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材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二、教材编排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

全册课本安排了8个单元,每单元安排“课文”3~4篇,共26篇。

每单元安排“习作”l 篇,共8篇。

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8个。

1.关于课文。

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6篇,其中韵文2篇。

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学生学习祖国语文,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

从内容看,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课文,如《李广射虎》,又有展示当代人物精神面貌的课文,如《微笑着承受一切》;既有赞颂革命英雄人物的课文,如《菩萨兵》,也有表现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课文,如《雪儿》、《赶海》;有的课文主要介绍风景名胜,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有些课文则主要介绍自然科学常识,如《恐龙》、《海底世界》等,从体裁看,除记叙文,还有诗歌、童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

以上特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且还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本册的生字均安排在课文里。

生字安排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

全册共安排生字388个,其中要求会写的为245个,另外的143个生字只要求认识。

所谓“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本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主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课文时的障碍,不列入生字考核的范围。

每篇课文安排生字6~21个,其中要求会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中一一列出;只要求认识的字则列在田字格的上面。

课本最后按课次安排了生字表,以便复习、巩固。

本册教材所列出的常用的多音字,均在其右上角加*以示区别。

多音字仍然只在要求会写的生字出现其他读法时列出,也仍然不计人生字总量。

本册课文篇幅短小,语言规范,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插图精美细致,饶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主题: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

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

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

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类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区别,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教学时,教师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设想1.对话。

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2.链接。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寓道理于实际行动之中。

3.拓展。

搜集有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汉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好段落。

3、做一次写自己的习作练习。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5、能根据单元专题收集课外阅读资料、进行课外阅读。

6、进一步培养学生按要求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7、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020年教师培训材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精品版

2020年教师培训材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精品版

教师培训材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的基本分析:第三单元包含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和练习3。

四篇课文分别是《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

这些课文有的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有的赞美了我国古代名将的高超技艺;有的赞扬古代少年非凡的才华;还有的则塑造了大作家的感人形象。

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虽不相同,但在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写法上的特点。

在练习3的处处留心部分呈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词和读读背背中的小诗《时间》所称赞的人物品质与前面这几篇课文能够建立相似块。

如果我们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就能在教学中实现整体建构。

我们不妨把这一单元主题定为“在名人故事中成长”。

二.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本组的四篇课文不仅题材相同,而且特点鲜明:脉络清晰,语言平实,情感丰富。

故事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向孩子们一一讲述,孩子们一读就能大致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我们老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孩子们的好奇心,那么我们该往什么方向引导孩子去思考呢?我想这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菩萨兵》抓住朱总司令的三句话反复研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从而理解题目为何叫“菩萨”兵的这一难点;《李广射虎》引导学生在文本的三、四重点节走几个来回,抓住描绘李广射虎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描写的传神和生动;抓住李广随从感叹的情景,感受李广技艺高超产生的影响,从而达到对李广神勇无比这一难点的突破;《少年王勃》以第四自然段中的关键词“文思泉涌、笔走如飞”为突破口,由此带动全文,使文本的人物、中心都通过这一突破得到圆满的解决。

三.单元教学目标分析:1. 明确本单元的人物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里是重点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大作家的小老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大作家的小老师

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话,感悟肖伯纳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肖伯纳的资料及他的作品以及关于谦虚方面的格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能解释一下课题吗?"大作家"是谁?"小老师"是谁?为什么这么说?
二、自学课文.
导语: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们应该怎样来学?第一步做什么?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朗读情况.
3.第二步做什么?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
4.你查到了或读懂了哪些词语?
5.第三步做什么?反复朗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三、读中感悟,学议释疑.
1.请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也可跟同桌或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点拨.
3.相机引导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四、总结全文.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收获,感想)?
五、布置作业.
1.把你搜集到的格言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肖伯纳的作品.
3.完成课后练习.
附:萧伯纳:英国作家,主要成就在戏剧.一生共写剧本51部,小说5部,还有其他著作多部.主要剧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妲》《魔鬼的门徒》《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苹果车》《真相毕露》等.1933年到中国访问,在上海时曾与宋庆龄,鲁迅,蔡元培等会面.
板书:
大作家的小老师
不能自夸读文
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解词
读懂。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其中包括《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和《大作家的小老师》。

