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必修3第一、二单元的分析与解读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 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 传播。 (2)15 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 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 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 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 建筑成为风尚。
(4)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 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 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 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 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 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 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 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 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日本最早的诗集是 《汉诗集》,即按中文韵律,文字,语法,用中文标记书写而成的诗 歌集。
批注:
5.阅读教材 P11“韩国首尔景福宫”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 五重塔”两幅插图及其下面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两幅插 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传教士为桥梁和纽带的中西文化交流是 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 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 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 等书的翻译以及世界地图的传入,打开了明朝知识界认识和了解 “西学”的窗口,冲击了明代崇尚空谈的学风,促进了我国传统科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见: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见人性本善说。
提倡“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主要主见: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见“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见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全都。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见(1)主见“兼爱”、“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爱,“非功”是主见各国和平相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斗。
(2)提倡“尚力”,主见“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铺张。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见(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变化实行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顺应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见(1)主见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见变法革新。
3.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心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类1. 农业手工业:耕作、养殖等2. 家庭手工业:纺织、编织、陶器等3. 手工作坊:铁器、铜器、金银器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 家族传承:手工业技术主要依靠家族传承2. 作坊生产:手工业以作坊形式进行生产3. 技术保密:手工业者严格保守技术秘密4. 市场需求:手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2. 改善人民生活:手工业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3. 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二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2. 发展:夏商周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3. 市场形式:市场、市集、夜市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1. 市场调节:商业活动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2. 货币交易:商业活动以货币交易为主3. 区域性: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1. 促进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2. 加强地域交流:商业活动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和合作3. 文化传承:商业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农学: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齐民要术》等2. 医学:中医药学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3. 天文学:历法、天文观测等4. 数学:算术、几何、代数等5. 工程技术:建筑、水利、冶金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实用性:科学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2. 传承性:科学技术主要通过书籍传承3. 创新性:科学技术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创新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1.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于生产、医疗等领域,推动社会发展2. 文化传承:科学技术的传承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起源:原始社会时期出现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2. 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儒家、道家等学派3. 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多元性:各种思想学说并存,互相竞争2. 传承性:思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3. 包容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塑造民族性格: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 影响政治制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3. 促进文化繁荣:思想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1.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等2. 散文:儒家经典、史书、文学作品等3. 小说:明清小说等4. 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知识点二: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1. 抒情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强调抒情言志2. 寓意性:文学艺术作品富含寓意和哲理3. 地域性:文学艺术作品受地域文化影响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1. 丰富文化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2. 传承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作品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3. 审美教育: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的审美教育和道德修养产生影响第六章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战争类型1. 城邦战争: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2. 帝国征服: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匈奴人的迁徙战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主要战争与征服1. 特洛伊战争:希腊城邦与特洛伊城的战争2.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3. 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帝国对欧洲、北非、中东的征服知识点三:古代世界战争与征服的影响1. 促进文明交流:战争与征服带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2. 疆域扩张:战争与征服使帝国疆域不断扩大3. 破坏与重建:战争带来破坏,但也催生新的政治、文化重建第七章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一: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1. 古埃及:建筑设计、医学、数学等2. 古希腊:哲学、数学、物理学等3. 古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4. 古阿拉伯: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点二:古代世界的思想文化成就1. 古埃及: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等2. 古希腊:哲学、戏剧、雕塑等3. 古印度:佛教、印度教、梵文等4. 古阿拉伯: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等知识点三:古代世界科技与文化的影响1. 促进人类思维发展: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2. 传承与创新: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3.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1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材整理1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1)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1)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误区警示]对“三教合一”的认识“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教材整理2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主张(1)“二程”①哲学观(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朱熹①道德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认识论: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地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4.影响(1)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2)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提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深入细致地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人教版2019年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解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无法”到“有为”1.战国后期儒学的发展〔材料〕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
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解读】《儒林列传》对研究古代儒学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条资料反映了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历史,对了解儒学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孔子以后,他的贤子弟遍布天下,有的为王侯将相做老师,有的与士大夫为友,还有的直接做了隐士。
