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大众汽车董事长卡尔.哈恩眼中的中国

合集下载

2024年《科学大众》读后感

2024年《科学大众》读后感

2024年《科学大众》读后感2024年《科学大众》读后感1我看了一本叫《科学大众》的九月刊,这期最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交通方面的,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两个内容就是《体验科学的历史车轮上的世界》和《未来飞机形如飞碟》了。

《车轮上的世界》这个内容其实就是汽车的发展史,实际上,汽车和达芬奇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曾经想到过设计一种自动行驶的车子:只要给它按上发条,它就会自动并快速地跑,但是他只留下了设计图,没有亲眼看到这辆车子被制造出来。

后来,许多工匠都试过做车子,但是,都没有成功。

直到1886年,一个叫卡尔奔驰的人制造了天下第一辆以汽油做引擎的三轮汽车。

《未来飞机形如飞碟》写了现在的飞机重量很重,因此,燃油消耗得太多,尾气对大气受到了影响,荷兰所有的航空工程师们正在设计未来环保的飞机,未来环保的飞机形状和飞碟十分相似,外壳是用加强塑料做成的,所以要比想在飞机的金属外壳轻得多,用的燃料也大大减少,因此,燃油也大量节省。

我从这两个内容中看到了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以前的汽车是用马拉的,现在的汽车却使用汽油了;现在的飞机既重又不环保,而未来飞机将会变轻而节省燃油,科学对交通的帮助真是太大了!2024年《科学大众》读后感2恐龙生于什么代?它们为什么拥有这么庞大的身体?菊石是什么样子的?那就让我们翻开书,一起寻找答案吧!恐龙大多数生活在中生代,分为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食草恐龙体形十分庞大,那是因为中生代时,地球的整体气温相当高,植物也长得特别茂盛,食草恐龙有了充足的食物,所以它们的身体就越来越庞大,而且这庞大的身体还能一直保持下去,真是厉害极了。

还有一种叫菊石的海洋生物,在很久以前就灭绝了,但它们十分有趣,壳可以变成任何形状,身体象潜艇一样,想浮起来就冲入空气,想要沉下去就加入水,很方便的。

这期的主要内容还有《未来生物狂想》,现在葡萄牙有一种珊瑚虫,根据科学预测,到以后就可能进化成“幽灵水母”,它可以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自己喷出水流游走,还可以使用电铃攻击,更厉害的是它们还能给自己充入气体,让自己漂在水上。

大众汽车的“中国路,大众心”

大众汽车的“中国路,大众心”

