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黎族的葫芦瓜文化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黎族概况历史: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上黎族“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
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人口:黎族现约有人口124.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黎族风俗图腾:信仰: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礼仪: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习俗: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
“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
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
“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
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
“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以为用的白鸡会使夫妻不睦。
禁忌敲打或踩踏三石灶。
否则犯者会生病,据说这些灶石附有祖先的“魂”。
家人上山砍山栏时,门口挂一枝树叶,外人忌闯入,妇女在家忌织布、梳头。
婚俗:“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
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
黎族文化—饮食篇
红薯饭
黎族家家户户都种红薯。红薯饭的制作颇具特色:把生红薯洗净切成小 块,先下米待煮半熟时放入红薯,以三成米二成红薯混合煮成稀饭或干 饭。另一种是把红薯切成小片晒干,掺米煮成稀饭。夏天吃红薯稀饭清 甜可口,凉爽解热,有保健的作用。
南瓜饭
五指山地区,人们常煮南瓜饭食。制作南瓜饭时,先削去瓜皮,清除 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块掺米下锅,煮成稀饭或干饭。或是糯米掺南瓜 肉,用蒸锅蒸成米饭后,用木臼舂烂,制成南瓜饭团,这是一种独特 的风味。 南瓜饭是寨子里黎族人的家常饭,也是招待客人的食品。黎寨流传着 一首歌谣:“今日出门好运气,主人恰煮南瓜饭,味又香来色又美, 诱得外人找上门。”黎族人通常把洗净的南瓜切成手指长的片儿,然 后掺入约为南瓜重量1.5倍的山兰米,加入适量的水煮。煮南瓜饭时不 能随便掀锅盖,更不能搅拌,这样才能在饭煮熟之后香气四溢。南瓜 饭营养价值很高,能清火去热,对糖尿病、肝病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 大米饭 • 山兰米饭 • 竹筒饭 • 红薯饭 • 南瓜饭 • 黄姜饭 • 玉米饭 • 山薯饭 • 山果饭 • 磅薯饭 • 包子果饭 • 鸡头果饭
主食
大米饭
大米是黎族人民生活的主粮,他们十分重视对粮食的保护。在山区,村 边有一座座小粮仓;在沿海平原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存放谷物的大竹篓。 人们平常用独木桶或陶缸保存稻米。稻谷用木臼舂或用竹磨碾。稻米有 白米、红米和糯米3种,白米、红米是制作米饭的原料,糯米是制作饭团、 包粽和酿酒的原料。 米饭的制作过程是: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锅,把锅内的水煮沸后,按水下 米,用勺子搅均匀,火候适中。米饭煮半熟时盖上锅盖,将灶里柴火取 出,用火炭的余热将米焖成香喷喷的米饭。 由于海南岛中部和西部地区,日光照时间长,天气热。普遍早上煮一天 吃的稀饭。煮米饭的时候,一般不洗米,认为洗米会失去营养。米饭煮 熟后适量冲进凉水,调成稀饭。日常生活以米汤代开水喝,稀饭清凉可 口,解渴又能填饱肚子。黎语称“稀饭”为“他南”。吃饭一词,黎语 各方言称谓不同。有“啦他”、“啰他”、“唎他”、“德透”等称呼, 一般以乐东抱由镇哈方言“啦他”为标准。
黎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特征介绍作文
黎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特征介绍作文
作文一
《黎族传统文化真有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黎族吗?黎族可是一个有着超级多有趣文化的民族哟!
黎族的纺织技术可厉害啦!他们能用自己的巧手织出漂亮的黎锦。
黎锦上的图案各种各样,有美丽的花朵,有可爱的小动物,就好像一幅会动的画。
而且呀,黎族的阿婆们从小就会纺织,她们把对生活的热爱都织进了黎锦里。
黎族还有特别好玩的竹竿舞呢!大家在有节奏的竹竿敲打声中,快乐地跳来跳去。
这不仅是跳舞,更是大家一起开心玩耍的时刻。
黎族的美食也很棒哟!比如竹筒饭,把米和肉放进竹筒里烤,一打开,香喷喷的味道能飘好远好远,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黎族的传统文化就像一个大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更多的惊喜!
作文二
《神奇的黎族文化》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黎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黎族的人们住的房子很特别,叫船形屋。
看起来就像一艘大大的船,可有意思啦!据说这是因为黎族的祖先们以前在海上漂,所以房子就建成了船的样子。
还有黎族的歌曲,那声音可好听了。
他们在唱歌的时候,就好像在和大自然说话。
比如在丰收的时候,他们会唱欢快的歌来庆祝。
黎族的刺绣也特别漂亮。
他们会在衣服上绣上各种好看的花纹,有蝴蝶、有小鸟,穿上这样的衣服,就像变成了花仙子。
黎族的传统文化真是太神奇啦,每一样都让我们觉得好新鲜、好好玩!。
黎族饮食文化介绍
黎族饮食文化介绍宋元明清各代,随着内地汉族大量迁入海南,岛内民族同化和民族迁徙现象日渐加剧,岛北黎族少量南迁,大部同化于汉族之中,今天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地区。
黎族就是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又独特的饮食文化。
黎族的主要农作物以粮食为主,而粮食中又以大米为主。
包括粘稻、粳稻和糯稻等,其次是番薯、木薯和包麦玉米。
山栏稻中的香米是黎族做竹筒香饭的主要米种之一,可谓是黎族地区的特产,历史上早已闻名远近,煮成的饭味香可口。
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黎族进食的习惯是一日三餐,由于天气炎热,爱稀不爱干。
早上吃完早饭才外出,到下午两点左右才吃午饭,晚上入黑以后约八时左右吃晚饭。
早上把一天的饭量煮熟,用冷水泡稀来吃,每吃一次便添一次冷水。
一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渴时就近喝溪水和米汤。
炊具和食具的都很简单。
灶具分用石头砌抹稻草泥和“品”字灶即用三块石头摆成“品”字状两种。
黎族食用的蔬菜有南瓜、葫芦瓜、水瓜、木瓜、冬瓜和后来才从汉区传入的白菜、萝卜、豆角、葱、姜、蒜、芫荽等野菜。
水果有香蕉、酸豆、菠萝、菠萝蜜和芭蕉树芯等。
另外,烟酒和槟榔是黎族男女的嗜好品。
尤其是用山栏糯米酿成的甜酒,更是喜欢喝。
客人来也用此甜酒相待。
黎族喝酒喜欢用碗,由主人先喝一碗以示敬重客人。
黎族传统饮食中,有独特风味的还有以下几种:1、“南杀”。
居住山区的黎族,采集莉嫩剥去叶子取幼嫩的茎条、子温取幼茎和叶子等野菜,洗干净后盛入陶罐,倒入凉米汤后密封。
保存3个月或更长时间,让其发酵,腌制出具有独特味道的酸菜。
2、槟榔。
黎乡盛产槟榔。
槟榔具有南药的经济价值。
槟榔是黎乡礼俗的吉祥物。
夏天吃槟榔可以解渴,冬天吃槟榔周身暖和,经常吃槟榔可防龋齿,又能提神健肠胃。
3、肉茶、鱼茶。
把生肉或生鱼,混炒米粉,加入少许的食盐,用陶罐封存。
发酵一个月后打开即食。
黎语称“祥”。
“祥”是黎家腌制一种味道甜酸可口的酸菜。
葫芦:最具神话色彩的植物
葫芦:最具神话色彩的植物1人类对“我从哪里来”有着天然的好奇。
西方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东方人则倾向于在周遭可见的自然物中追根溯源。
葫芦,因为在先民的生活环境中很常见,更因为一些生物学性状,比如藤蔓生长迅速、结果很多,果实形似孕妇、母体,又多子等,都能和诞生、繁衍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成为众多造人神话的主角或者主要道具之一。
在汉族和其他许多民族的远古传说中,女蜗抟土造人,或者伏羲、女蜗结婚造人,是最普遍的兩种造人“版本”。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作于20世纪四十年代的《伏羲考》认为,伏羲、女娲就是葫芦的化身,而中国至少有20个民族的49则故事都说最早的人是从葫芦里生出来的。
后来的民俗学者在闻一多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共发现“葫芦生人”神话119则,涉及汉、彝、怒、白、佤、苗、瑶、黎、水、侗、壮、哈尼、纳西、土家、布依、布朗等民族。
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的长篇创世神话《牡帕密帕》中说,人类的第一代扎笛(男)和娜笛(女)是天神厄莎用葫芦孕育出来的。