到了战国后期的齐威王、宣王的时候,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派进行丰富和发展,王道、霸道并用使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战国后期,儒学成为显学。
2.“焚书坑儒”对儒学的沉重打击〔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①。
丞相臣斯昧死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②《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③为城旦④,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等。
……制曰:“可。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卢生等君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⑤,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解读】这条资料描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经过,这对于了解儒学发展很有参考。
李斯认为会有利于借古讽今,诽谤当今,迷惑老百姓,不利于统治。
因此建议始皇帝:除秦国的史书、博士所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外,其余诗书都要烧掉。
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从此以后,如果谁还结伙谈论《诗》《书》的,以古非今的,全部都要杀头,官吏明明知道而不检举的与之同罪。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高二历史必修三的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官僚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的相互结合,统治着农民大众。
这种社会结构为长期的封建专制提供了基础。
此外,社会等级森严、礼教强调、家族观念重视等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秦汉时期的封建社会和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
在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封建王朝,封建制度逐渐完善。
而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不断演变和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农民起义与民族大融合等事件不断发生,对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思想文化、科技发展以及艺术与建筑等方面。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发展方面,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重大科技发明对世界科技史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艺术与建筑方面,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陶瓷和建筑等文化形态日益发展,其艺术精髓一直被后世传承。
综上所述,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要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文化交流。罗明坚借助佛教、利玛窦借助中国上层力量去传播天主教,这 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此时还没有出现列强侵华,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传播宗教, 而不是科技,排除C项;两位传教士的行为对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帮助,排除D项。
单元综合检测
7.[湖南娄底一中2021高二月考]下表为1905—1910年《民报》中“中国”和“中国人”等称谓使用情况统计
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单元综合检测
(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 学,说明孔子及其之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5分)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4分) (3)从“观百姓”“存百姓”到“谋幸福”,从家天下到天下为公,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华优秀政治文 化中民生理念的价值立场和家国观的历史跃升。阅读三则材料,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存百 姓”之“存”的立场出发,以唐太宗为例,分析指出唐前期在土地制度层面践行“存百姓”的举措与 具体内涵。②从“谋幸福”的视角分析,分别说明毛泽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做的探索与 实践,以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民生问题的思考。(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人文精神是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与题意无关, 排除A项;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是指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融性,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指 通过接触世间的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题意无 关,排除D项;材料强调李约瑟认为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认 为庄子、周敦颐等人可从小处着眼,得出关于整体的认知,强调整体思维,故选C项。
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考点
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考点
以下是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的一些知识点和考点:
1. 秦朝的统一中国: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
筑连墙等,了解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
2. 秦朝的法家思想:了解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以法治国、强调法律执行的
严格性、推行墨子教义等。
3. 秦朝的兵马俑和地下宫殿:了解秦朝兵马俑和地下宫殿的发现、特点和意义。
4. 汉朝的建立:了解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斗以及汉朝的建立过程,了解刘邦在政治上
的一些改革措施。
5. 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了解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的实施以及推动经
济发展的一些政策,了解汉朝的文化成就,如《诗经》的整理和传播、汉字的发展等。
6. 西汉的衰亡:了解汉朝中后期的一些内外因素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亡,如宦官干政、外族侵扰等。
7. 东汉的建立和三国时期:了解东汉的建立以及黄巾起义的发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
治格局和主要三国势力的特点。
8. 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了解他们的生平和才能。
9. 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了解三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如赤壁之战、建安
七子之间的政治斗争等。
10. 三国时期的文化和文学: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和文学成就,如《三国演义》的创作、三国时期的历史书籍等。
这些是高二下册历史必修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考点,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一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积极有为 (1)条件①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
③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1.提出: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
③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史料一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②。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③。
——《汉书·董仲舒传》[解读]①②体现了董仲舒的主张。
③体现了董仲舒提出相关主张的目的。
[思考]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思想:“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史料二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④……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⑤。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解读]④⑤体现了董仲舒思想的消极影响。
[思考]史料中“都与之直接相关”的“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冯天瑜这样评价?【提示】“之”:指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中的“三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高二历史必修三是中国历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思潮革命。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高二历史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分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变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出路、近代中国的西化与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觉醒与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变局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与变局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
在政治方面,清朝统治的软弱无能使得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势力兴起,社会秩序日益动荡不安。
经济方面,封建经济体制的固化使得中国无法适应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国家财政困难,农民生活困苦。
社会方面,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使得社会矛盾不断积累,人民群众对封建社会的不满逐渐升温。
二、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出路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的爆发,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虚弱,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开始了自我觉醒和探索,探索中国乃至亚洲民族独立和振兴的出路。
三、近代中国的西化与民主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吸收。
这一过程被称为中国的西化运动,包括洋务运动和“自强求富”运动。
中国的西化运动为民主革命创造了条件,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旨在消灭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腐朽,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富强的新中国。
四、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觉醒与斗争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觉醒与斗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各种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如洋务派、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不同的阶级和社会群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要求和诉求。
这些觉醒与斗争的过程,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积累了力量。
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日之家可 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C )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 ②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另外孟子还提出了什么主张?