大众汽车的“中国路,大众心”MarketingCase策划纪实【引】58个场j;{:,263演……2004年8"9II19:5(】分Ill央'公焦点沈谈¨后.度Il1人众亍,c乍,'汽人众和卜海人众i家联于推III的.斥资r打造的全一日_圈圈一曩墨___圈翻_●啊一一目_l圆圈_一圈曩l一新II}I牌文化广片"Ill路.人众心"映推lIIc亥片以'个"心"穿始终运『IJ代农IllIq文化的汉和法.感性地传达r人众汽乍对|Il,Ill旧消.费嚣手¨IlIIq},c乍l业的举攀爱心乐则采『ll球炙于¨『热的演n}l组合HANSON的1winCOII1CtOyou~'.演足曾绐荣捩多项人奖的好策坞导演1)anMintz这部,片|f1摄规模清人——演{l{阵容强人,分};IJ来I巾,天,r§来,新ln1坡等lq家.年龄从婴儿纠耄系老.既彳r演.也乏众多份特殊的业余入I:;外景|f1搬场地地夫地北.址迹遍1fi炎Iq洛杉矾,III新翩,海,I岛币¨l海等地;浚片摄制纰还邀到电I影虎j】lI尼威,仃}II色表现的好菜坞肮|f1毪机驶.他的illIlI:i使摄制入1毛机l:|f1搬人众},c乍行驶ipliI1.}.僻以厶量人嫂近离地接近扣摄Il标然f面.这足'个庞人的品脚推广策略的',fl,竹为浚,J;'的制造嚣——人众jfi-:III的总品牌,代公?一1)MGH际,告公td阳我们娓道来r人众je乍'以来的"IIIlq0I"文/DMG一大众汽车中国品牌服务组大众汽车的"中国路,大众心"这不像一个广告.雨像是一技力釜的凝聚,褥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画萄剪接在一起才发现这砷熟悉潦自固一个名字——大众银显然这个由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及大众汽车耗巨资托造的这令短目的R有一个:岛国人宣告——大众R有一个无论是高尔夫辽是帕萨特撞达辽是辽有蟮睦途锐,单壳虫等等.都在这个宣言式的广告中萄营人襞现其跨国汽车巨头的实力整合南北大众已经正式拉开7帷幕,在德国,大众汽车的品牌口号是Fortheloveofauto—mobiles,中文直译的话就是"源于对汽车的爱".当DMG了解到这一背景时,并没有立马开始做创意,而是充分"bigger idea,betterunderstanding",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为了深入地了解中国人对"爱"的理解,DMG一方面展开全国的消费者座谈:另一方面,找到了寺庙住持:清华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历史学家……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发现中,西方不仅在汽车消费上有着心理差异,对爱的理解亦存有文化差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含蓄的国人习惯将所有情感蕴藏于心,正所谓"万般情感发于心,达于心",爱之内涵,实则是心."心"这一核心概念,立刻为之后的策略指明了一条宽广清晰的品牌之路.心,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延展性,爱心,恒心,信心,雄心,中心……"大众心"旨在表达大众汽车追求完美,不断创新和持之以恒的德国造车精神,以及大众汽车对广大用户的关怀.它既是一个国际汽车领导品牌的口吻,也充满了亲和力. 路,与车密不可分;路,贯穿东西,连接南北,联系人与人;路,是历史,是现在,是未来,是不断的发展."中国路",既是大众汽车对中国汽车工业和消费者的承诺,也真实反映出大众汽车及其合资企业与中国汽车工业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对未来灿烂前程的憧憬.经过再次深入的总结,"中国路,大众心"立刻脱颖而出.有多少心.用多少心这个创意的诞生颇有传奇色彩……本片的导演,也就是DMG的老板DAN,是一个不认识中文汉字的老外.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文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图形.可就是在把这些汉字图形化之后,DAN竟然发现了汉字"爱"字中间的秘密.有一天,DAN从书架上取来一本书,打开,盯着'爱'字看,书法写的繁体,很美.咦?怎么中间有一个心?怎么这么多字都有一个心?忠,志,慧……不正是大众汽车品牌的核心价值的一部分吗?每一部大众汽车都能找到与各自特征个性相对应的中文汉字.忠,志,慧,感,恣,恳,悠……有多少心,用多少心.每一个汉字,不但涵义隽永,而且都以书法的形式来表现,与视觉效果强烈震撼的广告画面融合在一起,使人对这一创意拍案叫绝.广告片的音乐则采用了全球炙手可热的演唱组合HANSON的一首(1willcometoyou),音乐与情景交相辉映,抒发了大众汽车20年来与中国汽车共同发展,与中国消费者心心相印的深厚情谊.事实上,在更深层面上,这是表达了大众汽车已经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以一个全新的创意角度,诠释了大众汽车对造车的热忱与用心.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此后一段时间,DMG就进入了紧张的执行阶段.就拿"中国路,大众心"这支TVC的拍摄来讲,拍摄13部车,200多人参与,66个拍摄场景:从沙漠到城市,从上海到洛杉矶,时间却只有40天.这可能吗?当然可能,对DMG来说,只要用心,是没有什么不能完成的.DMG可以获得封锁上海滩最繁华街道进行拍摄的特权,也可以拿到在故宫24小时拍摄的许可.当这支TVC在电视上,在车展上一经播放,看到的这支制作精良的"中国路,大众心"的观众,无不为之叫好,迅速将大众汽车总品牌形象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同时,极具延续性的"中国路,大众心"以网络,POST—CARD,胸针,PRESSKIT等形式的宣传品也都以最快速度,在2004年北京车展上出现在广大消费者面前.配合TVC的立体式广告传播,势不可挡.大众一心,囊力北京奥运2005年1月27日,一台大众汽车正式成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的启动盛典,又将"大众心推向了一个新高度.33考虑到大众此次乃是集合三方力量,携手北京奥组委的又一次以总品牌形象的"大事件",而且将延续到2008年.大众汽车不但能借此机会,表达大众全力支持北京奥运的决心,还能以盛典作为契机,让大众汽车总品牌的整合推广,更向前迈一大步.当目标清楚后,经过多次头脑风暴,"鼎"这个概念开始浮出水面."鼎"在4000多年的中国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立鼎铭志成为人们心中信守承诺和对美好生活热切期盼的文化理念;祈福迎祥,繁荣昌盛,人们期待美好未来的一种象征. "鼎"是权威,谁有了"鼎"就象征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汽车工业中拥有不可动摇第一的位置."鼎"是团结,是大众中国,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北京奥组委共同支持北京奥运的力量凝聚."鼎"是承诺,是大众集团对北京奥运的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鼎"是希望和期盼,是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心声写照. DMG为大众汽车奥运计划归纳为"鼎计划",主题为"大众一心,鼎力北京奥运"."鼎计划"是DMG在对大众汽车品牌清晰化定位,结合公司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之后的又一精心创意之作.以一个充满中国文化底蕴,拥有权威,团结,承诺,期盼四重含义的"鼎"字,完美地表现了担当中国汽车市场领导地位的3家大众和北京奥组委精诚合作之心,对北京奥运真诚期盼,共同开创鼎盛中华之情.并通过媒体强大的覆盖率,给中国的消费者清晰地传达一个信息,奥运会的精神与大众汽车的品牌观成功地联合在了一起.这个亲密无问的合作建立了大众在中国20年来又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众多奥运冠军纷纷出席,盛况空前.到场嘉宾和上百家国际国内知名媒体一起见证了这个难忘的时刻. 从独家创意"鼎计划"的构思提出到和客户三方的最终沟通确认,从对活动现场布置的完美追求到巨细无遗的妥帖安排,DMG的优秀策划和执行能力得到了三方大众,奥组委和所有到场嘉宾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赏.奥运心.中国心其实活动只是一个表现形式,对于深谙大众性格的DMG认为,奥运"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精神,不仅像火炬一样点燃了全人类的心灵,它还融合了精益求精的文化——"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与大众汽车这个跨国企业的理念在本质上趋同.如果说1月27日的"大众一心,鼎力北京奥运"盛典是拉开了大众汽车赞助北京奥运的序幕,那么,通过奥运打体育营销牌,打市场持续战的最终目的,则是大众汽车通过一汽集团,上汽集团进一步整合南北大众资源来齐心协力的拓展国内市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里程碑,而且更加受到全球与众不同的关注和市场的融入.随着大众汽车汽车介入2008年北京奥运这历史性的时刻,奥运这个全球性的传播平台,将会把大众汽车的奥运市场篇撒播,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其实,大众汽车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之间一直有着深远渊源——上海大众333车队:中国赛车运动中第一个由厂家支持的车队,国内媒体称之为中国赛车的"无敌舰队";F1赛事:上海大众不仅在建造F1赛车场期间,为赛场建设提供了解决软土基础处理的专业经验,还在2003年上海大众赞助F1赛事直播;在2004年6月成为北京奥组委在全球汽车行业中唯一的合作伙伴以来,大众汽车一直对北京奥运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今年1月,又与其他5家赞助商赞助约6亿美元款项支持北京奥运……无论是热哀于各项体育赛事的赞助,还是与2008北京奥运会的合作;无论是为中国推广赛车运动,还是为F1付出的诸多努力,背后都凝聚着大众汽车内在的品牌文化内涵,而不断的进取和更高,更强,更远的体育精神也延伸了大众汽车的品牌文化,更提升了大众汽车在市场的整体形象.大众汽车就是要通过奥运体育营销战略来全面整合和不断加深大众汽车品牌亲和力,并把自己的品牌理念深植于中国的本土化汽车市场之中——把大与小,高与低,普通与高端,由浅入深结合起来,这样的大众汽车品牌理念实际上已在"一南一北"的全系列产品投放中体现出来.再加上原型进口车,使市场差异化优势更加充分体现出来.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精耕细作,把整体与每阶段的市场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市场环境,融入不同的市场主题,以增加与消费者的亲和力,所以我们看到,大众汽车耍在中国市场打长期牌. "心"的延伸在2005上海国际车展上,大众汽车主推运动概念车,DMG又将"心"的概念再一次延伸,以"激赏2005,心有驾驶热情"的展台口号突出了大众汽车丰富的参展产品以及充满驾驶热情和运动激情的特色参展主题,形象地展现出大众汽车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汽车合作伙伴的企业风采.尤其是对配合GOLFGTI运动型跑车上市的揭幕仪式的设计,更是将"心有驾驶热情"燃烧到极点——在火焰般抖动的巨型幕布和舞者激情澎湃的表演的最高潮中,幕布瞬时接下,G0LFGTI运动型跑车跃然眼前,引得场内一片欢跃.热情,就由此从心底开始熊熊燃烧,令大众汽车展台成为本次车展最激动人心的亮点.大众心,深入人心"中国路,大众心"广告一经播出,就一度引发观众的热烈反响.上至80岁老妪,下至5岁孩童,都在网站上留下了由衷的喜爱之情, 看得出那种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如今半年多过去了,如今重新回顾这支广告片时,发现这支广告依然是如此地迷人,正如一杯咖啡一样,回味起来更为香甜!而这品牌整合所走过的路,同样令人回味无穷."中国路,大众心"也将大众汽车打造成与中国消费者最贴心的汽车品牌.对大众汽车品牌铸就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唤起了人们对大众汽车焕然一新的情感共鸣,并由此逐渐深入人心.■20o5/7。

