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风险评估和控制办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_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_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为了严格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和规范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提高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第一条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应遵纪守法、敬业爱岗、依法办事、保守秘密、搞好服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条各单位选配财务人员时,必须对其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进行全面严格考察,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以及曾因经济问题受到撤销行政职务以上(含撤销)处分的人员,原则上不得从事会计和出纳岗位工作.第三条各单位要随时掌握财务人员的思想动态,对法纪观念淡薄的人员,要及时调离财务工作岗位.第四条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和出纳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人员.第五条各单位内部具体管理资金账户的机构应分别设立会计、出纳、稽核岗位,并明确岗位责任制.第六条会计、出纳、稽核业务应相互制约.出纳人员办理资金账户的收付款业务,必须由会计人员制单,按职能和权限报经相关领导签字同意后方可办理.未经领导批准,不得擅自调整、调度银行账户资金,也不得将未经单位主管领导签字批准的付款票据留存抵库,无拨款依据不得拨付资金.稽核人员应对资金的收、付业务进行定期审核,并在会计凭证上签字.第七条单位银行账户的开设,必须有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或财政部门要求开设银行账户的文件.银行预留印鉴应为本单位财务专用章、本单位负责人名章、出纳人员名章.不得以个人名义将公款办理定存或其他形式存款.第八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定期轮岗规定落实到位.(一)担任出纳的人员应当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出纳不得兼任稽核、票据管理、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和对账工作.(二)单位实行印鉴与票据(支票)分管制度.设立印鉴保管登记簿,银行预留印鉴分别由不同人员保管,由保管人员签名登记.分管印鉴或票据(支票)的财务人员外出时,应将印鉴或票据(支票)移交给单位领导指定的人员暂时分管,严禁印鉴和票据(支票)由同一人保管.分管印鉴的人员不得私自将印鉴交于他人代管或代盖.(三)出纳登记财务收支业务的出纳账,应单独设立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并采用三栏式的定本式账页,严格实行一年一本出纳账.不得用银行对账单代替日记账,也不得按会计账簿上的现金、银行存款科目发生额抄录,必须根据每日发生的会计凭证逐笔登记,每日结出余额.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也必须根据每日发生的会计凭证逐笔序时登记,年末将采用会计电算化登记的账页打印并按定本式出纳日记账的管理要求装订成册,同时按规定备份磁盘文档.出纳账簿由封面、扉页、账页组成.启用表应注明启用日期、账簿页数、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姓名,并加盖出纳员名章和单位公章.(四)出纳员登记出纳账簿,要将会计凭证日期、编号、摘要、金额及其他有关资料一一记入账内,做到数字准确,字迹工整,摘要清楚,登记及时.登记完毕,要在记账凭证上签名或盖章.(五)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每一账页的第一行写承前页;每一页的最后一行写过次页.每月登记完后,要在下行写本月合计,在本月合计下行写本年累计.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逐日结出余额,没有余额的在借或贷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标q表示.(六)按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使用财务专用章必须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并进行登记.第九条各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向会计机构负责人报告.第十条单位内部应当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货币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如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整改.重点关注:货币资金业务相关岗位设置情况;是否存在违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情形;是否存在违规开立、变更、撤销银行账户的情形以及其他违反《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的情形;对以前检查中发现的违规情况,是否及时进行整改;与货币资金管理相关的其他情形.第十一条单位应设立支票和其他票据领用簿,购买支票或其他票据,按编号登记;领用支票或其他票据,应由领用人在领用簿上签名.对作废支票应及时收回,并在支票领用簿上准确登记作废支票的号码.第十二条出纳人员按复核无误的收付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及凭证所列金额收付现金时,应在凭证上加盖收讫、付讫戳记.出纳人员付款时,报销人或收款人必须在付款凭证、支票存根及有关凭证上签字.第十三条出纳人员应经常对库存现金进行清查盘点.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每月应对出纳人员保管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日记账进行抽查,并有文字记录.每月终了,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必须共同核对会计账簿与出纳账簿的银行存款和现金账目,共同清点现金实物量,编制现金盘点表,经会计主管人员签字认可后,将签字盘点表装订在当月会计凭证中备查.对盘亏或盘盈的货币资金要查明原因,按规定进行处理.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第十四条严格执行《银行存款余额核对情况月报制度》和《银行账户管理情况报告制度》.每月末,会计、出纳人员在核对自己所管银行账户余额无误的基础上,认真填制银行账户存款余额核对表,向本单位领导和监督机构汇报货币资金结存情况.第十五条出纳人员因暂离岗位需作临时性交接时,应编制交接表,由主管会计监交;因工作调离本单位(或本机构)办理交接时,应编制交接表,一式四份,由本单位内部监督机构参与监交.交接记录应由有关各方签名,并作为会计档案保管.第十六条每年终,出纳人员应将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出纳人员移交表、现金盘点表、支票领用簿等资料整理造册,交会计人员按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归档保管.第十七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根据收入来源和管理方式,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第十八条各项收入应当由单位财会部门统一收取并进行会计核算,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办理收款业务,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业务部门应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副本交存财会部门备案,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追缴责任.第十九条有政府非税收入征缴职能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归档并及时更新与政府非税收入有关的文件,定期开展培训,确保主管领导和业务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第二十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程序和责任制度.财政票据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每位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不得擅自扩大财政票据的适用范围.第二十一条单位内部应当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收入管理的薄弱环节,如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整改.重点关注: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和冲减支出的交易或事项是否真实;挂账多年的应收款项是否及时进行追缴,确实无法追缴的,是否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处理;已核销的应收款项是否按照账销、案存、权在的要求,保留继续追缴权利,明确责任人追缴义务;与收入相关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二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第二十三条单位应当按照支付业务的类型,完善支出管理流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重大支出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重大支出限额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付款凭证及其附件的所有要素.重点审核单据凭证是否真实、合规、完整,审批手续是否齐全,以及是否符合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支出报销凭据应附明细清单,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单据凭证与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相符.(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票应当进行备查登记.使用公务卡(加油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业务的实质内容及时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经济合同和专项报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交存财会部门备案.第二十四条单位内部应当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支出管理的薄弱环节,如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整改.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挪用预算资金向无预算项目支付资金或用于对外投资的情形;是否存在采用虚假或不实事项套取资金的情形;是否存在违规向其他单位划转资金的情形;是否存在将本单位资金借贷给其他单位的情形;预付款项的转回或冲销是否合理、合规,是否存在协同第三方套取资金的情形;与支出相关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五条凡不遵守本制度规定造成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财政监督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予以查处,对触犯刑律的应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二十六条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风险评估(1)第一节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风险是指组织在未来经营中面临的、可能影响其经营目标实现的所有不确定性。
