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一编,下,第九章

合集下载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她的小说生涯中,后期的作品展现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文学技巧与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其创作的崭新视角。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创作特点鲜明,她在文学技巧、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从文学技巧角度来看,张爱玲后期小说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现实与幻觉、回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主题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主要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生死、爱情等哲学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在人物形象上,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常常通过跳跃的叙事手法和时空转换来组织情节,让读者在看似无关的片段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主人公振保的视角,描绘了他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元素,如《小团圆》中的九莉与蕊生的人生历程,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常。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多元,不仅个体情感,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层面。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通过曼桢和世钧这对恋人的故事,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红玫瑰与白玫瑰》则从更加现实的视角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在人物形象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他既渴望真挚的爱情,又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半生缘》中的曼桢和世钧也塑造得十分立体,他们在命运的捉弄下相爱却无法相守,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技巧、深刻的主题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研究·[主持人的话]自1952年离开大陆以后,张爱玲再次出现在读书界,在台湾是在1950年代,在香港是在1970年代,在大陆是在1990年代。

记得读大学时,我绝对不知道张爱玲,我以为我的老师也不知道张爱玲。

但张爱玲的这次出现却非同小可,在一地又一地掀起了文学的风暴,震动了文坛。

如果说我们的文学版图原来已经划分好了的,张爱玲这一来,却使原来的版图有点零乱起来。

我们先有的版图是鲁、郭、茅、巴、老、曹……依次排列下去,整整齐齐,甚至有点一丝不苟。

到1990年代中,批评界才出现了重新排座次的冲动,武侠小说大师金庸闪亮出场,大有占四抢三的风头。

张爱玲也进入了前十。

但现在看看,金庸的出现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版图,或者说是版图的扩容,即从清一色的雅文学扩展到兼容形形色色的俗文学,如学界所说,现代文学应当有一对翅膀,一只是雅的,一只是俗的,这样飞起来才平衡,现在飞的这只现代文学之鸟平衡了。

但从价值评判的角度看,金庸被同构了,只是他的言说方式与我们所习惯的高雅文学不同而已。

张爱玲的出现,却是异数。

在现代文学原版图的前十作家中,没有女性,要挑战这个排名,绝非易事。

早在1980年代,刘小枫撰写《拯救与逍遥》,他用冰心的爱对抗鲁迅的恨,但冰心的创作深广度远不及鲁迅,这次对抗,使刘小枫转入了基督教研究,但对现代文学版图的改变没有什么实质触动。

张爱玲却来势汹汹,原来的版图是以男性为主体的、雅化的甚至是欧化的、指定的、形成习惯的,但她却是女性的、非雅非俗的、中国化的、从边缘到流行的、经大众认可而引发学界争议的、非指定、非习惯的。

看看1995年张爱玲去世后的这十六年,张爱玲的任何一本书,都是首先出现在各类书店的畅销书柜台上。

据说,《小团圆》发行时扉页上赫然印着全世界的“张迷”有三千万,也许这只是一个概数,实际上可能没有这么多,但逢张必读的“张迷”遍布世界各地却是事实。

据有的学者统计,仅大陆高校的研究生中,近年来以张爱玲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就高达5500多篇,仅次于研究鲁迅的论文数。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研究》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1、张爱玲出自晚清贵族之家,清末谴责小说《孽海花》就描写了其祖父的故事2、14岁时,张爱玲创作了一部模仿《红楼梦》笔法的“故事新编”小说《摩登红楼梦》,晚年在美国又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红楼梦》研究著作《红楼梦魇》3、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期间,张爱玲发表了处女作《不幸的她》和整个创作生涯中惟一一篇历史小说《霸王别姬》4、1939年至1941年,张爱玲就读于香港大学5、港战期间,张爱玲曾短期担任防空员和医院看护6、1942年,初回上海的张爱玲曾为英文刊物《二十世纪》撰稿7、为了卖文为生,张爱玲曾登门拜访《紫罗兰》主编周瘦鹃,为自己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毛遂自荐。

周瘦鹃初读之下便击节较好,认为其风格酷似英国小说家毛姆8、小说《年青的时候》提到人生必然面临的两个泥沼,即“家庭”和“孤独”9、张爱玲的小说中,具有现实原型的有《金锁记》《花凋》《茉莉香片》《创世纪》等。

