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功能反应
生物防治的种类
生物防治的种类
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
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
利用微生物防治
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1号防治天牛(线虫)。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
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
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
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
耕作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不育昆虫防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γ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
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消灭了羊旋皮蝇。
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昆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
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谢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类健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松突圆蚧及其天敌花角蚜小蜂对极端温度的耐受性的开题报告
松突圆蚧及其天敌花角蚜小蜂对极端温度的耐受性的开题报告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温度事件越来越频繁,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将探索松突圆蚧及其天敌花角蚜小蜂在不同温度下的生存力和生物学特性,以了解它们对温度的耐受性。
通过暴露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将测定其生存力、体重和产卵情况,并分析结果以确定其最适合生存和繁殖的温度范围。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这些昆虫对不同类型温度的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极端温度,生存力,生物学特性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尽管许多研究关注了气温升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但极端气温条件同样对生命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力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松突圆蚧(Matsucoccus pini)和花角蚜小蜂(Aphelinus mali)是两种重要的昆虫,对林业和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这些生物群体在极端温度下的耐受性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
研究目标:该研究旨在研究松突圆蚧和花角蚜小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存力和生物学特性,以探究它们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存和繁殖的最适范围,以及它们应对不同温度的能力和策略。
实验设计:实验将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包括控制组(20°C)、高温组(30°C)和低温组(10°C),并暴露在这些条件下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将测定不同组的生存力、体重和产卵情况,并分析数据以确定其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和生物学特性。
其次,我们将探索这些昆虫对不同类型温度的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
实验将使用随机分配的组进行,每组包含五只昆虫。
实验组将被置于以下四种类型的条件下:恒定高温(30°C)、恒定低温(10°C)、交替高低温(30°C/10°C)和交替低高温(10°C/30°C)。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农林技术◎吴迪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一、林业有害生物产生原因以及危害分析1.林业有害生物寄主。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破坏严重。
我国当前林业资源人均占有率逐渐下降,植被覆盖面积也逐渐缩小,导致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积极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来缓解土地沙漠化问题,但是也给有害生物提供了一定的生存条件。
一直以来,我国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由于树木生长缓慢,人工林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收益,导致当前幼年时期的树木比例越来越大,缺少成熟的树木来抵御有害生物的入侵。
人工造林的种植通常会选择一种或几种成活率高并且经济收益高的树种进行大面积种植,由于我国生态环境比较差,出现有害生物时植被抵御能力较差,进而导致有害生物迅速繁殖,直接危害植被甚至树木生长。
2.林业有害生物监督管理不足。
在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对于有害生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疏漏,在有害生物出现时不能及时发现,导致有害生物危害加剧。
