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点2012方案

合集下载

经典实用心理学效应、定律(2012年)

经典实用心理学效应、定律(2012年)

心理学资料学习记录一、心理学效应1、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2、自我求证心理:日本心理学教授多湖辉对算命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后发现:几乎所有的算命先生都了解人的心理,他们最惯用的心理招数就是:“人们在听到对方语意不明确的几句话时,往往向自己理解方向去推敲,从而产生‘对方深知我’的错觉。

”这是一种自我求证的心理现象。

3、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4、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5、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20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预览版

《20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预览版

后记527参考文献529附录《得道者无敌———心理学考研经验合集》001第六部分心理测量学423第一章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425第二章心理测验及其应用444第七部分真题解析4672007年心理学统考真题解析4692008年心理学统考真题解析4822009年心理学统考真题解析4932010年心理学统考真题解析5032011年心理学统考真题解析517第十二章卡方检验401第十三章非参数检验407第十四章多元统计分析初步409003复习方法篇心理学导论复习方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方法实验心理学复习方法心理统计学复习方法心理测量学复习方法教你如何答大题20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心理学导论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第三章意识和注意第四章感觉第五章知觉第六章记忆第七章思维第八章言语第九章情绪和情感第十章动机、需要和意志第十一章能力第十二章人格第十三章社会心理学20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第一部分心理学导论09309420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重难点理解院激情与应激的区别:看此种情绪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是有助于还是有碍于问题的解决。

应激中的意外,指的是完全没想过的,大多数是偏坏的意外,所以机体是想让你能够处理这种事件,这种生理的反应是好的,是帮助你成功的。

而激情中的重大事件,更多的时候是好的事情,所以才会出现意识狭隘,正所谓“冲昏了头”。

比如飞机出了故障,飞行员反应迅速,紧急跟地面联系,当然应激了,因为他怕挂了,身体动作迅速,反应敏捷这些东西都是会促进问题解决的。

再举个例子,晚上美眉一个人在路上走,突然跳出来一个打劫的,劫财又劫色那种,这个时候美眉的情绪就是应激,跟上面的飞行员一个道理,她的生理反应是为了做好反击或者逃跑的准备。

如果后来她看到有个英雄救美的哥哥,脑袋发热,犯了花痴,以至于那个哥哥龅牙秃顶她都没看见,无可救药爱上了他,那段时间就是激情吧。

2012年心理咨询师备考指南

2012年心理咨询师备考指南

五年国家真题分析是鱼就要游弋万水千山,一头扎进宽广大海的怀抱;是鸟,就要不断起落翻飞,翱翔于那迷人的苍穹;是小草,就要穿越磐石的挤压,仰望清新而美丽的自然……我们,又何尝不如此呢!我们的梦想已在风帆下驾船远航!2008年5月份的国家统考,已经在我们的视线中渐渐淡离,当我们埋头苦读的时候,自己已被悄然推上2008年11月份的风头浪尖。

纵观2004年5月份——2008年5月份国家真题,可以发现它清晰的特征。

以“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为纲,考题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注重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度。

对于习题集上的原题也是考查的越来越少。

换句话来说,考试越来越难通过了。

对教材的理解度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死学、学死了。

一、试卷结构层面的处变不惊。

试卷结构基本趋于定型。

1.理论卷(2、3级)。

总题量125道,全部为选择题,涂答题卡。

其中第一部分为职业道德题25道,有6道题是考查个人职业道德的,只要回答就给分;第二部分理论100道题,单选题60道,多选题40道,考查理论教材中的六章知识以及技能教材中诊断、咨询、测量的基础知识点。

