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3.3大气环境课堂互动与探究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 合作与讨论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 合作与讨论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合作与讨论湘教版必修1 1.观测大气我们要观测大气,不仅仅是因为大气在过去和现在都曾经给过我们某些恩惠,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大气。

探测大气的性质.了解它们的活动规律,对于我们把握各种天气现象,从事工农业生产活动,起着一种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探测大气的变化。

还能预测未来的气候变迁。

观测大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常规观测,二是特殊观测。

常规观测是指气象站每天在规定时间内,按一定程序对规定内容的观测。

特殊观测则不然,它与常规观测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观测内容和空间范围上的不同。

一方面,特殊观测所观测的是那些目前变化较大,并可能对未来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酸雨、气溶胶粒子等,它们均属于大气化学观测的范畴。

另一方面,特殊观测主要把观测范围定位在地面以上1000米以内,即所谓的边界层观测。

我们之所以如此定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大气的边界层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特殊观测,是适应新形势需要产生的一种新的大气观测方式,它在未来大气探索中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目前我国天气预报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主要的依据依然来自常规观测。

因此,我们既要加大特殊观测的力度,增加一些新型的观测项目,同时,还要关注常规观测的发展,使两种观测互为弥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阅读提示:结合你学过的知识,思考:(1)特殊观测所观测的那些目前变化较大的内容。

可能对未来气候产生哪些重大影响?(2)为什么说大气的边界层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2.金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97%以上,低层可达99%,根据大气热力作用原理推测,金星表面温度应较高还是较低?科研所得数据达465~485℃,可以使铅熔化,且基本上没有地区、季节、昼夜的区别(距太阳最近的水星白天固体表面温度为350℃,夜晚—l70℃)。

有人针对地球上二氧化碳增多的现状发生疑问:明天的地球会像今天的金星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简述理由。

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3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3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2.3大气环境3学习目标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位置,季节移动方向,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名称与位置和风向。

2.了解气压带成因、季风成因。

3.理解气压带、风带和气压中心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4.理解并用语言描述季风形成的原因,能够用本节知识推断各地气候特点。

情景导入: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为什么风向还不同呢?这是什么原因,学习完本节知识,你就会明白……学习任务:(一)知识梳理(列出该部分提纲)(二)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中找到答案,划在书上。

(根据阅读材料和课本回答)普通班1.什么是热力因素?2.哪个气压带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3.并说出气压带的形成过程?4.说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过程?5.说出低纬环流和信风带的形成过程?6.看三圈环流图和风带示意图:全球有哪几个气压带?哪几个风带?分别在什么纬度范围?7.全球气压带风带是如何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8.什么是季风环流?9.典型的季风环流在什么地方?10.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实验班1.填出气压带和风带名称,画出风向和纬线表示夏季气压带风带分布,简要解释其形成依据。

2.画出冬季三圈环流的剖面图3.描述东亚季风环流和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

自我检测普通班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三圈环流模式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得出的,这些假设条件是:地表形态均一,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有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1.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A. 带(热力因素)(1)①低纬环流(0°~30°)a、b.信风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因素)B.副热带高气压带c. 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因素)C.副极地低气压带d. 带D.极地高气压带( 因素)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原因:随____________的移动而移动。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1
5.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制定一份个人行迹工整、表述清楚。
2.提交作业时,请附上课堂笔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作业完成后,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彼此的认识和技能。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1.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及各层对地球环境的意义。
2.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解释大气对地表温度的调节机制。
3.分析大气污染的种类、成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煤炭燃烧等,以及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讲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如清洁能源推广、减排政策、植树造林等。
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大气环境的知识?”“大气污染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大气层结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知识点。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大气环境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或网络资源,查找我国某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制作一份关于该城市大气环境状况的报告,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物浓度、主要污染源等,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4.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设计5道填空题、3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涵盖大气层结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知识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大气层的结构及各层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及其对地表温度调节机制的理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3《大气环境》教案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3《大气环境》教案2

