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合集下载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汇总1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汇总15篇)

作者为你精心整理了1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相关的内容。

篇1:《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具有适应性的“有突破性的教育专著。

”读后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这一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

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赏识教育要深入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善 于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注重学生情感教育:除了知识传授,生本教育也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学生的积 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生本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 习、探索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了实现这些原则,生本教育提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 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同时,这些方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生本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在实践中,生本教育已经在许多学校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生本 教育,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得到了提高。同时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过 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 展。 然而,生本教育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 生的个性化需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生本教育 的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教育走向生 本》读书心得
-
1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2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3 生本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4 感悟 5 生本教育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6 生本教育对未来教育的启示 7 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在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 生为中心?在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 书后,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思
谢谢观看
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理念,生本教育提倡采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 教而教"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 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提出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

”“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

”等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

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8期文/ 刘群人物简介郭思乐,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学科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几年前,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 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以5 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 乘以5 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 而不是14。

比如4 个3 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 ;数一数,5 个3 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郭思乐教授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

儿童不可限量。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

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由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论。

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地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1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辛辛苦苦,可是认真观察一下,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听得进去,即使听讲的学生也不知到底能记住多少。

简而言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率不高,参与度也不高,但是老师却异常辛苦。

这是当今教育的普遍悲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哀?怎样才能摆脱这样的困境?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联络教学实际,我认为这是因为就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摆正老师角色,假如摆正了老师角色,这些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搞好教学设计。

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可以定位课堂教学中的老师角色。

1、一切从学生出发,做好教学的组织者。

建构认为,认识是一个主动解释并建构个体知识表征的过程。

学生认识的主动性应该受到保护、受到培养的,然而,有些老师却习惯于满堂灌,根本不给学生主动学习认识的时机,学生看到了一些内容,本来跃跃欲试,试图说出,可是老师却凭借自己的权利毫无遗漏的讲了出来。

就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受到了压抑,学习的热情渐渐消退,学习效果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差。

因此,老师应该从满堂灌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一切从学生出发,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通过恰到好处的组织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主动认识,主动学习的时机,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得到培养。

这种组织表达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上。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活动任务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原有认识根底,还要考虑需要和兴趣爱好;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活动可以得以进展,既不会因为内容太易,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会因为内容过难,令学生望而生畏。

学习活动的组织假如是分组进展,就要考虑小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考虑将哪些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学生才会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简而言之,老师就是要通过科学组织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都能参与合作探究展示。

《教育走向生本》的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的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的读书心得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

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

“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

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

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

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

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

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

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

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

《教育走向生本》书本介绍

《教育走向生本》书本介绍

总的来说,《教育走向生 本》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 实践指导价值的著作。通过阅读 这本书,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和认识。生本教育以学 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主 体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我相信, 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推广和实践, 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迎来更加美 好的明天。
我们要感谢郭思乐教授的 卓越贡献和无私奉献。他的生本 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 我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 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教 育的美好愿景,为人类的未来发 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我认为生本教 育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 化的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 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培养具有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 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而生 本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 途径。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
在实践中,生本教育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例如,利 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工具,可 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探 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
最后,生本教育需要建立科学、 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传统的以考试成 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本教 育的需求。我们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如作品展示、口头报告、自我评价等, 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和能力发展。同时,评价标准也应该多 元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鼓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 探究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本教育的环境中,学生需要 自己寻找答案,通过探究、尝试 和思考,发现新的知识和观点。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 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_1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_1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

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

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

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

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习。

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习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

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

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语)。

学生就像花木一样,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在教学中,我通过个别谈话、阶段目标达成检测、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了所教学生已有生物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等级,同时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推断,分别把学生“私下”分为目标组、边缘组、特困组三个单元,在实施教学时,我把课时学习目标分成了“高、中、低”三个能力等级,潜移默化地把目标问题分别下放给三个单元,让他们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理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把问题扩大化,往他们想知道的地方去探究、去总结,最后,把三个单元研究的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了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我也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与开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许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从教近二十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看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先前的我,虽然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虽然关爱我的学生,但是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


