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耳目喉舌”和公共话语空间——《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双重角色建构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引言《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是中国党和国家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主编和专栏作者所撰写的重要文章。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宣传工具之一,《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重要的责任。
这些文章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提出观点和建议,表达对当前热点问题的看法,并对国家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评论员文章的地位与作用作为党的喉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被广大读者所关注和重视。
它们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政策,对于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调动人民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员文章的出现不仅是对当前重大问题的解读,更是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指导,具有政策性和导向性。
通过评论员文章,党的声音得以传达,政策解读得以精准,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对党的认同和信任。
评论员文章的特点1.政治性强:《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对重大政治议题进行有力评论,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的正确路线。
2.理论性高:评论员文章深入阐述党的理论,提出独特的思想观点,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
3.探索性强:评论员文章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发展方向,提出创新性的思考和建议,对于引导舆论和推动政策变革起到重要作用。
评论员文章的撰写流程撰写《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流程一般如下:1. 高层决策评论员文章的题目和内容一般由党的高层决策。
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和党的工作中心,确定需要在评论员文章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2. 撰写稿件根据高层决策,评论员开始进行调研和分析,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在党的理论指导下撰写稿件。
文章内容通常包括问题的背景、问题的重要性、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解决途径等。
3. 编审校对稿件完成后,经过编辑部的编审和校对,对文字的准确性、逻辑性、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审查和修改,保证文章的质量。
4. 发表发布经过一系列的审核程序,评论员文章最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时在其他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
如何让媒体当好党的耳目喉舌
如何让媒体当好党的“耳目喉舌”黄先耀在“反腐倡廉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指出,纪委要与新闻媒体建立起反腐倡廉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机制,开通纪委与媒体之间的“直通车”。
如何发挥媒体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确实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尤其是纪检监察机关必须顺应形势、扬长避短、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时效性。
利用新媒体进行反腐倡廉工作的传播普及,有利于大范围地征集群众的意见反馈,及时更正工作重心,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效率,培养公众的参与度及对党政府工作的公信力。
这样更有利于纪委部门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媒体对纪委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起到补充的效果。
通过媒体的宣传,对于正确的案例人们会给予好的评价并积极的效仿或者传播,对于不利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案例或观点,则给予其舆论监督,有助于反腐倡廉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充分的加强了对纪委工作的监督。
加强纪委与媒体的沟通,建立直通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及时的把反腐倡廉工作的进展情况真实地反映给公众,让公众看到纪委反腐倡廉的力度,有利于大众接受理解纪委部门的工作,也对社会上一些存在腐败现象的领导干部给与一定的警示。
传媒工作者应自觉做好传播者的带头作用,自觉组织学习反腐倡廉知识,并进行积极准确地传播。
一方面大力宣传我们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取得的明显成效,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坚定夺取反腐败斗争胜利的信心,为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教育和保护干部,使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
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充当着党内和社会生活的警钟和镜子。
加强媒体与纪委之间的联系,通过媒体对重大违纪违法行为、腐败行为进行曝光,辨明是非,防范潜藏的、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自觉筑起思想道德防线、法律纪律防线。
“耳目喉舌论”的历史沿革
“耳目喉舌论”的历史沿革“耳目喉舌论”的历史沿革【摘要】“耳目喉舌”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作为报刊的一种功能的提出要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
“耳目喉舌说”是规定报刊性质的重要依据,对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遵循的重要原则,本研究旨在回顾“耳目喉舌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变革,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一个客观而理性的浅析,从中探究其在中国新闻史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耳目喉舌论;梁启超;党报中国新闻思想史上,“耳目喉舌论”最早是由维新派代表梁启超明确提出的,他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积极投身报业活动,敏锐地观察到报纸对于发表政治观点所特有的传播功能,把报纸形象地比喻概括为国君的耳目、臣民的喉舌。
