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从物外起田园——观邓光明的山水画有感
观艺术展览观后感(通用36篇)
观艺术展览观后感观艺术展览观后感(通用36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艺术展览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艺术展览观后感篇1今天阳光明媚,我们的心情也像这灿烂的阳光一般,趁着这大好时光,我们决定去茶城看画展。
这画展是为了纪念潘絜兹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特地举行的,这可都是大画家、大书法家的作品,想想都很激动呢!不少同学已经参观过了,听着他们的描述,让这次出行充满了神秘感,让我变得更加好奇。
画展,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佩戴好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画展举办的地方——茶城!进入展厅,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里好美、好安静啊!墙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每幅作品都被精心地用精致的边框和膜保护了起来,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让人感觉美到无法呼吸。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刘元模画的《北极熊》。
七只形态各异的北极熊有着炯炯有神的双眼,那洁白又柔软的毛,不禁想让人伸手去摸一摸,这毛应该还有保暖的作用,这样,它们冬天就一定不会害怕寒冷了吧!站在作品前面,我似乎听到了那呼呼的北风,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我的身边还有这些乖巧可爱的北极熊,嘿!简直美翻了!瞧,那边的小熊似乎在对我说:“嗨!小朋友,你好!你觉得我可爱吗?我很高兴认识你们哦!”真是一群调皮又可爱的北极熊!“喂!快来!快来!”只听一声叫喊声。
我赶紧循声而去,哦!原来同学们发现了我们学校楼子海老师的作品啦!看,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地站在池塘中央,左侧上面的一朵荷花欣然怒放,下面一朵荷花含苞欲放,就像是一位羞涩的小姑娘。
右边的两朵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就像是一对漂亮的双胞胎姐妹。
一朵朵荷花错落有致,再加上周围墨色的荷叶点缀,更衬托出了荷花的艳丽多姿。
看到这幅画,我不禁想了南宋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楼老师真了不起!我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并和同学们在作品前合影留念。
参观画展心得体会
参观画展心得体会参观画展心得体会「篇一」今日我和爸爸一起去烟台开发区文化馆书画展厅观展,展厅里玲琅满目的作品令我大开眼界,有栩栩如生的精美画作,包括水彩画、国画、油画、工笔画、版画等,还有活灵活现、巧夺天工的面塑手工艺品以及妙手偶得的摄影作品。
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让我惊叹不已!他们是那么亦真亦幻,让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绿树成荫的庭院,树木苍翠挺拔、郁郁葱葱,我仿佛感受到了盛夏里树荫下的阴凉;也有景色优美的公园,百花齐放、鸟儿喧闹,我似乎感觉到了阵阵花香扑面而来,又似乎听到了燕语莺啼一幅幅色彩缤纷的画作,有波涛汹涌的大海、地势险峻的高山,也有弯弯曲曲的溪流,古朴简陋的村庄每一幅作品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似乎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吧!他能描绘出大千世界的美丽,也能述说出动人心魄的故事,更能寓意警示人生的哲理我仿佛感受到了画作与文章的相通之处,文章是用文字来表达寓意,而画作是用画笔来表达,每一个情节的刻画,需要细致入微,需要表达的淋漓尽致今日的观展,让我受益匪浅,每一幅作品都是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他们对待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了我,鼓舞了我,我要向他们学习,专心致志,孜孜不倦的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观画展心得体会「篇二」最近,我们雏鹰假日小队去铜陵书画院参观了“杨龙培赵学军书画展”,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一进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幅水墨画,它们是由赵学军叔叔创作的。
这些水墨画中,有的展现出祖国大好河山,有的展现出小桥流水,有的展现出田园风光。
参观过程中,赵叔叔一边讲解画法,一边讲解创作经历,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由得发出赞叹声。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呈坎印象”,画面中近处是朵朵荷花与拱桥,让我想起“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的动人诗句。
远处青山苍翠,徽州古民居依山傍水在画面中央。
池塘边,一群孩子在玩耍。
虽然整个画面都是通过深深浅浅的笔墨,变化精妙让人感觉到整个画面是那么的栩栩如生。
自然与人性——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情怀
