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熟悉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和报告流程。

2、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接触患者前后,包括脱手套后,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被患者血液、体液、人体组织污染后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

3、各科室应根据科室特点准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帽子、护目镜、面罩、防渗透围裙、防水鞋、防水隔离衣、鞋套等;离开工作场所时应将防护用物脱去,放置在指定位置并洗手或手消毒。

4、医疗废物处置等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体检一次,根据情况进行疫苗接种。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
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
划伤。

6、掌握锐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用后处理程序;针头使用后切
勿回套上针帽,应将针头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确需回帽
时必须单手回套;不能弄断、打破或扭曲或随意丢弃已开封或使用
后的针头;禁止手持锐器物随意走动;日常工作中避免徒手传递针头、刀片等锐器。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包括血液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的感染风险,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流感等的传播风险。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不受职业暴露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医务人员应该接受充分的防护知识培训,了解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紧急处理方法。

这样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风险的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其次,医务人员应该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在进行有可能暴露于血液或其他体液的工作时,医务人员应该佩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和防护面具等防护装备。

手套应该选用符合标准的一次性手套,戴上手套后避免触摸其他物品,以免污染。

口罩应该选择符合标准的医用口罩,并正确佩戴,保证呼吸道的防护。

防护眼镜和面具可以有效阻挡飞溅物和飞沫对眼睛和面部的直接侵袭,降低感染风险。

再次,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时要采取严格的操作控制措施。

在采血、输液等操作中,应尽量减少对皮肤的损伤,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飞溅和飞沫。

在处理污染物品时要注意正确的分类、包装和标识,以免造成污染扩散。

此外,医务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双手往往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部位,因此要经常洗手,并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消毒剂。

干手法应该正确使用,避免病原体残余。

最后,医务人员应该注重自我保护和健康管理。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免疫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避免疲劳工作和长时间连续工作,注意劳逸结合。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带来的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包括接受防护知识培训、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采取操作控制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建立监测管理体系,注重自我保护和健康管理等。

只有全面有效地采取以上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措施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应定期培训,使医务人员充分掌握其相关知识与防范措施,有效预防自身感染。

1、健全医院职业卫生防护的规章制度。

2、进行医院职业卫生防护知识的全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意识,做好职业防护0
3、医护办公室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医护人员进入普通病区,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必须戴12层棉纱口罩,4小时更换,穿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和鞋套,近距离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镜、要注意呼吸道及粘膜保护。

5、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于的消毒和清洗。

6、医护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7、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要时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以及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8、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治
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9、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防止被锐器刺伤或划伤。

10、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11、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是指针对医务人员在工作时可能接触到的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避免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医疗废物、患者体液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接触,因此,他们需要根据工作内容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1.个人防护装备选择: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具等。

根据感染风险的不同,医务人员应选择不同等级的防护装备,确保其能有效阻隔患者体液、血液等带有病原体的飞沫和飞溅。

2.手卫生: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包括经常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在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处理污染环境后、接触患者体液等情况下,都需要进行手卫生。

3.换刀具、注射针头等操作用具:医务人员在使用刀具、注射针头等操作用具时,要注意使用一次性器械,并及时将其丢弃到专门的医疗废物容器中。

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体液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可以通过使用穿刺式针管、避免用手触碰体液等方式,减少感染的风险。

5.接种疫苗:医务人员在工作前需要接种必要的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潜在的感染。

6.废弃物处理:医务人员需要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将废弃物分类处理,并使用专门的垃圾袋和容器收集、封装及丢弃医疗废弃物,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7.感染风险评估和培训:医院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方法、手卫生的正确操作等,以提升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8.职业暴露后处理:医务人员若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如被尖锐器械刺伤、被患者体液溅到眼睛等,应及时进行创面处理,尽快到职业防病科等单位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以避免可能的感染风险。

9.定期体检: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包括乙肝病毒和结核菌等疾病的检测。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医疗机构应制定标准防护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双向防护是必要的,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洗手、戴手套、戴眼口罩、穿防护衣、及时处理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小心处理锐利器具和针头、严格遵守各项医疗操作规程、隔离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

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分为基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

基本防护适用于所有从事诊疗活动的医、护、技人员,要求着装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加强防护适用于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严密防护适用于进行有创操作、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基本防护要求规范洗手内容,采用“六步法”洗手,使用摆式洗手龙头和抗菌洗手液,取缔公用毛巾。