大气的运动一、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Ⅰ、Ⅱ提问:这两幅图分别表示风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Ⅰ:夏天的夜晚,人们来到河边散步,感受到阵阵凉风的吹拂,心情非常舒畅。

Ⅱ:狂风刮断了电线、毁坏了房屋、庄稼,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那么,这些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运动的规律又如何呢?这就是本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学讨论出示自学提纲投影片Ⅲ1.什么叫热力环流?它是怎样形成的?2.什么叫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有何关系?风速又将怎样变化?4.北半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将怎样偏转?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有何关系?5.近地面附近的风与等压线关系如何?6.为什么说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要求学生根据以上提纲看书思考,勾划重点,相互讨论,并将疑难问题记下来。

三、精讲释疑第一部分:热力环流1.出示投影片Ⅳ1如果A、B两地温度相等,那么,这两个气柱内大气的密度、质量如何?(相等)这样,在同一水平面上会不会产生大气的运动?(不会)2.出示投影片Ⅳ2如果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而附近B地空气相对较冷,这时,A、B两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产生怎样的运动?(A地空气上升,B地空气下沉)那么A、B两地上空的空气密度发生了什么变化?(A地上空密度增大,B地上空密度减少)气压有何变化?(A地上空气压升高,B地上空气压降低)3.出示投影片Ⅳ3我们知道,空气的流动与水的流动有相似之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气流呢?(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如投影图所示,气流从A地上空流向B地上空。

那么A、B两地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气流方向又怎样呢?(A地气压低,B地气压高,气流从B地流向A地)应该注意的是,就同一地方而言,近地面的气压总比其高空的气压要高,例如,A地近地面气压比其高空气压是否要低呢?(不是,A地近地面气压比其高空要高)为什么?(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比其高空大),那么,图上标A地近地面气压低是什么含义?(指相对同一水平面上的B地而言的)。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1)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1)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3节大气环流设计理念:遵循新课程学习生活中地理的理念,案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通过对理论、实践的学习、分析,最后达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热力环流的因果关系,理解等压面的变化,运用热力环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情境,绘图,合作探究原因,从而理清因果关系、理解等压面的变化;运用热力环流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用地理的视角观察、解释生活,传递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运用热力环流分析实际案例。

教学方法:图示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教材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用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引出气压、等压面,为后续学习铺垫。

引出本课课题: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1、理清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分四步帮助学生理清过程,归纳提炼。

第一步:通过模拟实验的观察,画出热力环流,建立热力环流的初步印象。

第二步:分析大气垂直运动的成因。

由于难度小,学生自己回答即可。

第三步: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由于涉及近地面和高空气压形成的先后顺序,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难点。

故先让学生看书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学生到黑板上说,生点评,师点评总结,指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第四步:通过PPT演示,帮助学生捋顺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2、分析等压面的凹凸变化。

用PPT演示地表冷热均匀和不均时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特点,总结等压面变化的特点。

过渡:以上是我们根据模拟实验得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其实热力环流现象在生活中真实而广泛地存在,比如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洋和陆地之间白天和夜晚的热力环流不一样。

请以小组为单位,在白纸上画出海洋和陆地之间白天和夜晚的热力环流,并分析成因。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教学案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2课时 风的形成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班级 姓名 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理解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掌握实际气压分布图中风向的画法。

2.学会汇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重点难点】理解风的受力情况,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大气的基本情况,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常识,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二、基础知识感知(一)大气的水平运动1.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 向低压,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 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2.高空风向:高空大气在________力和________力的共同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

3.近地面风向: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1)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度间的⑤________和⑥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成:a ⑦________、b ⑧________、c ⑨________。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A ⑩____________、B ⑪________________、C ⑫________________、D ⑬____________。

E ⑭ 带,风向为⑮ 风。

风带: F ⑯ 带,风向为⑰ 风。

G⑱带,风向为⑲风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⑳________而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新课程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设计三道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

学生通过从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上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探究在闭合的气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又通过问题讨论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面的形成,进而在简易天气形势图上整合已学知识,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