自然与人性——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情怀文◎杨世强摘要: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分科,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中国画的高峰。
论及中国山水画,不能只停留在绘画本体,而要着眼于时代与文化精神。
理解中国文士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态度才是解析山水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然、人性、山水画、文化情怀正文山水画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中国文士的人生百态史,文士们的道德理想,人生情趣,审美价值,“进”与“退”的悲喜都在山水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都消解在云山雾水里。
文徵明《横塘图页》一、山水画的自然观对自然的理解基本上体现了这几个层面的意思。
广义上讲自然就是宇宙万物,狭义上自然作为“客观世界”,指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也就是所推崇的山水田园。
再有,自然作为本体,即一切事物的规律与性质,事物“本该如此”。
自然作为一种态度和认识观,当为自然之道,一切事物应顺着它本来的样子,不去力图改变,即为“自然而然”。
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朴素的自然观,认为宇宙的运行规律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既对立又相互转换,相生相克,这就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
而金木水火土五行则构成了宇宙存在的基本元素,世间万物皆由五行规律转化衍生而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宇宙观则体现出一种万物共生的和谐状态,相生相克,和谐统一,这种辩证而朴素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对于中国文化,中国美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石。
山水画受道家思想影响至深,它所体现的自然观核心就是敬畏并尊重自然,对于自然的态度是尊敬与适应,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应“天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所主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是将自然放到了一切规律之首,一切遵循宇宙规律。
文徵明《石湖图页》《道德经》所体现的“自然”,不仅提出了人与天的自然之道,还有人与君的自然之道,“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纯真的心灵感受 活泼的艺术韵味──读《中国小书画家》、画册有感
纯真的心灵感受活泼的艺术韵味──读《中国小书画家》、
画册有感
邓会光
【期刊名称】《中国美术》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纯真的心灵感受活泼的艺术韵味──读《中国小书画家》、画册有感邓会光翻开大型画册《中国小书画家》,令我惊喜万分,激动不已,一幅幅色彩瑰丽、充满童趣的动人绘画;一帧帧清新秀润、沉着刚健的书法作品,把人带进了一个生机勃发、琳琅满目的艺术世界,这是黑龙江美术...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邓会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9.05
【相关文献】
1.读《泰安50年》画册“序”有感 [J], 伊明
2.辉煌的治黄成就——读袁隆同志编著的《情系黄河》画册有感 [J], 李振华;
3.中国山水画家之真精神——读徐培基20世纪30年代纪游画稿有感 [J], 卢得志
4."珠山八友"创新精神和瓷画艺术永放光辉--读大型画册《珠山八友》有感 [J],
胡含章
5.以形写神迁想妙得读《中国工笔画──当代女画家精品选》有感 [J], 丁尚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邓明守望丹青
邓明:守望丹青作者:赵寒成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2年第03期邓明編审,1949年生,从事美术出版工作三十年,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上海画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編辑、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
在上海美术界,邓明先生是一位极其低调的人物。
尽管他涉猎书画、篆刻、鉴定、设计、油画、辞章、评论、摄影诸多门类并都有建树,但是在朋友的视野里,他似乎一直就是一位优秀的出版家。
当刊有他二十年前一件作品的画册流传开来,画家黄阿忠说:“邓明,我以前一直以为你就是出版社领导,你画得这么好,干嘛不继续画?” 当他将手绘的电子新年贺卡以邮件方式发至朋友们的邮箱,画家姜建忠问:“邓明,你的创作感觉这么好,为什么不拿出来展览?”面对诸多的关切,邓明先生很淡然:“我怕处理不好鱼和熊掌兼得的关系,只能放弃一头,我的前任杨涵、杨可扬就是这么做的。
世界上好的画家够多,可好的出版家不多,懂美术的就更少。
”邓明这代人根深蒂固地执着于这样一种世界观:因为国家培养了你,所以必须要鞠躬尽瘁。
如今邓明已经从出版社领导岗位上退休,一边养病,一边用画笔重拾丹青少年时的快乐。