他从君主立宪制这一政治理想出发,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去塞求通”。
1896年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他认为,他认为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的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内因是清王朝专制集权的“壅塞”。
他痛恨地把当时的中央政府比作是长着耳朵、眼睛的聋子和瞎子,把当时的臣民比作是没有嘴巴的哑巴。
要想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局面,必须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充分地利用报纸的功能,给君主装上耳目,给臣民装上喉舌,让君主能听到百姓的呼声,让百姓能够倾吐意见。
i梁启超较早地揭示了近代国人对报刊功能的第一个认识纽结,精萃地把“去塞求通”四个字概括为“耳目喉舌”之用。
ii 同一时期的谭嗣同也对报刊有过相似的看法,他突出的办报思想,是把报纸看作“民口”、“民史”,主张报纸要反映民众活动,记录民众事件,代表民众意向。
在戊戌变法时期出现的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阶段,报纸的“耳目喉舌”更多是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功能。
论新时期党报“喉舌”作用的发挥
论新时期党报“喉舌”作用的发挥作者:张光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2期党报,是随着党的革命事业和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而诞生,并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
从诞生之日起,党报就被赋予了姓“党”的属性。
党报要为党和人民说话,因此,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报的神圣职责和固有使命。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传媒业正在发生着令人咋舌的变化。
媒体数量的增多、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纸媒形成了一波波的冲击。
这既给作为传统媒体重要一环的党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乃至生存压力,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在新的形势下,党报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喉舌”作用呢?要旗帜鲜明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党报,是党的机关报,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诞生,是为了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是为了宣传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
宣传性是党报的核心功能,党报必须把宣传工作放在头等位置来抓。
早在1942年,中宣部发出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就明确指出:“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
”因此,对于每一个党报的从业者来说,时刻要绷紧党报姓党这根弦,把党报的工作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像邓小平同志强调的那样,“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要旗帜鲜明地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
要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鼓与呼,做好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工作,党报从业者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积极主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的头脑。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政治家办报,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面前高屋建瓴、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当好“喉舌”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立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举党的旗帜,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积极主动地服务人民、服务当前的改革创新。
要把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通过编辑记者的劳动,以新闻的形式尽快落实到报纸的版面上,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沟通党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激励民众的意志,由此推动和促进党和政府的工作。
从“党的耳目喉舌”到“公众话语平台”——“人民网”意见表达与整合研究
从“党的耳目喉舌”到“公众话语平台”——“人民网”意见表达与整合研究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迅猛发展,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一个传媒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纷纷上网,开拓新的媒介形态,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内容生产拓展到新的领域。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报网融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尝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在全国媒体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1997年1月1日,依托着《人民日报》这一强大平台,人民网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如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创新,人民网已经成为集文字、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新闻信息与观点意见的发布平台,特别是在意见表达方面,人民网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模式,逐渐成为各类观点、意见的发布与集散中心。
一、从“电子报纸”到“网络媒体”——多个频道构建主流舆论阵地当前,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比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更加方便的信息接受渠道和意见表达机制,为人们广泛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它比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更开放、更互动、更及时,并且“大大改变了传统政治运动中必须近身集结的模式,把个人电脑变成了公共生活的‘介面端’,让人可以在客厅、卧室等‘幽暗’处‘公开喊话’,以互动方式直接进行公共参与”,公共与私密空间的感知界线变得模糊,“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取代“地点空间”(Space of Place),成为了“政治表达的聚集地”。
