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企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聚焦国企改革: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
国企改革最新消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国有企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主要揭示了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包括行政化现象依然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无法真正分离;内部人控制问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具备强大的竞争力等。
建议逐步取消国有企业行政化;建立多元分散的股权结构,容许非公有资本参股;高层管理人员职业经理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再到沿市场化方向推进,而后实施战略性改组,直至进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阶段,纵观这一过程,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国有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亦是国有企业推进公司治理的过程。
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我国在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重组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进一步规范,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到实践层面,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在成功背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却不得不需要我们去正视。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行政化现象依然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无法真正分离。
按照我国政府级别,国有企业的级别主要有“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县属企业”,这四个级别的企业下又有相对应的行政级别,如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属正部级中央企业,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属副部级中央企业,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属正厅级中央企业。
以此类推,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县属企业都有相对应的行政级别。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其内部治理方式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而是由行政命令来决定。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国企改革理论认识上不足,改革不彻底,垄断行业坚冰难破等问题。
面对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决议,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之战打响了决胜性的一枪。
国务院国资委今年7月15日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4项改革的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
这标志着国企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
一、国企改革中面临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国有企业资产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产生一个有效的经营管理层的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经营者是由两部分构成,董事会负责制定公司重大决策和公司重要政策,经理层负责公司日常事务。
公司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公司经理层由董事会选聘。
而实际上,国有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直接由上级行政部门或国资监管部门任命、提名,虽然批着“推荐”的外衣,但事实上是在股东会、董事会上“跑跑龙套,走走程序”,造成董事会和经理层“和气一团”,相互制衡机制没有有效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发挥作用。
(二)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目前,我国虽然有一部分国企经过了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了股份制和股票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还占很大比重。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2500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为国家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50%以上。
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单一,即使一些股权改制企业,虽然也实行了股权多元化,但多元化主体仍然是国有股,没有真正实现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
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隨着市场机制的建立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调整和布局使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升级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排名不断提升已经稳居第三位。
20__年-20__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连续四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9.8%其中出口增长31.3%进口增长28%是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0__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208亿美元20__年突破万亿美元__20__年继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17604亿美元是20__年的2.8倍。
然而,从财务管理角度上看,国企改革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突出的是财务监管乏力,会计信息失真,效益增长缓慢,营运困难较多。
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加以考察,认为存在以下几个必须正视和善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国企改革现状分析(一)国企改革进程相对滞后现实经济生活中,20多年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要素市场建立进程缓慢;非国企改革步子较快,国企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初次分配改革进程较快,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对滞后;金融体制改革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突出的表现是贷款只向国企倾斜,非国企告贷无门。
这样就人为地营造了一个关系经济的基础,也可叫做权力经济,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行为受到了严重侵蚀。
(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这12个字未落实到位早在1993年中央就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样一个程序严谨、十分科学的改革国企的公式。
但近10年了,实际工作中未能按照中央确定的“十六字”序列运行,而是企图避开矛盾,绕过前12个字只想在阻力较小的后4个字入手,把管理科学摆到国企改革的顶端,结果效果甚微。
这当然不是说国企管理是很科学的了,而是说前提的问题不解决,不首先着力去解决清晰产权、明确权责、转变政府职能,而倒过来先去抓管理科学,怎么能够突破呢?殊不知,政企不分是国有企业的积弊,许多问题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某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某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某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部署要求,强化措施,压实责任,全面推进国企改革各项工作任务,持续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全县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存在问题一是发展形势严峻。
我县共有某户县属国有企业,主要涉及自来水生产供应、矿产资源开发、商品流通、融资担保、房地产开发、旅游饭店、果品深加工和畜禽养殖某个行业。
企业主责主业不够突出,产业布局不够优化,协同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资产收益持续走低,资金困难问题凸显。
县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某.某亿元,负债总额某.某亿元,资产负债率达某.某%,高债务、低收益使得企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二是资产管理混乱。
