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微生物学解析
丙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 作 者简介】 于耀程( 1 9 9 1 一 ) , 男, 学员
【 通讯作者】 尹 文( 1 9 6 9 一 ) , 男, 教授, 从事肝 炎病毒疫苗及其
动 物 模 型研 究 。E — ma i l : y i n we n @f mmu . e d u . c n
C D8 +和 C D 4 + T细胞 的共 同作用 可 以导致 急性期病 毒 水平 的下 降, 但 不 能完 全清 除病 毒 。Ba r t h等 [ 8 ] 在 黑猩 猩体 内的实验表 明, 中和抗体 在感 染早期 可 以 抑 制 HC V的复制 , 他们 的研 究还表 明增强 C D8 + T细
O c t . 2 0 1 3 . 3 3 ( 5 )
实验动物 比较医学 L a b o r a t o r y A n i ma l a n d C o mp a r a t i v e Me d i c i n e
4 1 1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5 8 1 7 . 2 0 1 3 . 0 5 . 0 1 8
猩 可 以降低 其体 内的病毒 载量 。T o mo g u r i 等_ 5 J 研 究
实验模 型均存在 一定 的局 限性, 但基 于此类模 型 的研
究, 不仅 拓展 了对 H C V感 染及 致病机 制 的认识 、 为 抗病毒 药物与 疫苗 的开 发 明确 了靶点与方 向, 而且为
建 立 合 适 、 有 效 的 实验 模 型 奠 定 了基 础 。
丙型肝炎病毒 动物模型 的研 究和应用进展
于 耀程 - , 汪爱 勤 z , 尹 文z , 胡兴 斌 3
( 第四军 医大学 1 . 航 空航天 医学系, 2 . 基础部微生物 学教研室, 3 . 西京 医院输血科, 西安 7 1 0 0 3 2 )
丙肝实验室生物安全
4. 职业暴露及其处理
• 4.1 发生职业暴露以后的急救处理 • • 发生丙型肝炎职业暴露后应实行急救。应立即 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包括刺激出血(如皮肤 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 损伤处的血液);用洗手液和流水清洗伤口或污 染的皮肤(如果是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粘膜);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 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 口。
1、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的生物安 全级别
• • • • 1.3.5每个实验室都应有洗手池,并最好安装在出口处, 尽可能用自来水 1.3.6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达到适当的防火等级, 最好能自动关闭。 1.3.7 符合Ⅱ级生物安全要求,应在靠近实验室的位置 配备高压灭菌器 或其他消毒器具。 1.3.8 安全系统应当包括消防、应急供电、应急淋浴以 及洗眼设施。 1.3.9 设备装配后应无毛刺、锐角以及易松动的部件。 1.3.10 设备的设计、建造与安装应便于操作、易于维 护、清洁、清除 污染和进行质量检验。应尽量避免使用 玻璃及其他易碎的物品。
3、实验室安全操作
• 3.8.4 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 消毒处理。 • 3.8.5 污染物泼溅:小范围污染物泼溅,应立 即进行消毒处理和清洗。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 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 人到达事故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 3.8.6 溢漏处可用经消毒剂浸泡的吸水物质覆 盖;消毒剂作用10~15分钟后,移走吸水性物质, 用消毒剂冲洗,用水清洗。
• •
2、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措施
• • 2.1 建立安全制度 丙型肝炎检测实验室应建立安全工作制度 和 安 全 标 准 操 作 程 序(S-SOP),每年都应对安全 制度和安全标准操作程序及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修订, 并有记录,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安全检查;制定意外事 故处理预案,主要是针对生物安全意外事故。内容包括应 急处理、登记和报告、调查和处理;建立信息安全及保密 制度:与丙型肝炎检测相关的所有资料均应严格保密,包 括送检单、检测记录、样品登记、报告单及工作人员年度 检测结果等,不得对无关人员透露检测结果。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病毒分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引起的丙型肝炎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
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55~65nm。
基因组为单正链线状RNA,长度约为。
基因组由5'端非编码区(5'UTR)、编码区和3'端非编码区(3'UTR)组成。
5'端非编码区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序列,是设计诊断用PCR引用的首选部位。
编码区仅含一个长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大分子的多聚蛋白前体。
该前体蛋白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切割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C和包膜蛋白E1、E2。
非结构蛋白包括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
对于3'端非编码区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复制有一定关系。
根据HCV NS5区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将HCV分为6个基因型,11个亚型,即1a、1b、1c、2a、2b、2c、3a、3b、4a、5a、6a。
其中,欧美流行株多为1a、1b、2a、2b和3a;中东地区以4a为主;亚洲包括我国以1b、2a和2b亚型较为多见。
(二)来源1989年,美国学者Choo等应用了分子克隆技术在实验室感染PT-NANB的黑猩猩血浆中首次获得了病毒的cDNA克隆,测定了约70%的HCV基因序列,并利用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为抗原,检测到PT-NANB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此后,又获得了来自PT-NANB患者血清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从而确定了PT-NANB的病原体,并将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1991年,国际命名委员会将其归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三)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HCV携带者。