这些措施是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基本要求。

1.对暴露者的血清学随访抗HCV,需要在暴露后24~48小时内进行三次抗HCV检查,分别在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

一旦血清抗HCV由阴转阳,应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不必等待肝功出现异常。

2.对于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应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应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当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对于暴露程度较高的情况,应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职业暴露HIV后的随访应包括血清学随访和治疗效果随访。

2024年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2024年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防护对象:
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防护要求:
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专用防护面罩。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使用。对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四)、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五)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标准预防措施(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1、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病人前后;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粘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务人员要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1.消毒灭菌原则;⑴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物品使用后皆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⑵手术器械及其它诊疗器械灭菌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

⑶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引言在当前全球爆发的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中,医务人员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他们处于与病毒直接接触的前线。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病毒的侵害,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职业防护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采取的防护措施,以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是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必备的防护工具。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个人防护装备:1.口罩:医务人员应佩戴合适的口罩,以防止空气中悬浮的病毒进入呼吸道。

常见的口罩类型包括医用外科口罩、N95 口罩等。

2.护目镜或面罩:护目镜或面罩能够保护眼部免受病毒的直接接触。

选择透明、密封良好的护目镜或面罩,并保持清洁。

3.手套:医务人员应佩戴一次性手套,以防止病毒通过手部传播。

使用手套前后要彻底洗手,避免对不同患者使用同一副手套。

4.防护服:在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应穿戴防护服。

防护服应具备防护液体和粉尘的功能,并覆盖全身。

手卫生措施手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步骤之一,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手卫生措施:1.勤洗手: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与患者接触前后、处理感染性物质后以及使用公共设施后。

使用肥皂和水进行正确的洗手,至少持续20秒,并确保完全清洗干净。

2.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当没有肥皂和水可用时,医务人员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消毒剂清洁双手。

按照产品说明正确使用,并确保涂抹整个手部表面。

3.避免触摸眼、鼻和口:触摸眼、鼻和口会增加病毒进入体内的风险。

医务人员应养成避免触摸脸部的习惯,并在洗手后才可以触摸。

安全注射和操作医务人员经常需要进行注射和其他操作,正确的操作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风险。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操作建议:1.安全注射:医务人员在进行注射时必须采取正确的操作步骤,包括选择适当的注射器和针头、遵守注射技巧、正确选择注射部位等。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进行操作。

2.避免交叉感染:交叉感染是指不同患者之间病原体传播的情况。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的制度及措施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的制度及措施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的制度及措施个人防护制度和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工作场所的安全环境:医疗机构应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包括良好的通风、合适的照明、洁净的卫生间和消毒设施等。

此外,医务人员还需要接受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和培训,了解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急救知识。

2.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进行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应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帽子、护目镜或面罩、防护服、手套和鞋套等。

不同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要求使用不同的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需根据工作需求选用适当的装备。

3.洗手和消毒:医务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和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洗手应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揉搓双手和手指,包括指缝、指尖、手背等,至少20秒。

在无法使用水和肥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此外,医务人员还需注意将手套、防护服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进行正确处理和消毒。

4.医疗废物的处理:医务人员在使用完毕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感染性废弃物等要进行正确的分装、分类和处理。

对于有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废物,应采取适当的消毒和灭菌措施,确保废物不会再次传播疾病。

5.个人保护行为: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主动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遵循感染防控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包括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遵守手卫生和消毒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等等。

遇到有可能感染的患者,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采用隔离措施、限制访客、及时筛查、分类管理等。

6.定期体检和接种疫苗: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和接种疫苗,以保证自身的健康和免疫力。

医务人员常接触感染性疾病,其个人防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减少个人感染的风险。

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制度和措施对于保护医务人员和控制感染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提供相应的设施和资源,培训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知识和技能,并落实个人防护制度和措施的应用和执行,以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工作的顺利进行。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医务人员是社会防控疫情的最前线,其职业防护和标准预防是关键所在。

本文将介绍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的相关知识。

1. 防护措施1.1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医院内接触患者时,需要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戴口罩:如果接触病人的时间很短,佩戴医用一次性口罩就足以防护,但如果接触时间较长,则应佩戴N95口罩。

此外,医务人员应注意正确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口罩表面。

•戴防护眼镜:医生、护士应同时戴防护眼镜,避免眼睛受到飞沫的侵害。

•戴手套:医生、护士接触患者时要穿戴好手套,接触患者后,要及时更换手套。

•穿隔离衣:医生、护士在接到疑似或确诊病人后,要穿上隔离衣或外科围裙等防护物品。

1.2 环境防护随着疫情的蔓延,临床诊断治疗等场所也成为潜在的传播源。

在医院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环境防护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有条件的医院应当提供具备负压隔离功能的病房,以避免病人与其他人的接触。