丹青少年邓明与共和国同岁,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大同中学,一所以课余美术小组和足球队闻名遐迩的全日制重点中学。
大同中学美工组向专业院校输送了一大批富有才华且基础扎实的优秀生源,方世聪、张培础进了上海美专,毛国伦进了上海中国画院,日后都成了著名画家。
而年纪最小的邓明1974年以工人画家的身份被选拔进入上海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深造。
由于学业出色,他在那里连续三年被选为班长,还在黄若舟教授的推荐下为《书法》创刊号撰稿,为俞剑华先生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做校读。
出版社立刻找上了这名大学生。
到人美社报到的那天,邓明脱口而出的愿望是画连环画或者宣传画,搞创作。
可人事科长告诉他,我们是要你来做美术理论編辑的。
于是,从事专业创作成了丹青少年深埋心中的一个奢望。
笔墨中流溢出的自然与生命的情韵——关于熊明的山水画感言
028笔墨中流溢出的自然与生命的情韵 文丨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SPEECH ON LANDSCAPE PAINTING OF XIONGMING ——关于熊明的山水画感言熊明深得中国画“以小见大”的传统精髓,他的小景山水是对局部的审视,而局部中的一石一木都是富有灵性的生命体,这种灵性的生命体诉诸于灵动的笔墨形式,就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有机体和宇宙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是人们时常对岁月流逝的感叹。
当我面对熊明的山水画,那一幅幅笔墨苍润、气势浑然的作品,首先生发的也是这种嗟叹。
在我时常的记忆里,熊明依然是个血气方刚的,充满艺术梦想和追求的青年俊才,品味着他近年的作品,我才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熊明也不再是一个小伙子,而是一个已成熟的国画家。
我和熊明有着共同的家乡和共同的少年时代,我们的家乡是川西南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我们的少年时代是一个封闭的时代。
那时,读书、长知识、学文化的人经常是被嘲弄的对象,况且谁想读书也无书可看。
于是,一群茁壮成长的少年,每天无所事事地聚集在一起,谈论着不着边际的梦想。
或许,是家乡山清水秀的环境易诱发少年心中的想象,有的拿起了图画笔在图画纸上开始放飞他们的梦想。
我和熊明也就是那群喜欢用图像表达梦想的少年中的两人。
没有好的老师,我们自己切磋,没有好的范本,我们就对景写生,天天笔不离手,画作也在天天增长,无聊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
画画成为了我们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激励着我们的并不是可以成为艺术家的远大目标。
茫然中是没有目标的,况且“艺术家”在那个年代并不是一个被崇敬的称呼。
画画,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表达着我们关于家乡的蓝天、白云、河流、树木的感受以及少年心中难以言表的心绪。
几年过后,《初雨洗出碧罗天》中国画136cm×68cm029我们都长大了,岁月让一群喜欢梦想的少年变成了青年,生活的现实也抖落了少年梦想的翅膀。
于是,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在选择与被选择中,各自走向了不同的生活之路。
画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读覃春铭山水画有感
Arts circleARTS CIRCLE2011/7——读覃春铭山水画有感TEXT/赵贤贤数日前,我受邀参加覃春铭的个人画展,置身美术馆中,看到整三层楼都是他的山水画作,彷佛身临其境,进入到一个山水的世界,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不禁联想到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认真思考一番,发现覃春铭的画中亦自有真意。
我读覃春铭之画有三“意”:有新意,有立意,有意境。
而品其人亦有三“意”:有情意,有意气,有意志。
画格与人品相呼应,画中见人品,见情趣,见气韵。
宋代郭若虚认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明代文徵明云:“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可见,用笔用墨都和人品的高低直接相关,绘画的最高审美要求为气韵生动,而形神统一、天人合一,则是中国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之所以将有新意排在首位,是因为从古至今书画都贵有新意,艺术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大凡有才识的艺术家皆主张独创性,而一味摹古没有创新的,作品便无生命力可言。
覃春铭正是这样一位重创造的画家,他的画能够使人一眼认出,缘于他所创造的“龟裂皴”。
皴法是山水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语言形式,是山水画技法中最值得研究、也最能代表画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代山水画家用不同的皴法表现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如披麻皴多表现江南山色的柔美恬淡和清新气朗,斧劈皴则多表现北方地域山川所拥有的气势雄健、坚硬方挺的力量感。
覃春铭了然于心,但勤于思考的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说:“大自然造化神奇,丰富的自然肌理给我的创作带来无限的空间。