①人民网作为“报网融合”大军中的先行者,通过技术和内容的结合,不断拓展着自身的话语空间和舆论平台,积极调动公民政治表达的意愿和效度。
创办伊始,人民网只是《人民日报》的“纸媒翻版”,每天用中文发布《人民日报》的电子版,内容与主报完全一致,只有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发表的评论也只是《人民日报》上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及各类专栏评论,没有网站独立发表的评论,因此每天的访问量不过万余次,未收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作者:李良荣【内容摘要】本文就中国新闻媒体兼具的“上层建筑”与“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问题,进行了从理论到实际、从历史到现实的多重视角的观察与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一、误读双重性,困扰传媒业;二、党的喉舌:重回一报两台;三、双轨制:中国媒体的现实选择;四、分层发展,分级管理。
【关键词】新闻媒体;双重属性;双轨制;分层管理1995年初,我在《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 ①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国传媒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概念。
当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只不过是对已经走向市场的中国传媒业实践的一种追认。
中国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的确立为新闻媒体走向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由此引发媒体经济的起飞。
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传媒广告经营额从35亿增长到712亿,年平均增长率达35%,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的增速。
传媒业不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且,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社会影响力看,传媒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
突破禁区,对新闻媒体属性的重新认识导致了媒体产业的腾飞,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同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对新闻媒体属性的认识再次陷入盲区,新闻媒体的发展开始“失速”。
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检讨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1995年初,我在《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 ①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国传媒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概念。
当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只不过是对已经走向市场的中国传媒业实践的一种追认。
中国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的确立为新闻媒体走向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由此引发媒体经济的起飞。
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传媒广告经营额从35亿增长到712亿,年平均增长率达35%,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的增速。
传媒业不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且,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社会影响力看,传媒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
增强党和人民的喉舌意识
增强党的喉舌意识发挥新闻主功能作用赵万波在建党80周年和建局25年之际,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
众所周知,记者是党和耳目与喉舌,也是人民的代言人,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记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党与群众联系的工作。
所以,被人称之为“社会活动家”。
回顾滇东电业局新闻工作走过的历程,我们不能说,每一个脚印都是完美无缺的,但却可以说,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
一直是向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发展的。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神圣职责——起到喉舌作用,做联系局党委和员工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为企业发展“鼓”与“呼”。
多年来,我局新闻工作者,为了企业的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写出了大量充满激情的优秀作品,为自己的职业增添了荣誉和光彩。
面向新的世纪,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怎样去认识新闻的特点与功能呢?一、增强党和人民的喉舌意识是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列宁1912年7月在《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现状》中说;“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针的一切公开发行的俄国报纸,目前已成为向俄国社会民主党工人群众进行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公开喉舌。
”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就十分重视新闻工作,把新闻工作看作十分重要的革命工具,认为新闻事业是党的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同志早在1925年12月5日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文中就十分明确地说:“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
”刘少奇同志1948年10月2日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也明确地说:“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中央就是依靠你们这个工具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的。
”党领导的新闻媒介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十分重视新闻工作的耳目喉舌功能。