10、张爱玲曾于1946年赴温州看望胡兰成11、抗战胜利后,张爱玲与导演桑弧合作推出了《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等影片12、上海解放之初,张爱玲在新创刊的小报《亦报》上以“梁京”的笔名发表了《十八春》和《小艾》13、1950年,张爱玲受邀参加了上海市第一次文学代表大会14、50年代在香港,张爱玲曾翻译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15、50年代,张爱玲先后创作了两部饱受争议的反共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其中《秧歌》完成后,她曾将小说稿寄给时在美国的胡适16、在美国期间,张爱玲曾为香港电懋公司创作电影剧本,包括《情场如战场》《南北一家亲》《桃花运》《人财两得》等17、1961年,张爱玲为创作以“西安事变”为题材的小说而远赴台湾收集资料18、张爱玲的小说《怨女》是以其巅峰时代的名作《金锁记》为基础重新创作的作品19、张爱玲一生中两次以作品获奖,第一次是1939年以《天才梦》在上海《西风》杂志征文比赛中获名誉奖第三名,第二次是以其平生最后一部作品《对照记》获台湾《中国时报》“终身成就奖”20、张爱玲一生中曾在文学创作、话剧剧本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翻译以及学术研究领域有所建树21、张爱玲小说创作上的主要缺憾是,带有较深的旧小说痕迹、题材狭窄、技巧饱和22、在华语研究界,对张爱玲研究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夏济安、夏志清、唐文标、水晶、周芬伶、苏伟贞、林幸谦、陈子善等23、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将张爱玲纳入研究视野,奠定了“张学”研究基础。

张爱玲研究第一编下,第八章

张爱玲研究第一编下,第八章

2、《华丽缘》
他那表妹将来知道了,作何 感想呢?大概她可以用不着担忧的, 有朝一日他功成名就,奉旨完婚的 时候,自会一路娶过来,决不会漏 掉她一个。从前的男人是没有负心 的必要的。 《华丽缘》的发表标志着张爱玲走出了 事业低谷,并且在创作风格上由巅峰时 代的绚烂归于安实平淡。
3、《多少恨》
宗豫听她口吻老气横秋的, 不觉笑了起来道:“不知道为什 么,我总是觉得你比她大不了多 少。倒好像一个是我的大女儿, 一个是我的小女儿。”家茵瞅了 他一眼,低下头去笑道:“哦? 你倒占人家的便宜!”宗豫笑道: “其实真要算起年纪来,我要有 这么大的一个女儿大概也可能。”
3、决定离开
但是我认为文人该是园里的一 棵树,天生在那里,根深蒂固, 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 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 可,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 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 艰难的事。 ——《写什么》
谢谢观看!
《不了情》主演刘琼
2、《太太万岁》
三、解放以后
1、《亦报》上的小说《十八春》、《小艾》
2、1950年7月张爱玲应邀参加 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
这是一次空前的文艺界盛会,出 席和列席的700余名与会者代表 着当时上海万余名文艺工作者, 会议主席是夏衍,副主席梅兰 芳,冯雪峰,周信芳,秘书长陈 白尘。会上,陈毅市长做了关于 国内外形势的报告。
二、《传奇增订本》
1946年11月,山河图书公司 出版张爱玲的《传奇增订 本》,除原有十篇小说之 外,又收入《留情》、《鸿 鸾禧》、《红玫瑰与白玫 瑰》、《等》和《桂花蒸 阿 小悲秋》五篇小说,另有一 篇400余字的序言,一篇 《中国的日夜》为跋。
三、从影
1、电影剧本处女作《不了情》 1947年4月中旬上映之后,一 炮打响,卖座极佳,产生了很 大的轰动效应,被称为 “胜利以后国产电影最最 适合观众理想之巨片”。