两人长大后结为夫妻。
经过十月怀胎,娜笛生下了13对孩子。
孩子长大后,又各自结婚生子,人类便繁衍了起来。
布朗族的神话里,在一个空旷的山谷里,长出了一只大葫芦,里面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人。
后来,从遥远的地方飞来一只大天鹅,大天鹅用凿子似的尖嘴把葫芦啄了个大洞,里面的人才相继从葫芦里出来。
这些人就是布朗族和其他民族的祖先。
2闻一多曾对中国各民族的49个洪水故事进行分析比较,统计出当时的救生工具主要有葫芦、瓜、鼓、臼、木桶、床、舟等7种,总数为35件。
而在这35件救生工具中,葫芦占了17件,居各类救生工具之首。
神农架汉族史诗《黑暗传》:从洪水中飘来了一只大葫芦,玄黄老祖把葫芦捞起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对少男少女。
于是,他把兄妹命名“龙氏”。
龙族(汉族)便由此兴旺起来,人类也由此兴旺起来。
黎族《葫芦瓜》:远古时期,黎族的先民遇到了洪水暴发,人几乎灭绝,幸存一男一女和一些动植物藏在葫芦瓜里。
神话传说视角下的黎族民间习俗
收稿日期:2019-06-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黎族创世神话生存形态研究”(18XZW036)作者简介:杨显,中共海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摘要:在悠远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绚烂的文化。
黎族先民创造的人类繁衍神话、始祖神话和文身传说,与黎族传统的节庆习俗、祖先崇拜和文身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保留和传承着黎族古朴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黎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黎族文化;神话传说;民间习俗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0X (2019)04-0085-园4杨显神话传说视角下的黎族民间习俗海南岛是中国第二大岛屿。
灿烂的阳光、金黄的沙滩、葱绿的雨林以及蓝色的海洋,赋予海南独特的热带自然风光。
而生活在这个岛屿上的黎族人民以自身的勤劳躬耕与不畏艰险的探寻,创造和传承黎族特有的渔耕文化。
绮丽的自然风景和瑰丽的人文风光齐聚于海南,使得海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南海,格外亮眼。
黎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绝大部分居住在海南。
在悠远的历史文明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绚烂的文化,保留着文明发展中最古朴的文化因素。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海南黎族文化体现出强大的延续性与传承性。
究其原因,黎族神话传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海南黎族民俗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神话传说的制约和影响。
一、人类繁衍神话与节庆习俗“三月三”是黎族传统节日,海南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因在农历三月三日欢庆,故称“三月三”。
黎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重视“三月三”?为什么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要解答这些疑问,我们来看看黎族先民的一则神话。
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发源于海南岛昌化江一带的美孚方言地区。
关于“三月三”的起源,黎族民间流传的《葫芦瓜的故事》是这样叙述的:远古时期,人类曾经遭受灭顶的洪水灾难,只有一男一女住进大葫芦瓜里。
洪水把葫芦瓜The New Orient《新东方》2019年第4期冲到海南岛,卡在五指山上。
探秘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最寻常也最神秘的“宝葫芦”
探秘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最寻常也最神秘的“宝葫芦”在我国黎、壮、水、苗、瑶等二三十个民族中流传的创世神话里,人们除了视伏羲和女娲为人类的始祖,人们信仰的原生态图腾还有一种在如今看来最寻常不过的作物——葫芦。
我国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关于葫芦的始祖传说,传说内容大致是: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兄妹,因仇家前来复仇被这对兄妹的家长拘禁。
伏羲和女娲心善,对仇家施救,仇家因此逃脱,为感谢这对兄妹留下葫芦种子。
仇家离开后,发动大洪水复仇,以致人类灭绝。
而伏羲和女娲躲进葫芦种子长出的大葫芦里,得以避祸。
后来,兄妹二人结为夫妻,才再造人类。
葫芦不仅存在于创世神话中,而且作为食物、药材、器具、乐器、工艺品、吉祥物、民俗信仰等贯穿中国几千年的民俗生活,影响着人们世俗生活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老作物,自然界中的葫芦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葫芦皮和葫芦籽;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原始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中,发现了仿照葫芦做成的葫芦盛器。
不仅在我国,非洲距今五千多年的埃及陵墓中也发现了葫芦存在的痕迹;有印度是葫芦原产地的说法;秘鲁、墨西哥也有关于新石器时代葫芦的报道;这些葫芦距今有3000~9000年之久。
因为存在历史悠久,作为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芦的祖先种、籍贯,至今仍是一个谜。
可以明确的是,葫芦是一种老资格的驯化植物,是原始先民借以维持生存的食物,而且还是一种世界性植物。
据初步统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关于葫芦的作品有11篇,有《邶风·匏有苦叶》《小雅·鹿鸣》《幽风·七月》《大雅·生民》等,主要涉及作为食物、器具等实物形态的葫芦,以及象征生育、图腾等信仰形态的葫芦。
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葫芦这一作物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并形成一种葫芦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信仰。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关于葫芦的称呼有30多种不同的叫法:匏、瓢、瓠、壶、蒲芦、觚芦……各种品种的葫芦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还对葫芦的不同品种和叫法做过分析:“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有腹而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
黎族饮食文化
黎族的饮食文化黎族人民习惯进食一日三餐。
主食主要是大米,其次是玉米、番薯和木薯等杂粮。
解放前除地主、富农外,一般很少肉食。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每天舂米一次,只够当天吃用,每天天一亮,就煮好一天三餐的饭,饭煮熟后用冷水泡吃。
而在外围地区的黎族,多数则是早、中、晚餐的饭分别煮,也有些地区一次煮完早、中饭,到下午再煮晚餐。
竹筒香饭竹筒香饭,是黎族一种颇具特色的野炊。
竹筒香饭是用粉竹或山竹的一节,装进适量的米和水(大约一份米二份水),放在火堆里烧熟,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干饭,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饭。
如果把猎物野味和以香糯米及少量的盐巴放进竹筒内烤熟,则味道特别鲜美,是招待客人的珍美食品。
上山狩猎和"砍山栏"等,都可以烤"竹筒香饭"来吃。
“山栏香糯”黎族人民喜欢吃糯米饭,特别是喜爱吃"山栏香糯"。
吃法,有的是用锅煮熟,有的是用陶甑煮熟,还有包粽子吃的。
粽子种类很多,有长、圆、三角形等,主要用猪肉和糯米包成,还有用蛋类加糯米包的。
过"三月三"是包粽子的最好时节。
肉食黎族的肉食主要有猪、牛、羊、狗、鸡、鸭,鹅等肉类。
肉类喜欢用火烤熟吃。
也习惯腌生肉来吃。
黎语叫做“喃杀”,味道很香,一家煮“喃杀”,全峒都知味,这是黎族人民食品中的独特风味。
吃“喃杀”是因为天气炎热出汗多,又很累,吃了“喃杀”加上酿饭就会很快恢复体力。
鱼、虾、螃蟹、青蛙、蛇类等也都是黎族人民常吃的美味佳肴。
吃螃蟹的方法很特别,把螃蟹放到木舂里舂成烂浆,然后加入葱、酸梅浆、生姜汁等调料,味道香甜鲜美,很好下饭。
另外,黎族人民一般还爱吃竹笋和蘑菇以及营养丰富的蜂仔、蜜汁、木蛆、红蚂蚁卵等。
男子吸烟者多,吸烟时都用竹筒制成的水烟筒。
黎族人民喜爱喝山栏糯米酒,常以通孔的小竹管插进酒缸里吸饮,人多时便围坐在一起轮流吸饮,也有把酒倒在碗中来喝的。
沿海地区的黎族,平时喝的酒都是自己制的米酒和番薯酒;东方县的黎族自酿的番薯酒味道醇香,被誉为“东方茅台”。
“跨界能手”葫芦