不仅如此,我国林业资源开采过度,导致森林对于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直线下降。
而林业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对于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预测能力下降,不能及时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也缺少根本性的防范作用。
总的来说还是因为对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林业资源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效果不佳。
3.农药过量使用。
一直以来,人们的固有思想是在出现虫害时利用农药来消除虫害,正是这样的思想观念导致农药过量使用,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制约天敌的能力也逐渐消减,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使虫害发展趋势直线上升。
大量的使用农药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而且会行成恶性循环,到了林场中的部分菌类含有微量或少量的农药,人类食用之后对人体造成伤害。
另一角度来说,农药过量使用将直接影响土壤环境,导致原本肥沃的土壤资源无法生长出健硕的树木,进而影响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分析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逐渐摒弃传统防治技术中存在的弊端与特点,开始应用和推广各项新技术,实现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目标,提升我国林业产业生产效率,推进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发展。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
【 关键词 】用小蜂 、治蚧 虫
前 言
1 9 9 5年我县南边小正镇松林 首次发 现松 突圆蚧,据调查其分布 面积 2 2万亩,发生 面积 1 5万亩,9 6年扩展 到梅坑 等地 共 4 8 . 7 3万 亩 ,发 生 面 积 2 2 . 4万 亩 。当年 4月在 省 森 防站 的 组 织 下 ,应 用 花 角 蚜小蜂防治,成效明显,有 效控制 了虫情 的扩展和蔓延 。9 7年新扩 散3 . 2万亩,比 9 6年减少 4 . 2万亩,9 8年新发生 4 . 2万亩 ,仅增 加 l万 亩 。 免 受 了 更 严 重 的 损 失 。 如 不及 时 放 蜂 防 治 , 3 ~ 5年 内全 县松 林将 被危害致死 ,并迅速 向内地松林蔓延 ,危害更大。 1松突 圆蚧 的危害 主要受害 的马尾松 ,从 幼林至成林均可受害 ,以致成 片枯死。 受害林份 年生长量平均每亩减少 0 . 1 8立方米,松脂每亩减产 6 O公 斤,危 害严重的林份 3 ~5年时 间可成片枯死 。 松突圆蚧寄生部位 以松 树老叶梢基部为主 ,次为嫩 梢中下部及 新鲜球 果果鳞 。通常春季孵化若 虫,大部分转移到上年秋 梢的叶鞘 内固定。7月后孵化若是 则向当年春梢 内取食汁液 ,每束针 叶梢里 少则 几只,多则几十 只上 百只,群栖吸食针叶基部液汁 ,使针 叶枯 黄 ,嫩 梢曲卷 ,停止抽梢和 生长,最后全株干枯死亡 ,失 去经济损 失价 值 。 2 松 突 圆蚧 的外 形 与特 征 初孵若 是卵圆形 ,淡黄色 ,长 0 . 2 ~O . 3毫米 ,具触角 、足等器 官 ,能 在 1 0厘 米 内爬 行 活动 。 1 龄 若 是 寻找 到 寄 主 部 位 后 , 即将 口 针插入针 叶内取食并固定下来 ,在 5 ~1 9小时后开始泌腊 ,2 0  ̄3 2 小时盖住全 身,经 1 ~2天腊 衣增厚变 白,成 为圆形蚧壳。2龄若 是 性分化后 ,雌若虫体型增大 ,雄若虫变长卵形 ,壳 点突出偏 于一端 , 雄成虫 介壳可见明显 的附肢 ,可见 翅。雌成虫介壳梨形壳 点稍偏 于 端 ,可分 辨 2龄和 2龄的皮脱 。 3松 突圆蚧成虫的 生活 习性 雌性 2龄若虫脱皮羽化为雌虫 ,与雄性交尾受精后孕 卵,介 壳 变厚 ,并出现在波 浪皱纹。雌性产卵期 3 3  ̄8 0 天,多则 1 0 0天。 年产 卵 6 O个左 右,一年发生 5代 ,第 5 代 ( 越冬代 )和第 一代为 多,世代重 叠。雄蛹发育 3 ~5天 脱皮 羽化为雄虫 ,一般在介 壳内 蛰伏 1 ~3天 ,适 当时机 再爬出介壳寻找雌蚧交尾 ,数小时 内死亡 。 雌 雄 比例 1 . 5 :1 ~2 :l 。 4 影 响 林 间 蚧 虫 种 群 数 量 消 长 主 要 因素 4 . 1 气 候 主要 是气温、湿度 、降雨量和风 ,其中气温是主要 因子 ,1 8 ~ 2 3度 ( 摄氏 )时,最适于蚧虫种群发展 ,大于 2 3度或小于 1 8度 时, 都会导致死 亡率增 大 。降雨量愈大 ,种群 相应减少。和缓 的风和上 升气流直接传播扩 散初孵的爬行若 虫,而 强风、台风则显著对种群 产生不得影响 。 4 . 2郁 闭度 林分过密有利蚧 虫种群 发展 。郁闭度 0 . 7和 0 . 9的林份 ,平均 每束针叶活虫数 1 . 3 2只和 2 . 8只。林份 间伐 、修枝对虫情大发生有 定抑制作用 ,郁 闭度 0 . 5 ~0 . 6为宜。 4 . 3松树养分关系 3 、4月份松树 春梢期,生长江旺盛,营养供给充分,气温适宜, 因而蚧 虫种群数量大幅增 长,受害时间长 ,松树生长衰 弱或濒 于枯
长角异鞭蚜小蜂寄生杨圆蚧的研究
具有吻合性的研究, 说明了存在利用该寄生蜂防治扬圆蚧的可能性
关键 词 : 角异鞭 蚜小蜂 ; 圆蚧 ; 长 扬 发生期
A c e o s o g ons p r t in udapdou p.XA ag j zo oet etM ngmet rh n mu n i ri aaiz g Q a rsi l s / I. Fn 【 i h u Frs Ps aae n l c si i s 0 n
寄主发育进度
小 蜂羽 化进 度
ki 属 膜翅 目 H m np r小 蜂 总 科 C a io e 蚜 a) a y eota e hldi a c d
小蜂 科 A hl i e异鞭蚜 小 蜂属 4 , ∞ 。该 小 p end i a
..
图 1 长角异鞭蚜 小蜂 与榜圃蚧发育进度比较
收 稿 日期 :0 1 0一1 20 —1 0 作 者简 : 肖故 (90一】 、 龙 江 伊 春 凡, 程 师 , 事 森 林 I7 女 黑 工 从
维普资讯
F rs e tml sas Ap 2 0 V 1 2 N oe tP s ( Die e 1 r 02 o.1 o2
.