江泽民同志1989年11月28日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讲话说:“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
始终认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者:王昌梅来源:《祖国》2016年第09期摘要:新时代新背景下,社会发展现实对我国新闻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新闻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喉舌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出发,针对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所提到的相关问题进论述,提出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希望通过本文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喉舌理论基础理论新背景一、党和人民的喉舌理论细考(一)喉舌论的提出在《诗经·大雅·丞民》中最早使用了“喉舌”,这一词汇,《后汉书·李固传》中也用到了这一词汇[“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
斗为天之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①。
在以上兩部书中,喉舌的词义更加偏向于封建社会上层对于下层命令的传达这层意思。
后来随着报纸等其他媒体方式的发展,国家官方媒体在国家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表现出来。
国家官方媒体的国家口舌作用,日益表现出来。
在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代先贤对于媒体的喉舌作用进行的激烈的探讨。
(二)国民之耳目,维新之喉舌近代历史中,在我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戊戌变法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变法失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创办了一系列报纸,通过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将“喉舌”的含义扩大化。
这种概念的扩展在《本馆第一百册祝词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报馆者,国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
”②一书中进行了论述。
在此时期喉舌理论更加着重喉舌理论的通顺作用。
(三)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党关于口舌理论的发展从我党建党之初,就十分重视党的宣传工作,对于党的宣传工作我党一直认为,各种媒介是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
在党的初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媒体的宣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党在充分解放思想,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之上,建立齐了党自己的言论机关——党报。
党报始终以做党和人民的口舌为定位。
积极配合党的各种政策,对于政策的开展和舆论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重要宣传工具。
作为喉舌,人民日报时评文章更是具有重大影响力,时评文章的每一篇都旨在深入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客观准确地传递声音,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本篇文章将从时评文章的分析角度,介绍人民日报时评文章的特点与风格,并探讨其对于社会舆论的影响。
一、时评文章的特点1.独立性人民日报时评文章对于党和政府都是独立的,它们不接受官方指导和干预,更不受来自任何其他组织或团体的影响。
这使得人民日报时评文章成为了传递公正和客观声音的工具,它们的分析角度非常清晰,依据事实和数据,从中提取结论。
2.话题前沿时评文章的话题往往是社会热议的话题,是当前时代的重要议题。
人民日报时评文章涉及的内容广泛,从国家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社会,几乎涵盖了人们关注的方方面面。
这些文章也通常是对于重大事件的第一手观察和分析,给予人们在第一时间内最深入的了解。
3.文笔优美人民日报时评文章的语言风格非常优美,通常贯彻着简洁明了的风格和流畅的表述,以及富有哲理的言辞。
时评文章通常对于一些比较晦涩的话题,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探讨,使得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二、时评文章的风格1.客观分析时评文章的分析是非常客观的,从批判现象、阐明原理到提出建议,都是基于具体的分析和思考,给出严谨且有力的观点。
在对于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时,时评文章不会出现过度的情感倾向或者主观臆测,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可信度。
2.文风简洁人民日报时评文章总体上采用简练而朴实的文风,这是中国传统文章风格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文化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表现。
时评文章的撰写更加注重概括,不浪费言词,句子简洁有力,使得文章更容易理解,同时也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3.直言不讳时评文章往往采用直言不讳的风格,特别是对于指导性意见和重大政策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时。
时评文章通常采用积极的态度,具有一定的进攻性,向社会传递出有力的正能量。
人民日报标题的有力保障的重要
人民日报标题的有力保障的重要重要保障,人民日报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引言: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人民日报一直以来都以“党报为本,人民为主”的宗旨,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和人民群众的期待。
作为一家党报,人民日报既是党的喉舌,传播党的声音,也是人民群众的嘴巴,反映人民的心声。
在保障人民利益方面,人民日报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人民日报的保障工作展开论述,以展示人民日报在保障人民利益方面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一、在党的指导下,人民日报为人民利益发声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始终为人民利益发声。
无论是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是揭露腐败问题,人民日报都积极主动,坚定不移地为人民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服务。