我到过泰山、恒山、太行山、黄山去写生,我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也想创造出一种新的皴法,对大自然的石理结构有新的理解,但做过很多实验后效果都不理想,味道出不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当苦恼。
我心想,有没有一种既能够表现北方名川,又能够表现桂北喀斯特地貌及桂南丘陵的‘皴法’呢?”在此之后覃春铭不停地思考,反复地实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家里养了近十年的乌龟,并且巧妙的将龟纹了移到宣纸上,再借用电吹风吹,结果由于宣纸受热程度不一样,水墨肌理上呈现一些龟裂纹,此时的他惊喜不已,这与众不同的效果不正是自己一直苦苦寻求的技法吗?也正是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龟裂皴”成就了覃春铭独特的绘画语言符号,肯定了其在创作道路上的成就。
浅谈山水画的艺术创新
43浅谈山水画的艺术创新邓逸鹏我学画山水好几年了,在不断摸索中走了一些弯路,同时也不断得到了一些新的体会。
山水画的创新,首先要有钟爱新时代的激情,看到新的变化以及山川新貌,有创作欲望,有一股激情想把它描绘出来。
发现旧的方法不能满足新的创作需要,旧的情调不能和新事物相适应的时候,又必然会想出新的方法。
把传统的技法推进一步,这是创新的主要动力。
我们不能在山水画中做假古董,泥古不化,做古人的奴隶。
应当学习历史上的伟大画家,把他们的创新精神传承过来,自创新法,和时代精神共脉搏,同呼吸。
创新的问题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自古大家,无有不创新者,创新愈多,家数愈大。
如中国山水画,五代以前都是写北方山,运用斧劈式。
石骨显露骨,甚少树木。
至董源写江南山,运用披麻式,岗邻圆浑,上多树木,开创新面,风格一变。
米芾对他有“一片江南,唐无此品,格高无与比”有着极高的评价。
因为描绘的对象不同,技法上也有明显的变化,或者对传统技法的填补空白,或者修修改改,都是对旧技法的发展。
这些修改填补,愈为大家所认同,能够一直沿用下去,那么他的传新愈大,也奠定了他在画史上的地位。
一个有出息的画家,在一生的长期探讨摸索中总会有所创新。
文化是累积而成的。
集合多数人的智慧,汇成大河,这样就能避免僵化,才能有生命力,才可以不断发展。
但创新必须有基础,有了传统技法的扎实基本功,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或不扎实,就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如若无基础,何来填补修改?所以创作的作品要能为群众所接受,觉得美,产生喜爱之情,才有价值。
我的学画过程,起始临摹前人的范本,接受传统技法,然后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印证,得到启发,回来有所变更,创立了一些新技法。
在《山水画争议》中,列举了具体的画法,如勾云勾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修改了古法,有所创新。
再如几年前,我在皖南写生,于下午二时许,日光斜照山岗层林处,边缘起一道白光,条理清晰,觉得好看,回来和其他画家谈起,说是轮廓光。
“全景奇画”画出生财之路
“全景奇画”画出生财之路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1年第3期波澜今年35岁的邓明善出生在湖南省郴州市一个偏僻的乡村,由于家庭非常穷困,读完初中后就在家帮父亲干农活了,但是年少气盛的他不甘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不甘于一直贫困下去。
“呆在家里,什么都不会改变,但走出山村,面临的将是无限可能。
”他决定出去打工,挣钱弥补家用。
1993年他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的诗是他打工岁月的最好写照。
打工日子异常艰苦,开始没有地方住就睡在公园的长椅上,带的钱花完了,就只好饿着肚子。
为了能多赚些钱,邓明善先后换了几份工作。
1997年邓明善用打工赚来的钱接手了一家转让的打字复印店,开始起步。
原以为做生意很容易,邓明善当上老板后才发现,打字复印店进入门槛低,竞争很激烈,生意难有起色。
于是邓明善一边干打字复印的生意,一边寻找新的项目。
初识“奇画”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一次一个客户带着一幅画来找邓明善,问他能不能制作。
这种画和传统画完全不同,具有动感、多维效果,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
邓明善第一次看到这种神奇的画,商业神经被拨动了,直觉告诉他,这就是他要找的新的项目。
于是,邓明善和对方商量,想出高价买下这幅画.但对方说是从德国带来的,非常珍贵,不能卖。
邓明善只好与这幅画失之交臂。
但此后邓明善一直没死心,四处寻找这样的画。
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广交会会上,邓明善再一次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画,只可惜对方只是展示,不卖样品。
利用自己的智慧,邓明善拿到了该公司赠送的样品。
之后,邓明善开始考察市场和生产厂家,但是他发现能做这种画的企业很少,即使有企业能生产,技术也很初级,根本做不出那样的效果。
邓明善于是决定自己研发,从此踏上了全景奇画研发之路。
出师不利又是一个从零开始,对于初中毕业的邓明善来说,要想掌握全景奇画的技术谈何容易!夜以继日,简陋的实验室里,邓明善千万次的摸索、实验,又千万次的失败。
悟入与悟出——读路洪明的水墨山水画
悟入与悟出——读路洪明的水墨山水画张望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李可染有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所谓“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就是深入中国画传统的堂奥,锤炼中国画的艺术功力;所谓“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就是不能师古泥古,而要师古出新,化古为新,最终锻造打破传统旧习、创造具有新的时代面貌和艺术家个性气质的勇气与能力。