长 角 异 鞭蚜 小蜂 寄 生杨 圆蚧 的研 究
肖 放。娄 ,
瞧哇 站 . 辽 丹 东 I8J 1 1 f
行。寄主发育的各个虫期为小蜂的生长发育提供 了 物质 保证 , 特别 是 小蜂 产 卵与 寄 主 1 固定 若 虫发 龄 生期 非 常一致 , 而提 高了寄生 率 。作 者 于 19 从 92和
19 93年的 6~ 7月 , 大 庆市 林 业 局 红旗 林 场 , 小 在 对 蜂 羽化进度 和 寄 主 1龄 固定 若 虫 发 育 进 度 进 行 观 察 , 果见表 1表 2和图 1 由图 1 结 、 。 可见 , 小蜂 羽化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防治
引起枝 针枯黄 、 落 , 梢变 短 、 黄 , 至导 致整 株枯 死 ¨-] 0 1年 9—1 , 州 市南 安 、 江 、 脱 新 变 甚 2。20 0月 泉 洛 泉 港、 惠安 、 安溪 、 丰泽 、 城 、 江 、 鲤 晋 石狮 等 9个县 ( 、 ) 市 区 发生 松 突 圆蚧危 害 , 面积 达 31 .7万 h 。 m 。松 突圆
1 泉州市应用花角蚜小蜂 防治松突圆蚧的基本情况
11 花 角蚜 小蜂的 引进 与定殖 .
花角蚜小 蜂 ( ocb sau a ahkw ) 产于 日本 , 日本冲绳琉 球松上 松突 圆蚧 重要 的寄生性天 Ccoi zm i ciaa 原 u T 是 敌, 主要寄生在 松针叶鞘 内的松 突圆蚧雌蚧 体 内 , 年发 生 9—1 1 0代 】 。花角 蚜小蜂 寄 生性能 高 、 寄主专
A s at T i ppr ekwt e i cn o t h o g f e i r s t ohl b t c: hs ae a i t o ot le n l yo mb l ip y p i 蜘 r d h h b - r c o H e ea i s a
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
A h咖 s. p y p 等本土寄生蜂 已逐步成为优势种 , 在林 间形成 一定 的 自然 种 群规 模 , 部 地 区 的 自然 寄 生 局
率 友 恩 蚜 小. 达 到 3. % , 金 蚜 小 蜂 达 到 蜂 33 黄 2 .% , 5 3 表现 出对 松 突 圆蚧 的较 好 局 部 控 制 效 果 。 20 04年开 展 防治试 验 以来 , 已在 广 东松 突 圆蚧 发生 区广 泛 推 广 应 用 , 目前 的 防 治 面 积 达 到 1. 59万
P te a 琉球 松 P 1cu ni、 .a d 、 .uh es 黑松 P tu b ri 裂 s .h n egi 、
验 - 。近年作者 开展 了本土寄生性天 敌人 工助迁 2 j
和利用 工作 , 查 表 明 , 恩 蚜 小 蜂 和 黄 金 蚜 小 蜂 调 友
Hale Waihona Puke 果沙松 P luaV .m gnt、 勒 比松 P cr .cas a imuiaa 加 r . a- ie b a等 1 种松 树 , 马 尾 松 、 果 沙 松 、 球 松 a 0多 对 裂 琉 的危 害尤其 严重 J 。据 不完 全 统 计 , 自松 突 圆蚧 侵 入至今 , 东省 连 片 枯 死 的松 林 超 过 1 广 5万 h , m 损
Bi c n r lt c ni e g i tHe b re i t s ph l k iwih a i e pa a io d /LI Xu i g, o o t o e h qu sa a ns mie lsapi o ia Ta ag t n tv r st i s y N p n
蜂 的寄 生范 围 , 利 用 室 内繁 殖 的匀 鞭 蚜 小 蜂 E . 并 n cri s. 范 氏 黄 金 蚜 小 蜂 进 行 了 林 间 释 放 试 as p 和 a
松突圆蚧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5松突圆蚧防治技术方案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原产日本的冲绳群岛和先岛群岛(目前国外也分布在这两个岛),国内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广西、广东等省、自治区(台湾、香港、澳门也有分布)。
松突圆蚧广泛危害松属树种,但主要危害马尾松(包括各个龄级的马尾松及幼苗)。
危害形式主要以成虫和雌若虫群栖于较老针叶基部叶鞘内吸取汁液,致使松针受害处变褐、发黑、萎缩或腐烂,继而针叶上部枯黄卷曲或脱落,枝梢萎缩,抽梢短且少,影响松树生长,致使树势衰弱。
松林遭受松突圆蚧危害后,容易继续发生蛀干害虫及其它病害,导致松树死亡。
松突圆蚧在我国广东南部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无明显的越冬期。
为指导各地有效开展防治工作,控制危害,保护森林资源,制定本方案。
一、治理对策坚持治标与治本并举的原则。
根据松突圆蚧的发生特点和危害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天敌昆虫资源,采取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措施,降低虫口密度,控制其危害和扩散蔓延。
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森林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
二、防治规划设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松突圆蚧防治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结合本地松突圆蚧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等因素,将防治区划分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分区治理。
以县为基本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
设计内容应包括作业地点、林分类型、危害情况(危害程度和虫口密度)、防治范围和面积,把防治面积、技术措施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相应的施工作业图、表。
三、虫情监测与预报虫情监测和预报方法参照执行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松突圆蚧监测、预测预报办法》。
(一)虫情分级标准按虫口密度划分为4级虫情。
1级:有虫针束率10%以下;或每针束有雌蚧1头以下。
2级:有虫针束率11—50%;或每针束有雌蚧1—3.9头。
3级:有虫针束率51%以上;或每针束有雌蚧4—6.9头。