近年来,人民日报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事情,真正把人民的声音传递给党和政府,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二、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日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人民日报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宣传和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在报道中,人民日报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深入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权益和利益,借助舆论引导多种途径,推动各级政府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在中国的传统,人民日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朋友和代言人,通过它的报道和呼吁,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能够更好地了解人民的需求,及时采取行动,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
三、在推动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人民日报在推动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人民的利益和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作为中国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人民的利益有着根本性的保障作用。
在改革过程中,人民日报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加强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把握方向,通过报道和评论引导社会舆论,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人民日报在改革中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关注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平,保障人民利益不受侵犯。
新闻工作的喉舌作用
,
我 们 党在 国 民 党 统
在发
方 针政 策
、
、
反 映 人 民 群 众在 执行政 策 中 的
。 ,
治 地 区 出 版 的 党 的 机关 报 《新 华 日报 》 刊 训 中说 人
`:
、
智慧
呼声
理
、
、
要求
“
本 报 愿 将 自 已 变 成 一 切抗 日的 个
l
我们 党 的喉舌
,
人 民的喉 舌 讲 真理
、
戴郑
报刊
,
(
中 国 新 闻 学会 联 合 会
:
井濒 的 具 体 的 主 办 机关 的 性质 砚 一 儿趁 二
2
、
任 务联 系 在
副 会 长 ) 在论 文 中说
已的政 治 主张
、 、 ,
我 国 无 产阶 级 的
,
不 同的历 史 时期
。
,
因 为社 会 的 政 治情
,
在 创 刊时 一般 都 要发 表 发 刊 词
分 析形 势任 务
、 ,
表明 自
况 不暴
,
各个 新 闻工具 的 属 性 和 任 务不 同
喉
、
阐 明 实现 任 务
舌 的 属 性 任 务 也不 同
民的喉 舌
3
、 。
有 时 是 反 对 帝 国主 义
的纲 领 路线 方 针
份
。
政策
,
说 明 自己 的 喉 舌 身
,
反 对 国 民党 的 工 农群众 的 喉 舌 ; 有 时 是党 和 人
,
还有
、
“
耳目
”
、
”
的 含 义在 内
人民日报融合发展金句
人民日报融合发展金句《人民日报》融合发展的金句与全媒体传播平台的构建引言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始终承载着传播党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人民日报积极探索,不断拓展自身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民日报的历史背景、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金句,分析其在新闻报道、评论分析以及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推动我国媒体深度融合提供借鉴。
一、人民日报的历史背景与使命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喉舌。
自创刊以来,人民日报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以传播党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为己任。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民日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积极拓展报道领域,丰富报道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媒体。
二、人民日报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1. 适应媒体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人民日报积极推动融合发展,以实现报纸与网络的深度融合,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 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通过融合发展,人民日报拓展了传播渠道,实现了多元化传播。
这不仅使报纸内容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还增强了报纸的影响力。
3. 提高新闻报道时效性融合发展使人民日报实现了第一时间响应、全方位覆盖。
报纸与网络的深度融合,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及时、准确,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三、人民日报融合发展的金句及其应用1. “一体化运作、多元化传播”的金句及其应用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人民日报倡导“一体化运作、多元化传播”的理念。
这一理念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对于重大事件报道,人民日报不仅在报纸上刊登详细报道,同时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多元化传播,实现了全媒体覆盖。
这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也扩大了影响力。
2. “第一时间响应、全方位覆盖”的金句及其应用“第一时间响应、全方位覆盖”是人民日报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理念。
人民日报拟题八式
人民日报拟题八式众所周知,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和党政权威的代表,扮演着宣传党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角色。
在人民日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提出了“拟题八式”。
本文将分析并介绍这八种题式,以探讨人民日报的题目语言风格和宣传力度。
第一种题式是问句题式。
通过提出疑问,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激发读者的主动思考意识。
例如:“人们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题目直触读者思想,引起共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主动性。
第二种题式是设问题式。
通过问句的方式,直接给出答案,旨在引导读者思考。
例如:“如何办好新时代的人民日报”,这样的题目在设问的同时,也给出了办好人民日报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引导了读者的注意。