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政企不分现象,个别企业在资产管理工作上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尚未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权责不清、约束不够、缺乏制衡等问题较为突出,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导致在资产监管上存在漏洞,不按规定程序购置、管理、处置国有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国有资产监管还需加强。
三是转型动能不足。
虽然出台了支持县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政策,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
企业自有资金有限,缺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力,加之没有有效的资产做抵押,银行也不愿贷款,资金紧张,发展合资、合作经营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出现“搭台容易唱戏难”的窘境。
并且受县域交通设施薄弱、人口基数小、消费水平低等因素影响,企业不愿投资到县级市场,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缺少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伙伴”,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难度较大。
四是人员安置和人才引进困难。
在原有用工体制下,国有企业长期肩负着解决就业的任务,尤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用人体制问题遗留严重,导致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过量。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如何实施国资国企改革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 具体到改革层面,要区分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的不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的是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国家的战略掌控力、社会公益保障性等;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化竞争、激发活力。
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原则?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再一起来看看吧这一年,正值党的百年华诞。
与此同时,也是国资制度三年改革行动攻坚之年,关键之年。
最近国资委要求将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的重点要求纳入公司章程等制度体系,更是突出了推进改革决心、完成改革任务的决心。
国资国企改革的基本原则?(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坚决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我们要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和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推进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切实转变企业运行机制,加大去行政化力度,激发企业活力。
(3)坚持分类监管。
对各类企业进行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监管和考核,提高对国有资本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坚持统筹推进。
要搞好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企业先试。
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如何区别?具体到改革层面,要区分国资改革与国企改革的不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强调的是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国家的战略掌控力、社会公益保障性等;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化竞争、激发活力。
国有资产改革的方向是推进资本化,发挥主导作用。
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对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对国家资金的战略掌控能力、对社会公益保障等都是国资改革的方向。
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利益的重点领域,合理配置,有进有退,对一般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发挥国资“集中力量好办事”的引导作用,引导经济转型。
国企混改的问题与措施
国企混改的问题与措施国企混改是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吸收社会资源,改善国企内部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益和管理水平。
国企混改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推动国有企业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及激励约束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国企混改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
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低效益、高成本、重复建设等;混改则被视为国企改革的有力举措,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针对国企混改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企混改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未分离,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浪费等问题较为突出。
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较为官僚化,决策效率低,管理混乱,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与竞争环境。
二、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
在长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些国有企业大规模举债拓展产能,形成了相对较高的资产负债率。
债务过高不仅影响企业创新和发展,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弱。
由于国有企业资产配置冗余、内部管理效率低下等原因,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
四、国有企业缺乏市场化经营意识。
国有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和模式,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较差,难以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理念。
五、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
大部分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针对国企混改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呢?一、深化国有企业治理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国有企业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建设,明确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
二、降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
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与重组力度,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国有企业降低杠杆率,优化资产结构。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三方面的问题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三方面的问题内容提要: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经济利益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归宿,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企改革政府体制产权改革经济利益社会问题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努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国企改革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正确认识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因素,加大配套改革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竞争力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面对的政府体制与产权问题(一)政府体制改革是搞活国有企业的前提条件企业效益的提高必须有一个宽松、规范的外部环境,政府体制对企业影响至深。
实践证明,只有加快政府体制改革,才能有利于诸多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到位。
1.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措施逐步付诸实施,政府职能正在发生较大转变。