风险又分为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
固有风险是指在管理当局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组织所面临的风险;而剩余风险则是在管理当局进行风险应对之后所残余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上的任何主体都面临着各种外部和内部的风险。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风险行政事业单位是在一定的 __环境中履行自身的社会管理职能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其面临以下风险:1. 法律政策风险。
2. 经济风险。
3. 社会风险。
4. 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产生的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风险因素行政事业单位经济面临以下内部风险:1. 管理风险2. 道德风险3. 财务风险4. 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产生的风险。
第二节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组织及时识别、系统分析运行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此处的风险评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即设置目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
就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风险评估是指内部控制应该能够有效防范和遏制履行其职责和自身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风险,或者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和程度之内。
管理者要对单位的外部风险进行评价和分级,并了解风险变化的情况;各职能部门应通过每月的管理服务活动分析向管理层汇报其所了解的风险并提出风险管理方案。
管理层应建立一定的监控和沟通机制,使业务部门将其在日常管理中意识到的内部风险向管理层及时汇报并提请其注意;同时,内部审计应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对单位和个人进行高层次风险评估,从策略管理机制、核心业务流程以及资源管理机制等方面对单位的业务流程风险,尤其是内部风险进行评级,并取得适当管理层的确认。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一、总则(一)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规范财务内控制度,确保财务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包括财务部门、非财务部门及相关人员。
(三)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各单位必须按照本制度的规定执行。
(四)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合规、科学规范、权责分明、风险可控、信息透明、监督有效。
二、财务内控管理的基本要求(一)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包括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结算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责分工和权限,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财务管理,确保财务业务的规范运作。
(四)加强财务信息的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五)建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提前识别和预测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防范和化解。
(六)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三、财务管理流程(一)预算管理1.制定年度财务预算计划,明确预算总额和预算分配。
2.预算编制、核定、调整等各个环节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整预算。
3.各部门、单位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合理支出,严禁超预算行为。
4.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及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对超预算行为进行纠正和问责。
(二)会计核算1.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2.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登记等环节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确保会计记录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3.定期进行财务报表编制工作,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三)资金管理1.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和规范使用。
2.资金的收付、记录、监管等环节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确保资金的流转和使用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一、引言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机构运行的效率和效益,特制定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以下简称“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确保单位的财务、人力资源、采购、安全等方面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达到提高机构整体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目的。
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1. 背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规范机构运行,预防和控制风险,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应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2. 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原则(1)目的:通过内部控制评价,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用性,为行政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
3. 内部控制评价内容(1)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指标。
(2)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点,确定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3)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包括问卷调查、文件审查、现场检查等。
4. 内部控制评价流程(1)确定评价目标和范围。
(2)采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3)开展评价工作。
(4)编写评价报告。
(5)报告审批和反馈。
(6)整改落实。
三、内部控制监督制度1. 监督对象和责任部门(1)监督对象: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和岗位。
(2)责任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纪检部门等。
2. 监督方式和周期(1)监督方式: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等。
(2)监督周期:根据需要进行,普通不超过一年。
3. 监督内容(1)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
(2)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
(3)采购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
(4)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
(5)安全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
四、本文档所涉及附件1.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附件。
2.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模板附件。
3. 监督检查记录表附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
政策财会(2012)21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
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第八条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分享:2013-9-2 14:55:44东奥会计在线字体:大小
