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年:第17章《勾股定理》全章名师教案(含解析)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集体备课(教课设计)17.1 勾股定理(一)一、教课目的1.认识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育在实质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获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促其勤劳学习。
二、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讲堂引入当前生界上很多科学家正在试图找寻其余星球的“人”, 为此向宇宙发出了很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 音乐、各样图形等。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应勾股定理的图形, 假如宇宙人是“文明人”, 那么他们必定会辨别这类语言的。
这个事实能够说明勾股定理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两千年前, 是特别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 3cm 和 4cm 的直角△ ABC ,用刻度尺量出 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 3000 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 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接得向来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 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 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 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 5 和 12 的直角△ ABC ,用刻度尺量 AB 的长。
你能否发现 32 +42 与 52 的关系, 52+122 和 132 的关系,即 32+42 =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 2 +股 2=弦 2 。
关于随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达成 23 页的研究,增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 A 、B 、C 的关系吗?A 的面积(单位面B 的面积(单位面C 的面积(单位面 积) 积) 积)图 1 图 2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命题 1: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 a 、b ,斜边为 c , 那么 。
四、合作研究:方法 1:已知:在△ ABC 中,∠ C=90°,∠ A 、∠ B 、 DC∠ C 的对边为 a 、b 、c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集体备课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解题方法,互相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4.提问:“你们对勾股定理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的规律。
2.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如Pythagorean theorem的证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
3.教师通过实际例题,演示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如计算直角三角形的长度。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如古代建筑中的勾股定理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2.设计有趣的数学故事,如“勾股定理的发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如测量房屋的长宽高,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结合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古代建筑中的勾股定理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现实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设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勾股定理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拉斯突然恍然大悟的样子,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
原来,他发现了地砖上的三个正方形存在某种数学关系。
教学过程流程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行为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设计意`图(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活动1:问题1:你能发现下图中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问题2:下图中的各组图形面积之间都有上述的结果吗?对于问题(2)、(3)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问题(3)可让学生在自己准备好的小方格上画出,并计算A、B、C三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数对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性质的探索,学生们探究欲望会很强烈,小组交流想法也会达成共识,对于验证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在方法上会各通过设计问题串,让探索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经历观察、猜想、归纳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探索面积证法的多问题3:你能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由此猜想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关系?量关系,进而发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特殊关系。
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当引导,深入学生当中,倾听他们的想法。
有千秋。
教师同时辅之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教学效果更直观,利于学生接受,顺利突破难点。
样性,体现数学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流程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行为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设计意图(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活动2(课本P23):做一做:问题1:请分别计算出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正方形的边长,三者之间的面积关系如何表示?由三个正方形所搭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师观察学生活动,指导与合作,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计算正方形C的面积不易求根据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过程,学生在对探讨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性质有了一定基础。
计算正方形C的面积利用分割法和把它看做边长是整数的大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很容易想到,但拼凑法会有一定困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算一算,充分利用计算面积的不同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会事物由特殊到一般的出,教师及时点拨,同时借助多媒体动态演示。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全章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材简析本章的内容包括: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本章主要研究并揭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的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是一个著名的几何定理,在西方也被称为毕达哥斯拉定理.勾股定理有几百种证明方法,本章主要介绍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证明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关系,数形结合,直观、简洁.勾股定理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章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无理数,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在中考中,主要考查勾股定理及三角形判别条件的应用,常与三角形的其他知识结合考查.教学指导【本章重点】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本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转化思想,如:应用勾股定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从而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2.体会和掌握方程思想,如: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时,往往需要列方程求解.课时计划17.1勾股定理3课时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课时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2.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3.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体会数学定理发现的过程;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究及证明.【教学难点】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2~P2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1)教材P23“探究”,如图,每个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算出图中正方形A、B、C、A′、B′、C′的面积.解:A 的面积=4;B 的面积=9;C 的面积=52-4×12×(2×3)=13;所以A +B =C .A ′=9;B ′=25;C ′=82-4×12×(5×3)=34;所以A ′+B ′=C ′.所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阅读、理解教材P23~P24“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解:朱实=12ab ;黄实=(a -b )2;正方形的面积=4朱实+黄实=(a -b )2+12ab ×4=a 2+b 2-2ab +2ab =a 2+b 2.又正方形的面积=c 2,所以a 2+b 2=c 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作8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再作三个边长分别为a 、b 、c 的正方形,将它们像下图所示拼成两个正方形.证明:a 2+b 2=c 2.图1图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从整体上看,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 +b ,因此它们的面积相等.我们再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即可证明勾股定理.【证明】由图易知,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都是a +b ,∴它们的面积相等.又∵左边的正方形面积可表示为a 2+b 2+12ab ×4,右边的正方形面积可表示为c 2+12ab ×4,∴a 2+b 2+12ab ×4=c 2+12ab ×4,∴a 2+b 2=c 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通过对拼接图形的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建立相等关系,从而验证勾股定理.