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源意义。
(四)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此外,亦可通过非输血隐性途径的微小创伤、性接触、家庭密切接触及母婴接触进行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免疫学效应研究
第 41卷 第 6期 2 1 1 0l 年 1月
温
州
医
学
院
学
报
Vo . 1 41 No. 6
Nov 2 . O11
J u na f W e z o e i a le e o r lo n h u M d c lCo l g
溷
丙型肝炎病毒 H AA 0 0 限制性 C L L .串 2 1 T 表位 免疫 学效 应研究
te ers n i vi ro nd m ni H t a i mu ze LA- 0 A 201 ra ge c t ns ni mi ce, res ec ve1 p ti y. E ym li ke i un po nz e— n d m os t
a s y( L S O ) n n r c l u a y o i e s a n n I S / l w c t m t y w r p l e o s a E I P T a d i t a e l l r c t k n t i i g( C )f o y o e r e e a p i d t
特 异 性 分泌 IN Y的细 胞 和 肽 特 异 性 IN Y C 8 T 胞 ;在 c 1 1 N 2 1 2 疫 的 HAA 0 0 转 基 因 小 F— F — D 细 一8 和 S—7 免 L ・ 2 1
鼠脾细胞 中检测到 了肽特异性分泌 INY的细胞和肽特异性 IN Y D 细胞 。 论:c 1 1 N 2 1 2 F— F — C 8 T 结 一 8 和 S — 7 具
丙肝病毒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认识到甲肝。之后不久, 认识到乙肝。
到70年代初,发现“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80年代末,丙肝病毒基因被成功克隆,并将 “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直至90年代初,丙肝病毒定量检查开始出现。
HCV
1
形态结构
2
致病性
检测与防治
感染率高。
所致疾病:丙肝
பைடு நூலகம்
● 丙肝起病隐匿,是容易被忽视的疾病
● 疾病发展越后期,越难治愈
● 目前没有疫苗预防
揭秘丙肝的“隐形术”
●患者症状不明显
多数患者感染丙肝病毒后,缺乏明显症状,通常只是感到疲劳乏力。 因此有许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已感染丙肝,未能及时就诊与治疗以至延 误了病情。 ● ALT水平变化不明显
3
丙型肝炎病毒 (HCV)
HCV是引起丙型肝炎(HepatitisC)的 病原体,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感染 HCV的病例数超过2亿。
形态
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 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剌突。
其中1/3病人ALT正常,1/3病人ALT低水平升高;这不但影响了早期
发现早期诊断,也因多数人的误解,影响了早期治疗。以往认为上述 情况不需要治疗。
微生物学检测
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阳性为病毒感染标志。 放射免疫诊断(RIA)或酶联免疫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抗HCV HDV cDNA/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肝和血清中HCVRNA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HCV抗原
基因结构
黄病毒科丙肝病毒属,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由 9600个核苷酸组成,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5'端和3' 端)。其编码区是一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约含 3010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包括结构区和非结构区:结 构区编码病毒的核心蛋白(C蛋白)和包膜蛋白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六单元肝炎病毒
口腔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六单元肝炎病毒[单选题]1.属于黄病毒科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参考解(江南博哥)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2.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3.HCV的核酸类型是A.单股正链RNAB.单股负链RNAC.双股RNAD.单股DNAE.双股DNA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ssRNA),约长9.6kb,由9个基因区组成。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4.HCV球状颗粒的直径为A.10~20nmB.20~30nmC.30~40nmD.40~60nmE.60~80nm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HCV为直径40~60nm的球状颗粒,有包膜和表面刺突结构。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5.以下有关HCV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HCV对外界抵抗力非常强B.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C.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D.煮沸、10%甲醛浸泡或紫外线照射可灭活E.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过去曾称作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HCV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煮沸、10%甲醛浸泡或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掌握“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知识点。