虽然这些文章的内容不同,但它们的写作方式相似。

在练3中的小诗《时间》也与这些文章有相似之处。

通过综合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单元的主题——“名人故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研究54个生字,掌握39个生字的书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作,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并背诵《塞下曲》和《少年王勃》的三、四自然段。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学会与人商量,以及写出自己的发现。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来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在《菩萨兵》这篇文章中,可以重点理解XXX司令的三句话,感受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在《李广射虎》中,可以抓住描绘XXX射虎动作的词语,感受XXX的神勇无比。

最后,我们可以适当提示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例如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前后来进行复述。

通过这些教学提示,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agraphs of the text "Young Wang Bo" are the focus。

with the keyword "XXX and fast writing" in the XXX point。

XXX and center of the text to be XXX。

students XXX "fluent thoughts," "fast writing," and "amazing." Through repeated readings and experiences。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

这些课文有的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有的赞美了我国古代名将李广的高超武艺;有的赞扬古代少年王勃非凡的才华;还有的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的感人形象。

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在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这个写法上的特点,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些是重点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安排好叙述的顺序,抓住重点一段一段地进行描写。

二、学情分析本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大部分学生基础很差,不爱学习,连作业都懒得交,少部分学生成绩优异。

我狠下功夫抓基础知识,多读多写我练,利用早读时间检查课文背诵,平时,我非常注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哪个点上,因材施教,争取每一个学生都不能落下,提高全班的语文素养和成绩。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读、复述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本单元40个生字,绿线内的29个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尽心尽力”的意思,并给用“尽心尽力”造句。

能力目标:1、通过认读、互读、组词、听写、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事情以展顺序写一件事的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目标: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浓浓鱼水深情。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古诗中所包含着的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赞美之情。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萧伯纳宽文的胸怀,教育学生学会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7、菩萨兵》《8、李广射虎》《9、少年王勃》《10、大作家的小老师》《习作3》和《练习3》。

能正确书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词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背诵部分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今中外英雄人物的宽广胸怀,学会如何做人。

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激发学生发现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力求有新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的3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词造句。

2、理解古诗《塞下曲》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3、能读懂课文,理解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意思。

能说出课文主要意思。

4、通过例文,激发学生发现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力求有新的发现。

5、让学生在生活中,当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当做什么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当需要求得别人的帮助的时候,就应该学会跟别人商量。

学会与人商量,就能使原来看似挺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多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本单元25个生字。

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

2、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2、展开想像,写一段对话。

3、与人交际时做到有礼貌地邀请别人,说话大方,能把自己所要求的事说清楚。

五、教具准备:小黑板、课文挂图、课文录音、生字词卡片等六、课时安排:7、菩萨兵 2 课时8、李广射虎 2 课时9、少年王勃 2 课时10、大作家的小老师 2 课时习作3 3 课时练习3 3 课时共计: 14课时7、菩萨兵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18个生字,理解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习作3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习作3

习作三教材分析:本次作文共分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例文”。

主要写小作者仔细观察看到的景物。

写得清楚、明白,充满同趣。

第二部分是“习作要点讨论”。

紧扣本次习作训练要点,对“例文”的有关写作方法)作了提示。

第三部分是“作业”。

先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建议充分进行习作的交流。

教学要求:1读懂“例文”,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是怎样按顺序抓住重点把在观察所见景物写出来的。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领会写发现一要新,二要细。

3、按照“作业”要求,从观察到的景物中,选择两三次,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交流,导入新课1、交流平时生活中新发现的情况(从学生的生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其基础上,教师抛砖引玉,示范引路,一是给学生提供发现信息;二是初知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新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揭示要求,明确目标1、出示要求,思考:(1)、写什么?(2)、怎样写?三、学习例文,总结写法(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

因此在每次习作时,都必须重视例文的作用,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例文,还要重视学生领悟方法。

在此习作教学中,更多地让学生领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到什么,还要观察这样东西是怎样的。

提前一周学习例文,给足时间让学生尝试学会观察,记录观察,交流观察,这样相对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1、指名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新发现?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默读,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发现写具体的?(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3、小结:这篇例文通过小作者细致的描写小作者又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

所以,要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

(板书)四、迁移写法,循序练习(从说到写,先说历来被视为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

安排这一环节,通过三个回合的说话交流,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评价互动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把自己的发现清楚明白地说出来,另一方面使学生互相开阔思路,丰富题材,为下笔成文打下基础。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是在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力求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和要求,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