孟子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 ③伦理观:人性本善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 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2)特点:
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墨翟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思想主张:非攻
尚贤
尚同
节用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如何理解道、儒、法、墨各家学派的阶级属性 及核心主张?
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单元学习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
翻车
-
筒车
-
高转筒车
-
风力水车
重点阐释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 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 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 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典例分析 (2018·课标全国Ⅰ)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 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而且对“捉到人”给予“赏钱”,可见官府重视商税收入,A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反映江南商业环境恶劣,C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农本商末观念也没有体现,B、D两
项排除。
解析 答案
解题规范 答案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解读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考查学生通过思维分析,在某一史实基础上或者在 某一历史现象基础上,能表明或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得出某一历史结论 的能力;说明论证是选择题的最高考查形式,与材料题中探讨问题的能 力难度相当;题干往往是历史现象,题肢是某一道理或观点,要求考生 通过“现象”说明“正确的观点”。
不利于资本主
防范外来殖
严格限制
闭
的;其次,清
义萌芽的成长,
不
封建社会 民势力,以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4.有人研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后,总结了以下内容, 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A [A 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 项是儒家的德治思想,C 项是法家 的严刑酷法思想,D 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选 A 项。]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 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辑学 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他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 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
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
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老子
C [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知该人物注重
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 三项都注重民众的利益,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 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建立了最早的封建国家制度。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主,国王统治全国,下设诸侯,实行分封制。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但在商朝时期,封建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世袭制,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经济发展。
夏朝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产业,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商朝时期,农业继续是经济的主要产业,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繁荣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周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最后,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
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萌芽。
商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朝时期的青铜器和礼乐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总的来说,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一语文必修三历史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在高一语文课程中,必修三是一门让同学们了解历史的课程。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三中的几个重要历史知识点,包括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朝的高度发展以及唐朝的繁荣时期。
第一个知识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
在他的领导下,秦国终于战胜了其他六个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比如推行的一夫一妻制,统一文字,修筑了长城等。
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汉朝的高度发展。
刘邦建立汉朝后,中国进入了长达四百多年的稳定时期。
在汉朝的统治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著名的马鞍的发明以及瓷器、纸张的广泛使用等都是在汉朝时期取得的重要成就。
汉朝还进行了多次与西域的交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我们来看看唐朝的繁荣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和科技发展得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朝大力发展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家和艺术家,如白居易、王维、李白等。
同时,在农业和商业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许多新的作物和手工业品种的引进使得唐朝的经济更加繁荣。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同时,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比如,在了解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因为内斗而不断削弱,因此在面临外敌时容易被侵略。
这告诉我们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又比如,在了解唐朝的繁荣时期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和平时期的紧密联系。
这启示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只有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高一语文必修三的历史知识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不仅能够获取历史知识,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自己的发展和未来做出更好的规划。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பைடு நூலகம்(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必修3第一、二单元的分析与解读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韩非子的学派及思想主张;知道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明清时期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2.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其影响;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3.掌握“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4.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认识其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要点解读】1.知识整合: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它学派的积极合理部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儒学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程朱理学”是两宋时期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明代陆九渊、王阳明又将其发展到新阶段。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和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重难透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的不同学派及各种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它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等一系列因素变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得到发展;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文化上:“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各家学派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白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之基础;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以史为鉴,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易错辨析:注意孔子思想主张与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区别。