[单选题]6.最易引起输血后肝炎的病毒是A.HAVB.HBVC.HCVD.HDVE.HEV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潜伏期为2~26周,平均6~7周。
丙型肝炎ppt课件
自然史
• 自然史
• 暴露于HCV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 RNA。急性HCV感染者出现临 床症状时,仅50%~70%抗-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抗-HCV阳转。大 约最高50%的急性HCV感染者可自发清除病毒,多数发生于出现症状后的12 周内。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5%85%。不论是否清除病毒,抗-HCV可长期存在。
病原学
• HCV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 genus)。 • HCV基因易变异,目前可至少分为6个基因型及多个亚型.以阿
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 1a、2b、3c等)。 • 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 5min或60℃ 10h、高压蒸 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HCV。
2.临床表现: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 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 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也可在正常 范围之内,有明确的6个月以内抗-HCV和/或HCV RNA检 测阳性结果的检测史。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 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 为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食欲减退、体重 减轻、腹泻、皮疹、脱发和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等。
• 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 、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α,或在注射IFNα同时服用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随疗程进展, 此类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 3.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和精神病 。其中抑郁是IFNα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可 从烦躁不安到严重的抑郁症。因此,使用IFNα前应评估 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中也要密切观察。抗抑郁药可 缓解此类不良反应。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IFNα。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亿人感染HCV。
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约3800万人。
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
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
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如图所示)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
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
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
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
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
其中NS5b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二、分类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 -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场所,引起病毒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发展成慢性肝炎或者慢性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是血源性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和肝癌有关;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必须在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故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是甲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所以曾把它归属到肠道病毒里,后基因测序归到此属。
球形,27-32nm,单正链RNA,20面体,无包膜。
电镜下两种颗粒同时存在实心:有感染性,有抗原性空心:无感染性,有抗原性2、抗原性: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3、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猕猴。
细胞培养:在人与猴肝、肾细胞内增殖特点:增殖缓慢;无CPE;无血凝4、我国研制HA V减毒活疫苗(H2株)为宿主适应性突变株,抗原性优于国外F减毒株5、抵抗力:较强,对热、消毒剂抵抗力强,对uv 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病人(潜伏后期、急性早期传染性最强)→途径:粪—口传播,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可造成爆发流行2、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损伤了肝细胞。
临床表现潜伏期15-50天,平均30天,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主要是疲乏、食欲减退、恶心、黄疸、肝脾肿大等。
病程4-8周,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不转为慢性。