政府职能趋于规范,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实现政府的“廉洁”和“廉价”初见成效。
这将意味着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必然会发生新的突破,国有企业无论在产权结构、运营方式等方面都将有较大变化。
当前的重点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加速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2.彻底改革政府干部任免制度和用人制度。
首先要真正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和企业经营者的干部待遇,培育企业家市场,完善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建立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素质;再次,要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
(二)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以产权明晰为前提,否则其他任何改革措施都将行之无效或收效甚微。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改制涉及政府、企业、管理层、职工、金融机构等多个相关主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国有企业改制是个新鲜事物,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从国有资产的流失来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评估组织设置不合理和评估程序不规范,即使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或聘任的注册会计师等评估人员,也很容易同原企业管理者共同利益而相互勾结损耗国家利益。
二是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资产评估结果出来之后,对原企业职工和社会公示的广度不够,缺乏透明性。
三是底数不实,经营者通过各种手段转移隐匿大量资产,如虚增企业负债,隐匿企业对外债权等。
四是无形资产和土地价值没有得到合理评价。
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和土地被严重低估的情况相当普遍,由此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流失金额可能并不低于有形资产。
2、从职工的权益受到侵犯来看。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改制程序操作不到位,缺少必要环节。
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特殊工种认定和工伤残评级等重大事项公开不及时或未经职代会审议通过。
二是改制政策得不到很好执行,在就业和报酬等方面采取高压政策,个别企业甚至不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随意处理职工,加班加点不按有关规定给加班费;个别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拖延缴纳职工“三险”、住房公积金等与职工长远利益密切相关的费用,甚至拖延支付经济补偿金等费用。
三是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不健全,造成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涣散,缺乏应有的战斗力;工会组织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职工的政治权力被削弱。
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的对策:1、做精做细思想工作,努力创造和谐改制环境。
一方面,为了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在进入改制程序前,企业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在改制进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相信职工,发动群众,层层动员,广泛宣传。
要在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支部书记以及技术骨干等不同层次中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宣传、改制政策法规的宣传和企业光明前途等方面的宣传。
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摘要:当时代脉博步入2012,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摸着石头过河”的国企改革,给我国经济立下汉马功劳,面对成绩我们毋庸置疑。
面对改制,如产权不清、流失严重、监管失效等暴露的问题更应该坦诚。
国有资产管理,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研究的焦点。
文章通过对国有资产的法制化管理、精细化管理,走出怪圈,对未来经济的定位加以重要的参考,从而达到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保值增值;依法依规一、相关概念综述(一)国有资产定义“国有资产”是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有别于“国家财产”或“国有财产”的概念。
从严格法律意义而言“资产”和“财产”不是同一个概念。
资产是一种财产,而财产不一定是资产。
国有资产是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二)经营性国有资产定义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能够直接为社会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为以及为实现这些价值服务,并以盈利为目的国有资产。
具体地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
二、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的改革与发展由始以来都是焦点之争(本文以经营性资产为例)。
由于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各行各业的中比例、结构、规模、管理等因素的差别,意味着经营性国有资产其经营方式多样性、复杂性。
国资政企分离不彻底、资产流失严重、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欠佳等问题,从而使收益率平平,甚至低下,改革已经显得刻不容缓。
在新形势下,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成效不错,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如下。
(一)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由于企业改制不少资产游离于剥离资产与不剥离资产间,权属难确定。
再如房地分离模式、非经营与经营间资产随意转变等都影响企业资产经营账目不清。
加之改制单位与国有独资企业存在的扯皮现象比较严重,账实不符,少报、漏报、不报现象较多。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资国企改革成为推动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国资国企改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4年,实行了国资国企改革的政策。
此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国资国企改革的目的是适应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进国企经营管理,并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国资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虽然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国资国企的管理效率较低。
很多国企为了表现其规模,在资源分配、决策等方面不够灵活,导致复杂的管理结构,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经营费用高、经济效益不高。
其次,国资国企缺乏创新能力。
由于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等原因,国资国企的创新能力落后于国外企业,无法把握经济变化的市场机会。
此外,国资国企的激励机制也存在缺陷,无法对职工有效激励,贯彻市场导向原则,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三、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思考和建议要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首先要加强管理,加快建立及落实现代企业制度,调整机构设置,改革财务管理体制,落实科学管理制度。
其次,要改进激励机制,加强对下属企业的投入,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让员工拥有更多的收获,强化职业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
此外,要开放市场,加大市场竞争,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国家制度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国家资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总之,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重要的。
要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加强管理、改进激励机制、开放市场。
只有通过扎实的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市场化建设,才能使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更大的成就,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而非 国 企 ; 理 好 中央 与地 方 的关 系 , 进 政 府 体 制 的 改革 , 处 推 需要 制度 创 新 , 改革 的成 本 降 到最 低 。 把 [ 关 键 词] 国有 资 产 ; 国有 企 业 ; 中央 政 府 ; 地 方 政府 [ 献标识码 ] 文 A [ 章 编 号 ]0 8 8 6 (o 6 0 一 0 7 0 文 10 — 4 6 2 0 )2 o 1— 4
[ 图分 类 号 ] 137 中 F2 .