【例2】 已知在Rt △ABC 中,∠C =90°,a 、b 为两直角边,c 为斜边. (1)若a =3,b =4,则c 2=____,c =____;(2)若a=6,b=8,则c2=____,c=____;(3)若c=41,a=9,则b=____;(4)若c=17,b=8,则a=____.【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分析】(1)c2=a2+b2=32+42=25,则c=5.(2) c2=a2+b2=62+82=100,则c=10.(3) 因为c2=a2+b2,所以b=c2-a2=412-92=40.(4)因为c2=a2+b2,所以a=c2-b2=172-82=15.【答案】(1)255(2)10010(3)40(4)1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a2+b2=c2的常用变形b=c2-a2,a=c2-b2.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中,∠C=90°.若a=5,b=12,则c=13;若c=41,a=9,则b=40.2.等腰△ABC的腰长AB=10 cm,底BC为16 cm,则底边上的高为6_cm,面积为48_cm2.3.已知在△ABC中,∠C=90°,BC=a,AC=b,AB=c.(1)若a=1,b=2,求c;(2)若a=15,c=17,求b.解:(1)根据勾股定理,得c2=a2+b2=12+22=5.∵c>0,∴c= 5.(2)根据勾股定理,得b2=c2-a2=172-152=64.∵b>0,∴b=8.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在△ABC中,AB=20,AC=15,AD为BC边上的高,且AD=12,求△ABC 的周长.【互动探索】应考虑高AD在△ABC内和△ABC外的两种情形.【解答】当高AD在△ABC内部时,如图1.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BD2=AB2-AD2=202-122=162,∴BD=16.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CD2=AC2-AD2=152-122=81,∴CD=9.∴BC=BD+CD=25,∴△ABC的周长为25+20+15=60.当高AD在△ABC外部时,如图2.同理可得,BD=16,CD=9.∴BC=BD-CD=7,∴△ABC的周长为7+20+15=42.综上所述,△ABC的周长为42或60.图1 图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题中未给出图形,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时,易漏掉钝角三角形的情况.如在本例题中,易只考虑高AD在△ABC内的情形,忽视高AD在△ABC 外的情形.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有关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激发学习热情.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难点】运用勾股定理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解决有关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在△ABC中,∠C=90°.若BC=6,AB=10,则AC=8.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已知在△ABC中,∠ACB=90°,AB=5 cm,BC=3 cm,CD⊥AB于点D,求CD的长.【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多直角三角形嵌套”图形→已知边长,求高CD →利用等面积法求解.【解答】∵△ABC 是直角三角形,∠ACB =90°,AB =5 cm ,BC =3 cm , ∴由勾股定理,得AC =AB 2-BC 2=4 cm. 又∵S △ABC =12AB ·CD =12AC ·BC ,∴CD =AC ·BC AB =4×35=125(cm).【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积,这个规律也称“弦高公式”,它常与勾股定理联合使用.【例2】 如图,侦察员小王在距离东西向公路400 m 处侦察,发现一辆敌方汽车在公路上疾驶.他赶紧拿出红外测距仪,测得汽车与他相距400 m,10 s 后,汽车与他相距500 m ,你能帮小王算出敌方汽车的速度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求敌方汽车的速度,需要算出BC 的长.在Rt △ABC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BC .【解答】由勾股定理,得AB 2=BC 2+AC 2,即5002=BC 2+4002,所以BC =300 m. 故敌方汽车10 s 行驶了300 m ,所以它1 h 行驶的距离为300×6×60=108 000(m), 即敌方汽车的速度为108 km/h.【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再代入数据求解.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3 cm ,底边长为10 cm ,则它的面积为( D ) A .30 cm 2 B .130 cm 2 C .120 cm 2D .60 cm 2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 cm 、12 cm ,则斜边上的高为6013cm.3.如图,某人欲横渡一条河,由于水流的影响,实际上岸地点C 偏离欲到达地点B 200 m ,结果他在水中实际游了520 m ,求该河流的宽度为多少?解:根据图中数据,运用勾股定理,得AB =AC 2-BC 2=5202-2002=480(m). 即该河流的宽度为480 m.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1,长方体的高为3 cm ,底面是正方形,边长为2 cm ,现有绳子从D 出发,沿长方体表面到达B ′点,问绳子最短是多少厘米?图1 图2图3【互动探索】可把绳子经过的面展开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并比较,得到的最短距离即为所求.【解答】如图2,由题易知,DD′=3 cm,B′D′=2×2=4(cm).在Rt△DD′B′中,由勾股定理,得B′D2=DD′2+B′D′2=32+42=25;如图3,由题易知,B′C′=2 cm,C′D=2+3=5 (cm).在Rt△DC′B′中,由勾股定理,得B′D2=B′C′2+C′D2=22+52=29.因为29>25,所以第一种情况绳子最短,最短为5 cm.【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此类题可通过侧面展开图,将要求解的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问题便迎刃而解.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1)由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长度,可以应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的长度.(2) 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再代入数据求解.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利用勾股定理表示无理数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勾股定理的运用,掌握用勾股定理表示无理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用勾股定理表示无理数的过程,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比较能力、讨论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探究用勾股定理表示无理数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勾股定理表示无理数.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26~P2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教材P27,利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2,3,4,…的点.3.13的线段是直角边为正整数3,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所示,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a,则a的值是()A.5+1B.-5+1C.5-1D. 5【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斜边长,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A点的坐标.【分析】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1和2,∴斜边长为12+22=5,∴-1到A 的距离是5,那么点A所表示的数为5-1.故选C.【答案】C【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确定点A的位置,再根据A的位置来确定a的值.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小明学了利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找一个无理数的准确位置后,又进一步进行练习:首先画出数轴,设原点为点O,在数轴上的2个单位长度的位置找一个点A,然后过点A作AB ⊥OA,且AB=3.以点O为圆心,OB为半径作弧,设与数轴右侧交点为点P,则点P的位置在数轴上(C)A.1和2之间B.2和3之间C.3和4之间D.4和5之间2.如图,OP=1,过P作PP1⊥OP且PP1=1,根据勾股定理,得OP1= 2 ;再过P1作P1P2⊥OP1且P1P2=1,得OP2=3;又过P2作P2P3⊥OP2且P2P3=1,得OP3=2;….依此继续,得OP2018=2019,OP n=n+1(n为自然数,且n>0).3.利用如图4×4的方格,作出面积为8平方单位的正方形,然后在数轴上表示实数8和-8.解:面积为8平方单位的正方形的边长为8,8是直角边长为2,2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画图如下: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分别按下列要求画三角形.(1)在图1中,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都是有理数;(2)在图2中,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它们的三边长都是无理数;(3)在图3中,画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是10.【互动探索】(1)利用勾股定理,找长为有理数的线段,画三角形即可;(2)先找出几个能构成勾股数的无理数,再画出来即可,如画一个边长2,22,10的三角形;(3)画一个边长为10的正方形即可.【解答】(1)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5 ,如图1.(2)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22,10,如图2.(3)画一个边长为10的正方形,如图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格点三角形的画法,需仔细分析题意,结合图形,利用勾股定理和正方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勾股定理表示无理数.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运用;理解互逆命题的有关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过程,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体会勾股定理逆向思维所获得的结论,明确其应用范围和实际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数,理解互逆命题的有关概念.【教学难点】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31~P3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3.两个命题的题设、结论整好相反,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一般地,原命题成立时,它的逆命题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4.一般地,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称这两个定理互为逆定理.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1)在△ABC中,∠A=20°,∠B=70°;(2)在△ABC中,AC=7,AB=24,BC=25;(3)△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b)(a-b)=c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分别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解答】(1)在△ABC中,∵∠A=20°,∠B=70°,∴∠C=180°-∠A-∠B=90°,即△ABC是直角三角形.(2)∵AC2+AB2=72+242=625,BC2=252=625,∴AC2+AB2=BC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ABC是直角三角形.(3)∵(a+b)(a-b)=c2,∴a2-b2=c2,即a2=b2+c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ABC是直角三角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判断直角三角形的常用方法有两种:(1)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角等于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满足a2+b2=c2(c为最长边).