病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检查▪测抗原——及早,发病1W后只有半数(+)▪测抗体:➢——HA V- IgM——新近感染➢——HA V- IgG——既往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和型抗HA V——疫苗效果▪防治▪一般预防▪减毒活疫苗▪丙球—紧急预防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整理)从认识HCV到了解丙型肝炎
从认识HCV到了解丙型肝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豪教授:根据1992年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自然人群中丙肝病毒(HCV)抗体的阳性率为3.2%。
我国丙型肝炎患者感染多数发生于1990年前后,大多源于输血或血液制品感染。
在我国严格规范义务献血后,因输血或血制品而感染HCV的病例大幅度减少。
同其他病毒性肝炎一样,HCV感染后多数(80%)患者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
丙型肝炎慢性化的比例高达70%-90%,包括儿童和成人,一旦感染,极易转为慢性。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常常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不易被发现。
只有少数病人表现为活动性肝炎,有临床症状和反复肝功能异常。
丙型肝炎的进展速度和感染时的年龄相关,婴幼儿或儿童时期的HCV感染,疾病进展较慢,而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感染后病情发展快。
一般认为从感染HCV到发展为肝硬化约需10-30年,但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老年人也可在2-3年内发展为肝硬化(图1)。
根据WHO的数据,丙型肝炎患者中的5%-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发展为肝细胞癌,5%死于长期感染导致的肝硬化或肝癌。
在西方国家,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是肝移植的主要病因,而且肝移植后丙型肝炎的复发率非常高。
HCV的结构及病毒复制HCV为有包膜呈球形的RNA病毒,如图2所示,病毒核心为RNA链(白色),由核衣壳(或称衣壳蛋白,蓝色球状)包被。
围绕衣壳的是糖蛋白囊膜(黄色和蓝色),表面蛋白嵌插其中(黄色球体)。
HCV的复制方式是以正链RNA基因组作为病毒复制的模板,复制为负链RNA,再转录成多个正链RNA。
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证实HCV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内,肝细胞是HCV复制的主要场所。
HCV也可在外周单核细胞内复制。
HCV肝外复制场所作为HCV的储藏地,可能是干扰素治疗后复发、肝移植后再感染和输入含有HCV抗体和HCV RNA阴性血液仍可以感染HCV的原因之一。
丙型肝炎的病理学表现丙型肝炎的病理学表现与甲型、乙型及丁型肝炎相似,主要是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一般称为坏死性炎症。
微生物学检验肝炎病毒及检验
微生物学检查
HIV抗体检测 初筛试验 确证试验 HIV抗原检测 核酸检测
防治原则
广泛的宣传教育 建立检测系统 加强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 治疗:AZT、3TC
Gp120 Gp41
包膜蛋白
P14内膜蛋白
P24衣壳蛋白 RNA
逆转录酶
HIV结构示意图
病毒脱壳
病毒 进入细胞
病毒包膜与 细胞膜融合
HIV的Gp120与 细胞表面的CD4结合
致病机制
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肝外损伤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
免疫性
抗-HBs:一般于感染后4~5月阳转,持续6 个月或数年,是保护性抗体 抗-HBc:一般于感染后3~5周阳转,无保 护作用,IgM可作为急性一干的诊断指标, IgG是HBV既往感染的指标 抗-HBe:一般在HBeAg消失时出现,是病 情开始恢复的征兆
致病机制
主要侵犯带有CD4分子的细胞(如TH细胞) HIV对CD4+T细胞的损伤 CD4+T细胞减少 CD8+T细胞相对增多 CD4+/CD8+比例倒置 HIV造成单核细胞损伤 HIV造成神经细胞损伤
HIV引起的免疫应答
HIV引起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不能有效的 清除HIV HIV的免疫逃逸 HIV感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HIV整合于细胞染色体 HIV变异 HIV损害各种免疫细胞
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 病原体 HIV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HIV有HIV-1和HIV2两型
生物学特性
形态结构:球形,RNA病毒,双层衣壳, 有包膜 HIV的复制 HIV的培养:黑猩猩和恒河猴是HIV感染的 动物模型 抵抗力:不强
微生物学肝炎病毒
e抗原(HBeAg)
由PreC及C基因编码 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清中 与病毒的复制成正比 是HBV复制及血清具有强传染性的指标之一 刺激机体产生HBeAb,具免疫保护作用 Pre-C区突变——免疫逃逸
32
3、HBV复制周期
HBV编码的 DNA多聚酶
细胞RNA聚合酶
病毒抗原致敏的杀伤性T细胞(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特异性T细胞产生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抗病毒效应 其中一些因子可活化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
胞,扩大了细胞毒效应 CTL诱导肝细胞凋亡 CTL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又可导致肝
细胞损伤
37
2.体液免疫及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反应
PreC基因的变异:1896 位G-A突变导致第28位TGG 变为TAG,使PreC基因不能转译出完整的HBeAg。
C基因的变异,导致HBcAg抗原位点的改变,出现免 疫逃避。
42
过分强烈的细胞免疫 大面积肝细胞损伤
爆发型肝炎(重症肝炎)
免疫功能正常 隐性感染或急性肝炎
免疫功能低下 慢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而抑制病毒
30
HBcAg(核心抗原)
存在于病毒的核心及被感染的肝细胞表面 一般不游离于血循环中,为衣壳蛋白 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抗HBc-IgM和抗HBc-IgG无中和病毒作用 抗HBc-IgM出现快,是病毒复制的指标 抗HBc-IgG在血中持续时间较长 具有T细胞表位,可刺激产生细胞免疫反应