资 资本 来 自政府 的财 政 预 算 , 但一 旦 投入 到 国有 经济
必 须分 清分 开两 类不 同的 国有企 业 必 须从 经 营性 竞 争 性 领 域 中退 出 的应 是 政 府 而
一
、
实 体 系统就 完全 离开 政 府财 政 部 门 , 营性 国企 的发 经
Apr, 0 .2 06
( n rl o 7 o 2 Ge ea N . ) . 9N
关于 国有 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 的几个 问题
黄 范章
( 国家发 展 和 改革委 员会 宏观 经 济研 究院 , 北 京 10 3 ) 0 0 8
[ 摘 要] 国有 资 产 管 理体 系 的建 立 , 必须 分 清 两 类 不 同性 质 、 能 、 运 原 则 的 国有 企 业 , 经 营 性 竞 争性领 域 退 出 的应 是政 府 职 营 从
非 国有企业 。按 照 目前 关 于 国资委 的 的规 定 , 国资委 实现 了它对所 有 国企 ( 融 系统 除外 ) 金 的出 资人地 位 , 有 着 “ 人 、 事 、 资 产 相 结合 ” 职责 和 权 利 。然 管 管 管 的 而, 有着 两类 不 同性 质 、 能 、 职 营运 原则 的 国有 企业 , 应该 分清和 分开 管理 。
国企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企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完善,同时也迎来了更多挑战,因此,落实好国企改革工作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国企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工作。
产权制度、行政管理以及人力资源是国企改革重点,三方管理全面推进,更有利于国企管理改革的蓬勃发展。
此外,在进行国企管理改革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国企管理改革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国企管理改革;问题;对策1管理在国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1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今非昔比,国企也在不断加快企业内部体制管理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不断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管理改革是国企内部体制改革的主要手段,而国企的内部体制改革,必须在现代企业发展管理理念基础上进行,通过一系列管理改革来推进国企规范发展。
1.2促进国企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企与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严峻。
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才能将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对企业长久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还能更好地协调各部门之间合作关系。
1.3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企业竞争力和企业长久发展都可以通过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自主创新意识来呈现,国企要想改变原有的组织并求得发展,那么进行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企业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在有效管理体制中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收益,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创新更是离不开大量人才的努力。
2国企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2.1国企行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国企管理改革时,行政管理是其中最重要内容之一,其具体问题如下:首先,企业领导者自身意识薄弱,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许多国企进行管理期间,将领导者的意识作为管理重要标准之一,尚未结合管理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地计划,缺少可操作性。
其次,国企管理模式相对简单,大部分管理模式都是复制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
国企改革总结存在的不足
国企改革总结存在的不足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使其更加市场化、灵活和有竞争力。
然而,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革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和监管
不到位,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一些国有企业被低价出售或私有化,使得国有资产的价值被低估或流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职工权益受损:国企改革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被迫关闭或
裁员,使得一些职工的权益受到了损害。
一些职工失去了工作,或者在转制过程中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和补偿。
3.治理结构不完善:国企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
治理结构,但实际上一些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仍然不完善。
一些国有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力等问题,这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风险和隐患。
4.市场化进程缓慢:国企改革的目的是使国有企业更加市场化,
但实际上一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仍然缓慢。
一些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行政干预、垄断经营等问题,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创新力受到了限制。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例如加强国
有资产的监管、完善职工的安置和补偿机制、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国企改革更加顺利地进行,并取得更加积极的效果。
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国资国企改革是指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以下是我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和建议:1. 提高市场化程度:国资国企应当遵循市场化原则,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机制。
加强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统一管理,促使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2. 引入民营资本:应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领域,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益和使用效率。
3. 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创新人才,提高技术含量。
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
4. 加强市场监管和监督:完善国有企业的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监察。
加大对国有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国有企业遵守市场规则。
5.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资本市场化操作,推动国有资产优化配置,避免国有资产被过度集中和浪费。
注重国有资产的长期增值,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
6. 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企职工工资分配机制,改革国企的用工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管理体制,增强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
7. 改善员工福利待遇: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的待遇和福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艰苦奋斗,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8. 及时沟通和信息披露:加强企业与政府、市场、社会的沟通,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加强舆情管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国有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总而言之,国资国企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市场化、创新、监管和改革等多方面的举措,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提要国有企业改革自1979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其间困难重重,问题不断,但总能在正确的对策中化险为夷,继续前进。
本文将从国企改革总路线和国企内部改革两方面论述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一、国有企业改革总路线1、国有企业总体改革思路。
国有企业总体改革思路:其一,对凡是不涉及国家安全、不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国企,将其转化为非公有经济,即实现国有经济的非公有化。
这方面改革较快的是以产品制造业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改革相对较慢,前者的设备、机器制造业,后者的能源开发都将逐渐实现非公有化;其二,凡是涉及国家安全、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要实现股份化,即不再搞独资企业,而是发展混合经济,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以银行为例,目前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2007年四大国有银行将全部完成股份化。
同时,由于国有独资企业实行的是低效率的无限责任制,违背国际《公司法》要求的有限责任制,所以国有经济股份化也成为我国经济同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
2、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历程第一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9~1983年)。
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等弊端,国企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