前者,可以概括为“悟入”,后者可以概括为“悟出”。
读路洪明的山水画,我就想到了“悟入”与“悟出”的问题。
执着的“悟入”清布颜图在画史上名气不大,但他的《画学心法问答》却不断地有佳句。
他认为,山水画有“专学”“渊源有本”,因此,“六艺非练不能得其精,百工非练不能成其巧”,一个人若想笃志画学,“练必要精纯,苟不精纯……纤发之疵,千里之谬”。
这就是说,要在山水画上有所作为,必须追宗溯源,笔精墨妙,做到“精纯”二字。
布颜图是满州镶白旗人,官至绥远城副都统。
有意思的是,这位从二品武官比较推崇以绵柔细腻画风著称的南宗。
他这样写道:“心甚慕之,遂以灯下朽示宋、元诸家面目,并嘱董、巨二法,为画海之津梁,诸家之关钮,必先取之以开道路。
”虽然布颜图的画,“简而能厚”“层层皴染”,并不完全符合南宗“清淡简远”的格调,但布颜图却坚持,欲究山水画学,必先悟董、巨二法,“虽冷雪飘窗,寒风号户,操毫面壁,不舍昼夜”。
众所周知,董、巨二人正是南宗山水所崇尚的地地道道的宗师。
读路洪明的山水画,其主导画风用他的一幅作品标题来概括就是“溪山深处观青云”。
他首先师从的便是南宗山水。
这种师从,明显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经营位置上的师从。
南宗山水为了表现简远的画格,往往平远取景,并且大抵是“近树、中水、远山”的三层图式。
那树,是竹竿式的细细长长的一簇;那水,宽广、曲折、左右两端向画外延伸,有一种清寂而又烟波浩渺之感,使树、山都浮在水中;那远远的山,淡淡的,似乎云遮雾绕。
路洪明的山水,一些也是着意这样经营的。
《终南泉鸣 满院春风》——读晓光画作有感
《终南泉鸣满院春风》——读晓光画作有感《终南泉鸣满院春风》--读晓光画作有感西京城南,杜曲寺坡村董家,素有书香门第之称。
历史上出过不少读书人和画家,董晓光祖父董辅臣便是响誉关中及西北地区的著名画家。
画家董晓光,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受到了家族家风和古文化的洗礼。
他的绘画作品艺术风格由隽婉而慢慢地走向气势磅礡。
这是他作品艺术风格的走向,也是他个人性格的延展。
于是,他带着家簇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薰淘,和骨子里对艺术的渴求,从故乡一路走来,终于一跃龙门,修成了正果。
在时光长河中,晓光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三次。
每遇晓光,都令我佩服他对艺术的执着与修为,我心里暗曰:虔诚之极!少陵塬下遇画家展览之余结情谊当秋阳照在少陵塬畔的季节里,在杨虎城将军展览的佈展中,我初遇晓光。
他表相清瘦,一脸诚实,朴素中透着个性的奇异。
他不善与人主动搭讪,却又不缺聪敏与麻利。
那时代的晓光以裱匠手艺为日子首选。
每回,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都能从他背影里感受到他心性的善良与宽厚。
也正是这种厚诚的德性,使我和他成了"往人事、可交心"的朋友。
然而,这一交往便是四十余年……。
往事不堪再回首岁月匆匆过如流当我再遇晓光时,己经是筹办过无数次展览的闲遐之余。
我与他在南门松园老年大学的课堂上相遇。
这次他给我的印象是:画画敖夜,留注了一脸倦意。
课余,晓光跟我说想去陕北画写生,我劝他别去陕北……!因为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多地有报塌方危险。
但由于他对写生的渴求,执意使得他获得了大量的写生画稿和素材。
后来,看了他厚厚的写生本,我的思绪似乎也跟随着他的画飘向陕北,感受不一样的土塬风土人情,聆听到别样的诉说,感到自已的心跳亦能同画家的步伐同行。
看见这些,我叹!这就是画家的责任和有意义的事啊又是几年中秋后又见晓光艺升华使我震惊而敬畏的是文联和美协发布《长安画家董晓光画册发行暨作品研讨1会》通知。
晓光平常低调,却一跃成为本土有名望的画家,这是我预料之外的事!是日,惠宾饭店人山人海,来的都是画界"大拿",我坐在会场一角里,除了晓光亲自招呼了一声外,再就是画家马良的招呼,使我意外的是美院教授画家刘永杰竞寻来与我握手打招呼!《董晓光山水画》画册发行并研讨会如期举行,预示着晓光的画立于画坛的位置以及社会影响,能有这么多名画家研讨捧场。
饱游饫看静夜图真——关健山水画观后
饱游饫看静夜图真——关健山水画观后作者:李夏来源:《美术界》 2019年第11期文/ 李夏“无论是在什么场合,能够与风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庆幸的。
”东山魁夷的这段文字揭示了在东方的文化艺术中,一直存在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守望、息息互通的纽带关系。
在关健的画中,静谧气氛仿佛隐秘地契合着这种自然与人的关系,笔墨间能看到他对自然客体的高度敏感,含蓄、内敛的力量令观者瞬间坠入深邃幽远的山水之境。
在多年以笔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单纯和真挚的创作状态。
在关健看来,“需挚爱自然,方能以心接物,亦需熟稔理法,方能形诸笔墨”,他以多年的笔墨躬耕坚守着最初的真挚,承接古代绘画之厚蕴,吸纳当代视觉艺术元素,将自然山水与社会生活在笔纸间转换为时代精神的形象写照。
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语境中,自然是心的驻扎之地,情与景,思与境,一直交织相叠不可分离。
中国南朝文学家钟嵘《诗品序》中所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便是阐发了自然造化对人类的情感的唤起。
关健也同样认为自然是山水画创作永恒的源泉,带着这份“执念”,关健的山水画创作一方面注重对笔墨语言的不断锤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对自然与心灵的双向探索。