管型颗粒:由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 。
20
HBV电镜图
A:小球形颗粒;B:管形颗粒;C:Dane颗粒 (X80000)
21
Dane颗粒的结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该病毒感染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严重时可能引发肝硬化和肝癌。
为了评估丙型肝炎的危害程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流行病学数据分析:通过收集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数据,包括感染率、患病率、死亡率等,可以初步了解该病的传播情况和危害程度。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399万人因丙型肝炎导致死亡。
2. 病毒特性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存在多个亚型。
这使得疫苗的研制和治疗手段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注射毒品、共用针头等途径。
此外,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3. 疾病进展分析:丙型肝炎感染者中,约70-8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者可能在数十年内无明显症状,但肝脏受损逐渐加重。
部分慢性感染者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导致肝功能衰竭和肝癌。
慢性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移植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危害评估:丙型肝炎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个体健康的危害:慢性丙型肝炎可能导致肝脏功能受损,严重时引发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癌。
此外,丙型肝炎还会导致慢性疲劳、消化不良等非肝脏相关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 对公共卫生的危害: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病,可通过血液传播。
在一些特定的人群中,如注射毒品者、输血受损者等,感染率较高。
未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可能导致疫情扩散,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
- 对社会经济的危害:丙型肝炎的治疗费用较高,患者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和定期检查,对个人和家庭经济造成负担。
此外,丙型肝炎患者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可能面临歧视和排斥,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丙型肝炎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和慢性化倾向,对个体健康、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一定的危害。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血液安全管理等,以减少其危害对社会的影响。
丙型肝炎病毒
海南
HCV感染年龄分布的四种模式
50 抗 -HCV 呈阳性的百分比 40
埃及
30
20 10
日本,意大利
中国
0
0~9 10~19 20~29 30~39 40~49 年龄组(岁)
美国/澳大利亚
50+
HCV感染的自然史
100 位 HCV 急性感染
20% 痊愈 80% 持续感染
30% 稳定,慢性,无进展
40% 有不同程度进展
30% 呈严重进展
肝脏疾病终末期,肝细 胞癌,肝脏移植,死亡
Adapted from Alter HF, Seeff LB. Semin Liver Dis. 2000;20:17-35
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 1992年前输血或血制品 • 多位性伴侣
• 静脉药瘾 • 医院内传播
诊断丙肝感染者和现患病人的最佳实验室方法
HCV-RNA定性试验
PCR、TMA
HCV血清学试验
EIA检测抗HCV、 Immunoblot assay
HCV-RNA定量试验
PCR、bDNA
诊断、监测 方法
ALT
基因分型
肝活检
肝纤维化非损伤试验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tatement: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2002-June 10-12,2002
– 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
为慢性。
– 抗-HCV IgG可长期存在。 – HCV感染后1~2周即可从血中检出HCV RNA,治
愈后则很快消失。
丙型肝炎
巴细胞增殖的能 力, 流式细 胞术进一 步检测 NF C l 蛋 白的表 达 。结 果 :c -iB Re A pDNA3 HB 瞬 时转 染后 树突 状 细胞 C 0表达 降 V D8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低, 其刺激 同种异体淋 巴细 胞增殖 的能 力下 降, F C e 蛋白表达 显 著减少 。结 N —iB R l A 论: V 可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 HB 降低
载 体 pDNA3质粒 DNA 分 别转 染 小 鼠骨髓 c
细 胞, 以细 胞 因子 G M- S C F、I 4及 TNF L- 一
蛋 白结合, 在病毒 蛋 白与宿主细胞 蛋白相互 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I J慢性 丙型 肝 炎外 周血 T细 胞亚 群 和 T l IL , H
炎存在 密切 关 系 。]
无统计学意义(> . ) 2P MC 培养上清 P 00 。()B 5 中 IN—Y、 L 1 F I 一 0和 T 一0的水 平 明显 升 NF 【
高(< .1, 没有检 测 到 I - 、L 4 I一 2 P 00 ) 而 L 2 I 一 、L 1
的基础分泌 。结论 : 慢性丙型肝炎患儿体内 T 淋 巴细胞存在数量和功能的异 常,D C 8细胞 数 升高 ,D 胞功 能 异 常, 在 以 TH2 C 4细 表现 型 细胞 因子的分泌 为主 。这 可能 与丙肝病 毒 ( V 感染的慢性化有关。] HC ) 酵母殖 的功 能 , 可能 是慢性 这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 ) P MC体外培养 7h后, 2 用 E IA 法检测培养上清中 T 型细胞 因 LS Hl 子 ( N-Y、 - 、L l 和 TNF I F I 2I — 2 L —Y) TH2 和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丙型肝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1.危害程度分类1.1分类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乙类传染病。