[小编“星云流水”]本篇为2013《高级会计实务》第九章知识点精讲: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该知识点主要讲解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风险评估程序、风险控制方法。
本篇知识点关系:高级会计实务>> 第九章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会计处理与内部控制>> 第七节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目录:
1.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2.风险评估程序
3.风险控制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经济业务活动的风险,识别风险点,然后因地制宜设置控制方法并监督执行。
(一)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风险评估是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济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通常由单位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
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可以设置在内控部门或者牵头部门。
为及时发现风险,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
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二)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可分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四个步骤,见下表:
(三)风险控制方法
在风险评估之后,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控制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程度之内。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8 种,具体见下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内控水平,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全体财务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涉及财务内控的人员。
第三条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应遵循合法合规、全面系统、权责明确、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结构与职责第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财务内控管理组织,明确财务内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五条财务内控管理组织应负责制定财务内控政策,监督内控制度的执行,确保内控目标的实现。
第六条财务内控管理组织应定期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审查和修订,以适应法律法规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第七条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财务内控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财务预算、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等方面。
第八条财务内控制度应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确保内控措施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
第九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对财务内控制度进行审查和修订,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变化。
第四章财务风险评估与管理第十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对各类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确保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
第十一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财务风险应对措施,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第五章信息与沟通第十二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及时、准确、完整地传递。
第十三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准确性,增强内控效果。
第十四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沟通,提高员工对财务内控制度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内控文化的形成。
第六章内部监督第十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内部监督机构,对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内控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第十六条内部监督机构应定期向管理层报告财务内控监督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七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八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所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_2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
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 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 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两个符合”
(七)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单 位要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相关工作 人员的分工和责任,设立相应部门和岗位 对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 行结果进行监督和奖励,形成完善的内部 控制执行机制。
二、建立和实施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的 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
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单 位所存在的风险,提出各种风险解决方案 ,经过分析论证与评价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并予以实施的过程。
风险应对的策略一般有四种:风险规 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转移)和 风险承受。
四、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什么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
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实质上就是内 部控制的机制,是指为将经济活动风险 控制在可承诺的范围之内,根据内部控 制的原理,并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针 对风险点选择的措施和程序。
内控既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 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行 政事业单位治理的基石。
1、制衡性
相互制衡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 心理念。所谓制衡,就是在单位的岗位 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 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设计。
体现在四个方面:
(1)建立议事决策机制
(2)规定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授权 审批和强化评价监督
工作小组下还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类型设 置若干个风险测评小组,仔细梳理每一类经 济活动的流程,按流程排查风险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风险评估与控制手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风险评估与控制手册第一节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管理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与核心。
在风险评估中,既要识别和分析对实现目标具有阻碍作用的风险,也要发现对实现目标具有积极影响的机遇。
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包括风险初始信息收集、风险的识别、分析与评价、风险管理策略与选择等。
单位在日常经营中充分、连续搜集风险管理信息,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用具备可兼容性的风险分析技术,对风险管理信息进行辨识、计量、评估、分析,采用适当的风险控制技术方法,并形成相关记录,为应对风险提供相应控制策略依据。
一、评估部门风险评估由内部控制主管处室负责计划、组织和安排具体工作;组织财会、资产管理、采购、基本建设、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处室或岗位工作人员成立风险评估小组,进行风险评估工作。
评估人员在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并据此选择控制方法和应对措施。