【例2】写出命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线长相等”的逆命题,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原命题的题设为等腰三角形,结论为腰上的高相等,然后交换题设与结论得到其逆命题;可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判断此命题的真假.【解答】命题“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线长相等”的逆命题是两边上的高相等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此逆命题为真命题.如图,在△ABC中,CD⊥AB,BE⊥AC,且CD=BE.∵BC=BC,∴△CBD≌△BCE(HL),∴∠DBC=∠ECB,∴△ABC为等腰三角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两个命题的题设、结论整好相反,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一般地,原命题成立时,它的逆命题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例3】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1.5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分别求得PQ、PR的长,再进一步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证明三角形PQR是直角三角形,从而求解.【解答】根据题意,得PQ=16×1.5=24(海里),PR=12×1.5=18(海里),QR=30海里.∵242+182=302,∴PQ2+PR2=QR2,∴∠QPR=90°.由“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可知,∠QPS=45°,∴∠SPR=45°,即“海天”号沿西北方向航行.【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方位角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以下列各组数为边长,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C)A.5,6,7B.10,8,4C.7,25,24D.9,17,152.下列各命题都成立,写出它们的逆命题,这些逆命题成立吗?(1)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解:(1)“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逆命题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逆命题不成立.(2)“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是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两个角是直角,逆命题不成立.3.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指出,如果m表示大于1的整数,a=2m,b=m2-1,c=m2+1,那么a、b、c为勾股数.你认为对吗?如果对,你能利用这个结论得出一些勾股数吗?解:对.因为a2+b2=(2m)2+(m2-1)2=4m2+m4-2m2+1=m4+2m2+1=(m2+1)2,且c2=(m2+1)2,所以a2+b2=c2,即a、b、c是勾股数.m=2时,勾股数为4、3、5;m=3时,勾股数为6、8、10;m=4时,勾股数为8、15、17.4.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90°,AB=2 cm,AD= 5 cm,CD=5 cm,BC=4 cm,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如图,连结BD.∵∠A=90°,AB=2 cm,AD= 5 cm,∴根据勾股定理,得BD=3 cm.又∵CD=5 cm,BC=4 cm,∴CD2=BC2+BD2,∴△BCD是直角三角形,∴∠CBD=90°,∴S四边形ABCD=S△ABD+S△BCD=12AB·AD+12BC·BD=12×2×5+12×4×3=()5+6cm2.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4】在正方形ABCD 中,F 是CD 的中点,E 为BC 上一点,且CE =14CB ,试判断AF 与E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互动探索】观察图形,猜测AF ⊥EF .证明△AEF 为直角三角形可得AF ⊥EF .【解答】AF ⊥EF .理由如下: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a .∵F 是CD 的中点,CE =14CB , ∴EC =a ,BE =3a ,CF =DF =2a .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得AE 2=AB 2+BE 2=16a 2+9a 2=25a 2.在Rt △CEF 中,由勾股定理,得EF 2=CE 2+CF 2=a 2+4a 2=5a 2.在Rt △ADF 中,由勾股定理,得AF 2=AD 2+DF 2=16a 2+4a 2=20a 2.∴AE2=EF2+AF2,∴△AEF为直角三角形,且AE为斜边.∴∠AFE=90°,即AF⊥EF.【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定直角三角形,从而推出两线的垂直关系.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3.两个命题的题设、结论整好相反,我们把像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人教版数学八下17.1《勾股定理》教案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18.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人[活动1]讲述资料故事提出问题1:数学家大会为什么用该图做会徽呢?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教师作补充说明: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到的,被称为“赵爽弦图”.问题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教师关注:学生对“赵爽弦图”及勾股定理的历史是否感兴趣.引人课题18.1《勾股定理》(板书课题)[活动2]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见解.生1.会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比如2008年体育奥运会的会徽是五环旗.生2.我在其他的资料里见过这个图案.生3.课本面上也有这样的图案.(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言,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当听到是“赵爽弦图”时,好奇之心更加强烈,学习热情很高.对“勾股定理”表示不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赵爽弦图”,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探究新知A BC你知道他是通过什么途径找到怎样的三边关系的吗?问题1.你能发现S A、S B 、S C之间的关系吗?问题2.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a、b、c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幻灯片3169254913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1)教师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C的面积.理解观察图片后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一关系式SA+ SB=SCa2 + b2 = c2纷纷举手回答,并总结: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的平方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组内交流(2)幻灯片展示答案(3)引导学生将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活动3] 实践验证早在公元3世纪,我国数学家赵爽就用赵爽弦图验证了“勾股定理”幻灯片展示赵爽弦图教师详细介绍赵爽弦图的拼割过程.问题:.你能利用手中的材料通过其他的拼法验证勾股定理吗?试试看,你能拼几种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前后位四人一组)合作交流.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C的面积生1:把C“补” 成边长为7的正方形面积的一半.生2:将正方形C分“割”成若干个直角边为整数的三角形当答案不同、意见有分歧时,所有同学都在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直到探求出正确结果.学生总结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空间,让学生积极动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得出猜想实践验证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进行合理的拼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给予分析、帮助;(2)学生能否用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板书)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完整word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课题:17.1勾股定理(1)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 •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直角△ 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 B=30°,则/ B的对边和斜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同学们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 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2)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 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问题:你是否发现3 +4与5, 5 +12和13的关系,即3 +4 5, 5 +12 13, 二、自主学习(1)观察图1- 1。
A的面积是____________ 单位面积;B的面积是___________ 单位面积;C的面积是___________ 单位面积。
思考:(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2)你能发现图1- 1中三个正方形A, B, C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 1 —2中的呢?(3)你能发现图1 —1中三个正方形A, B, C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4)你能发现课本图1 —3中三个正方形A, B, C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5)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 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长度单位,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命题1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 勾股定理证明: 方法一;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17.1勾股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3.简要介绍勾股定理的表述和应用,引发学生的思考,为讲授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时,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详细讲解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2.通过几何图形和数学公式,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勾股定理;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强调勾股定理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布置一些有关勾股定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提醒学生做好作业的检查和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鼓励他们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古代壁画和碑文,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景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体包括: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复习教案