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丙型肝炎病毒列为危害程度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B类,UN编号为UN3373。
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实验室中进行。
2.背景资料2.1一般生物学特性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
2.2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对环境敏感性:对温度较敏感,加热100℃5分钟或60℃1小时可将其灭活。
20%次氯酸钠可消除其传染性,对氯仿、甲醛、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
2.3致病性丙型肝炎病人约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及肝细胞癌。
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丙型肝炎发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当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表明HCV直接损害肝脏,导致发病起一定作用。
但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病理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发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组织浸润细胞以CD3+为主,细胞毒T细胞(TC)特异攻击HCV感染的靶细胞,可引起肝细胞损伤。
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人感染HCV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
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2.4传播途径:HCV主要血源传播。
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
输入含HCV 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6-7周潜伏期例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全身无力,胃纳差,肝区不适,1/3病人有黄疸,ALT升高,抗HCV抗体阳性。
丙型肝炎的防治课件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 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 、定期回诊复查,以确保治疗
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防治 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此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与关爱也对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以减轻患 者的症状和不适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
02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 出现疲劳、食欲不振、 黄疸等症状。
03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硬 化、肝衰竭等严重并发 症。
04
丙型肝炎患者的体征可 能包括肝肿大、肝区压 痛等。
02
CATALOGUE
丙型肝炎的诊断
丙型肝炎的检测方法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生化检测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初步判断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知识普及
02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丙型肝炎知识普及活动,让更多人了
解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媒体宣传
03
利用媒体资源广泛宣传丙型肝炎防治知识,扩大宣传覆盖面。
加强监测和筛查
1 2
定期检测
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丙型肝炎检测,及时发现感 染者。
扩大筛查范围
将丙型肝炎筛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提高筛查覆 盖率。
营养支持
提供适当的营养补充,增强患者 体质,提高抵抗力。
控制并发症
针对丙型肝炎引发的并发症,如 肝性脑病、腹水等进行有效控制
。
替代治疗
肝移植
对于严重肝病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 疗方法。
人工肝支持系统
作为肝移植的过渡,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以暂时替 代肝脏功能。
细胞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策略与措施
防制原则与乙肝基本相同 但因病毒变异频繁,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
●抗HCV-IgM:无早期诊断价值,持续阳性预示慢
目前尚无法检测HCV的抗原成份,因HCV血浓度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 微生物学检验
• 1. 抗体检测:ELLSA 抗-HCV IgG或IgM阳性 2. 病毒RNA检测:PCR 快速定性定量
感染
三 临床意义
• 1.输血或血制品
• 2.性接触传播(同性恋) • 3.母婴传播 • 4.静脉药瘾、血液透析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 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结构
一、病 原 学
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直径40~60nm 球状颗粒 由包膜、核衣壳和病毒核心构成
单股正链RNA,9600个核苷酸
图23-9
●HCV基因型:6个
我国主要为Ib型
性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者有传染 性化或重症化 ●HCV RNA是HCV感染和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