来源于易道。
违背人之需的,都是假儒、腐儒,非孔子之儒;易道之需人,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满足人需要的,就是真儒。
能够通透人道天玄地理天地人三才和谐发展数理的人,就是大儒。
儒是关于人道的学问,规范人们的生活秩序与人伦关系的,跟风土人情息息相关。
风国风是以描述风土人情为主的咏歌,似现在爱情歌曲。
秦风、卫风等,就是用各地方言传唱爱情婚姻等风土人情、伦理关系的歌。
做首风来看:伊妹儿伊妹儿转头望唉/郎唉郎唉目发青唉。
这是歌唱现代网络爱情的一首风。
唱歌一样的表达方式,就是风,所以我们经常说一首歌曲风行,绝非杜撰之词。
诗歌是风的文字表达,具体的民歌则更加曼妙,秦风高亢。
各有风格,这就出来风格一词。
格就是调,又出来格调一词。
这些都是具体的礼俗礼乐,其表现就是仪,仪有态,仪态就出来了。
礼仪之邦,就是以人情世故,伦理关系秩序运行井然有序,人性回归自然并且以备受尊重的人伦关系为表现。
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克己复礼,就是恢复人性化、人本化、人格受尊重的古代人伦关系秩序,满足人们生存之需。
当今社会共产党执政,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为中心的经济目标,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己任,也是行儒道,是大儒表现。
提倡和谐发展,互利互惠,鼓励创业,实现共赢,都是真儒的现代版表现。
共产党员必须以此为己任,造福老百姓。
汉以来,儒学失之偏颇,造成民族悲哀。
越是后期,越显出没落。
使本来强盛的中国一蹶不起,该惊醒了!“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与自己易子而教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与自己易子而教作者:赵志平独生子女政策的后遗症之一是给我们的家庭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境。
想想看,无论家境如何,就这一个孩子,一般都在多重宠爱中长大,没经历过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长的谦让与磕碰,很容易自我为中心,所以遇到问题,外归因的多,会换位思考的少。
而正因为从小在这种保护下没经历过什么逆境,在日后的集体生活中,在进入社会后,走孤僻跋扈两个极端的不在少数,一遇不顺,往往更易沮丧怨恨。
很多人也知道易子而教的道理,但实在苦于无人可易。
其实,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与自己易子而教。
无论你原来那个本我是多么的爱恨交加亦或一筹莫展,权且让出一部分空间给一个新的本我-----注意,这两个本我是可以共存的,前者暂且旁观。
现在你变成了孩子喜欢的的一位老师。
知道孩子为什么喜欢他的老师吗?有的老师才华横溢,品位不凡,让孩子像偶像一样的崇拜;有的老师积极进取,持续学习,让孩子觉得他的身上仿佛有永远也学不完的东西;有的老师把赞扬与批评的力量运用的恰到好处,再顽劣的孩子也早晚知道他是老师眼中的一块璞玉;有的老师宽厚包容,乐天达观,感染着未经过挫折的孩子们,让他们懂得有些遭遇貌似创伤和屈辱,骨子里其实是学习和成长。
有的老师像朋友一样,分享分担着着孩子的喜与悲,苦与乐。
你开始从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孩子,会发现一个你以前未知的世界。
你会发现原来你眼中不懂事的孩子,其实是尊重和体贴你的;你会发现回家无话可聊的孩子,竟然主动要求担当上课小组讨论中的leader;你会发现一个资质一般的孩子,在一次集体活动中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同;你会发现一个自控力弱的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管理下还是有一定执行力的;你会发现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在和几位好友闲聊时神采飞扬。
你是否愿意暂且珍藏起这份亲情,从现在起尝试做出改变?这种改变有时会伴随着迷惑和痛苦,因为你走出了你擅长的舒适区,一脚踏入了学习区,甚至还有可能一脚迈入恐慌区。
做为一名老班主任,这里有一些建议供你参考。
进德修业、教化天下:《易》之教育思想初探
进德修业、教化天下:《易》之教育思想初探《易经》是殷周之际的重要社会史料集成,记载社会生活的面十分广阔。
其于中国教育思想史也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据卦象论吉凶,还借象寓意,因象立意,后世不少教育思想都滥觞于《易》,特别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几乎是对《易经》教育学说的发挥和发展。
因此,《易》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巨大。
一、教育目的论《易》提出了对民众必须施以教育,普及教育,以教育万民,化育天下的教育目的观。
《序卦传》云“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物穉不可不养也。
”对于幼稚的儿童,必须给予抚育、教养,这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的必要性问题,要让儿童成长成人,必须对其施加教育。
蒙卦《彖》十分明确地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
”对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功得无量的事业。
涣卦六三爻爻辞“涣其躬,无悔”,借沐浴,引伸为“人之自新其德似之”,“自新其德者,当可无悔”。
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个人主动的修养,达到自新、日新的目的。
而“涣其躬”还不是目的,涣卦六三爻《象》说“'涣其躬’志在外也。
”“涣其躬”的目的是“涣其群,元吉”(涣卦六四爻),即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进而教育群体,从而实现教育为国家政治统治服务的目的。
这一思想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先导。
颐卦《彖》“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圣人不但要培育精英,更要普及教育,以教育万民,化育天下,这是更为伟大的事业。
贲卦《彖》也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也就是要以文明规范,以人伦来教化天下,进而达到治天下的政治目的。