零部件通用化

零部件通用化

零部件通用化
作者:[日]铃木修袁淼/译
来源:《爱你》 2016年第6期
卡尔·哈恩先生曾于1983 年到1992年间担任德国大众汽车董事长,通过与他交往,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最让我震撼的是“零部件通用化”。

原来,大众在推出新车型时,只把一部分零部件更新,其他还是使用旧车型的零部件。

大众没有另起炉灶设计新
的模具,零部件的通用性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

回到日本,我开始着手研究奥拓汽车,对员工发出了新的指示:“尽量使用具有通用性的零部件,不要一说到转型
就全部翻新。


不过,搞技术的人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在新车商标的设计上,他们开始搞动作,比如在“S”外面画个圈,或者用六
角形、八角形把“S”圈在里面。

不过,我用哈恩的分析说服了他们。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把所有的零部件都拆解开来摆在大家面前,技术人员对每个零部件进行评定,性能优秀的零
部件被保留,其他的被换掉。

这样大大提高了新车开发的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其实,设计新的零部件和模具本身并不是坏事,只是会增加风险和不必要的工作,“零部件通用化”解决了这些问题。

(摘自《我是中小企业掌门人》中信出版社)。

奥迪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介绍

奥迪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介绍

奥迪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介绍奥迪汽车进入中国。

它选择的合资企业不是上汽,也不是广汽,而是一汽,这或许也就预示了其成为中国官车的命运。

或许,这里我们不能说是奥迪选择了一汽,而是该说是一汽选择了奥迪。

1983年,奥迪汽车推出了奥迪100当时是第三代C3平台。

这款车创下了当时汽车造型的先河,极富空气动力学的外观在吸引眼球和获取0.3的风阻系数之间取得完美平衡,燃油经济性广受好评,并于1984年获得了“全球年度最佳车型”的称号。

正是这款被全球称誉的车型让中国的汽车业看到了曙光。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轿车年产量只有区区7.7万辆,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仅为0.7辆,比非洲最穷的埃塞俄比亚的1.3辆还要低,在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一,高档车市场更无从谈起!因此,在1985年,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导致进口轿车急剧膨胀,进口汽车达到创纪录的34.5万辆,消耗了大量在当时最为宝贵的外汇资源。

为“挡住进口”,并复兴中国红旗品牌,一汽厂长耿昭杰开始酝酿一汽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发展战略。

于是他决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车技术,通过组装生产,将其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挡住部分中高档轿车的进口,另一方面也为复兴红旗提供了必要的整车技术,达到以“轿”养“轿”的效果。

于是,奥迪100成了耿昭杰厂长最好的选择。

而作为在80年代极为罕见地看好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国际汽车业战略家,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卡尔?哈恩博士也非常想在中国寻找更大的机会。

于是在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于长春签署“关于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

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标准的高档车技术转让合同。

中国一汽开始生产奥迪100,并于当年组装499辆汽车。

而其实,当时中国组装的奥迪100配置非常简陋,没有安全气囊和ABS、内部装饰陈旧、电动设备少、没有天窗,但由于它是第一款在国内组装的豪华车型,加之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汽车流通仍以物资局等国营单位统购统销为主,因此,这批车辆未能面世,就被政府部门抢购一空。

中国式智慧

中国式智慧

中国式智慧作者:张灵犀来源:《汽车与运动》2008年第06期5年超过70万辆的销量,对于凯越这次改款,是动力也是压力。

好在上海通用深谙中国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再次用典型的“中国式智慧”,打造出一款对消费者非常有吸引力的新车。

记得在4月下旬的北京车展上,有位中国记者让日产雷诺的双CEO戈恩来评价一下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前景。

戈恩说:“以1000个人为计算单位,美国人有800辆车。

法、日、德等发达国家的人有600辆车,而中国人还不到100辆。

因此,谁都不会怀疑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巨大空间。

”而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组数据,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即将购买的是他们的第一辆车。

那么对于第一辆车,我们的消费者通常会有什么期望呢?空间、排量、动力、操控,还是空调是否够劲儿?可能都有,但到最后,他很可能会说:“算了吧,有这么麻烦吗?让这些专业的问题见鬼去吧!我不过是要一个看着舒服,不麻烦的代步工具罢了。

”可能很多人会对我虚构的这个购车人物失望,因为他的汽车消费观念太不成熟,更谈不上半点专业。

但遗憾的是,我们身边的很多人的确就是这个状态,有的略知一二,但多半来源于道听途说。

在A级车市场,提起凯越,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出这款车有什么明显的优势?但在过去的5年中,凯越实现了超过70万辆的销量,而其中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款车的销量是逐年上涨的,去年达到了最高峰——196742辆,由此也成为2007年中国车型销量排行榜的第三名(前两名分别是桑塔纳和捷达)。

作为国内上市最早的新一代A级车,凯越占据的“天时”不能忽视,但更应发人深思的是,缘何一款“老车”在新车辈出的年代,能乘风破浪,再创新高。

“70多万的销量远超过我们当初推出产品时的计划。

除了时机好,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顾客非常认同这款车的人性化配置、舒适度和空间。