“跨界能手”葫芦作者:母冰来源:《科学大观园》2022年第06期葫芦,是名副其实的“全能选手”,在食物、药材、器具、乐器、工艺品、吉祥物等多领域“跨界”,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生产生活。
与葫芦有关的礼仪和神话,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至今依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葫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过去,有人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地区,因为这些地方如今仍有野生葫芦的存在,但这种说法存有争议,所以葫芦的“祖籍”至今仍是一个谜。
从现有考古研究来看,葫芦起源于世界上的多个地区,是最古老的作物之一。
可以明确的是,葫芦是一种老资格的驯化植物,是原始先民借以维持生存的食物。
史料记载,最古老的葫芦是从秘鲁的阿亚库桥洞穴中出土的,推断为公元前1.2万年以前;日本从浜贝冢出土了8500年前的葫芦和种子。
我国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葫芦种子和瓠(音hù)皮,说明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前期,先民就已经开始积极利用葫芦。
葫芦的遗存在世界各地都有出土,相关的文献记载以我国为最多。
据古文字学家考证,有关葫芦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那时已有像葫芦之形的“壶”字。
在我国古籍文献中,有关葫芦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如《邶风》《卫风》《小雅》等篇章中出现的“匏”“瓠”“甘瓠”,均指葫芦。
之后,记载葫芦的文献更多,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篇),至于葫芦的名称更是纷繁多样,如瓠、匏、壶卢、蒲芦、胡卢,还有机卢、瓤芦、范卢、扈鲁等。
直到唐朝,“葫芦”的称谓才开始流行起来。
作为葫芦文化最精彩华章的匏器,又称葫芦器,是一种将天然美与人工匠意合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
范匏成器,就是把初生的嫩葫芦纳入模范(模子)中,使它长成各式各样的器物。
果实成熟后形态方圆,全随人意;不施刀而花纹款识,宛若雕成,可以说巧夺天工。
原始氏族部落社会时期,先民们都是傍水而居,自然离不开渡水工具。
海南黎族民俗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俗事 象来看 ,祭拜 祖先、祈求幸福和 来年丰收即其 核心 内容 。这不但 反映 了黎族 的宗教巫术文化在这
一
节 日习 俗 中积 淀 , 而 且 成 为 这 一 节 日民 俗 中的 母
体 文 化 ,是 这一 节 日民俗 中诸 多文 化 层面 的核 心
层。
婚礼 。从此 “ 月三 ”这一天 ,黎族青年 男女载 歌 三 载舞 ,纪念这对英雄 ,欢庆他们给黎家带来幸福 。 在黎族人 的心 目中 ,每年 “ 月三 ”,正 是山 三 花烂漫 、红棉 争艳、 山楝飘香 的时候 ,观音与天 妃
2 一 4
深 得仙 女邬 香 的敬 佩 和 爱幕 ,两 人 团结黎 家人 民 抗旱 救灾 , 一道 与凶残 的峒 主开展殊 死斗 争 。结果
峒 主 被 惩 处 , 患 解 除 。 在 人 们 的欢 庆 之 日 “ 月 旱 三 三 ” ,亚 银 和 邬 香 化 成 一 对 百 灵 鸟 飞 上 天 庭 ,举 行
神州 民俗
21 12 o 期 0 年第 5
民俗 研 究
海 南 黎 族 民 俗 文 化 中 的 宗教 信仰
王琼武
( 南琼 台师 专 海 海南 海 口 5 1 ) 1 0 7 O
[ 要] 海 南黎族独 特的居住 环境造 就 了独具 特 色的 民俗 文化 :1 摘 、黎 族 的 “ 先 崇 祖
岛最早 的原住居 民。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黎族
先 民最 迟 在 距 今 3 0 年 前 就 已经 在 海 南 岛上 繁 衍 生 00 息 。即使在 今天 ,黎族 仍 以1 7 2 万人成 为全 岛 1. 2
第一 大少 数 民族 。据 2 0 年全 国第 五次人 口普 查 00 统计, 全 国黎族 有1 4 2 万余人 ,其 中海南省 的黎 族 人,占黎族总人 口的9 . % 4 3 ,分布于海南岛各地 。 在数千年 的历史长河 中,黎族 创造 了灿烂 而独 特 的文化,这 是我国少数民族 文化 瑰宝的重要组成 部分。但是由于黎族 没有本 民族 的文字,分布 又主 要限于海 南岛,加上地理位 置偏远 ,黎族 文化一直
小议黎族的饮食文化
小议黎族的饮食文化黎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及其周边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的影响,黎族的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特点,深受当地人们喜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黎族的饮食文化。
1、口味重辣黎族的饮食文化与其他中国南方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黎族人喜欢吃辣的食物,他们会在各种菜肴中加入各种辣椒和香料以增加这些菜肴的味道。
如果你去海南旅游,不妨尝试一下当地的黎族菜肴,你会发现这些菜肴有很强的辣味,但是也有很多特色食材制成的美味菜肴。
2、以海鲜为主海南岛是一个被海洋包围的美丽岛屿,海岛上的黎族人当然会以海鲜为主要的食材。
在海南可以找到美味的龙虾、螃蟹、鲍鱼和其他各种海鲜。
黎族人崇尚海洋,他们认为海洋是自然的恩赐,所以他们对海鲜的烹饪有更高的热情和技巧,让人们吃到更多优质的海鲜美食。
3、食材多样性黎族人们生活在山区或海边,所以他们有很多不同的食材可供选择。
除了海鲜,当地还有不少运地的茶叶、高山茶果、竹笋和其他野菜,以及海南岛的特殊食材--椰子,这些食材都被黎族人们善于加工,将其制成各种口味独特的美食。
4、“诗酒敬山神”在传统的黎族文化中,诗酒文化和敬山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每个节日和庆祝仪式上,黎族人们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和美酒来祭祀山神,同时也是为了向祖先敬献报告业绩和感恩之情。
这也成为了黎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反映出他们对祖先和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总之,黎族的饮食文化是非常丰富和独特的,反映出了当地气候、生态和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多样化食品的更大需求,黎族饮食文化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欢迎,并在全国各地得以推广。
如果你想尝试在海南岛品尝正宗的黎族美食,记得要尝试黎族烤鱼、海鲜炒粉和当地特色的椰汁菜盅等。
海南黎族图腾的文化意义
海南黎族图腾的文化意义作者:谢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1期【摘要】每一个民族的图腾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包括生物图腾、植物图腾、综合图腾、虚拟图腾各种类型。
文章主要从黎族的特殊植物图腾论述,通过对其研究分析,提出黎族特殊图腾文化反映出的原始信仰与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启发。
【关键词】黎族;图腾文化;信仰每一个民族都着自己的文化,包括一些古老的歌舞、传说、曲艺、皮影、绘画、剪纸、雕刻与民俗礼仪等,都蕴含着中华民族贵重的文化基因,是它们共同构建了我们绵延几千年的赖以生存的原始文化生态的部分内容。
但如果这些贵重的文化遗产濒临灭绝,那么,我们的民族很可能会导致文化上的失忆现象。
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在一个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发展过程中,遗留着关于本民族生息繁衍的各种信息,所有这些信息的拼接,代表着这个民族真实的过往。
假使遗留的这个民族记忆中的原生态文化全部流失,也就代表着本民族的历史记忆完全消失。
所以,要想维持一个民族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完好保留这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它原汁原味的生态文化。
黎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黎族的图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黎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文化意义,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文化心理,信仰等,还寄托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一、背景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这本书中深刻指出,文化图腾主要是指一个氏族的象征或图徽。
我们明白图腾是早期原始人和自然相联系的结果,也是早期自然环境在人类主观意识上的折射。