4级:有虫针束率100%;或每针束有雌蚧7头以上。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试题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试题一、填空题:每题一分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3、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林木和林木种子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4、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分为一级和二级。
林业有害生物直接危及人类健康、从新传入林业有害生物,以及首次在范围内发生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为一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
一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为二级突发林业生物有害事件。
5、林业生物灾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林业发展、的大敌。
据统计,我国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能造成严重危害的292种类;年均发生面积1.6亿亩,已超过年面积;年致死树木4000万株,等于损失掉年造林面积的%;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880亿元,相当于全国林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
6、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定的检疫对象,划定和保护区,对林木种苗进行检疫。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核心是,基本要求是,根本方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的基本路线。
8、森林经营者应当选用,营造,实行科学育林,提高防御森林病虫害的能力。
发生森林病虫害时,有关部门、森林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及时进行。
发生严重森林病虫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防止蔓延,消除隐患。
9、森林植物检疫是以为依据,通过、和手段,对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采取和限制措施,以防止这些病虫杂草和其它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国家农、林业生产安全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松突圆蚧发生发展规律及主要防治措施初探
松突圆蚧发生发展规律及主要防治措施初探摘要: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一种被列为国际性重大森林植物检疫对象的危险性害虫。
是汕尾市主要森林害虫之一,自1982年传入以后,对我市松林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本文以汕尾市为例,对松突圆蚧发生发展规律和多年来防治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松突圆蚧;生物学特性;生物防治Abstract: loose tu round the pest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is a major international forest is listed as the risk of object of plant quarantine pests. ShanWeiShi is one of the main forest pest, since 1982 was introduced into later, for zhuhai’’s pine caused serious disasters. This paper ShanWeiShi as an example, the pine tu round development rules and pest happened years circumstanc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problems related to discuss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the future reference.Keywords: loose tu round the pes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iological control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属同翅目(Homoptera),盾蚧科(Diaspididae)、突圆蚧属。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成虫的耐热性
第3 9卷 第 5期
—
Z NG igh i HO Jn —u
( unhuFrs DsaeadPs C n o adQ aat eSao f ui rvne unh u Fj n3 20 , hn ) Qj nPoic ,Q azo , u a 6 0 0 C ia e r i i t F a i
p r s od x o e o 3 a a i i s e p s d t 9—4 . ℃ .a d t e mo t i fs mme mae a u t s e d t e t e lw s . t o5 n h ra t o u l y rf l d l e me o b o e t e s h
Ab t a t h e ttlr n e o o c b u z ma d k wa n l z d a d c mp r d i i e e t e s n r u h e p s r o at ca sr c :T e h a e a c fC c o isa u ia u sa ay e n o a e d f r n a o st o g x o u et ri i o n f s h i f l h g e e au e i h t mp rt .T e r s t s o d t a t e e w sa ce sn e d o rai n t ep r s od o ma ea ut o e c e — r h e u s h we t h r a i r a i gt n fmo t t i a a i i f e l d l f m a h s a l h n n r ly h t f sr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雌性生殖系统、寄生习性及幼期发育的研究