70%的中国车主是在购买他们的第一辆车,上海通用造了一辆能给他们工作和生活带来愉快,舒适和轻松感觉的车。

商务谈判案例

商务谈判案例
❖ 练习 ▪ 在谈判休息时间,中方人员赞赏日方技术人员:“技术熟 悉,表述清楚,水平不一般,我们就欢迎这样的专家。” ▪ 技术员很高兴:“我在公司地位重要,知道的事也多。” ▪ 中方:“贵方主谈人是你的朋友吗?” ▪ 技术员:“那还用问,我们常一起喝酒,这次与他一起来 中国就是为了帮他。” ▪ 中方:“为什么非要你来帮他,没有你就不行吗?” ▪ 技术员:“那倒也不是,但这次他希望成功,这样他回去 就可以提升了。” ▪ 中方:“这么讲,我也得帮他了,否则就不够朋友。” 此番谈话后,中方在谈判中巧妙对主谈人加大压力 ,成功实现了目标,也给对方得到合同和晋升的条件。
欲擒故纵
十几天后,该工程负责人突然约见了德国这家公司的代理人,并 向他道歉,对自己工作中的“疏忽”表示“遗憾”,并拿出其他公司 的投标书给该代理人看,说只要比最低报价低10%,订单就可给德国 公司。
稻草人
2021/5/9
15
五、常用的具体谈判策略
该代理人将比最低报价低10%的投标书送上去后,又没音信了。 工程负责人不接他的电话,也不安排时间会见他。
考察团到达美国后立即去克莱斯勒公司参观。克菜斯勒公司非常 热情,他们早己获悉“一汽”要生产轿车的信息,因此,总裁艾柯卡亲 自带领一大批高级技术人员向中方详尽解释各种发动机的性能与造型 。经过比较和讨论,考察团选中了一种轻轿结合的发动机与克莱斯勒 公司谈判。由于双方都非常希望能做成这笔交易,因此谈判比较顺利 ,很快签署了从克莱斯勒公司引进这种发动机技术和生产线的协议。 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克莱斯勒公司的轿车车身也很感兴趣,因为那种 车身比较长,比较气派,跑起来相当稳当,坐在里面很舒适。考察团 言定回去商讨后再来谈判引进车身问题,克莱斯勒公司承诺给予优惠 。
根据赴德代表团的汇报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最新提案,耿昭杰会同 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对美、德两方的技术、交易条件、合作诚意等方 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最后决定选择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为合作伙 伴,并把“一汽”生产的这种轿车正式定名为“奥迪”。

奥迪公司发展史

奥迪公司发展史

风雨百年话奥迪⑴诞生:霍希与奥迪1899年霍希公司成立。

创始人:奥古斯特·霍希(1868年—1951年)总部地址:从科隆→迁往萨克森的茨维考市1922年由霍希的徒弟担任工程师,他们是塞德尔和保罗曼·戴姆勒博士(1869年—1945年)1910年4月奥迪公司在茨维考市成立。

创始人:奥古斯特·霍希(Audi拉丁文“听”的意思)。

⑵漫游者(Wanderer)1885年漫游者公司成立。

创始人:机械工人温克霍夫和耶尼克。

总部设在:萨克森的克姆尼茨市。

20年代后期公司执行董事长为克劳斯·冯·约尔岑男爵(贵族出身,1894年—1991年),由于当时为了签订制造合同而波尔舍博士脱不开身就委托当律师的女婿,安东·皮耶希替他和冯·约尔岑签订设计合同。

50多年后安东·皮耶希的儿子,费迪南德·皮耶希担任奥迪集团董事长。

⑶DKW——“小奇迹”(Das Kleine Wunder)1907年在克姆尼茨附近小城茨寿堡成立了拉斯姆森公司,并注册“DKW”商标,成立DKW公司。

创始人:尤尔根·拉斯姆森(1878年—1969年)销售经理:卡尔·哈恩博士1982年—1993年小卡尔·哈恩博士任大众集团董事长(将大众和奥迪汽车带到中国)。

1928年—1931年拉斯姆森控股奥迪公司,霍希公司被萨克森州立银行,漫游者被德累斯顿银行托管。

⑷求生:四合一右方驾驶源于马车时代,那时马车夫就坐在马车右侧。

1921年,奥迪在德国率先推出了左舵驾驶的量产汽车奥迪K型。

左舵驾驶使得驾驶员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使超车操作更加安全。

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左舵驾驶已经逐渐成为主流。

1928年萨克森州立银行行长:赫伯特·穆勒博士参股DKW公司25%股份,并极力撮合霍希与奥迪和DKW公司联合并拉拢德累斯顿银行和漫游者公司。

1932年6月底汽车联盟公司成立。

大众汽车中国化的经营宗旨——用户的愿望高于一切

大众汽车中国化的经营宗旨——用户的愿望高于一切

/“用户的愿望高于一切 ”——汽车的经营宗旨纷至沓来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六五”计划(1981-1985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此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1953年,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在长春兴建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从无到有;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了位于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我国汽车工业有了自主发展的能力;其后,北京、重庆、天津、沈阳等汽车生产基地相继建成。

但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极为落后:1955年至1985年的30年间,我国用于汽车工业的总投资仅为101亿元人民币;其间汽车工业在全国工业产值中比重最高为2.8%,全国汽车产量总共44万辆,仅占当年世界汽车总产量的0.99%;而且还存在汽车厂商高度分散、规模小、缺重少轻、品种单一等严重缺陷。

当时,中国的轿车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国家领导人专用的红旗轿车外,称雄中华大地的是上海牌轿车,但是它在几十年中的最高年产量仅为8000辆。

毋庸置疑,中国的轿车工业落后了半个多世纪。

因此,改革开放之初,中央作出战略性决策:大力加强汽车工业的发展,并希望以此作为支柱,带动国民经济多个行业的共同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措施就是,打开国门,与外国汽车制造厂商合资,用市场换技术。

1978年11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回答轿车项目可不可以搞中外合资经营时,明确表示:“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嘛!”于是,从1978年开始,机械工业部、各地方政府、各汽车制造厂开始与国外著名汽车厂商商谈在中国合资建厂事宜。

中方的努力和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换来了累累硕果:1983年1月,北京汽车制造厂率先和美国AMC公司(后为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收购)合资,建立北京吉普车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切诺基”牌轻型越野车。

1983年4月,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宣布,二者将投资5亿马克(合人民币9.85亿元),合资设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桑塔纳”轿车;双方各占50%股份。

第二章案例

第二章案例

奥迪汽车诞生记耿昭杰带领第一汽车制造厂考察团到美国底特律克莱斯勒公司考察汽车发动机造型。

后来,一汽经过谈判引进了克莱斯勒轻轿结构的发动机后,顺理成章也准备引进克莱斯勒的车身。

总经济师、谈判能手吕福源带代表团重近底特律时,克莱斯勒公司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条件非常苛刻,要价非常高昂。

用吕福源的话来讲,是天方夜谭的数字。

谈判无法进行,吕福源毅然率团返回。

回来后才得知克莱斯勒公司早已获得了国家批准一汽要上轿车的信息,所以觉得无论怎样苛刻的条件一汽也得就范,离开克莱斯勒一气就一筹莫展。

耿昭杰毅然决定中断与克莱斯勒。

这当然带有很大冒险的味道,但是耿昭杰宁肯自己咽下苦酒也不能让别人卡着脖子。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西德大众公司董事长哈恩博士到一汽进行礼节性拜访。

哈恩来到一汽,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喜:“哦,上帝!中国还有这么大的一个汽车工业基地,为什么没有早发现呢?”他与一汽一见钟情,他与耿昭杰也一见钟情,礼节性的拜访引发了合作的前奏曲。

会见时,哈恩博士频送秋波,耿昭杰并非无动于衷,但是他有个顾虑:本来轿车的发动机是克莱斯勒公司的生产线,这已成为定局,娶过来的媳妇退不回去了。

如果与西德大众合作,只能要它的车身和整装技术,作为具有世界一流生产技术水平的“大众”能接受这个美国“媳妇”并与之结合为一体吗?耿昭杰把这个试探性的气球放了出去,不料哈恩博士非常深情接住了。