第三种题式是阐述式。
通过简短明快的语句,直接点明主题,强调一个核心观点。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的旗帜”,这样的题目简洁明了,直接传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指导地位。
第四种题式是译注式。
通过对外国词汇或名句的翻译、解释和注解,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民族复兴’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意”,这样的题目通过注解,对“民族复兴”的内涵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此概念。
第五种题式是纪实式。
通过叙述真实故事或事实,强调党的政策措施的正确性和成功经验。
例如:“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这样的题目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现出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第六种题式是点题式。
通过直接点明题目核心观点,突出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样的题目直接点明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理论体系发展的作用。
第七种题式是引用式。
通过引用某句名言或古语,概括文章主题或总结文章要点。
例如:“充分认识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党的全面领导”,这样的题目通过引用党的核心观点,直接表达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
第八种题式是告诫式。
考场加分金句,用人民日报素材库!
考场加分金句,用人民日报素材库!
1. "人民日报"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忠实记录者、强大舆论工具和政治责任担当,为党的喉舌、宣传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 "人民日报"始终坚持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播党的声音,报道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3. "人民日报"是我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它以政治为导向,注重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为人民解读国内外形势,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
4. 通过深入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人民日报帮助群众认清形势,增强党的团结和凝聚力,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5. 人民日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舆论关注社会发展重点,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6. 作为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勇担起党的宣传任务,始终坚持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和时效性的原则,为党和政府宣传党的主张、政策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7. 人民日报是舆论阵地,要善于发现社会问题、关注人民群众的呼声,积极引导公众舆论,推动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
8.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新闻机构之一,人民日报肩负着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报道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使命,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9. 人民日报是人民的报纸,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报道人民群众的生活,传递人民的心声。
10. 人民日报以其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成为党和政府宣传政策、解读形势、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大众传媒:人民监督的耳目和喉舌
大众传媒:人民监督的耳目和喉舌
孔祥振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0(000)002
【摘要】@@任何公共权力如果离开一定的监督制约,都有异化为“私权”的可能。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监督是制约公共权力、防止权力异化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形式。
为此,我国在制度上、法律上、组织上建立了多种监督渠道和监督机制,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从一个时期以来腐败现象的严重程度看,人民监督的强大威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之间实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强化大众传媒作为人民监……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孔祥振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政治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4
【相关文献】
1.社会的耳目与喉舌:大众传媒与社会转型中的公众参与——基于官员财产申报议题的观察 [J], 吴麟
2."喉舌论"不应丢弃"耳目"——兼论"喉舌论"的传播学意义 [J], 彭广林
3.党的“耳目喉舌”和公共话语空间——《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双重角色建构 [J], 王潇
4.充分发挥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用 [J], 宋桂嘉;王登元
5.大众传媒:人民监督的耳目和喉舌 [J], 孔祥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民日报责任金句
人民日报责任金句近年来,人民日报在舆论引导、头版标题、社论评论等多个方面都不断强调责任观念,强化责任担当,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
以下是人民日报的几个责任金句。
一、代表人民利益的喉舌人民日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导向,立足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不断锤炼舆论导向,展示守正创新、负责任、有担当的形象。
这句话反映了人民日报的媒体属性和价值导向,明确了其责任和立场。
它要求人民日报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发声,牢牢站在正确的一边,用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二、严谨细致的重要性这句话显示了人民日报的媒体素养和责任担当,强调了全方位的新闻报道,确保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时刻关注社会影响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积极担当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发展。
