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烷偶联剂对金属氢氧化物粉体的机械球磨改性
硅烷偶联剂处理金属表面
硅烷偶联剂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它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和耐磨性。
同时,硅烷偶联剂还可以增强金属与涂层之间的附着力,提高涂层的抗脱落性能。
使用硅烷偶联剂处理金属表面可以提高金属的表面能,使其更容易被润湿和附着,从而改善涂层的附着力和耐久性。
此外,硅烷偶联剂还可以与无机填料反应,改善其与有机聚合物的相容性,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在金属表面处理中,硅烷偶联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钢铁、铝、铜等金属表面的处理。
例如,在钢铁表面处理中,硅烷偶联剂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在钢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提高钢铁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
在铝表面处理中,硅烷偶联剂可以改善铝表面的润湿性和附着力,提高涂层的附着力和耐久性。
总之,使用硅烷偶联剂处理金属表面可以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和耐磨性,同时还可以改善金属与涂层之间的附着力,提高涂层的抗脱落性能。
硅烷偶联剂处理粉体工艺
硅烷偶联剂处理粉体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将硅烷偶联剂加入到适当的稀释液和助剂中,混合配成处理液。
2.将需要处理的粉体(如石英粉、二氧化硅粉体等)加入到反应釜或反应罐中。
3.将处理液喷洒到粉体上,并进行加热反应或浸泡。
4.反应一定时间后,将粉体进行脱水处理,如使用高速搅拌、加热烘干等方法。
通过硅烷偶联剂处理,可以改善粉体的表面性能,提高其与高聚物或树脂等材料的相容性和亲和力,使其更均匀地分散在基体中,从而提高填充体系的强度、模量等性能。
这种处理工艺在塑料、橡胶、电线电缆、医药、涂料、油漆、日用化工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处理工艺可能因粉体种类、硅烷偶联剂种类和工艺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和参数。
硅烷化处理及其在金属表面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通过硅烷化处理与传统磷化处理相比较,能够省去表调及磷 化前后的水洗工序,处理时间大大缩短,并减少了污水处理量。
1 硅烷化处理的原理 硅烷化处理是以有机硅烷为主要原料对金属或非金属材料
进行表面处理的过程,该过程通过引入硅烷基与基材形成共价 键连接,在金属表面形成高致密的保护膜。
硅烷是一类含硅基的有机/无机杂化物,其基本分子式为 X-R-SiY3,其中的Y指的是与硅原子连接的可水解基团,其中 R则是指非水解脂肪族链,其中的X指的是可以和有机材料实现 反应的基团,例如乙烯基以及氨基等[2]。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工业与信息化
硅烷化处理及其在金属表面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汪洋 包英俊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五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1400
摘 要 工业生产中,将耐腐蚀的有机物涂覆在金属表面,经固化成膜后制备的有机涂层具有屏蔽、缓蚀及电化学 保护三方面的作用,防腐效果好。由于涂料具有选择性宽、可用范围广、节约能源、应用施工方便等优点,是现今 最有效、最经济和研究最多的表面防护方法之一。对工作表面进行强化热处理,可在不改变零件内部组织和性能的 前提下,达到工作心部与表层在组织结构、性能等的最佳配合。本文结合硅烷化处理剂的制备及金属表面处理方法 的对比,来分析硅烷化处理方法的优势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 硅烷化;金属表面;处理工艺;应用分析
硅烷化处理相比传统的处理工艺有以下优势: (1)硅烷化金属表面处理工艺路线相比传统工艺省去了 表调和磷化前后两道水洗工序,减少了废水的排放量,减轻了 环境污染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2)在使用温度方面,由于硅烷成膜过程为常温化学反 应,因为在日常使用中槽液无须加热即可达到理想处理效果。 此方面相比较来说,为行业应用节省了大量能源并减少了燃料 废气排放。 (3)硅烷化反应中无沉淀反应,所以在日常处理中不产 生沉渣,消除了前处理工序中的固体废物处理问题并有效地延 长了槽液的倒槽周期。 (4)在配槽用量方面,硅烷化较磷化工艺也减少了 20%~50%,更关键的是在每平方米单耗方面硅烷化的消耗量 为传统磷化工艺的15%-20%。在处理时间上硅烷化较磷化也有 较大幅度的缩短,从而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设备持续运作成 本。 (5)电沉积硅烷化金属表面处理工艺除具有硅烷化金属 表面处理工艺的优点外,还可以通过对沉积过程电化学参数的 调节,实现对硅烷化膜结构的可控制备。 (6)通过对现有磷化处理设备的简单改造,投入少量资 金,即可将磷化金属表面生产线改装成硅烷化和电沉积硅烷化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原理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原理硅烷偶联剂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物质,主要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中。
它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增强材料的附着力、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以及提高材料的稳定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原理。