第17章勾股定理全章复习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3.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综合问题和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回顾并思考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教学难点:勾股定理及逆定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图:见PPT(二)基础知识: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a2 + b2 = c2几何语言:在Rt △ABC 中, ∠C=90°∴a2+b2=c2练习:1.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边.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3,4,X,则X=3. 三角形ABC 中,AB=10,AC=17,BC 边上的高线AD=8,求BC8A 15B 30° 2C B A 2 45° A CB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a2 +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几何语言: 在△ABC 中,∵a2+b2=c2∴ △ABC 是直角三角形,∠C=90°互逆定理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 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 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 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定理.基础练习二:1.在已知下列三组长度的线段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5,12,13B 2,3,3C 4,7,5D 1, 2 , 52.若△ABC 中 ,AB=5 ,BC=12 ,AC=13 ,求AC 边上的高.三、典例分析:例1、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3,BC=4,CD=12,AD=13, ∠B=90°,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变式 有一块田地的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试求它的面积。
121334归纳: 转化思想例2、下图是学校的旗杆,小明发现旗杆上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如图(1),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如图(2),你能帮他D BA C归纳: 方程思想 例3、如图,矩形纸片ABCD 的边AB=10cm,BC=6cm,E 为BC 上一点,将矩形纸片沿AE 折叠,点B 恰好落在DC 边上的点G 处,求BE 的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4.勾股数:介绍勾股数的概念,掌握勾股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找出常见的勾股数。
5.勾股定理的推广: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在空间几何中的推广——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教学难点
-理解和证明勾股定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可能存在困难,尤其是代数法的证明过程。
-勾股数的识别和应用:识别勾股数并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判断的依据。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理解并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平方和等于第三边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代数法的推导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代数基础不够扎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解代数法的证明过程,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尽量设置更多有趣的讨论主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举例解释:
a.在证明勾股定理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几何拼贴法,而对于代数法,则需要详细解释每一步的推导过程,如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出发,推导出勾股定理的等式。
b.对于勾股数的识别,可以提供一些勾股数和非勾股数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勾股数的特征,如满足a^2 + b^2 = c^2的三元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1勾股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灵活运用上述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同时,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使他们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1.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和角度计算。
3.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提高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作业小结等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通过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使他们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和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2.设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如测量房屋的高度等,激发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通过展示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为学生发现勾股定理奠定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docx
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突出一下,换成下图你有什发现?说出你的观点其它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的面积C的面积: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页,理解,提示:面积关系是图18.1-22.已知:如图在Rt△ABC中,∠C=90°,长3. 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6cm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图18.1--73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2.5m,如果梯子的顶端A0.5m吗?由图根据勾股定理可求BD的长,看看是否是AB和CD是什么关系?分别求出OB、OD即可.提示:① AD 与BD17.1 勾股定理(第3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解:①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3②过A点作直线L垂直于OA,,在③以O为圆心,以OB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教材69页,练习1、2题.2. 如图18.1-14,一根12米高的电线杆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C两点,在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求AC的长。
图18.1-16 图18.1-1718.1 第6题18.1 第10题17.1 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图18.1-26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CD=1cm,求BC的长。
17章勾股定理(小结与复习)【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78.解:提示:配成完全平方式9. 放置露在-短,(251010. 5秒和0都垂直.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展示第17章勾股定理教学活动【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2..如图,某学校(与公路车站(D店(C点),使之与该校之间的距离.如图,一只蚂蚁从实心长方体的顶点A处(三条棱长如图所示),问怎样走路线最短?最。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教案
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证明勾股定理.2.能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运算.3.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过程方法经历观察与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感受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并学会验证.情感态度1.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2.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体会勾股定理在现实中的应用.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与证明.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问题1]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里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注意观察,你能有什么发现?分析:突出一下,换成下图你有什发现?说出你的观点.学生猜测得出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发现.学生:观察思考、尝试得出结论自主探究合作[问题2]其它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观察下边两个图并填写下表:[问题3]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222a b c+=.命题证明:学生阅读课本65页,理解,提示:面积关系是214()2ab b a c⨯+-=.A的面积B的面积C的面积图1-2图1-3教师:变换图形,便于学生观察,得出:由面积和相等到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学生:观察图形,填表,并简要阐述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鼓励学生,敢于猜想、阐述自己观点.教师:引出问题3,怎样证明命题是否正确?交 流适当穿插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总结: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斜边长为c,那么222a b c +=.2.理解: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可由已知两边求第三边学生:阅读课本理解证明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看能否理解,若不能理解可少作提示分析.也可多列举几种证法.教师:汇总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激励学生.尝 试 应 用1.根据图18.1-1你能写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吗?[分析]总面积等于各面积之和221()42a b ab c +-⨯= 2.一个门框尺寸如图18.1-2所示,一块长3m,宽2.2m 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分析]木板横着进,竖着进,都不能从门框内通过,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对角线AC 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求出AC,再与木板的宽比较,就能知道木板能否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后小组内阐述、分析、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讲评.第2题注意过程书写规范,见教材67页成果 展示 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知识点,做题的方法,技巧,心得与困惑.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补充,展示补 偿 提 高 1. 求出下列各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x 的长度.2.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90°,A B=15,AC=12,求BC 的长3. 