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研究

学思想的基本倾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题材选择的非政治性 张爱玲的小说,就题材而言,几乎清一色是恋 爱、婚姻等爱情故事,且大多数是不如意或不幸的 婚恋故事。“‘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 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张爱玲在《自己的 文章》(《张爱玲文集》第4卷)中如是说。因此,张爱 玲永远与时代保持着距离。“十里洋场”的悲欢离 合是难以让人体会到鲜明的时代气息的。即使像 《十八春》这部蕴涵时代投影较多的作品,也最终 被改成了作者的故调。 这样的创作倾向,无疑是其生存环境与人生观 念共同影响之下的结果。出身阀阅门第,从小熟读 古典小说的张爱玲所喜欢编织的,是《红楼梦》一 样的故事。父母并不阻止她去阅读那些描写婚恋题 材的旧小说以及充满市井情趣的通俗小报。她见过
说里指的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终身能有所依 托。比如《留情》里的敦凤就是一位求安稳的女性。 她年纪轻轻,却愿意嫁给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头──米 先生,只是为了钱,为了找到依靠,敦凤就像一条 青藤找到一棵可以攀附的大树一样,她蹂躏了自己 的感情。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生在这世上,没 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 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张爱玲从表面“相爱着” 而实则没有感情的矛盾中,展示了她对隐藏在女性 内心深处的依附心理的深刻剖析。 张爱玲写作的年代虽然有一部分人经过女权运 动后,已取得独立的人格及人身自由了,但无可否 认的是,这种依附观念仍存在于一部分女性身上, 尤其是中上层女性身上。张爱玲以其女性的切身的 体验和站在男性的角度的观察,在小说中借女主人 公的感情矛盾,半推半就、若即若离、游戏式的恋
堆的麻烦里。他看不惯父亲的猥琐,受不了母亲爱 子的方式,更讨厌父母和姊姊将已长大的他与还是 小孩子的弟妹一起看待。这“使他痛心疾首”。年 轻人总是要恋爱的,他单恋上了一个白俄姑娘沁西 亚。但是恋情还没展开,就夭折了。沁西亚嫁给了 一个低级的白俄军官。婚后的沁西亚在潘汝良眼中 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从此他不在书上画小人了。 再如《心经》中的许小寒一家也生活在麻烦之 中。父女二人不合常理的“爱”,将小寒的母亲冷 落一旁。承受不了伦理的谴责,许峰仪选择了小寒 的女朋友绫卿,留下了小寒母女两人。直到最后小 寒才感受到母爱的力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对于小说中这许多“麻烦”,张爱玲说:“是 个 故事,就得有点戏剧性。戏剧就是冲突,就是磨难, 就是麻烦。”(《自己的文章》)俗世的生活,令张爱 玲更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她也将这种观察

女性文学第四讲张爱玲研究

女性文学第四讲张爱玲研究

女性文学第四讲张爱玲研究张爱玲(1920年6月30日-1995年9月8日),中国著名女性作家、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现代诗人”。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她在上海读书期间,就展露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

在她的作品中,她善于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展现女性内心的情感和挣扎,以及男女关系中的复杂和深刻的心理活动。

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典雅,富有音乐感和诗意。

她的小说主要以女性为主角,描绘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和挫折。

她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以及女性对于家庭、爱情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她的作品普遍被认为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颠覆和重新诠释,是对性别观念的冷静思考和深刻揭示。

张爱玲的作品多以中产阶级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上海的都市生活和文化氛围。

她善于通过刻画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在世界。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短小精悍的叙述闻名于世,给读者以深刻和犀利的感受。

张爱玲的作品受到了许多国内外文学家的高度评价和研究。

她被誉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先驱和代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也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在国际上出版发行。

她的作品探讨了女性角色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对于当代女性的解放和意识形态转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总之,张爱玲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她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笔触,刻画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男女关系中的复杂纠葛。

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短小精悍的叙述闻名,表达了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和追求。

她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女性解放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张爱玲研究综述作业

张爱玲研究综述作业

张爱玲研究综述摘要:一代才女张爱玲除了有传奇的人生经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之外,对她及她的作品的接受和研究也走上了一条颇具戏剧性色彩的研究道路。

本文主要依据对张爱玲研究时间段的划分,介绍各个研究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观点等内容,展示各阶段的研究热点,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等问题,梳理研究脉络,展现张爱玲研究的主要状况,从而对六十年来的张爱玲研究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关键字:张爱玲研究研究时间研究者研究热点谈及张爱玲,首先在我脑海中浮起的是当初在一本书上所见的一张黑白照片里的形象,那是一个有着姣好的妆容,梳着古朴式的整齐的盘发的女子,身着一袭精致的旗袍,只是一个侧脸,却流露出无限的深意。

照片里她微微地低着头,静静地俯视什么,眉宇间却流露出一种说不清的落寞之感,似乎陷入了某种沉思,就如同她和她的作品一样,意蕴深厚,却令人捉摸不定。

张爱玲是独特的,而她的这种独特不仅表现在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别具一格的个人魅力,以及富有特色的文学创作上,甚至连对她的作品的文学接受和研究也走上了一条戏剧性的道路。

她曾是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才女,自1952年远走美国后却一度在国内销声匿迹,连带着她的作品和成就也逐渐地被读者和研究者们所抛弃和遗忘。

而随着海外和港台地区“张爱玲热”的掀起,逐渐开化的大陆文坛也重新拾起了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并借着这股研究热潮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探索,研究成果蔚为壮观。