1.增强材料的附着力硅烷偶联剂可以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化学键,与材料表面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增强材料的附着力。
这种化学键的形成可以使硅烷偶联剂与材料表面紧密结合,防止材料的脱落和剥离,提高材料的附着力。
2.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硅烷偶联剂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性质,使其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耐磨性。
当硅烷偶联剂与材料表面发生反应后,可以形成一层薄膜,使材料表面变得平滑且具有一定的耐磨性。
同时,硅烷偶联剂还可以提高材料的耐候性和耐化学性,使材料更加耐用。
3.提高材料的稳定性硅烷偶联剂可以通过与材料表面的化学反应,增加材料的稳定性。
例如,在纤维材料中添加硅烷偶联剂可以改善纤维的稳定性,使其具有更好的抗拉强度和耐久性。
此外,硅烷偶联剂还可以增加材料的阻燃性能,提高材料的耐高温性能。
总结来说,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增强材料的附着力、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以及提高材料的稳定性。
通过与材料表面的化学反应,硅烷偶联剂可以形成一层化学键,提高材料的附着力;同时,硅烷偶联剂还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性质,使其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耐磨性,并提高材料的耐候性和耐化学性;此外,硅烷偶联剂还可以增加材料的稳定性,改善材料的抗拉强度和耐久性,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和耐高温性能。
硅烷偶联剂在工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有效增强材料的附着力,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提高材料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硅烷偶联剂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硅烷偶联剂应用现状及金属表面处理新应用
1 硅烷试剂的特征和作用机理硅烷试剂的一般结构式为:Y -R-SiX3,其中:X 是结合在硅原子上的水解性基团,如氯基、甲氧基、乙氧基、乙酰氧基等;Y 为有机官能团,如氨基,环氧基等;R 是具有饱和或不饱和键的碳链。
所以它分布在无机物与有机物界面上时,在相互没有亲和力而难以相容的界面之间起着“乳化剂”的作用[2~5] 。
由于界面现象非常复杂,单一的理论往往难以充分说明,对于硅烷试剂在界面的作用机理就有多种解释。
已经提出的关于硅烷试剂在无机物表面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化学结合理论、物理吸附理论、氢键形成理论、可逆平衡理论等[4] 。
Arkies 提出的理论模式被认为是最接近实际的一种理论,硅烷试剂按这一机理在无机物表面上的反应过程如图1 所示;硅烷试剂首先接触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水解反应,进而发生脱水反应形成低聚物,这种低聚物与无机物表面的羟基形成氢键,通过加热干燥,发生脱水反应形成部分共价键,最终结果是无机物表面被硅烷覆盖。
从上述作用机理还可以看出,无机物的表面上不具有羟基时,就很难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或效果。
对于有机体系,大多数分子中都具有特定的官能团而表现出该聚合物的特性。
SA同聚合物有机宫能团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偶联效果,一般认为SA 对于固化过程中伴随着化学反应的热固性树脂效果最为明显,而对于缺乏反应性和极性基团的热塑性树脂效果差[5 ] 。
文献[3~5 ] 还给出了SA 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典型应用配合。
2 硅烷试剂的使用方法将硅烷试剂均匀地包覆在填料上大致可分为干法和湿法[6 ] 。
硅烷试剂的处理可根据填料的比表面积大小进行调整,一般是填料重量的1 % , 实际上处理时最好是用水、溶剂稀释后再进行使用。
最近因高速捏合机的改进及成本的降低,也有用硅烷试剂原液直接处理的。
处理后填料的干燥条件也是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当干燥不充分时,还有许多氢键成为残留状态很容易从外部吸入水分,影响复合材料的物性。
硅烷偶联剂修饰改性的机理及改性绢云母的性能
的亲水 性 ,使之 与塑 料 、橡胶 等 高分 子材 料 的界 面
性 质不 同,相 容性差 ,难 以在基 质 中分 散 ,直接 或 过 多地 填充 往往 容易 导致 材料 的某些 力 学性 能下 降
盐 。绢 云母 具有 耐酸 、耐 碱 、耐 高温 的特 性 ,是 一
种 新型 矿物 填料 ,广 泛用 于造 纸 、 陶瓷 、涂 料等 工
业 领域 。近 年来 ,在 橡胶 、塑料 等高 分子 材 料及其 复 合材 料 中 ,用 绢云 母粉 体 作增 强剂 、增 韧 剂和 填 料 方面 已成 为 比较 活 跃 的研 究 领域 【引 由于 绢云 母 卜。
o g n cp a eaei r v d a dt eo l b o b gv u f d f d s r i i s r m 07 g gt .3 / , i c s g i c t ce s . r a i h s l mp o e , n h ia s ri - n l a eo mo i e ei t r s fo i ce a e .1 / o 13 g g wh hi s n f a i r a e ai in n
收稿 日期 :2 0- 9 1 。 06 0- 3 修改 稿收 到 日期 :20- l0 。 0 6 1_ 8 _
基金 项 目:合 肥工 业 大学 中青 年 创新 群 体基 金(O.306 ;安徽 省 科 1307 1) 技 攻关 项  ̄(6 10 1 资 助项 目。 0 0 29
Frt uh r X uu 16 -)fma ,otrdae tdn r otr i to: UER jn(93 ,e l p s a ut u eto co sa e g s f d