已知: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是6cm, AD 为BC 边上的高,求AD 的长2.3.作业 设计必做题:教材69页习题18.1第1、2两题,做在作业本上.选做题:教材69页习题18.1第7题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17.1 勾股定理 〔第2课时〕[教学任务分析]图图18.1-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掌握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过程方法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学生思维方式、意识的培养,感受数学方法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热爱数学.重点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的方法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复习什么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作用?教师: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中特有的三边关系定理,运用它能由已知两边求第三边.学生:回答、理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3]如图18.1-7,一个3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m吗?[分析]〔1〕由图根据勾股定理可求BD的长,看看是否是0.5m〔2〕已经知道那些线段的长?AB和CD是什么关系?〔3〕由图可知BD=OD-OB,分别求出OB、OD即可.解:〔由学生填全教材67页的空后,尝试在练习本上写出过程〕教师:出示题目并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理解、写出过程,感受应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的书写.建议:也可有学生独立分析完成教材填空,然后教师书写过程并强调写法与规范.尝试1. 1.教材68页,练习1、2题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2. 3.如图18.1-8,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你能求出CD的长吗?教师:提出要求,简要讲评.学生:第1题找四名学生板练,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组内学生自己互评互改.第3、4题找优秀学生解决图18.1--7应用提示:① AD 与BD有何关系?②设CD=x,则AD=③在△ACD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列出构造方程来解.4.已知:如图18.1-9,在△ABC中,∠C=60°,AB=34,AC=4,AD 是BC边上的高,求BC的长.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知识点,做题的方法,技巧,心得与困惑.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补充,展示补偿提高1. 在Rt△ABC中,∠C=90°〔1〕若a=5,b=12,则c=________;〔2〕b=8,c=17,则S△ABC=________.2. 下列各图18.1-10中所示的线段的长度或正方形的面积为多少.<注:下列各图中的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3. 在Rt△ABC中,∠C=90°,A a∠的对边为,B b∠的对边为,c斜边为〔1〕已知a:b=1:2,c=5, 求a〔2〕已知b=15,∠A=30°,求a,c.3. 4.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针对前几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3题〔1〕设a=x,那么b=2x,由勾股定理可知()22225x x+=,解得5x=±其中边长不能为负数,所以5x=,即5a=〔2〕设a为x,那么2x a=,由勾股定理可知:222(2)x b x+=,作业设计必做题:教材70 页习题18.1第3、5两题做在作业本上.选做题:《同步学习》开放性作业第1,2,3题.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17.1 勾股定理〔第3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知识技能1.会运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并表示无理数,进一步理解感受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2.进一步理解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环节安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1]: 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吗?分析引导:〔1〕你能画出长为2的线段吗?怎么画?说说你的画法.〔2〕长是13的线段怎么画?是由直角边长为_____和______整数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3〕怎样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得点?解:①在数轴上找到点A,使OA=3,②过A点作直线L垂直于OA,,在L上截取AB=2,③以O为圆心,以OB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C,点C即为表示13的点.[问题2]:利用勾股定理,是否可以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3,4,5,•••的点?试一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写出画法.适当点评.你知道OC为什么等于13吗?教师:提出问题,巡查、指导.学生:〔1〕画图完成,感知画法并掌握.〔2〕阅读教材68页—69页学习理解画法.尝试应用1.教材69页,练习1、2题.2. 如图18.1-14,一根12米高的电线杆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定,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是.3.如图18.1-15,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C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使AC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两名学生尝试完成课后练习题 1.〔1、2两题〕的解题过程.教师:简单讲评.2、3、4题学生完成后,展示答案,师生共同进行订正.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知识点,做题的方法,技巧,心得与困惑.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补充,展示补偿提高1.如图18.1-16,今年的冰雪灾害中,一棵大树在离地面3米处折断,树的顶端落在离树杆底部4米处,那么这棵树折断之前的高度是米.2.如图18.1-17,∠ACB=∠ABD=90°,CA=CB,∠DAB=30°,AD=8,求AC的长.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后,组内核对、讨论.注意书写过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讲评, 注意总结方法和规律.答案:1.8;2.26作业设计必做题:教材70页习题18.1 第6题选做题:教材71页习题18.1 第10题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17.1 勾股定理〔第4课时〕[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勾股定理,并能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认识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三边关系定理.〔2〕能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进行有关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方法<1>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和证明过程,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验证、应用.情感态度感受数学的悠久历史和成就、感受数学的作用和魅力,热爱数学、努力学好数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难点在应用中勾股定理与其它三角形知识的有机结合.[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引入1.若c为直角△ABC的斜边,b、a为直角边,则a、b、c的关系为___________.2.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若∠C=90°,那么〔用几何语言表示〕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⑵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____________,两直角边之间_____________;若∠B=45°,则两直角边长_________,∠B的对边和斜边_________.⑶三边之间的关系:⑷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CD与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并就学生完成情况简单讲评.学生:思考、完成、总结.交流.教师总结:图18.1-16 图18.1-17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1]: 1.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边〔1〕〔2〕2. 〔1〕在在Rt△ABC中,∠C=90°,A a∠的对边为,B b∠的对边为,c斜边为,且a:b=3:4,c=15, 求a、b〔2〕小刚准备测量一段河水的深度,他把一根竹竿插到离岸边1.5m远的水底,竹竿高出水面0.5m,把竹竿的顶端拉向岸边,竿顶和岸边的水面刚好相齐,则河水深度为< >A. 2m;B. 2.5m;C. 2.25m;D. 3m.学生:完成1,2两题总结方法.教师:方法总结:三种类型:〔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2〕已知一特殊锐角30°、60°45°角和一边求其它边;〔3〕已知两边之间的关系和一边,求三边.答案:1.〔1〕8,17;〔2〕1,3;2.〔9〕12〔2〕A总结:利用勾股定理求边长的几种方法归类.尝试应用1.如下图在Rt△ABC中,∠C=Rt∠,CD⊥AB,若BC=15,AC=20,则AB=_____,AD=__,BD=__,CD=__.〔两种方法〕2.某飞机在天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3.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D⊥DC, AB⊥AC,∠B=60°,CD=1cm,求BC的长.学生尝试完成由学生自主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后完成,并进行展示.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知识点,做题的方法,技巧,心得与困惑.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补充,展示补偿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斜边上的高为h,则下列各式中总能成立的是 < >A 2h ab= B 2222a b h+=C111a b h+= D222111a b h+=针对前几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610ACB图18.1-26提高2.把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同时扩大到原来的3倍,则其斜边〔〕BA.不变B.扩大到原来的3倍C.扩大到原来的9倍D.减小到原来的1/33. 如图,一个牧童在小河的南4km的A处牧马,而他正位于他的小屋B的西8km北7km处,他想把他的马牵到小河边去饮水,然后回家.他要完成这件事情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针对性的补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作业设计必做题:课本第71页11题选做题:课本第71页12题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17章勾股定理〔小结与复习〕[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熟知勾股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并能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2.能熟练运用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进行有关计算、证明,解决实际问题.过程方法经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的应用和证明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感受数学的悠久历史和成就、感受数学的作用和魅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热爱数学、努力学好数学.重点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应用难点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综合运用.[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复习引入1.