1 、 婴幼儿拥 有大自 然的特 别赐予 。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 ,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 握固 。 ……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也”。(老子)
2、貌似漫无目的的婴幼儿的学习活动,
最终成就了人们期望的结果 —— 成长, 他们学会了母语,保持了充盈的学习 天性,为其进一步发展做了充分的准 备,表现了人的自然与社会的要求的 本质一致性;

教育找到了回家的路
教育为了人,人提升了教育 基本的德育和丰富的德育。 学生幸福了; 教师快乐了: 家长满意了; 领导开心了 。

我们认识了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思想的洪流
生本教育是智慧的田野


生本教育是想象的星空
生本教育是生命的绽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念即行动
我们心目中的操作是什么?是毕加索的画 布吗? 找到思想,便有了行动。

要找出解放学生和解放老师的路。这
个问题很严重,教育要寻找回家的路。
我们想,如果能够使受教育者自己提
高自己,把要他学变成他要学,那就 好了。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 文件说——
把受教育者变成自己提高自己的主 体,是一个历史性的的难题。 用通俗的话来说,最大限度地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三)主体区分性。生本教育要求分清教育的真 正主体。教者是教学管理和使命承担的主体,但 它不是教育教学效益发生的主体。就像产婆是生 产孩子的管理主体,但不是生产孩子的发生主体。 孩子终归是产妇生的。 这时教者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主要依靠自己的教,即使它有所成就, 也摆不脱学生的学,但由于教师取代了学生的学, 学生的学被扭曲、压抑和小化了,因而是低效的; 一种是在教者的帮助组织下,主要依靠学生 的学。也就是说,生本教育也不能离开教师,但 这时教师的作用只在两方面起作用:一是选择了 生本教育的方式;二是组织了学生的学,而决不 取代学生学习的核心工作。

从生命的原点出发——读郭思乐的《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

从生命的原点出发——读郭思乐的《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

从生命的原点出发——读郭思乐的《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从生命的原点开始:读郭思乐的《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开篇:谈到教育,郭思乐的《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便成为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

从生命的本质出发,郭思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以生活为本来提升教育质量的潜能。

在本书中,郭思乐提出“从生命的原点出发,找寻真实的自我,加强生存意识,形成良性的社会风气”的理念,深入剖析了教育的无穷力量,以及它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真实、完整的未来观。

第一节:郭思乐如何描述生命的本质郭思乐在本书中指出,“生命的本质是社会的新的开端,也是社会的未来。

”通过生命的原点,来探求教育的本质,为人们提供一条绝对正确的路径,以此来实现真正的价值观和未来观。

郭思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穿越了自然界和文明界,它为人们指明了生活的方向,正是生命本质的审美、思想与交流才使传统的教育得以完善,从而塑造出我们的未来。

第二节: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种力量,它有助于指导人和社会,使其处于有利位置。

郭思乐提醒我们,“教育是一种激扬生命的原动力,它有助于人们建立新型社会生活价值观,塑造价值要求,促进文明文帝国建设,形成具有新气象的文明模式”。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激励学习者做出实质性的变化,以服务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共同实现共生的发展。

同时,郭思乐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学习者的未来,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节:以“生活为本”的提升郭思乐提出“以生活为本”,并指出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以生活为本”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协调灵活,更充实,从而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潜力;另外,“以生活为本”还可以推动一种更完整的、更真实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实际生活经验。

同时,“以生活为本”的提升也可以使教育的重点转向社会责任,尊重和尊重他人,保护环境,关心他人,鼓励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尊重他人,这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性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融入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生本教育的具体实践案例
案例三:某教育培训机构的生本教育实践
某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他 们设计了富有创意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同时,他们还 引入了科技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交互式的学习 体验。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了生本教育的可行性和优势。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改进,我们可以不断推 动生本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此创新的教育模式
加强宣传和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生本教育的理念和优势,让更多的教师和 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接受这一模式。同时,开展相关的培训和研修项目,提高教 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方法
生本教育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鼓励创新和实践
鼓励践经验的积累 和分享,推动生本教育的不断完善
此外,我也深刻认识到生本教育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 思维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社会中, 这些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至关重要。因此,作为教师,我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 性思维的人才
最后,生本教育也让我重新审视 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我意识 到我之前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可 能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因此,我应该根据生本教育的理 念调整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 造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 环境
生本教育的具体实践案例
案例二:某中学的生本教育实践
某中学在推行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辅导。学校为每个学生制定了 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们通过观察学生的特点和优势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 系,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通过生本教育的实践,这所中学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提升。学 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成为当地的教育示范学校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第一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教育走向生本》读书报告:静听花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是郭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思想,他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2007年,生本教育被列为教育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课题之一,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大陆、香港、澳门等地的100多所中小学、职业院校、幼儿园等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还记得上班之初,初出茅庐的我对“生本教育”并不知晓,第一次讲公开课,是二年级的《晚上的“太阳”》。