硅烷偶联剂在硅酸盐矿物粉体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硅烷偶联剂在硅酸盐矿物粉体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李宝智
【期刊名称】《非金属矿》
【年(卷),期】2007(030)0z1
【摘要】硅酸盐矿物粉体的表面改性,一定要以表面改性的机理为依据,认真了解表面改性剂的结构与性质,同时考虑下游有机高分子制品的基材、主体配方及技术要求,经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改性剂.在此基础上确定表面改性工艺,并根据表面改性的机理和工艺要求选择和配套表面改性设备.本文主要阐述了硅烷偶联剂的结构、性质、作用机理及选择的原则;还对表面改性的工艺及改性设备的确定与选择,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李宝智
【作者单位】包头瑞智表面改性剂厂,包头,01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
【相关文献】
1.硅烷偶联剂用于非金属粉体表面改性的机理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J], 李宝智;王文利
2.硅酸铝包覆硅灰石复合粉体表面有机改性及其在PP中的应用研究 [J], 王彩丽;王栋;郑水林
3.贝壳粉体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J], 陈涛;姚志通;朱振宏;叶瑛;郑豪;夏
枚生
4.硅烷偶联剂用于非金属粉体表面改性的机理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J], 李宝智
5.硅烷偶联剂改性云母粉在微孔发泡PP中的应用 [J], 龚维;丁彤;何颖;张纯;何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机粉体颗粒表面改性技术在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方面的应用
无机粉体颗粒表面改性技术在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方面的应用1研究背景无机粉体一般为微米或纳米级颗粒,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容易发生团聚,难以在复合材料中均匀分散,影响添加效果。
无机粉体的表面性质和聚合物有机体系相差甚远,这也使得无机粉体不能很好的分散到材料中。
因此,当无机粉体添加到高聚物复合材料时,首先要对无机粉体进行表面改性,使其粒子表面有机化,改善其亲油性和与基体的相容性,增强界面结合能力,从而发挥无机粉体的功能[1]。
2无机粉体颗粒表面改性的方法表面改性是用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对粉体表面进行处理,根据应用需要有目的的改变粉体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表面性质发生变化,以满足材料、工艺或技术发展的需要。
2.1 物理涂覆改性物理涂覆改性即表面包覆改性,当无机粉体和改性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时,由于搅拌的作用,改性剂通过静电引力或范德华力吸附在粉体表面,从而形成单层或多层包覆。
与化学包覆改性不同的是,改性后改性剂与粒子表面无化学反应。
由于包覆层的存在,粒子间产生了空间位阻斥力,对其再团聚起到了减弱或屏蔽的作用。
该法几乎适用于所有无机粉体的表面改性。
用于物理涂覆改性的改性剂主要有表面活性剂、超分散剂等[2]。
无机粉体经过物理涂覆后,其分散性、与有机体的相容性均显著提高[3]。
2.2 化学包覆改性化学包覆改性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利用改性剂分子中的官能团和粉体表面进行化学反应或化学吸附,从而包裹在无机粉体的表面。
化学包覆方法是最常用的改性方法,一般采用湿法工艺。
具体方法有多种。
如溶胶-凝胶法,此法不仅可以用于超细粉体的包覆,还可以用于制备超细粉体;非均相凝聚法是先加入分散剂将两种物质分散,通过调节pH值或加入表面活性剂等使包覆颗粒和被包覆颗粒所带的电荷相反,然后通过静电引力形成单层包覆;表面接枝聚合包覆法是通过化学反应将高分子材料连接到无机粒子表面上,该法的特点是最终接枝包覆在改性主体的聚合物改性剂是在改性过程中同时合成的。
硅烷偶联剂对金属氢氧化物粉体的机械球磨改性
硅烷偶联剂对金属氢氧化物粉体的机械球磨改性林红娇;晏泓;王亓杰;魏丽乔;许并社【期刊名称】《中国粉体技术》【年(卷),期】2011(017)004【摘要】为改善金属氢氧化物粉体的分散性及对其表面亲和力,采用机械球磨法利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氢氧化镁、氢氧化铝阻燃剂粉体进行表面改性.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及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对比分析不同酸、碱条件下硅烷偶联剂KH-550对氢氧化物阻燃剂的改性效果,对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球磨改性更有利于粉体的分散和细化;当介质为酸性条件时,硅烷偶联剂KH-550对氢氧化物粉体的改性效果最佳.【总页数】5页(P36-40)【作者】林红娇;晏泓;王亓杰;魏丽乔;许并社【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10.4【相关文献】1.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SiC粉体及其浆料流变性能 [J], 宋丽岑;赵娟;杨明;高原;刘惠涛2.纳米铟锡氧化物粉体的制备及表面改性 [J], 黄杏芳;沈晓冬;崔升;李凤雷3.硅烷偶联剂改性碳化硅粉体 [J],4.金属氢氧化物对SBS改性沥青阻燃及路用性能影响研究 [J], 李清茂5.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合成、改性及光催化应用进展 [J], 孙玉临;胡丽芳;邱小京;王淑晴;王娜丽;陈鹃;吴明珠;何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硅烷类偶联剂KH-570对T-ZnOw的表面改性研究
间 以及偶 联剂 的用 量等各 种 因素 ] 。