•在患者的痰液等分泌物转移时,应避免飞溅,采取收集等措施。

•定时对医院内部和外部人员进行消毒。

2. 标准预防2.1 手卫生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患者分泌物、治疗仪器等时,要注意勤洗手、勤消毒。

具体做法如下:•选用合适的手消毒液或肥皂。

•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每次洗手20秒以上,确保手部各个角落都得到充分的清洗和消毒。

•在关键时刻进行手卫生,如接触患者前、接触体液后、接触病人环境后、离开患者房间前,以及其他需要洗手的情况。

2.2 废液废物处理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液、废物,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置。

具体做法如下:•废液、废物要按规定分类收集、包装、标识,防止交叉感染。

•废液、废物应在医院内到达指定处理场所进行处理,确保无害化处理。

3. 总结医务人员是防控疫情的重要力量之一,职业防护和标准预防是医务人员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关键所在。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场所,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从人身安全、职业暴露、感染控制等方面介绍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人身安全1.安全教育和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3.加强安保措施:医院应设立安保岗位,加强对门禁、通道、设备和重要区域的监控和管理。

并配备安全技防措施,如安全门、监控摄像等。

4.防范暴力事件:医院应加强对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医患纠纷,防范和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5.完善应急预案:医院应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爆炸等。

并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职业暴露1.个体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容易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有害物质等。

医院应配备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体防护装备,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2.遵守操作规程:医院应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危险性的操作前必须佩戴个体防护装备,规范工作流程,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3.废物分类和处理:医院应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对有感染性的废物进行专门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定期体检:医务人员应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带来的健康问题。

三、感染控制1.手卫生: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之后,以及进行操作前后。

并严格遵守相关手卫生操作规范。

2.消毒措施: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对各种物品、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

3.废物管理:对于有感染性的废物,医院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避免感染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个体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个体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医务人员是面对疾病和病毒最直接的群体之一,他们在工作中很容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可能会受到感染的风险较高。

因此,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至关重要,能够保障他们的个人安全,减少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1.穿戴个人防护装备(PPE):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和进行医疗操作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或面罩、防护服等。

这些装备能够隔离病原体,避免直接接触和传播。

2.严格的手卫生:医务人员需要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手术前后、处理感染性废物后等。

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包括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3.定期疫情教育培训:医务人员需要定期接受疫情教育培训,了解最新的病毒信息、防护知识和应对策略。

这能够增加他们的防护意识,提高应对病毒的能力。

4.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需要遵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

这样能够减少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并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5.规范操作和正确废物处理:医务人员需要遵守规范的操作流程,并正确处理感染性废物和医疗器具。

这样能够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保障自身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6.健康监测和主动报告: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咳嗽、乏力等症状的观察。

一旦发现自己有可能被感染,应主动报告并接受及时的检测和隔离。

8.定期接种疫苗:医务人员应按照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定期接种疫苗,包括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这样能够增强个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9.协作与交流: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协作与交流,特别是与其他科室和相关部门的协作。

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历和诊断结果,减少重复操作和减轻工作压力。

10.职业安全和健康监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和辐射等危害因素,需要定期进行职业安全和健康监护。

这样能够及时检测职业病和职业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总之,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非常重要,能够保障他们的个人安全,减少感染的风险。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中的目标是预防医护人员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防止疾病在工作场所进行传播。

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的时候,可能会面临到病人身上携带的疾病病原体,因而需要加强防护。

下面是关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介绍。

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危险材料时需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鞋套等,防止血液、体液、呼吸道等分泌物飞溅造成交叉感染。

2.注意手卫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经常用双手进行操作,因此手部是感染病原体的主要途径。

定期洗手,并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正确的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可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3.正确处置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需要注意好医院感染的处置,包括标识和分类管理医院感染区域,治疗感染疾病的患者分隔加以处理,同时在医院内颁布各种受控措施,以正常协调疾病防治。

4.提高职业素养医生护士在诊疗患者时,需要进行严格的医疗操作,减少手术、注射等操作中感染病毒、细菌等的风险,提高职业素养,使医护人员具有更好的防范、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能力和方法。