2002 年关健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之后,从本科读到博士,进行了严格而刻苦的专业学习。
在众多课程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写生课。
直至今日,他都格外珍视历次的写生作品。
关健认为“写生时面对自然的现场感永远无法复制”,这种“现场感”就是那时那刻的那个自己。
一方面享受视觉上的高度自由,可“山形面面观”,移动中的视角可以更加接近客体对象之“真”;另一方面,人的感官是综合而丰富的,那时的环境、那时的心境,是多维度的体验,远超二维的平面图像。
“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林木树石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中呈现了不同的生命状态,唤起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最终倾注于笔间的形与色。
当丰富的体验凝于笔墨语言,仿佛奏响一曲随机的乐章,其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既来自于自然本身,也来自于画家的性灵。
砚墨琴心光前裕后——漫说实力派书法家邓砚光(外一篇)
砚墨琴心光前裕后——漫说实力派书法家邓砚光(外一篇)在我记忆中,邓砚光应该是吉林省获奖最多的书法家,我说的奖不是名目繁多的什么“杯”,而是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比如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第二届全国正书作品展最高奖、第四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展最高奖,这是当代书法含金量最高的大奖。
他还获评吉林省十大青年书法家称号,这样的成绩在江城书坛无出其右。
(三惜草堂藏品:邓砚光“三惜草堂”尺寸:136cm×34cm)在我印象中,邓砚光是一个做人低调、不事张扬的书法家。
在各种展览见到他,他都是静静地站在那,有三五知己一起交流,很不显眼;而一些攀高附贵、官商云集的热闹场子,似乎见不到他的身影。
我熟悉他有些年了,他总是那个样子,各种的荣誉在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光环。
砚农夫子门下,多谦谦君子之风,砚光亦然。
在我的观察中,邓砚光是一位做事严谨、稳妥的人。
除了本职工作、书协工作和书法创作,还协助老师张运成先生处理许多成多禄研究会的日常工作,交流、展览、换届等,他总是默默地奉献。
今年七月,永吉遭受特大水灾,张运成先生倡导书画义卖赈灾,嘱咐砚光负责成多禄研究会成员征稿。
他第一时间通知各地成员创作作品,师兄盛国兴在北京,他找到师兄的经纪人,借出了两件精品;师弟崔宝国在法国,他征得师弟同意,撬开了办公室卷柜,找出两件藏品。
不到一周时间,26名研究会成员便捐献作品66件,共拍的善款118200元,他捐献的五件作品拍得善款9300元。
(赈灾义卖作品:邓砚光“斟竹咬菜联”尺寸:33cm×135cm ×2)在我的感受中,邓砚光是一位实力派书法家。
他学书从欧楷入,得其师们儒雅静穆之气;后又沉浸于六朝碑版,滋养了跌宕高古之风,所写小楷既功力深厚又风姿散朗。
简约的笔法、多变的笔势、豁朗的布白、奇逸的体态为,兼取钟繇横向宽舒雍容的气度,二王纵向修长清通的风姿,从而以碑帖兼容、取法宽泛、融合浑然为内质,创作出质妍并茂、体势峻拔、气息清脱、韵致醇雅的自家风范。
诗意地行走——我看蒋明的中国画艺术
文/李滔诗意地行走——我看蒋明的中国画艺术几年前,读过一本书——《诗意地栖息》,书名好,写得也好。
说的是老子、庄子等古代先贤一生追求诗性生活,他们活在精神的境界里,自然、自在、逍遥。
于是,我记住了那本书,甚至把书中的理论当成我长久以来追求的人生理想!前几天,蒋明把他近期的一大堆新作带给我看,一下子,我又想到了那本书,只觉得蒋明的画就是对“诗意地栖息”的另类读解。
很难用传统的概念来界定蒋明绘画的归属性。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蒋明将山水、人物、花鸟等分类题材有机地融为一体,用略带夸张的意象形象结合现代构成的构图理念并施以清新雅致的笔墨色彩,营造出如梦如幻、如诗如歌的心象妙境!蒋明的画没有宏大的叙事场面,没有唐突的笔墨构置,有的只是近乎平淡的心性描述,于人物、山水、花鸟的多重组合中,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平和的精神家园、清素宁静的诗意情场。
在蒋明的画前,你感受到的是阳光、浑融与安然,是华美与韵律,是心灵的安放和着落……。
长久以来,蒋明关注的是画面本身,注重的是心性的指归和情感的挥洒。
在他的画作中,无论是超越凡俗的古士圣贤,还是立足本真的现实形态都被他演绎得美轮美奂,多姿多彩。
在蒋明的作品里人们不单感受到的是平和、宁静、纯真、自然,一种乡思、乡愁、春风细语般的清爽与缠绵;还能体味到真切、真实的梦想与渴望,你甚至能领略到唐诗的奔放与宋词的雅致。
在画家的笔下,表述的物象不仅是被风格化了、典型化了,其本质是被情绪化了、情态化了、情意化了。
蒋明祖籍江苏徐州,生长于齐鲁大地,后参军到西北高原,转业后定居山东青岛,1997年曾到中国美院就读学习。
几年前,又追随恩师陈钰铭先生东奔西走,收素材画写生。
丰厚的人生经历和转移多师的艺术实践使蒋明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有了深刻而又独特的本质理解,并直接转换为他绘画中率意率真的个性化表述。
和其他优秀艺术家一样,蒋明是一个善于学习、博采众长的画家。
从中国远古土陶、岩洞绘画中感悟造型特征,从敦煌壁画中领会色彩变幻,蒋明/河洛遗风240cm×120cm 2015年甚至从西方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中汲取意象表达的造型观念,而这些又共同构筑了蒋明绘画多向度的文化内涵。
幽暗深处的“秘密花园”——观邓远清的工笔绘画
幽暗深处的“秘密花园”坐在山岩上,对着河水和沼泽冥想,或者缓缓地寻觅树林荫蔽的景色,走进那从没有脚步踏过的地方,和人的领域以外的万物共同生活,或者攀登绝路的、幽独奥秘的峰峦。
和那荒野中无人圈养的禽兽一起,独自倚在悬崖上,看瀑布的飞溅。