一方面,图腾信仰的诞生,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初段,图腾文化信仰是人类早期的生态文化,它不是某一虚拟生物或动植物的简单存在,而是原始人类维持某个氏族群体血缘关系的体现,当然也是祖辈们精神世界的观念性想象与一种实物价值体现,它最终成为群体部落集体意志力的代表。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民族的图腾信仰,它是原始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
就像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龙凤图腾一样,黎族图腾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图腾文化的其中一种,也将展示它独特的魅力。
黎族人的信仰与生活:基于海南三亚的研究
黎族人的信仰与生活:基于海南三亚的研究摘要:本文以海南三亚黎族村落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描述黎族的文化和生活,信仰与崇拜等内容,探讨黎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并进行相应的民俗解释。
研究认为,现代化的发展使得黎族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的信仰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黎族的传统文化与信仰都是难能可贵的文化资源,它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需要继续传承。
关键词:黎族;习俗;婚俗;信仰危机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仍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
本文以海南三亚黎族村落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描述黎族的文化和生活,民俗解释和信仰崇拜等内容,还原黎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本文主要从黎族传统信仰的描述和阐释、黎族的信仰与婚恋生活、黎族信仰的多样化、生活变迁所带来的信仰危机四个方面描述黎族人的信仰与生活。
一、黎族的传统信仰:“万物有灵”的信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黎族人的宗教信仰基础是“万物有灵”,这点有点像是我们常常听说的“群神论”。
所崇拜的对象是他们在自己生活或生产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存在物,哪怕是一小块儿石头都会有它自己特殊的灵性,也都有可能成为村民们所信仰的保护神。
与传统宗教相比,黎族的原始宗教崇拜有着多种不同的对象,他们所信仰的内容和禁忌的大部分会体现在日常生活与生产的各种活动中。
对于黎族人而言,生活中诸多的事项就是对信仰的践行。
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无不践行着他们的信仰,而他们的信仰也时时刻刻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黎族的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一套行为规范与习俗,从宗教哲学的视角来看,黎族人的信仰体现了他们对于生命的起源、对于人的身份、对于人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归宿、以及人与万物之间关系等的终极问题的认识与领悟,也是世界精神智慧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黎族的信仰传统在最近几十年中呈现出逐渐被淡忘与失落的趋势。
【doc】古远而丰厚的沉淀——试论几组黎族神话和神奇故事的文化意蕴
古远而丰厚的沉淀——试论几组黎族神话和神奇故事的文化意蕴吉还而平淀◎——试论几组黎王故事的文化意蕴海沉神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这些民间口传作品蕴涵着黎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本文试通过几组类型化的黎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论述,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蕴.一,"纳加西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族源神话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黎族神话传说中,关于黎族的起源有多种解释,其中也包含有女始祖方面的内容.比较典型的是《纳加西拉鸟》.故事的大致内容是:黎族的祖先有个女儿,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被一个名为"纳加西拉"的鸟口含谷类哺育长大.为了不忘鸟的养育之恩,以后的黎族妇女便一代传一代地在身体文上"纳加西拉"鸟翅膀的花纹,以志纪念.故事解释了黎族的族源,也解释了黎族妇女文身习俗的形成.这毫无疑问是图腾崇拜的表现,同时也明显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这类有关女始祖的神话传说,较有代表性的还有《黎母山传说》.故事讲述远古的时候,雷公以雷电将一藏于山中的蛇卵击破,蛇卵中20l2民俗研究FOLKLORESTUDIESl}跳出一个女孩,雷公为之起名黎母.黎母后与一从大陆渡海进山采集沉香的青年男子幸福结合,繁衍了许多子孙后代.子孙们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便将这座山叫做"黎母山",他们则自称"黎人".这个神话虽然也有对偶婚的描述,但仍然明显保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痕迹.与黎族的《人类的起源》,《洪水传说》,《葫芦瓜》,《螃蟹精》,《南瓜的故事》等洪水遗民兄妹再生人类的族源神话相比,上述有关女始祖的族源神话应该是黎族远古社会更早的历史记忆.因为根据人类学,考古学的专家们研究,神话的最早出现,是在母权制氏族社会.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反映,历史的现实决定了神话发展的规律是先有女创世神,再出现配偶神,最后被男创世神一统天下.洪水遗民兄妹再生人类的神话,实则已经是人类社会进入农耕为主的时期用神话的方式对远古经历不断追述的产物.尽管这类神话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确曾经历过血缘婚的历史阶段,但我们可以在这些作品里看到,当现实的人类繁衍需要兄妹婚配的时候,一开始总是双方都不同意,而后经雷公判决才勉强结合.而且,兄妹结婚以后,无一不是生下怪胎而后才分化成各个族群的.在《南瓜的故事》里,甚至还回避了兄妹婚配的事实,而只是描写兄妹隔床而睡,南风将哥哥的阳气吹进了妹妹的体内而使之受孕,传下了人种.可见那个时候的人们不仅从经验中体会到血缘近婚的危害,而且从伦理道德出发坚决拒婚,说明这时人类已迈进了氏族外婚阶段.人类再生神话,也可以说是远古先民在前进过程中,婚姻一步步走向文明的缩影.再者,黎族洪水遗民兄妹再生人类的神话,在其他兄弟民族同类型的作品中都有着大致相同的故事情节.比如汉族神话里就有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又是夫妻共同生育后代的描写.这一方面说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各民族都有过共同的经历,有过血缘婚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有这样一种可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同一古老母题的故事在不同的民族间按照各自的风俗习惯,根据自己对2005第二期生活的认识和美学观进行演绎,使之发生变异,带上了本民族的鲜明特色.相比之下,《纳加西拉》,《黎母山传说》等女始祖型的神话传说,则更多地显出其独有的产生和存在,因而也就更贴近黎族古老记忆中的真实.其实,任何古老的民间口传作品,都会顺应时代发展中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而产生变异.就如前面所谈的洪水遗民兄妹婚的传说被加入"雷公判决","婚后生出怪胎"等解释性情节,以表达人们对远古经历追述的现时认识和伦理道德观念一样,《纳加西拉》,《黎母山传说》等透现出来的黎族祖先崇拜观念中的源起——"祖先崇拜发生于母系氏族时代.崇拜对象最初是母系氏族已故老者的灵魂,其后是父系家长的亡灵"④,与黎族现实的社会心理也同样是相一致的.因为在黎族现实生活中,许多风俗习惯仍然长期残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譬如,传统黎族社会不存在汉族广为流传的重男轻女的现象.妇女在生产劳动以及处理家庭事物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黎族的家庭暴力非常罕见,离婚率也出奇地低.离异和丧夫的妇女可自由再嫁,也可招郎入赘,不受社会歧视.有些地方的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出嫁后仍可住在娘家的"隆闺"里私会情人,直至怀孕或生下孩子后才到夫家定居,丈夫对妻子带来的孩子无论是否己出都一视同仁.在日常生活中,男子间发生争斗,女子出来劝阻必须停止.古时,有些地区的峒首还是由妇女担当的.如宋代,"王二娘者,黎之酋也,夫之名不闻,家饶于财,善用其众力,能制服群黎,朝廷赐封宜人,琼管有令于黎洞,必下达王宜人,无不帖然.二娘死,女亦能继其业"②.