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学会阅读简易天气形势图,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有关示意图(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分析天气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心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3、利用多媒体丰富精美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五、教学重点1、掌握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2、认识锋面气旋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1、气旋,反气旋的气流状况;2、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的成因。

七、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2、分组讨论作图法3、问题探究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八、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播放录像】在熟悉的乐曲中师生一起收看一段央视的昨晚天气预报录像。

【引入新课】气象预报员为什么能推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气压系统与天气,在最后也请同学们来当一回气象预报员。

2.3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2.3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图片,引发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构成,阐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环境的变化。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天气系统案例,如台风、寒潮等,使学生了解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大气环境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强调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科普活动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遭受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寒潮等,引发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提出问题:“这些气象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与我们的天气系统有什么关系?”
2.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通过对天气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保持冷静、理智的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大气环境与天气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湘教版 必修1

大气环境(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2)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 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3)教学目标• 说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 说明南半球气压带纬向分布较北半球明显的原因;• 举例说明冬夏海陆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说出什么是季风环流,说明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说出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4)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二、知识结构(见上节)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板书)【学生思考】请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回答课本P52——活动1。

【教师归纳】南北纬10°~20°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接地带。

高中地理 第二章 2.3 大气环境教案2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2.3 大气环境教案2 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大气环境学时:1学时课型:新授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位于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通过热力环流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常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这一节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空间想象能力较为贫乏;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对于知识的跨学科应用存在困难;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缺乏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

针对学生以上特点,应采取多媒体、板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三、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⑵、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分析地理过程的能力;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的形成过程五、重难点的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3公开课教案-《大气环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3公开课教案-《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汕头市金山中学地理组方城)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标准》原文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从字面上,这一内容标准的表述与本节课《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应用》关系不大,但其实不然,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相关知识设计三圈环流,而热力环流正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之一。

因此,学习“热力环流”是达成此具体内容标准的基础。

只有学习了“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和风向的改变”这两部分知识,学生才能理解三圈环流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也才能探究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就知识类型而言,本节课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过程”类知识,目的在于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就人地关系的课程主题而言,本节课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是物质的、运动的、相互联系的”等环境观思想。

3、就教材的地位而言,本节课为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负责的大气环流系统奠定了基础,承接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图“热力环流的形成”,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通过观察“切洋葱点蜡烛不辣眼睛”的实验,结合气压、等压面的相关知识,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通过探究“巧切洋葱的原理”、“蔬菜大棚中蔬菜口感差异的奥秘”、“白天登山时着装的奥秘”等案例,归纳总结热力环流对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分析生活现象中的地理原理,利用原理解决问题;2、通过实验猜想,实验探究,实验结论迁移运用,熟悉地理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流程,加强地理实践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导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体验地理学习的乐趣,增强对地理学科的情感;2、初步认识到地理环境是物质的、运动的、相互联系的。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二)教学难点地表受热不均时,等压面的绘制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问题解决教学法:通过解决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逐步分析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高中地理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一)一、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标准解读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

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

地理学案:2.3 大气环境(1)(湘教版必修1)

地理学案:2.3 大气环境(1)(湘教版必修1)

地理学案:2.3 大气环境(1)(湘教版必修1)新邵五中高一地理导学案编制时间:2021-10-29 编制人:贺水清审核人:陈健审批人:刘静2.3 大气环境(1)姓名: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知识要点:知识点一: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主学习】1、大气组成低层大气的组成:、、。

2、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度范围气温垂直变化空气运动特天气状点况与人类关系与人类关系最为以运随高度增加而,动为主对流层顶至50~以运随高度增加而, 55千米动为主能见度好,大气平稳,利于高层大平流层顶至气 2000~3000千米存在层,可反射电磁波,对无线通讯有重要作用【合作探究】3、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知识点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自主学习】第1页(共4页)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于成功新邵五中高一地理导学案编制时间:2021-10-29 编制人:贺水清审核人:陈健审批人:刘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性。