三、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人民日报是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必须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展现央媒形象和媒体责任,呈现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精神风貌。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的舆论引导力和媒体责任,要求人民日报紧密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群众关切、反映人民心声,通过切实有效的舆论引导,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央媒的声誉和威望。
四、中国声音传递到世界作为中国共产党喉舌、国家重要新闻出版机构,人民日报要发扬中华文化、传递中国声音,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让世界认识真实的中国,了解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在对外宣传方面的责任和担当,要求人民日报抓住机遇,充分展示中国的声音和形象,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了解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五、呼吁社会责任,推动发展共享作为党的喉舌和国家重要新闻出版机构,人民日报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发挥引导作用,助力审美、价值观、文化建设,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发展共享作出更大贡献。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意识,要求人民日报以引领社会潮流、推动文化建设、促进发展共享为己任,不断发挥媒体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反思 人民日报金句
反思人民日报金句人民日报金句,是指人民日报中的一些重要、有影响力的语句或观点,这些金句常常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思考。
下面列举了十个人民日报金句,希望能够引起您的关注和思考。
1.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工具。
这句话表明了人民日报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声筒,为党和政府传达信息、宣传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人民日报"始终坚守党的新闻舆论阵地,为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的使命和责任,它始终站在党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3. "人民日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的价值观和办报原则,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提供有益的信息和观点。
4. "人民日报"始终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道理为依据。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的新闻理念和办报准则,它始终追求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以事实和道理作为报道的基础。
5. "人民日报"始终坚持正确导向,为人民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思想指引。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的导向作用,它始终以正确的导向为准绳,为人民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思想指引。
6. "人民日报"始终坚持多元平衡报道,为人民提供全面、客观、准确的信息。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的报道原则,它始终追求多元平衡的报道,以全面、客观、准确的方式向人民传递信息。
7. "人民日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受任何政治势力的干扰和控制。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的独立性,它不受任何政治势力的干扰和控制,保持独立自主的报道立场。
8. "人民日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报水平和质量。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的进取精神,它始终追求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报水平和质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
人民日报的经典语录
人民日报的经典语录1.“人民日报,新闻不能假,评论不能黑,报道不能错。
”,这句话代表了人民日报一贯的高质量、高水准、高道德底线的原则和立场。
2.“人民日报是党的喉舌,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这句话体现了人民日报的使命和责任,向党和人民承诺继续为之努力。
3.“新闻是他们的生命,独立自主是他们的底线。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中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它们是人民日报存在的基础和根本。
4.“真情实意地传递正能量是人民日报的责任和担当。
”,这句话所表述的精神,在人民日报的历程中始终贯穿着深深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5.“人民日报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发展,为人民发声,就是不断进步。
”,这句话代表了人民日报在努力实现人民对它的信任和期望,为人民做出不断的进步和贡献。
6.“一个主张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心声的报纸,不仅应该独立自主;而且要勇于直接地表达人民的想法和要求。
”,这句话是人民日报强调独立自主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它对人民的忠诚和服务。
7.“人民的心里,就是人民日报的生命。
”,这句话代表了人民日报倾听人民心声、关心人民冷暖、反映人民呼声的坚定立场与宗旨。
8.“把人民日报办成真正的人民的报纸,为人民的历史做出卓越的贡献。
”,这句话代表了人民日报在中国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是人民日报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9.“真实的立场和独立的精神,是人民日报的标志。
”,这句话体现出了人民日报一直所倡导和坚持的新闻理念,即真实、客观、中立、公正。
10.“做到新闻报道无愧于党和人民,是人民日报的最高使命。
”,这句话强调了人民日报作为一份党报所拥有的最高精神与道德底线。
无处不在的耳目 千呼万应的喉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兼学习马克思的报刊使命观
4
¥)
新时代马新观的新发展_| (2018-5) XINWEN AIHAOZHE