黎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得到的尊重和所拥有的自由,尤其是婚前自由,表明了她们没有像汉族女性那样受到儒家学说约束,以及宋代盛行一时的程朱理学的桎梏.传统黎族女性的地位,实则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残留的以女子为中心的生活模式的传承.根据以上的分析,可见"纳加西拉"这一形象作为黎族母系氏族社会更早的遗留,较之于同是黎族人类起源神话的《人类的起源》,204民俗研究F.LKL.REsTuDfEsf《洪水传说》,《葫芦瓜》,《螃蟹精》,《南瓜的故事》等,或许更加具有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二,"雷公":偶像的坍塌"雷公",是黎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形象.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黎族崇拜的对象多种多样,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各种各样的鬼在主宰,其中最普遍存在和最可怕的是雷公鬼.凡头痛发烧,大灾小难都会被认为是触犯了雷公鬼.在人们的观念中,雷公鬼威力强大无比,都对之十分敬畏和崇拜.所以."怕雷公"这种心理,排在了黎族人思想观念中的"三怕"(即:天上怕雷公,人间怕"禁公",地下怕祖宗)之首.了解了这种心理和观念,我们就不难理解在黎族民间文学作品里何以会出现那么多的雷公形象了.然而,我们稍微留意又会发现,这些作品中的雷公形象常常是以截然不同的面目出现的.在那些人类起源神话里,如《黎母山传说》中的雷公,是人类的缔造者,是人们景仰的创世神的形象;在《人类的起源》,《洪水传说》,《葫芦瓜》,《螃蟹精》,《南瓜的故事》等作品中,劫后余生的兄妹无一不是遵循了神明雷公的旨意不得已而婚配,承担起繁衍人类的重任的;与洪水遗民型神话相近的人类起源传说《姐弟俩》,也述说了姐弟俩是在遵雷公旨意后才婚配而繁衍后人的.但在另外的一些作品中,雷公的形象却令人失望,甚至是作为破坏人们幸福的帮凶出现的.如《螃蟹的传说》里,为惩治一只肆虐人间的巨蟹,人类请来了他们认为是无所不能的雷公为民除害,然而雷公来势虽猛,却最终败阵而去.结果人类再请来雨神,风神,才彻底制服了巨蟹.这时的雷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威无疑已经大减.带有神话色彩的神奇故事《阿德哥和七仙妹》里,玉帝欲拆散真心相爱的阿德与七仙妹,七仙妹誓死不从,雷公奉命手执巨斧劈断五指山与天庭之间的通途,使七仙妹与其他六位仙姐从此天地相隔.地方传说《双女石》中2052005第二期的两位仙女同情凡人生活的艰难,每天都悄悄来到南海为民造福;雷公和电母奉王母娘娘捕捉两位仙女不成,于是雷公淫威大发,将仙女们并肩化成的双峰石轰然炸开,裂成了三块……这里的雷公则成了一个助纣为虐的极其可憎的形象了.此外,还有人们几乎是凡论及黎族民间文学则必谈的着名人神相争神话《雷公根》.这里,原先威力无比,无所不能的雷公是作为人类的对手出现的,而且是失败的对手.作为一种象征,故事中的胜利者打占是远古黎族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勇气和力量的体现,是人为万物之灵和宇宙主宰的思想主题的生动表达.同类故事还有《雷公为什么在天上叫》,这是一则神奇故事类型的传说.故事通过居心不良的雷公欲祸害人间,被人间本领超凡的三兄弟砍伤了脚,每逢下雨浸到伤口便剧痛难忍,发出震天动地的叫喊,以此解释了打雷这一自然现象的由来.至此,雷公以往那种高大光辉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同一个形象何以在不同的作品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且反差如此之大?笔者认为,人类起源神话中的雷公形象较之于征服自然神话以及其他作品中的雷公形象,是黎族历史文化中的一种更早的积淀. 因为从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关系来看,原始神话本来是与原始宗教同时产生的,二者的信仰和观念原本也是一致的,它们的产生都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而自然崇拜是最早的宗教形式,宗教和神产生的原因都在于人们对自然力的束手无策.因此,在自然崇拜这种集体意识的支配下,原始人创造了宗教的神也创造了神话的神.从黎族有关人类起源神话的反映看,人们对雷公感恩戴德的颂扬,与其原始宗教观念里对雷公神力无比的敬畏是互为联系的.在古代黎族生存环境中,风雨雷电,山洪爆发,久旱成灾等自然现象对他们来说是最直接最常见的威胁,他们对这些现象无法抗拒更无法作出科学的解答,在"万物有灵论"观念的支配下,便把一切自然物和自然力都人格化了,并以人间的关系来说明白然现象之间的联205民俗研究FoLKLORESTUDIES系.于是,雷公就成了他们原始宗教中令人敬畏崇拜的"雷公鬼",同时也成了神话中无所不能的"神"了.无论是神话中的"神",还是原始宗教里的"鬼",都是远古时期黎族先祖幻想的产物.只是神话是现实基础上的幻想,宗教是对现实"彼岸"的幻想.两方面的幻想,常常结合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约,成为黎族先祖的一种宇宙观.那么,雷公这一形象在黎族LI传文学中又是如何由人们崇拜的偶像转变为人们的对立面,成为人们斗争对象的呢?这个问题大概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作为一种更早的人类历史文化积淀,黎族人类起源神话反映出在人们认识自然的渴求与极低的思维能力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的时候,所形成的对神灵化的自然的崇拜.而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的一面开始减弱,控制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神话的幻想也逐步以人的神性代替神化了的自然,以自然作为对手的斗争性作品也就开始增多.其实,这类作品虽然是以征服自然的故事为载体,但其内在的意蕴却更多地表现了原始社会中人与人的矛盾.如较之于黎族创世神话《大力神》那种开天辟地式的对自然的直接征服,《雷公根》的主题显现已经相对复杂曲折了一些,它在反映人类认识到自身智慧和力量的增长以后而获得了自信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社会中那种不讲道义,傲慢骄横的人的惩罚;《雷公为什么在天上叫》更是明显地包含了人们与恶势力顽强斗争的主题.及至《阿德哥和七仙妹》,《双女石》等故事,传说,则明显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这些作品里的雷公,实际上已经随着人们生存中对自然依赖性的努力摆脱,而渐渐失去其原有的神威.这时,神话里的"神"与原始宗教里的"神"已经开始分离,于是就出现了前后两种不同的雷公形象.二是原始人在创造神话的时候,是出于明显的功利目的的,也就是为了表达不受自然危害和从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的愿望.因此就雷公形象而言,黎族先祖在将其人格化的时候,自然而然2D72005第二期地从它对人的利害关系出发,赋予了它不同的形象.对于有利于人类或主要有利于人类的就加以美化,表现出颂扬,赞美的感情.对于一些对人有害,给人们造成威胁的,就赋予它凶恶可怖的形象,透露出人们憎恶,畏惧的心情.这种朴素的审美观完全是和生活中的利害关系相互联系的.所以,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雷公形象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三,"星娘":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神奇故事(或称民间童话)在众多的故事品种里面,是一种特点异常突出,极具艺术魅力的传统故事.它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很强的幻想性.而这种幻想性又是根植于民间丰腴的现实生活土壤的.在神奇故事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为数不少,类型也很多.如汉族和一些兄弟民族中,都广泛流传有神魔参与人间生活,仙女或异男与凡人结为夫妻的故事,其中包括龙王公主,田螺姑娘,牡丹仙子,狐狸媳妇,鹿姑娘与穷小子喜结良缘者,也包括蛇郎,冬瓜儿,青蛙骑手娶百姓姑娘为妻者.这类故事往往把自然界中的物和景,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都通过幻想的形式使其变形,在奇幻的色彩中表现出人们的理想,愿望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星娘》就是一则流传于黎族民间的优美的爱情神奇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因受哥嫂虐待的"弟弟"渴望温情,每天对着天上一颗最明亮的星星述说自己的心愿.其虔诚感动了星娘,遂下凡与之结为夫妻.后星娘被皇帝强抢进宫."弟弟"拼死相救,却寡不敌众,眼睁睁看着星娘被掳掠而去.后得众仙女指点,"弟弟"苦练出一手百发百中的好箭法,从凤凰肚里猎取了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终于赎回了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小两口重新过上了自由幸福的日子.这类寄托着黎族人民美好理想愿望的爱情神奇故事,在黎族民间中的流传还非止一例.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凡人与仙女结合的故事,而且大都有着相同的情节模式,成了一种类型化的表现形式.