寄 生 性 天 敌 之 一 解 剖 花 角 蚜 小 蜂 的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发 现 其 卵 巢 左 右 成 对 . 侧 卵 巢 各 由 3条 卵 巢 管 组 成 ;两 .每 侧 卵 巢 管 端 丝 集 结 在 一 起 形 成 悬 带 ,左 右 两 侧 悬 带 分 离 ,不 形 成 中悬 带 。通 过 电 镜 扫 描 观 察 ,发 现 花 角 蚜 小 蜂
ceooi w r lfu do h vm i r fC au  ̄. h a rpoeso oi si fC au a a erh g olcnc eea on n teo i S o zm T em j rcs f v oio o zm i r saci , l l t o o p tn e n
Abtat C cois z m i alk w ( m n pea A hl ia) i n o te o n n aai is f src ocbu au a T cia a Hy e ot : p ei d e s e f h dmiat r t d o  ̄ r n o p s o
He b r sa pi s p i a a i n h n .T e o a y o mi e l i t o h l T k g i C i a h v r f C a u i o sss f 3 v r l s o e c i e e y a z ma c n it o o ai e n a h sd ,wi h o t te h s p r t d i a n o o e o e m n l i a n .S n i a f h d a s n i a o e c t u a s i e , a d e s l e a a e l me t c mp s d f t r i a f me t e s l t c o e , e s l p r , u i l r p n s n s n i a g l l i l c l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功能反应
寄生物密度 ( + )的关系数学模型: * # "$ , 3 2 # + -% % % /0 1 2
式中: " 为寄生物的攻击率; $ 为寻找消耗时间与其 他寄生物相遇消耗的时间的总和 ( 实验时间) ; /为 寄生物之间的相遇率; 0 1 为每个寄生物一次相遇消 耗的时间; + 为寄生物的密度’ 同样, 将上模型转化 为直线式, 再利用 * 、 + 的值拟合计算 "、 /0 1 的值, 进 而得出方程式’ %" 结果与分析 %# $" 不同恒温对花角蚜小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 由图 % 可以看出,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寄生功能 均符合 3<==>?@ "型功能模型! 花角蚜小蜂寄生数量 在 松突圆蚧密度较低 ( 每皿- * &’ 头) 时, 增长率较
[ $ : C, #9 ] [ 8, #& : #! ] [ !8 ] 蜂 、 金小蜂 、 缨小蜂 和姬蜂总科的 [ ^, !% , $C ] [ #, !@ , #8 ] [ #C , #@ : #^ ] 蚜茧蜂 、 姬蜂 、 茧蜂 等/
;? 引? ? 言 功能反应是捕食者 ( 或寄生者) 在一定时间内 的捕食量 ( 或寄生量) 随猎物 ( 或寄主) 密度变化而 变化的反应
$ % % % 将上式整理成: # ・ % & !" "$ ! $ 设: ( # $ % , ) # &, 则上式可化为直线方程: "$ $
% % %) # ( !" !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 )、 (, 从而得到 " 和 $ & 的
[ $]
’
[ %+ ] !# %# ! 寻找效应 , % ) 采用 3ABBC== 提出的寻找效
防治松突圆蚧的新技术
防治松突圆蚧的新技术摘要:记述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在桂东南发生和危害特点,回顾国内松突圆蚧防治历程,天敌真菌发现、试验和利用推广,证明生防菌是防治松突圆蚧的有效生物制剂,可在松突圆蚧发生区大范围推广,保护松林正常生长。
关键词:松突圆蚧危害生防菌效果应用20世纪80年代初,粤东局部马尾松林,出现了发黄、枯死现象,后来经专家证明,是发生于日本南部的松树针叶害虫松突圆蚧入侵所引起。
20多年来,该虫不断向内陆蔓延扩散,造成灾害频繁出现,引起了林业科研单位、森防治机构和人员的高度重视,经历了漫长的科研和防治过程,投入的人力、财力是森防史上空前的。
直到2006年,才找到真正被林农认可、达到控制害虫作用的并被林区群众接受的生防菌防治方法。
[1]1 松突圆蚧在桂东林区的危害特点2003年春,广西玉林市的容县、北流与广东信宜接壤的马尾松林区发现了松突圆蚧的若虫,虫口较少,只在局部交通便利的松林需要仔细调查才能发现。
虽然大家知道有此虫存在,但未曾有过接触、对该虫尚未重视,也谈不上监督和防治。
2005年夏,北流市扶新镇出现千亩马尾松林枯黄、落叶,死亡从单株发生到簇状、片状出现。
林区内松树针叶长度为正常的1/2~2/3,未能抽新梢或只能抽出短梢。
针叶枯黄、无新鲜感;濒死或死亡株的松脂停止流动,割脂口极少或根本没有松脂溢出,脂农被迫停刀。
将枯萎木砍伐后,可以看到木质部有蓝变情况出现;在尚有绿色的针叶叶鞘,可找到如1/4~1/2粒芝麻大小的灰白或灰褐色扁圆个体,经鉴定为松突圆蚧。
此时松突圆蚧已经大面积入侵玉林并造成灾害。
在玉林市与广东毗邻的林区,马尾松除了人工林外,更多是天然林,由飞籽形成幼、中龄至成熟林混杂,也有松树与其它阔叶树种形成的混交林,或有马尾松孤立木。
在不同类型的林分内,松突圆蚧的传播能力十分惊人,只要有松树,就会有该虫出现,说明利用混交林控制害虫的方式不适用于控制松突圆蚧的危害。
农业昆虫学智慧树知到exam章节答案题库2024年浙江大学
农业昆虫学智慧树知到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浙江大学1.我国引进天敌成功的典型案例有()答案:引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引进澳洲瓢虫、孟氏隐唇瓢虫防治介壳虫###引进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2.昆虫中害虫的比例占()答案:1%左右3.本章的主讲老师是?答案:蒋明星4.作物田周围的植物生境条件越复杂,就越有利于增强天敌昆虫的控害作用。
()答案:对5.水稻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有:释放赤眼蜂;种植诱杀植物;种植蜜源植物增殖天敌等。
答案:对6.我国几种水稻螟虫中,以二化螟的地理分布最广。
()答案:对7.取食水稻的昆虫中,以哪一个目的种类最多?()答案:半翅目8.稻水象甲成虫取食叶片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错9.小菜蛾是一种抗药性很强的害虫。