敢 应 战 ,而马克思却挺身而出,撰文为科布伦茨的文 章 辩 护 ,还根据自己的进一步调查,揭露和抨击政府 当局的社会政策。在应战文章中,马克思明确表示,新 闻记者应该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的呼声, 明刚有时话讲得有点粗俗。他说院野谁要是经常亲自听 到周围居民在贫困中发出的毫无顾忌的呼声,他就容 易失去那种善于用最优美、最谦逊的方式来表述思想 的美学技巧,他也许还会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有义务暂 时公开地使用那种在贫困中产生的民众语言,因为他 在自己的故乡每时每刻都无法忘记这种语言。”[4]
他说政府控制的报刊不能唤起人们热烈地关心国家使国家同它的公民紧密相连休戚相关而唯有人民报刊才能促使人们的全部注意力全部炽烈的兴趣从国外转向祖国从而使德国成为德国居民注意的中心使国家由神秘的僧侣式的东西变为公开的个个了解人人有关的现实世界的东西迫使国家和自己的公民建立起血肉般的关系结束德国停滞不前的时代
在 列 举 许 多 摩 泽 尔 农 民 的 贫 困 、政 府 对 他 们 的 苦 难 不 闻 不 问 的 事 实 之 后 ,马 克 思 明 确 提 出 ,人民 报 刊 在 这 种 时 候 必 须 站 出 来 ,为 农 民 的 处 境 制 造 社 会 舆 论 。他强 调 指 出 ,“这个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 的补充因素就是自由报刊。在报刊这个领域,管理机 构 和 被 管 理 者 同 样可以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然 而 不 再 是 在 从 属 关 系 的 范 围 内 ,而 是 在 平 等 的 公 民 权利范围内进行这种批评。 ‘自由报刊’是社会舆论 的 产 物 ,同 样 ,它 也 制 造 社 会 舆 论 ,唯有它才能使一 种 特 殊 利 益 成 为 普 遍 利 益 ,唯 有 它 才 能 使 摩 泽 尔 河 沿岸地区的贫困状况成为祖国普遍关注和普遍同情 的 对 象 ,唯 有 它 才 能 使 大 家 都 感 觉 到 这 种 贫 困 ,从而 减轻这种贫困。”“报刊是带着理智,但同样也是带着 情感来对待人民生活状况的;因 此 ,报刊的语言是超 脱 这 种 关 系 的 明 智 的 评 论 性 语 言 ,而 且 也 是 反 映 这 种 关 系 本 身 的 充 满 热 情 的 语 言 ,是 官 方 的 发 言 中 所 不可能有也不允许有的语言。最 后 ,自由报刊不通过 任何官僚中介,原原本本地把人民的贫困状况反映 到 御 座 之 前 ,反 映 给 这 样 一 个 当 权 者 ,在 这 个 当 权 者 面 前 ,没有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的差别,而只有不分 亲疏的公民。”[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 助 一个 公 共空 间 来表 达 自己的利 益 诉求 。
面 对 这 种 困局 , 《 人 民 日报 》 顺 应 时 代 的 浪 潮 , 在2 0 1 3 年 新 增 设 了该 报历 史上 的第 一块 “ 评 论 版 ” , 这
目前 国 内对 评 论 与 公共 领 域 、公 共 话 语 空 间 建构 方 面 的研 究 尚不 多见 ,从 1 9 7 9 年 至 今 ,在 中 国知 网篇名 检 索中以 “ 评 论 ”且 “ 公 共 领 域 ”检 索 得 到 文 章 1 3 篇 , 以
质 的 商 品 交换 和 社 会 劳 动 领 域 中 的 一般 交 换 规 则 等 问题 《 人 民 日报 》 作 为 党和 人 民 的 喉舌 ,新 闻 评 论 是 其 同 公共 权 力机 关 展 开 讨 论 ” 。简 而 言之 , 公共 领 域 是 以 核 心竞 争力 。 “ 今 日谈 ” “ 任仲 平 ”文 章 等 各 版 面 的 评 在 一 个 共 享 的 空 间 中聚 集 在 一 起 、 作 为平 等 的参 与 者 面 论专 栏 逐 渐 成 为 《 人 民 日报 》 的名 牌 评 论 栏 目。2 0 1 0 年 对 面 地 交谈 的相 互 对 话 的个 体 观 念 为基 础 的 ,其 本 质 就 1 月7日 《 人 民 日报 》 打破 “ 栏 ” 的界 限推 出 了 《 人 民日 是 为 人 们提 供 自由 、公 共 的话 语 交 流 的互 动 平 台 , 即公
探 索 。如 今 , 一年 过 去 了 , 《 人 民 日报 》 评论 版 这 双 重 由于 文献 资料 过 少 ,笔 者 遂 又 以 “ 时评 ”且 “ 公 共 角 色建 构 得如 何 , 非常 值得 观 察研 究 。 领 域 ”进 行 篇名 搜 索得 到 相 关文 章9 篇 ,其 中关 于 党报 的 为0 篇, “ 时评 ”且 “ 公 共话 语 空 问 ”进 行篇 名 搜 索得 到
国法 兰 克 福 学 派 第 二 代 领 导人 尤 根 ・哈 贝马 斯 是 该 理 论
的集 大 成者 。按 照 他 的 定 义 ,资产 阶级 公 共 领 域 “ 首 先
可 以理 解 为 一 个 由 私 人 集 合 而 成 的 公 众 的 领 域 ; 但 私 人 随 即就 要 求 这 一 受 上 层 控 制 的 公共 领 域 反 对 公 共 权 力 机
相 关文 章0 篇。
[ 圆桌 ] 与[ 长江 评 论] 的对 比分 析 》 。
二 、研 究理论—— 公共话 语空 间概 述
“ 公 共 话 语 空 问 ”是一 个 非 常 抽 象 的 概 念 , 它来 源
O 世 纪 中 后 期 , 而 德 综 上 可 以 看 到 , 目前 将 报 刊 评 论 和 公 共 领 域 结 合 起 于 公 共 领 域 理 论 。 这 一 理 论 产 生 于 2
王 潇
[ 摘 要】 《 人 民 日报 》在 2 0 1 3 年 建立 了历 史上 首个评论 版 ,企 图建构 “ 喉 舌”和 “ 公共话语 空间”的双重 角 色。本文通过 内容分析法 对此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 ,发现该报 评论版讨论议 题 虽然具有一定的开旃 } 生,但参与成 员 “ 地位 ”非常不平等 ,尚且算不上一个理想的公共话 语空间。 [ 关 键词】《 人 民 日报 》;评论版 ;喉舌 ;公共话语空 间
【 作
者】 王潇 ,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研究 生。
一
、
研 究背景
一
是 主 流 媒 体 的话 语 尤 其 是 党 报 ,在舆 论场 中呈 现 被 边
( 一 )文献综述
由于 “ 公 共话 语 空 间 ”来 源 于 公 共 领域 理 论 ,二 者
缘 化 或 曰渐 被 边缘 化 的趋 势 。二 是 过 去 “ 简单 粗 暴 ” 的
单 向 传 播 方 式 , 在 有 些 时 候 已经 不 能 取 得宣 传 ,各 阶层 更加 需要
联 系 紧 密 ,故 笔 者将 关于 “ 公 共 领 域 ”的研 究 也一 并 收 集 整 理 ,主 要 综 述 评 论 与 公共 领 域 、公 共 话语 空 间建 构
使 得 该 版本 身 就 具 有 重 大 的 研 究 意 义 。而 在 其 第 一 期 的 《 致读 者 》一 文 中 ,编 辑 更 是 将 该版 定位 为 “ 干 部 论 政
的 平 台 、 学者 争 鸣 的空 间、 群 众 议 言 的广 场 ” 。可 以看 “ 评 论 ”且 “公 共 话 语 空 间 ”检 索得 到 文 章 2 篇 。研 究 到 , 《 人 民 日报 》 在 开 设 之 初 是 有 意 将 评 论 版 打 造 成 的 重 点 更 多地 集 中在 网络 新 闻评 论 ,共 有 9 篇 。只 有 1 篇 “ 喉 舌 ”和 “ 公共 话 语 空 间 ”的 一 个 共 同体 , 以 “ 更 好 是研 究党 报 评 论 与 公 共 领 域 建 构 的— — 《 浅析 “ 公 共 领 地 传 递 党 心 民 意 、建 构 理 性 思 想 、 凝聚 社会 共 识 ” ,这 域 ”在 中 国党 报 平 台 的发 展 空 间— — 原 < 长 江 日报 > 栏目 可 以看 作 是 党 报在 新 时期 发 出主 流 媒 体 声 音 的 一种 全 新
誊 C H U A 堕 N B 堂 O Y U B A N Q U A N
L … U I 5 3 年 平 第 身 寺 1 上 期 删 总 芯 第 爿 寺 2 0 u 期 删
党的 “ 耳 目喉舌’ ’和公共话语空间
— —
《 人 民 日报 》评论版 的双 重角色建构
来 考 察 的文 章 非 常少 ,关 于 党 报 公 共 领 域 建 构研 究 的就 更 少 ,而 作 为 刚 刚 创 建 的 《 人 民 日报 》 评 论 版 的研 究 只 有5 篇 ,结 合 公共 领 域理 论 的研 究 则 完全 没 有 ,本 文试 图
在 这方 面 做 抛砖 引 玉之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