这不算孤独;这不过是和自然的美丽展开会谈,这是打开她的富藏浏览。
然而,如果是在人群、喧嚣和杂沓中去听,去看,去感受,一心获取财富,成了一个疲倦的游民,茫然随世浮沉,没有人祝福我们,也没有谁可以祝福,到处是不可共患难的荣华的奴仆!面对“孤独”,英国诗人拜伦写下了如此诗篇。
我们不清楚,究竟是怎样的经历,导致了诗人的感慨,只是,“孤独”确实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篇章。
或许,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和忙碌会让很多人忘却这个词语代表文/李国华——观邓远清的工笔绘画邓远清/繁花里—向晚36绢本设色46.5cm×94cm 2020年↑邓远清/谷雨—向晚41绢本设色35.5cm×81.5cm 2020年邓远清/静土—向晚49绢本设色53.5cm×82cm 2020年↓邓远清/海棠依旧—向晚38绢本设色46.5cm×93.5cm 2020年↑邓远清/野菊—向晚44绢本设色81.5cm×35.5cm 2020年邓远清/虎耳—向晚45绢本设色81.5cm×35.5cm 2020年的意义,但它是存在于人类灵魂深处的印记,即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人群,哪怕是闹市之中,孤独仍然像影子一样跟随在身后。
当然,人们面对“孤独”的态度显然是差异的,大部分人会选择用不同事物来遮盖它,工作、金钱、社交等成为人们逃避它的种种途径,但另一部分人,则直面它,将它融为了身体和生活的一部分。
而人们面对“孤独”的态度,也导致了观念的差别,于是比较就出现了。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对“孤独”大加赞扬,声称“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并且,一个人越是“不喜与他人交往”,就等于“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叔本华《论孤独》)。
画含紫气自生烟
052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见识画含紫气自生烟杨振兴孟夏月末,油画家邓光明约笔者往嘉伟兄居处小聚,时值天朗气清万里无云,女贞子花的香气从窗前阵阵飘来。
茶毕没有多余的话题讨论,只因嘉伟兄正奉友人之邀在为某艺术中心作画。
此时墙上已有几张成画,笔者因事晚到未能先睹绘画的过程,一赏嘉伟兄绘事的爽快。
光明兄却是乐在其中,对每张成画的笔墨、起始、设色、落款充满着无限遐想。
时而突发赞云:“虽然盛夏将至,却是嘉伟兄的艺术之春。
”此刻只见光明兄容光焕发,言音繁复语无伦次,可见心中何其乐也。
嘉伟兄是蜀中著名花鸟画家,他的笔下,写意或工笔花鸟、鱼虫、禽兽,真是无所不能。
嘉伟兄画竹却又另是一番气象。
“尹家林盘”是九十高龄著名书法家赵行之先生专为之题写的,可见对其画竹特别揄扬,称其画竹为一方翘楚,可谓墨韵蜀中。
若是论其成就还真是来之不易。
20世纪70年代,为了习得一技之长,以一日之力双勾出当年名画家傅寿昌家藏的《高嵩竹谱》,用心何其良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后正是以画画为一技之长考入成都蜀绣厂,后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画紫藤是嘉伟兄之强项,别人画的是紫气东来,他笔下的却是蓝色妖姬。
论其区别在于色彩的运用,画紫藤尹嘉伟善用蓝彩,并以清靓出奇、神形兼备大雅之盛见长。
1995年香港画商要承包尹嘉伟的画就是看重嘉伟兄国画的清雅。
恰逢此时几束紫藤花斜飘宣纸,三只小鸟或藏或露,又见蔓藤飞泻,情趣盎然。
四尺横幅《紫藤小鸟》出炉。
此刻嘉伟笔管横书:“遥闻碧潭上,春晚紫藤开。
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
清香凝岛屿,繁艳映莓苔。
金谷如相并,应将锦帐回。
”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蕴诗,相辅相成。
嘉伟兄曾经请予为其治一方闲章,自谓“芙叟”,因为喜爱芙蓉,不论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皆已致力精深。
他的儿子居于荷花山庄近处,凡逢假日,总能在荷塘深处看到他的身影。
成都植物园也是嘉伟兄常去的地方,曾经受植物园方的邀请,在园中成功举办了“尹《荷塘清趣》 尹嘉伟/作053画含紫气自生烟|杨振兴嘉伟芙蓉专题小品展”并将其全部作品出版成册。
回望——品读“消逝的风景”系列油画
O6唐华伟1972年出生于湖南。
20世纪90年代初追随油画界老前辈冯法祀先生学习油画。
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曾担任多部大型艺术丛书的主编。
回望——品读“消逝的风景”系列油画邓国皇|文唐华伟曾经讲述他的经历:“我是在厂区长大的,对工厂有深厚的感情,对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工厂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带有几分伤感,几分留恋。
创作这些画,是一种对记忆的执着。
”看唐华伟的这一系列画,很震撼,太宏伟了!大场景画面,深邃的空间,像一个昏暗的历史隧道。
棕色和黑白色营造出一种似是而非的朦胧感,深深的俯纵感又使人视觉受到重重的敲击。
巨大、高耸的烟囱,海浪一样的白烟,交错的铁栏杆,乌黑的煤山等,截取了大工厂的典型场景,但是,在雄壮、粗厉、苍劲的外表深处,透着激荡、悲壮和眷恋。
大工厂曾经是新中国的希望,满载着国人的梦想。
曾经有多少人为之奋斗,流汗、流泪、流血甚至奉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辞。
因为那是一个饱受欺辱的民族崛起的希望,表达了积贫积弱的民族洗刷耻辱的决心。
毛泽东说过,他希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放眼望去,四周是一片工厂的烟囱(凌志军:《中国的新革命——1980年—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他的话代表了那时候中国领导人的雄心和梦想。