()答案:对10.我国蔬菜害虫发生的复杂性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害虫种类多;在小农户经营模式下,种植的蔬菜面积、种类、品种、茬口及管理复杂,故害虫发生状况复杂;设施蔬菜面积扩大,使一些害虫的发生规律发生变化;外来入侵种类的到来,使害虫发生更趋于复杂化。
答案:对11.以下方法中对烟粉虱具较好防治效果的有()。
答案:诱虫黄板###防虫网12.番茄黄花曲叶病毒病可以由种子传播。
()答案:错13.当前,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都是间歇性发生和为害的害虫。
()答案:错14.梨小实心虫是常绿果树上最常见的一种害虫。
()答案:错15.果园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多,生境结构复杂,所以它不容易被我们调控。
()答案:错16.国际上第一个成功的传统生物防治案例是在果园完成的。
()答案:对17.斜纹夜蛾寄主范围很广,既可以危害蔬菜,也能危害柑橘、棉花等。
()答案:对18.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是防治黑刺粉虱的一项重要措施。
()答案:对19.茶橙瘿螨和茶叶瘿螨世代重叠现象都很严重。
()答案:对20.以前我们认为的“茶尺蠖”其实是2个不同的近似种。
()答案:对21.茶丽纹象甲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使用白僵菌制剂。
松突圆蚧2种重寄生蜂的记述
松突圆蚧2种重寄生蜂的记述
黄建;王竹红;林庆源
【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4)002
【摘要】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 carnesi(Howard)和双带花角蚜小蜂Ablerus perspeciosus Girault都是介壳虫常见的重寄生蜂种类.但目前发现它们也已经重寄生于日本引进的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其中双带花角蚜小蜂Ablerus perspeciosus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重寄生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本文对这2种重寄生蜂作了形态特征描述,并阐述了它们对松突圆蚧生物防治的影响.
【总页数】5页(P148-152)
【作者】黄建;王竹红;林庆源
【作者单位】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福建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福建,福州3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9.54+5.3
【相关文献】
1.松突圆蚧生防菌不同喷施次数及用量对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 [J], 王莎莎;何锦华;罗世念;彭锋;罗林;黄宝灵;吕成群
2.松突圆蚧本土寄生蜂的研究 [J], 朱健雄
3.应用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效果 [J], 冯莹;谢伟忠;许少嫦;高亿波;方天松;陈瑞屏
4.松突圆蚧与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间关系研究 [J], 陈永革;古德祥
5.松突圆蚧寄生蜂优势种及引进寄生蜂的繁殖利用研究:Ⅰ.寄生蜂种类的… [J], 何国锋;包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释放花角蚜小蜂控制松突圆蚧的试验初报
释放花角蚜小蜂控制松突圆蚧的试验初报
杨雄邦;苏润鸿
【期刊名称】《昆虫天敌》
【年(卷),期】1992(014)004
【摘要】广东省从日本冲绳引入的松突圆蚧花角蚧蚜小蜂(Cocobius azumai 以下简称花角蚜小蜂),1989年已在惠东县建立大面积林间自然种群,对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
我们于1990年从惠东移殖花角蚜小蜂在珠海赤花山定居成功,并先后推广应用此小蜂在防治控制松突圆蚧面积达2100多公顷。
现将此小蜂定居后对松突圆蚧控制效能的观察结果初报如下:【总页数】3页(P166-168)
【作者】杨雄邦;苏润鸿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76.3
【相关文献】
1.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及其稳定作用的评估 [J], 谢国林;潘务耀
2.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 [J], 许少嫦;翁锦泅
3.四种杀虫剂对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毒性试验 [J], 潘务耀
4.蚜小蜂科的分类研究:Ⅰ.短索蚜小蜂属1新种及松突圆蚧异角蚜小蜂... [J], 黄建
5.松突圆蚧与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间关系研究 [J], 陈永革;古德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致死作用
日本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致死作用
橡副珠蜡蚧是一种极具害虫性的昆虫,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为了控制这种害虫,日本在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利用天敌生物进行生物防治。
其中,食蚧蚜小蜂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寄生蜂,可以有效地控制橡副珠蜡蚧的数量。
食蚧蚜小蜂是一种体长约2-3毫米的小型寄生蜂,成年雌蜂会产卵在橡副珠蜡蚧的身上。
产下的幼虫会在橡副珠蜡蚧的内部发育,最终使宿主死亡。
食蚧蚜小蜂的寿命较短,但其繁殖能力强,能够产下大量的幼虫,从而有效地抑制橡副珠蜡蚧的繁殖。
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致死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产下的幼虫进行的。
幼虫吸食宿主的体液,同时还会分泌一种特殊的消化液,进一步破坏宿主的内部结构。
在幼虫发育的过程中,它会不断地吸食宿主的体液和组织,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使得宿主的体质迅速恶化。
