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8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合集下载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定义:既要满足_当__代__人__发__展____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主要内容 ①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 ②发展要有限度,要协调_环__境__保__护__与__经__济__发__展__的关系。 ③不能危及__后__代__人__的__发__展___,即代际公平。 ④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__代__内__公__平__。 (3)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社会的、___生__态_____的可持续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素养盘点]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提示:(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3)适度消费。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2.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
考法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018·高考江苏卷)“十二五”期间,江 命题点睛:
[思维流程]
答案:❶秦岭 ❷森林资源 ❸栖息地 ❹秦岭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 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 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您好,谢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 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 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 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图版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图版

命题角度二 环境污染问题 2.[2015·新课标Ⅱ,37(3)(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 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 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
学习目标 1.识记:人地关系的思想演
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 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 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 原则。 3.应用:运用可持续发展理 论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4.识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 展的途径。 5.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必然性。
形成原因 地域差异
答案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 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 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 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 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 产; 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 水排放 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 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 的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的现象
污染物较多的海
利于氮、磷营养物质

的聚集
答案 (1)B (2)C (3)C
【反思归纳】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 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 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短缺是指资源 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 起生态破坏。

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课件

2021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讲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课件

人类的经济活 持续性 动和社会发展 原则 不超越资源和
环境的承载力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 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 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 保护环境的关系
过度捕捞;过 度抽取地下 水;实施“休渔 制度”
-13-
原则 内 容
要求
举例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
全球采取共同 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
共同性 行动,建立良好 有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 “一个地球,一
4.吸附细颗粒物能力强的绿化带应优先布局在( A )
A.城市道路两侧 B.京密引水渠沿线
C.人口密集区域 D.郊野公园的绿地
5.北京市绿化的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9-
解析:第3题,人工草坪要进行人为修剪,更加美观整齐。野草是顺其 自然生长,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可减少灌溉用水量。从“减少了维 护人工草坪景观需要使用的大量除草剂和化肥”可知,野草可减少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土壤的污染。故选B项。第4题,城市道路两侧 的车辆尾气会产生大量的细颗粒物,所以应该优先布局吸附细颗粒 物能力强的绿化带。京密引水渠沿线和人口密集区域并不会产生 过多的细颗粒物,郊野公园的绿地本身就有吸附细颗粒物的功能, 不需要优先布局吸附能力强的绿化带。故选A项。第5题,可持续 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 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北京市绿化的做法很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 环境的关系,符合这一原则。故选A项。
费观。
(2)调整行为:政府行为调整、 市场行为
调整、公众行为
调整。
(3)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立 真正的全球 伙伴 关系。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8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

第2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观念(对应学生用书第147页)[识记—基础梳理]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1)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2)目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存环境,促进共同发展。

(3)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2.基本内涵(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4)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理解—要点突破]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下:2.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观念含义发展的观念鼓励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公平的观念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区际公平,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各种文化信仰的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都享有平等的地位环境的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

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要以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既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又要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权利的观念全人类享有健康而富裕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个人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中国家的发展权。

公平的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既体现在同代人之间又体现在代际之间。

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 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 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典题示例]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 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 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 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 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 不利影响?
(1)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
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3)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
[审答规范培养]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 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 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 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1.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 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 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3)题。
活污水排入大海
海 产养殖
后排入江河湖海
4.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水资源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 “开源”“节流”相
短缺 水量大及降水少
结合
土地资源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短缺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耕地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开发利用新能源,提
能源短缺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

第2讲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采猎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A.A表示环境,B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④,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②—节能减排,植树造林C.③—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④—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解析:第1题,在阶段①,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没有认识;到阶段②,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所以只认识到自然对人的作用;到了阶段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们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到了阶段④,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

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是人地伙伴论思想。

答案:1.A 2.C每到夏收、秋收时节,农田里就会出现“狼烟四起”的现象,不少地方的村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

秸秆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宝贵资源,加强其综合利用,既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又有直接的生态效益。

下图为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村民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秸秆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①引起大气污染②造成资源浪费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A.①②B.①③C.②③ D.①④4.在图示四种秸秆利用方式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最佳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3题,焚烧秸秆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带走土壤养分、水分,降低土壤肥力,破坏耕地墒情,致使耕地贫瘠,且造成资源浪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课件湘教版ppt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课件湘教版ppt

基本观 念
环境的 观念
权利的 观念
侧重点
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的统一性
强调人们享受的权利, 既包括物质生活享受, 又包括环境享受
具体内容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 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需要 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依托。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极 力追求的基本目标
人类享有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地区 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个人享有正 当的环境权利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思路分析】
材 料 材料显示图涉及的内容包括年 解 代、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GDP 读
必备知识·导学思练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阶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 适应环响境
对人地关系的 认识
人类 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 社 处于
会早 被动地_________的 期 境地
地理环境
很肤浅
认为人类社会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 论
【对点训练】 (2020·定州模拟)读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B.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基本观念
侧重点
具体内容
发展的 观念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总复习讲义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温馨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温馨提示]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温馨提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②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③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①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②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及表现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分析方法(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对应学生用书第147页) [识记—基础梳理]
1.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盲区扫描] (1)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①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②内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
发展要有限度,要协调环境保护与 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危及后代人发展即代际公平强调代内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 前提之一
③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④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易误点拨]
[图文助记]
其核心思想是,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

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可以超越自然环境,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能动反作用可以决定一切。

这种思想造成人地关系对立,环境问题突出。

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应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理解—要点突破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考向1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1.A 2.D[读题干和图可知,图①生产活动以狩猎采集为主,说明是原始社会时期;
图②生产活动表现为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工业社会时期,该阶段人地关系表现为人类中心论,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全面呈现不协调。

图③知识劳动逐步成为主导,说明为现代文明时期;图④狩猎采集下降,种植和畜牧上升并成为主导,说明是农业社会时期。

故四幅图的排序为①④②③。

]
考向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双选题)
3.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B.潍坊市
C.青岛市D.威海市
4.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D.城市发展水平低
3.C D 4.B C[第3题,C、D对:读图可知,青岛和威海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高,所以青岛、威海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

A、B错:读图可知,潍坊和日照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青岛和威海高,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青岛和威海低。

第4题,读图可知,N 类城市包括东营和日照,M类城市包括上题所说的青岛、威海两城市,另外还有烟台市,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

]
考向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018·郑州模拟)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5~6题。

5.“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
6.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
剂、防腐剂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5.A 6.B[第5题,“慢生鸭”饲养中饲养者获取高利润,消费者获取健康,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第6题,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要减少使用或不使用有害农药或防腐剂等。

因而要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要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来防治虫害。

]
考点二|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应学生用书第148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转变观念
包括转变传统的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

2.调整行为
主要包括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

3.加强国际合作
(1)目标:实现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换。

(2)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伙伴关系,坚持《21世纪议程》中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盲区扫描]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循环经济及其实施途径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在工业经济结构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

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清洁生产
(2018·菏泽模拟)读某地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7~8题。

7.下列地区最适合大力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 )
A .青藏高原 B.松嫩平原 C .海南岛
D .太湖平原
8.该循环经济模式( )
A .没有任何废弃物生产
B .生产受市场影响显著
C .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D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生产
7.C 8.C [第7题,
读图可知,该生产模式的原料为甘蔗,故应在甘蔗的产地推广。

第8题,由图可知,该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仍有污染物的排放。

]
[规律总结]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9~10题。

9.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10.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9.D10.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