他以外国企业家特有的坦诚,当然还有精明慷慨的允诺,临走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希望与一汽创造一个良好合作的先例。

如果厂长先生有诚意,四个星期后请您去朗堡我们大众汽车公司所在地,我们将在那里非常高地接待您。

”四个星期过去,一汽总经济师吕福源身负重任飞朗堡。

到那里一看,大众汽车公司已把克莱斯勒公司的发动机装进了奥迪的车身,这车身是为装配克莱斯勒发动机而特意加大的。

大众合作的诚意和效率可见一斑!吕福源飞朗堡的信息立刻反馈到底特律,克莱斯勒公司总裁艾柯卡感到了这一信息的压力和内涵,立刻通知有关方面人士把和好的手又伸了过来:“如果一汽和我们合作,将象征性地只收一美元技术转让费……”此时,一汽已由山穷水尽的处境变成了货比两家的主动位置,经过反复论证和比较,一汽终于选定大众为合作伙伴。

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管理问题研究

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管理问题研究

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管理问题研究一、一汽大众公司发展概况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大众)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乘用车工业基地。

一汽-大众于1991年正式成立,在这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一汽-大众不断成长,创造了我国汽车史上的一个个“第一次”,并以先进的造车工艺和良好的用户口碑,成为今天国内最著名汽车品牌之一。

1987年10月,一汽和大众的和合作正式拉开序幕。

德国大众集团总裁哈恩(Hahn)博士和奥迪公司总裁皮耶希(Piech)博士首次访问一汽,与一汽耿昭杰厂长进行会谈。

这次会谈为一汽3万辆轿车先导工程的顺利进展打下了基础。

1988年8月24日,一汽耿昭杰厂长与大众集团总裁哈恩(Hahn)博士在德国狼堡签署“一汽和大众公司长期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组成工作小组进行第二阶段合作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的前期工作。

之后9月份,邹家华国务委员听取了耿昭杰厂长赴德情况的汇报,对一汽选择大众公司为长期合作伙伴、以Golf A3为基本车型、合资建设15万辆轿车项目表示赞成,并同意一汽和大众公司开始进行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1989年4月25日~7月28日,一汽总工程师林敢为率团赴大众公司开始正式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经过了国家部委的审议通过之后,7月26日,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在完成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上签字。

1989年9月2日~11月19日,一汽总工程师林敢为再次率团赴大众公司,就评估中提出的意见和大众公司进一步谈判。

1989年11月17日,双方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订版上正式签字。

这也标志着双方合作的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1990年 2月9日,国家计委以计工二(1990)97号文下发《关于第一汽车制造厂与西德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建设年产15万辆轿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意见》,正式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

哈恩40年对中国汽车4点感悟:开放、敏锐、思考、创新

哈恩40年对中国汽车4点感悟:开放、敏锐、思考、创新

哈恩40年对中国汽车4点感悟:开放、敏锐、思考、创新作者:张坤来源:《中国汽车市场》2019年第01期如果从境外投资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像大众集团那样,更适合以其中国市场开放先入者的角色,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来回望那个时代。

如果站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各阶段代表人物视角,也没有哪位领导能够像哈恩一样,能够以外资企业掌门人身份评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在哈恩退休之时,大众集团在中国的年产量是10万辆;2017年,大众集团在中国的销售数字已经达到了400万辆以上。

亲眼见证大众在华40年发展历程的哈恩,对继任者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继任者们在推动与中国项目的合作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使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形成了领先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力,同时也把大众在培训方面的工作继续推动了下去。

”从1982年至1992年担任德国大众董事长的10年间,哈恩勇敢地冲破了来自大众内部的种种障碍,以足够的耐心与前瞻的眼光,与中方的合作伙伴一同成功奠基上海大众与一汽一大众两个合资公司,不仅将这家跨国企业带向了一个新世界,也从客观上使得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呈现出新的气象。

12月16日,记者在一场非正式的活动现场采访到了耄耋之年的哈恩博士。

在短短3个小时的晚餐时光中,哈恩博士回顾了40年前那段激情岁月,提出了对当前汽车市场的诸多认识,也展示了他自己对未来汽车革命的一些新思考。

告诫继任者:大众在中国必须要不断创新从当年起步的500辆到如今的400万辆,大众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市场当中的绝对强势领导企业。

作为力排众异将大众带入中国市场的功勋人士,没有人比哈恩更了解大众在中国的起步历程。

如何总结大众在中国40年的发展历程经验?哈恩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保持高度创新意识,不断适应、不断改变。

”他认为,大众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的发展都没有中国这样波澜壮阔和精彩纷呈,根本原因就是大众集团在中国从未坚守过默认的行业规则,永远在制造和服务层面保持高度创新,为中国的需求不断改变。

audi品牌历史

audi品牌历史

1958年 戴姆勒-奔驰 公司并购了 汽车联盟公司
1957年 NSU公司 重新开始 制造汽车
1955年 NSU是世界 最大的双轮 车辆制造商
1960-1974
• 从汪克尔 Spider 到奥迪50
1963年 汪克尔Spider 在法兰克福车展 上引起轰动 1964年 汽车联盟公司 被大众公司并购 1965年 产品名称 “奥迪”诞生 1967年 NSU推出 Ro 80
• 私人参赛者 • 私人车主相 当频繁地驾 驶霍希汽车 参赛,并取 得了相当不 错的战绩。


Lilo Graumuller Lilo Graumuller是 来自德累斯顿 的女车手,参 加了Hohnstein 大赛(瑞士萨 克森)。她驾 驶的小奇迹蒙 扎型赛车在 Polenz的桥上 留影。


• 专用车身 Gerhard Macher • 为奥迪、霍 在1931年德国 希和漫游者 国际大奖赛中, 轿车开发的 Gerhard 双门轿车专 Macher驾驶小 用车身由铝 奇迹蒙扎赛车 和其他轻量 (1100毫升二 化材料制成。 冲程发动机) 获得AvD俱乐部 特别奖。
公司介绍
奥迪集团包括母公司及其子公司 奥迪匈特牙利公司、quattro有限公司 以及兰博基尼汽车公司Coworth技术公 司,奥迪巴西及奥迪塞那利塔。此外, 奥迪还在中国、马来西亚和南非等地 设有制造厂。
历 史 人 物
乔尔 根•斯 卡夫 特•拉 斯姆 森 约翰• 巴普 蒂斯 特•温 克霍 夫 克里 斯蒂 安•施 密特 伯恩 德•罗 森迈 尔 路德 维希• 克劳 斯 费迪 南德• 皮耶 希
品牌家谱