2 1 实验步 骤 . ( )将 偶联 剂 KH一7 1 5 0加 入 到 乙醇 中 , 别 配 制 分 体 积 比为 1 、 、 、 %的稀 释溶液 ;2 2 3 4 ( )分别 滴加
影响 , 并采 用活化 指数 、 触 角测 定 、 外光 谱 测 定 等 接 红 手段对 改性效 果 作 了表 征 。结 果表 明, T Z Ow 表 对 —n
发生反 应 ; 另一 方 面 , 偶联 剂 中的有机 官能 基又 能与 橡
Z Ow相 对密 度较大 , n 并且 其 表 面呈 极性 状 态 , 在 水 中可 自然 下沉 。而经 硅烷 偶联 剂 KH一7 5 0表 面改性 后 的 T Z Ow粉 末 , 表面 由极性 变为非 极性 , —n 其 对水呈 现 出较强 的非浸 润性 。这种 非浸润性 的细小 颗粒 由于
面改性 的最适 宜 的条 件 为 :H 值 为 6 室温下水 解 1 , p , h 偶联 剂用量 为 3 , 6 ℃偶 联 2 。采 用 改性 方 法和 % 在 5 h 条件 , 以取得 满 意的改 性效果 , 可 改性后 的 T Z O 分 -n w 散性得 到 了明显 改善 。 关键词 : 四针状 氧化锌 晶须 ; 联剂 ; 偶 表面 改 性 ; 化 活
指 数 中图分 类号 : T 31 B 3 文献 标识 码 : A
预先 配置好 的醋 酸水溶 液至 p 值 为 实验 编号 对 应 的 H 值, 室温 (0 下按 实验 规定 时 间水 解 ; 3 2 ℃) ( )称 取 氧化 锌 晶须 1 g 分 别加 入到 水解 后 偶联 剂 溶 液 中 , 浴温 0, 水
度 为实验编 号温 度 , 应 至规 定 时 间 后用 真 空 抽 滤机 反 过滤 , 用无水 乙醇 和去 离 子 水 洗 涤 , 6 。 干燥 箱 于 OC在 中干燥 2 h 4 。注 意 : 在加 入 晶须 后 , 了减 少机 械 搅拌 为
硅烷偶联剂对碳化硅粉体的表面改性
硅酸盐学报· 409 ·2011年硅烷偶联剂对碳化硅粉体的表面改性铁生年,李星(青海大学非金属材料研究所,西宁 810016)摘要:采用KH-550硅烷偶联剂对SiC粉体表面进行改性,得到了改性最佳工艺参数,分析了表面改性对SiC浆料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SiC微粉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没有改变原始SiC微粉的物相结构,只改变了其在水中的胶体性质;减少了微粉团聚现象。
与原始SiC微粉相比,改性SiC微粉表面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Zeta电位绝对值提高,浆料的分散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碳化硅;表面改性;硅烷偶联剂;分散性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54–5648(2011)03–0409–05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iC Powder with Silane Coupling AgentTIE Shengnian,LI Xing(Non-Metallic Materials Institute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 China)Abstract: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SiC powder were modified by a KH-550 silane coupling agent. The process parameters of the modification were optimized, and the effect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SiC slurry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C powder modified by silane coupling agent can not change the original phase structure of SiC micro-powders but reduce the aggregation of SiC particles in the powders.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SiC powder, the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i-fied SiC powder change significantly. Zeta potential of SiC increases, and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of SiC slurry is improved.Key words: silicon carbide; surface modification; silane coupling agent; dispersibility在半导体制造和煤气化工程领域,许多工程都在使用SiC陶瓷[1–2]。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硅烷偶联剂是一种常用于改善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添加剂。
它能够通过与基体材料以及填充剂之间产生化学键的形式,强化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
硅烷偶联剂在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包括提高界面粘结强度、增加力学性能、改善耐久性和抗老化性能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1.亲和性增强:硅烷偶联剂通常具有含有硅和活性烷基或其他反应基团的结构。
在填充剂和基体材料的界面区域,硅烷偶联剂可以与这些材料表面的剩余官能化合物反应,形成化学键,从而提高界面的相容性和亲和性。
硅烷偶联剂通常具有较长的有机链或多个反应基团,这些结构可以增加与填充剂或基体材料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它们之间的亲和性。
2.构建化学键:硅烷偶联剂中的硅原子在反应过程中可以与填充剂或基体材料表面上的氢原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硅-氧-碳、硅-氧-硅等化学键。