最终,幼虫完全吸食宿主的体液后,宿主就会死亡。
食蚧蚜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致死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在控制橡副珠蜡蚧的数量方面。
由于这种寄生蜂能够大量地繁殖,其数量可以快速地增长,从而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抑制害虫的数量。
此外,由于食蚧蚜小蜂只对橡副珠蜡蚧这一害虫有致命作用,所以它对其他昆虫和植物是安全的,不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任何危害。
总之,食蚧蚜小蜂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生物防治天敌,对于控制橡副珠蜡蚧等害虫的繁殖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因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中,利用天敌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的种间竞争关系
( e ao tr f i et ieadC e cl ioyo nsyo dct n ua1 gi l r d K yLbr oyo o sc n hmi o g fMiir f u ao ,F j IA r ut ea a B p id aB l t E i i c u n
松突圆蚧 ( e i rs ptohl Tkg) H mb l i is i aai属同翅 目( o ot a 盾蚧科( i p i e J eea y p a H m p r) e Da i d ) ,是一种危害 sd a 性极大的森林检疫性害虫 - 。20 年,在福建省沿海地区的马尾松林 内发现松 突圆蚧危害并迅速暴 4 01 ]
Ke r s:He b r s y wo d mlel l l sp i e ap t o h l y a;Coc bu z ma ; E c ri mi l i tr p cf o e t n c o is a u i n a s a c a; ne s i c c mp t o a u e i i i
cm eio ew e zm in n mi l, n f r e e t n , erslw s Ⅳ / t= 2 4 22 l 9 . 2 一Jl o p t nbtenC au a dE .a c a adae gnr i s t lt a ld t i a u t 3 a o h e l d .3 N ×( 1 282 7 、 r
一
0 0 1 Ⅳ ) 12 82;d 2 t= 1 846Ⅳ × ( 9 0 16一 Ⅳ —1959 ) 9 0 16 . 2 2 /9 . 2 0 Ⅳ/d . 5 2 3 .7 2 .6 N1/3 .7 .C zm i a eo ete au a s b cm h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引进种天敌, 在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
[ $! : $# ]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但目前对花角蚜小蜂的研 [ %, !! , $# ] 究主要集中于林间应用和基本生物学 / 本文
( #&&%GI!&&C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研究项目 资助项目 ( <&C!&&#& ) 和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 #&&9[$&!@ ) / !!通讯作者/ N>;(+2:\-J(3*] S\(J/ 7=J/ ,3 #&&9>!&>#$ 收稿, #&&@>&@>!9 接受/
[ $ : C, #9 ] [ 8, #& : #! ] [ !8 ] 蜂 、 金小蜂 、 缨小蜂 和姬蜂总科的 [ ^, !% , $C ] [ #, !@ , #8 ] [ #C , #@ : #^ ] 蚜茧蜂 、 姬蜂 、 茧蜂 等/
;? 引? ? 言 功能反应是捕食者 ( 或寄生者) 在一定时间内 的捕食量 ( 或寄生量) 随猎物 ( 或寄主) 密度变化而 变化的反应
[ #$ ]
松突圆蚧 ( !"#$%"&’"($) *$+,(-*.$’) ) 是重大森林 检疫性害虫, 危害严重时, 常造成松树大面积萎蔫、
[ ## ] 死亡 , 严重破坏整个森林生态系统/ 利用寄生性
, 它既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也
[ $$ ] 是生物防治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 / 目前, 国内外
寄生物密度 ( + )的关系数学模型: * # "$ , 3 2 # + -% % % /0 1 2
式中: " 为寄生物的攻击率; $ 为寻找消耗时间与其 他寄生物相遇消耗的时间的总和 ( 实验时间) ; /为 寄生物之间的相遇率; 0 1 为每个寄生物一次相遇消 耗的时间; + 为寄生物的密度’ 同样, 将上模型转化 为直线式, 再利用 * 、 + 的值拟合计算 "、 /0 1 的值, 进 而得出方程式’ %" 结果与分析 %# $" 不同恒温对花角蚜小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 由图 % 可以看出,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寄生功能 均符合 3<==>?@ "型功能模型! 花角蚜小蜂寄生数量 在 松突圆蚧密度较低 ( 每皿- * &’ 头) 时, 增长率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将上式整理成: # ・ % & !" "$ ! $ 设: ( # $ % , ) # &, 则上式可化为直线方程: "$ $
% % %) # ( !" !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 )、 (, 从而得到 " 和 $ & 的
[ $]
’
[ %+ ] !# %# ! 寻找效应 , % ) 采用 3ABBC== 提出的寻找效
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是控制松突圆蚧危害蔓延的有效
[ !! : !# ] 途径之一 / 花 角 蚜 小 蜂( /-00-%$1( )21#)$
关于寄生性天敌的功能反应研究较多, 主要集中于
[ @, !& , !$ ] [ !9 , !^ , #% , $& ] 小蜂 总 科 的 蚜 小 蜂 、 赤眼蜂 、 跳小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功能反应 !
王竹红 " 黄" 建
! ! !!