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依据对张爱玲及其文本研究的时间段划分,简述其发展过程,包括研究学者及其代表著作,研究热点,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展示张爱玲研究的发展概况。

从对张爱玲的研究的时间段划分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40年代1943年5月至1944 年4 月,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张爱玲连续在《紫罗兰》、《万象》等杂志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多部小说作品,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当时大上海红极一时的大才女。

《张爱玲传》第九章成名

《张爱玲传》第九章成名

《张爱玲传》第九章成名《张爱玲传》第九章成名引导语:张爱玲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何时成名?成名的作品是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传》第9章《成名》原文,我们一起阅读了解相关信息吧。

从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时装》开始,张爱玲算是步入文坛了。

但《二十世纪》是洋人的文坛,张爱玲不是林语堂,不论就感受性而言,还是就对中文的喜爱程度而论,她的中国情结都要比后者深得多,她不能满足于那种轻倩的介绍方式。

虽然三年没碰中文,她肯定还是不能、也不甘把洋人设想成她的主要读者,何况她自小就钟情于小说,心心念念于那个更广大的想象空间。

洋人要看而比较容易看懂的是介绍性的文字,小说对于他们显然是更费解的。

张爱玲要靠英文写小说成名,近乎不可能,即使以后她以英文写了多部小说,也还是做不到这一点。

《到底是上海人》中恭维上海人,说“只有上海人懂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假如我们不全然当做是笼络读者的套语(事实上也不是),则我们不妨说,她想象中真正能与她心照的读者还是她的同胞。

所以就在“卖”洋文行情很不错的时候,她挟着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去叩上海文坛的门了。

而且一旦在中国文坛上站稳了脚跟,张爱玲便与西文杂志挥手作别,虽然《二十世纪》一直出至1945年欧战结束才停刊,而赏识她的梅奈特肯定继续向她约过稿。

这一停就是好几年,直到50年代初她离开祖国大陆以后,她才重新拣起那支写洋文的笔。

不知是因为以往投稿漫长的(有时是无望的)等待令她感到不耐,还是她学会了一点人情世故,抑或她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总之这一次怀着对成名急切渴望的张爱玲没有将作品投进邮筒,听任它到编辑大人的案上去碰运气。

她宁可去“面试”。

经母亲这一系的亲戚、园艺家黄岳渊的介绍,她带着稿子拜访了《紫罗兰》杂志的主编周瘦鹃。

周瘦鹃笔名紫罗兰庵主人,是鸳蝴派(又称“礼拜六派”)的代表性作家,很早即因发表在早期《小说月报》上的小说《爱之花》而一举成名。

其后他与王钝根一起主编《礼拜六》杂志,该杂志以“宁可不讨小老婆,不可不读《礼拜六》”相号召,其消遣游戏性质一望而知;他又曾经是《申报》副刊《自由谈》的主持人,而在新文学作家黎烈文接手改组之前,该副刊一直是鸳蝴派的重镇,因此之故,周素来是新文学阵营重点攻击的对象之一。

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小说研究一40年代的张爱玲小说研究张爱玲以小说集《传奇》而著称于世,评论者大多是围绕她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

首先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肯定其独特价值的是傅雷。

她以“迅雨”为笔名,1944年5月在《万象》杂志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一长文。

傅雷针对新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忽视技巧的倾向,认为张爱玲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充分赞赏了张爱玲的技巧和创作才华,傅雷对张爱玲几部重要的作品都给予了评价,特别指出《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收获之一。

”他认为最初她<七巧>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已。

爱情折磨了她的一世和一家。

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 出版社:北京2001.12 书中631-632页“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对意境精心绘制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特点。

傅雷的文章对《金锁记》的评价是很有深度,也很有见地傅雷对《倾城之恋》和《连环套》也分别给了评价,他认为《倾城之恋》“华彩胜过了骨干,俩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而《连环套》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

内容贫弱,过分注重情节而有损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批评因该说得十分准确的。

几十年后,连张爱玲自已也认识到了《连环套》的失败,也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傅雷的这些观点是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给予剖析而得出的,评价也十分客观,中肯,有些精辟的论断给以后的研究者很大的启发。

同年5月,胡兰成在《杂志》月刊发表文章《评张爱玲》。

胡文也同样肯定了张爱玲的创作才华。

“她知道的不多,然而不因此而贪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源泉”。

因而,她的“才华是常青的”。

胡兰成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张爱玲小说所表现的深层主题,“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受委屈的”。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小说专题研究报告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之一,被誉为“华语小说史上最伟大的
女作家”。

她的小说以其细腻而凄美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作品
涉及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