这些化学键可在填充剂和基体材料之间形成新的界面结构,增加了界面的稳定性和强度。
3.分散填充剂:填充剂在复合材料中的均匀分散程度对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硅烷偶联剂可以通过表面张力的降低、分散作用的增强等方式,促进填充剂的均匀分散。
硅烷偶联剂的分散作用可以改善填充剂的分散度,减少填充剂之间的团聚现象,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抑制界面反应:填充剂和基体材料之间的界面反应往往会导致界面区域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下降。
该反应主要包括填充剂的表面氧化、基体材料的胶凝过程等。
硅烷偶联剂可以通过与填充剂或基体材料之间形成化学键,屏蔽填充剂和基体材料之间的直接接触,抑制界面反应的发生。
硅烷偶联剂通过吸附在填充剂和基体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从而提高界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总的来说,硅烷偶联剂通过增强填充剂和基体材料的界面相容性、构建化学键、分散填充剂以及抑制界面反应等方式,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抗老化性能。
硅烷偶联剂的种类与结构对二氧化硅表面聚合物接枝改性的影响
硅烷偶联剂的种类与结构对二氧化硅表面聚合物接枝改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硅烷偶联剂的种类与结构对二氧化硅表面聚合物接枝改性的影响。
硅烷偶联剂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处理剂,广泛应用于二氧化硅的改性,以提高其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和性能。
本文将系统介绍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和结构特点,分析其与二氧化硅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硅烷偶联剂的类型和结构来优化二氧化硅表面的聚合物接枝改性效果。
本文将首先概述硅烷偶联剂的基本分类,包括单官能团硅烷、双官能团硅烷和多官能团硅烷等。
随后,将详细讨论这些硅烷偶联剂的结构特点,如官能团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硅烷偶联剂与二氧化硅表面之间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吸附过程,揭示其对接枝改性的影响机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期望能够为硅烷偶联剂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其在材料科学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发展。
二、硅烷偶联剂的种类与结构硅烷偶联剂是一类特殊的有机硅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能够与无机材料(如二氧化硅)反应的硅烷基团和能够与有机聚合物反应的有机官能团。
因此,硅烷偶联剂能够在无机材料和有机聚合物之间建立起化学键合,从而改善两者之间的相容性和界面性能。
硅烷偶联剂的种类繁多,结构各异,其种类与结构对二氧化硅表面聚合物接枝改性的影响至关重要。
根据硅烷偶联剂分子中有机官能团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氨基硅烷、环氧硅烷、乙烯基硅烷、巯基硅烷等多种类型。
这些有机官能团能够与聚合物中的相应基团发生反应,如氨基硅烷可以与含有羧基或酸酐的聚合物发生酰胺化反应,环氧硅烷可以与含有羟基或氨基的聚合物发生开环反应等。
因此,不同类型的硅烷偶联剂适用于不同的聚合物体系。
硅烷偶联剂分子中的硅烷基团也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
硅烷基团的数量、位置以及硅原子上的取代基等都会影响其与二氧化硅表面的反应活性。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硅烷偶联剂的作用机理【概述】硅烷偶联剂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低分子有机硅化合物,其通式为RSiX3,式中R代表氨基、巯基、乙烯基、环氧基、氰基及甲基丙乙烯酰氧基等基团,这些基团和不同的基体树脂均具有较强的反应能力,X代表能够水解的基团,如卤素、烷氧基、酰氧基等。
因此,硅烷偶联剂既能与无机物中的羟基又能与有机聚合物中的长分子链相互作用,使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偶联起来,从而改善生物材料的各种性能。
因此,广泛应用在在橡胶、塑料、填充复合材料、环氧封装材料、弹性体、涂料、粘合剂和密封剂等方面。
【结构特征】硅烷偶联剂的结构通式为Y-R-Si-X3,Y代表有机官能基,R代表亚烷基,X代表能够水解的基团。
Y主要与有机聚合物反应,而可水解基团X主要控制水解速率。
在相同的水解条件下,大基团的可水解基水解速率慢;在酸性环境下,带有较长亚烷基的水解较慢,例如:可水解的烷氧基通常是乙氧基或是甲氧基,在相同的水解条件下,三甲氧基硅烷的水解速率要比三乙氧基硅烷的快。
而α-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在酸性溶液中其水解速率是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20倍。
【作用机理】硅烷偶联剂在两种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的界面作用机理已有多种解释,如化学键理论、可逆平衡理论和物理吸附理论等。
但是,界面现象非常复杂,单一的理论往往难以充分说明。
通常情况下,化学键合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硅烷偶联剂同无机材料之间地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硅烷偶联剂在不同材料界面的偶联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液固表面物理化学过程。