勾股定理、逆定理;他们在求解或证明中的作用?2.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关系?3.什么是命题?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师:以提问方式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回答讲评总结.学生:回答理解..自主探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2cm ,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2.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5cm,12cm,其中斜边上的高为〔〕A.6cm B.8.5cm C.错误!cm D.错误!cm3.在Rt△ABC中,∠C=90°,CD 是斜边上的高,AB=1,则2CD2+AD2+BD2=_________.4.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比为5:12:13,它的周长为60cm,则它的面积是________.5.如图要在高3m,斜坡5m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地毯的长度至_____米6.判断下列命题:教师: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布置完成.学生:完成后,小组内核对讨论,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存在问题讲解.答案:1.错误!2.D3.14. 1205. 76. A7. 2步索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若a>1且b>1,则a+b>2;③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④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其中逆命题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0个7.学校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经常有同学为了少走几步而走捷径,于是在草坪上开辟了一条"新路",他们这样走少走了________.<每两步约为1米〕8.△ABC三边a、b、c满足222506810a b c a b c+++=++求△ABC的面积.9.如图,将一根25㎝长的细木棒放入长、宽、高分别为8㎝、6㎝和10㎝的长方体无盖盒子中,求细木棒露在盒外面的最短长度是多少?10.在△ABC中,∠BAC=120°,AB=AC=10错误!cm,一动点P从B向C以每秒2cm的速度移动,问当P点移动多少秒时,PA与腰垂直.8.解:提示:配成完全平方式9. 放置露在盒外面的最短,(25102)cm-,10. 5秒和0秒时,PA与腰都垂直.尝试应用1.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若∠B=∠C-∠A,则△ABC是直角三角形.B.若a2=<b+c><b-c>,则△ABC是直角三角形.C.若∠A:∠B:∠C=3:4:5则△ABC是直角三角形.D.若a:b:c=5:4:3则△ABC是直角三角形.2.如图,在△ABC中,AB=AC,D点在CB延长线上,求证:22AD AB BD CD-=•由学生自主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后完成,并进行展示.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知识点,做题的方法,技巧,心得与困惑.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补充,展示补偿提高1. Rt△ABC中,∠C=90°,如图〔1〕,若b=5,c=13,则a=__________;若a=8,b=6,则c=__________.2. 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是6,8,a则〔1〕当6,8均为直角边时,a=__________;〔2〕当8为斜边,6为直角边时,a=__________.3.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是不大于10的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周长是24则三边分别是____________.4.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90°,AD=4,AB=3,BC=12,求正方形DCEF的面积.针对前几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作业设计必做题:课本第80页第3、4题选做题:课本第80页第6题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第17章勾股定理教学活动图[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安排]应用2..如图,某学校〔A点〕与公路〔直线L〕的距离为300米,又与公路车站〔D点〕的距离为500米,现要在公路上建一个小商店〔C点〕,使之与该校A与车站D的距离相等,求商店与车站之间的距离.学生完成后,展示答案,师生共同进行订正.学生自主完成,如果遇到困难,可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后完成,并进行展示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知识点,做题的方法,技巧,心得与困惑.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补充,展示补偿提高1.在长30cm、宽50 cm、高40 cm的木箱中,如果在箱内的A处有一只昆虫,它要在箱壁上爬行到B处,至少要爬多远?5.如图,一只蚂蚁从实心长方体的顶点A出发,沿长方体的表面爬到对角顶点C1处〔三条棱长如图所示〕,问怎样走路线最短?最短路线长为多少?针对前几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蚂蚁爬行的路线有三种情况,由勾股定理可求得爬行的路线最短.作业设计必做题:教材80页复习题18.第8两题选做题:教材80页复习题18.第9两题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17.1勾股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来自能1.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表述,能够正确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长度。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使其能够面对数学问题,勇于挑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勾股定理的应用。例如,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直角三角形,测量其边长,并验证勾股定理。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教学案例中,我以生动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运用合作、交流、归纳等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我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从生活走向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实用资料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掌握勾股定理,能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应用.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会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2.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材从实践探索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勾股定理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之后,它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一种美妙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在几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方法.在“四边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章节中,勾股定理知识将得到更重要的应用.【重点】会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过程,并会应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掌握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及适用范围,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1.注重使学生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等过程.本章从实践探索入手,创设学习情境,研究勾股定理及它的逆定理,并运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注重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体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本章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就来源于生活,勾股定理的应用又直接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探索、验证、应用等各阶段都应更多地设置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使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好地进行勾股定理应用的建模过程.教学时可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丰富课堂教学.3.尽可能地介绍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体现其文化价值.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丰富,在教学中,应注意展现与勾股定理有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应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育学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为将来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打下基础.4.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章内容又恰是进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教学的较为理想的材料,因此,应强调通过图形找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有关问题.17.1勾股定理3课时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课时单元概括整合1课时17.1勾股定理1.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1.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2.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树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意识.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和实例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重点】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第课时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2.能说出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1.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发现过程.2.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思想.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和实例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通过获得成功的经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并能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教师准备】教学中出示的教学插图和例题.【学生准备】三角板、方格纸、三角形模型.导入一: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此图案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大会的会徽图案有什么特殊含义呢?这个图案与数学中的勾股定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人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上述图案就揭示了“勾”“股”“弦”之间的特殊关系.我们学习过等腰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是两边相等的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特殊的性质.