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识字写字: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30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200个生字。

重视写字姿势和习惯的养成,同时注重写字的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通过朗读、背诵、复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3.口语交际:通过观察、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要求学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注意语言的规范和文明。

4.写作:通过观察、仿写、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

要求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并逐步提高写作的水平。

5.综合性学习:通过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要求学生能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并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三、内容结构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单元主题:本册教材共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春天的脚步”、“可爱的生灵”、“智慧的火花”、“一路风景”、“纯真的心”等。

每个单元的课文都围绕这个主题选取,旨在通过不同角度和形式的文本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课文选取:本册教材选取了多种类型的课文,包括诗歌、童话、寓言、小说、科普文章等。

这些课文既有趣味性,又有思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练习与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练习与活动,如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写作等。

这些练习与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安排了4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包括“春天的小河”、“我们的课余生活”、“办昆虫展览”、“中华传统文化”等。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下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

条件到问题的推理从已知条件入手,有条理地研究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已知条件及其相互关系,陆续得出新的数量,逐渐向所求问题逼近。

某种程度上说,条件之间的联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为根据两个相关联的已知条件,能够算出一个或几个数量。

如,已知男同学20人,女同学5人,可以得到男、女同学一共25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5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4倍……得到的这些数量中,某一个可能是解决稍复杂问题所需要的数量。

所以说,研究并挖掘条件之间的联系,是为解决问题寻找新的资源。

问题到条件的推理从所求问题入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经具备。

如果某个需要的条件暂时还不具备,就想方设法先求出它。

像这样沟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逐渐向实际问题里的已知条件靠拢,也是积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

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往往具有针对性,如,求男、女同学一共多少人,一般用男同学人数加女同学人数,需要知道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又如,求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一般用上衣价钱减裤子价钱,需要知道上衣的价钱和裤子的价钱。

所以说,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能够较快地理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步骤,是解决问题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

从条件向问题推理与从问题向条件推理,都是数量关系的推理。

虽然它们的推理起点不同、方向相反,却在解决问题时相辅相成、结合着运用,都是常用的思考策略。

尤其在解答三步或更多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如果既考虑已知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又考虑所求问题与需要条件之间的必要性,能有效地“化简”复杂的问题。

如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每袋大米重75千克,每袋面粉重25千克,一辆载重量5吨的卡车装了40袋大米以后,还能装多少袋面粉?如果从条件想起,根据“每袋大米75千克”和“装了40袋”,能够算出“装了3000千克大米”;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还能装面粉的袋数=还能装面粉的千克数÷每袋面粉的千克数”,得出需要先算“还能装多少千克面粉”。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2)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2)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主题: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草木惊心》《画杨桃》,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个语文园地。

选文语言平实,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详细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样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中心是培养学生的创立精神。

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更正,就不算晚;有的嘲讽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

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察看、勤于思虑,并依照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

有的经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样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样,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脚扎实地。

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近似的主题前面几册教材已有编排,要注意前后联系和差异,本单元的授课应该在过去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授课时,教师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本质,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初步碰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授课设想1.对话。

熟读课文,学生与文本充足对话,领悟故事中的道理。

2.链接。

亲密联系学生生活本质,寓道理于本质行动之中。

3.拓展。

收集有关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进一步碰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单元授课目标:1、认识 16 个生字,会写 36 个汉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好段落。

3、做一次写自己的习作练习。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诵课文。

5、能依照单元专题收集课外阅读资料、进行课外阅读。

6、进一步培养学生按要求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7、经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联系生活本质,领悟故事中的道理。

初步碰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授课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诵课文。

(教研组备课)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研组备课)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7、菩萨兵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练习复述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菩萨是怎样的吗?(板书:菩萨)学生交流。

(比喻心肠慈善的人)2、说说对兵的理解。

(板书:兵)3、质疑:“菩萨兵”是谁?为什么称他们是“菩萨兵”?二、初读课文1、自渎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词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检查自学出示:藏民地区一段同胞朱德翻译糊涂春耕播下动员感激平平展展尽心尽力多音字:挨藏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过渡:藏民们原来的态度是怎样的呢?1、指名读第1自然段2、交流: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1)抓住“一……早就……”等词语体会藏民的害怕。