二、培养目标论“君子”与“小人”是《易》中一双对举的概念,培养“谦谦君子”是《易》所追求的培养目标。
谦卦初六爻爻辞,“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提出了君子应以谦逊的态度,不断陶治自己的修养,就能无往而不利。
乾卦九三爻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又有《象》曰:“天行,健。
浅谈孟子的'易子而教'之说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孟子的“易子而教”之说朱亚妮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孟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其中“易子而教”教育思想发人深省。
此理论在陈亢“君子之远其子”的基础上产生,寄予孟子对家庭教育中为避免“父子相夷”深刻思考,对解决当代现实社会中家庭教育问题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孟子;家庭教育;易子而教作者简介:朱亚妮(1992.3-),女,汉族,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6-01纵观古今,家庭教育作为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逐渐成为每个家庭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此古人有比较深刻的探索与研究,且成果显著。
其中“易子而教”作为孟子提出的一种家教方式,却因历代注解家未充分考虑到孟子思想实际,使得对其内涵诠释不同,对其价值有所质疑。
现追溯其理论源头的基础上,对具体文本内容加以分析,探讨孟子“易子而教”内涵及现代价值所在。
一、“易子而教”理论的形成孔子时期,出现“君子之远其子”理论主张。
《论语•季氏》记载道:陈亢怀疑孔鲤可能因父子关系而“有异闻”,便向其探求真相。
当他了解到孔子对伯鱼与其他人的教育无异时,便“退而喜”,然后说道:“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按照常理来说,由于亲情关系的缘故,父亲多会偏袒儿子,作为圣人的孔子,却以“学诗学礼”而“远其子”的家庭教育方式教授儿子,可见其意义所在。
“君子之远其子”之说可视为“易子而教”的理论源头。
“易子而教”之说最早在《孟子•离娄上》中有所记载: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遵循“易子而教”的教育原则
遵循“易子而教”的教育原则作者:李鑫来源:《师道》2016年第09期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发现了教育的一个奥秘,主张教师“易子而教”。
今人为避免教育“灯下黑”现象,许多青年教师大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本班里,不愿意亲自教他,同时孩子也不愿意父母亲教自己。
原因并不是这些教师师德师能不佳,也不是孩子对父母不相信,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排斥和教育过程的不畅通。
“易子而教”有利于作为父母的教师适度地掌握教育的尺度。
教育是一件严肃的事,有它内部的规律和正确的方法。
教室内应遍洒阳光,教师对任何一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
如果教师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一般期望值太高,往往不考虑孩子的个人基础、兴趣与爱好,而是不切实际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当孩子“正不行”时,就忘记了作为教师的角色,急躁起来,继之以父亲的身份来对待学生身份的孩子,就不自觉地发怒,或高声呵斥,或棍棒相加起来,结果使自己的孩子威信扫地,自尊心尽失,进而丧失了学习发展的动力和愿望。
通常情况下,教师对别人的孩子能够忍耐克制,循循善诱,而对自己的子女教育就缺乏了耐心,批评得多,鼓励得少;斥责得多,引导得少。
久而久之,不仅子女听不进教师家长的训斥,还可能产生对立和抵触的情绪,亲子关系恶化并逐步升级,最终不可调和,教育难以成功。
有道是医者不自医。
如果教师之间“易子而教”,就可避免求全责备的过硬或溺爱放纵的过软管理这些矛盾和冲突,亲子间不会相互责备和埋怨,不会产生隔膜,感情还是友好如初。
“易子而教”有利于父母和教师以不同的角色协同发挥作用。
一定意义上说,父母和教师的作用还是不一样的,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但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陪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子而教”思想论文摘要:“易子而教”由孟子提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创新,在保持着它最原始的教育初衷和意义的同时,也被注入了许多新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教育价值。
可从单纯的家庭教育走向学校教育,可由普通的子女教育指向教师子女教育,亦可从中开阔社会教育、性教育等多方面的视野。
因此,对于“易子而教”教育思想,一方面继续探寻其本质精神、挖掘其思想内涵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发展其当代意义、为教育寻找新思路也是势在必行!一、“易子而教”的产生及其文化背景1.孟子的“易子而教”孟子的“易子而教”这一思想最初来自于他的学生公孙丑的发问:“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是这样回答的,“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
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择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1]孟子的这段话从两方面论证了“易子而教”的观点:一是情理上行不通,因为父亲教育儿子本身必须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父亲就会动怒,一动怒儿子就会产生反抗心理,父子之间互相责备就伤害了父子情感,所以“责善”(劝勉从善)在这里难免行不通。
二是在孟子看来,“易子而教”不过是对古人有效经验的运作,他只是在古人的认识基础上补充解释而已。
2.“君子之远其子”和“君子之不教子”在孟子之前,孔子便有“君子之远其子”的思想。