研究特例是数学研究的一个方法,直角三角形是有一个角为直角的特殊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的探究活动就从等腰直角三角形开始吧.[设计意图]勾股定理揭示的是特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从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入手,揭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导入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本封面和本章章前彩图,说一说封面和章前彩图中的图形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封面是我国公元3世纪汉代的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弦图”,章前彩图是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大会的会徽使用的主体图案就是“赵爽弦图”.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你知道为什么把这个图案作为这次大会的会徽吗?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读图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以生活课本中的图案、故事导入,增强了趣味性,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导入三:如图所示,一座城墙高11.7 m,城墙外有一条宽为9 m的护城河,那么一架长为15 m的云梯能否达到城墙的顶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勾股定理”.[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发现,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勾股定理”的主观愿望.1.探索勾股定理[过渡语](如教材第22页图)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图案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现了什么呢?(出示教材图17.1 - 2)(1)问题提出:在图17.1 - 2中,是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说明了什么?(2)学生活动:质疑、猜测、探索、交流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探索方法可能是:通过数正方形内等腰直角三角形个数的办法,得出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3)教师总结:通过直接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或者用割补的方法将小正方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补成一个大正方形,得出结论: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追问:在图17.1 - 2中,如果选取更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按照同样的方法作三个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还一样吗?如图所示.[设计意图]这个探索活动是学习、探索勾股定理的基础.借助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探索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这是本活动的出发点.提出追问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整个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性的高度,也为学生有个性的创意活动搭建了平台.(2)探索具体边长的非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思路一[过渡语]除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之外,一些特殊边长的直角三角形,还有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的规律吗?.提出问题:(结合带提示的下图)1.正方形A,B,C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说明了什么?2.正方形A',B',C'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依据教材探究的提示,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计算出正方形A,B,A',B'的面积;再通过建立一个大正方形计算出正方形C,C'的面积.探究提示:正方形A,B的面积分别为4和9,通过建立边长为5的正方形,计算出正方形C 的面积为25减去四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和,也就是正方形C的面积为13.同理,正方形A',B'的面积分别为9和25,通过建立边长为8的正方形,计算出正方形C'的面积为64减去四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和,也就是正方形C'的面积为34.活动总结: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的平方.[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借助网格,利用面积割补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无网格背景下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打下基础,提供方法.思路二1.画一个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 cm和4 cm的直角三角形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再画一个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的直角三角形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学生计算后发现: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学生讨论: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2.如图所示,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算出图中正方形A,B,C的面积,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A的面积B的面积C的面积左上图16 9 25右下图 4 9 13探究提示:右下图正方形C的面积为25减去四个小直角三角形面积和12,也就是正方形C的面积为13.左上图亦是同样的思考方法.学生计算后发现:小正方形A,B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C的面积.追问:由以上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则a,b,c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直接由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的平方.数学表达式为:a2+b2=c2.[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量、算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结论,借助网格,利用面积割补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无网格背景下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打下基础,提供方法.2.勾股定理的证明教师提问:对于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应该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追问:以上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具体的数值,一般情况下,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我们的猜想仍然成立吗?思路一(出示教材图17.1 - 5)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利用面积证明.图中大正方形的面积是c2,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ab,中间正方形的面积为(b-a)2,则有c2=ab×4+(b-a)2,即a2+b2=c2.教师适时介绍:这个图案是公元3世纪汉代的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人们称它为“赵爽弦图”.赵爽根据此图指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朱实)可以按如图所示围成一个大正方形,中间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黄实).我们刚才用割的方法证明使用的就是这个图形.教师在学生归纳基础上总结: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的平方.中国人称它为“勾股定理”,外国人称它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设计意图]通过拼图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对赵爽弦图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思路二学生利用拼图游戏验证定理,并思考:能用右图证明这个结论吗?已知:在△ABC中,∠ACB=90°,∠BAC,∠ABC,∠ACB的对边分别为a,b,c.求证:a2+b2=c2.(1)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2)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ab+(b-a)=c2,化简可证.(3)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利用下面这些图也能证明这个结论吗?教师指导学生验证.我们证明了以上结论的正确性,我们就可称之为定理,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请同学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表述这一定理.勾股定理的名称介绍: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有一个叫商高的人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因为勾股定理内容最早出现在商高的话中,所以又称“商高定理”.一千多年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证明了此定理,因此又叫“毕达哥拉斯定理”,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了纪念这一发现,杀了一百头牛庆功,故而还叫“百牛定理”.一个定理有如此多的“头衔”,可见勾股定理的不凡. [设计意图]通过拼图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借助不同图形探索证明,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通过对赵爽弦图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思路三[过渡语]以上猜想经过古今中外的人多次证明都是成立的.我国人称它为“勾股定理”,在西方,它被称作“毕达哥拉斯定理”.目前世界上可以查到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不下500种.1876年,美国总统伽菲尔德利用下图验证了勾股定理.你也能完成证明过程吗?证明:以a,b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ab.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的形状,使A,E,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Rt△EAD≌Rt△CBE,∴∠ADE=∠BEC.∵∠AED+∠ADE=90°,∴∠AED+∠BEC=90°.∴∠DEC=180°-90°=90°.∴△DE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面积等于c2.又∵∠DAE=90°,∠EBC=90°,∴AD∥BC.∴四边形ABCD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a+b)2.∴(a+b)2=2×ab+c2.∴a2+b2=c2.学生思考后,教师再展示证明过程.[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了解到古今中外无数人进行证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知识拓展]解决直角三角形有关计算和证明的问题时,要注意:(1)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常运用勾股定理和面积关系式联合求解.(2)要证明线段的平方关系,首先考虑使用勾股定理,从图中寻找或构造包含所证线段的直角三角形,利用等量代换和代数中的恒等变换进行论证.(3)由勾股定理的基本形式a2+b2=c2可以得到一些变形关系式,如a2=c2-b2=(c+b)(c-b),b2=c2-a2=(c+a)(c-a)等.(4)在钝角三角形中,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若c为最大边长,则有a2+b2<c2,在锐角三角形中,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若c为最大边长,则有a2+b2>c2.3.