这份报告将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张爱玲的生平与文学背景:介绍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包括她的成长环境、受教育情况以及与文学界的关系等。

同时,还将简要探讨张爱玲在当时文学背景下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2.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与风格: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如爱情与婚姻、女性命运、家庭纠葛、社会变迁等等。

同时,还将研究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点,如细腻的描写、幽默的语言、独特的叙事方式等。

3. 张爱玲小说的情感描写:重点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情感描写,探究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复杂情感的表达。

特别关注的点包括爱与恨的边界、痛苦与欢乐的并存以及人物形象的情感刻画。

4. 张爱玲小说的文化批判:探讨张爱玲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批判,如封建礼教、家族观念、性别角色等。

同时,还将关注她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和反思。

5. 张爱玲小说的影响与价值:讨论张爱玲小说对中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考察其对后续作家的启示和影响。

同时,还将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评价她作为作家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希望能更全面地了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揭示她作品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同时也能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提供一些启示。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一编,下,第七章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一编,下,第七章
——张爱玲:《有几句话同读者说》
(3)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
① 1945年8月13日,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总会在重庆成 立“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
② 老舍、孙伏园、巴金、夏衍 等人等18人负责彻查
③ 其中无一对张爱玲提出正式 指控
二、情断温州
1、1945年5月,胡兰成与小周成婚,8月 即开始仓惶逃窜 2、 1945年9月30日,来到浙 江诸暨的同学斯颂德家避难, 后又随斯家姨太太范秀美至 其娘家温州,二人草草成婚
袁殊(1911—1987)
(2)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① 1942年11月3日至10日,日本东京
② 1943年8月25日到27日,日本东京
③ 1944年11月12日,中国南京
想想看我惟一的嫌疑要末就是所谓“大东亚文学 者大会”第三届曾经叫我参加,报上登出的名单内 有我;虽然我写了辞函去,报上仍旧没有把名字去 掉。
下、1945—1995
第七章 落幕
一、汉奸文人
1、《女汉奸丑史》把张爱玲和陈璧君、莫国康(与
陈公博有染)、佘爱珍(汪伪特务头子吴四宝之 妻)、李香兰(当红电影演员)相提并论,指责 “无耻之尤张爱玲愿为汉奸妾”
陈璧君
李香兰
张爱玲与李香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张爱玲的“汉奸”问题
(1) 与《杂志》的关系:
主编袁殊,30年代在上海主编 《文艺新闻》的左翼作家,中共 秘密党员。40年代成为潜伏在汪 伪政权内部的中共地下组织的主 要成员之一,直接隶属中共“情 报大王”潘汉年领导
张爱玲《异乡记》
6
3、1946年2月,张爱玲来到温州
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里 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 城了,想你就在着那里,这温州城 就像含有宝珠在放光。 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 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 我将只是萎谢了。

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小说研究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系出名门。

张早年曾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香港大学。

受战争影响,张返回上海,步入文坛,期间与胡兰成相恋,后两人分手。

二战后,胡从香港出逃,张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得批准,并一直在香港深入简出。

1955年,张爱玲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赴美国,遇见美国剧作家赖雅,两人相识半年后结婚。

根据张爱玲的生平经历(如上文),人们大致将她的作品也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创作时期研究张爱玲小说,就必须从她的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说起。

1930年张爱玲入小学插班读六年级。

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4年后父亲再婚,张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生活不幸。

创作来源于生活,这便成为了她小说的原型。

从此“她”开始走向漂泊,只能“细细的在脑中寻绎她童年的快乐”。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首次流露出女性对自我的关注,因而这种流露完全可以说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

受成长经历影响,张的早期小说《不幸的她》、《牛》、《霸王别姬》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的兴起,只是没有完全达到成熟的地步。

步入文坛(上海)时期1942年夏,张爱玲返回上海,开始了写作生涯。

硝烟弥漫的老上海是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花冢,却也是她的创作源泉,这是时代背景对张的小说的影响。

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展露头角,因此有了《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著作的诞生。

《倾城之恋》开篇这样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作者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所谓黛不画而浓。

张爱玲的作品世界灰暗而苍凉,没有崇高,没有光亮,也没有希望,只是充满了“淡淡的贫血的感伤情调”(傅雷语)。

这就宛如旧屋子里落满尘埃的沉香木柜,散发着隐隐的香气,轻轻打开时落了满手的灰尘,咨嗟之时却又莫名伤感、潸然泪下。

光影斑驳间,好像又回到那个十里洋场,溯着惨白的月光,看见一位位面带粉泪的女子粉墨登场。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一编,下,第十章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一编,下,第十章