试讲时,我滔滔不绝,课堂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自我感觉相当良好。

可是讲完后,孙主任对我说,教学并不是教给学生1+1=2,而是教给学生1+1等于几,甚至1+1等于3。

当时听的迷迷糊糊,后来听了郭思乐教授的一段话才明白其中含义。

曾经一位企业家问郭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于是我们就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现如今,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十分的重视教育,可偏偏是学习的主人公——孩子们讨厌教育,把学习当作压力,当作束缚,这该怎么办?郭思乐教授曾说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同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事情是学生自己愿意做的,他学什么都懂,不是他自愿的,硬强调也不行。

课堂本来就是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老师讲多了,孩子们学习的空间就少了。

课堂是孩子们施展才华的地方,而不是老师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老师们应该退居台后,把课堂还给学生,激扬学生的生命,放手让学生自己学。

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

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

读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作者:陈际深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6年第02期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在2001年6月第1版面世以后,好评如潮。

到2015年8月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已第24次印刷。

由此可见这本专著的巨大影响。

在以前外出培训的时候,听一位专家说,目前国内主要有三大教育流派,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运动,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的心教育,再一个就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分为上、下篇。

上篇共七章。

第一章概述两种教育体系:师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

作者对师本教育体系提出了一系列质疑:为教师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设计吗?教师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吗?是懒人有懒福吗?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并通过两者的对比,从实践到理论肯定了生本教育的正确性。

给我们指出: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

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

(原书第34页)第二至三章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若干理念、哲学思考。

第四至六章展示了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方法论、评价与管理。

第七章是对生本教育中若干相关问题的思考。

下篇主要是郭思乐教授在《教育研究》中刊登的有关生本教育体系的四篇论文。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例证详实。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读过《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著)。

魏书生老师所教的班级,开学第二天就能举行期末考试。

人们不禁要问,才开学,老师还没有讲课呢!咋就能进行期末考试呢?其实奥秘就在于魏老师的学生都经过了自学。

他们的自学能力很强。

魏老师经常外出开会、讲学,从来不用人替他代课,回来也不补课,语文课学生们靠自学,但是他的班级语文课成绩绝不会比其他班差。

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实践,就是学生主体原则的最好实践。

【读书心得】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生本课堂---《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读书心得】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生本课堂---《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生本课堂——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近日,读了华南大学教授郭思乐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觉受益匪浅。

郭老师在书中提出了“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观念,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一切都应该是为学生服务。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生本理念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列举了儿童教育中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这些脱离儿童发展规律的做法,大多是因为教育观念的落后而产生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困生缺乏应有的信心和耐心,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天生愚钝而不可救药,而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

再如,我们习惯性地给学生贴上后进生的标签,而不顾忌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也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并且,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意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实际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所有这一切现象,都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放弃旧的教育观念,观念的陈旧也成为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桎梏。

思想是指导,观念是灵魂,要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转变,使方式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符合教育规律,就必须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儿童的特点,设置教学程序,才能有效驾驭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改革课堂教学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施教。

往往是教师讲的疲惫,学生学得劳累。

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没有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没有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儿童天生好动,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而教学的一味灌输使儿童成为知识接受的容器,他们在课堂上毫无主动性可言,一切回答都要符合老师设定的答案。

他们的主动性就很难得以发挥,对知识学习兴味索然。

例如,数学学科是逻辑性比较强的抽象学科,如果只是给学生枯燥的说教,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