5.严格执行规范操作医务人员在职业禁止操作中需要严格执行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如按照标准穿着外科手术衣,橡胶手套,帽子等,透明覆盖着口鼻的口罩,保障病人、护理人员的健康不安。

6.定期接受职业状态考试医护人员需要参加定期接受职业状态考试,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并须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学习消毒剂的使用和处置,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最后,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中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坚定信念,树立预防医院感染意识以及保护自己的注意。

通过合理的防护和合理的操作方法,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医院,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定,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定,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定,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常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而医院作为疾病的集中治疗场所,感染控制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将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对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的规定。

1.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装备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体液或做手术等高风险操作时更要注意。

口罩应具备过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手套应选用合适材质,保障防护效果,并在使用后及时更换。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做好手部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监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接受规定的职业卫生监测,包括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等。

这些监测和培训有助于医务人员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提高防护意识,减少职业病发生率。

3.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教育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还要求医务人员定期接受职业卫生教育,包括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感染控制原则、个人防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医务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做好自我防护,避免感染风险。

4. 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依法依规操作,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整洁,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减少污染源的存在,降低感染传播风险。

综上所述,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定,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防护措施、监测、教育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维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环境。

医务人员应时刻重视职业卫生防护,做好自我保护,保障自身健康。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面临各种疾病的风险暴露,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和紧急处理流程。

一、职业暴露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接触病患时,应戴上医用外科口罩、帽子、手套、手术衣和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避免直接接触病原体。

2.洗手和消毒:医务人员需要经常洗手或使用酒精等消毒剂来保持手部清洁。

尤其是在接触病患前后、处理污物后或使用完个人防护装备后,都要及时洗手或消毒。

3.安全针具使用和处理:医务人员在接种疫苗或进行其他医疗操作时,要正确使用和处理针具,避免针头刺伤或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

4.废物处理:医务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将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尤其是对于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废物要严格管理,避免感染传播。

5.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

医务人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6.接种疫苗:根据自身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应的预防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1.受伤处理:在处理针头刺伤等意外事件时,医务人员要迅速清洗伤口,并用肥皂水彻底冲洗,然后用消毒剂消毒,并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接受后续处理。

2.暴露后的健康监测:对于暴露事件,如被血液、体液等直接接触或其他可能感染病原体的暴露,医务人员需要接受定期的健康监测,如血液检测、病原学检查等。

3.急救与治疗:如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感染了其中一种疾病,应立即进行急救和治疗。

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接受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康复。

4.个人隔离和调休: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暂时停止相关工作,接受隔离和治疗,以避免传播给其他人。

同时,医疗机构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照顾和支持。

总之,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职业暴露的风险,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他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并掌握相应的紧急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1.感染预防控制科应对全院职工及新进人员进行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培训及相关技术指导。

科室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符合标准、能应对各种暴露风险所需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包括一次性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隔离衣或防护服等。

2.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等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

(1)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既要防止经血及呼吸道传播性疾病,又要防止非经血及呼吸道传播性疾病。

(3)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保护医务人员,也要保护患者。

3.标准预防措施(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4)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送和处理。

(5)接触破损皮肤及黏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6)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

(7)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4.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选择和穿脱流程符合要求。

进入确诊或疑似空气传播疾病患者房间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呼吸器,根据暴露级别选戴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

脱卸防护用品时,确保医用防护口罩在安全区域最后脱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浚县中医院目录一. 管理措施二. 基本防护三. 接触AIDS病人的职业安全防护四. 接触结核病病人的职业安全防护五. 接触流行性感冒病人的职业安全防护六.接触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职业安全防护七. 监督与罚则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维护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感染,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措施。

一、管理措施(一)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对所有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内容增加职业安全防护措施,采取院内培训、科内培训的方式进行考核,院内培训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科内培训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培训。

(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消毒隔离制度及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三)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加强科室二级监控,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采取检查、督导,并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处罚。

(五)按病种收住入院,严格区别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疾病,做好消毒、隔离、防护等工作。

(六)树立职业安全自我防护意识,实施标准化预防。

(七)加强病区通风管理,保障通风条件。

二、基本防护(一)洗手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及感染扩散的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一项措施。

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均应认真洗手:1 进入或离开病房前后。

2 进行深部浸入性操作前,如脑室引流、胸腔穿刺。

3 护理每例特殊高危病人前,如严重缺陷病人和新生儿。

4 接触伤口,无论是切口、创口或深部切口前后。

5 处理污染的物品后,如接触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渗出物污染的物品。

6 护理感染病人或可能携带特殊临床或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的病人(如多重耐药菌)。