二、评估周期及方法1.评估周期:单位对内部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在全面、系统、准确分析单位各经济业务活动风险的基础上,绘制各业务事项的流程图,确定经济活动的风险点,剖析风险存在的原因,以及导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确保新的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同时,对预算、收支等高风险经济活动业务,开展不定期评估,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有效地防范和管控风险。
2.评估方法:单位内部控制的风险分析,采用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风险可能性、风险影响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1)可能性定性的测度很可能:即在多数情况下预期可能发生。
可能:在某些时候可能发生。
不太可能:在多数情况下都不太可能发生。
表1 风险评估的五级评分(示例)(2)影响程度分析的测度重大:对目标实现有重大影响,如发生,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次重要:对目标实现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如发生,将造成一定的损失。
不重要:目标实现不受影响,如发生,将造成较低的损失。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3 科技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 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和数 据分析平台。
结论和总结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建立和执行对于提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 配置、保护资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规范》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石,规范内部控制对于提升管理水平和绩 效至关重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意义
1 提高管理效率
合理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 提高组织管理效率,降低风险。
2 保障资金安全
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有效预防和发现资 金管理中的滥用或侵占行为。
3 增强职工纪律
4 树立良好形象
明确的内部控制规范可以提高职工的纪律性, 强化对工作流程的合规性监督。
规范的内部控制措施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树 立诚信、透明的形象。
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
责任制
明确各级责任和权限,形成责 权统一、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
风险防控
建立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针 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步骤
1
风险识别
识别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可能面临的各
控制制度
2
种风险和问题。
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项流
程和权限。
3
沟通宣传
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培训员工以提高控 制措施的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常见问题与解决
缺乏明确责任
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和权限, 强化责任感和管理意识。
信息沟通
强化内部信息共享和沟通,确 保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明确
确立内部控制目标,明确各项控制指标和结果。
制度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详情整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详情整理一、引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规范,以保障组织运作的规范性、透明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本文将详细整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各个方面,包括目标设定、责任分配、风险评估和监控措施等方面。
二、目标设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组织的运营和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以及合规性的维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和相关策略,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效执行。
三、责任分配1. 顶层领导责任: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应对内部控制规范负有最终责任。
他们需要确保组织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并提供相应的资源与支持。
2. 部门主管责任:各个部门主管应负责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并监督自己部门内部的风险控制和合规性。
四、风险评估1. 风险识别:行政事业单位应识别可能对组织目标实现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内部操作风险等。
2. 风险分析:对于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和可能的防范措施等方面。
3. 风险评估:综合考虑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对各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优先级和处理措施。
五、控制措施1. 资源管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和费用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
2. 人员管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人员聘用、考核和培训的制度,确保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相匹配。
3. 信息管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保密性。
4. 内部流程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流程的一致性和高效性。
5. 合规性管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合规性审查和监控机制。
六、监控与评估1. 内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实施细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行)》(财会〔2012〕21号)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是指对学校及所属单位制定的、旨在对经济活动、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管理制度、实施措施及执行程序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形成评估意见、建议的活动。
第三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合法合规性。
评估工作应当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全面性原则。
评估工作应当包括经济活动决策和执行全过程,涵盖单位及所属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
(三)重要性原则。
评估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关注重要经济活动的风险。
(四)适应性原则。
评估工作应当根据单位实际,随外部环境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
第四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包括对经济活动、业务活动的风险评估。
第二章工作机制第五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评估结果应作为完善学校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六条审计处、监察处牵头负责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其中审计处负责经济活动的评价与监督,监察处负责业务活动的评价与监督。
第七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协同工作部门涉及:财务、资产、基建、采购、组织、学生管理、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科研、人力资源、国际交流、发展计划、信息、党政办、党风廉政建设等相关业务部门。
第八条单位建立经济活动、业务活动内部控制风险定期评估机制,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进行重估。
第三章评估内容第九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包括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的评估。
第十条业务活动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包括对学校内部控制工作组织、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管理、财务信息编报、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科研管理、发展规划管理、招生管理、教务管理、外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事务管理等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的评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四)风险评估程序 4个步骤 1、目标设定 由于各项经济活动各有特点,所以各项经
济活动的控制目标也有所侧重。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进行梳理、汇总,形成风险点清单。
风险识别事实上是发现风险源和认识风险因素的过程。
3、风险分析 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 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单位目标实现的影响 程度,以便为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应对措施提供 依据。