尤其对于理论教材中的六章知识几乎平均着色,每章知识都要考查的。

比如第六章《测量心理学》,07年5月份、07年11月份、08年5月份这三次的考试,单选题题号为50—55题,多选题题号102—1 05题。

考查这一章知识总共占去了10题。

2.技能卷(2、3级)。

第一部分为案例不定项,11—13个案例,共100道选择题。

其中考查测验技能的案例有06年的4个逐渐减少,近年来多为2个案例。

需要注意的是答题时看清楚题号前单选、多选的提示词语,以免误选。

第二部分为案例问答题,一个案例,三级下设4道问答题,诊断结果一般在严重心理问题;二级下设8道问答题,诊断结果一般在神经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诊断结果错误,整个第二部分得分为0。

二、试卷评析1.理论卷(2、3级)。

考查习题集上的原题越来越少,考查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多。

2012年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基础心理学考点(5)

2012年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基础心理学考点(5)

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或叫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其更具有创造性。

二、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它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2.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3.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越广。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⑴迁移的作用(正迁移与负迁移) ⑵原型启发的作用⑶定势的作用。

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定势。

四、言语活动
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言语活动的形式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五、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幻想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幻想的特点是:
其内容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 其内容指向于未来。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2012年考研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2012年考研大纲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第一章心理学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对象二、心理学主要流派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法1.变量与控制2.实验的信度和效度3.反应时法4.心理物理学方法二、观察法三、个案法四、心理测量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2.心理测验的信效度3.心理测验的标准化4.人格测验5.智力测验6.常用临床心理测验7.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五、心理统计1.描述统计2.推论统计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第三节感觉一、感觉的含义二、颜色视觉三、声音的心理维度第四节知觉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二、知觉组织1.知觉组织原则2.形状知觉3.深度知觉4.运动知觉三、错觉第五节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功能3.睡眠与梦二、注意过程1.注意的含义2.注意的特征3.选择性注意第六节学习和记忆一、学习的含义二、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3.观察学习三、记忆的含义四、记忆的种类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3.长时记忆五、遗忘1.遗忘曲线2.影响遗忘的因素第七节思维一、思维的含义及种类二、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三、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过程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四、推理1.演绎推理2.归纳推理五、判断和决策1.启发法和判断2.决策框架3.决策规避第八节智力一、智力的含义二、智力的测量1.智力测验的编制2.常用智力测验三、智力理论1.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2.智力三因素理论3.多元智力理论第九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和功能二、表情1.非语言交流2.文化与表情3.面部表情三、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理论2.坎农——巴德理论3.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第十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二、生理动机三、个人成就动机1.成就需要2.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四、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强化理论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发展五、需要层次理论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的含义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一、精神分析流派二、行为主义流派三、认知流派四、人本主义流派五、特质流派六、生物学流派第三节人格测量一、客观测验二、投射测验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横断设计二、纵向设计三、聚合交叉设计四、双生子设计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四、生态系统理论第三节生理发展一、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二、青春期的生理发展三、成年期的生理变化第四节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二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三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四成人期的认知发展五认知老化第五节语言获得一、婴幼儿言语发展二、童年期言语发展第六节社会性发展一、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二、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四、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第七节性别发展一、生理的性别与社会的性别二、性别角色的获得第八节道德发展一、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二、道德推理的性别的文化观点第四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第一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概念与历史第二节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异同第三节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治疗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第四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第五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二、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三、基本的统计及数据分析方法第五章变态心理学第一节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第二节焦虑障碍一、恐怖症二、强迫症三、惊恐障碍四、广泛性焦虑障碍五、创伤后应激障碍第三节心境障碍一、单相情感障碍二、双相情感障碍第四节进食障碍第五节人格障碍第六节物质依赖第七节儿童心理障碍一、孤独症二、多动症第五章社会心理学第一节社会思维一、自我概念二、自尊三、行为归因四、自我知觉第二节社会影响一、从众二、说服三、群体影响第三节社会关系一、偏见二、攻击三、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四、冲突第六章管理心理学第一节管理哲学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二、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三、社会人假设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五、文化人假设(Z理论)六、决策人假设七、学习人假设第二节组织激励一、三重需要理论二、ERG理论三、行为矫正理论四、期望理论五、公平理论六、目标设置理论七、工作特征理论八、工作再设计第三节领导理论一、领导特质理论二、领导行为风格理论三、领导权变理论四、领导情景理论第四节组织理论一、组织结构二、组织文化三、组织变革与发展。