4、1957年8月下旬得知母亲病 重,随后母亲去世,得到一箱古董 我小时候她就自己学会做洋裁,也常 见她车衣。但是她做皮包卖的计划似乎并 未成功,来信没再提起。当时不像现在欧 美各大都市都有青年男女沿街贩卖自制的 首饰等等,也有打进高价商店与大百货公 司的。后工业社会才能够欣赏独特的新巧 的手工业。她不幸早了二三十年。
(1)从1958年春天开始,张爱玲就提出 迁居。她从骨子里是一个属于大都市的 人,而赖雅已经是近70岁的老人,只想 找个宁静、平和的小地方了度余生 (2)1958年11月13日,他们来到洛杉矶 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
7、决定远赴台湾
(1)写作:她来到美国将近六年,在写作上并无 真正的进展,便想以英语世界熟悉的“西安事 变”为背景创作小说,为此需要赴台北收集资 料
——张爱玲:《对照记》
5、与胡兰成最后的通信
为翻译台湾作家陈纪滢的《荻村传》, 1958年1月,张爱玲给已在日本定居的
胡兰成寄去一张明信片,上面别无他话,
也没有上下款,只简短地写着意图:
胡兰成在日本
手边如有《战难和亦不易》、《文明的传统》 等书(《山河岁月》除外),能否暂借数月作参 考?请寄……
6、迁居洛城
2、 1956年3月2日,接到文艺营审批委员会的入 营通知,即刻动身来到营地,创作她的下一部英 文小说《Pink Tears》
3、结识赖雅
(1)甫德南·赖雅(1891—1967) (Ferdinand Reyher)
生于美国费城,幼年即表现出文学才华
1908年入宾西法尼亚大学文学专业学习 1914年获哈佛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任教于麻省理工 1917年至1926年与女权主义者吕蓓卡·郝威琪生活 1931年8月到好莱坞当编剧
第十章 打拼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三编,第二章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三编,第二章

——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私语》
我补书预备考伦敦大学。在 父亲家里孤独惯了,骤然想学做 人,而且是在“窘境”中做“淑 女”,非常感到困难。同时看得 出我母亲是为我牺牲了许多,而 且一直在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 牺牲。我也怀疑着。
三、“走得干净” ——“放弃”心理
1、姜长安: “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 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 2、郑川嫦:“她想早一点结果了她自己” 3、虞家茵:“你更应当走,快点儿走”
(3)母亲对张爱玲达不到她的训练 标准而不满甚而表示了怀疑,这从根 本上伤害了张爱玲的自信心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 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 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 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茫然。 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 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 于一个废物。
2、姜长安
七巧初听见了,倒也欣然,因道:“……这丫头就 是我的一块心病。我做娘的也不能说是对不起她了, 行的是老法规矩,我替她裹脚,行的是新派规矩,我 送她上学堂——还要怎么着?照我这样扒心扒肝调理 出来的人,只要她不疤不麻不瞎,还会没人要吗?怎 奈这丫头天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恨得我直嚷嚷:多 咱我一闭眼去了,男婚女嫁,听天由命罢!”
2、继母赠衣:“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 3、挨打被囚:“我姊姊当着全家大小受这一顿 打,心里的屈辱羞恨无处发泄” 4、寄人篱下:
“从几时起,轮到我被周济了呢”
二、“扶不起的阿斗” ——“废物”情结
1、白宝络 白老太太咳了一声道:“宝络这孩子, 今年也二十四了,真是我心上一个疙瘩。 白替她操了心,还让人家说我:她不是我 亲生的,我存心耽搁了她!” ——张爱玲:《倾城之恋》

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

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

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引言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富才华的女作家,以其细腻的写作风格和对人性的独特洞悉而享誉世界。

她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这也引发了对如何将她的小说转化为剧本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的相关议题,分析其特点、创作技巧以及对电影艺术的贡献。

一、张爱玲小说特点及其改编电影的挑战张爱玲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而著称。

她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人物的情感、思想和争斗,这对于电影改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形式,相较于小说,电影更加注重情节的快节奏和形式上的表现力。

因此,将张爱玲小说转化为电影剧本需要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进行艺术上的创造和改编。

如何在电影中传达小说中的情感与环境,并将其转化为视觉表现,是电影剧本创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张爱玲电影剧本的创作技巧1. 剧情精简与突出重点张爱玲的小说往往呈现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众多的情节线索,这在电影改编中需要进行必要的精简和突出重点。