奥迪
小奇迹
霍希
漫游者
NSU
经典车型

大众汽车进入中国的故事

大众汽车进入中国的故事

大众汽车进入中国的故事自从1984年大众汽车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在中国市场的成长与发展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商业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众汽车进入中国的背景、市场战略、主要产品与市场份额、挑战与应对,以及未来展望。

一、大众汽车进入中国的背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汽车市场逐渐呈现出巨大的潜力。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众汽车决定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员。

1984年,大众汽车与我国上海汽车集团共同成立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标志着大众汽车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二、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市场战略为了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大众汽车制定了一系列市场战略。

首先,大众汽车注重产品本土化,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大众汽车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推出了加长版轿车等定制化产品。

其次,大众汽车与中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和生产汽车,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此外,大众汽车还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应对未来出行需求。

三、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主要产品与市场份额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多款热销车型,如桑塔纳、帕萨特、途观等。

凭借优良的性能、可靠的品质和较高的性价比,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据统计,2019年大众汽车在我国市场的总销量达到了316万辆,市场份额约为19%。

四、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挑战与应对尽管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竞争日益激烈。

此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也给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带来了压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大众汽车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中国企业合作研发创新技术。

五、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大众汽车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者对汽车消费的升级,大众汽车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加大本土化研发和生产力度,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众汽车也将积极参与竞争,为未来出行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访原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卡尔·H·哈恩

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访原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卡尔·H·哈恩

‘‘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访原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卡尔‘H‘哈恩口《上海国资》记者张一浩哈恩博士,1926年出生于德国凯姆尼茨一个工业世家。

1954年进入大众汽车公司。

1959年至1964年,担任大众汽车美国公司的总裁。

1973年至1981年,担任德国汉诺威大陆轮胎公司的董事长。

1982年至1993年,他回到大众汽车.一直担任大众汽车公司的董事长。

2008年11月24日,原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卡尔・H・哈恩lCarl・H・Hahn)博士受杜塞尔多夫中国中心(DCC)的邀请.以82岁的高龄,精神矍铄地踏上中国的土地,在寒意阵阵的深秋季节开始了他为期3天的短暂中国之旅。

哈恩博士:从私人拥有汽车量上来看,目前中国在世界中排名是第26位,平均每1000人中有26人拥有汽车。

其中70%的消费者是首次购车。

对此中国应该感到乐观,这说明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

《上海国资》:中国经济以及汽车制造业能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7哈恩博士:首先,中国蕴藏了极大的购买力,其次,中国的高储蓄率、巨大的金融外汇储备、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以及国内不断增长的生产力、不断成长的中产阶层和不断涌入中国的外国资金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都是中国经济及汽车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原因。

《上海国资》:如何看待全球汽车工业的长期增长前景7哈恩博±:每年全球汽车产量以超过110万辆的速度增长,我们预计到2020年,汽车制造业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汽车工业会产生巨大的附加能力的需求.同时,它的发展好坏会影响波及其它行业,形成强劲的增长推力。

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此次的经济危机是偶发的、不可预估的事件,汽车工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不会受影响期间.《上海国资》作为少数媒体之一对哈恩博士进行了采访,了解他对汽车业发展的一些看法。

((上海国资》:大众在中国的发展如何7哈恩博士:对一个品牌来说,成功研发是关键。

一个品牌很难覆盖生产所有的品种,型号,但它永远不能丢失自己的品牌价值。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档轿车的技术转让合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档轿车的技术转让合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档轿车的技术转让合同。

此后20多年时间里,一汽与奥迪不断深入合作,不断超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也许就连当时在场的那些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们也未曾料想到,这一纸合同在二十几年后会对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的格局产生何等影响。

是机缘亦或是必然,一汽与奥迪走到一起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对轿车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轿车产量不足、产品单一的问题逐渐加剧。

作为中国最早的汽车生产基地,一汽也终于得到上级指示,重新规划轿车生产。

时任一汽厂长的耿昭杰明白,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能闭门造车,要掌握中高级轿车的自主知识产权,必须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高档车技术,通过组装生产,将其消化吸收,进而复兴民族品牌。

『1990年,一汽和大众公司15万辆合资项目在北京正式签约,耿昭杰和哈恩亲密握手』本着这样的思路,耿昭杰开始与一些国外汽车厂商接触考察,最终选定了引进克莱斯勒的发动机。

1987年引进克莱斯勒488发动机项目在人民大会堂签字。

有了克莱斯勒的发动机,一汽本应该引进克莱斯勒车型的生产技术,一面生产克莱斯勒车型,同时着手进行技术转化,设计新款红旗车型。

实际上一汽确实这么做了,1987年5月,一款基于道奇600车型改进的红旗轿车已经画在图纸上。

几乎就在同时,远在德国的大众集团也接到消息,得知一汽正在全球范围寻求合作,生产高档轿车。

眼光敏锐的大众公司董事长哈恩博士意识到这是奥迪进入中国发展的绝佳机会。

1987年9月,两名奥迪公司的高层代表来到长春,尝试与一汽进行合作。

二人回国向哈恩汇报后,令哈恩印象深刻。

同年10月,哈恩博士在法兰克福车展后直接动身飞往长春。

哈恩博士对当时长春的印象是荒凉,但这里良好的汽车工业根基也让他感到兴奋,双方很快进入洽谈的实质性阶段。

在了解了一汽购买的克莱斯勒488型发动机之后,哈恩确认该发动机源于奥迪技术,完全可以适应奥迪100轿车。

在打消了顾虑之后,耿昭杰拨通了电话,电话另一头是正在美国与克莱斯勒谈判的时任一汽总经济师的吕福源。

汽车发展3000字论文

汽车发展3000字论文

汽车发展3000字论文篇一:汽车发展论文浅析汽车工业的发展韩陈辉建筑工程学院土木1124 1121407408摘要:人类亲手推动了汽车的发展,也亲眼见证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汽车在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汽车工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中国汽车业任重而道远,因此汽车工业要在工艺上创新,技术上突破,管理上优化,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同时我们也从汽车工业中可以的到一些启发,来从整体上反思整个工业如何更好发展。

关键字:汽车工业创新机制管理企业一、引言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发与规划副总裁伯恩斯说:“未来的汽车将具有以下七大特点:安全、价廉、环保、实用、高效、省时以及提供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这就意味着汽车行业必须围绕低价位、实用性、设计和技术进行创新。

”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汽车工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汽车与人们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介于次,本文简单分析了汽车的发展史,汽车企业的创新、管理,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

二、汽车的发展史从世界第一辆蒸汽车的问世到福特,通用,现代,丰田,汽车行业驶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

也许是畜力车早已跟不上时代快速运转的步伐,人们开始尝试探索新的动力,蒸气成就了瓦特,也开启了汽车行业的新里程。

汽车从内到外都有了新的突破,内燃机由煤油柴油到汽油,使汽车动力越来越足,转向、制动系统也在不断完善中,从车的外形来看,由传统马车式到长形方形轿车,甲壳虫、再到鱼形,子弹夹型等流线式。