" 陈倩倩 " 郭" 祥
!
#
( ! 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 $%&&&# ;# 长乐市林业局,福建长乐 $%&#&& )
摘" 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 以松突圆蚧 ( !"#$%"&’"($) *$+,(-*.$’) ’()(*+ ) 雌成蚧为寄主, 研究了 花角蚜小蜂 ( /-00-%$1( )21#)$ ’(,-+)(.( ) 的寄生功能反应/ 结果表明: 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 0122+3* !型方程, 且功能反应受到温度、 寄主密度和寄生物密度的影响/ 在同一温度下, 寄生 数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 在 !% 4 5 #% 4 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被寄生的松突圆蚧 雌成蚧数量增加, 而在 #% 4 5 $% 4 之间呈相反趋势/ 花角蚜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有较强的种 内干扰作用, 随自身密度的增加, 寄生数量逐渐减少/ 0(66722 ( !898 ) 模型 3 4 56 : ; 和 <7==+3*> ?13 ( !8@% ) 模型 3 4 )7[ 8 ! A %+( ] 均能较好地反映花角蚜小蜂的寻找效应与其自身密 9 6 : !) 度之间的关系, 模拟结果分别为 3 4 &B !9%8 6 : &B %%8@ 和 3 4 &B !C$@ 7[ 8 ! A &B #98! ( 6 : !) ] / 关键词" 花角蚜小蜂" 松突圆蚧" 功能反应 ( #&&@ ) !&:#$#9:&%" 中图分类号" DC@9 A B $"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8$$# !"#"$%&%’ ()*’&%+*", #-$.+*$- +( !"##"$%&’ ()&*(% /"’0%1"2"( 345-*+.&-#":6.0-,%*%7"- ) &+ +,*%$,-.,’%( /%01’"/2%.( /"1"8%( 3+5+.&-#":9%"$.%7%7"- ) : FEGH I-J>-13*! ,0KEGH ! ! # ! L+(3 ,M0NG O+(3>P+(3 ,HKQ R+(3*( ;", <)%-&)+-&, -= >$-*"(+$0$?" )@? /."#$0)’ >$-’-A, -= 3?B 10)+$-@ C$@$(+&,,D1E$)@ FA&$01’+1&" )@? D-&"(+&, G@$H"&($+,,D12.-1 $%&&&#,/.$@);# D-&"(+&, >1B /.)@A’" $%&#&&, D1E$)@, /.$@)) I B/.$@I JI F**’I 30-’/ , #&&@, ;< (!&) : #$#9:#$$&/ &")1 -= /.)@A’", 6=$&#"’&:F+?- S7;(27 !"#$%"&’"($) *$+,(-*.$’) (=J2? (6 ?-7 -16?,?-+6 T(T7U 6?J=+7= ?-7 T(U(6+?+, SJ3,?+13(2 U76T1367 1S /-00-%$1( )21#)$ +3 2(V1U(?1UW/ ’-7 U76J2?6 6-1.7= ?-(? ?-7 U76T1367 1S /I )21#)$ S+??7= 0122+3* ’WT7 XX 7PJ(?+13,(3= .(6 (SS7,?7= VW ?7;T7U(?JU7 (3= ?-7 =736+?+76 1S -16? (3= T(U(6+?1+=/ E? ?-7 6(;7 ?7;T7U(?JU7 ,?-7 3J;V7U 1S T(U(6+?+Y7= -16? +3,U7(67= .+?- +3,U7(6+3* -16? =736+?W/ E? !% 4:#% 4 ,?-7 T(U(6+?+Y7= 3J;V7U +3,U7(67= .+?- ?7;T7U(?JU7 ;.-+27 (? #% 4: $% 4 ,+? .(6 +3 (=Z7U67/ ’-7U7 .(6 ( 6?U13*7U +3?U(6T7,+S+, +3?7US7U73,7 +3 ?-7 T(U(6+?+, SJ3,?+13(2 U76T1367 1S /I )21#)$,$I "/ ,?-7 3J;V7U 1S T(U(6+?+Y7= -16? =7,U7(67= .+?- +3,U7(6+3* /I )21#)$ =736+?W/ ’-7 U72(?+136-+T V7?.773 67(U,-+3* 7SS+,+73,W( 3 )1S /I )21#)$ (3= +?6 =736+?W( 6),1J2= V7 .722 6+;J2(?7= (6 3 4 &B !9%8 6 : &/ %%8@ VW 0(66722( !898 );1=72 3 4 56 : # (3= (6 3 4 &B !C$@ 7 8 [ ! A &B #98! ( 6 : !) ]VW <7==+3*?13( !8@% );1=72 3 4 )7[ 8 ! A %+( ] / 9 6 : !) >-4 2+#7$:/-00-%$1( )21#)$ ’(,-+)(.(;!"#$%"&’"($) *$+,(-*.$’) ’()(*+;SJ3,?+13(2 U76T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