电影剧本对故事情节的要求更加简明扼要,必须突出主线剧情,略去次要情节,以满足电影的节奏和观影需求。

2. 对话的删减与改写张爱玲的小说往往以长篇对话描写为特点,而电影剧本则需要通过图像来展示人物的情感和关系。

在电影剧本创作中,必须对小说中的对话进行适当的删减和改写。

通过对话的改动和配乐的运用,将小说中的情感转化为视觉形式,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3. 视觉表现与氛围营造张爱玲小说中丰富的环境描写和细腻的氛围刻画对于电影的拍摄和表演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电影剧本创作中,需要通过色彩搭配、角度选择、一镜定格等手法来呈现小说中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整个电影需要在观众的视觉感受上与小说有所呼应,以增加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张爱玲电影剧本的艺术贡献1. 张爱玲小说对于电影的人物塑造的启示张爱玲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独特的人物形象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和思路。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五章 张爱玲作品中的服饰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五章 张爱玲作品中的服饰
——张爱玲:《更衣记》
(4)自我保护、自我疗救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 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
——张爱玲:《童言无忌》
① 衣服成为自身安全的房间 ② 衣服代表着自身的人格建构
2、小说中的服饰描写
(1)女性在服装上的惊人智慧 :《同学少年都不贱》 她去买了几尺碧纱,对折了一折,胡乱缝上一道直线— —她补袜子都是利用指甲油——人钻进这圆筒,左肩上打了 个结,袒露右肩。长袍从一只肩膀上斜挂下来,自然而然通 身都是希腊风的衣褶。左边开叉,不然迈步开步。 又买了点大红尼龙小纺做衬裙,仿照马来纱笼,袒肩扎 在胸背上。乳房不够大,怕滑下来,绑得紧些就是了。朱碧 掩映,成为赭色,又似有一层金色的雾,与她有点憔悴的脸 与依然稚弱的身材也配称。
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裤脚管, 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 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 一。
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 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 国,荒诞,精巧,滑稽。
②《金锁记》:
她把两手抄在青莲色旧绸夹袄里,下面系着明 油绿裤子。凤箫伸手捻了捻那裤脚,笑道:“现在 颜色衣服不大有人穿了。下江人时兴的都是素净 的。”小双笑道:“你不知道,我们家哪比得旁人 家?我们老太太古板,连奶奶小姐们尚且做不得主 呢,何况我们丫头?给什么,穿什么——一个个打 扮得庄稼人似的!”
潘柳黛:《退职夫人自传》
于是我建议她们将校服的裙子改制, 那时我们的裙子穿得相当长,都在膝盖以 下,裙子是两幅黑绸制成的,腰际是宽紧 带,我劝她们将裙子移上穿,腰际的宽紧 口挪到颈上,从肩上披下来,然后再在两 幅的缝口拆开了一段,将手从两边伸出来,在领口 的周围与肩口镶好了白色的粗陋的窗纱,这样黑白 分明,便变成了一件非常俏丽的舞衣,而所费却只 有十几尺窗纱的价钱。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二编,第一章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二编,第一章
第二编 传奇与流言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
第一章 少作
第一章 少作
1、父亲缺席 2、对母亲的复杂感情 3、漂泊孤独的心境 4、强烈的自尊心
我不忍看了你的 快乐,更形成我 的凄清!
二、《摩登红楼梦》
1、洋场气息:上海摩登生活关键词 2、故事新编:借瓶装酒、借尸还魂 3、《红楼梦》情结 :从《摩登红楼梦》到《红楼梦魇》 宝玉笑道:“袭人你倒放出眼光来批评一下子,是她漂亮呢 还是——还是林妹妹漂亮?”袭人向他重重地瞅了一下道:“ 哼!我去告诉林姑娘去!拿她同外头不相干的人打比喻——别 忘记了,昨天太太嘱咐过,今儿晚上老爷乘专车从南京回上海 ,叫你去应一应卯儿呢,可千万别忘了,又惹老爷生气。”
三、《牛》
1、乡土题材 2、男性形象 3、人世无常
“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 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 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 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 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 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 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脸是笑,一把拉住宝玉道:“宝兄 弟,去给你琏二哥道个喜吧!老爷栽培他,给了 他一个铁道局局长干了!”宝玉……挤了进去, 又见贾母歪在杨贵妃榻上,鸳鸯蹲在小凳上就着 烟灯烧鸦片,琥珀斜倚在榻上给贾母捶腿……贾 琏这时候真是心花一朵朵都开足了,这一乐直乐 得把平时的洋气派洋礼节都忘得干干净净,退后 一步,垂下手来,恭恭敬敬给贾政请了个安,大 声道:“谢二叔的栽培。”
1、惟一的历史小说 2、颠覆男性视角∕复苏的女性视角
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 竟是什么。他活着,为了他的壮志而活着。 他知道怎样运用他的佩刀,他的长矛,和他 的江东子弟去获得他的皇冕,然而她呢?她 仅仅是他的高吭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 回声,渐渐轻下去,轻下去,终于死寂了。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二编,第二章