《论语·季氏》一文中记载,孔子的弟子陈亢认为孔鲤作为孔子的儿子一定比常人“有异闻”,但是“过庭之训”却很明确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孔子对儿子的要求几乎和对学生的一样,因此孔子的行为为“君子之远其子”的道理作了注脚。
那么,何谓“君子之远其子”?司马光在《家范》里写道:“远者,非疏远之谓也,谓其进见者有理,接遇有礼,不朝夕嘻嘻相亵狎也……所谓家人有严君者,是之谓远。
”也就是说,父亲并不是要疏远孩子,而是要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威严。
不难发现,“君子之远其子”和《论语》的一些基本精神也是相当契合的。
在《论语》看来,子对父敬、父比有威,而“君子不重则不威”,所以父必重言、行、貌,如此产生“远”之感。
基于此,“君子之远其子”中的“远”理解为“严”或“正”便无可厚非了。
由“君子之远其子”到“君子之不教子”的过渡并不很难想象,所以古人便有了“易子而教”的教育制度。
不过,撇开孔子要树立父亲威严形象的思想根源和孟子的不能“责善”思想,“君子不亲教子”或“易子而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很大可能上是性教育问题。
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辟雍》有云:“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其渫渎也。
又授受之道,当极说阴阳夫妇变化之事,不可以父子相教也。
”[2]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亦云:“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
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了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3]考察班固、颜之推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阴阳变化之事”或五经中的男欢女爱、后宫淫乱之事在古人看来是不便父子私相传授并且是难以通言的。
究其原因,还是为了维护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威严形象。
综上所述,古人“易子而教”,一是为了避免父子之间相互“责善”,毕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二是为了维护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威严形象,严格父子之间的等级关系;三是“阴阳夫妇变化”、“悖论”、“邪僻”等内容实在不可在父子之间授受。
二、“易子而教”在现行教育中的持重和拓展“易子而教”本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易子而教”思想在当下教师子女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性教育等问题上也是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实用性的,它们在运用这一命题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易子而教”的内涵,提高了它胜于传统的价值地位。
1.家庭教育基于我国社会发展和基本国情,城市化让孩子的社交越来越狭隘,计划生育政策让家庭结构简单化,这难免造成当今家庭教育的封闭性和单一性。
因此,有学者对当下的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也提出“易子而教”的思想,不过这同我国古代社会对其的解释和期待并不完全吻合。
第一,“易子而教”在理念上诠释的是一种开放的家庭教育模式。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让孩子走近他人、走向社会是大势所趋,因此“易子而教”首先便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多样的。
第二,有学者提出用“轮换式”和“置换式”两种形式运行现在的“易子而教”。
[4]“轮换式”主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相互之间进行子女教育的轮换,即子女在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其中一个家庭的成员一起共同生活,并接受其家庭教育,然后轮换进行。
“置换式”是一种单向式的“易子而教”,即选择一个教育条件好的家庭或家庭中的主要成员作为子女教育的辅导者,让子女在一定的实践和范围内与其共同生活,并接受其指导。
[5]第三,就内容上看,在古代社会“易子而教”的主要内容无非是儒家伦理、四书五经,但在现在社会,其应该包含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如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培养、智力技能的培训等。
第四,从范围上来看,“易子而教”的思想和实践在海外也有翻版。
社会学家古德介绍,在中近世纪的英国,父母有将其子女送到其他贵族、盟友或朋友家去住的风气,名之曰“交换孩子”。
在非洲这种习俗也相当普遍,父母常将6—10岁的儿童送往舅舅家抚养。
[6]新时代以来,“易子而教”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多样化的实现途径。
比如,异国家庭互换子女以使其迅速获得不同的知识技能,让孩子随其他家庭外出旅行以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这种更广时空的“易子而教”不失为迅速帮助孩子获得不同情感体验、观念价值和知识技能的有效方法。
2.教师子女教育“易子而教”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不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有效途径,而且也为教师子女教育输入了一股新鲜之风。
“教人者难自教(自己的孩子)”,正如孟子所说,作为孩子的父母,难免会“责善”、“动怒”,作为老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教师在学校能对别的孩子春风化雨、悉心教育,在家里对自己的孩子却会缺乏理智、失去耐心。
“易子而教”,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别的学校去读书,或者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别的班级受教育,这样教师子女就能同其他学生一样得到同等的对待和相似的教育。