首先,硅烷偶联剂的粘度及表面张力低,润湿能力较高,对玻璃、陶瓷及金属表面的接触角小,可在其表面迅速铺展开,使无机材料表面被硅烷偶联剂润湿;其次,一旦硅烷偶联剂在其表面铺展开,材料表面被浸润,硅烷偶联剂分子上的两种基团便分别向极性相近的表面扩散,由于大气中的材料表面总吸附着薄薄的水层,一端的烷氧基便水解成硅羟基,取向于无机材料表面,同时与材料表面的羟基发生水解缩聚反应;有机基团则取向于有机材料表面,在交联固化中,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完成了异种材料间的偶联过程。
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SiO2的表面改性及其分散稳定性
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SiO2的表面改性及其分散稳定性一、本文概述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因其高比表面积、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光学性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涂料、陶瓷、医药等领域。
然而,纳米SiO2粒子由于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容易团聚形成大的颗粒,导致其分散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
因此,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分散稳定性成为研究的热点。
硅烷偶联剂KH570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硅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的乙烯基和甲氧基硅烷基团可以与纳米SiO2表面的羟基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合,从而实现对纳米SiO2的表面改性。
本文旨在研究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SiO2的表面改性效果及其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对比改性前后的纳米SiO2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表面形貌、分散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揭示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SiO2的改性机理,为纳米SiO2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本文首先介绍纳米SiO2的基本性质和应用领域,然后阐述纳米SiO2分散稳定性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常用的表面改性方法。
接着详细介绍硅烷偶联剂KH570的结构特点、改性原理及其在纳米SiO2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研究和表征手段,探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SiO2表面改性的效果及其对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总结硅烷偶联剂KH570在纳米SiO2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主要使用的材料包括纳米SiO2粉末(购自某化学试剂公司,纯度≥5%,平均粒径约为20nm)、硅烷偶联剂KH570(购自某化学试剂公司,纯度≥98%)、无水乙醇(购自某化学试剂公司,纯度≥7%)、以及去离子水。
硅烷偶联剂KH570的制备采用标准的化学合成方法。
在无水乙醇中,将适量的KH570与催化剂混合,然后在恒定的温度下进行搅拌反应。
硅烷偶联剂原理合成与应用
硅烷偶联剂原理合成与应用
第一步骤是将有机基团连接到硅原子上。
这通常通过将硅烷和卤素化
合物反应来实现。
在这个反应中,硅烷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取代,形成有机
取代的硅烷化合物。
第二步骤是在有机基团上引入反应活性基团。
这可以通过和含有反应
活性基团的化合物反应来实现。
在这个反应中,有机基团中的一个氢原子
被连接到反应活性基团上。
1)表面改性剂:硅烷偶联剂可以通过与材料表面反应,形成键合,并
将有机基团引入到材料表面,改善材料的亲水性、耐温性和耐刻蚀性。
这
使得硅烷偶联剂被广泛用于涂料、纸张、纤维和橡胶等材料的表面改性。
2)黏合剂和密封剂:硅烷偶联剂可以用作黏合剂和密封剂的组成部分。
它们可以用于粘接和密封玻璃、陶瓷、金属和塑料等材料。
3)表面涂层:硅烷偶联剂可以用于涂覆材料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这些膜可以提供材料的耐候性、耐化学腐蚀性和耐磨损性。
4)生物医学应用:硅烷偶联剂可以用于改善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硅烷偶联剂可以通过与生物材料表面的反应,减少生物材料的毒性和引起
的免疫反应。
5)涂料添加剂:硅烷偶联剂可以用作涂料的添加剂,可以提高涂料的
抗划伤性、耐化学腐蚀性和耐候性。
总之,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原理是通过将有机基团和反应活性基团引入
到硅原子上,从而得到有机取代的硅烷化合物。
硅烷偶联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表面改性剂、黏合剂和密封剂、表面涂层、生物医学应用和涂料
添加剂等。
通过使用硅烷偶联剂,可以改善材料的性能,并在不同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硅烷偶联剂KH550湿法球磨改性膨胀型阻燃剂
文 章 编 号 :1008-5548(2013)06-0028-04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s with Silane Coupling Agent KH-550 by Wet Ball Milling