2012年秋季《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2年秋季《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2年秋季《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围绕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这一过程而展开的,包涵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以及教学环境。

第二节教学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时间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美国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使得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一、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包括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5岁)。

二、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三、关键期: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012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2012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内容:(1)学生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生与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敢于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发展概况P9(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里变化。

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均衡性;差异性。

P1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3、14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特点。

(2)青年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关于学习准备(2)关于关键期P15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算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P17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及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和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影响人格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2012医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2医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2医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绪论1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国古代: 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1)避免外邪六淫风、寒、署、湿、燥、火(2)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我国最早的医学院校:公元前624年,现代太医署,祝由科-神经治疗科,最早的医学心理学思想理论传授.心理治疗:元代,朱丹溪根据《素问.阴阳应象泰伦》范进中举,华佗治太守西方古代: 古希腊,苏格拉底,“没有脱离心理意识的人体疾病”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四体液学说,气质理论。

“知道是什么类型的人得病,比知道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2情志相胜疗法:心脏——脏液——贫血质大脑——黏液——粘液质肝脏——黄胆液——胆汁质胃——黑胆汁——抑郁质3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模式转变的原因:1.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2.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越来越多3.心理状态时医疗诊断的重要依据4.预防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5.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6. 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从健康到疾病,又从疾病到健康的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交叉学科2.基础学科3.应用学科学科组成临床心理、变态心理、神经心理4健康的标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洁,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2、研究思路个案研究:长期追踪某个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2012北京幼儿心理学重点

2012北京幼儿心理学重点

发展狭义: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发展广义: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如躯体各部分比例发生变化,心理方面如只会结构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

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生理发展:研究躯身尺寸、比例的变化,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发展,身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

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智力的变化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力、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变化。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情感、情绪的发展,人际认知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与调节的发展,同伴友谊关系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能力的发展等。

文化性发展:文化感知、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思维、文化自觉能力的发展,文化沟通、文化融合能力的发展,文化熏染、文化调适、文化适应能力的发展等。

个体发展:是指人的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因而儿童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分支科学。

人类种系的发展:是动物种系发展的延续,个体发展是种系发展的浓缩。

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访谈、测量、实验,以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纵向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实验,以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

交叉设计:是将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儿童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跨文化研究设计:也称交叉文化研究设计,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观察法:是儿童发展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它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性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根据2012年考试大纲整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根据2012年考试大纲整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提纲(参照2012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整理)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感知觉感觉概念:感觉是指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概念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感觉的分类,包括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和内部感觉(如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觉规律1、感觉的适应 2、感觉的对比 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4、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5、联觉效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基本属性的反应知觉分类:1、按照分析器占主导地位的角度分,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觉2、按照反应事物属性不同,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3、错觉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以及知觉者的主观因素2、知觉者的整体性(影响因素:相似律、接近律、连续律、闭合律、知觉者的知识经验 3知觉的理解性(影响因素: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的指导作用、定势影响)4、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大小恒常性、明度和颜色恒常性、形状的恒常性、方向恒常性)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

1发展儿童观察力的首要条件是在进行观察之前向儿童提出并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方法。

2 培养儿童知觉和观察技能是发展儿童观察力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3 在知觉和观察时,要尽可能有较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

4 在知觉和观察时,要尽可能有儿童的言语参加活动。

5 结合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实习作业。

概念: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分类:1、按记忆内容来分: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2、记忆保持时间:瞬时记忆(时间短、容量大、图像鲜明)短时记忆(时间短、容量有限、意识清晰,操作性强)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保持性强)记忆作用:1、对个体的作用——心理活动成为整体,心理成长2、对人类的作用——储存、传递、发扬光大3、对学习的作用——基础、心理条件记忆的心理过程:(一)识记——分类有无预定目的(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是否以理解为基础(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二)保持与遗忘——保持是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重现和再认的前提,也是记忆力强弱的标志,保持的内容会发生质与量的变化遗忘规律与遗忘曲线 : 遗忘分为不完全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遗忘的理论,一种源于衰退,一种源于干扰,三是压抑影响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材料的的类似性和系列位置;学习程度;学习者的心理状态(三)再现1.再认:当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能够认出来的心理过程 2.回忆: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心理过程记忆品质:记忆敏捷性、记忆正确性、记忆持久性、记忆准备性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