例题讲解(补充)在直角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如图,求出未知边的长度.引导分析: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通过对等式变形,可以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c=,b=,a=.解:(1)根据勾股定理,得AB===.(2)根据勾股定理,得AB===2.[解题策略]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长,求第三边长,应用勾股定理求解,也可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补充)有两边长分别为3 cm,4 cm的直角三角形,其第三边长为 cm.〔解析〕分情况讨论:当4 cm为直角边长时,当4 cm为斜边长时,依次求出答案即可.①当4 cm是直角边长时,斜边==5(cm),此时第三边长为5 cm;②当4 cm为斜边长时,第三边==(cm).综上可得第三边的长度为5 cm或 cm.故填5或.[解题策略]注意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分类讨论是解决此题的关键,难点在于容易漏解.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1.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的平方.2.注意事项:(1)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只对直角三角形适用,而不适用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2)注意分清斜边和直角边,避免盲目代入公式致错.(3)注意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长,可求第三边长,即c=,b=,a=.1.如图所示,字母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12B.13C.144D.194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知,斜边长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长的平方和,则字母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以三角形斜边长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以另一直角边长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即169-25=144.故选C.2.如图所示,若∠A=60°,AC=20 m,则BC大约是(结果精确到0.1 m) ()A.34.64 mB.34.6 mC.28.3 mD.17.3 m解析:∵∠A=60°,∠C=90°,∴∠B=30°,∴AB=2AC,∵AC=20,∴AB=40,∴BC====20≈34.6(m).故选B.3.在Rt△ABC中,∠C=90°.(1)若a=3,b=4,则c=;(2)若b=6,c=10,则a=;(3)若a=5,c=13,则b=;(4)若a=1.5,b=2,则c=.解析::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即可.(1)c===5;(2)a===8;(3)b===12;(4)c===2.5.答案:(1)5(2)8(3)12(4)2.54.如图所示,Rt△ABC中,∠C=90°,AD平分∠CAB,DE⊥AB于E,若AC=6,BC=8,CD=3.(1)求DE的长;(2)求△ADB的面积.解:(1)∵AD平分∠CAB,DE⊥AB,∠C=90°,∴CD=DE,∵CD=3,∴DE=3. (2)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10,∴S△ADB=AB·DE=×10×3=15.第1课时1.探索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证明3.例题讲解例1例2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24页练习第1,2题;教材第28页习题17.1第1题.【选做题】完成教材第30页勾股定理的几种证法的证明过程.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Rt△ABC中,∠C=90°,AC=9,BC=12,则点C到AB的距离是()A. B. C. D.2.如图所示,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C=6 cm,BC=8 cm,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则CD等于()A.2 cmB.3 cmC.4 cmD.5 cm3.(2015·黑龙江中考)△ABC中,AB=AC=5,BC=8,点P是BC边上的动点,过点P作PD⊥AB于点D,PE⊥AC于点E,则PD+PE的长是()A.4.8B.4.8或3.8C.3.8D.54.如图所示,由四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构成一个大正方形,连接小正方形的三个顶点,可得到△ABC,则△ABC中BC边上的高是.【能力提升】5.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为a,b,且满足+=0,则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6.如图所示,在△ABD中,∠D=90°,C是BD上一点,已知CB=9,AB=17,AC=10,求AD的长.7.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周长.8.(2014·温州中考)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样,其巧妙各有不同,其中的“面积法”给了小聪以灵感.他惊喜地发现:当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1)或图(2)摆放时,都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下面是小聪利用图(1)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如图(1)所示摆放,其中∠DAB=90°,求证:a2+b2=c2.证明:连接DB,过点D作DF⊥BC于F,则DF=EC=b-a.∵S四边形ADCB=S△ACD+S△ABC=b2+ab,又∵S四边形ADCB=S△ADB+S△DCB=c2+a(b-a),∴b2+ab=c2+a(b-a).∴a2+b2=c2.请参照上述证法,利用图(2)完成下面的证明.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如图(2)所示摆放,其中∠DAB=90°,求证:a2+b2=c2.证明:连接.∵S五边形ACBED=,又∵S五边形ACBED=,∴.∴a2+b2=c2.【拓展探究】9.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OAB的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坐标为(3,).点C的坐标为,点P为斜边OB上的一个动点,求PA+PC的最小值.【答案与解析】1.A(解析:如图所示,∵AC=9,BC=12,∠ACB=90°,∴由勾股定理可得AB=15,再由等面积法可得×9×12=×15×CD,∴CD=.故选A.)2.B(解析:由题意可知△ACD 和△AED 关于直线AD 对称,因而有△ACD ≌△AED ,所以AE =AC =6 cm,CD =ED ,∠AED =∠ACD =90°.在Rt △ABC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B ===10(cm).若设CD =ED =x cm,则在Rt △BDE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DE 2+BE 2=BD 2,即x 2+(10-6)2=(8-x )2,解得x =3.所以CD =3 cm .)3.A(解析:过A 点作AF ⊥BC 于F ,连接AP ,∵△ABC 中,AB =AC =5,BC =8,∴BF =4,∴在△ABF 中,AF ==3,∴×8×3=×5×PD +×5×PE ,即12=×5×(PD +PE ),∴PD +PE =4.8.故选A .) 4.(解析:由题意知S △ABC =S 正方形AEFD -S △AEB -S △BFC -S △CDA =2×2-×1×2-×1×1-×1×2=.∵BC ==,∴△ABC 中BC 边上的高是×2÷=.)5.5(解析:∵+=0,∴a 2-6a +9=0,b -4=0,解得a =3,b =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5.)6.解:设CD =x.在Rt △ACD 中,由AD 2=AC 2-CD 2,可得AD 2=102-x 2.在Rt △ABD 中,由AD 2=AB 2-BD 2,可得AD 2=172-(x +9)2,所以102-x 2=172-(x +9)2,解得x =6.∴AD ===8.7.解:当△ABC 的高在三角形内时,如图(1)所示,由题意可知BD 2=AB 2-AD 2=152-122,∴BD =9,CD 2=AC 2-AD 2=132-122,∴CD =5,∴BC =9+5=14,因此△ABC 的周长为14+15+13=42. 当△ABC 的高在三角形外时,如图(2)所示,由题意可知BD 2=AB 2-AD 2=152-122,∴BD =9,CD 2=AC 2-AD 2=132-122,∴CD =5,∴BC =9-5=4,因此△ABC 的周长为4+15+13=32.综上所述,△ABC 的周长为32或42.8.证明:如图所示,连接BD ,过点B 作BF ⊥DE 于F ,则BF =b -a.∵S 五边形ACBED =S △ACB +S △ABE +S △AED =ab +b 2+ab ,又∵S 五边形ACBED =S △ACB +S △ABD +S △BDE =ab +c 2+a (b -a ),∴ab +b 2+ab =ab +c 2+a (b -a ).∴a 2+b 2=c 2.9.解:如图所示,作A 关于OB 的对称点D ,AD 交OB 于点M ,连接CD 交OB 于P ,连接AP ,过D 作DN ⊥OA 于N ,则此时PA +PC 的值最小,由作图知DP =PA ,∴PA +PC =PD +PC =CD.∵B (3,),∴AB =,OA =3,由勾股定理得OB =2,易得在Rt △OAB 中,∠AOB =30°.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OA ×AB =×OB ×AM ,∴AM =,∴AD =2×=3.∵∠AMB =90°,∠B =60°,∴∠BAM =30°,∵∠BAO =90°,∴∠OAM =60°,∵DN ⊥OA ,∴∠NDA =30°,∴AN =AD =,由勾股定理得DN =.∵C ,∴CN =3--=1,在Rt △DNC 中,由勾股定理得DC ==,即PA +PC 的最小值是.本节课从知识与方法、能力与素质的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整节课以“问题情境——分析探究——得出猜想——实践验证——总结升华”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验证过程,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高估了学生证明勾股定理的能力,主要困难在于一些学生不能对图形进行正确的割补.对图形的割补过程没有给学生详细的呈现.适当增加学生拼图的时间,通过实践操作,画图分析,独立分析证明思路,正确完成证明过程.练习(教材第24页)1.解:(1)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得b===8. (2)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得c===13. (3)根据勾股定理a2+b2=c2,得a===20.2.解:如图所示,在Rt△FHG中,FG2=S A+S B=122+162=400,HG2=S C+S D=92+122=225,∴大正方形的面积S E=FH2=FG2+HG2=400+225=625.挖掘勾股定理的科学文化价值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长,就可以求出第三边长.勾股定理常用来求解线段长度或距离问题.勾股定理的探究是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出发,到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再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发现和证明的过程.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是利用割补法求以三角形的斜边长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图形的性质,提出一般的猜想,并获得定理的证明.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有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对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教学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围绕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1)所示).图(2)由弦图变化得到,它是由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的.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10,则S2的值是.〔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如何拼接成“弦图”,并运用弦图中隐含的结论寻找新的等量关系.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S1=(a+b)2,S2=a2+b2,S3=(b-a)2,∴(a+b)2+(a2+b2)+(b-a)2=10,得a2+b2=,即S2=.故填.[解题策略]本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先表示出S1,S2,S3,灵活用勾股定理方可解决问题.第课时能说出勾股定理,能运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在例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