LI Quanhong a, b, WEI Liqiao a, b, DONG Bo a, b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ternary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 system, such as hydrophilicity and heterogeneity in particle size and mixing,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 powders were surface modified by wet ball milling with silane coupling agent KH -550. FTIR, XRD, TGA, SEM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characterize modified flame retardant powd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wet ball milling silane coupling agent KH-550 can be successfully graf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 powders with KH-550 improves their dispersibility and compatibility with polymer matrix, and 3 h is the best modification time. Key words: wet ball milling; silane coupling agent; surface modification;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
【精品论文】硅烷偶联剂对氢氧化镁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研究与开发硅烷偶联剂对氢氧化镁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3俞振海,卢晗锋,梁 锦,陈银飞(浙江工业大学化材学院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杭州310014) 摘 要:选用具有相同亲水基团的4种硅烷偶联剂对工业级氢氧化镁进行常温湿法表面改性,并与聚丙烯(PP)熔融混合制得掺杂氢氧化镁质量分数为35%的复合材料,以SE M,FT-I R等手段对氢氧化镁及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硅烷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湿法改性可以提高氢氧化镁的分散性和与材料的相容性,改善氢氧化镁/PP的力学性能,但对阻燃性能影响不大;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在水相中稳定性好,可以较多地包覆于氢氧化镁表面,改性后材料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提高50%,断裂伸长率提高6倍,达到很好的改性效果。
关键词:氢氧化镁;聚丙烯;硅烷偶联剂 中图分类号:T Q1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990(2010)02-0012-03Surface m od i f i ca ti on of magnesi u m hydrox i de w ith sil ane coupli n gagen t and its appli ca ti on i n polypropyleneYu Zhenhai,Lu Hanfeng,L iang J in,Chen Yinfei(S tate Key L aboratory B reeding B ase of Green Che m istry-Synthesis Technology,School of Che m ical Engineering and M aterials Science,Zhejiang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310014,China) Abstract:Surface modificati on p r ocess on industrial grade magnesiu m hydr oxide[Mg(OH)2]using4types of silane coup ling agents with sa me hydr ophilic gr oup s was carried in aqueous s oluti on at r oom te mperature,then the surface modified M g(OH)2was m ixed in melting state with polyp r opylene(PP)at the filling level of35%.Surface modificati on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means of FT-I R and SE M.I nfluences of different silane coup ling agents on fla me retardant perf or mances and mechanical p r operties of MH/PP material were mainly investigated.Results indicated that silane coup ling agents could increase dis persi on and compatibility of M g(OH)2in PP and i m p r ove mechanics p r operty of Mg(OH)2/PP,but had l ow effect on its fla me retardant p r operties;dodecyltri m ethoxysilane had better stability in aqueous phase and can p referably co-ver M g(OH)2surface.Cantilever notch i m pact strength increased by50%and el ongati on at break enhanced six ti m es after the material modified by dodecyltri m ethoxysilane and thus good modificati on effect had been reached. Key words:magnesiu m hydr oxide;polyp r opylene;silane coup ling agent 氢氧化镁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无机环保型阻燃剂,具有热稳定性好、高抑烟性、无毒排放、价格便宜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领域[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为 改 善 金 属 氢 氧 化 物 粉 体 的分 散 性 及 对 其表 面 亲 和 力 ,采 用 机 械 球 磨 法 利 用硅 烷 偶 联 剂 K 5 0对 氢氧 化 镁 、 氢氧 化 铝 阻 燃 荆 粉 体 H一 5