为什么害怕?想象反对军队是如何对待藏民的。

(2)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藏民们原来是如此害怕军队,可是后来又称红军是菩萨兵,藏民们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学习生字1、分析字形: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师指导、注意生字的写法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什么?3、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二、教学2~5自然段自读课文2~5自然段,你能从朱德总司令和翻译的这两次对话中感受到什么?1、“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换个说法怎么说?哪种说法效果更好,更能表达出这是朱总司令着急的心情?谁会读?长时间呆在深山,吃住条件都十分恶劣,朱德同志担心藏胞们受不了。

说这句话时,朱总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着急、担心、关切)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感情。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仓库路学校张慧卿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百花园”。

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简要介绍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注意事项。

四篇课文都是人物故事。

《张衡》讲的是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捞铁牛》讲的是我国宋代时期的过程家属专家怀丙巧妙地打捞铁牛的故事。

《寓言两则》包含《刻舟求剑》和《揠苗助长》两个故事,前者批评了那种不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的人,后者告诉我们做事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按规律办事的道理。

《张衡》《捞铁牛》《寓言两则》是精读课文,《为什么不反过来试试》是略读课文。

这些故事集中在一起,承担着对学生的科学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科学,并培养认真、科学的学习态度。

“语文百花园三”包括五个栏目,“语海畅游”编排了比较多音字和填写反义词;“积少成多”编排了读背古诗《劝学》和搜集的关于学习的谚语;“阅读平台”要求学生阅读毕升的故事;“能说会道”要求和同学一起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笔下生辉”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发明。

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

这些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本单元,要达到如下要求: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和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理解寓言故事里说明的道理,学习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辅导学生学会本单元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积极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认真习作,记述自己的小发明。

9、张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我国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事。

课文通过对地动仪发明过程的介绍,赞颂了张衡认真研究实践的科学精神和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9个,会写的字15个,要求掌握的词语10个。

3、鼓励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经过和意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培训材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的基本分析:第三单元包含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和练习3。

四篇课文分别是《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

这些课文有的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有的赞美了我国古代名将的高超技艺;有的赞扬古代少年非凡的才华;还有的则塑造了大作家的感人形象。

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虽不相同,但在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写法上的特点。

在练习3的处处留心部分呈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词和读读背背中的小诗《时间》所称赞的人物品质与前面这几篇课文能够建立相似块。

如果我们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就能在教学中实现整体建构。

我们不妨把这一单元主题定为“在名人故事中成长”。

二.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本组的四篇课文不仅题材相同,而且特点鲜明:脉络清晰,语言平实,情感丰富。

故事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向孩子们一一讲述,孩子们一读就能大致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我们老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孩子们的好奇心,那么我们该往什么方向引导孩子去思考呢?我想这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菩萨兵》抓住朱总司令的三句话反复研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从而理解题目为何叫“菩萨”兵的这一难点;《李广射虎》引导学生在文本的三、四重点节走几个来回,抓住描绘李广射虎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描写的传神和生动;抓住李广随从感叹的情景,感受李广技艺高超产生的影响,从而达到对李广神勇无比这一难点的突破;《少年王勃》以第四自然段中的关键词“文思泉涌、笔走如飞”为突破口,由此带动全文,使文本的人物、中心都通过这一突破得到圆满的解决。

三.单元教学目标分析:1. 明确本单元的人物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里是重点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2. 学会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品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复述故事《菩萨兵》、《大作家的小老师》,背诵积累《塞下曲》、《少年王勃》的三、四自然段。

4.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向古今中外的名人学习,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篇目教学分析:《菩萨兵》1文本解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

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似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

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

写红军部队对藏胞的争取展示出这样的过程,即从寻找藏胞到帮藏胞春耕,也就是从口头说服到行动上的证明。

着重写典型人物朱总司令的三次典型语言,简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

写藏胞的变化是遵循着这样的线索,即从躲红军到后来没有找而是悄悄地主动回来见红军、感激红军,那是因为红军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自己,藏胞也真正理解了红军。

虽然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故事却生动感人。

所以,教学设计应抓住一个“情”字入手,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2教学目标分析(1)初读课文。

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精读课文。

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3)复述课文内容。

3、教学资源运用课前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

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插图资源播放歌曲《洗衣歌》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