(4)资产管理情况。 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 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 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5)建设项目管理情况。 是否按照概算投资; 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 资金的情形;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 办理移交手续。
(7)其他情况。
二、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8种) 什么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 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实质上就是内部控制的 机制,是指为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承诺的 范围之内,根据内部控制的原理,并结合风险 评估的结果,针对风险点选择的措施和程序。
第1种方法: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 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最基本要求,是保 证提高经营效率、保护财产安全以及增强会计数据可靠性的 重要条件。作为一种内控体系中最基本的控制手段,集中体 现了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内部牵制。(六安)
一、经济活动风险评估 (一)什么是风险
风险通常是指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 生的影响。
(二)什么是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量化测评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造成的后果。 风险评估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方向要求,单位必须时刻关注各种 来源、各种层次的风险,并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切实 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规定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规定,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合规、透明和有序进行。
2. 财务管理规定2.1 财务目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目标是确保资金的合理运用和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支持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
2.2 财务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年度财务预算,明确收入和支出的规模和用途,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2.3 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稳定和合理利用。
资金的收付、保管和结算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要求。
2.4 会计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准确、完整、真实、合规的会计核算,及时编制财务报表,并接受内外部的审计。
2.5 财务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独立的财务监督机构或委员会,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追究责任。
3. 内部控制规定3.1 内部控制目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是保护单位的资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止财务风险。
3.2 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明确的职责分工、授权程序、审批流程、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等,确保财务活动的规范和合规。
3.3 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委员会,定期对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提出改进意见。
3.4 内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通过内部报告、检查和检举等方式,发现并查处财务违规行为,维护单位的财务纪律和秩序。
4. 结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规定对于保障单位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落实这些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单位的财务运作水平和整体效能。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指南
目
录
总则
我国现行营业税政策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评价与监督
预算业务控制
收支业务控制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资产控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设项目控制
合同控制
总括篇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三章
总则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评价与监督
绪论
• 据《圣经》记载,公元前1800年—公元95年时期就 有内部控制的形式,如对财产实行的双重保管,对称 职、诚实官员的需求,以及约束财产使用和职责分工 的问题。
• 法老统治时期的古埃及就存在内部控制的萌芽,如: 赫曼霍特墓石记载(书上3页)
• 古罗马时代,会计帐簿的设置和分类已有了发展,同 时记帐方法有了很大改进,其中突出的表象为:“双 人记帐制”即: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同时由两个记帐员 同时分别在各自的帐簿上记载,最后定期由第三者将 两个记帐员所记的帐对比考核,审查有无作弊和差错
第二阶段:20世纪40——80年代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次给内部控制下定义(P4) 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的会计程序委员会对 内部控制作进一步解释 197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成立审计师委员会 197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成立内部控制特别顾问 委员会 1980——1985:审计界关于内部控制有了大发展
• 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内部控制和一个里程
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1999年(P12) 2001年——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11年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即将全面推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一、引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机构,承担着重要的行政职能和社会责任。
为了确保单位的正常运转和风险管控,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的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管理单位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确保单位的合规性、效率性和可靠性。
通过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单位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减少损失和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三、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的要求1. 风险识别和分类:制定明确的风险识别标准和分类方法,对单位运营过程中可能浮现的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和分类,确保风险的全面覆盖和准确识别。
2. 风险评估和分析: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为后续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3. 风险应对和控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控制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时间,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理。
4. 风险监控和追踪: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定期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追踪,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风险控制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5. 风险报告和沟通:建立健全的风险报告和沟通机制,定期向单位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管理情况,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持。
四、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的流程1. 风险识别阶段:a. 制定风险识别标准和分类方法,明确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目标。
b. 采集和整理单位运营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c. 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和重要程度。