孔子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以维护奴隶主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其目的是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
三者在探究人性方面有不同的认识,孔子提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本善”,而荀子则提出“人之性恶”的观点。
注意理学与心学的区别。
理学认为事物的本原是外在的“理”,而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掌握“理”,而心学认为通过内心反省可以得到天理。
【学法指导】①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儒家思想。
②学生通过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史实,学会构建基本知识结构和体系。
如:创立—春秋,发展—战国,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新阶段—宋明,变化—明清。
【梯度练习】:A 组选择题:1.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墨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2.儒家思想开始逐渐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一时期A.春秋B.战国C.西汉D.宋朝3.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程颢B.程颐C.朱熹D.陆九渊4.明确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5.主张学以致用,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的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B 组一.选择题:6.如果你生活在西汉时期,有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是A.听孔子讲学B.在太学里学习“五经”C.在书院里听“二程”兄弟讲授理学D.接受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7.“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随子”这是封建社会里束缚女性自由的纲常信条,对此持明确反对态度的人物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二、材料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难以立足)。
——《论语》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问:①三则材料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②据材料一分析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是什么?③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哪一观点?④据材料三分析荀子思想的意义?C 组一.选择题:9.右面有一幅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人物肖像画,画中人物表情严肃冷酷给人一种威慑感,这位人物对应的思想派别最有可能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0.下列哪一思想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 “存天理,灭人欲”D. “天下为主,君为客”二.探究题: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儒、法两大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战国时期儒、法两大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2)秦始皇统一中国过程中哪一学派受到重用?为什么?(3)西汉时期儒家学派能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态度?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知道“文学三杰”;掌握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了解法国、德意志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掌握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3.掌握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认识启蒙运动的核心和意义。
【要点解读】1.知识整合: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自古希腊罗马以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兴起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其基本线索为:奠定基础——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发展——欧洲启蒙运动。
2.重难点分析:(1)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后欧洲形成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各派,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除了精神枷锁;在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传播与发展。
(2)文艺复兴运动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
从社会根源看: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发生在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为了扩大政治权力,维护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一次反对封建神学世界观的思想变革。
从历史根源看: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在意大利保留最多,意大利人更熟悉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因此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也决定了它最早发生文艺复兴运动。
3.易错辨析:注意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核心的不同。
前者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学,后者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公开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同时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学法指导】:①明确各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掌握人文主义奠基、兴起、发展及其所对应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注意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梯度练习】A 组选择题1.“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古希腊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泰勒斯B.普罗泰格拉C.苏格拉底D.柏拉图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是指A.拉斐尔、但丁、彼特拉克B.达芬奇、但丁、薄伽丘C.但丁、莎士比亚、彼特拉克D.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3.下列人物与其思想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A.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B.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C.孟德斯鸠—“三权分立”D.康德—“社会契约说”4.启蒙运动的核心是A.人文主义B.理性主义C.蒙昧主义D.现实主义5.下列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A.薄伽丘B.但丁C.莎士比亚D.彼特拉克B 组一、选择题:6.下列启蒙思想家中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的(B)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康德7.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B)A.新兴资产阶级形成B.资本主义萌芽C.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D.思想家们的努力二、材料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材料二:“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防止腐败和集权”——孟德斯鸠材料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请回答:(1)根据三则材料,概括三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2)孟德斯鸠的学说有何意义?对后来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三位思想家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请问他们发起这场启蒙运动有何重要历史意义?C 组一、选择题:9.右图是拉斐尔所画圣母像,他笔下的圣母充满人性和母爱,该图体现了当时A.蒙昧主义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C.理性主义思想D.浪漫主义思想10.“每一个基督徒,即使不购买赎罪券,但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同样可以得到救赎。
”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A.《圣经》B.《神曲》C. “九十五条论纲”D.《十日谈》二.探究题:11.14—17时期欧洲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据此回答:①这场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是什么?②这一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这一思想的?③有人认为这场运动实际是单纯意义上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