从整体目录结构来看,《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采用了 清晰的章节划分,各章节主题明确,逻辑连贯,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导向。 整本书的目录以“教育”和“生命”为主线,贯穿始终,凸显了作者对于教育的 核心观点和理念。
从内容上看,该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即以 学生为本的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通过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生本教育的理解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包括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以及其对于传统教育的挑战和变革等。
这句话强调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情感不仅是认知活动的催化剂,更是 我们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学生的情感需求,培 养学生的情感素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
这句话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学生变成千篇一律 的产品,而是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学生 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在自由发展的空间中茁壮成长。
感谢观看
再次,该书的目录反映出作者对于当前教育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在 信息化社会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的目标、方式、手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 化。作者通过目录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变化的方向和趋势,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 前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该书的目录还体现出作者对于未来教育的展望。通过各章节的标题,我们可 以看到作者对于未来教育的积极态度和期许,包括个性化教育、终身学习、以及 教育与科技的融合等。这些展望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有助于我们 理解和探索未来的教育发展。
精彩摘录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是一本深入探讨教育理念和实践的著 作,作者郭思乐教授在这本书中,再次强调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就如何真 正实现这一理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以下是从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观点,它们对 于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梅州市人。

曾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特聘国家级专家,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思乐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的教育专家。

在长期的特别是近几年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到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中“人的完满发展”问题,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实验,逐步形成了民族传统教育特色和现代教育特色相结合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体系。

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体系,同时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使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诸如“减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两级分化,高分低能,教师不足,以及培养具有既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有很高学业发展水平的人的矛盾等等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

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郭思乐生本教育带给我们品味的生本课堂是:譬如,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自然课《水的认识》,教师除了让学生做一些观察和实验之外,还要学生找关于水的资料。

这使家长们十分兴奋,他们积极地为孩子收集并打印了二十余篇各种不同的关于水的资料。

而孩子们为了参加讨论和诵读这些资料,查字典,找大人。

一位孩子在课堂上朗读了他的家长打印的六百多字的关于西部缺水和需要保护水资源的文章,令来听课的香港同行大为惊奇。

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不再是板着脸孔地训斥和签名,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共同寻找知识,建立起新型的亲子关系。

学校里学生的主动性,也传递到了家庭,使家长们大开眼界,他们为之动容,为之欢愉,他们也参加了孩子的课题,“学校把教育的工作转嫁到我们身上”的抱怨销声匿迹了,他们更爱自己的孩子了。

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

进行有趣的统计、分类、评判,进行学习性的游戏,他们自编儿歌,自编谜语,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由此还表现出不多见到的学习效率。

他们真正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一切为了儿童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

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

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

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

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他认为,人要生存,就要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

学习往往是很艰苦的。

如果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某些突变是有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这些突变就会保留下来,某些突变是不利于了解环境和适应生存的,发生这种突变的物种就有可能灭绝。

现在的学校成了文化孤岛,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生命的价值,远离了社会,培养的人不是自然人。

现在的孩子除了春节陪爸妈走走外,再也不能去与界接触;四周奔跑,他们不太注意春天、秋天的景色变化,更多的注意爸妈的脸色,象一群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

这种怪圈,应该引起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否则,将带来文化弃视。

高度尊重儿童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天性。

他认为,人之初,善本学。

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

儿童有自己的学习本能,并非成人所教,拥有自然天真的世界。

幼儿一旦揭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

比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你告诉他是红色,他会问:“好看吗?”你告诉他“好看”,他可能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你觉得好看,我也觉得好看呢?”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不能答以“你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体系,两者是同构的”等。

事情就是这样,问题越基本,越难以回答。

不管怎样,儿童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他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并非我们所教,而是出自先天的结构和功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充分。

一则故事说,妈妈带着孩子,遇到狗在吠,妈妈说,不用怕,会叫的狗不咬人。

儿子却担心地问:我们知道它不咬人,可是狗自己知道吗?粗想起来,孩子实在是多虑。

但严格说来,他有他的道理,甚至比大人的思考更精彩。

有一个故事,一位绅士站在铁路旁,一位孩子问他:“到伦敦的火车几点钟开?”绅士答道:“四点四十四分。

”孩子再问:“几点钟开?”“四点四十四分”。

绅士又答。

孩子再问,绅士说:“你不是已经问过了吗?”孩子说:“我很喜欢你说‘四点四十四分’的时侯,小胡子一翘一翘的样子。

”忍俊之余,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儿童!他们没有成人的种种拘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他们就像婴儿学游泳比已经开始怕水的儿童来得快一样一个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的性灵,较之于具有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