湖南2012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湖南2012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7、★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他的认知发展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提高;感受性增强;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二是转折点)
12、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从自我观念上识的发展:出现:儿童2、3岁左右;加速发展:小学;突变时期:青少年时期。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 ★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15、认知能力也即智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
智力是个体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量和质的差异)与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差异)。★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16、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17、心理学家将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18、性格是指个体字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012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2012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打印版)

的观察品质 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
( 1)实物直观 ( 2)模像直观( 3)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 促进直观教学
(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记忆 1.记忆概述
(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
解正常成人
一般心理规律, 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
行为问题。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 川流不息的过程, 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 集合。机能主
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
特点: 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编码: 图像记忆 ---- 主要形式 声像记忆 存储: 时间约为 1秒 概念: 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
是信息从感觉记
的过度 特点: 时间短;容量有限, 2-9 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 听觉编码 --主要 视觉编码
存储 ---- 复述(有效方法)解性 (3)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多种属性整合 统一整体的过程
(4) 、.知觉的恒常性:
观察:
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型、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 (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 提高培养良好

2012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2012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学目标的分类及表述方法。

(2)运用指导教学法和发现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

(3)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及模式。

考纲链接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教学目标的意义:(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估;(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

3.教学目标的分类:(1)认知目标;(2)情感目标;(3)动作技能目标。

4.认知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5.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6.动作技能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7.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8.行为目标具备三个要素:(1)具体目标。

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2)产生条件。

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

(3)行为标准。

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

9.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

10.教学中的九个事项。

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11.常用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12.教学媒体:(1)非投影视觉辅助;(2)投影视觉辅助;(3)听觉辅助;(4)视听辅助。

13.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联系;(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2012年十月份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

2012年十月份心理咨询师《基础心理学》考试重点和考试技巧
(A)命名量表
(B)顺序量表
(C)等距量表
(D)等比量表
19、强大的自然灾害后,人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症状,说明其处在“灾难症候群”的( )。
(A)惊吓期
(B)警觉期
(C)恢复期
(D)康复期
20、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
(A)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D)实话实说不利于表达真诚
5、反映测验题目对有关行为取样的适用性的效度指标是( )。
(A)内容效度
(B)构想效度
(C)效标效度
(D)区分效度
6、一名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躲在宿舍里不敢外出见人,根据许又新教授的评定标准,该学生社会功能损害的评分为( )。
(A) l~2分
(B) 2~3分
(C) 3~4分
(D) 6分以上
7、人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语词杂拌,称为( )。
(A)思维松弛
(B)破裂性思维
(C)语词新作
(D)思维不连贯
8、弗洛伊德学说在咨询心理学历史上属于( )。
(A)行为学派
(B)认知学派
(C)动力学派
(A)惊吓期
(B)警觉期
(C)恢复期
(D)康复期
32、“完整地接纳”求助者,并不意味着( )。
(A)对求肋者的恶习无动于衷
(B)接纳求助者全部的优点和缺点
(C)充分尊重求助者的价值观
(D)接受求助者的光明面和消极面
3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
(D)结构学派
9、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是( )。
(A)心境
(B)激情