因为在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对于为人父母的教师而言,做好角色定位至关重要,在家中可以发挥亲情的天然教育优势,但在学校里,规章制度、班级氛围、其他教师的影响也为孩子打开了另一片更广袤的天地。
总之,先以一个家长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再用一个教师的眼光去审视,才有可能实现教育愿望。
3.学校教育和其他随着教育思想、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发展的兼容性和多样化,“易子而教”思想已从最初的家庭教育的局囿中摆脱出来,以各种教育实践拓展丰富着它的本质内涵,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性教育上,“易子而教”思想又展现出它新的生命力。
在学校教育上,“易子而教”思想对师生关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易子而教”潜在诠释了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的区别:亲子关系是以亲情为纽带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师生关系则是以制度为保障的教学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应当说是“亲密有间”的。
[7]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在产生、性质和作用上有着本质不同:前者是伦理关系,后者是教育关系;前者具有稳定性和终身性,后者是以教学活动为核心和基础,本质是教育性;亲子关系强调养育教导,师生关系更强调学习指导。
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保持距离”。
一方面,教师有着普通人的私人生活,与学生之间保持距离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教师主要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与家长的养育教导责任不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保持着传统的权威地位。
总之,“易子而教”启示着我们不可模糊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好师生关系是进行良好学校教育的基础。
有研究者由“易子而教”的思想联想和衍生出“易师而教”的观点,即不同班级、不同科目甚至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应该互通有无,以不同的人格力量和教育思想去影响和启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
这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最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孟子强调“易子而教”,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是看到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孩子最终都要离开家庭、独立走向社会,面对开放的社会,他们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变化的良好心态。
因此,多把孩子放到社会中进行磨炼,鼓励孩子和各种人打交道,应是“易子而教”思想拓展的应有之义。
同时,“易子而教”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性教育”也有很多启迪。
上文中提到古人之所以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个重要思想原因即男女之情、夫妻之事难以通过父母启齿传授。
鉴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国人的气质性格,父母不好意思把性教育摆上台面,甚至教师在碰到这一方面教材时也会避而不谈,然而这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健康与幸福,不得不教。
因此我国在“性教育”上仍需要做大量工作,“易子而教”便为我国的性教育提供了一种思路:由朋友来教,由亲戚来教,或者讲别人的故事,做启发性和暗示性的引导。
三、对“易子而教”思想及其运用的反思和评价1.就“易子而教”的评价“易子而教”思想指出了血缘关系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出于亲情,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或容易纵容娇惯,或容易求全责备,“易子而教”克服了这种局限性,请别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人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易子而教”的思想源头,“君子之远其子”只是一味地强调家庭教育中的严、正,让原本应该珍贵的融融亲情和天伦之乐受到压抑甚至消失,失去了脉脉温情的家庭教育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违背了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
不过,“易子而教”可能会导致孩子一定程度上缺乏管教、放任自流、我行我素,所以“易子而教”并不是说父母可以不懂教育,相反父母应该主动学习别人的优秀教育经验,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成长。
2.对“易子而教”思想运用的评价“易子而教”思想对我们现行的家庭教育、教师子女教育、学校教育等都产生了启示和影响,以下我们试从教育、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剖析、反思和评价。
就教育本身而言,“易子而教”思想从家庭范围的局限中走向广泛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身的一种迁移和创新,表明这种思想强大的生命力和再造性,是一种良好教育态度和优秀教育方法的综合体现。
就家庭而言,父母、孩子和家庭本身都是值得探讨的对象,包括教师家庭、教师及子女在内。
我们知道,体验教育是最适合青少年成长需求的教育,“易子而教”恰恰符合体验教育的要求,让孩子在另外一个家庭或环境中生活,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