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吸收红外线;反射性。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地面新雪的反射最强。

散射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天空呈现蔚蓝色。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合作探究】1、请描述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2、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3、云层在白天和夜晚对气温有何不同影响第2页(共4页)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于成功新邵五中高一地理导学案编制时间:2021-10-29 编制人:贺水清审核人:陈健审批人:刘静【基础过关】一、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境知识点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点拨:(1)由于锋面两侧的气团性质完全不同,所以锋面不可能与地面完全垂直或平行。

锋面是一个倾斜的过渡地带,它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2)冷气团始终在锋面下方,雨区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3)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的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雨,当锋面上面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雨。

【例1】读北半球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1)两图中受暖气团控制的点是( )
A.④、a、c B.③、a、d
C.①、c、d D.①、b、c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②地气温最高
B.乙图中城市盛行上升气流
C.甲图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
D.乙图中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
[解析]图中甲为冷锋天气,乙为锋面气旋,所以①、④、c、d为暖气团控制;冷锋一般形成阵性降水。

[答案](1)C
(2)B
知识点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分析
右手定则”(如下图)。

(1)如图(a)所示,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2)如图(b)所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余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例2】下图为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是__________气压中心,B地是__________气压中心。

(2)就气流系统而言,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3)在图中标出C地的风向。

(4)A地和B地对比,此时日较差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等压线图的判读,根据数值,很容易知道高、低气压中心。

从而也就知道其气流状况了。

气旋多阴雨天气,反气旋空气下沉,多晴天,晴天日较差大,阴天日较差较小。

[答案](1)低高
(2)气旋反气旋
(3)略
(4)B
知识点三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我们知道,台风是由热带洋面上生成的热带气旋发展而成的,由于海面物理性质均一,就气压分布而言是比较均匀的,且比较规则,这样气流在运动时就会顺着一个方向旋转,在上升的过程中产生大量降水。

在地面上形成的低气压受陆地物理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其气压中心分布并不十分均匀和规则(如图)。

这样在气压中心就存在槽线(中间气压低,两边气压高的地方),在槽线两侧必然出现风向并不一致的情况,如A点吹偏北风,而B点吹西南风。

又因A、B点纬度不同,受控制的气团不一样,A点纬度高,气温低,受冷气团控制;B点纬度低,气温高,受暖气团控制。

因此,控制B点的暖气团和控制A点的冷气团之间就存在着交界面,即锋面。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锋面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所以锋①是冷锋。

同理,我们可分析图中另一槽线附近形成的锋②为暖锋。

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①处总形成冷锋,②处总形成暖锋,只是运动方向不同。

北半球逆时针运动,南半球顺时针运动。

【例3】下图中P1、P2、P3表示三条数值不等的等压线,箭头表示A处的风向,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南或北)半球________(高空或近地面)的天气系统。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中,受冷气团控制的是________,受暖气团控制的是________。

(3)甲地的风向为______风,丙地的风向为______风。

(4)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发生降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图是典型的锋面气旋示意图。

根据A处的风向可判断第(1)题,根据锋线的图例可判断锋面性质和冷暖气团,根据“冷、暖锋的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可判断雨区。

[答案](1)北近地面风向偏右(或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属北半球;在摩擦力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有交角,近地面比较显著
(2)甲、丁乙、丙
(3)偏北偏南
(4)甲、丁
活动参与
一、课本第55—56页活动
1.
2.冷锋降水多在锋后,暖锋降水多在锋前。

3.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使锋面在同一地点较长时间地停留,造成长时间的降水天气。

如梅雨天气,就是由于江淮准静止锋造成,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长达一个月左右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二、课本第57页活动
1.
针方向流动。

三、课本第58页活动 1.(1)A 、D B 、C
(2)A 地吹西北风,C 地吹西南风 (3)A 地和D 地
(4)未来一段时间B 地将要经历冷锋过境天气,出现阴雨、大风、降温天气;D 地将经历暖锋过境天气,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