可以想象,毛泽东对工业寄托的厚望和希望新中国迅速崛起的心是多么急切。
其实,对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持有急切心情的不只是毛泽东这一代人,也是鸦片战争之后几代革命家和学者的梦想。
因为在当时,既有欧美的示范作用(“第三世界的历史和文化被西方用‘现代性’的标尺去衡量……‘过去’总是要追赶西方标准的‘现代’,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第三世界的未来。
”——高名潞《墙》,242页),又有我们因工业落后而挨打的惨痛教训。
因此就不难理解,当时为什么人们不顾文辞的雅驯,用穷极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工业化了。
当时有首歌中的两句歌词是:“牛羊肥壮驼铃响,远方的工厂冒青烟”。
现在我们知道,“工厂冒青烟”是重度污染的标志,但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一件事。
随笔 谢宁平 赏画有感
赏画有感作者:谢宁平今天,看了杜克礼先生的画,令人神经放松,心生向往。
画面中那在天空翱翔的鹰,在谷底静开的兰;那在山野里恣意笑闹的花,那月下静一的鸟园——不禁让我想起毛泽东的诗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幅幅画卷展现着杜克礼的笔墨天地,也展现着先生的心灵世界,它静中有动,万象奔流。
那奔腾不息的生灵,诗意地歌唱着引领人们再一次回归自然,情不自禁地想拥抱那些怒放的生命!我被他的画深深地陶醉了。
于是,叫来孩子一起欣赏,那各部分的位置、比例关系和景物的大轮廓,以及那勾、皴、擦、点、染、着色,一点一笔,从不马虎。
他的《鹰扬神州》、《山鹰图》等,传统与现代技法结合得天衣无缝,形象的风物与抽象的情绪水乳交融。
他还注重文化修养,有精到的“画外功夫”往往诗、书、画、金石兼通,足见他处处留心,涉猎面甚广。
他的《原野情》和《金秋图》,都设色研雅,层次分明,有如一首美好的乐章,或一首美妙的诗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墨彩照人。
它巧妙地将客体物象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立万象于胸怀,以达到“似与不似”间,并从平凡的物象中阐发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感受。
与其说杜克礼先生是一位画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诗人。
他用自己的笔墨倾情着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他笔下的花鸟、山水也在努力寻求一种纯粹化了的视觉体验和精神表现。
他的一些作品,洒脱成章,纵情任性,清新洒脱,笔笔化境。
孩子说:“这比我原来叔叔的《天香——牡丹情》还要有意境呢!我大开眼界了!”资料链接: 邢原来,生于伊水之滨,洛阳人。
中国艺术摄影会员,国家高级摄影师,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委员。
他的摄影技艺高超,想象丰富,构思独特,情趣高雅,内涵深远。
他善于运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有、又借助了现代摄影的以影作画、以光着色,虚实结合。
他的作品别具一格,超凡脱俗,构图严谨,表现含蓄,意境深刻,给人启迪。
我和邢原来是在去年《河洛文苑》庆祝2008年新春联欢晚会上认识的,记得那天还下着大雪,节目完后,我们在一张桌上聚餐。
郑文山水作品小记
郑文山水作品小记文·图/胡建君《读画笔记》我对郑文的最初印象,是那些干净无尘埃的白描般的山水画。
人,也是简单平常,波澜不惊的样子。
她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事的人,过着最简单的生活。
郑文的理想是在太阳底下安安静静地读书,画画。
很多年来,她都是这样做的。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
”郑文只需要小小的领地,和寥寥几位知己,便成就了自己的王国。
之前,由于老友钱保纲与自己住得近,几乎天天来,从早到晚地一起画画,探讨,梳理画法和山水史。
有时画家邵仄炯也来,三个人一起切磋琢磨,如坐春风。
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描绘了宋人雅集的闲适场景,“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正像他们三人那时的平淡日常。
郑文做的那些细致的绘画笔记经过整理,发表于邵仄炯参与主持的《书与画》杂志。
她顺便把那一时期的系列绘画作品也命名为《读画笔记》,为那些岁月静好的日子留下图文并茂的记录。
“格古”与“构园”熟悉郑文的陈心懋老师说,与后来素净简淡的作风不同,本科时她的画风宽厚有力,莽莽苍苍,很有些大将风度。
1.《春色烟霭》53—200cm,纸本设色,20202.《寒林小雪》53—200cm,纸本设色,20203.《素园》44—210cm,绢本设色,20204.《晚春》45—107cm,绢本设色,2020142394品质生活> 艺术欣赏大学期间,郑文几乎遍临当时所能获得的宋元明清山水经典,从范宽、郭熙、赵孟、元四家、沈周、文徵明、龚贤,直至“四王”“四僧”等,一一涉足,尤得益于龚贤、王蒙、吴镇诸家。
钱保纲称赞她是“学院古典之代表”。
邵仄炯则说,她笔下的一树一石皆具格法与出典,读她的山水画如同阅读一部山水画史,此言不虚。
郑文有一种沉默的野心,或许是她与生俱来的慷慨大气与冷静从容,把自己主动纳入山水画宏阔而细微的脉络之中。
她对山水画的研习并不着眼于小道的技法,而更在乎整体山势的脉络结构与宏大布局,偏重于格法与墨趣的生发,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思想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