告别自己童年的成人,也许记住了自己在孩时思考的结果,却通常忘记了思考的过程。

因此,他只能以自己的结果性的眼光看世界。

如果他作为教师或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只是一副成人面孔、成人的思维方式。

成人思考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忘记了自己曾经那样地睁大求知的双眼,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未知世界,忘记了自己获得新知时的那种甜蜜,天空是那样的蓝,云彩是那样的白。

于是,他不自觉地操起“就范式教育”的大棒,压抑儿童的精神,贬低他们的学习本性。

在整个教育中,弥漫着我们上面所说到的“被动假设”。

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社会希望他们的: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

生本教育强调尊重儿童的思维。

人对人的有益智力创造的尊崇,似乎在所有的尊崇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因而人追求思想,追求文化,同人打交道基本上就是同人的思维打交道。

反过来,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贬损,几乎就是对人的思维的贬损,也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贬损。

这种贬损累积起来,可以摧毁人的信心,可以使人无心向学,使人失去生活的欢乐。

生本教育强调多次反复获得知识。

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

一个学生发问:课文中有一个词“复杂”,什么是复杂呢?一位学生答道:复杂就是很难。

老师说:对了。

另一位同学说:复杂就是不简单。

老师说:对了。

老师这样肯定本身对不对呢?我认为是对的,很好。

实际上,这样的讨论,既反映了学生的认识实际,也体现了一种认识规律:我们对一个词语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善和加深的;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认识方面和深度。

尽管今天学生对“复杂”的回答可能还不如词典所说,然而他们已经回答了一部分,讨论会使他们扩充和加深认识,随着阅读的增加,认识必然更全面,更深刻。

我们不应以成人之见去限制他。

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学生有许多探索机会,而探索是一种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

在生本教育的课程与教材教法中,实际上假设学生有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教给的内容的未特定性和非完形性,正好给他们以补缺或完整化的机会,学生的探索构建成为教学活动主要方式或中心方式,这就形成了允许学生多次反复而获得知识的格局。

生本教育强调对儿童的学习隐私保密。

学习的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隐私。

以无节制地宣传儿童的学习隐私作为督促的手段,不符合现代教育伦理。

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全面依靠儿童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

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

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

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

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我读了这些作品,竟有了一种近乎敬畏的感觉—敬畏生命的精美和生命开发的价值。

正像杜比宁说的,这些都将增加我们“对人的尊重、自豪和挚爱的深深感情”。

我的一个学员问我,是否承认有些学生是懒于学习的?我反过来问:这些学生如果是醒着的,他又懒于学习,那么他在做什么?他终归有事情可做,否则他就是睡着的,而不是醒着的。

他喜欢去玩游戏机,去看小人书,那么,这也是学习。

你希望他正规地学习,你就可以从他喜欢的东西开始。

……不论他们做什么,你总能找到其中蕴涵的基础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得把他的活动,都看作是学习的一部分(哪怕它并不完善,甚至是似乎同我们原来的学校教育内容格格不入)。

事情像歌里唱的那样,“在我这里有着永远的期待”。

在任何一个活动中,都含有基础教育学科的许多知识,等待我们以不同的深度去揭示它。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

生本教育强调借学生自身的能力,本体的力量,内在的潜能,发展学习天性,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忘我学习,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

生本教育强调爱和独立性是真正的富有。

非独立性带来简单划一,而独立性带来丰富。

如奥修所说,“你的真实和真诚、你的真理、你的爱、你的创造力、你的敏感度和你的静心品质,这才是你真正的财富”。

奥修阐述的教育观是,“不论你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或许是一个三流的总统,你或许是一个一流的鞋匠,能够满足你的就是你享受你正在做的,你能够将你所有的能量都投放进去,你不想成为其他任何人,这就是你想成为的,你同意‘自然’在这出戏里面所让你扮演的角色是对的,即使用总统或国王来跟你交换,你都不要。

这就是真正的富有,这就是真正的权力”。

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视它为一种游戏。

生本教育体系正是把这一因素视同生命. 生本教育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老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

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

学生这个时侯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

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

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

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