所谓“放权”,就是主管政府部门向所管企业下放部分权力,扩大企业自由权;所谓“让利”,就是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以扩大企业自主支配的财力,增强企业的动力。
第二阶段:税利改革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83~1985年)。
其主要内容是调整和规范国企与政府间的利益关系,重点是“利改税”和“拨改贷”,目的是硬化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
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规定扩大了企业10项自主权;1985年又补充了继续扩大自主权。
第三阶段:基于“两权”分离理论上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阶段(1985~1992年)。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立了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目标:“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国企改革所面临的问题08国贸吴敏2008221112110031进入新世纪,国企改革仍面临很多问题,下面列举以下六大问题,有待逐步解决。
一、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外的国有企业脱困问题突出,难度很大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的实现,指的主要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一般不包括国有非工业企业和国有小型工业企业。
1997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6874户,其中亏损的为6599户,占39.1%。
当时说的要摆脱困境的就是这6599户。
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只占全部国有企业的一小部分。
据财政部相关资料,1998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不含国有金融企业)共23.8万户。
可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占国有企业的比重不到十分之一,所以,脱困的范围有限,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脱困问题没有解决。
国有企业脱困和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企业经营陷于困境,亏损严重,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运转,工资发不出去,人心涣散,企业改革肯定很难深入下去,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很难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当然,企业可以围绕脱困搞一些改革,但是,大量陷于困境的国有企业,企业负债率高(不少企业已超过100%)、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技术落后又缺乏技改资金等,都是企业很难自己解决的。
这需要政府的援助、政策的支持。
有些脱困,比如该破产关闭的企业按正常程序退出市场,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本身就是改革的内容。
可见,脱困和改革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任务还很重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进展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识不统一,思想障碍大。
有些人经常挥舞“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大帽子吓唬人,使一些地方不敢积极推进国企改革,有些地方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放开搞活转制。
事实上,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越慢,国有资产流失越厉害,财政的包袱就背得越重。
因为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开放后除了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特别是其中大型企业)外,一般国有企业由于其经营机制一下子难以适应,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容易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亏损,不少国有企业在放权让利中出现“内部人控制”,蚕食国有资产,以致出现国有企业承包一轮、国有资产流失一轮的可怕局面。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国企改制,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工程,是从战略上、整体上盘活国有企业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但是,一些地方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和思考。
在国企改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制中职工安置问题,债转股中产权不清等。
一、国有企业资产流失(这也是国企改制中出现较大争议的主要原因)(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式主要形式1.低估贱卖。
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改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即国有资产评估失真问题,问题较为普遍,甚至有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无偿转让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
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为:(1)对国有资产低价交易、折股或任意将国有股转为法人股甚至个人股;将国有资产高值低估,低价转让,流入个人腰包。
(2)在改制过程中缺乏对国有无形资产的折股保护意识。
从目前评估的要素上看,显然国家的有关文件已将“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列入评估,但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对国有无形资产只是简单地估算一个极小数额或干脆不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
缺乏无形资产保护意识,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由于改革制度尚不健全,对那些与财产权益密切相关的权利如许可证、专营证以及与以后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如销售渠道、采购网络等等没有相关规定,其流失额更是惊人.(3)在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国有资产不进行评估或低估,从而使国有资产在合资或合作企业中所占比例下降,国家权益受损。
2.转移藏匿。
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利用权力化公为私,大肆鲸吞国有资产。
(1)财会凭证不严,审计工作徒有虚名。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数额是必经程序。
在这一过程中藏匿、鲸吞国有资产最常见的有一下几种:一是将原本有效债权作为呆帐、坏帐核销;二是通过涂改帐册、发票改变成本和指出搞虚亏实盈;三是加快固定资产的“报废”以达到隐匿资产的目的,而审计工作的走过场,使国有资产的保障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2)将国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国企改制中,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某些人为保护一己之私,将公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改革
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改革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改革成为了话题的热点。
本文将对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含义、特点和实践意义。
一、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及其代表机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基金、政府性基金等单位投入的资金,以及依法享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公共资源和其他无形资产。
在众多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定义中,最为通用的是指对国家全资或部分所有的公司、企业和资产进行管理和监督,以保护和提高国家财富和公共利益。
回顾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历程,可以发现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这一时期,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管理,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大交通、大系统”的模式。
第二个阶段是21世纪初,当时由于全球经济萎缩,国有企业面临着资产流失和降低效益的问题,因此推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发展方略。
第三个阶段是近几年来,对于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方面,重点放在了如何提升其经济性能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在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方面的整体发展。
尽管国有资产管理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的演变,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国有企业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
因此,必须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提高其市场化程度,不断创新和优化经营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有效管理。
二、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是指以改革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为核心,通过改革企业管理、机构、产权等各个方面,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提高企业效益,推动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国企改革过程进行回顾时,可以发现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政府宣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的决定》,提出了“去行政化、去重复建设、内部改革”等一系列的国企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