2012全国心理学考研大纲

2012全国心理学考研大纲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Ⅱ.考查目标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心理学导论约100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实验心理学约60分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Ⅳ.考查内容心理学导论【考查目标】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测验法4.调查法5.个案法(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6.人本主义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2.突触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三)脑机能学说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4.机能模块说三、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种类3.意识的功能4.睡眠与梦(二)注意概述1.注意的含义2.注意的功能3.注意的种类(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2.注意的外部表现(四)注意的品质2.注意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五)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四、感觉(一)感觉概述1.感觉的含义2.感觉的种类3.感觉测量4.感觉现象(二)视觉1.视觉的含义2.视觉现象3.视觉的生理基础4.视觉理论(三)听觉1.听觉的含义2.听觉现象3.听觉的生理基础4.听觉理论(四)其他感觉五、知觉(一)知觉概述1.知觉的含义2.知觉的组织原则(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理解性2.知觉整体性3.知觉选择性4.知觉恒常性(三)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3.深度知觉4.方位知觉(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2.运动知觉(五)知觉的信息加工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2.模式识别理论1.错觉的含义2.错觉的种类3.错觉产生的原因六、记忆(一)记忆概述1.记忆的含义2.记忆的过程3.记忆的种类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二)感觉记忆1.感觉记忆的含义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3.感觉记忆的特征(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含义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4.短时记忆的特征5.工作记忆(四)长时记忆1.长时记忆的含义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4.长时记忆的特征(五)遗忘1.遗忘的含义2.遗忘曲线3.遗忘理论4.影响遗忘的因素七、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特征3.思维的种类4.思维的过程(二)概念1.概念的含义2.概念的种类3.概念的形成4.概念的掌握(三)推理1.推理的含义2.推理的种类1.问题解决的含义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3.问题解决的策略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五)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六)表象1.表象的含义2.表象的特征3.表象的种类4.表象理论(七)想象1.想象的含义2.想象的种类3.想象的功能八、言语(一)言语概述1.言语的含义2.言语的功能3.言语的种类(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1.言语运动中枢2.言语听觉中枢3.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感知和理解1.言语感知2.言语理解3.句子理解4.语篇理解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九、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概述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种类2.情感的种类(三)表情1.表情的含义(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五)情绪理论1.早期的情绪理论2.情绪的认知理论十、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1.动机的含义2.动机的功能3.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5.动机的理论(二)需要1.需要的含义2.需要的种类3.需要的层次理论(三)意志1.意志的含义2.意志的特征3.意志行动过程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5.意志的品质十一、能力(一)能力概述1.能力的含义2.能力、才能和天才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1.能力的种类2.能力的结构(三)智力理论1.智力因素说2.智力结构理论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四)智力发展的差异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十二、人格(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含义2.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理论2.人格类型理论3.精神分析人格理论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三)气质1.气质的含义2.气质的类型3.气质的理论(四)性格1.性格的含义2.性格的特征3.性格的类型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5.认知风格(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十三、社会心理(一) 社会思维1. 自我2. 归因3. 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4. 社会态度5. 内隐社会认知(二) 社会关系1.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2. 亲密关系3. 偏见与歧视4. 利他行为5. 侵犯行为(三) 社会影响1. 说服2. 从众与服从3. 去个体化4.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5. 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6. 合作、竞争与冲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查目标】1.理解和掌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2年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2年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2年心理学复习资料2012年心理学复习资料—简述题(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

2012年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2012年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2012年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分别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

4、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5、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6、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7、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佛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的报告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8、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3)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4)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6)青年期(14、15~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考点一、心理现象:(框架)1、心理状态:注意、意识、无意识2、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心理动力: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4、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一)行为主义(behaviorism)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反应联结(二)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人物:一、弗洛伊德1、潜意识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压抑情结童年的阴影催眠联想2、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3、梦的解析二、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原型(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四)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并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或创造一定的条件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产生,从而来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

3、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通过收集被试者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4、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指运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和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注意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它的对象。

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个对象上保持并深化下去2 、注意的功能注意具有三种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3、注意的种类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也是一种探究性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新异性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2)人的主观因素:1)人的需要、兴趣2)已有的知识经验3)人对事物的期待4)人的身心状态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在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识学说(结合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五、认知过程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2、社会知觉(1)他人知觉(2)人际知觉(3)自我知觉3、错误知觉<错觉> (1)时间错觉(2)运动错觉(3)形重错觉(4)视错觉感觉规律: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