用钢笔描红。

(2)理解由生字新词。

途径或学生交流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查字典。

(3)弄清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4)完成练习册1—3题。

第二课时:(1)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前后矛盾点来发现问题。

(2)品读朱总司令说的三句关键语句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复述故事。

(5)运用文本中的插图进行小练笔。

5课时教学构想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进文本1、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题目是“菩萨兵”(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后想一想,课文的题目来自于课文的哪里?(来自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3、抓住关键词“几时见过”、“菩萨”、“!”理解句子的意思。

(这是藏胞回来以后对红军说的话,“几时见过”是“什么时候见过”,再深入地说是“从来没有见过”朱德总司令领导的红军,他们的所作所为太神奇了,只有天上的菩萨才会这样仁慈,这样无私。

)4、请学生针对这句话进行提问。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的提问)(1)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2)红军什么地方像菩萨?……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反复的朗读课文。

在反复朗读课文中加深对生字新词认识和记忆。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指出不理解的新词,学生间相互交流解决,不能的生词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结合语境随机解决。

(例如:对“尽心尽力”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在上文找到“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来理解。

)4、指名试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这时学生肯定不能说周全,教师也不必急于求成)5、再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必要时教师可以扶一扶,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再来练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也便于学生对生字新词的再认识和再理解。

)6、再指名交流,直到人人会说为止。

三、回归课堂提问,反馈朗读效果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围绕课文最后一小节提出的疑问吗?现在你能回答哪些问题?或者是还是对这些问题还只是个模糊认识?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3、对学生初读课文或多或少的收获,给予鼓励表扬。

四、课时作业1、用钢笔描红。

2、完成练习册1—3题。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2)品读朱总司令说的三句关键语句解决问题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还有问题没解决,或者是没有完全解决。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这篇课文。

把书读好了,有些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2、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和课文的第一小节,让学生对比着读。

3、这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在你的脑海中马上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师:藏胞前面是“早就躲进了深山”,后面“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甚至还称红军是“菩萨”。

藏胞还是那些藏胞,可对红军的态度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难道是红军为藏民做了什么事?到底做了什么事?4、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了不起。

5、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齐读课文的2—7小节。

二、把握文本要处,引入深思1、红军到底为藏民做了哪些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1)藏胞躲红军,红军找藏胞。

你从哪里知道的?(相机出示红军找藏胞的原因“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2)帮藏胞春耕。

你从哪里知道的?(相继出示朱德总司令的两段话。

)3、指名读、齐读朱德总司令说的这三句话,读到流利为止。

4、问学生:通过这三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的理解,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思考,那样或许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为了让学生做到有效思考,教师可以在此环节作相应的思考提示。

)(1)学生读第一句。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藏胞为什么躲进深山里?“怎么受得了?”那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动员”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后面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值得我们想一想。

(2)学生读第二句。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

现在已经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为什么怨不得他们?反动军队是怎么糟蹋他们的?朱德总司令为什么后来不再派人去找藏族同胞?他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也值得我们深思。

(3)学生读第三句。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

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把这句话去掉?“尽心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怎样理解朱德总司令这里所说的“种子”?为什么这句话后面要用省略号?(注意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在原句中标注)5、让我们关注这些问题,回过头去再次去读一读课文。

学生开始读课文。

三、研读文本人物,品位真情告白1、引导学生联系故事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所悟。

2、教师对学生所悟点点滴滴进行梳理,得出一个结论:红军的一言一行,实际是一种爱,是红军对藏胞的军民之爱。

3、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1—7小节。

特别读好朱德总司令三句暖人心的话。

4、课文读到现在请大家再来谈谈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现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

这样一来就呼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看图写话1、请学生看P42的插图。

2、看图上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通过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揣摩他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指名学生交流。

4、出示训练格式:藏胞悄悄回到家,看到红军在朱德总司令的带领下干得热火朝天。

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他们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心想。

第二天,红军要继续二万五千里长征了。

离别时藏胞,(可抓住人物的行为、语言、表情等展开丰富的想象。

)红军和藏民成了亲密的一家人。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2、完成练习册所剩练习。

《李广射虎》1文本解读课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文包诗这类课文,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文,也不同于过去直接出现的古诗,它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

《李广射虎》这篇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离孩子的生活很远的、难懂的古诗精巧地包含在这篇浅显的、富有趣味的描述性短文中。

短文不光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适当的部分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孩子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特别是对古诗中的重点内容“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深远意境,编者还配合精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生动的场景再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令人费解的诗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