从高燃能到低燃能、再到绿色环保的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

从卡尔·奔驰造出的第一辆时速18km的三轮汽车到现在加速至100km/h仅需3秒的超级跑车,汽车的时速在不断提升;从贵族和有钱人的豪华奢侈品到让所有人都拥有汽车,汽车工业正在走上一条大众化之路;由原来的合伙制企业到股份制有限公司,汽车工业运作体制不断健全,汽车企业管理不断完善,汽车产业与高新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逐渐形成了大型跨国集团,汽车工业已走向了世界,走向了生活。

对中国汽车工业合资模式的研究——以大众汽车在华发展为例

对中国汽车工业合资模式的研究——以大众汽车在华发展为例

对中国汽车工业合资模式的研究——以大众汽车在华发展为例文/李璐娟(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欧盟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德国大众汽车是德国知名汽车品牌,自1937年创立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它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在全球汽车领域享有卓越的声誉。

而中国的汽车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后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生产技术,以合资经营作为发展的主要路径。

德国大众汽车正是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外资汽车企业之一,它通过合资经营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中国的汽车工业和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

德国大众汽车的在华发展史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在汽车工业领域进行合资经营的探索,作为改革开放史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大众汽车 合资模式 上汽大众 一汽大众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将2辆汽车带到上海,此为中国有汽车之始。

自那以后,不论是1949年之前工程界人士对自主生产汽车的探索;还是1949-1978年党和国家对我国汽车工业的系统建设;或是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施行之后,实行中外合资发展汽车工业的新模式,都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迎来了全面发展时期,汽车产销量在入世之后不到十年时间,就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汽车工业产量从1978年不足15万辆,到2020年达到2532.5万辆[1],在42年间增长了近170倍。

这些数字表明,在党和国家的伟大政策引领下,中国的汽车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而德国大众汽车(以下简称大众汽车)正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的第一批汽车外资企业之一,自1986年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大众汽车在华发展已有近40年历史。

它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轿车制造和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大众汽车进入中国的艰难谈判历程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对回顾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缺少经验而产生的犹疑和探索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什么定位为组装出口国?在大众工作长达40余年的大众汽车董事长卡尔.哈恩出身在德国一个企业家家庭,他的外祖父领导着厄尔士山脉的一家纺织公司,祖父是波西米亚的林务总长,负责布库依伯爵3万公顷土地的农业和森林活动。

哈恩的履历看来一帆风顺。

1959年,年仅33岁的哈恩便开始担任大众汽车美国公司总裁。

1973年,哈恩因为人事原因离开大众,进入德国大陆,并在9年的时间里使这家濒临破产的知名企业起死回生。

1982到1993年,哈恩重回大众,并将大众带入其发展历程中最辉煌的时期。

哈恩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便是中国,中国战略的成功,成为哈恩整个职业生涯中最为光辉的闪光点。

在其自传经历中,哈恩详述了其对于刚刚打开大门的中国的看法。

这一视角或者能够让我更加清晰而理性地看待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30年、奥运话题充斥每一个角落的现在,在经济发展成果已经初现辉煌的今天,这一视角尤其值得回头再看,以资借鉴。

上世纪70年代末,大众汽车正在进行全球拓展,其在亚洲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日本,当时大众考虑在亚洲创建第二个组装厂。

由于韩国对于汽车工业毫无保留的保护,大众进入韩国的计划被搁浅。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大众当时董事长托尼.施米尔克带领下属于1978年年底在中国进行了最早的接触。

刚刚开放像巴西一样,邀请全世界所有的国际汽车制造商到中国投资,而初期中国邀请这些国际汽车制造商的目的并不是想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而是要用国内低廉的人力成本来组装进口的汽车组件,靠出口成品汽车来获得迫切需要的外汇。

当时包括德国在内的工业国家对中国的工业热情普遍谨慎,这个刚刚从文革走出来的国家,给西方的印象依然是红色革命。

因而其整体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评估预期非常低。

基于这样的基础,中国的邀请得到的回应反应非常冷淡。

大众属于极少数回应的制造商之一,大众开始考虑在中国组装大众商用车、高尔夫和桑塔纳。

但此时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大众汽车在北美和欧洲的业务受到巨大冲击,自身发展举步维艰,因而其刚刚启动的进军中国的计划受到了董事会部分董事的反对。

如果当时大众退缩,可能中国今天保有量最大的汽车品牌会变成丰田。

哈恩将这一功劳归功于负责企业规划的董事弗拉姆.纳德布希,还有来自大众沃尔夫斯堡总部负责研究和开发的李文波博士,李文波后来对大众在中国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大众艰难、中国刚刚起步的背景下。

双方达成了在中国制造汽车的一致意见,每年组装3万辆高尔夫。

这一车型在北美市场虽然不那么受欢迎,却在南美市场一直经久不衰。

其时哈恩还在大陆,他一直通过其大众前同事们密切关注大众在全球的拓展进程。

在哈恩看来,中国是“世界上前途最大的市场”,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虽然中国当时是全世界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当时的改革开放政策、这个拥有石阶上最古老文化的民族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她五千年的历史说服了我”。

这个项目注定是给哈恩的,直到哈恩1982年重回大众担任其董事长之前,这个1978年开始提及的项目一直拖到那个时候,并未有实质性进展。

上汽曾经的上海汽车拖拉机厂哈恩眼中的中国(之二)今天风光无限的上汽在大众刚刚准备与其合作时,主体叫做上海汽车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STAC),这个名称代表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先进生产力——拖拉机。

隶属于上海汽车拖拉机联营公司的上海汽车制造厂当时年生产能力在7000辆左右,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汽车制造厂,这个制造厂从1950年初建厂以来,一直生产单一的“上海牌”轿车,这一车型模仿梅赛德斯-奔驰的170轿车,生产时间长达近30年。

今天,媒体在不断地提及上汽自主品牌要恢复“上海牌”的舆论,便是这一车型长达30年的制造之后的世纪余波。

当时,德国大众对于中国能否很快就要来临的现代化大批量汽车生产创造基本的设施条件报有很大的怀疑,哈恩自述说,“我们的合作伙伴上海汽车拖拉机公司的上海工厂甚至达不到民主德国工厂的水平。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成立,上海汽车拖拉机联合有限公司只在这个合资公司中占有25%的股份,其他的两家中方合作伙伴分别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10%,和中国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15%。

中方股份共计50%。

这一股份比例甚至奠定了中国初期汽车产业政策制定的50%:50%的合资格局。

初期,当大众与中方进行谈判时,其目的是“要进行长期合作”,大众提出了可选的形式,如许可证转让,或者成立一家大众的独资公司,但这都不可能得到双方满意,大众最终同意50:50格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希望中方合作伙伴有一个相应的管理机构,以便实现大众的本土化战略。