韦伯定律:K=△I / I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联觉2)补偿知觉的特征与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并不都发生反映,而只对其中少数刺激进行反映。

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即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当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在不完整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自己的知觉仍保持完整性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赋予它确定的含义,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从而把它标志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发生变化的时候,但知觉印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六、记忆的分类(一)按内容分为(1)形象记忆: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逻辑记忆:指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3)情绪记忆: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4)动作记忆:指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二)按显示特征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外显记忆: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相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面临的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这种记忆是个体有意识回忆的。

(2)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所从事任务产生的无意识影响称为内隐记忆。

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因此又被称为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七、记忆的三种系统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感觉记忆性质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

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既接受来自瞬间记忆中的信息,也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

短时记忆有两个特点:1)容量有限,2)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内容经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理解1)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长时记忆容量没有限制。

3)其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八、遗忘的一般概念遗忘的内涵: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有困难就是遗忘。

遗忘的进程:艾宾豪斯遗忘曲线其它影响因素: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②学习的程度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④识记者的态度艾宾豪斯遗忘曲线的规律:1.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2.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渐趋平稳;3.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遗忘理论的比较:九、思维的种类;1、思维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形象思维: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来判断和解决问题3、根据思维过程是否有晰明确的意识分类: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分析思维:是遵循逻辑规律,经推导而得出结论4、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类: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5、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常规思维: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表征方式2、动机水平3、定势的影响定势又叫心向,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它变现为一个人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习惯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

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4、原型启发5、功能固着的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它方面可能有点功能。

功能固着阻碍新思维的进行。

十一、想象的功能:1)预见2)补充3)代替4)调节想象的综合过程:粘合——夸张——典型化十二、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2、激情: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为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3、应激: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豪、得意等情感,对他人会产生敬佩、羡慕、尊重等情感;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责、内疚等情感。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十三、情感情绪对学习的影响:1、对学习的促进与阻碍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人在愉快的心情的心情下学习,精力会更加集中,思维更敏捷,记忆效果大大提高。

相反,如在痛苦、烦躁、不安的情形下进行学习活动,就不能集中精神,思维变得混乱,记忆力下降。

2、焦虑与学习效率的研究•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型曲线”十四、心理冲突分类:1、双趋冲突: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时产生的心理矛盾称为双趋冲突。

平常所说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既属此类斗争。

2、双避冲突: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理矛盾称为双避冲突。

例如,某学生犯了个严重的错误,想去向教师坦白认错,但怕受批评丢脸;不去坦白,又怕被揭发后受到更大的处分。

3、趋避冲突: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的心理矛盾称为趋避冲突。

如遇见歹徒,既想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又怕歹徒铤而走险,行凶杀人。

是趋是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但都是趋避斗争的结果。

十五、挫折的适应消极适应——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在日常生活中,失败和挫折会使自我受到威胁和伤害,并可能导致心理失衡而引起精神上的痛苦。

人们为了解除心理上是焦虑和痛苦,使自尊心免受伤害,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采用种种使自己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解释和处理当前矛盾,这种对策或心理活动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

一般来说,自我防御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有:(1)合理化作用合理化又叫文饰作用,指个人的行文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或为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接受它。

以“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最为典型。

(2)投射作用投射作用也叫推诿作用,是指将自己内心存在的某种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转移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以此来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

“以小人度君子之腹”,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3)压抑作用人在经受挫折后,常常有意无意地将其痛苦与焦虑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使自己不能觉察和回忆,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宁,这种心理称为压抑。

(4)否定作用否定作用就是把已经发生的痛苦事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躲避心理上痛苦。

这属于较简单而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如人们常说的“眼不见为净”就是否定作用。

(5)反向作用反向作用又称为矫枉过正,当个人的内在动机不能被社会所容忍时,他过分控制行文表现,反而出现了相反方向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