事实上,这些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漫长的民俗研究FOLKLORESTUDIES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黎族人民长期在艰苦的环境里劳作生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只能通过幻想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愿望和憧憬.因此,透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看到黎族人民艺术创造的才智,还可窥见其民族文化积淀中的社会心理形成和发展之一斑. 这些作品的意义,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现了热爱劳动是黎族人民社会理想的基础.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劳动群众中的一员,而他们在仙女的帮助下获得了意外的物质满足后并不坐享其成,而是继续参加劳动.如《星娘》中的"弟弟"与星娘结合后,吃穿不愁,应有尽有,但仍然天天与星娘一道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幸福的帕耀》更是一则在同类黎族民间故事中少见的没有曲折斗争而单纯歌颂劳动的爱情神奇故事.帕耀与仙女结识之前就是一个劳动能手,他以辛勤的劳动建造了美丽的家园,吸引了厌倦天堂寂寞生活的仙女与之喜结良缘;而仙女也从此甘做一个幸福的凡人,与夫婿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在收获美好爱情的同时也收获了劳动的欢乐.对这些热爱劳动的主人公,作品的赞许倾向都是鲜明的.二是鞭挞丑恶,表现了黎族人民的反抗精神.在旧时代广大黎族人民饱受压迫和剥削,处境十分恶劣,但他们并不屈服,而是奋起反抗.如《星娘》中的"弟弟"在皇帝强掳星娘时,拼死相救,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使夫妻团聚.《仙人湖》中的阿郎为了赢得红衣仙女的爱情,也为了替百姓除害,不仅与法术高强的妖怪斗,还与人间阴险恶毒的奥雅斗,至死不悔.《宝篮子》中的亚什获得了龙女爱情,却遭玉帝抢亲,他不屈不挠,机智应对,在龙王的帮助下终于夫妻团圆.凡此种种,都反映了人民要求战胜压迫者的理想和愿望.三是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善良的弱势者和英雄的勇者两极的成全.黎族爱情神奇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追求美满的爱情,总是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地克服各种各样的阻碍因素,最终获得圆满的结局,表现了黎族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而最终能够2005第二期实现美好愿望的,又往往是那些在生活中处于极端弱势或者是极端强势的劳动者.如《星娘》中的"弟弟",《哭刀鸟》中的亚力,《色开的故事》中的"色开"等,都是在家里遭受恶兄嫂或者伯父虐待而境况凄惨的弱者;而《幸福的帕耀》里帕耀,《仙人湖》里的的阿郎,《吊锣山》里的巴曼,《宝筒》里的亚丹等,则多为本领高强的英雄式人物.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者的崇敬是黎族社会普遍的现象,这些作品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反映了黎族人民健康的美学思想和正确的是非观念.四是反映了黎族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特征.这类充满幻想的爱情神奇故事,与远古黎族的社会生活,观念意识,习俗,信仰和特殊心理状态等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色开的故事》里的"色开"与仙女山中相遇,各叙情怀,结为夫妻,反映了传统的"隆闺"生活习俗.《宝筒》里的亚丹和红鱼姑娘,《吊锣山》里的"巴曼"和"佰廖",都有情歌对唱情节,反映了黎族生活中以歌为媒的婚恋习俗. 《宝篮子》里龙女从小狗化身为人形的情节,则反映了图腾崇拜的遗留.而《宝筒》里宝物的魔力显现,显然与黎族原始宗教里的巫术观念有着密切联系.以上种种,都是透过包括爱情题材在内的民间神奇故事,反映了古代黎族人民的许多现实生活及其合理的愿望和理想.这些作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黎族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四,"九代穷":命运的执着探究《九代穷》是流传于黎族民间的一则"问活佛"故事.问活佛故事属于求解疑难问题的故事,是具有世界性的"找幸福型"故事之一.这类故事,在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间也多有流传.情节都是叙述主人公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得到别人的热心帮助,同时也为别人解决了三个疑难问题,且随着别人问题的解决,自己也由此得到了幸福.但在不同民族的故事中,关于人物心理和2D民俗研究FOLKLORESTUDlES生活情景的描述等,则各不相同.《九代穷》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超越这种模式:海南岛黎母山下,有一名为九代穷的青年,家有母子两人.母子俩整日辛勤劳动,却终年不得温饱.九代穷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 决定到西天找佛祖问个究竟.路途上,先后遇上老婆婆,老爷爷和蛟龙,他们分别给予他帮助同时托他代问自己的事情.经过千辛万苦, 见到了佛祖后,而佛祖回答问题却有"问三不问四"的规矩.经过思想斗争,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问题,问了别人所托的三件事.返回的路上,他把佛祖的回答分别转达给蛟龙,老爷爷和老婆婆,使他们各得其所,他也得到了他们的馈赠,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且还给黎母山下的穷人带来了好日子.这个故事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劳动者对于自己终年劳苦却不能摆脱贫困处境的不满,赞扬了他们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这方面的思想内容,特别是为成全他人而不惜放弃自己个人利益的高尚品德,在黎族其他类型的故事作品里也屡见不鲜.这些作品都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黎族人民对流行于社会中的高尚品德的维护和颂扬. 然而,这只是作品表层意义的传达.《九代穷》故事意蕴的更深刻的体现,大概还在于它对人的命运的执着探究.套用学者吴效群对"问活佛"故事的理论分析,④也许更能清楚地表达我们对《九代穷》的认识:主人公的问活佛经历,实则是人一生奋斗,追求历程的象征——探究是始之于对自身现实状况的不满,历尽沧桑后终于获得了对自身命运的自觉:在自己奋斗,追求的过程中,没有别人的帮助就不可能克服困难,就不可能达到后来的境界,是别人超度了自己;世界上所有人的命运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别人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故事透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是:为了他人而舍弃一己的私利,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22005第二期我,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了自我,私心杂念反而会妨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个情节,又可看出这个故事所表现的"微妙复杂却又真实存在的人类心理",即主人公完成了求解疑难的使命后,他回归了;这时,"他的确获得了原本渴望的东西:爱情,财富",然而,他实际上又"回归到追求的起点,恰把自己的追求经历画为一个圆.不再刻意去追求什么,而是在最平凡的却又是最本质的生活中去发现生活的意义,体味生活的幸福,在无私地帮助别人,爱别人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故事以象征的艺术手法写出了人类无法抗拒的生命诱惑,无法摆脱的命运求索,以及在'觉悟'以后出于对世人的悲悯而对现实的认同.这是一场人生不能不上演的'悲剧',是一种真正的宿命,是人类必须付给文明进步和哲学思考的代价."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九代穷》在黎族民间文学中显示出了它所独有的文化价值.①王学萍主编:《中国黎族》,第167页,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②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海外黎蛮》条.③吴效群:《原型解读:"问活佛"童话故事》,栽王铭铭,潘忠党主编:《象征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I2(王海: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民俗研究FOLKLORESTUD]ES。
少数民族或族群的葫芦记忆