2. 风险评估阶段:a.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确定评估指标和权重。
b. 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c. 综合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的整体水平和优先处理的风险。
3. 风险应对阶段:a. 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控制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进行梳理、汇总,形成风险点清单。
风险识别事实上是发现风险源和认识风险因素的过程。
3、风险分析 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 一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单位目标实现的影响 程度,以便为制定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应对措施提供 依据。
(2)收支管理情况。 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 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 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 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 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
(3)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 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 程序;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7)其他情况。
二、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8种) 什么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 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实质上就是内部控制的 机制,是指为将经济活动风险控制在可承诺的 范围之内,根据内部控制的原理,并结合风险 评估的结果,针对风险点选择的措施和程序。
第1种方法: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 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最基本要求,是保 证提高经营效率、保护财产安全以及增强会计数据可靠性的 重要条件。作为一种内控体系中最基本的控制手段,集中体 现了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内部牵制。(六安)
3、评估周期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4、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工作完成后,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应当做好 汇总、整理和分析工作,必须形成书面报告, 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 依据。
(四)风险评估程序 4个步骤 1、目标设定 由于各项经济活动各有特点,所以各项经
济活动的控制目标也有所侧重。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风 险评估和控制办法
根据COSO理论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 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与评价。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一般包括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人力资源政策、单位文化、法制观念等 2、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和 与行政事业单位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 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3、内部监督与评价(自我评价、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将在以后
一、经济活动风险评估 (一)什么是风险
风险通常是指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 生的影响。
(二)什么是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量化测评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造成的后果。 风险评估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方向要求,单位必须时刻关注各种 来源、各种层次的风险,并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切实 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一是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每年至少一 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 化的,应及时重估。 二是单位要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由单位领导亲 自担任组长,具体由各单位根据实际自行确定,既 可以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也可以由分管财务工
1、人员构成 (1)单位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全面统筹、协调,
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风险评估工作; (2)由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的负责人
担任副组长; (3)由财会、资产管理、采购、基本建设、内
2、机构设置 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可以是跨部门的,也可以设 置在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牵头部门内。
工作小组下还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类型设置若干 个风险测评小组,仔细梳理每一类经济活动的
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 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
4、风险应对 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位所存 在的风险,提出各种风险解决方案,经过分析 论证与评价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予以实施的过 程。
(五)风险评估的内容 1、单位层面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 6 (1)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 是否确定了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 是否建立了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机 制和联动机制。
(5)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 项进行账务处理;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 报告。
2、业务层面风险评估应当重点关注的方面 7 (1)预算管理情况。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 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 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 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
(6)合同管理情况。 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 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7)其他情况。
(6)合同管理情况。 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 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4)资产管理情况。 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 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 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5)建设项目管理情况。 是否按照概算投资; 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 资金的情形;
第2种方法: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 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 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 使职权、办理业务。
对重大业务事项建立“三重一大”(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
第3种方法:归口管理。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 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 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2)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 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 分离; 权责是否对等; 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 内部监督等机制。
(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执行是否有效。
(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 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 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