这是哈恩在阿根廷和墨西哥工厂得到的结果。

这一合资格局的确定是大众初到中国借鉴通用在北美的应验而确定的。

所以,从源头上来讲,中国的这一合资政策来源于通用。

当时大众最为担心的问题是政策稳定问题,毕竟,这个刚刚开始与世界接触的国家还存在太多的不完善与不稳定性。

哈恩认为,中国缺少谈判经验,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法律与行政条件。

因为当时中国既没有专利法,也没有保护投资的法律,更谈不上正常运转的银行系统了。

大众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在合同里写进德国在这些方面的立法部分,以便从头开始就排除未来可能出现的分歧,在出现争议时能够按照行之有效的司法制度来阐释中德双方的合同,大众通过仲裁法庭调解纠纷的附加条款来保障它,同时,“中方谈判代表也不厌其烦地努力让最终合同能同将来生效的法律达成一致。

”大批专家在上海和沃尔夫斯堡之间举行定期的马拉松式的会谈,虽然争论激烈,并且双方的思想和出发点的经验差悬殊。

但最后双方的谈判小组终于成功地将合同都置定得“有依据可循”。

在与中国前后合作近10年的过程中,哈恩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这个大国执行政策很聪明、很成功、很人性化,而且对西方世界也富有意义。

”今天,当年的上海拖拉机工业联营公司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工业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它在2005年进入世界500强,排名第461位,在哈恩看来,上汽有今天成就,是大众与其合作的最佳结果。

让我们一起记住当初来自中国这个最大的拖拉机制造机构,上海大众第一批领导者们的名字,他们是:上海大众董事会成员张兴业、上海大众董事陈祥麟、上海大众汽车第一任总经理张昌谋。

从签约到现在,25年时间,上汽如今横跨通用、大众两大合作伙伴,并有双龙与名爵、荣威三个自主品牌,那个曾经年产只有7000辆,曾经生产拖拉机为主业的企业,如今如同重生的中国,光芒四射。

揭秘上海大众背后的神秘人物哈恩眼中的中国(之三)那些推动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合资企业的人们,事实上启动了中国汽车工业后来爆发式增长的引擎,这些人是中国汽车功业的功臣,无论他来自德方或者中方。

由于上海大众的出现,才有其后不断出现的其他品牌的合资企业,由于合资企业的活跃,才带动了吉利奇瑞们作为民族汽车的斗志,并促使其不断更新改进,成就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

他们将载入中国汽车史,并将被关注世界汽车发展的人们所铭记。

看看哈恩怎么来回顾这些人们吧。

在上海大众建立的推动过程中,作为德方代表,哈恩自然是早就上海大众人物的德方核心人物。

德方对于中国市场抱有巨大希望的另一个人是沃尔弗拉姆.纳德布希,此人当时在大众负责企业规划。

此外,来自大众总部沃尔夫斯堡的李文波博士也是重要的推动者。

李文波在后来中德谈判中成了大红人,他良好的声誉积累,使其获得了中方的高度信任,他甚至可以随时给中国副总理直接打电话,“这是一个罕见的特权”,夜里李文波与副总理的电话通话时间之长甚至使电话线常常到了发烫的地步。

当时主管汽车工业的副总理是另一个关键人物,1984年5月,副总理访问了大众总部沃尔夫斯堡,这是“命运的一次幸运安排”,副总理花了一天的时间参观大众的工厂和其研发中心。

在参观过程中,哈恩在和副总理一起用餐时给他穿上了一件大众汽车的夹克,卡尔.哈恩积挤挤眼睛说,从现在开始副总理就是他们的工作人员了,这下他们都有义务帮助上海大众项目的迅速开始。

在参观尾声,副总理与德国大众的工作人员一起体验了每小时200公里以上的速度。

2003年,哈恩和这位老朋友重逢后,他还清楚地记得与大众一起乘坐的那款车叫做“STUDENT”的车子,并且记得它缺少空调。

哈恩与副总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国高层领导人的到访直接推进了项目的进行。

1984年,时任中国副总理管理工业的副总理正是后来历任中国总理、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李鹏。

在哈恩看来,上海大众项目的落定,中方一位汽车工业界的元老级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便是当时的机械工业部部长饶斌。

哈恩这样描述饶斌,“饶斌经历不凡,他早在二战前就是上海著名的革命者,在我们的合作过程中,他表现为一位天才的工程师、聪明的管理人和有远见的战略家。

尽管我们的经历和出身相差悬殊,但我们很快找到一种人性的联系。

”1984年10月10日,当德国总理与中国总理共同出席,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企业协议正式签署的时候,哈恩认为“同绕斌签署合同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最美好的瞬间之一。

”合同签署之后,哈恩邀请绕斌去巴西、德国或西班牙,他想让这位中国汽车工业至关重要的人物亲自了解一下大众与其所追求的制造哲学。

1985年2月13日,饶斌在巴西圣保罗的普拉萨酒店举行了一次由其主持的战略座谈会,当时准备进入中国的另一家企业通用,在其刚开始谈判时便将组装出口的规划排除在外,这与大众的策略显然相反。

据说,这次访问让饶斌相信“对中国来说,没有比大众更好的合作伙伴了。

”在这次访问之后,哈恩与饶斌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而这对项目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饶斌在一次中风后于1987年8月29日过世,享年74岁”。

“我和饶斌发展了一段特殊的友谊,虽然还没有到称兄道弟的地步。

”这是哈恩对于饶斌最后的描述。

一汽大众成立前鲜为人知的秘密哈恩眼中的中国(之四)就在上海大众正式进入中国的第三个年头,到1986年,中国开始转变开始的“汽车出口国”的定位,开始特别严格地控制汽车进口,同时努力更新和扩建国内的汽车企业。

当时中国做出这样转变的根本原因是考虑外汇平衡,因为1985年中国进口了20万辆汽车,这些车主要来自于日本,进口花费的外汇高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用于汽车工业的全部投资。

而当时与桑塔纳同级别型号的进口车辆价格与国产桑塔纳价格相若或者干脆低于桑塔纳。

这是因为与很小的年产量相对于很高的投资抑制了单位成本的降低,具体到刚刚成立的上海大众,桑塔纳的价格是在很多具体车型的投资分摊完毕之前制定的,因而桑塔纳初始进入中国市场之时,价格又翻了很多倍,同时生产周期也很漫长。

由于中国宏观政策的改变,中国开始积极引入其他国际汽车制造投资者,而引入投资需要着力打造的正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大厂,当时全球第四大卡车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

一汽的卡车厂是在苏两的帮助下成立的,1953年开始,由于中国和苏联关系的恶化,中国开始独立生产汽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