葫芦在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记忆葫芦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葫芦文化怎么就会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呢?这正是因为在中华民族先民许许多多民族或族群的集体记忆中,远古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之后,人类毁灭,只有兄妹二人幸存,这就发生了葫芦文化的神话记忆,从而遗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葫芦文化在汉族的神话中留下了集体记忆:闻一多先生认为伏羲就是葫芦,他在《伏羲考》中说:根据伏羲女蜗与匏瓤的语音关系,“伏羲、女蜗莫不就是葫芦的化身。
至今在甘肃天水一带还流传着伏羲是葫芦娃的故事:伏羲为民女与龙王所生,后人间发大洪水,民女将初生的伏羲装人葫芦放回人间,保留了人种。
女娲补天在中华民族多元的先民中,尤其在南方的少数民族或族群中也留下了众多葫芦文化记忆。
据统计,葫芦文化在壮族、布依族、水族、景颇族、侗族、怒族、哈尼族、拉枯族、傈僳族、佗佬族、德昂族、普米族、布朗族、彝族、侃族、阿昌族、独龙族、路巴族、黎族、舍族、瑶族、满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中都留下了神话记忆。
苗族的葫芦文化记忆:据芮逸夫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记录的四个湘西苗族传说:雷公与人结怨,发大水欲灭人类,只有兄妹因为对雷公有恩而获得葫芦或瓜藏身,得以在洪水中幸存。
接着,经过滚磨盘、剖竹,或由金龟撮合而婚配。
兄妹婚后,生下肉块,必定砍碎而扬撒,就成了吴、龙、石、麻和廖五姓或百家姓的由来。
壮族的葫芦文化记忆:壮族的洪水神话普遍流传于广西红水河流域,说的也是雷公发怒,而救过雷公的伏依兄妹得到雷公送的两枚牙齿,遵嘱种在土里。
说也奇怪,刚种下去的牙齿竟然很快发芽长大,一天之中就开了花结了果,第二天早晨已长成其大无比的葫芦。
第三天雷公施法洪水泛滥,大地化成了一片沧海,两个孩子就躲进葫芦里保存了生命。
大水过后,大地上所有的人类都死光了。
幸存的兄妹俩长大后结为夫妻,女的怀孕后生产下一个肉团。
侗族的葫芦文化记忆:广西三江龙胜、融水的侗族的洪水神话传说:张良张妹与雷公是兄妹,雷公要将兄妹淹死,张良张妹在洪水中获得葫芦避水得以幸存,经过龟、竹劝婚,又经过滚磨占卜得神意,两人结婚后张妹生下肉团,传下侗、苗、瑶、汉等民族。
葫芦神话里的葫芦文化
葫芦神话里的葫芦文化由于“葫”与“壶”谐音,“壶天仙境”、“壶中日月”等成语皆出自这一典故,体现了道教以壶作为宇宙的象征,认为葫芦里无所不有,是一个独立的时空系统,葫芦成为沟通现实与仙境的桥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葫芦有关的典故数不胜数。
葫芦曾被看作人类始祖的起源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民间传说中,葫芦是可以生出人来的。
在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洪水泛滥,从远处漂来一只葫芦,葫芦里走出八名男子,一位仙女让其中的四名变为女人,与剩下的四名男子结婚,繁衍后代。
佤族也有类似的传说:在洪荒时代,大海与陆地水天相接,一日,从浩瀚海洋漂来一只葫芦,一头饥饿的黄牛用舌头将葫芦舔破,葫芦籽散落大海,结果奇迹发生了,海里竟然长出了陆地和山岗,山岗上长出一只大葫芦,一只飞鸟将葫芦啄开,葫芦里竟然走出人来。
此外,在彝族、基诺族和阿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民间都有关于葫芦生人的神话传说。
这说明,在远古时代,先民们曾经一度崇拜葫芦,将葫芦看作人类始祖的起源。
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十分喜爱葫芦,也是源于远古时代对葫芦的图腾崇拜,由于葫芦内部中空,能够漂浮于水面,洪涝灾害来临之时能够救人于危难,因此古代少数民族创造了“葫芦救人”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云南勐养江畔,一日山洪爆发,一位小伙子抱起一只硕大的葫芦,跳进滔天巨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
佛祖被他的忠贞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了小伙子,小伙子拿起金葫芦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洪水顿时退去,此时鲜花盛开、孔雀开屏,对这对情侣表示祝福,葫芦丝这一乐器从此在傣族人中间流传开来,并传播到了其他民族。
与葫芦救人相对应的是我们在上文提到的“葫芦生人”的传说,中国古人将葫芦视为母体的象征,这与葫芦的自身特征密切相关,葫芦体内中空并且多籽,把葫芦籽掏出,葫芦可以用来当器皿使用,葫芦的形状为饱满的球形,这就让人将其与母体自然联想到了一起。
人们将葫芦作为一种图腾而加以崇拜,葫芦崇拜成为生殖崇拜的一种。
宗教知识:黎族的宗教信仰
1.祖先崇拜“祖先鬼崇拜”已渗透到黎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祖先鬼”黎语叫作“DingsPutpaus”,是一种作祟使人生病的鬼。
按祭品的种类不同,可分为“大祖先鬼”、“中祖先鬼”和“小祖先鬼”。
杀牛作为祭品的称为“吃牛鬼”即“大祖先鬼”;杀猪作为祭品的称为“吃猪鬼”即“中祖先鬼”;样狗或鸡作为祭品的,称为“吃狗鬼”或“吃鸡鬼”,即“小祖先鬼”。
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故在日常生活中,严禁念祖先的名字。
因为,一旦念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
鉴于这种情况,在黎族人民中,一年四季均禁忌念出祖先的名。
如果别人有意这样做,就被认为是故意陷害,甚至由此而引起殴打或械斗。
2.自然崇拜在黎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还没有从虚幻的实体中分离出“神”的概念来。
因此,凡是认为能作祟使人生病的精灵均称为“鬼”。
这样,除了祖先鬼外,还有天鬼(雷公鬼)、山鬼、水鬼、火鬼、地鬼、风鬼、灶鬼和天狗鬼等。
自然界中的这些邪恶,都会使人生活不安宁。
被天鬼缠身,病人发抖、肤色发黄;被山鬼所害,病人尽说梦话、夜间惊醒啼哭;被水鬼看中,病者病变无常,忽冷忽热;碰上了风鬼,病者心烦意乱、神志不清。
遇上天鬼应杀猪宰羊,敲锣打鼓,请道公祭“雷鬼”。
用“雷公藤”围挂在病人住屋的内外四周、病人身上和灶石上,通过道公念咒语,圈走天鬼,解除病者灾难;遇上山鬼,要带着锅、碗到深山密林的溪水边杀鸡祭山鬼,求平安;遇上水鬼,应请“鬼公”举行仪式斩蛋驱鬼;遇上风鬼,应杀猪、狗和羊,请“道公”搭起五层竹架,念咒语驱赶风鬼,招回灵魂。
“自然崇拜”还表现在“万物有灵”的迷信观念上。
除人外,其他生物和非物物也有“魂”。
如纹茂地区的人们认为,凡稻子均有“种稻”和“稻魂”。
每逢播种时,亩头夫妇都要先做示范性播种后,亩众才跟着做;收割时,亩头先从每块田里收割两把稻子作“稻魂”,亩众才开镰收割。
3.图腾崇拜黎族的图腾崇拜在动物方面有蛇、鸟、牛、娃、鱼;在植物方面有稻谷、木棉、芭香、番薯和葫芦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黎族的葫芦瓜文化作者:孔敏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0期[摘要]葫芦瓜在黎族的水上交通工具、农业、生产生活用具、饮食、医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黎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葫芦瓜,由此孕育了悠久的黎族葫芦瓜文化。
[关键词]黎族;葫芦瓜文化;海南岛[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及五指山市、东方市、三亚市,少数散居在屯昌、定安、万宁、儋州等市县。
海南岛四面环海,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河水湍急,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黎族悠久的葫芦瓜文化。
1 葫芦瓜的种类和历史葫芦瓜,黎语叫“开阁飘”。
“开”是瓜的意思,“阁飘”是剖开的瓜瓢的意思,即能剖开当瓜瓢的瓜。
葫芦瓜,又名葫芦、蒲瓜、夜开花和大葫芦等,属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瓠瓜的变种,茎蔓生,叶心脏形,互生,夏秋开白花,果实的形状因种类而异,花期6~7月,果期7~8月,果实光滑,初绿色,后变白色或黄色,种子白色,倒卵状,椭圆形。
葫芦瓜的形状有很多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葫芦依形状分为五种:“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瓠之一头有腹而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
”形状不同的葫芦瓜,作用有所区别。
据考古材料记载,我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葫芦化石。
早在一万年前,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经生长着葫芦植物。
据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现,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种植葫芦瓜,而用葫芦瓜作为盛水的用具则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
黎族是海南岛的先民,具有悠久的历史。