7 与病人长时间和密切接触后。

8 在病房中接触不同病人前后。

9 戴脱手套前后。

10 无菌操作前后(二)戴口罩一般认为,戴口罩可以防止吸入大颗粒气溶胶(飞沫)及小颗粒气溶胶(飞沫粒)。

前者经由密切接触传播,播散距离在1m之内,所以医护人员仅在密切接触这种感染病人时才需戴口罩,后者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散播距离较远,所以当进入这类病人隔离室时即应戴口罩。

1、使用纱布口罩时,应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丧失效能,应立即更换。

2、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

此外,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3、在对痰检菌阳及大排菌病人治疗、查房后,要及时更换。

(三)戴手套手套是常用的防护屏障之一,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既可以保护病人免受感染,又可以使操作者职业感染疾病的机会减少。

戴手套的指征:(戴手套前及脱手套后应洗手)(1)进入体腔和无菌组织的侵入性操作和手术。

(2)接触无菌部位。

(3)接触非完整皮肤黏膜(4)具有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危险。

(四)戴护目镜戴护目镜可以防止碎屑、唾液、飞溅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汽化物质的危害。

(五)穿、脱隔离衣穿、脱隔离衣是职业安全防护的基本措施之一,正确的穿、脱隔离衣既可以保护工作人员和病人,避免相互间的交叉感染,又可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

穿、脱隔离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穿隔离衣前应先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过肘。

②隔离衣长短要合适,如有破洞应补好。

穿隔离衣前应准备好工作中一切需用的物品,避免穿了隔离衣到清洁区取物。

③穿隔离衣时,避免接触清洁物,系领子时,勿使衣袖接触面部、衣领及工作帽。

穿着隔离衣,需将内面工作服完全被遮盖。

隔离衣内面及衣领清洁的,穿脱时要注意避免污染。

④穿隔离衣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活动,不得进入清洁区。

⑤隔离衣应每天更换,如有潮湿或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三、接触AIDS病人的职业安全防护危险因素:1 常见与针刺有关的操作(1)护士将使用过的锐器进行分离,浸泡和清洗,如将一次性医疗用品(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等进行初步分类和处理,抽血后取下针头将血液注入试管等.(2)将使用过的注射器或输液器针帽套回针头的过程中,容易导致针头刺伤操作者。

(3) 对操作后污染物的处理,也是护士被针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替别人收拾残局的时候更是如此。

(4)在工作中,已将使用过的输液器上的尼龙针及无针帽的注射器面向别人或自己造成误伤。

(5)将用过的注射器或其他锐器扔在不耐刺的容器中,护士处理时造成刺伤。

2 处理血液、体液等操作(1)在处理工作台面上及地面、墙壁污染的血液、体液时应先用0.1%漂白粉泡半小时,然后按常规进行处理。

将血液、体液从一容器倒入另一容器等有可能污染双手的操作时,应戴手套。

(2)在急诊科可能随时要救治大批外伤病人,应将手套备在固定而又随手可拿的地方,护士遇到可能要用手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时,可以随时戴手套。

为防止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自己的衣服,可使用不透水的隔离衣。

(3)在为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时,应先清理病人口腔内的分泌物及血液,应尽量使用人工呼吸器或用设有过滤器的面罩辅助呼吸。

急救用具,包括气管插管用具及面具等,应经常保持清洁,非一次性用品用后严格消毒。

安全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被感染最主要的途径是被污染的针头或锐器刺破手指造成的,也有因破损的皮肤或非消化道黏膜如眼睑膜、鼻粘膜、口腔黏膜接触病人的血液或体液造成的。

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按有关规定进行:1 洗手2 手的消毒3 戴手套4 戴口罩或防护眼罩5 穿隔离衣6 标本的处理7 废物的处理8 血液、体液溅出的处理9 处理针头和其他尖锐物品10 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避免皮肤、黏膜接触血液、唾液等体液。

11护士应记录及报告所有与血液.深层体液接触的情况。

四、接触结核病病人的职业安全防护危险因素:结核菌感染的主要对象为排菌肺结核病人所密切接触的人,如肺结核病人的家属成员(尤其是儿童)、与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以及在通风不良环境中集体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如学生、单身职工等)而结核菌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就是经呼吸道传播,接触者吸入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受感染。