张爱玲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王羽-第二编,第二章

(5)结尾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 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 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① 回环结构
② 永恒的悲剧性
2女:
大女儿黄家宜 三女儿黄家漪 四女儿黄家瑞 二儿子黄家沂 “郑川嫦”——黄家漪 “章云藩”——唐欧洲
从左至右:黄家宜,黄家珍, 张爱玲,黄家漪,黄德贻
(2)一场特殊的恋爱
吴翠远: 生活经历十分简单,做好学生、好女儿、好老师, 过分遮蔽了真实的精神欲求。是个公认的好人,却 不是真的人;没有什么不如意,就是不快乐 吕宗桢: 新式的成功男人,有妻有女,一无所缺, 只是生活过于规整,特别渴望超出日常轨 道的新奇和刺激
(3)“封锁”的蕴义
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 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 ① 侵略者的战争暴力 ②
(3)战争中的人间喜剧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 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 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 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 都市倾覆了。
2、《封锁》
(1)“电车”世界
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觉的。
——《公寓生活记趣》 一辆空电车停在街心,电车外面, 浅浅的太阳,电车里面,也是太阳—— 单只这电车便有一种原始的荒凉。 ——《烬余录》
她又说人家欢喜她的《金锁记》和 《倾城之恋》,可是她自己最欢喜的是 《年青的时候》,可是很少人欢喜它。
——吴江枫:《〈传奇〉集评茶会记》
(2)“潘汝良”的形象
① 对生活有着高尚的要求,对身边的人和事 强烈不满,完全沉溺于自己营造的世界 ② 勾画一个人的侧脸成为他精神追求的一个 象征 ③ 把沁西亚超拔为自己理想中的女人
② 家庭的悲剧:自私的父母以各自的原因放
弃了对她的治疗 ③ 性格的悲剧:老实沉默,自尊心强,在弱 肉强食的家庭竞争中落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53年美国政府颁布的难民法令: (1)允许少数学有专长的人士入境,成为 永久性居民 (2)远东地区三年中共5000个名额,3000 给本地人,2000给外地人 2、1955年秋天,由麦卡锡担任入境保证人, 张爱玲赴美
1955年离港前
感谢关注!
三、致书胡适
1954年秋天,张爱玲将《秧歌》中文本 寄给在美国的胡适:
很久以前我读到您写的《醒世姻缘》与 《海上花》的考证,印象非常深。后来找了这 两部小说来看,这些年来前后不知看了多少遍, 胡适(1891—1962) 自己以为得到不少益处。很希望你肯看一遍 《秧歌》。假使你认为稍稍有一点接近“平淡 而近自然”的境界,那我就太高兴了。
2、创作英文小说
(1)第一部英文小说“The Rice Sprout Song”(《秧 歌》) 小说以解放初期上海郊区的土 改运动为背景,以金根一家的 遭遇为轴心,展现了解放之初
农民的生活境况和心理状态
(2) 《Naked earth》(《赤地之恋》)
(1)“美新处”拟定故事大 纲 (2)土改、“三反”、抗美 援朝这三件建国之初的重 大事件都成为小说人物活 动的大背景
四、结识宋淇、邝文美夫妇
• 宋淇(1919—1996),原名宋奇,又名宋 悌芬,笔名林以亮,浙江吴兴人 ,毕业于 燕京大学西语系,著名红学评论家,翻译 家,曾任香港电懋电影公司总经理 。 • 邝文美,宋淇夫人,笔名方馨,曾任美国 新闻处翻译,著有多部翻译著作。
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
五、奔赴美国
第九章 赴港
一、再赴港大
1、1952年7月,以重返港大 复学为由出境 2、1952年11月赴日本,逗 留三个月
出大陆的派司照
3、1953年2月再次申请复学, 遭到拒绝
二、英文创作
1、为“美新处”打工: 翻译作品——
海明威:《老人与海》
玛乔丽·劳林斯:《小鹿》
《爱默森选集》
1954年摄于香港
华盛顿·欧文:《无头骑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