葫芦在黎族的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并由此孕育了黎族悠久的葫芦瓜文化。
2 葫芦瓜的传说和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黎族对于葫芦瓜有很多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两个人,一个叫老宜,善于种瓜,一个叫老艾,善于种白藤,他们想用白藤捆住葫芦瓜。
但是老宜种了四次瓜,都被老鼠吃了,第五次又长出芽,14天后,结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葫芦,据说用五个大岭才能把葫芦盛起来,这说明葫芦之大。
当葫芦成熟后,他们把它剖开,里面装了许多东西,有人、牛、猪、鸡、飞鸟、蛇、蜈蚣、谷子等,应有尽有。
事后,漫天阴云,下了五天大雨,五个岭被淹没了,这时出现一位巨人,他的脚上有红、黑、白、黄各种颜色。
他牵起白藤,把大葫芦捆住了,葫芦瓜浮在波涛汹涌的洪水中,不知过了几天几夜,洪水退下去了,山和地露出来了,但是原来的人、动物却被洪水吞噬了,原来的五岭也不见了,巨人也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唯有葫芦里的兄妹和动物保存下来。
兄妹看到世上没有人了,经过种种曲折,二人结婚了,可是婚后却生了一块肉团,就用刀劈成五块,用水清洗,突然肉团变成男人和女人,并成为他们的子女。
可是兄妹之间不能结婚,父母又把他们劈成五串,于是形成了海南岛不同的民族——汉人、苗人、哈、细、黎等。
从前有一家人种了一棵葫芦,精心浇水,结果长成一个大葫芦,像小房子一样。
不久洪水来临,把房屋、土地淹没了,兄妹坐在葫芦里才得以逃生。
雷公看见天下只有兄妹二人,于是就变成一位老人,并劝兄妹结婚,繁殖后代。
二人说:“同姓不能结婚,否则雷公会劈死我们。
”雷公说:“我就是雷公,保证不劈你们。
”兄妹不信,经过考验,才信以为真。
但又说:“雷公不劈,也对不起天地。
”雷公说:“我就是天地,不用怕。
”兄妹又让雷公下雨、闪电,雷公照样做了,兄妹才结为夫妻,但生了一个肉团。
雷公让他们用刀劈开,砍成碎块,丢到四方。
第二天,四面八方又有了人,撒在石头上的姓石,撒在树上的姓树,这就是黎族姓氏的来源。
《文身的传说故事》讲的是:远古的时候,洪水泛滥,淹没了土地、树木,使人类无法生存,只剩下兄妹二人。
他们抱着葫芦随处漂流,最后漂到海南岛昌化江边时,洪水渐渐退去,兄妹生存下来,但是找遍天涯海角,也找不到可以婚配的人。
眼看人类就要绝种了,兄妹急得要死,后来聪明的妹妹想出一个好注意,在自己脸上刺有许多花纹,让哥哥认不出来。
他俩在三月三日结为夫妻,生儿育女,成为黎族。
关于葫芦的传说不胜枚举。
在黎族地区有一种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叫葫芦舟,又称腰舟。
葫芦舟黎语称“开得南”,“开”是瓜的意思,“得南”是游水的意思,即辅助游水的瓜。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山区河流纵横,洪水多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黎族居住地区没有石桥、钢筋水泥桥,仅有简易的竹木桥。
下大雨时,洪水把竹木桥冲毁,葫芦就作为黎族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黎族抱着葫芦瓜泅水过河。
史料对黎族水上交通工具记载比较详细的要数《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画册,画册左图右题。
在“渡”一图中,描绘两山之间流淌一条河流,河流两岸树木林立,河水湍急而下,有一男子撑竹筏过河,对面有一男子抱着一个葫芦瓜泅水而来。
右题“黎中溪水最多,势难徒涉,而黎人往来山际,必携绝大葫芦为渡;每遇溪流断处,则双手抱瓠浮水而过,虽善泅者亦不能如捷,不可谓非智也”。
这种过河方法,就是以葫芦瓜为浮具的葫芦舟。
史书对水上交通工具葫芦舟较早的记载:《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从浮于江湖。
”释文引司马:“樽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日渡。
”史料记载由来已久,《物原》:“遂人以匏济水。
”伏羲用葫芦,周人也用,《国语·晋语》:“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鹖冠子·学问篇》:“中流失船,一壶千斤,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陆佃注曰:“壶、瓠也,佩之可济涉,南人谓腰舟。
”《庄子》讲的水上交通工具,指的是我国南方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葫芦舟又称腰舟。
以上文献记载表明,自周代以来,人类已利用葫芦泅渡。
葫芦舟在世界其他地区已经绝迹,但是在黎族地区还能找到它的遗存。
葫芦舟有几种,根据泅渡方法的不同而制作。
素面葫芦舟的制作和使用:根据李时珍对葫芦的描述,采摘一个老无柄而圆大形扁者匏或匏之有短柄大腹者壶为原料,晒干后就可以当葫芦舟,直接抱着葫芦舟泅水渡河。
网罩葫芦舟的制作和使用:采摘一个老无柄而圆大形扁者匏或匏之有短柄大腹者壶为原料,晒干后用红藤或白藤编织一个网罩把整个葫芦给罩住,过河时用一根绳子把葫芦舟系在腰间泅水渡河。
扶手葫芦舟的制作和使用:采摘一个老的瓠之一头有腹而长柄者悬瓠或匏之有短柄大腹者壶为原料,葫芦高约50厘米,腹径约40厘米,用刀将顶端划一圈后去掉顶部,把瓜瓤去掉,用一块湿牛皮把口封住,用藤把牛皮扎紧,把牛皮晾干后,把藤解开,牛皮就自然形成为一个盖子,用白藤在葫芦腹部编织一个网罩。
底部编织一个可以双手抓的扶手底座,用一根藤把盖子与网罩系在一起,再用两根藤系在网罩上当提手。
其作用有三:第一,网罩是葫芦在碰撞的时候起保护葫芦的作用;第二,底座扶手是泅水时双手抓住扶手,让葫芦不会因此倒个后进水;第三,盖子是防止葫芦进水的。
过河时,把衣服脱下后,塞到葫芦囊中,盖上盖子,然后双手抓住扶手,泅水过河,抵达彼岸后,取出衣服,着装后提着葫芦舟赶路。
3 饮食葫芦含有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同时,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促进抗体的合成,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
从葫芦中能分离出两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从而起到降糖的作用。
葫芦含量较多的胡萝卜素,食用后可阻止人体致癌物质的合成,从而减少癌细胞的形成,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从而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黎族居住船型屋的房前屋后都种葫芦,砍树枝或搭瓜架让葫芦藤蔓攀援,葫芦瓜长大后,要做菜时用刀切割下面一节葫芦瓜下煮来吃,上面那一节让它继续生长,下次做菜的时候再切割。
对葫芦的吃法很多,嫩的葫芦切丝、切片、切块,加盐巴煮做素羹,和肉煮做荤羹,也用来煮汤。
一时吃不完,用来腌制或削丝晒干,留以后吃。
4 生活用品葫芦在黎族生活中用来当容器、盛器、储存器等。
容器:他们把老的无柄而圆大形扁匏和匏之有短柄大腹壶;葫芦从中间剖开,把瓤去掉,用来当水瓢,舀水、淘米。
把瓠之一头有腹而长柄悬瓠和匏之有短柄大腹壶,用刀将顶端划一圈后去掉开口,用一块湿牛皮把口封住,用藤把牛皮扎紧,把牛皮晾干后,把藤解开,牛皮就成为一个盖子,用白藤在葫芦周身编织一个网罩,底部编织一个底座,用一根藤把盖子与网罩系在一起,再用两根藤系在网罩上当提手。
用于挑水或提开水到山兰地里喝。
把壶之细腰的蒲芦在顶部开一个口,用于装酒、装药。
黎族居住茅草屋,屋里立三块石头当灶,把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瓠的腹部开一个6×8厘米的口,装盐进去,悬挂在三石灶上,煮菜的时候抓一把盐放入菜里,这样使用盐比较干燥,不容易化水。
它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不致损坏变质。
5 药膳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
葫芦瓜味甘,性平滑无毒,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医治多种疾病。
葫芦花味甘,性平,无毒,可做解毒之药,对各种瘘疮尤为有效。
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
葫芦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龈或肿或露,牙齿松动。
又可治面目、四肢肿,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痈疽恶疮。
尤以葫芦壳的药用价值最高,其味甘,性平,无毒,用于消热解毒,润肺利便。
越是陈年的葫芦壳,疗效愈高。
葫芦瓜可消肿结、润肌肤,性寒、味甘、入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主治水肿腹水、烦热口喝、疮毒、黄疸、淋病、痈肿等病症。
可用于辅助治疗水肿腹胀、烦热、口渴、黄疸、疮毒以及肾炎、肝硬化腹水等症。
另有润肌肤的优点,能抗病毒并防癌。
黎族葫芦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尚须进行不断的挖掘。
黎族依水而居,有水就有村落,有村落就有袅袅炊烟,黎族房前屋后都种葫芦瓜,砍树枝插地上或搭瓜架让藤蔓攀援。
对葫芦形状的描述众写不一,主要因为古人把葫芦按其性质和用途与形状大小的不同而分类。
[参考文献][1] 刘圣中.大众文化如何影响政府[J].决策,2010(06).[2] 王明坤.论黎族语境中的“美”及其对黎族文化的影响[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2).。