安全防护措施:1 管理好传染源如设专门病区或病房收住排菌病人,对其所产生的垃圾按规定进行处理。

2做好基本防护院科两级经常组织学习院感知识,增强个人防护意识。

3做好病区空气消毒,防止空气污染过道和传染病房每天至少消毒一次,非传染病房一周两次。

4环境控制出空气外,物表、墙面、地面、痰盂等定时清洗消毒,泄露的排泄物按规定清理消毒,严格按区域(房间)使用拖把。

5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树立无菌观念,遵守操作规程,保持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

6加强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

五、接触流行性感冒病人的职业安全防护危险因素:1、空气带毒飞沫吸入。

2、病毒污染物接触安全防护措施:2、隔离与治疗,注意室内通风3、消毒4、个人防护5、疫苗接种6、药物预防六、接触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职业安全防护危险因素:同AIDS职业防护的高危操作。

危险性:HBV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液中大量存在,每毫升血液中有近一亿个病毒微粒,而普通人群对HBV血液所污染的利器刺伤,受伤者有6%-30%机会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该病人阳性,则感染的机会是27%-43%。

如被带有HCV血液污染的利器刺伤,受伤者有3%-10%的机会因此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

安全防护措施:㈠综合性预防措施同AIDS的职业防护㈡高危操作预防与处理1 针刺的预防与处理(1)预防同AIDS的职业防护(2)处理:1)急救同 AIDS的职业防护2)报告同 AIDS的职业防护3)经职业性接触HB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验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后者则须同时检验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

②如果伤者以前曾接受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伤者本身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带病毒者则无须进一步处理。

③原病人不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后未能产生抗体,则不须再进一步处理;如果受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行预防接种。

④原病人时乙型病毒性肝炎带病毒者,如果受伤者以往曾接种疫苗而未能产生抗体,应予24小时内接受注射一剂乙型病毒肝炎免疫球蛋白,于一个月后注射第二剂;对于未曾注射疫苗的伤者,应注射一剂HBIG,然后再进入预防接种。

4)经职业性接触HC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测试。

②对于意外发生的职业性接触,现在并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能阻止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

③如原病人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于6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功能,以确定是否职业感染。

2 处理血液、体液等高危操作的预防与处理(1)预防同AIDS的职业防护(2)处理:护士因处理病人血液.体液而被污染皮肤或黏膜后的处理同针刺后的护理。

㈢HBV、HCV 的消毒1 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不被70%乙醇灭活。

高压灭菌法或100℃加热十分钟和环氧乙烷等均可灭活HBV,0.5%过氧乙酸可用于消毒。

HCV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

2 HBV HCV 污染物品.环境的消毒(1)医疗器材不论是一次性使用或可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在使用后必须先消毒后才可作进一步处理。

最好的消毒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对不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器材,可用适宜的消毒剂浸泡。

(2)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可用20%漂白粉混合后放置1~2小时。

对被污染的水应先行消毒后在排放。

(3)餐具餐具可用加热法或微波消毒。

病人应使用单独的餐具以便能重点处理。

(4)环境及居室用品环境或居室用品有明显血液、体液污染时用新配制的5%氯酸纳溶液擦洗。

其他桌椅、床栏等可每日用84消毒液(1:200)擦洗(5)污染物品、废物病人使用过的一次性污染物品或可燃废物(如敷料、纱布)可做焚烧处理。

如没有焚烧条件的,应先行灭菌或消毒处理后再废弃。

(6)病理检查物。

病理检查的组织或器官要浸泡在10%甲醛液中,容器放入另一个不透水的容器内。

(7)交通工具。

运送病人的交通工具先用20%漂白粉液或其他含氯消毒剂喷洒,待干燥后再擦干净。

七、监督与罚则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个人防护意识,在我院院感质控的基础上,对个人防护及操作方面的要求将进行细化量化,并与科室及具体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最终目的是为保护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免受侵害,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体方案如下:1、遇有职业暴露危险时,未执行标准预防原则扣2分罚100元2、当发生职业暴露后未按规定处理扣2分罚50元3、进行侵袭性操作,未戴手套扣2分罚50元4、利器未入利器盒扣2分罚50元5、科内未进行职业暴露的学习与培训(签名)扣2分罚50元6、接触病人或进行治疗操作前佩戴口罩、帽子扣2分罚50元7、手:一操作一消毒扣2分罚50元8、手套:一操作一更换扣2分罚50元9、工作衣不准带进食堂、宿舍及其它公共场所扣2分罚5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