在燃 烧 时不 造成 二 次污 染 等优 点 , 占有 了较 大 的阻燃 剂市 场 。然 而 , 其它 无机 阻燃 剂一样 , 氧化 物也存 和 氢 在 着 填 充量 大 、 聚 合 物结 合 力 小 、 容 性 差 和 影 响 与 相 聚合 物加 工性 能及 机械 性 能等缺 点 。 高复 合材 料 提
基 体 间的界 面结 合力 , 而有 效克 服添 加型 阻燃 剂 阻 从 燃效 率 低 、 添加 量 大 的缺点 。所 以无 机 阻燃 剂 的开 发
及 改性 已成 为阻燃 剂最 主要 的发 展趋 势 。
文 章 编 号 :0 8 5 4 (0 10 — 06 0 1 0 — 5 8 2 1 )4 0 3 — 5
界 面相 容 性 ,能够 改善 添 加剂 在 聚 合物 中的 分 散性 , 进 而提 高材料 的加工性 能 和机械 性 能 ,增强 添加 剂与
进 行 表 面 改 性 。 通 过 x 射 线衍 射 、红 外 吸 收 光 谱 及 扫描 电 镜 等 测 试 手
段 ,对 比分 析 不 同 酸 、碱 条 件 下 硅 烷 偶 联 剂 K 5 0对 氢 氧 化 物 阻燃 H一 5
第 7卷
第 4期
2 1 年 8月 0 1
≮ N P中 S N A T 国 粉体技术 o o C I W E I C N C N LG ● H A O D R CE E D E HO O Y
V0.7 No4 1 . 1 Au . 01 g 2 1
d i1.9 9 .s.0 8 5 4 .0 0 .1 o:0 6 ̄i n10 — 5 8 1.40 3 s 2 1 0
LnHogi b Y hHog・ i n a 'y a n ̄ WagQje’y fo b பைடு நூலகம் i b i
W e i io ・yXu Big h i q a 。b L n s e_
(. yL b rt r f ne f eS in e n n ie r gi v n e a Ke a o aoyo Itr c c c dE gn e n Ad a c d a e a i n
Me a d o ie P wd r df d wi tl Hy r xd o e s Mo ie t i h Si n u l g b c a ia lMiig l e Co pi y Me h nc l a n Bal ln l
为 了提 高阻燃 剂 与基体 间 的界 面相容 性 , 对阻 常
l m ead wd r r df dwi sl o pi ga e tKH-5 0 fa ertr a t o esweem o i e t ia ec u ln g n n p i h n 5 b c a ia al lig XRD , yme h c l l ln . n b mi FTI a dS R EM r sdt h rce z n we eu e oc aa tr e i temo i c to fe t n e i ee tmo i n o dio s Th e cin h d f aine csu d r f rn df gc n t n . era to i d yi i me ha im sa ay e d dsuse o .Th e ut h we ha h c n s wa lz d a ic s d to n n er s l s o d t tte s
从 而 使 有 机高 分 子 材料 一 烷 偶 联 剂 一 燃 剂之 间产 硅 阻 生一种 良好 的界 面结 合 , 两种性 质差 异较 大 的材料 将 牢 固地 结合 在一 起『。 l 0 1
Unvri f eh oo y T iu 3 0 4, hn ) iesyo T cn lg , ay a 0 0 2 C ia t n
剂 的 改性 效 果 , 反 应 机 理 进 行 分 析 和 探 讨 。结 果 表 明 : 磨 改 性 更 有 对 球
利 于粉 体 的 分 散 和 细 化 : 当介 质 为 酸 性 条 件 时 .硅 烷 偶 联 荆 KH 5 0 一 5
对 氢氧 化 物 粉 体 的 改性 效 果最 佳 。
关 键 词 :硅 烷 偶 联 荆 :表 面 改 性 ;机 械 球 磨 法 中 图分 类 号 : Q1 0 T . 14 文献标志码 : A
燃 剂进 行 表 面改 性 。 改性 方 法有 物 理 、 学 、 械【 化 机 ’ 等 。硅烷偶 联剂 改性 是一 种简 单有 效 的化学 表面 改性 方 法 ,主要 用 于高 分 子 复合 材 料 中无 机 粉 体 表 面 改 性 .关 于氢 氧 化物 阻燃 剂 的改性 也 有 研 究[ 9 1 联 剂 。偶
M aeil b Co lg f aeil ce ea dEn ie rn tras, . le eo M trasS inc n gn eig,Tay a iu n
分 子 中含有 两类 不 同的化 学官 能 团 ,因此 它 的一 端 能
与无 机 阻燃 剂反 应 。在一 定 的条 件 下 缩合 、 脱水 和 固 化 ,形 成化 学 键 ;另 一端 能 与有 机 高 分 子材 料 结 合 ,
硅烷偶联 剂对 金属氢氧化物粉体 的机械球磨 改性
林 红娇 晏 泓 一, 一,王 亓 杰 魏 丽乔 ,许 并 社 一, 一 ,
( 原 理 工 大 学 a 新 材 料 界 面 科 学 与 工程 教 育部 重 点实 验 室 ,b 材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山 西 太 原 太 . . 002 30 4)
Ab ta t n o d rt i rv ed s es it d a i i f eme l sr c :I r e mp o e t i ri ly a f nt o t O h p bi n y h t a
h d o d o e s h e m a n su h d o i e a d au n m y o i e y r xi e p wd r ,t g e i m y r x d n l mi u h d x d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